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ct诊断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周围型肺癌;X线片;ct;诊断;临床资料;检查结果
周围型肺癌一般都是在呼吸性细支气管、支气管末端间发生的,其中常见类型是鳞癌、现癌,此病早期的症状是胸痛,有时肩部也会有疼痛感。周围型肺癌影像学的基本特征是毛刺样、胸凹陷征、钙化样、空泡样、分叶样、支气管充气样、空洞等。在进行诊断的时候,多数通过病灶边缘、形态、大小、内部特点和CT表现就可以诊断,在进行早期诊断的时候,CT、X光片都是具有临床意义的。本研究将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到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4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对其CT、X光片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具体内容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40例患者中,男性有28例,女性有12例,年龄在34到75岁之间。24例在右肺,其中12例在右上叶,4例在右中叶,8例在右下叶;16例在左肺,其中11例在左上叶,5例在左下叶。患者的临床表现有发热、气促、呼吸困难、刺激性呛咳、胸痛、吞咽困难、消瘦、声音嘶哑、喘鸣等。16例腺癌,15例鳞癌,9例支气管肺泡癌。
1.2方法
X光平片:去患者的正侧位,焦距是180cm,正位是15到20mAs、80到85KV,侧位是30到40mAs、90到95KV。
CT扫描:在X线片的技术上进行扫描,在病灶、重点位置加5mm薄扫,增强时静注100ml的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每秒钟流速是3ml,在注入以后扫描成像30s,延迟3到5分扫描,要尽量的避开钙化灶、空洞。
1.3统计学处理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当P>0.05时,则没有统计学意义,如果P
2结果
患者肿瘤直径在0.8到7cm之间,4例患者肿块直径没有超过1cm,20例在1到3cm之间,10例在4到5cm之间,9例在6到7cm之间。40例患者CT、X线片检查结果,详见表1。
3讨论
现在肺癌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因此很多群众、医务人员对肺癌意识给予了更多重视[1]。通过本次对4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的临床检查资料进行分析,发现CT、X光片都是各有优缺点的,CT在肺癌分期、定性上有很大优势,但是并不能完全替代X光片。
3.1CT检查周围型肺癌优点:CT检查操作检查,患者更易接受;能够直接的显示出肿块征向,对于肿块密度、大小的显示也很清晰;能够显示肿块内部的洞壁薄厚或是有没有空洞,观察患者没有钙化[2],使用X光片检查很容易会忽视较小空洞,在本次研究中光片是5%。CT是33.3%,其差异比较明显;肿块多数都是由多结节组成的,进行CT检查可以多方位了解到病灶的轮廓,从而有效、直接的做出评价,就是直径没有超过2cm,检查时依旧可以显示出征象;毛刺的数目比较多,直而短[3],没有分支,是围绕着肿瘤排列的,近结节端比较粗,对此CT可以清楚的显示出来,本次研究中,光片是12.5%,CT是30%,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缺点:CT的分辨率、密度比较高,但是空间分辨率比较低;在确定扫描范围的时候,技术员很容易漏掉膈顶下、肺尖病灶;价格比较高,不能作为常规检查;扫描的时间比较长,而且气促患者的图像不会太清晰;进行CT扫描会增加患者所受的辐射量;一些放射医师对于CT认识不如X线丰富;在患者呼吸的深浅不一时,很可能会漏掉较小的病灶。
3.2周围型肺癌与诊断周围型肺癌又叫做肺野型,现在世界上,癌症致死最多的就是肺癌,发病高峰年龄在60到79岁之间,多数发病患者都超过了40岁,吸烟、家族史、种族史是此病的相对危险因素[4],此病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比较迟,其早期的症状主要是胸痛,有些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的表现,当患者感到胸痛严重的时候就已是晚期的。胸片检查有40%肺部和横隔、纵膈、心脏组织是重叠的,但是其缺少密度对比,发现纵膈淋巴结转移病灶的几率比较低,而且也缺少明确分期、性质、定位的鉴别。在本次研究中,CT的检出率明显的高于X光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进行X光片检查基本可以显示出肿瘤的形态、大小,而且价格比较低,因此可以做首选的检查方法,但是如果与CT检查相结合,那么就能更早、更准确的诊断周围型肺癌,从而减低误诊率。
参考文献
[1]蔡建辉,谷文涛,张京,周文明,李良玉.Cai Jianhui.Gu Wentao.Zhang Jing.Zhou Wenming.Li Liangyu CT成像及MPR在诊断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期刊论文]-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1,12(3):174-176.
