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联五年级下册

对联五年级下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联五年级下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联五年级下册

对联五年级下册范文第1篇

关键词:歇后语;小学语文;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0―0086-02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本文主要通过搜集、整理我国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入编歇后语情况、分析该情况产生的原因,总结该情况对实践的启示作用。

一、我国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歇后语入编情况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歇后语的基本情况,现选择其中应用范围最广的三个版本:北师大版、苏教版、人教版,进行数据统计,并分别对小学语文这三个版本全十二册的语文天地、练习、语文园地(回顾*拓展)部分所编入的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六种语言形式的出现次数进行了统计,这六种语言形式包括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和对联

1.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调查。北师大版教材这六个语言形式按出现次数由少到多依次为:歇后语0次;谚语、对联均3次;格言警句10次;成语14次;古诗文43次。这六种能体现传统文化的语言形式在此版本总共出现73次。该版本教材在一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下册中没有出现任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形式,歇后语出现在全十二册中出现次数为“0”。由此可见,此版本存在过分重视古诗文的学习,而忽略歇后语重要性的现象。

苏教版六个语言形式的出现次数由少到多依次为:谚语1次;歇后语、对联2次;格言警句5次;古诗文31次;成语61次;总计101次。数据显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说传统文化贯穿于小学六个年级全十二册教材的始终。但是,该教材过度强调成语和古诗文的学习,使得其它语言形式出现的机会甚少,比如,歇后语和谚语等。因此,苏教版歇后语教学也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人教版六个语言形式出现次数由少到多依次为:谚语2次;歇后语、对联均3次;格言警句9次;古诗文21次;成语31次,总计69次。此表在数据分布上显示出“整体均衡”的特点。歇后语在此教材中总共出现3次,对比之前两个版本有所增加,但其数量仍不足。

2.分析及结论。

(1)三个版本共同收录的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的总次数为243次。三个版本所收录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句分别为:歇后语4次;成语106次;谚语6次;古诗文95次;格言警句24次;对联8次。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分别占总收录数的比例约为:歇后语1.65%;成语43.62%;谚语2.47%;古诗文39.09%;格言警句9.88%;对联3.29%。

(2)在所选篇目中,成语出现的概率最高,其次是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谚语,而歇后语排在最末位,在概率上远远落后于成语及古诗文。更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所选的是全国应用最广的三个版本的歇后语数据统计,而其中北师大版的数据统计表格中竟然出现了歇后语总数据为“0”,即完全不收录歇后语的情况。

(3)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全十二册尚未收录任何歇后语。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收录了以下歇后语,人教版收录的歇后语共十七则,相对丰富一些,但也非常有限。无论是只字未提的北师大版,还是相对较多的人教版,简简单单数则歇后语相对于广阔歇后语海洋,可谓沧海一粟,极难显现出歇后语独具魅力的语言形式。在重拾中国传统文化呼声渐高的如今,歇后语却似乎渐渐被教材“免疫”,被遗漏在历史的洪流中。

3.原因透析及实践启示。这三个版本虽然不能完全代表我国所有教材中歇后语的入编情况,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歇后语缺失的严重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来自多方面的:

(1)可能是来自于小学语文教材编写要求。小学语文语言文字要规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这就必须地对语文教材的语言文字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做到严谨、规范。而歇后语这一语言形式过于鲜活,有时甚至打破常规,不如“成语”、“古诗文”等形式规范。

(2)这与小学生认识发展的特点有关。从时间范围说,儿童首先认识的是眼前和身边发生的事情,然后逐渐地知道过去的人和事。从空间范围说,儿童认识事物,一般是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接触面逐渐扩大。因此,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不论识字、阅读还是作文,其内容的选编都应当做到由近及远,逐步扩展。而歇后语是经过千古传诵而发展至高度凝练的语言形式,往往需要更多的生活经验和文学功底才能够实现透彻的理解,这一点也导致歇后语不被广泛采用。

此外,不同版本教材的歇后语收录情况各有差异,这也代表着各个不同地区对文化的不同理解和重视程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歇后语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收录。比如,北师大版在整体上不如人教版和苏教版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歇后语完全未入编也是可想而知的。苏教版是三个版本中最能体现“传统”二字的小学语文教材,但是苏教版更加倾向于收录成语和古诗文这类形式较规范的语言形式。而人教版则综合了前两者的特点,追求较均衡的结构,以最宏观的方式呈现教材。

然而,不论是何种原因造成了歇后语的缺失,歇后语这一独特的语言形式都不应该被小学语文教学拒之于千里之外,因为其本身的独特性以及小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可以充分证明歇后语教学存在的必要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蒋蓉.小学语文教学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2]唐作藩.中国语言文字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

[3]王岩.论汉语熟语的审美功能及其语用意义[J].汉字文化,2007,(6).

