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第一朵杏花

第一朵杏花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第一朵杏花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第一朵杏花范文第1篇

第一、教学过程

1、出示教学挂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2、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讨论第二题,相机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

第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

(1) 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2) 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3) 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 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第三、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出示分段提示:

(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说说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第四、指导书写生字

第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

2.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 自然段)

1.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 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 指导朗读。

4.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 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 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小孩子()地说:“刚才。”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第五、.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朵杏花范文第2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 教育 多元化 因地制宜

一、地方性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作为一所地方性院校,湖南文理学院在师资力量、设备条件、经费支持、生源质量等方面不能与重点大学相比,但地方性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依托地方,“地方性”是地方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而改革和发展的主体思路就应该在“地方性”上做文章,以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线确定教学改革目标。学校设置艺术设计专业已经有10年时间,在这10年中,学校始终坚持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积极培养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有将近50%留在了地方,为地方的设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储备,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近几年来,学校对艺术设计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调整,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知识结构不够合理、思想不活跃、缺乏创新思维、综合素质不高、沟通能力缺乏等。这些都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太合理、课程内容较陈旧、人文社会学科课程较薄弱、选修课太少且不规范等有关。

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不足之处在于:1.课程设置围绕单一学科展开,与其他学科缺乏联系,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课程比较少;2.开设的选修课缺乏开放性、系统性和规范性,课程门数也明显少于必修课,发展不平衡;3.实践教学目标单一,只考虑到为企业培养设计人员,没有为学生的自我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4.艺术设计的专业方向设置比较陈旧,目前只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三个专业方向,急需综合性的设计专业出现,让设计教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为此,有必要根据国情、校情以及地方对于21世纪艺术设计发展的需要,对现有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面对日益突出的这些问题,我们是否能够照搬国外或者国内艺术院校的先进教育经验呢?设计理论家王受之在他的著作中指出:“设计教育与其他任何学科的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它没有一个世界统一的模式,而且即便同一个国家或地区,模式也不尽相同。这种没有统一模式的状况,使不少人感到困惑。其实,却正反映了设计本身的特点。因为设计的服务对象是市场和社会,而这两个因素都因国家、地区而有很大的区别,国与国不同,地区与地区不同,因此社会状况也不同,加上设计的范围广泛,从建筑到时装,从包装到广告,基本上我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中的一切都是设计的范围,衣食住行,无所不包。对于这样复杂的对象,没有可能形成国际统一的设计教育体系。”①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地方性院校只能因地制宜,随地方的经济需求而发展,不能单纯地使用拿来主义,直接搬用别的院校的经验。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推行了多元化的原则,即首先在专业方向内部、专业方向之间打通隔阂,使整个教学体系各部分呈现相互开放、相互渗透的多元化关系;其次改革实践教学的观念,从单一地为企业培养设计人员到培养设计、管理、营销等方面都能适应的多元化人才;再次,与时俱进地设置新的专业方向,使专业方向的发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地方经济的需要。

1.加强现有专业方向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实现课程体系的多元化发展

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中,要把握以单学科为核心、以多方向为辐射的多元化原则。要加强各专业必修课的联系与沟通,不能在各自封闭的圈子里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把服装设计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与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相互补充,充分发挥各方向以及各专业的特色,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顺利对接。如一场时装会,由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负责设计服装、化妆造型以及排练组织工作,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参与广告策划、摄影以及视频制作的工作,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学生进行舞台设计、灯光布局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安排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组合,形成一个互助的团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大型活动的策划组织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其次在保证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拓宽选修课的范围,加强现有专业方向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如在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选修课中加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标志设计、优秀平面设计欣赏等课程,在公共选修课中加入人机工程学、世界服装品牌欣赏、多媒体视觉研究、公文写作、商业摄影等课程,使教学内容形成兼容互补格局,实现教学体系健康有序的多元化发展。

