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新年习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动力系统。
分类号 B848.9
1问题提出
关于动力的概念有不同的观点。一般认为,动力是指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1,2]。动力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它包括两个要素:(1)目标;(2)针对目标的心理努力[3]。对动力的探讨往往离不开动机的研究。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这种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动力[4]。它是动力系统的核心概念,是研究动力系统的主要内容。从某种程度讲,动机是动力系统的代名词。
动机问题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自上个世纪以来,动机研究一直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理论观点。(1)本能论: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20世纪初心理学家们开始对动物行为进行研究,试图用动物先天性的行为方式来解释人类的行为,并进行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这促使了本能论的形成。本能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詹姆士和麦独孤。弗洛伊德也是一位本能论者,但与其他本能论者不同,他更注重人心理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动力关系。(2)驱力论:20世纪30~50年代是动机问题研究的第一个黄金时代。驱力论是这个时期备受关注和引起心理学家们极大兴趣的理论,它强调驱力在行为激发中的作用,并认为需要引起了有机体的内部紧张状态。几乎与驱力论同时存在的还有诱因论,它关注外在诱因,如奖惩、目标等,在行为激起中的作用,即外在刺激、强化作用是如何引发行为产生的。诱因论的主要代表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这一时期,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成为动机研究的必要补充。他先后提出了由低到高7个层次的需要理论,阐明了人类需要的满足,人类需要的类本能性以及自我实现的途径等。需要层次理论是解释人类动机的一个重要理论。(3)认知论: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家们由过去动机的内在起因和外在诱因逐渐转移到对人的中介认知调节因素的研究,逐渐认识到认知因素的动机作用。这一时期动机研究的主要领域是成就动机。随着认知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系列的认知动机理论,如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班杜拉的自我效能论、韦纳的归因理论、德西的自我决定论等。认知动机研究已成为当今动机研究的主流[5~7]。
目前国内关于动机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动机和成就动机领域,但研究结论仍然存在着较大分歧。关于动机的年龄发展特点,有研究表明四年级小学生的利他性动机较强,四、五年级的学习动机结构基本没有差异,六年级开始形成自我实现的动机[8];随着年级增加,自我效能与目标掌握成为中学生的主要学习动力[9],高三年级学习动机最强[10]。但也有研究发现中学生的成就动机随年级升高呈减弱趋势[11],初二年级学生追求成功的动机高于高二年级[12]。此外,另有研究表明农村高中生学习动机的发展水平随年级上升而提高[13]。
动力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是其它非智力因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心理健康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对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生存价值等一系列问题开始探讨、并逐渐独立思考的阶段。因此,对青少年动力系统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既是青少年心理学的重要课题,也能为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深入研究、为当前教育实践提供心理学依据。已有的研究证实,目标是超越自我的,即使努力失败,也不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14~16]。为此,本研究以青少年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探讨青少年动力系统的年级差异及特点。