[4]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对联五年级下册范文第2篇

一、教学常规执行情况

在县教育局的领导和关心下,小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充分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深入学习,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省规范办学行为相关文件精神和《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意见》,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严谨治学,以“实”和“严”的工作作风,切实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

(一)规范教学行为,落实教学常规制度

学校根据校情制定了课堂教学常规及作业布置和批改要求等制度,细化教学工作各环节的要求,以指导教师的日常教学。

1、细化备课要求。新学期第一周必须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由备课组长组织研讨,教导处审查确定。备课要切实落实教学计划,课时计划中要包含目标设定、重难点分析、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后反思,不仅要求过程要完整、具体,还要求充分备生情,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学的落实。

2、强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落实课时计划,达成设定目标,目标意识要强烈鲜明。教学内容要准确,抓重点破难点,关注内容的多重性、多样性、疑问性、启发性和开放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突出主题意识。重视课堂练习,以多种方式在课堂中穿插必要的训练,巩固所学,让学生“一课一得”,树立训练意识。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了解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内化、生成知识,加强教学互动。

3、实化作业布置和批改。作业的布置要以目标和生情为依据,及时、适量、适度,既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推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反对简单机械、过度的抄抄写写。作业的批改要求严格,要统一批改和订正符号,明确批改内容和方法,各学科作业分类要求。作业是体现学生掌握知识过程和效果的重要衡量依据,我校对作业的常规要求是比较细的,如作业类别明确,像数学作业有口算本、课堂作业本、基础训练册等;作业书写规范,像数学课堂作业,每次作业前写清日期、次数、作业内容,每小题空一行,每次作业相隔三行,订正要写“订正”,中高年级统一用蓝色钢笔;作业批改细致,像语文作业小作文的简批要求做到:对好词好句进行标记、对错别字病句错误标点要标记明显并及时订正、不打大钩打等级,对大作文要求精批,有仅做到以上几点,还要有针对性和激励性的评语,写眉批和旁批。

4、量化质量评价和检测。书面测试每学期举行两次,易中难按6:3:1比例进行安排。年级组和班内还可进行小型的单项内容的书面或口头检测。每次检测要进行严格分析,以各题的得分率等数据的分析明确对后续教学的调整或加强。

我校每学期各学科还组织一次学生的小型竞赛活动,以年级组为单位,或数学口算、数学综合能力,或拼音、演讲、美文诵读、语文综合能力,或英语歌曲、英文朗读,小竞赛旨在提高学生兴趣,拓展学生知识,延伸学习评价。

(二)加强常规检查,严把教学质量关

全体教师严格执行课表,临时调课需经教务处审查同意。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检查,严格教学规范性,鼓励教学创新性。

1、平时检查与阶段检查相结合。开学初重点检查教学计划的制定;期中重点检查教案设计和作业布置和批改、推门听课看课堂教学常规;期末重点检查评比优秀作业、优秀教案。平时教学常规执行情况则由年级分管段行政领导总负责,各年级备课组长参与督导。平时检查内容有相互听评课、作业交流、课堂教学常规等。

2、单项检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的检查,主要是听随堂课和作业布置与批改情况。在期末阶段检查时,对每个教师的各项教学、分工等进行全面检查。教导处组织人员进行检查情况的记录。

3、组织检查与教师互查相结合。阶段性检查,主要由学校教务处、教研组对每位教师的每项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平时的随堂听课、教案、作业抽查主要以学校领导为主。平时的交流活动,主要以年级组教师间相互检查交流为主。

4、明确常规与倡导创新相结合。在检查过程中,既以各项教学常规为标准进行评价,也提倡老师们创新方法,如作业订正、补缺补差、教案设计等,老师们在工作实践可有更实用更科学的方法,这种方法一旦得到认可,则成为一种教学常规要求得以推广。

(三)狠抓校本研修,提高教师教研教学水平

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体,实施新课程,“成在教师”,显而易见。在提升教师教学素养方面,学校采取多种举措,形成开放、深入、求实效的教研体制。

1、实行年级组集体备课制度。我校以年级组为单位,大家同在一个办公室,集体备课,定时召开备课研讨会,随时开展教材研讨活动。

2、实行大小教研组单双周活动制度。学校成立了三大教研组,语文、数学、综合,下设各年级语数教研组、英语教研组、非英语综合学科组。单周年组教研组(小组)开展教研活动,双周大教研组分别于周一、周二开展学习研讨活动。