2.转变教学观念,实现艺术设计教学实践的多元化发展

在传统的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观念中,我们一直是为企业培养设计人员,所有的实践教学目的都是为这一就业目标而设置。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目标就显得过于单一。首先,作为一所地方性院校,学校所处的位置是中西部地区,经济不够发达,真正需要大量设计人员的企业并不多,不能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相提并论;其次,现代大学生更为独立自主,有不少设计专业的学生还没有毕业就已经自己开办了设计工作室,依托现代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以及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为低廉的成本投入,干得有声有色,提早由“就业”进入了“创业”。所以教学目标除了培养设计人员以外,还应从设计的经营与管理入手,培养多元化的高素质设计管理人才。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除了发展完善现有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还应该为学生搭建创新实践的平台,综合开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策划组织、成本预算管理、销售推广能力。如组织创新计划竞赛、创意沙龙、创意集市等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学校网络以及场地资源,把自己的设计真正投放到市场上去检验,完成市场调查——产品设计——成本预算——销售推广这一整套过程,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又增强学生的设计营销体验,更便于检验学生掌握创新知识和创新技能的情况。

3.与时俱进,实现学科专业发展方向的多元化

已有的艺术设计专业方向为视觉传达、环境艺术和服装。这些专业方向也是全国院校设置的常见的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其课程设置基本上由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设计理论四大块组成。从字体设计到版式设计到招贴设计,从服装设计到环境艺术设计,基本上以单纯的形式美法则的训练和材料结构的训练为主,而对“设计”这个开放系统的整体把握还处于缺席的状态。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特点,我们实验性地增设了综合性的设计专业方向“商业设计与营销”,争取以开阔的视野审视当今设计的拓展与延伸,让艺术设计教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商业设计与营销”专业的目标不是仅仅培养设计人员,而是培养设计的经营与管理的高级人才,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跨专业性。综合性和学科的交叉性必然要求设计师掌握一定的策划和谋略知识,能够综合各种有效讯息进行设计活动。综合设计的宽范围思考使设计通过市场运作具有前瞻性和延伸性。如我们在商业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除了专业基础课不变以外,从二年级开始增设公共关系与礼仪、公文写作、专业英语、经济法常识、设计经营与管理、演讲与口才、营销与策划等课程,并且将设计经营与管理、广告创意与设计、企业形象设计、营销与策划作为一个综合素质能力单元进行设计,强化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和系统思考、综合设计的能力。三年级开始学生直接进入设计工作室,参与实际策划项目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

地方性院校设计专业要壮大要发展,必须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仔细思考今后办学如何顺应形势,走在时代前列,培养出适应地方市场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综合素质能力的多元化人才。

注释:

第一朵杏花范文第3篇

故事中两次对话是全文的主线索,是阅读故事的眼睛。常言道:言为心声。细细揣摩文中的对话,有助于透视人物所思所想、领悟人物内心世界。领会了对话,也就领会了故事的意义,为我们真正走近竺可桢做铺垫,也正是这两次简单而又深刻的对话,形象地反映了竺可桢卓越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折射出他难能可贵的观察、记录、不耻下问的科学习惯。所以这两次对话描写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应该好好揣摩一番。

【教学片断1】

出示竺爷爷和孩子的第一次对话内容

①“爷爷,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②“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③“哪天?今天开的。”孩子有些奇怪。

④“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竺爷爷补充了一句。

⑤竺爷爷告诉他:“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师:同学们,这些是竺爷爷和杏树主人孩子的第一次对话内容,大家先自己读读,读的时候注意提示语,连读两遍。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提示语中有表示动作的词语――“仰起”和“弯下”。

师:一个“仰起”一个“弯下”,你从中看出什么来了?

生:小孩说话时“仰起脸”是因为他人还小,和大人说话只能“仰起”来,另外“仰起脸”还可以看出小孩的天真可爱,因为美术老师教我们画的同学都是“仰起脸”的。从“弯下”可以看出竺爷爷也乐意和这个小孩说话。

生:电视节目里好多大人都是蹲着和小孩说话的。

师:说得真好!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我注意到了“天真”和“奇怪”这两个词,告诉我们读这两句话时的语气。

师:你注意了表示语气的提示语,那你能试着用这两个语气来读好孩子的话吗?

生尝试读。

师:读得真好!大家一起来读好这两句话。

全体学生练读、齐读。

师: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第二句中的“习惯地问”?从这个“习惯地”又可以看出什么来呢?

生:可以看出竺爷爷和这个小孩经常见面说话。

师:没错,经常问都形成习惯了,可见竺爷爷非常想知道“杏花是在哪天开放的”。

师:刚才同学们从两人的第一次对话的提示语中找到了描写表示说话时动作的、表示说话语气的词语,让我们一下子就知道他们是怎样说这些话的。(指着出示的5句话)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第1、3、4句对话的提示语在后面,第2句在中间,第5句在前面?