2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华东、华北、中南、西南、西北、东北等不同行政区域所属的23个省市、自治区选取了51399名青少年为调查对象,以同时满足年级、性别、专业、家庭来源、家庭收入、学校性质等15个背景变量为标准进行严格筛选,获得有效样本44063(有效率85.70%)例。其中男性21245(48.20%)人,女性22818(51.80%)人;来自城市20569(46.70%)人,农村23494(53.30%)人;重点学校15737(35.70%)人,一般学校28326(64.30%)人;独生子女19626(44.50%)人,非独生子女24437(55.50%)人。平均年龄为15.39±2.74岁。调查对象年级分布如表1所示。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李虹等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动力系统分量表》[3]。量表共42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制:1~4分别表示“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比较符合”、“完全符合”。量表包括7个维度:缺失性动机、成长性动机、知行脱节性动机缺失、目标缺乏性动机缺失、认知歪曲性动机缺失、利己性利他动机和利他性利他动机。其中缺失性动机维度有9个条目,主要反映与基本需要有关的动机;成长性动机维度有7个条目,主要反映与成长性需要有关的动机;知行脱节性动机缺失维度有5个条目,主要反映认识与行为相脱节而导致的动机缺失;目标缺乏性动机缺失维度有7个条目,主要反映缺乏目标而导致的动机缺失;认知歪曲性动机缺失维度有4个条目,主要反映对现实的认知问题导致的动机缺失;利己性利他动机维度有8个条目,主要反映个体利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己的动机;利他性利他动机维度有2个条目,主要反映个体利他的目的是为了社会责任和他人利益的动机。各维度的条目得分相加,取其平均数为维度分;动力系统总均分为所有条目得分相加后计算出的平均数。总均分越高,说明动力系统整体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
该量表的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分别为0.90和0.81、0.83、0.84、0.74、0.69、0.77、0.74,表明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均为非常满意或满意。结构效度的分析结果显示,缺失性动机、成长性动机、知行脱节性动机缺失、目标缺乏性动机缺失、认知歪曲性动机缺失、利己性利他动机及利他性利他动机与整体动力系统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5、0.48、0.57、0.62、0.48、0.72和0.30,动力系统与利己性利他动机维度之间的相关比较高,而与其它维度呈中等程度相关,表明量表的结构效度是可以接受的。
2.3施测及数据处理
问卷调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使用统一指导语控制情境,要求调查对象仔细阅读指导语,并按指导语要求完成整个问卷。使用SPSS 13.0软件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青少年动力系统整体特点
对44063名调查对象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动力系统的得分界于1.33~3.95之间,平均数为2.835,标准差为0.300,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829~2.844;数据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其中偏度系数为0.228,峰度系数为0.138(见图1)。
青少年在不同动力系统水平上的频数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有549名青少年得分低于2.23(M-2SD),占调查总人数的1.2%;有1406名青少年得分高于3.44(M+2SD),占调查总人数的3.2%;有42108名青少年得分在2.23~3.44之间,占调查总人数的95.6%。
3.2青少年动力系统总均分的年级差异
各年级青少年在动力系统上的得分情况,见表3。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10.07,p<0.05。青少年在动力系统总均分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LSD检验结果显示,小学五年级青少年的动力系统总均分显著高于初二、初三、高一和高三年级青少年;初一年级青少年的动力系统总均分显著高于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青少年;初二年级青少年的动力系统总均分分别显著低于初三和高二年级;大学阶段青少年动力系统总均分显著高于其它各年级的青少年。就动力系统总均分的年级变化趋势来看,具体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得分较高,初一年级略有上升,初二年级有所下降,之后起伏波动,高三年级得分最低,但从高三年级到大学阶段迅速上升,动力系统总均分最高。
3.3青少年动力系统各维度的年级差异
3.3.1青少年缺失性动机维度的年级差异
青少年在缺失性动机上的平均数为3.042,标准差为0.487,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3.029~3.054。各年级青少年在缺失性动机上的得分情况,见表4。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41.90,p<0.05。青少年在缺失性动机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LSD检验显示,小学五年级青少年的缺失性动机得分最低,明显低于其它各年级青少年;初一年级青少年的缺失性动机得分分别显著低于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和大学阶段青少年;高三年级青少年的缺失性动机得分最高,且显著高于其它各年级。就缺失性动机得分的年级变化趋势来看,具体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得分最低,之后逐渐上升,高三年级最高,但高三年级到大学阶段有所下降。