3、实行全员上课听课评课制度。每学期初制定公开课安排表,分别于每周二、周三、周四上午第一、二节课开课,除年级组内教师必须到位听评课,凡空课教师均参加听评课。

4、实行学期主题研讨制度。每学期召开一次主题研讨活动,或就课堂教学有效性观摩研讨、或专题讲座、或为教师专题展评,如说课竞赛、教学设计现场赛等。

5、实行城乡携手、异地联谊、送教下乡制度。我校与北岸中心校、金川学校、小川学校、森村学校、雄村学校为手拉手结对学校,我们常年开展教学交流、送教下乡、校际各项工作交流活动。自2008年秋季,我校与上海爱国学校结对,两校开展了几次有影响的教学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校还与黟县实验小学常常有相互的交流。

6、实行个人研修与集体研讨相结合制度。

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情况

“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改革与实施强调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经验,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我校总结出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的三种策略。

(一)自主学习,体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语文教学要实现主体性教学,或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首先须把握住以下一些问题:第一,教学活动中角色的定位。为此,教师首先要进行角色转换或让位,应从“前台”“退隐”到“导演”(导引)、策划、组织的角色地位。同时,要帮助学生确立主角地位,要教育、培养并放手使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为自己,主动而自主学习,充分表现出主人翁、“主演”的角色形象。第二,衡量自主学习的一大量标:教学时空占有量。学生学习活动时间与空间占整个教学活动时空之比,愈大则愈趋于主体性教学与自主性学习。要实现导引着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大胆实施一些“转移”,观念是教师不要做学生能做之事,变教师之说而学生能说的为学生之说,变教师之写而学生能写的为学生之写,变教师之做(说写之外的)而学生能做的为学生之做。第三,从何着手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标指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这段话包含这几个着力点:(1)学习兴趣,(2)学习态度,(3)学习习惯,(4)学习方法。第四,实施利于主体性发展和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1)主动参与策略:教师要力求使课堂形成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注重创设学习情境;少而精地设疑引趣,促思,并顺应排阻和追问;鼓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感。(2)迁移为本策略:教师要善于利用背景资料,教给学习思路方法,培养学习元认知,从而促进迁移提高迁移水平。(3)活动促学策略。(4)合作学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增强对合作学习目的性认识,确保合作学习时空,培养合作学习的技能。这样,学生的真正自主学习才能得以实现。

(二)有序组合,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无论哪一套版本的教材,学生作为一种学习材料,或多或少地存在某种局限性。因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系统分析教材,详细掌握整册、甚至整套教材的编排体系及教学内容,在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要求,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及教学实际情况,适时、灵活地对教学知识点、教学进度进行合理调整,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同时开展更为有效的教学活动。

1、重组教学知识点。

例如,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我的发现”中的句子:a.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b.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他们的头。c.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安闲地欣赏着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发现句子中带点的词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不难,因为在四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四——我的发现”中就已经出现过,比如,“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伺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等,而且让学生在说话和作文时运用这种方法,既然四年级上册就让学生学以致用,那么下册仅仅是“发现”是否有些简单?因此,教师就应该在“发现”的基础上再加以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习作中加以运用。这一教学内容在四年级习作教学和习作点评中要加以凸显。教学内容的改变及深入并没有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相反,避免了四年级上下册内容重复出现所带来的枯燥、乏味,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口语不仅得到了培养,学生在习作中还得以运用,使习作内容更形象、生动。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通常是一个单元围绕某一主题,由几个相关联的教学内容按照一定顺序组合成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单元目标,按照教学意图,重新组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的安排做到前后衔接、连贯。

重组后的教学,紧紧围绕主题层层深入,达到了读写结合,较好地实施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有机调整教学主题。

语文教材是编者依据整册任务布局编排的,但在操作过程中我们教师应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当地调整。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五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我把这组内容调整到九月份的第三周,与“语言文字的推普周”同时进行。学生第一步,了解了祖国汉字的文化,也明白从哪些方面去了解汉字,并制定一个详细的活动计划;第二步,学生分别开展各项活动:有搜集资料的,他们了解汉字的演变,汉字的起源,查找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等;有上街查找不规范汉字并深入了解为什么要写不规范汉字,经过调查,有的是找商业广告(衣衣不舍),有的是简化字(山里氿店)等;第三步,每人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份调查报告或谈谈个人看法或制作小报办成果展示。调整后的教学,与推普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而不空,有序而不乱,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兴趣学,学中乐。