[2]李邦国,马大庆.LI Bang-guo.MA Da-qing 周围型肺癌空洞位置的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诊断价值[期刊论文]-实用放射学杂志,2009,25(7):124-126.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筛检;冠心病
MSCT技术的应用给临床带来了极大的进展,它的快速扫描明显地减少了运动伪影,在一次屏气中即可完成整个脏器的、大范围扫描,还可获得不同层面的薄层图像,因而提供了早期检出和鉴别诊断的能力,尤其在心脏的检查上有了突破性进展,对冠状动脉及其病变显示清晰,这种无创检查为临床筛检病人和术后影响学评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冠心病的检查方法有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种。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为常用检查方法,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指标,为有创检查,并有一定的并发症。多排螺旋CT冠脉成像(MSCT),为无创伤性检查,通过造影增强及三维重建可以显示冠脉管腔的大小,直接评价冠脉有无明显的狭窄。本文对36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159支血管同时进行了MSCT和CAG检查,旨在探讨MSCT对冠心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以冠脉造影(CAG)结果为金指标,采用64排螺旋CT对10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主干及主要分支400节段进行重建和分析,评价其诊断冠心病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64排螺旋CT能清晰显示冠脉主干及分支狭窄、钙化、开口起源异常及桥血管病变,对冠脉狭窄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高,诊断冠脉病变的灵敏度96.37%,特异度96.14%,阳性预测值95.88%,阴性预测值96.6%。但对慢性闭塞性病变诊断性的准确率稍差,灵敏度50%,特异度96.77%,阳性预测值62.5%,阴性预测值94.73%。结论: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脉狭窄病变、桥血管、心肌桥、支架管腔均显影良好,对钙化病变诊断率优于冠脉造影,可以作为冠心病高危人群无创性筛选检查及冠脉支架、搭桥术后随访手段。
以冠脉造影(CAG)结果为金指标,采用64排螺旋CT对10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主干及主要分支400节段进行重建和分析,评价其诊断冠心病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64排螺旋CT能清晰显示冠脉主干及分支狭窄、钙化、开口起源异常及桥血管病变,对冠脉狭窄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高,诊断冠脉病变的灵敏度96.37%,特异度96.14%,阳性预测值95.88%,阴性预测值96.6%。但对慢性闭塞性病变诊断性的准确率稍差,灵敏度50%,特异度96.77%,阳性预测值62.5%,阴性预测值94.73%。结论: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脉狭窄病变、桥血管、心肌桥、支架管腔均显影良好,对钙化病变诊断率优于冠脉造影,可以作为冠心病高危人群无创性筛选检查及冠脉支架、搭桥术后随访手段。
1.2方法
利用MSCT的高速螺旋扫描(0.42s/转),通过回顾性心电门控的薄层数据采集和心脏扇区图像重建算法以及二维和三维图像重组可获得优良的冠状动脉图像。在检查前常规测量患者体重以确定对比剂用量(成年人2mL/kg)并做过敏试验和心电图检查。对中重度心律不齐者,不适合检查;若心率过快,检查前30min口服“倍他乐克”使心率控制在50次/min~70次/min;平静状态下,注射碘海醇后闭气行触发扫描,注药速率4.0mL/s~5.0mL/s。
2检查过程中注意事项
1)呼吸训练
吸气幅度:中度(同正常呼吸的吸气幅度一样,忌深吸气),切记叮嘱患者每一次呼吸的幅度要保持一致,防止在增强扫描时,因病人呼吸过深或过浅,丢失应有的检查区域。屏气情况:尽管真正的扫描时间可能仅仅不超过10s,但还是应该嘱患者屏气时间在15s以上,在患者良好屏气的同时要求患者胸腹部要保持静止状态,切勿运动,避免图像产生运动伪影。在患者进行呼吸训练的同时,观察其心率和心律变化情况,如患者在屏气状态下诱发心率过快或心律不齐,应推迟检查。
2)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身高、体重等),以往病史(搭桥、支架等),认真向患者讲解检查中的正常反应,如造影剂注入时因流量大会使患者产生全身的发热感,避免因病人感觉发热,产生紧张,致使心率加快,影响检查质量。
3)患都采取仰卧位,中心线位于胸锁关节,双臂上举于头的两侧,避免产生伪影。
4)电极片粘贴位置
左上、右上位于第二肋间,右下位于第六前肋间或以下,连接ECG导连,使扫描区域无电极片、导联线干扰,观察ECG信号,要求ECG基线平稳,R波清晰,无杂波干扰。
5)为保证检查过程中静脉通路的可靠性,预先4.0ml/s的流速注入20ml的生理盐水,通过试验注射观察静脉通路是否通畅有效也是防止注射过程中造影剂外渗的方法之一。
在18例患者中,其中4例正常,8例左冠狭窄(左前降支近端狭窄5例;左回旋支狭窄3例),2例单纯右冠起始部狭窄,1例右冠开口起始于左冠主干且发育细小,3例经DSA内支架术后随访复查均未见再狭窄。上述11例狭窄病例中,其中仅6例经DSA证实病变狭窄>75%已安内支架;1例左冠狭窄并冠状动脉钙化较明显;4例冠状动脉成像正常者,其中有3例经DSA证实无狭窄。
3选择恰当的扫描方式
1)在定位相扫描完成后,应该先进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平扫:起始于气管隆突,终止于心脏的膈面,左右各大于心外缘两侧10mm~20mm,上缘包括胸骨外缘。目的:观察冠状动脉轮廓、大致范围,管壁钙化情况。选择冠状动脉CTA扫描的范围:以左冠状动脉上缘10mm~15mm为起点,以心尖下缘10mm~15mm为终点(若为观察桥血管,起点应位于主动脉弓以上10mm~15mm)。增加扫描范围是防止病人因吸气幅度的不同,丢失应有的检查区域。
2)增强扫描前准备
首先,确定选择合适的重建方式:如支架术后选择支架重建方式等。其次,确定感兴趣区层面:同于增强3D冠状动脉扫描的起点层面。最后,增强前再次对病人作呼吸训练,观察其屏气对心率的影响,再次确认病人心率是否合适于冠状动脉增强扫描。
3)增强扫描