3.3.2青少年成长性动机维度的年级差异
青少年在成长性动机上的平均数为3.115,标准差为0.508,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3.102~3.129。各年级青少年在成长性动机上的得分情况,见表5。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28.23,p<0.05。青少年在成长性动机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LSD检验结果显示,小五与初一年级青少年的成长性动机得分分别显著高于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和大学阶段的青少年;初二、初三与大学青少年的成长性动机得分分别显著高于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青少年。就成长性动机得分的年级变化趋势来看,具体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得分较高,初一年级有所上升,之后随年级增加逐渐下降,高一年级得分最低,之后逐渐上升。
3.3.3青少年知行脱节性动机缺失维度的年级差异
青少年在知行脱节性动机缺失上的平均数为2.587,标准差为0.694,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571~2.608。各年级青少年在知行脱节性动机缺失上的得分情况,见表6。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72.56,p<0.05。青少年在知行脱节性动机缺失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LSD检验显示,小学五年级青少年的知行脱节性动机缺失得分最高,显著高于其它各年级青少年;初一与大学青少年的得分也分别显著高于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青少年。就知行脱节性动机缺失得分的年级变化趋势来看,具体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得分最高,之后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下降,但高三年级到大学阶段有所回升。
3.3.4青少年目标缺乏性动机缺失维度的年级差异
青少年在目标缺乏性动机缺失上的平均数为2.647,标准差为0.551,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639~2.688。各年级青少年在目标缺乏性动机缺失上的得分情况,见表7。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90.01,p<0.05。青少年在目标缺乏性动机缺失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LSD检验显示,初二年级青少年的目标缺乏性动机缺失得分最低,明显低于其它各年级青少年;高一、高二与高三年级青少年的得分分别显著高于小五、初一、初二和初三年级青少年;而大学阶段青少年的目标缺乏性动机缺失得分均显著高于其它各年级。就目标缺乏性动机缺失得分的年级变化趋势来看,具体表现为除初二和高三年级有所下降,其它各年级青少年的目标缺乏性动机缺失得分随着年级增加逐渐上升,大学阶段得分最高。
3.3.5青少年认知歪曲性动机缺失维度的年级差异
青少年在认知歪曲性动机缺失上的平均数为2.666,标准差为0.674,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652~2.685。各年级青少年在认知歪曲性动机缺失上的得分情况,见表8。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60.52,p<0.05。青少年在认知歪曲性动机缺失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LSD检验显示,初二年级青少年的认知歪曲性动机缺失得分最低,明显低于其它各年级的青少年;高一与高三年级青少年的得分分别显著高于小五、初一、初二和初三年级的青少年;高二年级青少年的得分分别显著高于小五、初一、初二、初三、高一和高三年级的青少年;而大学阶段青少年的得分最高,均显著高于其它各年级。认知歪曲性动机缺失得分的年级变化趋势与目标缺乏性动机缺失相似。
3.3.6青少年利己性利他动机维度的年级差异
青少年在利己性利他动机上的平均数为2.728,标准差为0.466,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713~2.738。各年级青少年在利己性利他动机上的得分情况,见表9。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73.03,p<0.05。青少年在利己性利他动机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LSD检验显示,初一与初二年级青少年的利己性利他动机得分分别显著高于小五、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和大学阶段的青少年;初三年级青少年的得分分别显著高于高一、高二、高三和大学阶段的青少年;高一年级青少年的得分也显著高于高二、高三和大学阶段的青少年。就利己性利他动机得分的年级变化趋势来看,具体表现为从小学五年级开始上升,初二年级得分最高,之后随着年级的增加得分逐渐下降,高三年级得分最低,但高三年级到大学阶段有所回升。