(三)有机整合,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性

教材中所呈现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语言框架,是静态的文字、简单的情景。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给学生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景,使教学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状态,给学生呈现丰富灵活的生活语言,让他们在生活化的课堂上充分内化语言。这样,教学过程就会变得生动、活泼、有效,同时也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1、将生活场景引入课堂教学。

将生活实际引入教学,能够激活静态的语言,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提升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促进他们的实践能力。通过看——议——说等活动,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热烈讨论,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形式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和充分发挥。

2、将课堂教学延伸到实际生活。

语文课堂教学还要让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延伸到生活中,让课堂教学在生活中延续,让课堂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精彩篇章。例如,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乡下人家》古诗《乡村四月》和略读课文《麦哨》,一个县城长大的孩子对农村的生活现象一无所知,老家在乡下也仅仅是逢年过节去一次。上完《乡下人家》后,让学生的父母带着真正走入乡下农村,看农民耕田插秧,看农民收割菜籽、养蚕,看农村的人家养鸡、养猪、养鸭等情景,特别是麦子收割的时候,让学生摘其麦杆做麦哨吹吹,到桑园地里去摘桑葚吃吃,感受田园风光带来的无限乐趣,同时,也明白作者写文作诗的喜悦,让课本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动起来,舞起来,而不是想象中的农村形象,让农村也有声有色,有苦有乐。

3、捕捉生活气息完成课堂教学。

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只要善于发现并捕捉生活相关联的信息,就能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本组的难点是让学生学写研究报告。如果学生对各方面的信息都不是很了解,又怎样引导学生写研究报告呢?有心的语文老师都不难发现。上此组内容时,正逢“端午节”前后,于是,“端午前”让学生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上街看看端午的气息,做端午鞋、买绿豆糕,准备端午用的材料,插艾叶等,同时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民俗文化的寓意。“端午时”让学生吃吃粽子,再看周围人的行为举止,喝黄酒、吃蚕豆,墙角洒石灰等,问其因说是辟邪。“端午后”让学生把亲身看到的、感受到的、搜集到的都写在研究报告中。这样,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还进一步了解了我国民风民俗,学生的情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四)语感积淀,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素养

对联五年级下册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崭新的内容,它的提出,旨在改变过去那种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单一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渠道,在语文教材改革发展史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为体现课标精神、引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所以,如何有效的开展综合性学习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之一。现抛砖引玉,介绍几种“综合性学习”具体做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以课文为依托,注重内容的延伸拓展

我们现行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有的像一首诗,有的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有的课文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大胆的创新,开展综合性学习。

例如一年级下册教材中,整个第二单元都是渗透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热爱家庭的美德教育。在学完第二单元第六课《胖乎乎的小手》时,正值三月八日妇女节,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布置了一道很特殊的作业:今天晚上回去每个小朋友用自己的小手都要为妈妈做一件事,可以给妈妈倒水,也可给妈妈洗脚……等第二天检查作业时他们都滔滔不绝,兴致很高,比平时的家庭作业完成的好多了。这一处综合性学习的安排,既是课文内容的延伸,又抓住“妇女节”这个特定的教育时机,触及到了学生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利用教材渗透综合性学习

在一年级的教材中,“识字加油站”中“我认识我班所有同学的名字”“回忆自己幼儿园是怎样过六一的”等,就是一些小型的综合性学习,我们可以定期举行“我班的识字大王”比赛活动,重视引导,培养学生积极、浓厚的识字兴趣,鼓励、帮助孩子从生活中随处认字,这样许多课堂上很难遇到的字在无意中已印入了孩子的脑海中。“我会拼一拼”的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制作,课前引导、交流制作、行动的过程,互相补充,课后根据情况分组行动或个人行动,大胆尝试、想象。之后,再利用一节课时间,举办“小制作展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才能,评议,给学生创造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从小培养了学生敢于参与,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综合性学习。

三、将口语交际、习作融于活动中 ,开展综合性学习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训练要求,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不同,把听说读写巧妙地融合到活动中。例如以“难忘的小学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活动内容:(1)回忆六年的小学生活,写写自己难忘的老师和同学,难忘的一节课,或难忘的一次活动等。(2)和同学一起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收集材料。(3)同学合作,制作“班级纪念册”。

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把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与口语交际及写作知识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注重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优化。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书本,在生活中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学会学习,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四、抓住专题,开展综合性学习

