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西医内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肝硬化腹水是肝脏疾病引起肝脏出现反复炎症,肝硬化或者纤维化后由于低蛋白血压、门脉高压等多种病理因素导致一些临床症状,如腹腔积液、食道胃底静脉曲张、肝性脑病等并合症现象的疾病[1]。肝硬化腹水是肝脏疾病(如酒精性肝炎、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等)终末期或者失代偿期最明显的临床表现之一,它的发生率较高,有达到76%以上。一旦出现肝硬化腹水,对患者的生命会造成严重影响,如果不进行及时地治疗,预后不佳[2]。所以,肝硬化腹水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极为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对不同症状患者进行治疗和分析,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于2008年3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和肝硬化腹水患者240例,其中男156例,女84例,年龄在42~76岁之间,平均年龄(51.7±1.8)岁,病史在10个月~20年之间,平均(12.5±2.7)年,肝硬化腹水的持续时间平均是(9.2±1.4)个月,并且选取的对象都符合肝硬化和肝硬化腹水的诊断标准。
1.2治疗方法
首先对肝硬化及肝硬化腹水患者采取最基本的治疗方法,若此治疗方法不能改善患者的病情或症状,随后对其继续实施药物治疗。在选本文由收集整理取的240例患者中,有50例肝硬化患者实行每天服用240 mg的螺内酯,服用方法为口服,3次/d,每三周即为一个疗程;另外12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在服用氨体舒治疗后病情没有得到明显好转的情况下,对其足三里及三阴交穴位实施速尿注射,每天1次,每次注射量为20~40 mg;对其余的64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采取限水,限盐和保肝等一般治疗,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在辅以白蛋白静脉输注,2~3次/周,每次40~60 g。
1.3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的数据都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在对不同的患者实行不同的治疗方法后,其疗效都达到了令人较为满意的结果。服用螺内酯的50例肝硬化患者,在进行一段时间治疗后,检查发现其尿na+有一定增加,用水也相应减少,缓解了水潴留以及钠潴留等不良症状,由此可得出,螺内酯能使血清的醛固酮有所下降,减轻腹水,以及降低水与钠的潴留等现象;使用速尿注射进行治疗的12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和采取白蛋白静脉输注的64例患者,同样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其显效率甚至达到了100%。
3 讨论
3.1基本治疗
对于患有肝硬化腹水的病人,最首要的就是改善病人的肝功能指标,可以通过加强饮食质量,提高营养摄入,适量休息以及减少钠盐和水的摄入等等,当患者在卧床休息的过程中,可以增加肾钠的排泄,提高肝血的流量,另外还有利尿的作用。蛋白质和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可以平衡患者机体的氮质,一般情况下,患者应当维持每天2 kcal(1 kcal=4.184 kj)左右的热量和60~70 g左右的蛋白质。另外钠的潴流与水的潴留关系密切,因此,有时候限制钠的摄比限制水的摄入更为重要。
3.2药物治疗
有些患者在采取基本治疗却始终得不到好转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对其进行一些药物治疗。现分别介绍如下。
3.2.1利尿剂:利尿剂能够帮助患者排尿,并降低细胞的外液容量,从而消除患者肿胀症状,利尿剂有很多种,最普遍使用的是双氢克尿塞、安舒通等,对于不是很容易治疗的用水,应当再辅以甘露醇这样的渗透性利尿剂。该药物的使用方法通常是:刚开始的时候应当以小剂量利尿剂为主,然后针对不同的尿量、尿na+和尿k+的不同比值等采取相应的调整,其应用原则一般是间歇、联合、交替等。肝硬化腹水患者一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继发性醛固酮增高的状况,所以,在选择利尿剂的时候,最好选择具有抗醛固酮性质的利尿剂。螺内酯的结构和醛固酮的结构十分相像,若螺内酯和醛固酮同时存在,则两者会竞争醛固酮的受体,从而导致mrna的合成阻断,抑制na+与k+的交换,并减少k+的分泌以及na+的再吸收[3]。
3.2.2白蛋白:低蛋白血症是导致肝疾病演变成肝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肝硬化腹水增加白蛋白的摄入,能够有效提高血浆胶体的渗透压,进而保障血流量的循环。
3.3其他疗法
除上述治疗方法外,还有对腹腔采取穿刺治疗,放液后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症状:(1)腹水的高度太过会对心肺的功能造成影响,如压迫肾静脉,影响血液的回流。(2)自发及并发性的腹膜炎,可采取冲洗腹腔的方法。对腹腔实行穿刺治疗放液,可一定程度上治疗肝硬化腹水,若放液量过多或者重复次数频繁,会降低患者的电解质和蛋白质,甚至使患者体能出现紊乱现象。所以,在对患者进行放液后也要保证其及时补充电解质和蛋白质,有研究表明,有些患者在补充蛋白质的时候会出现利尿剂耐药的现象,为保证这类患者的安全,每次放液时应控制液量在4l到6l之间,之后还需补充10 g/l的白蛋白,这些疗法能有效地防止患者的血清肌酐和电解质的减少。
【关键词】病案教学;西医内科学;应用