以4ml/s流速注入非离子造影剂(350~370)mg/ml,64排CT总量为55ml~75ml,16排CT造影剂用量要根据测定的峰值时间正确计算,通常为90ml~115ml,随即以同一流速注入30ml~40ml的生理盐水。注射同时启动对感兴趣区进行连续动态扫描(早期延时8s,以减少患者接受的放射线剂量)。(2)当升主动脉CT值上升至130HU~150HU时,作为增强扫描的触发点进行增强扫描。启动触发后,请病人吸气后屏气。若患者因紧张或屏气导致心率变快(80次以下)或出现心律不齐,可适当降低管球旋转速度和降低螺距以提高时间分辨率,部分弥补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4)有报道认为在冠状动脉CT检查过程中适当使用硝酸甘油有利于改善图像质量。硝酸甘油的药理作用是松弛血管平滑肌,引起血管扩张。它的不良反应有头痛、眩晕、反射性心率加快、性低血压等。方法分为舌正给药和口腔喷雾给予药两种,同时需监测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国内经验是:用低浓度造影剂时服用硝酸甘油可以提高图像对比度,但同用高浓度造影剂所得到的图像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同时由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及反射性的心率加快反而会影响检查过程的稳定和增加后处理的难度;用低浓度造影剂而未服用硝酸甘油所得到的图像对比度,和用高浓度造影剂所得到的图像质量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4个性化的后处理重建
1)左冠状动脉在心脏舒张早期血流量大,而右冠状动脉在收缩晚期血流量大,各支血管在心动周期不同时相获得各自最佳的图像质量。如右冠脉普遍早于左前降支和回旋支,三支冠状动脉最佳时相范围在心动周期的40%~80%之间。我们的经验是心率控制在70次/min时,选用75%期相即可获得比较优良的图像。原因考虑是此时心脏搏动接近舒张中期,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搏动伪影最小。
2)尽管扫描前对患者进行解释,仍有少数患者在最后增强扫描时因意外因素导致心率明显波动,甚至心律不齐,对后期重建、诊断造成困难。此时,可以选用不同重建成方法和针对不同期相进行重建,在上述因素影响不大的前提下,有时也能获得可以用来诊断的图像。但需要强调的是,个体化重建方案费时费力,需要大量后期工作,并且受重建工作人员经验。
参考文献
1.KennedyJWComplicationsassociatedwithcardiaccatheterizationandangiography1982(1)
2.SchmermundA.RensingBJ.SheedyPFIntravenouselectron_beamcomputedtomographycoronaryangiographyforsegmentalanalysisofcoronarystenosis1998(7)
3.鲁锦国.吕滨电子束CT评价终末期肾病患者心血管钙化[期刊论文]-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5(3)
4.RaggiP.CallisterTQ.CooilBIdentificationofpatientsatincreasedriskoffirstunheraldedacutemyocardiacinfarctionbyelectron-beamcomputedtomography2000(8)
5.HongC.BeckerCR.HuberAECG-gatedreconstructedmulti-detecterrowCTcoronaryangiography:effectofvaryingtriggerdelayonimagequality2001(3)
6.潘爱珍.甘毅.陈涛.郑建忠.黄慧玲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应用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4(9)
7.赵绍宏.聂永康.蔡祖龙.赵红.杨立冠状动脉疾病多层面螺旋CT成像初探[期刊论文]-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2(8)
8.TanenbaumSR.KondosGT.VeselikKEDetectionofcalcificdepositeincoronaryarteriesbyultrafastcomputedtomographyandcorrelationwithangiography1989(12)
【关键词】 中肠旋转不良;肠扭转;多层螺旋CT扫描;血管“漩涡征”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1.025
中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是临床上较为严重的外科急性腹部疾病, 可见于先天性肠扭转, 手术后并发症, 饱食的体力劳动, 肿瘤的发生及剧烈运动之后, 表现为腹部的急性阵发性疼痛, 可伴有频繁呕吐, 常引发肠部梗阻, 进而压迫阻塞肠管, 影响血液供应, 造成血液循环的障碍, 引起小肠组织的缺血坏死, 威胁患者的健康, 甚至是生命安全, 后果很严重[1, 2]。所以选择好的检查方法对疾病确诊非常重要。有报道称多层螺旋CT扫描能清晰地显示中肠旋转不良伴肠扭转的准确部位, 对临床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3]。鉴于此, 本文通过对多层螺旋CT对于中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的诊断意义做出探讨, 得到了一些结论,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3年2月~2015年5月本院共有18例患者通过多层螺旋CT被诊断中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分别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观察组)和常规CT扫描(对照组)。经患者或其家属同意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年龄7~59岁, 平均年龄(34.6±7.3)岁。包括连续性剧烈腹痛伴阵发性加重7例, 中下腹急性伴阵发性绞痛4例, 右下腹急性腹痛7例。其中男8例, 年龄7~58岁, 平均年龄(33.6±7.8)岁。女10例, 年龄8~59岁, 平均年龄(34.4±8.1)岁。
1. 2 方法 患者检查前24 h禁食, 怀疑肠梗阻者在检查前口服2%~3%泛影葡胺造影剂1000 ml(有禁忌证或肾功能异常者服温开水800 ml)。常规CT机设定为扫描电压120 kV, 电流250 mA, 扫描层厚为5 mm, 层距5 mm, 重建层厚1.25 mm。多层螺旋CT机检查在常规CT机设定的基础上, 检查前静脉高压注入对比剂, 儿童1.5~2.0 ml/kg, 成年人90 ml, 流率3.0 ml/s, 分别延迟30 s和70 s对动、静脉进行双期增强扫描。扫描时嘱患者平卧、屏气。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医学影像扫描图像表现 观察组表现为血管漩涡征者占比100.00%(18/18), 比对照组的77.78%(14/18)要高, 鸟喙征者占72.22%(13/18), 靶环征者占55.56%(10/18), 均比对照组38.89%(7/18), 22.22%(4/18)要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手术后的结果 小肠扭转者10例, 包括肠扭转180°者1例, 270°者4例, 360°者5例。乙状结肠扭转者6例, 包括肠扭转180°者1例, 270°者1例, 360°者4例。空肠扭转者2例, 包括270°者1例, 360°者1例。肠内疝引发肠扭转360°者1例。见表2。