学生回应:是的。

师:大家再仔细看一看:提示语在后面时用的是句号,在中间时用的是逗号,在前面时用的是冒号,这也是提示语因为位置不同产生的区别。

去掉提示语,仅出示对话内容。

①“爷爷,您又看花啦?”

②“是啊,杏花开了。” “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③“哪天?今天开的。”

④“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

⑤“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师:现在老师读提示语,男读竺爷爷的话,女生读孩子的话,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几句对话。

【教学反思1】

学习第一次对话描写主要表现在对提示语的关注,因为在我们平时的对话练习中,不仅要注意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中间、提示语在后这三种形式分别运用,更要重视不同形式提示语中关键词给对话内容带来的不同效果,往往正是这些词的存在能让读者方便清晰地理解人物说话时的状态,凭借它们解读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教学中老师引导着学生对提示语中表示说话时动作的词“仰起和弯下”以及表示说话时语气的词“天真和奇怪”分别进行提示性的解读,要求学生通过朗读说话内容将这些词表达和表现出来,这就非常好地在课堂上真实再现了对话的发生过程,有助于学生掌握文本内容和人物特征。

而“习惯”一词的运用看似自然随意,却可以把竺爷爷的形象解读得淋漓尽致,因为竺爷爷他是科学家,这是他的职业习惯。作为唯一一个描述竺爷爷怎样说话的提示语,干净利索,让学生能比较专注地去深入推测词语背后的故事,这是一种延伸更是一种建构,如果说朗读是让学生大量的积累规范的书面语言,那么这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的重组、再造、加工的实践,就是借助文本语言主动建构自己语言的同化过程,是理解、积累、运用的语言学习模式。

【教学片断2】

出示竺爷爷和孩子的第二次对话内容

①“竺爷爷!竺爷爷!”

②“什么事情啊?”

③“竺爷爷,杏花开啦!”

④“什么时候?”

⑤“刚才。”

⑥“是第一朵吗?”

⑦“是。”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看看哪些话是孩子说的?哪些是竺爷爷说的?然后同桌讨论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他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又会有怎样的动作和神情呢?

学生各自练读,思考、讨论。

生:第1、3、5、7句是小孩子说的,2、4、6句是竺爷爷说的。刚好是一问一答。

生:我觉得这里每一句的语气都不一样。

师:你很会动脑筋。如果像第一次对话那样给这7句话加上提示语,你会怎样写呢?出示

①小孩子( )地喊:“竺爷爷!竺爷爷!”

②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③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④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

⑤小孩子( )地说:“刚才。”

⑥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⑦小孩子( )地说:“是。”

师:老师也给你们一个提示。当竺爷爷知道今年第一朵杏花刚刚开了的时候(出示)

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师:同学们,在课文第14小节,从竺爷爷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中,可以看出当时他的心情怎样啊?

生:非常激动。

师:他是一下子就激动的吗?

生:不是,他是听到孩子肯定的回答并去亲自确认时激动的。

师:竺爷爷为什么会这么激动呢?

生:因为去年没观察到,等了一年终于观察到了,所以非常激动。

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填写这7句话的提示语。

学生填写,各自练读。

师:同学们都填好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窗外一个小孩的声音,这是怎样的声音呢?竺爷爷会怎么问呢?可能是……也可能是……。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填的提示语分角色读一读他们的对话。

【教学反思2】

“小孩子为什么高兴?是为完成竺爷爷去年嘱咐而高兴。”、“竺爷爷为什么激动?是为终于在小孩子的帮助下发现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而激动。”……第二次对话虽无提示语,但相比第一次对话时的从容则显得节奏很快,竺爷爷的问句短小且语气急促,小孩子的回答更是精炼,充分表现了他俩在第一时间发现和知道今年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而格外兴奋、激动的情态。

引导学生通过已知人物的语言来想象他们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甚至动作,并在文字表达的空白处进行补充,他们自然地就进入语言情境,边读边体会边想象,入情入境地体会到小孩子和竺爷爷发现第一朵杏花开放时的兴奋、惊喜和急切,再加上分角色的反复朗读,学生读得投入而且神情动作很配合,在读的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朗读时自然就能将人物情感表露无遗。