病案教学(case-based teaching,cbt)是案例教学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具体应用。是指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选择常见病的典型病例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围绕病例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提出诊断、治疗意见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实际病例密切联系,教学方法以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为主,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点评完成。病案教学法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它关注的是复杂的病人,注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育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我校是一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由于条件有限,很难满足学生的临床见习需求,而内科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提高同学们分析,综合判断逻辑思维及推理的能力并提高教学质量,本人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到除了尽可能让学生在课间多一些临床见习机会外,利用病案教学,不失为为缓解、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方法。下面就如好搞好西医内科学病案教学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病案的选择
教学中病案的选择是很重要的,病案的内容、质量直接影响本次教学的成功与否。好的病案可以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逻辑思维及判断推理的能力,并教给同学们学习西医内科学方法。否则将一无收获或收获甚少,因此就病案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几点。
1.1 以教材为中心
要结合教材的内容,根据教学进度及同学们基础知识扎实的程度选择合适病案。对每个病案中教学的重点、难点要精心设计,并尽可能指出病案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及诊断治疗与教材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1.2 精心筛选病案,选取一些覆盖面广的优秀病案
教师在课前充分准备,查阅各种书籍和临床资料,从主诉、现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等方面认真分析判断精心挑选或自己编写有讨论价值的病案[2]。即要注意主诉的格式、内容、字数是否正确,现病史是否从主诉写起、起病的情况、主要症状与伴随症状、病情的发展和演变,外院的诊断病名及所用过的药物、病程中的一般情况之间的层次逻辑关系、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的项目结果书写是否正确,是否具有代表性。
1.3 病案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并能反映某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
病案的选择在深度、广度和难度上要恰到好处。每一个系统开始教学时,可选择一些简单的病例,即并发症和合并症少,病理变化过程较简单,一看一目了然。例如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等。后期教学中要反映除本病发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例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病例,让同学们了解到肺心病发展过程。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病案教学时机和形式
2.1 不同时期的病案教学
2.1.1 以病案导入新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首先给同学们一个病例,让同学们试着写出诊断、诊断依据、进一步检查项目和可能出现的结果、治疗措施及所用药物。然后个别提问,根据学生所作情况分析、判断、指出正误,导入新课,这样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开拓思维,继而认真听课。
2.1.2 以病案结束一节课:到一节课后半部分,学生往往昏昏欲睡,注意力不集中。这时通过病案结束一堂课,不仅可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以病案为线索,对本堂课进行归纳总结,还可以测试掌握情况并纠正错误。
2.1.3 把病案贯穿于一堂课中:教师一边授课,一边要观察学生神态,在学生感到疑惑或讲课中遇到重点、难点时适当穿插病例,达到解说难点,强调重点的目的。
2.1.4 把病案作为课外作业:一个系统讲完之后,可精选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辩证思维的能力的病例,课外完成后上交老师批改,之后在课堂上集中讲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加深对本系统知识的理解记忆。
2.2 以教师为主进行病案教学
此法适用于开课不久,病案教学初期或开课虽久,但病案难度较大,一般放在一个系统学习之后,可举出2—3份病例,例如心肌梗死,风心病。以教师为主、引导学生逐层分析,注意疾病本身与并发症合并症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诊断,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2.3 以学生为主体