3 讨论
中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常与肠袢及其系膜过长, 系膜根部附着处过窄或粘连收缩靠拢等有关, 一旦发生, 患者表现剧烈的腹痛, 非常痛苦, 极大地威胁着患者的健康, 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选择良好的检查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仅可以确诊扭转部位, 使临床可以尽早的加以处理与治疗, 进而阻止疾病的继续进展, 提早减轻患者的痛苦, 大大降低患者的死亡情况,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患者的预后, 达到治愈目的。腹部立体平片检查能确定有无梗阻, 但无法准确定位。有报道表明, 多层螺旋增强CT扫描可清晰的显示中肠旋转不良尤其是伴肠扭转的准确部位。
本文通过对多层螺旋CT扫描中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的诊断意义进行探讨。表1结果发现, 多层螺旋CT扫描明显较常规CT显示扭转征象清晰。中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的CT图像可表现为漩涡征, 鸟喙征和靶环征, 其中血管漩涡征是其主要征象。符合相关学者报道结果。此外从表2可知, 肠扭转以扭转360°较为常见, 扭转部位以小肠扭转最为多见, 其次为乙状结肠扭转。符合相关学者报道结果, 这可能与中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的发生年纪、发病原因及多层螺旋CT进行增强扫描有关。
综上所述, 多层螺旋CT扫描对中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的诊断有意义, 有助于辅助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尤其对于外科的腹部手术定位有重要意义, 值得临床应用及各大医院的广泛推荐。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 洪居陆, 李慧, 王强, 等. 64层螺旋CT在小肠扭转中的诊断价值.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0, 29(1):130-13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标准化、网络化作业已经进入医学影像界,并以奔腾之势迅猛发展,伴随着一些全新的数字化影像技术陆续应用于临床,如CT、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正电子体层成像(positiveelectrontomography,PET)、计算机放射摄影(computedradiography,CR)及数字放射摄影(digitalradiography,DR)等,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网络化已逐步成为影像科室的必然发展趋势,同时在客观上要求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的计算机化、标准化、规范化。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s,PACS)和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系统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快速发展,使整个放射科发生着巨大变化,提高了影像学科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述
PACS是近年来随着数字成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旨在全面解决医学图像的获取、显示、存贮、传送和管理的综合系统[1-4]。PACS分为医学图像获取、大容量数据存贮、图像显示和处理、数据库管理及用于传输影像的局域或广域网络等5个单元[2,4]。
PACS是一个传输医学图像的计算机网络,协议是信息传送的先决条件。医学数字影像传输(DICOM)标准是第一个广为接受的全球性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标准,它利用标准的TCP/IP(transfer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网络环境来实现医学影像设备之间直接联网[3]。因此,PACS是数字化医学影像系统的核心构架,DICOM3.0标准则是保证PACS成为全开放式系统的重要的网络标准和协议。
1998年我院放射科与航卫通用电气医疗系统有限公司(GEHangweiMedicalSystems,简称GEHW)合作建成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网络系统,它以DICOM服务器为中心服务器,按照DICOM3.0标准将数字化影像设备联网,进行医学数字化影像采集、传输、处理、中心存储和管理。
材料与方法
一、系统环境
(一)硬件配置
1.DICOM服务器:戴尔(Dell)PowerEdge2300服务器(奔腾Ⅱ400MHzCPU,128MB动态内存,9.0GB热插拔SICI硬盘×2,NEC24×SCSICD-ROM,Yamaha6×4×2CD-RW×2,EtherExpressPRO/100+网卡;500W不间断电源(UPS)。
2.数字化医学图像采集设备:螺旋CT:GEHiSpeedCT/i,DICOM3.0接口;磁共振:GESignaHorizonLXMRI,DICOM3.0接口。
3.医学图像显示处理工作站:SunAdvantageWindows(简称AW)2.0,128MB静态内存,20in(1in=2.54cm)彩显,1280×1024显示分辨率,DICOM3.0接口。
4.激光胶片打印机:3M怡敏信(Imation)969HQDualPrinter。
5.医学图像浏览终端:7台,奔腾Ⅱ350~400MHz/奔腾Ⅲ450MHzCPU,64~128MB内存,8MB显存,6GB~8.4GB硬盘,15in~17in显示器,10Mbps以太网(Ethernet)网卡,Ethernet接口。
6.医学影像诊断报告打印服务器:2台图像浏览终端兼作打印服务器。
7.激光打印机:惠普(HP)LASERJET6LGOLD×2。kr~e6w=,N!''''#X_Ow+bafe~nNw法律论文b&mWw;\+?=u(tAvzA€\J?~^v=
8.集线器(HUB):D-LINKDE809TC,10MBPS。
9.传输介质:细缆(THINNET);5类无屏蔽双绞线(UTP);光纤电缆。