根据添加的提示语再来两次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能对两个人物的对话把握得特别到位,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实现与文本的交流、与人物的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正是在这样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完成的,学生参与进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兴致很高,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能得到很大的释放。把教材中的空缺演化成发展学生思维和应用的训练点,对文本进行再加工,教学时帮助学生恰当表达、准确表达、生动表达,学习时学生就较容易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就是夯实语言文字基本能力的教学活动。

第一朵杏花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质疑”能力 提高策略

课标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了使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小学语文学习中质疑能力的现状

1.部分学生拥有质疑的能力

质疑能力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以《第一朵杏花》的学习为例,教师在课堂上询问学生文章为什么要以第一朵杏花为题目,绝大多数学生会说是因为文章主要围绕第一朵杏花展开的,有些学生的看法是不同的,这些学生认为文章以第一朵杏花为题,不仅因为文章围绕第一朵杏花展开论述,更因为“从第一朵杏花”能够体现科学家竺可桢科学研究的严谨精神。

2.没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供学生质疑

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设计的教学内容过多,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疑惑。班级中个别学生的质疑能力较弱,教师在教学时忽略质疑环节的设计,根本不能培养这些学生的质疑能力。以《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学习为例,文章学习结束时,教师询问学生是否还有疑问,这些学生会和其他的学生一起回答没有,但是让其中一名学生对课后题中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完成重点语句的分析。可见学生不懂的问题很多,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机会让学生质疑。

二、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和探索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思维、身体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在学习其他科目的时候,学生会自主地从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在独自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和同学、教师交流,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的头脑保持活跃,教师适时地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提出新的看法和观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有效策略

1.营造宽松的语文教学氛围

教师需要营造宽松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树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提问,并进行提问的讲解。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予以肯定,从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以《冰花》为例,有的学生会向教师提问冰花为什么会产生呢?这个问题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不相关的,但是教师也不能忽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一个小实验:准备一个小碗放入亮光纸纸屑,并倒满水,将棉线的一头放在小碗中,另一头露在外面,将小碗放到冷柜里,等水凝结成冰就成了冰花。教师通过做实验让学生理解冰花是怎样形成的,并引导学生运用比喻修辞描述制作出来的冰花是什么样子的,学习文章中的表达手法。

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差别,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可以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搜集与学生质疑能力相关的信息,并结合学生上课时的状态、提问次数、回答问题的质量等,确定学生的现有质疑能力。教师在上课时要重点培养没有质疑能力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做好问题示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以《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为例,针对课题教师询问学生:“同学们,读了课题,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问号?”教师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提问,使学生会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会自己提问。学生纷纷举手:“是谁让谁把这条鱼放掉的?为什么必须放掉?好不容易钓的鱼,为什么放掉呢?多可惜呀!”教师的提问,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孩子们的问题,教师还要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有问题可提。

3.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第一朵杏花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域性建筑;工业遗址;文化定位

一、西安地域性建筑现状:

全球化背景下,西安既要把握发展机遇,又要保护文化个性。近年来的西安也遵循“文化复苏”、“地域化发展”的口号、模式,个性越来越鲜明,但是发展现状并不尽如人意。目前,西安的地域性建筑如: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大明宫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等,秦二世博物馆的覆土式也算作近年来地域建筑的一种,形式过于单一,没有跟随中国整体的地域性建筑的发展模式,很少有地域气候性建筑和遗址改造类建筑。而且还整体存在着“形式本位”意识,形式,几乎成为确定方案的唯一标准。如何才能树立全球化和地域性共处,摈弃形式情节的创新新观念,意识到地域性建筑的多样性,多元化发展,避免城市内部文化趋同现象?

二、工业遗址保护的进程概述:

近年来,工业遗址保护、改造与再利用的兴起:城市失去了大规模扩张的发展动力,而转向旧城更新改造和再生。“转变”、“再生”、“插建”、“适应性再利用”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关键词和实践主题。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于2003年发表了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获得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批准。成为工业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纲领性文件。

(二)工业遗产的价值:

历史价值:对认识普遍的或某类工业活动和过程具有典型、重要的意义。

社会价值:记载了普通大众的生产生活,是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

科技价值:在机械工程、工艺、建筑和规划等方面具有技术和科研价值。

审美价值:在工厂、建筑和构筑物规划设计,工具和机器设计和建造工艺方面具有美学价值,和启发后代人创造性思维的价值。

独特性价值:在场地适应、布局、机械和安装、城镇等工业景观、档案及留给人们记忆和习俗等非物质遗产方面,都具有内在的独特性。

稀缺性价值:某些遗产在工艺、场地类型和景观方面濒临消失,使该工业遗产独具价值,那些早期的具有开创性的工业景观更是如此。

三、“大华1935”的发展历程:

大华纱厂是西安最早的现代纺织企业,始建于1935年。在西安近代工业中,大华纱厂是迄今保留较完整的唯一一处近代工业遗存,是西安工业文明的符号和代表。作为陕西省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其旧址已入选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之一,如今被“改造”为西安第一个工业遗产博物馆。“大华1935”项目项目位于西安市太华南路,占地约140亩,总建筑面积约8.4万平方米,是大明宫遗址区综合商业配套项目。“大华1935”将传承近现代文明和彰显时代精神融为一体,实现这一工业遗存从原有纺织产业功能向新型文化产业功能的成功置换。

(三)现状改造:

“大华1935”业态定位为涵盖文化艺术中心、近代工业博物馆、微剧场、酒店餐饮、娱乐购物等多种功能、多样文化、多元消费的“24小时消闲中心”。

文化艺术中心:位于“大华1935”南门内,是在大华纺织厂上世纪原有锅炉房基础上进行改造,总建筑面积5700平方米。它是用加法连接的一个组合体;用空间想象力将原来散落在几处的煤坑、煤廊、堆煤场、锅炉房、除尘塔、洗煤池等工业建筑体组合成一个超大的艺术空间。这个组合体的外墙采用锈钢板装饰,使人感受到一种锈蚀的工业遗存风范。

大华工业遗产博物馆:大华工业遗产博物馆展示中心,是利用大华纱厂民国时期所建的织布车间的建筑遗存改建的,面积3700平方米。这栋单层大空间的厂房建筑以前被称为“老布场”,是大华纱厂保留最完整的、最有价值的工业遗存之一。展馆改造最大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原有厂房空间、充分展示原有车间风貌、使游客充分地立体地体验博物馆展示特色,形成一个开放、自由、流动、互动的参观游览空间。

商业片区:大华改造后大部分为商业空间,包括专卖商场、休闲场所、酒店等。设计方案最大程度地将园区原有不同时期的建筑风貌与现代城市功能相结合,保留锯齿形采光屋顶、钢三角结构厂房等特色,融入时尚元素并使用现代新型材料,实现建筑、景观及周边环境的完美融合。

四、改造的意义:

首先工业遗产保护性改造有利于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契机;第二,通过工业资源的整体利用,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传承城市历史记忆,丰富人文内涵;促进社会文脉的和谐以保护和利用工业建筑遗产最基本的本征价值衍生出的情感价值为前提促进社会文脉的和谐。第三,充分挖掘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价值,建设节约型城市。第四,突出地区特色风貌,形成多样化的城市形象。

五、对地域性建筑多元化发展的影响:

“大华1935”的改造独树一帜,使得西安又多了一个特色型历史建筑。首先,“大华1935”在保留的原建筑基础上,顺应时代的潮流,因地制宜的做了些许改造,使之在历史的遗迹上面,充分利用城市用地,建造符合当下城市需求的建筑。同时,工业遗址的保护性再利用突出了地区特色风貌,形成多样化的城市形象。对近年来西安地域性建筑的单一化,增添了新形式,也开拓了新方向,使大众认识到西安不只是有唐遗址、仿唐建筑等,还有近代工业遗址改造,这也是珍贵的历史文化。不同的时代本身就是一种独有的文化,可以互相影响,但绝不能趋同。在今天的全球化进程中,建筑学方面要有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尊的态度,对建筑文化的多样性进行必要的保护、发掘、提炼、继承和弘扬。

六、结语: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文化大国来讲,历史风貌建筑所中折射出来的历史与文化属性是建筑的本质属性之一,建筑遗产就是文化与历史的最重要的载体,对建筑遗产的保护首先是对建筑自身的修缮和再利用,包括对建筑空间的改造和建筑设备与建筑卫生条件的改造;其次是对环境的改造和再利用,将其赋予新的功能,焕发起新的活力;其三是对新建建筑和原有建筑之间的关系进行定位与协调,而在城市规划和建筑保护设计中如何处理好新建筑与“建筑遗产”之间的关系,是要联系城市做仔细思考的。

参考文献

[1]吴良镛 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