讲完一个系统之后给学生2—3份病例,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代表。就病例的诊断,鉴别诊治疗等问题展开演讲,一开始的发言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开动脑筋,锻炼学生的口才和演讲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培养自主能力,为以后工作打下了基础。
3.总结
病案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没有压力”的临床学习环境,有助于增强学生在接触真正病人时的自信心。案例教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应用和发展,实践证明是一种应用价值很高的教学方法[3]。病案教学法通过对一个个病例的解析,完成了学生从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化,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可缩短与临床见习的距离,成为理论认识到临床感性认识的桥梁[3]。但值得注意的是,病案只是完成教材讲授的辅助手段,是教材内容的补充,离开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指导和支持,病案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病案教学法也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只有在教师积极、有目的的引导下,学生的积极配合下,其优越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病案教学不可过滥,否则把课堂教学变成了故事片,病案讨论引起学生反感。因此我们要认真备课,精心筛选病例,恰当安排好病案教学的时机和形式,可以收到好的学习效果,并弥补临床见习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张振华,杨潮萍,韩雪.分类病案教学法在内科学教学中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9):115-116.
1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表12005级“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班期末考试小题分析一览表
我院05、06、07级“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三个班级学生人数分别为154、133和163人。为简便起见,笔者只对出每个专业班的上学期《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期末考试结果质量分析报告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比较,以期从中发现端倪。
简析:该次考试5人缺考。命题无超纲,符合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答卷情况良好,成绩为正态分布。从试题内容回答情况看,第三大题填空题成绩较差,分析发现该部分为概念、数值等需记忆的部分内容,教科书内容信息量大,学习、复习时间短,所以成绩不甚理想,这部分的内容可在见习期间,通过临床加深理解、记忆。
表22006级“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班期末考试小题分析一览表
简析:该次考试3人缺考。本届“中西班”的学生整体素质比较好,《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与考核,也在逐渐积累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改进。本次考试除极少数同学外,大多数的成绩都比较理想,符合正态分布规律。据了解,少数没考好的同学多为平时缺课者,今后除加强临床实践予以弥补外,也要依靠专业课老师平时与辅导员、班主任加强对听课情况的管理与沟通,“三管齐下”搞好本课程的教学。
表32007级“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班期末考试小题分析一览表
简析:该次考试7人缺考。考虑到该班学生人数众多,理论基础与专业水准参差不齐,故本次期终考试试卷在命题时就将着眼点放在对该课程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测试上。从考试结果看,大部分同学成绩较好,少数人还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绩,只有极个别学生由于基础太差,加上平时学习不认真、不用功,因此未能通过此次考试。从统计学结果分析,本次考试成绩符合正态分布原理,因而也是比较合理的、真实的。
2对《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期末考试成绩分析结果思考
思考之一:考试成绩能够说明什么?
本文所分析的课程考试成绩具有“两同一不同”,即参加考试的学生专业相同、课程相同,而试卷内容不同。从试卷各小题的难度系数看是逐年加大,第一年的难度系数是0.73663,第二年是0.746615,第三年是0.753333,而学生平均成绩却逐年提高,三年的成绩分别为73.6633、74.66154和75.3333,反映了本课程教师在编写教材、准备教案、实际授课时,能够不断总结经验,着眼于学生实际和临床需求,吸取临床教学精华,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教学水平呈不断提升的趋势,从而增加了该门课程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有助于我院“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开设和可持续发展。
思考之二:课堂教学是否是提高《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考试成绩的主要形式?