10.网络结构:星形总线拓扑(STARBUSTOPOLOGY)结构。
(二)软件
1.操作系统:螺旋CT、MRI、AW工作站:UNIX;DICOM服务器:WINDOWSNT4.0SERVER(英文版);图像浏览及诊断报告书写终端:WINDOWSNT4.0WORKSTATION(中文版)。
2.网络传输协议:标准TCP/IP。
3.网络浏览器:NETSCAPECOMMUNICATOR4.6。
4.数据库管理系统:INTERBASESERVER/CLIENT5.1.1。
5.医学图像浏览及影像诊断报告系统开发软件:BORLANDC++BUILDER4.2。
论文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的开发与初步应用来自免费
6.医学图像浏览终端:GEHWADVANTAGEVIEWERSERVER/CLIENT1.01。
7.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系统:GEHW医疗诊断报告1.0。
8.刻录机驱动软件:GEAR4.2。
(三)系统结构
螺旋CT、MRI和AW工作站按照DICOM3.0标准通过细缆连接到主干电缆(细缆)上形成总线拓扑结构的DICOM网络;DICOM服务器与各图像浏览及诊断报告书写终端通过双绞线以集线器(HUB)为中心连接成星形拓扑结构的ETHERNET网络;二者再通过集线器连接成星形总线拓扑结构的PACS。螺旋CT、MRI、AW工作站各自通过光纤电缆与激光胶片打印机相连,进行共享打印。本PACS由如下各子系统构成:
CT/I:GEHISPEEDCT/I;AW2.0:SUNADVANTAGEWINDOWS2.0;MRI:GESIGNAHORIZONLXMRI;DICOM:DIGITALIMAGINGANDCOMMUNICATIONSINMEDICINE;ETHERNET网络:以太网络;T-BNC:同轴电缆接插件T型连接器;TERMINATOR:终结器;TRANSCEIVER:收发器;UTP:无屏蔽双绞线;THINNETCOAXIALCABLE:细同轴电缆
1.数字化图像采集子系统:从螺旋CT、MRI等数字化影像设备直接产生和输出高分辨率数字化原始图像至DICOM服务器,供中心存储、打印、浏览及后处理。
2.数字化图像回传子系统:将中心存储的图像数据回传给螺旋CT、MRI等数字影像设备,供打印、对比参考及后处理(三维重建等)。
3.医学图像处理子系统:在AW工作站及各图像浏览及诊断报告书写终端上进行调节窗宽/窗位、单幅/多幅显示、局域/全图放大、定量测量(CT值、距离、角度、面积)、连续播放和各种图像标注等。
4.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子系统:书写规范、标准的医学影像诊断报告。
5.图像中心存储子系统:图像短期内(5~7天)保存在DICOM服务器的硬盘中,当图像数据累积到一定数量(650MB)时,将其刻录到CD-R(COMPACTDISK-RECORDABLE,刻录盘)盘片上作为长期存储。
二、医学图像浏览及影像诊断报告系统
医学图像浏览及影像诊断报告系统使用的软件包是由航卫通用电气医疗系统有限公司(简称GEHW)提供的ADVANTAGEVIEWERSERVER/CLIENT1.01。该软件以WINDOWSNTSERVER/WORKSTATION4.0为操作平台,分为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两部分:服务器端软件负责完成医学图像的传输、中心存储、数据库管理等任务;客户端软件具有医学图像浏览和影像诊断报告书写功能。
服务器端软件包括图像浏览、图像管理、光盘数据库和系统设置4个模块。(1)图像浏览模块具有简单的图像浏览功能;(2)图像管理模块包括存储、删除、图像输出等子模块,在这些子模块中通过以患者姓名、年龄、性别、CT号、检查序号、检查类型、检查日期等为关键词在DICOM服务器硬盘、光盘上查询所需图像并进行相关处理;(3)光盘数据库模块储存有每张光盘图像检索信息以备查询;(4)系统设置模块管理各输入输出设备的IP地址等。
医学图像浏览软件具有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可以通过网络从DICOM服务器硬盘、光盘上调阅所需图像,并进行图像浏览和后处理。它包括窗宽窗位、图像、几何、网络、显示格式、连续播放等功能模块:(1)窗宽窗位模块通过预定义、用户自定义及精确设定窗宽窗位,使图像得到最佳显示,另外还可以通过鼠标左键进行调节;(2)图像功能模块可以对图像进行放缩(1~300倍)、滤波、对比度(-100~100)、旋转(0~360°)、三原色(RGB)色彩处理;(3)几何功能模块可以将图像垂直或水平翻转、加网格、负片处理、定量测量(CT值、距离、面积、角度)及标注等。经过后处理的图像可以直接输出至诊断报告系统或以不同文件格式存盘以供制作幻灯片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系统软件镶嵌于医学图像浏览软件内,可以在浏览图像后直接书写诊断报告。医疗诊断报告主窗体上的输入项如姓名、性别、年龄、CT号、检查序号及检查日期可直接从数据库获取,报告日期由系统自动生成,科别、报告模板等项通过下拉菜单选择。检查所见、印象两项可直接从诊断支持库提取正常或常见病、多发病的检查所见、印象,直接或经局部修改后形成诊断报告主体。程序提供了撤消、剪切、复制、粘贴、清除、全选、字体等编辑功能。该软件可输出4种格式的诊断报告,其中可包含1~2幅典型图例。用户可通过1个或多个关键字段检索和调阅诊断报告。
结果
在上述PACS的硬件设备安装、组网完成后,在基础网络连接(TCP/IP)和DICOM水平传输这2个层次上,对PACS进行整体调试,成功地实现了数字化图像在PACS内的传送、中心存储、易机图像处理、不同操作系统(UNIX和WindowsNT)不同格式图像(Adv和Dic)在DICOM3.0标准水平的相互兼容和影像交流,以及PACS内影像诊断报告的书写、共享、打印等功能。1999年初PACS正式用于我科的CT及MRI室,显著提高了科室的工作效率及管理水平。
讨论
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医学影像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医生工作模式的变革:要求医生逐渐习惯于在显示器的荧光屏上观看医学图像;通过计算机检索和调阅医学图像,并且调节窗宽窗位;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获取所需的医学图像及诊断报告等相关信息。
一、传统的医学图像处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1)保存胶片需要很大的存放空间。(2)在显影、定影、冲洗、烘干、归档等环节上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3)胶片库手工管理效率低,查询慢且容易把胶片归错档。(4)数年后由于胶片的老化使其上的图像变得模糊不清,给再次查阅和科研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5)把CT、MRI等图像硬拷贝到胶片上,固定的窗宽、窗位已经丢失了大部分原始信息,保留的只是操作医师认为有用的信息,图像无法后处理,丢失了对病人复诊和其他医师认为是有用的诊断信息。
二、PACS在影像学科中的应用价值