3.3.7青少年利他性利他动机维度的年级差异
青少年在利他性利他动机上的平均数为2.975,标准差为0.700,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955~2.992。各年级青少年在利他性利他动机上的得分情况,见表10。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100.77,p<0.05。青少年在利他性利他动机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LSD检验显示,小学五年级青少年的利他性利他动机得分最高,均显著高于其它各年级;初一年级青少年的得分显著高于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和大学阶段青少年;初二与初三年级青少年的得分也分别显著高于高一、高二、高三和大学阶段青少年。就利他性利他动机得分的年级变化趋势来看,各年级青少年的利他性利他动机随着年级增加而逐渐下降,大学阶段的得分最低。
4讨论
4.1青少年动力系统整体特点
本研究中,对44063名青少年动力系统总均分的频数分析发现,青少年动力系统总均分在1.33~3.95之间,有1.2%的青少年动力系统总均分较低,95.6%的青少年动力系统总均分处于中间水平,3.2%的青少年动力系统总均分较高。从整体数据分布可看出,我国青少年动力系统整体状况绝大部分属于中等偏上范畴。这说明我国青少年动力系统整体发展状况良好。
4.2青少年动力系统总均分的年级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在动力系统总均分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从我国青少年动力系统总均分上的年级变化趋势来看,具体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动机整体水平较高,初一年级略有上升,初二年级有所下降,之后动机发展起伏波动,高三年级动机水平最低,从高三年级到大学迅速上升,动机整体水平最高。按常规推理,似乎应该随着年级的升高动机强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而本研究结果却出现了中学阶段中后期的动机发展起伏波动,动机水平相对较低,而小学五年级、初一年级和大学阶段却呈相对较高的趋势。分析其原因是:小学五年级学生生活与学习相对比较简单,压力不大,自我效能感较高,其动机易受教师和家长的激发。初一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中学,对新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对自身也有着较为积极的肯定和确认。进入初二年级以后,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巨大的生理变化通常会导致心理困惑和产生很多消极的心态,环境新鲜感的逐渐减少,学习科目的增多,沉重的学习负担和中、高考的升学压力,使得他们对自身缺乏足够的自信,从而导致他们各种动机水平不高的表现,这些方面在高三年级表现尤为突出。到了大学阶段,象牙塔般的生活是其多年来渴望和梦寐以求的,他们对大学生活和学习充满了憧憬,尽管其生活、学习环境有了较大变化,所经历各种事件有所增加,心里矛盾与心理冲突也还会不断产生,但这时他们生理和心理相对已经成熟,对自身的评价也趋于客观和现实,能够更多的以积极的方式去应对各种问题,激发他们的动机,所以其动机水平相对较强。
4.3青少年动力系统各维度的年级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级青少年在动力系统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各维度上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就缺失性动机维度来看,我国青少年表现出小学五年级得分最低,之后逐渐上升,高三最高,大学有所下降。分析其原因是:小学五年级学生虽已处于青春前期,但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激发其动机的诱因在很大程度上来自行为以外获得的间接满足,如老师的表扬、家长的奖励、同学的羡慕等,还不是完全来自行为活动本身获得的满足,因此,他们在与基本性需要有关的动机上表现得相对较弱。进入中学阶段,由于正处于青春迅速发展时期,自我意识也得到不断发展,这时激发他们动机的诱因逐渐转移到行为活动本身获得满足的需要上来。到了高三年级,由于繁重的学习任务和高考的压力,使他们对由基本性需要引起的动机表现得相对较强,这一时期的青少年踌躇满志。由于本次测验中所收集的大学生数据大多分布在大学一年级,其它年级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因而大学生的缺失性动机特点与数据分布有关。分析原因可以认为由于高考压力的解除,使得他们的缺失性动机逐渐减弱。
本研究中,我国青少年在成长性动机维度上表现出初一年级得分最高,之后随年级增加逐渐下降,高一年级得分最低,之后逐渐上升。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初一年级学生刚升入中学,新的学习环境容易激发他们的成长性动机,相对较小学习和生活压力,加之青春期的迅速到来,使得他们更渴望获得成长性需要的满足,从而表现出较强的自我实现动机。进入高一年级,尽管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基本完成,但中考阶段强度较高的学习过程对他们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失,学习科目的增多,内容难度的加大,同学之间的激烈竞争,加之老师和家长更高的要求,使得他们在成长性动机上表现得相对较弱。之后随着年级的升高、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他们逐渐能够较为客观地对自我进行评价,也能够以积极的方式去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使得他们的成长性动机得到逐渐增强。