通过不同年级的活动,我发现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适用于各种形式。教学中我们采用调查、记录、参观、座谈、辩论等形式开展活动。

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这一综合性学习中,在让学生浏览本组活动提供的阅读材料的前提下,分组拟订活动计划,每组围绕一个问题如:搜集字谜、编写字谜、查找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笑话、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等等,进行分工人人参与展开活动。在近一周的实践活动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展示出了各自劳动所得;有的学生找到了许多著名作家的书法作品以体现汉字的有趣;有的学生摘抄字谜、笑话、歇后语、自编字谜;还有的持更改错字本记录了全班同学近一周来的错字,呼吁同学们消灭错字;更有的找来了古代汉语想给大家介绍汉字演变的过程,通过手抄报、书法、记录本、猜一猜、对一对等等形式展现出来了。在参与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了交流、合作、探索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敢于开口说话,敢于发表自己见解,我们经常利用口语交际课,开展各种话题的辩论会。如《开卷一定有益吗》, 《小学生该不该上网》等非常现实的问题引导学生收集材料,进行辩论。课堂上花费的时间只是一两节,但整个学习过程一般都要历时一周左右,而且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实践活动,自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对联五年级下册范文第4篇

徐健湖,江阴市实验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无锡市名校长、江阴市十佳校长、江南大学校长培训班特邀讲师、江阴市“基础名师工程”培训班导师,无锡市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多年来,专注于“本真数学课堂教学”、“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品质”等专题的研究,在全国、省级教育核心刊物上十多篇,主编出版《改造三年级――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成因与对策》一书。

【人物小传】

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但他从师范毕业走上教育岗位,在江阴市实验小学已度过了整整30年。30年,从风华正茂到两鬓微霜,从体育老师到数学老师,从大队辅导员、教导主任到校长,他全部的工作经历与这所著名的小学结伴同行。是什么让他在这个校园里如此执着地守望?他淡淡一笑,笑容纯朴敦厚:“这是我的家。”

1997年8月,35岁的他走马上任,担任校长。怎样当好这个家?他用脚踏实地的耕耘来回答人们的疑惑,诠释他对这个家的深情。

对这个家,他爱得质朴,他要让它小巧精致而又磅礴大气。于是,他会为了校园里5棵新移栽的大树深夜12点赶到学校,说服正在连夜工作的园艺工人将树调整到最佳位置。他建造了全市第一片塑胶运动场,第一个完成了多媒体班班通,翻建了全国首创的架空式操场和停车场,装饰了所有的专用活动教室……走进实小,一簇簇修竹,一丛丛鲜花,一件件艺术作品点缀着这仅仅占地19亩的狭小空间,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个错落有致、疏密相济,现代园林艺术和自然审美风格浑然一体的校园景观。15年,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倾注着他的心血,他以他的执着和智慧硬是把这个常人看来很难改观的旧校园建成了清新怡人的花园。

对这个家,他爱得热烈,他要让它情趣盎然,自由活泼。百米艺术画廊,开放式的历史之窗,自然生态之窗,屋顶阅览室,科技体验室……他匠心独运,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个充满魅力的校园空间。民乐、小品、电影配音;绘画、陶艺、时装设计;篮球、乒乓、围棋象棋……他竭尽全力,给学生创设一个个舞台,展示七彩童年的风采。走在校园里,他会摸摸孩子的头,朝孩子做个鬼脸。他会走进教室,默默地给课桌椅排队,大声地赞扬:“你们的朗读真好听!”他会把淘气包请进接待室,亲切地聊聊天,喝“下午茶”。有一回,毕业典礼结束后,两个孩子走进办公室,给他送上了两根棒棒糖,说:“我们带着甜甜的回忆离开学校,祝愿您的每一天也甜甜的。”15年,他以他的坚定和坚守,把这个家建设成了儿童的乐园。

对这个家,他爱得真诚,他要让它积极向上,温馨幸福。他始终信奉“教师是学校的财富”这一信念,把激活每一个教师的潜能,关注每一个教师的成长,为教师的发展竭诚服务作为教师管理的核心。长江后浪推前浪,他真心地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超越自我。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学校培养了大批名特优教师,输送了4位校级领导和2位教研员。他不仅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更付出了真诚的关爱。教师生日,他送上蛋糕和鲜花,表达深深的祝福。组织教师外出采风、考察,他总是想得细致周到,给老师送上一个个惊喜。他一次又一次主动让出了出国学习的机会,让老师们远赴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感受异国文化,了解国外教学动态。15年,他以他的真诚和真情把这个家建设成了教师的精神家园。