(1)利用PACS网络技术,在CT、MRI等影像科室之间能快速传送图像及相关资料,做到资源共享,方便医师调用、会诊以及进行影像学对比研究,更有利于患者得到最高的诊断治疗效益。(2)PACS采用了大容量可记录光盘(CD-R)存储技术,实现了部分无胶片化,减少了胶片使用量和管理,减少了激光相机和洗片机的磨损,降低了显定影液的消耗,节省了胶片存放所需的空间,降低了经营成本。(3)避免了照片的借调手续和照片的丢失与错放,完善了医学图像资料的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4)可在不同地方同时调阅不同时期和不同成像手段的多幅图像,并可进行图像的再处理,以便于对照和比较,为从事医学影像学工作的医务人员和科研人员提供方便的工作、科研和学习的条件。(5)有利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运用PACS可无损失地储存图像资料,待日后调阅发现有价值且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图像,标上中英文注释,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成教学幻灯片,采用大屏幕多媒体投影仪示教。
规范的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功能,可打印出图文并茂的影像诊断报告。
三、诊断报告规范化、计算机化
(1)基本项目要求规范化。诊断报告中反映病情的一般项目齐全,备查项目比较完整。(2)报告的专业术语规范化。内容表述清楚,主次分明,先描述阳性征象,后描述阴性征象,先描述主要病变,后描述次要病变,描述部分与结论一致。(3)基本格式规范化。先一般项目,再描述图像情况,然后作结论表述,最后还有做其他进一步检查的建议。
1.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影像科;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广东广州510060;2.中山大学附属一院,广东广州510089
[摘要] 目的 探讨Care KV技术于胸部低剂量CT体检中的价值。方法100例胸部健康体检者分成两组:A组采用常规胸部低剂量CT扫描方案,固定管电压120 kV,B组采用 Care kV技术,参考管电压120 kV,其他扫描条件两组一致:采用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参考管电流50 mAs。扫描后分别用客观和主观图像质量指标综合评价两组图像的质量,并记录CTDIvol、DLP,计算ED,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B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受检者吸收有效剂量分别为(1.18±0.29)mSv和(0.82±0.24)mSv ,B组较A组分别降低了30.5%。结论 CareKV技术在胸部CT扫描中可在保正图像质量不变的情况下降低辐射剂量。
关键词 CareKV技术; 胸部;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辐射剂量
[中图分类号] R7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8(c)-0005-03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Care KV Technology in the Thorax Low Dose CT in Physical Examination
ZHUO Shuiqing1CHEN Xiaoling2JIANG Dongping1YU Jingping1CUI Baoyi1
1.Department of Imagi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ncology in South China/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Cancer Medicine,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510060, China;2.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51008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value of Care KV technology in the thorax low dose CT examination. Methods 100 cases underwent chest physical examination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thorax low dose CT scanning scheme, fixed tube voltage 120 kV, B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are KV technology, reference voltage 120 kV. The other scanning condi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nsistent: adopting tube current automatic control technology, the reference tube current 50mAs. After the scanning, the quality of two groups of images was evaluated by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image quality indexes comprehensively, and CTDIvol and DLP were recorded, ED was counted, and then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mage quality between A group and B group; the absorbed effective dose of A group and B group was (1.18 ± 0.29) mSv, (0.82 ± 0.24) mSv, respectively, the absorbed effective dose of B group decreased by 30.5% compared with that of A group,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Care KV technology in the thorax CT scan can reduce the radiation dos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ensuring the image quality unchanged.