5结论
(1)我国青少年的动力系统整体发展状况良好。
(2)我国青少年在动力系统总均分上的年级变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得分较高,初一年级略有上升,初二年级有所下降,之后起伏波动,高三年级得分最低,但从高三年级到大学阶段迅速上升,大学阶段得分最高。
(3)我国青少年在动力系统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年级差异,但在各维度上呈现出不同的年级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1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Pinreich P R, Schunk D H.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Ea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1996
3 李虹, 商磊, 聂晶.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动力系统分量表的编制.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6, 4(2): 101~106
4 沈德立, 阴国恩. 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
5 张爱卿. 20世纪动机心理学研究的历史探索.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 2: 26~31
6 张爱卿. 20世纪动机心理研究概观. 国外社会科学. 1999, 2: 9~14
7 张爱卿. 20世纪西方动机心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 19(3): 41~45
8 张敏等. 4~6年级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结构分析. 心理科学, 2005, 28(1): 183~185
9 沃建中, 李峰. 小学生的成就目标和自主性动机之间的关系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169(1): 21~27
10 夏凌翔. 高中生学习动机的因素结构分析. 青年研究, 2000, 9: 27~32
11 张亚玲, 杨善禄. 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9, 15(4): 35~39
12 樊洁, 梁宁建. 中学生成就动机的年级差异研究. 心理科学, 2003, 26(5): 921~922
13 王有智. 当前农村高中生学习动机现状的调查分析. 青年研究, 1999, 12: 37~41
14 Ingram R. Self-focused attention in clinical disorders: Review and a conceptual mode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0, 107(2): 156~176
15 Li H. College stres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Vision in life and as a Coping Resource. Unpublished Ph.D. thesis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2: 108~166
16 李虹.心理健康的测量: 自尊量表和情感量表的比较.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 20(2): 75~79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DIATHESIS: A STUDY OF MOTIVATION SYSTEM
Pan Yun, Shen Deli
(Academy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in T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300074)
Abstract
关键词:韩国;舍尔;中国;春节
节日是每个国家和人民都非常重视的日子,人们可以通过节日更好地认识、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特色和风土民情。了解两国文化的异同可以促进两国关系的和谐发展;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和相互了解;提高人民的节日文化意识。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通过对两国的春节进行研究,把两种文化进行对比和分析,从中寻找出共性和特性,发现节日文化的优点与长处,了解两国文化传统的异同,为未来韩中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做出贡献。
一、 韩国舍尔节和中国春节起源的对比