对这个家,他爱得深沉,他要让智慧和激情共舞,理想和希望齐飞。他以“多才多艺,追求卓越”为办学目标,为每一个孩子播种希望。实小的孩子阳光率真,落落大方,各有所好,各有所长。在第金鸡百花奖电影节期间,孩子们充分展示了江阴少年的风采,综合素养之高博得了专家们的啧啧赞叹。他以“科研先行,整体育人”为办学途径,历年来,主持省级课题7项。“九五”、“十五”期间,“面向二十一世纪小学审美教育模式研究”成为朱小蔓教授研究的国家级素质教育总课题的子课题,并获成果评比一等奖。研究中,他的立足点由宏观向微观聚焦。“十一五”期间,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成因及对策研究”以小而实、小而精、小而深的特色吸引了众人的关注,小课题解决了大问题,小课题做出了大文章,在省内外富有影响力。15年,他用一腔激情演绎着教育的理想,把这个家建设成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田园。

熟悉的地方,风景在心里。30年花开花落,他守望的是信念和真情,放飞的是理想和希望。

一、现实反思――理念求真

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有了很多进展,但数学课堂教学片面发展的现象依然存在:在教学目标上,片面追求分数,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内容上,过于拔高知识难度,忽视绝大多数学生的可接受性;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主宰学生,忽视知识的自主生成和学生的主动思考;在对待学生态度上,关注优等学生,忽视中下等生的学习心理。凡此种种,阻碍了学生的整体性发展。

这些现象之所以长期存在,是因为:

首先,知识教学是历史的产物,具有深刻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长期以来,知识教学成为一种典型的教学方式,教师浸润于这一氛围,自然会产生文化认同,潜意识里烙下知识教学的印记,对知识教学的顺序、模式、环节得心应手,教学行为也就表现为一种自然反应,在日常教学中,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其次,数学知识的掌握以解题为表现形态,具有鲜明的技能特点。实践证明,小学数学通过大量练习,对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确实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大量练习的做法迎合了知识教学的需要,于是增加作业量,反复练习就自然成为教师首选的数学教学策略。这种策略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可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埋头于繁重的作业堆里,限制了学生的自由选择,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危及学生的身体健康;教师专注于作业批改,失去了思考创新的冲动。

再次,选拔式教育将质量评价聚焦在分数上,助长了知识教学的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评价已注重多元目标的生成,方法和途径趋向多元化,小学数学学习成绩也采用等第制,试图通过多元评价,改变师生对分数的无限追求。但高考、中考选拔式教学模式,具有强烈的传导作用,强化了家长对高分数的期盼,这种评价意识推动了知识教学的不断膨胀,束缚了教师改革和创新的思想和行为。

可以这样认为,知识教学已成为教师的教学习惯,是当下数学教学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制约着数学课堂教学本质的变化。尽管新课程改革在努力建构新的数学教学文化,但原有的惯性还非常强大,新旧教育理念之间、教学改革与社会现实之间还会产生激烈的碰撞。从整体上讲,群众性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缺乏系统的整体观,偏重发展学生理性认识的作用,强调活动过程中系统的、规范的、可控的一面,而对非系统、非规范、不可控的一面则缺乏深入研究。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唯理性的教学模式,因而使统一的、标准化的教学模式处于绝对优势,没有充分发挥教学活动中逻辑和直觉、认识和情感、科学和艺术之间的互动作用,这就难以满足学生发展中不同的需要,不能兼顾他们在发展中存在的个别差异。数学教学在提高机械和反复活动的技能水平上,在提高学生低级能力上比较成功,而在发展人所特有的知、情、意等高级品质方面还不那么成功。

教学的对象是性格各异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具有潜在智能,充满着情感。教学过程应是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的变化过程,具体地说,数学教学是学生吸取知识的过程,抓住这一基础,学生的文化素养才能牢固;数学教学是学生潜在智能获得充分开发的过程,抓住这一核心,学生就能灵动和聪明;数学教学是学生情感得到不断陶冶、升华的过程,抓住这一过程,学生和谐发展乐在其中。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二、理想追寻――目标求真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些要求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多元发展的育人理念,这正是小学数学教学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的诠释,也是数学教学应该坚守的价值取向,为建构新的数学课堂教学文化进行了内涵的注解。