[Key words] Care KV technology; Chest;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Radiation dose
[作者简介] 卓水清(1970-),男,广东连平人,学士,主管技师,主要从事医学影像技术工作。
CT在肺癌筛查中的广泛应用,已成为医源性辐射的主要来源[1],因此,低剂量CT的应用成为研究热点。降低辐射剂量的方法有直接降低管电压或管电流、增加螺距、缩短扫描时间等,但各种方法都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也降低了图像质量。随着CT技术的迅猛发展,迭代重建技术和管电流自动调制技术(CARE Dose4D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保持图像质量不变[2]。该研究旨在探讨CareKV技术—智能最佳kV扫描技术在胸部CT体检中的应用价值。现分2014年4—6月间来该院进行胸部体检100例体检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到该院行胸部CT体检者100例。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为健康体检者,无任何胸部疾病症;② 受检者体重指数(BMI)在18~25 kg/m2 之间;③将检出有气胸、肺气肿等肺部疾病者则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B两组,各50例,其中A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29~72岁,中位年龄41.7岁;B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34~67岁,中位年龄45.5岁。AB两组BMI分别为(22.97.3±2.06)kg/m2和(22.90±2.60)kg/m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CT设备与扫描方法
采用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AS+扫描仪。采取仰卧屏气扫描。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肋膈隐窝下缘。A组采用该院常规胸部低剂量CT扫描条件,固定管电压120 kV, B组采用Care kV技术,参考管电压Ref120kV。其余扫描条件一致,均采用Care Dose4D技术,参考管电流50 mAs;层厚5 mm,螺距1.2,准直128 mm×0.6 mm,分别重建纵隔窗和肺窗两组图像,重建卷积函数分别B25f和B80f,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 Product,DLP)由机器自动生成。
1.3图像质量和有效辐射剂量评价
1.3.1图像质量客观评价分别测量纵隔窗和肺窗图像CT值(HU)、噪声(Objective Image Noise,OIN)、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纵隔窗选取图像的主动脉弓层面的主动脉的均匀处、肺窗选取隆突层面的肺组织的均匀处测量出CT值及其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ROI面积为90~110 mm2。SD即为图像的噪声OIN, SNR=CT值/SD。
1.3.2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全部图像纳入评价范围,由两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采取盲法评价图像。采取评分法,肺窗:窗宽1500 HU,窗位-500 HU;纵隔窗:窗宽400 HU,窗位45 HU。综合评价肺窗及纵隔窗图像,评分标准分为3个等级:1分,图像质量较差,胸壁及纵隔内结构噪声较大,气管及纵隔内血管的边缘模糊,不能满足诊断,定为不合格等级;2分,图像质量中等,噪声中等,不影响诊断,定为合格等级;3分,图像质量好,噪声较小,可满足诊断要求,定为优良等级[3]。
1.3.3有效剂量评价方法根据CTDIvol、DLP计算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计算公式:ED(mSv)=DLP(mGy.cm)×k。参考最新欧盟委员会CT质量标准指南[4],胸部有效吸收剂量系数k=0.014 mSv/(mGy.cm)。
1.4统计方法
用spss19统计软件,计算各组数据的平均值及标准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ANOVA分析各组图像的OIN、SNR及有效剂量ED。主观评价的一致性采用Kappa分析, 结果评价:0.40<kappas0.60,观察者间一致性一般,0.6< kappas 0.80,观察者间一致性好,kappa> 0.80观察者间一致性很好[5]。
2结果
2.1A、B两组客观图像质量指标评价
通过客观图像质量指标如CT值、噪声和噪声比对A、B两组纵隔窗和肺窗图像质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B两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2.2 A、B两组主观图像质量指标评价
通过主观图像质量指标3分评分法对AB两组图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B两组图像优良率分别为96%(48/50)和98% (49/50),分别只有2例和1例为合格等级图像,但均符合诊断要求,AB两组主观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A、B两组受检者有效辐射剂量比较
AB两组受检者平均有效辐射剂量(ED)分别为(1.18±0.29)mSv和(0.82±0.24)mSv ,B组较A组分别降低了30.5%,见表4。
3讨论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低剂量螺旋CT已成为肺癌筛查的研究热点,低剂量螺旋CT在降低了患者接受的放射剂量,同时对肺结节检出也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6]。据报道,低剂量胸部CT检查可使肺癌的死亡率降低20%[7]。在CT扫描中,传统方法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也降低了图像质量。而各种迭代重建技术和Care Dose4D 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保证了图像质量。该文采取了Care KV技术结合Care Dose4D技术的扫描方法,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将进一步降低辐射剂量。Care kV技术能够根据 CT 检查目的和受检者的体型自动确定最优化的管电压和管电流,实现最优化降低剂量的同时提高图像质量,从而实现对受检者的个性化扫描,既避免了受检者接受不必要的辐射。