1.1 韩国舍尔节的由来。舍尔节被认为是韩国固有民俗和中国传统民俗融合之后形成的一种习俗。6世纪前在承接了太阴太阳历之后,人们制定了以太阳历为基准的标准,因此舍尔也是以太阳历为基准。舍尔未产生之前,上元(1月15日)就是这样一个类似舍尔的节日。制定舍尔之后,在上元节举行的仪式就被分为元旦与上元两部分。与农耕岁时有关的在上元举行,而关于儒教的仪式则在元旦举行[1]。1985年在政府的主导下,宣布把农历舍尔作为“民俗的天”,农历舍尔再次恢复。1989年开始把“民俗的天”改成目前的“舍尔”。制定与现在一样的三天公共假日。1991年新正假日由三天变为两天,1999年最终变为一天。即使到现在,舍尔主要还是为了祭祀和探亲访友。
1.2.中国春节的由来。在中国,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上溯至约四千年前的殷代。在殷代每年年初举行祭祀,这种仪式可以说是春节的最初形态。春节也被称为 “元日 ”、“元旦 ”、“新年 ”。 1911 年以前,中国将阴历 12 月称为“腊月”,将阴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作为一年的开始。将腊月最后一天称为“除夕 ”。春节指从除夕到元旦这个阶段。1912 年后,中国开始使用公历纪年,将每年的阳历 1 月 1 日称为“元旦 ”,而将每年的阴历 1 月初 1 统称为“春节”。春节是新春开始的日子, 也预示着新的耕作的开始[1]。
二、韩国舍尔节和中国春节习俗的异同
2.1 韩国舍尔节习俗
2.1.1 韩国舍尔节饮食习俗。在韩国,舍尔节当日早晨为祭祀祖先以及招待客人而准备的食物称为“岁馔”[2]。岁馔中以年糕汤最具代表性。春节时食用白色的年糕汤被认为来源于古代的太阳崇拜信仰,春节是新年的第一天,作为光明的象征而食用白色的年糕, 将年糕切成圆形象征着太阳的形状 。除此之外,韩国人在舍尔节时不喝温酒而喝凉酒,这具有迎接春天的意思。韩国的舍尔节还有使用九折板装食物的习俗。九折板中间放置薄饼周围分为八个格子,格子内装着八种材料制成的食物 , 主要有牛肉、香菇、木耳、黄瓜、胡萝卜、豆芽、蛋清、蛋黄等。
2.1.2韩国舍尔节的礼节习俗。舍尔节最重要的习俗就是祭祀茶礼[4]。在正月初一,人们都换上韩服,给祖先进行祭祀茶礼。人们在木地板或大房间里祭祀,祭桌后放上屏风,桌子上摆着新年食物并供上祖先的神灵牌位或将纸牌位供放在屏风上。摆放的顺序是鱼东肉西、头东尾西、红东白西、枣栗梨柿、生东熟西、左饭右羹等规则[5]。舍尔节早上,人们穿好韩服,对长辈行大礼的习俗叫岁拜。在祭祀茶礼结束后,向祖父母、父母奉上大礼;晚辈向长辈行大礼,按顺序行大礼;饭后向村中长者和近亲岁拜;三月之前向远方长者行岁拜的礼节。长辈一般给晚辈岁拜钱、糕点。韩国人进行岁拜主要是表达他们对长者的尊敬和祝愿。
2.1.3 韩国舍尔的祈福方式。在舍尔期间,韩国人家家都将挂福笊篱看作是不可缺少的祈福内容。舍尔将至之际,把准备好的福笊篱挂在出入频繁的门、厨房或大厅处,取开关门的时候福气装满福笊篱之意。还有一些人为了祈求财富,将有钱人家的福笊篱偷到自己家中悬挂。根据地区不同,悬挂后的福笊篱有的焚烧有的则继续使用。福笊篱这个物件以其集福盛福的美好。
2.2 中国春节的习俗
2.2.1 中国春节的饮食习俗。在北方地区,人们在除夕夜晚和初一早上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饺”与“交”字谐音,新旧年的更替称为“更岁交子”,所以吃饺子象征着团圆和吉祥。饺子是过年时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在包饺子时,人们为了增加节日气息,还会加入糖、花生、枣和钱币。同时,它们还有不同寓意,即吃到糖的人生活甜蜜;吃到花生的人长生不老;吃到枣的人早生贵子;吃到钱币的人财运滚滚来[4]。在南方,春节的食物以年糕为主。年糕谐音为“年年高”,寓意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会一年比一年高。总之,饺子和年糕带给人们美味之外,还有新年的期待和希望[4]。
2.2.2中国春节的礼节习俗。守岁是除夕夜家人团聚吃年夜饭直到新年的习俗。晚八点后,人们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春节联欢晚会,也会回首一年的生活和谈论新年的愿望来增进亲情。
拜年是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表达美愿的方式。出门访问亲朋好友,互相拜年。晚辈向长辈拜年还会收到压岁钱。人们还运用电话、短信及 e-mail 的方式来传达新年祝福。无论拜年的方式发生什么变化,它仍是加强亲戚关系的重要方式和联结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
2.2.3 中国春节的祈福方式。贴春联、贴福字是春节中必不可少的项目。春联起源于桃板,把用桃木制作成的桃人挂在门两侧。宋代时,在桃符上题字成为普遍的风俗。明代时,桃符改名“春联”。此后,民间对联十分兴盛,许多文人都参加对联活动。除此之外,春节时家家户户还将“ 福 ”字贴在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 , 有的地方还倒贴 “ 福 ” 字 , 利用 “ 倒 ” 和“到 ”的谐音 , 寓意 “福到了 ”。这些和韩国舍尔的挂福笊篱有异曲同工之效。
三、小结
在本文中,比较研究了韩国舍尔与中国春节的民俗,以及两国传统节日中的异同点。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韩国舍尔和中国春节,进而更深入的了解两国的文化。同时,这种研究对于学习中文或韩语的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兴趣培养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对于舍尔和春节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中国学者中不乏对春节与韩国舍尔的研究者,但是少有以韩国土著视角对韩国舍尔与中国春节的研究。本文正是以韩国人的视角对舍尔与春节进行观察研究,弥补了以往研究的缺憾。
参考文献:
[1] 金廷桓. 韩中春节民俗比较研究 [硕士], 山东大学; 2011.