现行数学教材的编写遵循了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对数学教材编排体系作了较大调整,删除了一些繁、难,无实际意义的内容,强调了实践性、趣味性、探索性的内容,数学教材趋向丰富多彩,知识难度也有所下降,这无疑为解放学生、解放教师,开放教学空间,建构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的数学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整体发展理念关照下的一种教育主张,是教学策略与教学目标高度融合的过程。其课堂教学的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学习心理的积极反映。学生的学习心理,是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的动力机制。当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内在需要时,学生的自我意识获得高度释放,反之,当学生的内心需求处于停滞或排斥时,自我意识自然消退。因而,教学的首要任务应该是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我们的教学活动,就是在强调学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坚持、自尊、自信、自爱和自我要求等自我意识,表现出主体学习心理的持续高涨,使学生非理性的、创造性的、隐喻性的心理能力,成为整体性发展的原动力。

二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理性坚持。数学课堂教学是理念指导下的实践行为,这种行为是教育思想长期积淀的自然反应。先进的教学文化的形成不仅仅表现在一些研究课、示范课和比赛课上,更应该是每一个教师对先进教育理念的自觉运用和理性坚持,在理性坚持中,主动、自觉地冲破落后的教学习惯的束缚,建立大众化的日常教学中相对稳定的教学风格,以教师持续的教学追求,最终形成关注学生整体性发展的教学模式。其实“理性坚持”也是一种教育理念,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的数学课堂教学,只能在教师的“理性坚持”中生长和成熟。“坚持就是胜利”是永恒的真理。

三是多元教学目标的自然生成。教育助人成长,促人智慧。古代哲人已经认识到智慧不仅包含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而且包括热情、渴望、追求、同情、关怀等情感品质和情感能力。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着,由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进而发展到对智能目标、德育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目标的追求,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然而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把智慧窄化为智能,把智能窄化为知识,对知识偏重逻辑、语言的知识,而忽略知识的其他形态,由此弱化了数学教学中逻辑与直觉、认识与情感、科学与艺术等目标的生成。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的数学课堂教学,就是建立起教学策略与多元教学目标之间本质和必然的联系,使多元教学目标科学、自然地生成。

三、策略选择――方法求真

人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进行的,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活动更是促进他们发展的基础,组织有效的活动是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的根本方法。学生的学习活动既有实践性的,又有智力的、精神的;既包括外部的,也包括内部的过程。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就是把这些不同类型的活动按教学目标科学地组织起来,达到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的目的。科学的数学教学活动,就是把握学科特点、数学学习的一般方法和学生的学习心理,充分体现“以学定教、以导促学”;“自主学习、自然构建”;“多元发展、和谐生成”等教学理念,生成多元发展的课堂教学。

1.在知识同化中学习

从知识同化中学习,即对现成的知识同化吸收,这是最广泛应用,并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学习活动。学习主要是通过间接知识认知的,其特征是迅速、有效、短时期就可获得大量的信息。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习的实质是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也就是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哪些观念与新的学习内容有联系,以及这些观念的清晰度和稳定性。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确切地利用与新观念有联系的旧观念,使新观念的学习有其适当的固定点。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是三年级、五年级上学期获得的相关知识,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独立比较和的大小。学生很快得到五种比较大小的方法:化小数比较=0.25,=0.6,因为,0.25<0.6,通分比较法所以<;化同分子比较法所以<;画线段图比较法,

从图上可以看出<。这些方法的形成是学生基于生活的感受和实践的体验,来自于学生原有的学习方法、知识基础、思维积累和问题解决技能,学生依托这些经验,呈现出多种思维方式,有的是知识迁移,有的是智能的反映,有的是直觉顿悟。更重要的是多样化的比较方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情趣,学生从学习知识转而享受学习过程。

在知识同化中学习,只有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才能引发学生的发现、迁移、创造等解决问题的灵感,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并享受成功的快乐。假如学生认知结构中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缺少高层次的概念和规则,将会导致机械学习。这时,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将缺乏逻辑意义的学习材料赋予某种意义,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相对联系,从而引发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在联系和比较中有意义地获取新知识。

2.在自主发现中学习

自主发现中学习,是借助问题的解决开展学生探究性、创造性的活动,其特点是有利于促进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更能体现学习过程给学生带来的发展。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是一名向导、顾问,愈来愈需要发挥鼓励者、引导者和学习组织者的作用,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

《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能够是而且必然是一种解放。”这种“解放”的内涵是丰富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习方式的解放。从自主发现中学习的求知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主体的目的性、主动性、实践性,去求知、求善、求美,同时,使数学思维方式正确转化为求知方式。这正是数学学科素质教育与知识教学的一个本质上的区别。