近年来,对中西医结合教育如何进行,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如何开展,一直是高层管理者、教育理论界乃至社会各界探讨不止、争论不休的重要话题。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传统的中、西医人才培养形式的不同所致。西医通行的是学校教育,而中医则更崇尚的是“师带徒”形式。尽管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学校教育也如西医人才的培养教育一样,成了中医教育的主要形式。对于中医人才培养形式这一“革命性的变化”的是非对错,当然只有留待实践历史去作进一步的检验[1]。既然将开设的专业命名为“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所学的课程又叫《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那么课堂教学和闭卷考试就应该是该专业和该课程必须遵循的“游戏规则”,也是检验“教”与“学”成果的重要方式。因此,既不能忽视必要的课堂教学,也不能将希望完全寄托在毕业后的“师带徒”方式上,否则恐怕会培养出不少“庸医”。
事实也是如此,从本文所述的三次考试试卷整体成绩来看,没有一个同学获得满分,也没有一个同学获得零分,绝大多数同学得分在60至90分之间,正所谓“两头无、中间大”。而从各个小题得分情况看,得零分的共有38人次,获得小题满分的也只有216人次!应该说这两种结果都不是教学方所愿意看到的,——道理很简单:俗话说“人命关天”,作为“救死扶伤”和“去疾除病”的医生,虽不能要求个个都能“妙手回春”,时时都能“药到病除”,但作为临床必修课程,对《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任何一个知识点的“零掌握”,无疑是对“生命之托”的儿戏和对“白衣天使”称号的亵渎。从患者的需求和更高的标准来看,对其知识点的掌握不能达到100%的准确,其实也包含着“误诊”甚至“错诊”的极大隐患。因此,作为中西医结合人才教育的尝试,应该而且必须将课堂教学作为提高《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学习成绩的主要形式,以此打牢学生的基础知识。
摘要:急性肾小球肾炎临床上具有血尿、水肿及高血压三大主要症状。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多为β溶血性链球菌“致肾炎菌株”(常为A组链球菌中的12型)感染后所致,常在上呼吸道、皮肤感染、猩红热后发生。
关键词:急性肾小球肾炎 治疗
本病多见于儿童,好发年龄为5~14岁。较少累及中、老年人,40岁以上仅占总发患者数的10%以下。2岁以下罕见发病,男女比例为2:1。
(一)治疗原则
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一般为自限性疾病。治疗以控制症状、防止并发症、促进病肾组织恢复为主。
(二)基本治疗
1.休息 急性起病期间卧床休息,直至肉眼血尿消失、水肿消退、血压恢复正常,通常需2~3周。2~3个月以后,可逐步恢复轻体力劳动。大多数学者认为当急性肾炎患者各种临床表现均已恢复正常,仅尿检未完全恢复时,可以适当活动,但应定期随访。
如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如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心力衰竭、血压明显升高、严重头痛、呕吐等临床症状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2.饮食
(1)给予富含维生素的低盐饮食,肾功能正常者蛋白质入量一般不必限制,保持一定比例的优质蛋白。
(2)水肿及高血压应给予低盐(2.0~3.0g/d,不包括食物中含钠)饮食。严重水肿且尿少者,钠盐应限制在0.3g/d,并控制入水量。每日摄水量以不显性失水量加尿量计算。
(3)氮质血症应限制蛋白质入量(
(三)药物治疗
1.利尿 经控制水盐入量后,水肿仍较明显者,可应用利尿剂。常用噻嗪类利尿剂,必要时可用襻利尿剂,如呋塞米(速尿)20~40mg/d,口服或注射。禁用保钾利尿剂。
2.降压 积极控制血压对于增加肾血流量,改善肾功能、防止心脑严重合并症的产生很有必要。
常用噻嗪类利尿药,如氢氯噻嗪25mg,每日3次,口服;必要时可用钙离子拮抗剂如氨氯地平5~10mg,每日1次,口服;血管扩张剂如肼屈嗪(肼苯达嗪)10~20mg,每日3次,口服;α1受体
阻断剂如哌唑嗪0.5~2.0mg,每日3次,口服。
急性肾炎患者因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下降,故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一般不单独使用;但严重高血压可与利尿剂、血管扩张剂联合应用。
3.防治高钾血症 急性肾炎少尿期应警惕高钾血症的发生,应避免应用含钾的药物(如青霉素钾盐)和保钾的利尿剂(如螺内酯、氨苯蝶啶)。一旦出现严重的高钾血症应即刻紧急处理,一般可采用腹膜透析和(或)血液透析。
4.心力衰竭 主要措施为利尿、降压,必要时可应用酚妥拉明或硝普钠静脉滴注,以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如限制钠盐摄入与利尿不能控制心力衰竭时,可应用血液滤过脱水治疗。
5.感染灶治疗 目前一般主张在病灶细菌培养阳性时,应积极应用抗生素治疗。也有不少作者认为,不论培养结果如何,均应用青霉素等药物治疗2周或直至治愈。