[2] 崔文婷韩中春节风俗对比[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2(04):155-156.
[3] 金舒韩国春节饮食与服饰文化研究[J]. 吉林农业. 2012(07):239+238.
[4] 姜莹. 中韩同源节日对比研究 [硕士], 黑龙江大学; 2012.
1、拜年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
2、拜年的时间一般为初一至初五,过了腊月初八就走亲访友多被视为拜早年,而正月初五以后、十五之前走亲访友为拜晚年。早年和晚年都属避免遗憾的应急或补救性质,民间有谚语: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3、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等。
(来源:文章屋网 )
春节大年初一习俗1、给压岁钱
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
春节大年初一习俗2、不杀生,不扫除
每逢过年,都有很多约定俗成的习惯要遵守,俗称年禁。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人们往往将它看作是新一年运程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比如大年初一这天忌杀生,因为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大年初一,禁忌特多:不能挑水(除夕那天得把水缸挑满)、不能扫地(即使爆竹纸、果壳纸屑撒遍地,也不能扫,说是把“财神”给扫掉了)、不能相骂、不能打架、不能打碎器皿(意为“和和气气”),见面须说贺年吉利话……
春节大年初一习俗3、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放三枚叫“连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禄寿禧”;放五枚叫“五福临门”;放六枚叫“六六大顺”……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人人见面互道一声“新年好”,这新的一年也就开始了。
春节大年初一习俗4、拜神
同时正月初一也是拜神的日子,有宗教信仰的朋友可去庙里烧香祈福,以保一年的顺利平安。正月初一这天,广州街坊会凌晨祭祖拜神,起床焚香、放炮仗,意为“抢春”。海口人初一拜神祭祖也是很有讲究的,先摆好酒和茶,事先要准备好鸡、鸡血、鱿鱼、猪肉等食物,鸡血要摆放在鸡身上。给祖先像上三炷香后就可以开始祭祖了。祭祖完后,红红火火新的一年就开始了。
春节大年初一习俗5、吃斋
吃过了年三十的大鱼大肉后,初一当天第一顿饭,全家人却要吃素食。“斋”与“灾”同音,而吃斋也意味着“吃灾”,将新的一年中的各种灾难全部“吃掉”,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初一午饭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煮一锅“罗汉斋”,寓意这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天吃完,往后就可大鱼大肉,祈求来年顺利,所以有“年初一吃斋,胜过吃一年斋”的说法。
春节大年初一习俗6、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
春节大年初一习俗7、吃年糕
大年初一吃年糕是中国人的传统,寓意着“节节高”。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春节大年初一习俗8、吃饺子
除夕、大年初一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不过现在不少南方人也加入到吃饺子的行列中。在除夕时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
春节大年初一习俗9、吃汤圆
大年初一的早餐汤圆一定更具特殊意义,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大年初一这天,汤圆不叫“汤圆”,叫“元宝”,吃汤圆也不叫“吃汤圆”,叫“得元宝”。因为在家乡话中,常常将“闯祸”称为“闯了‘汤圆’子”。
春节大年初一习俗10、吃面条
长面,也叫长寿面,大年初一的时候吃长寿面,寓意“年年长久”,预祝着寿长百年,不少老年人还保持着这样的风俗。
春节大年初一习俗11、喝“元宝茶”
浙江绍兴人有大年初一上茶楼喝“元宝茶”的习俗。所谓“元宝茶”,一方面是这里用的茶叶比往常提高一个档次,并且在家里的茶缸中添加一颗“金橘”或“青橄榄”来指代“元宝”,象征新年“元宝进门,发财致富。”二是因为茶缸上贴有一只红纸剪出的“元宝”,大致意思也不外乎“招财进宝”。
春节大年初一习俗12、喝鸡汤
大年初一喝鸡汤,象征“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
春节大年初一习俗13、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拜年。
孩子是什么样的生命个体?虽然我们都曾经是小孩,但当我们长大尤其进入社会后,常常会忘了“自己也曾经是小孩”。当我们面对小孩时,如果能回到过去,我们就会比较明白今天应该给小孩什么样的教育,用什么样的方式帮助小孩成长。这样,我们才能真切地回答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长成什么样子这样的问题。
真实世界的知识往往是整体性的,教育要授予的也应该是整体性的知识。整体性的知识使人了解真实的世界,了解真实的自己,人也将因此变得成熟而有智慧。孩子的世界无限宽广,给孩子自信和经受挫折失败的勇气和力量,不压抑他们原有的创造特质,才能让他们学会如何应付未来的变化。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能协助他们拓展并深化经验世界,使他们的内心世界发展得更好,这是我们应该也是唯一能做的事。
实例1:有生命的东西(大班)
目标:幼儿自己制订计划,并与伙伴共同合作完成,体会完成工作的乐趣;了解自己与自然的关系;通过直接接触亲近动、植物,产生重视生命的情感。
内容:我们的牵牛花;动物;这个时节还有什么?