例如,上例《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教学,当学生得到五种比较方法后,我没有急于去评讲哪一种是最优方法,而是问学生,你们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较分数的大小。此时,学生探究的欲望强烈,探究中发现有些方法具有局限性,因而自己主动放弃曾经喜欢的方法。接着我又提出新的探究要求,不用笔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直接口答比较分数的大小。这时学生选用的方法已集中到通分的方法上了,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深刻理解了选用通分方法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理由。这一教学策略,无需“强迫”学生接受教师设定的教学要求,而是尊重学生的自我需要,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探究和发现,特别是分数数字的变化,使探究发现的质量逐步提升,新的知识自然建构,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正确看待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从自主发现中学习,首先要倡导宽松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广阔的思维时空;其次是精心设计探究的内容或问题,引发学生自主探究;再次是将教材转化为“学材”,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在情感体验中学习

通常情况下,数学教学内容是以符号、数字和运算的形式显示给学生的,学习内容显得理性一些,这就更需要教师增强数学教学的情感色彩,将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结合,用美学的眼光来思考教学诸要素,组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充满自由的、具有创造性的审美教学活动,使学生置身于身心愉悦的学习境界。这样的学习必然是主体性的和情感化的,必然使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探索动机和合作共事的愿望,必然能促使学生掌握知识、训练技能、锻炼意志、发展情感,获得素质的全面提高。

例如黄爱华老师所执教的三年级“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一课,黄老师独辟蹊径,大胆地改变传统教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群体智慧的碰撞、交流,真正意义上把学生融合成学习的共同体,共同交流分享学习的快乐。黄老师从“怎样使数学学习更快乐一些”的话题谈起,设置游戏的情境,把全班分成长江、黄河两队,进行比较数的大小的比赛。游戏的工具是装在口袋中的两套0-9的数字,另加一套数位顺序表。游戏分三轮:第一轮抽到的数字依次放在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第二轮抽到的数字依次放在千位、百位、十位、个位,第三轮任意放位置。黄老师让学生在惊喜、发现、辩论、期盼、设想、猜测中玩得不亦乐乎,却始终紧紧围绕主题展开、深入。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感悟了解决问题优化的策略,更重要的是学生们收获了大量精神层面的。

在情感体验中学习,关键是营造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心理场。这种情感心理场的主要要素是:关心学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尽量使数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情景化、情趣化,唤醒学生的学习情感;以尊重、鼓励、欣赏的情感态度给予学生情感享受;以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交流;以教师丰富的语言、表现艺术,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

4.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从实践活动中学习,即重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实践活动具有全面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在内化学生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的同时,发挥着对学生的知、情、意、技、能等方面的整体性教育。荷兰得勤支大学的“现实数学”理论启迪我们:数学学习与自身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是学生将学习的静态成果转化为创造意识,个性化为创造品质,外化为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实践活动可以把学生“被动学”变“自主学”、“快乐学”、“发现学”和“合作学”,使学生的认知活动由内而外、由外而内的相互转化。

因此,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习内容中动手实践操作的素材,精心选择实践操作材料,组织实践操作形式,通过玩一玩、演一演、做一做的方法加深认知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形成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另外,还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时间合理选择课内与课外、个体与小组,校内与校外等不同的实践活动形式,使实践活动的目的性、针对性更强。

例如,苏教版第十一册《正方体展开图》一课,教材例题直接标注了剪开正方体的三条棱,由此得到正方体展开图的一种情况,然而老师要求学生模仿刚才习得的间接经验,试着从其它的棱开始剪,得到正方体不同的展开图。当然,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正方体展开图的相关知识,但忽视了学生自主形成数学概念的教学目标。实际教学中,从怎样做一个正方体盒子开始,学生一开始用分开的六个正方形面粘连成一个正方体盒子,进而发现用连着的六个正方形面围成一个正方体盒子更容易一些,在实践操作中还发现六个面的连接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在反复展开、折叠的过程中,建立起正方体展开图的模型,最后通过动手画正方体展开图,很自然地形成了正方体展开图的数学概念。这样的实践探索历程,尽管时间长一些,但学生坚韧的意志、情绪的起落、认知的深度、能力的建构尽在其中。

学习活动是一种有机的整体,仅强调其中的任何一方面,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这是因为各个方面的活动都在学生整体发展中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所以只有把各种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出学生较高的能动性,提高其操作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创精神,促进学生的整体性发展。

相关期刊更多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日报报业集团

对联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日报报业集团

养生月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