(四)透析治疗
患者出现以下两种情况应采用透析治疗:①少尿性急性肾衰竭,尤其呈高血钾时,则以透析治疗维持生命;②严重水钠潴留,引起急性左心衰竭者,透析疗法超滤脱水,可使病情迅速缓解。
(五)治疗注意事项
1.利尿剂的应用 有时较大剂量襻利尿剂方可达到预期目的,但大剂量呋塞米可能引起听力及肾脏的严重损害,应予以注意。保钾性利尿剂和渗透性利尿剂(如甘露醇),在急性肾炎少尿期不宜采用,汞利尿剂因可引起肾实质损伤,临床上目前使用较少。
2.洋地黄类药物 对于急性肾衰竭合并心力衰竭,洋地黄治疗效果不肯定,不应作常规应用。
3.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应用 多数学者认为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一般不用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
4.腭扁桃体切除 腭扁桃体切除对急性肾炎的病程发展也无肯定效果。对于急性肾炎迁延2个月至半年以上,或病情常有反复,而且腭扁桃体病灶明显可以考虑作腭扁桃体切除术。手术时机以肾炎病情稳定,无临床症状和体征,尿蛋白不超过(+),尿沉渣红细胞少于10个/HPF,腭扁桃体无急性炎症为宜。术前、术后应用青霉素治疗2周。
参考文献:
[关键词]SPOC;混合式教学;传统教学;西医内科学;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20)07(b)-0179-03
西醫内科学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目前的教学模式仍然以传统的课堂讲授理论的模式为主,存在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效果欠佳等现状。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privateonlinecourses,SPOC)是目前新兴的有别于传统课堂的在线教育模式,借助现代互联网教育技术,将知识认知与探索贯穿于线上、线下两种教学中,很好地实现了翻转课堂教学。将SPOC模式应用于《西医内科学》教学,有利于传统课堂转型,变革教学结构。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西医临床教研室在西医内科学教学中,依托优慕课网络教学平台,采用SPOC混合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创新,提升教学质量。在课程结束后,通过教学过程的回顾和学生调查问卷,对实际应用效果作了总结与反思,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现报道如下。
1医学专科学校西医内科学课程授课现状
西医内科学是一门研究临床常见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预后及预防等知识的学科,是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灵活掌握程度要求较高。然而目前主要按照教材来单向讲授知识。学生被局限在单纯的班级活动中,与临床的职业行为联系较少。这种教和学缺乏职业针对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习潜能的发挥,无法从根本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SPOC简介
SPOC教学模式将教学资源如微视频、学习资料、训练与测验、机器自动评分、站内论坛等应用到小规模的实体校园(不限于校内)[1],对学生申请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将学生的规模缩小至几十人到几百人之间,并在课程中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做出反馈指导。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线上与线下学习有机结合,借以翻转教学流程,提升教学质量[2],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参与度,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技能操作的掌握程度、实现教学与实习、就业无缝对接,全面提升技能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目标。
3SPOC混合式教学课程准备
3.1素材准备
教师根据《西医内科学》课程内容,参照教学大纲,重构课程内容。建设知识树(见图1),设定各分节教学目标,制作PPT教学课件、微课视频、教案、动画演示、临床病例、习题库等相关学习资源。
3.2平台建设
该课程选用优慕课教学平台,平台分为课程管理系统、在线学习系统、学习评价系统。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建立知识树,上传视频、音频、文本、动画等学习资源,设置练习题和病例摘要,拓展资源。将学生按班级学号导入平台,指导学生熟练平台学习操作流程。设置考核评价方法及分值比例。
4SPOC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实施过程可分为课前、课中、课后3个部分,主要流程见图2。