目前对CARE kV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报道较少。Winklehne等[2,8]对BMI在同一水平的受检者进行胸腹部及头部CTA扫描,发现使用CARE kV技术可在图像背景噪声不增加、满足诊断要求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其中胸腹部降低约25%,头部可下降约58%。该研究结果显示,AB两组图像质量比较,无论是CT值、噪声和信噪比等客观指标还是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符合诊断要求,同时有效辐射剂量(ED)B组较A组降低了30.5%,这与康绍磊等[9]对114例病例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Care KV技术结合Care Dose4D技术组较固定KV结合Care Dose4D技术组辐射剂量降低了30.36%。但该文研究所用参考管电流是50mAs,而康绍磊等用110 mAs,因此该研究B 组有效辐射剂量(ED)(0.82±0.24)mSv 较他们的(1.72±0.87)mSv降低了49.41%。
综上所述,Care KV技术结合Care Dose4D 技术比采用固定管电压结合Care Dose4D 技术在胸部CT扫描中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情况下明显降低受检者辐射剂量。该研究只是在一定BMI范围内一定参考管电流和管电压在胸部扫描的研究,因此结果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我们将尝试对各种BMI值的受检者的不同部位用不同的参考管电流和管电压进行深入研究,寻找不同个体不同部位的最佳低剂量CT扫描方案。综上Care KV技术是值的推广的CT扫描技术。
参考文献
[1]Berrington,De Gonzalez A, Darby S. Risk o1 cancer from diagnostic X-rays: Estimates for the UK and 14 other countries[J].Lancet,2004,363(9406):345-351.
[2]徐卓东. CARE kV-智能最佳kV扫描技术-降低剂量的同时提高图像质量[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2):120-123.
[3]Leipsic J,Nguyen G, Brown J,et al.A 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dose reduction and image quality in chest CT using 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J].AJR Am J Roentgenol,2010,195(5):1095-1099.
[4]European Study Group of Radiologists,physicists.European guidelines on quality criteria for computed tomography.[2009-09-12]. drs.dk/ guidelines /ct/quality/download/eur16262.w51.
[5]Kuijper B, Beelen A, van der Kallen BF, et al. Interobserver agreement on MRI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radiculopathy[J].Clin Radiol. 2011,66:25-29.
[6]黄明刚,王青,齐敏,等.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的诊断效能及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8):1030-1033.
[7]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Research Team, Aberle DR, Adams AM, et al.Reduced lung-cancer mortality with 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ic screening[J].N Engl J Med,2011,365(5):395-409.
[8]Winklehner A, Goetti R, Baumueller S, et al. Automatedatten-uation-based tube potential selection for thoracoabdomin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Improveddoseeffectiveness[J].Invest Radial,2011,46(12):767-773.
[9]康绍磊,曾宪春,谢晓洁,等.智能最佳管电压扫描联合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降低成人胸部CT扫描辐射剂量[J].中国医学影像学技术.2013,29(4):636-640.
(收稿日期:2014-05-22)
本刊写作要求:文后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1.本刊所发表的论文一般情况下必须有
参考文献,应以作者亲自查阅和借鉴过的公开文献为限。
参考文献除定义、法规、标准外,尽量引用近五年的文献。
2.文献的作者3人以下一并列出;3人以上,写出3人后,加“,等”。正文引用文献的中国人名应使用全名,不得出现“许氏”、“王氏”等非规范写法;中医古籍人名应写出朝代和人名,如可写成“明代李时珍”。出版项中的出版地有多个时,只著录第一出版地。
3.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于正文后;
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个位对齐,并用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正文指明原始文献作者姓名时,序号标注于作者姓名右上角;正文未指明作者或非原始文献作者时,序号标注于句末;正文直接述及文献序号将之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时,不用角码标注。
4.图中引用
参考文献,按其在全文中出现的顺序编号,在图的说明或注释中予以标注,图中不应出现引文标注。表中引用
参考文献,按其在全文中出现的顺序编号,在表注中依次标注;或在表中单一栏说明文献来源,该栏应列出文献第一作者姓名,在姓名右上角标注文献角码。
5.同一文献在正文中有多处引用,文后只列一次,
参考文献列表中可不用标注页码,在正文中引用位置右上角,标注
参考文献序号和引用起止页码,例如“十二指肠[4]47-59。”
本刊常见文献格式规定如下,投稿者请以下列格式为准:
[期刊] 作者.文章题目[J].刊名,年,卷(期):起页-止页.
[书籍] 作者.书名[M或S].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页-止页.
[专利] 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国别,专利号[P].出版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