设计思路:
随着时间的增长,孩子们对周围事物产生更多的兴趣,有些小朋友会独自在花园内捕捉小虫,有些会专心地收集花和叶,还有些则会停留在鸟笼前一动不动地观察。虽然他们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但他们喜欢和自然界的生物接触、渴望了解生命的倾向性是一致的。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看,在这个阶段让孩子感受生命的存在,接触自然,从而培养其重视、呵护自然的态度是最重要的。
活动小贴士:
1.教师可以拍摄小朋友活动的各种情景,也可以拍摄动物生活的状况,以便提供给孩子们活动的教材资料。
2.熊猫是深受孩子喜爱的动物,可以利用废旧报纸和孩子们一起制作熊猫东东(即熊猫玩偶)。制作“东东”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孩子们要加油哦!
3.除了与动物和植物做朋友外,教师还可以扩展孩子们的思路——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成为我们的朋友?
实例2:过新年(小班)
目标:让小朋友了解“过新年”这一传统节日的意义。
内容:和成人一起准备迎接新年,认识到自己是家庭与学校的一份子。
玩“新年游戏”,体验新年的乐趣。
了解自己“过新年”就长大一岁,认识传统节日的意义。
设计思路:就小朋友而言,所谓“过新年”,大概就是领红包、穿新衣、交换贺卡和礼物的日子。但是在迎接新年的同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项活动设计来提升小朋友对传统节日的认识。
活动背景提示: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和中国人一样过农历春节;1872年日本导入西方太阳历后,就不再使用中国的农历,曾作为传统节日春节的部分习俗在阳历的元旦得以沿用。
如今日本人“过新年”保留的传统习俗有店铺张贴春联、吃荞麦面、敲钟、到寺院祭祀等,活动设计中提到的“烧松枝稻草绳”,是指日本人在“过新年”时会将松枝和稻草绳悬挂在门前——稻草绳象征着人们对稻米的感激和吉祥,等到十四、十五日时,再将稻草绳和门松拿到神社或寺庙中烧掉。
活动小贴士:
1.在进行“过新年”这一区角活动时,教师可以发动家长共同参与,特别是对新年的准备活动,如过年的食物、新年的装饰、新年游戏、新年贺卡、红包等,并用有趣的形式向孩子介绍新年的由来。
2.在借鉴“烧松枝稻草绳”等日本新年习俗活动时,也可采用中国各地不同传统的活动内容,引导孩子对长大一岁后的期待和想象。
3.在各类活动建构与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小班儿童而言,只是对“新年”有粗浅的概念而已。小朋友在回答“过年到底是怎么回事?”这类问题的过程中,老师应允许并鼓励孩子按照每个人的不同情况作答。
评价
指导思想:
1.注重儿童自由自主模式的发展,以亲身体验为学习活动的主要方式。
2.教育要从观察儿童的行为开始。
3.培养具有自我学习能力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