5SOPC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价
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是SPOC混合教学模式必不可少的环节。教研室教师研究制定了该课程全过程学业成绩评价细则,确保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见图3)。
(1)过程性评价(60%):主要是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参与情况,以优慕课教学平台数据监测为参考。
在线评价(30%):评价因素包括各种学习资源观看情况,包括线上学习的频次、时长、资源下载次数;参与讨论情况;在线测试完成情况等。
课堂评价(20%):课堂进行过程中,学生参与提问、讨论、演示、情景模拟等课堂活动的次数及表现。
附加分(10%):为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附加分项目包括:①疾病的发展趋势、新的治疗技术、研发药品的研究前沿,如脂肪肝在中年人群的发病趋势、2型糖尿病的治疗进展、综合性医院开展的急救绿色通道等,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开拓视野;②鼓励学生自己编写原创习题,描画思维导图,这样也给性格较为腼腆,不擅长讨论、表演等活动的同学展示参与的机会。
(2)总结性评价(40%):主要是考察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可采用期末闭卷笔答考试的形式。
理论知识考核(30%):考察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采用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多种题型。
临床病例分析(10%):考察学生全面灵活掌握知识,并灵活运用到临床实践的能力。教师给出临床病例,学生根据理论知识的学习,给出初步诊断,还需进行哪些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以及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分析病情发展预后。
6反思
传统课堂教学由于授课方式的一致性,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学生的需要。SPOC混合教学模式一方面借助SPOC“在线、私密性、小规模”的特点,为学生营造宽松有效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集中课堂教学经验,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创新、提倡合作,激励探索的教育理念,突出自主个性化学习。既能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又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3]。使得学习过程不再局限于教室课堂单一的学习环境,而是借助各种平台,融合名师资源优势,結合学生自身学习需要,是一种高效率、高质量、促发展的自由学习方式[4]。
肯定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应考虑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问题。该课程结束后,学生课程满意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理论知识掌握能力、锻炼病历资料收集能力、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等方面,学生的满意度较高,但在“减轻学习压力”方面满意度较低。这一反馈信息值得我们予以关注思考,考虑与多重因素有关:①目前我国的校内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仍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学生也习惯了教师以讲授灌输的方法获得知识。而采用SPOC混合教学模式,需要学生独立自主,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这对学习主动性较弱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②西医内科学属临床学科,一方面需要学生有解剖学、生理学等基础学科的扎实知识储备,另一方面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与医学前沿研究同步,此学科难度特点决定了,一些基础知识掌握较为薄弱的学生需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才能适应这种学习模式,获得学习较好的学习效果。③实行SPOC混合式教学法,学生需要花费课余时间,尤其是在课前完成知识认知,这需要充足的时间保障。而医学院校的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广泛开展此类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时间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