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跨越再跨越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运用多媒体教学作文,可突破时空的限制,把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事、物搬进课堂,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
例如:写景抓不住特点,写不出意境和内涵是学生不喜欢写景的重要原因。人们往往把这归结于学生对周围的景物不够留心,缺乏丰富的联想,加之谴词造句的火候不到所至。而实际上,老师指导学生写景时仅仅纸上谈兵,没有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融入景物才是学生对写景作文倍感头痛的关键所在。在一次《我向往的地方》的作文教学中,我首先演示CAI课件(江南水乡宁静而美丽的景色,同时播放歌曲《弯弯的月亮》),这样学生自然就被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课堂上巧妙的用音乐和画面引入,让学生充分感受课件意境美。有了表达的欲望后,再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捕捉习作素材,帮学生成功的跨越写景作文这道难关。学生在课堂上同时受到音乐、美术、文字语言等多种媒体的熏陶,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因此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相当高。学生习作题材较广,感情真挚,能写出一定的意境,文章颇富新意。
二、多媒体作文教学能引导观察,启发思维
作文教学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写好作文。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图、文、声像的特点,对要训练的内容都可以形象的展示出来。多媒体在显示中可有意定格,重播再现等功能,可为教学提供可控观察。在讲评时还可以结合电脑显示将学生的作文片段同步播放,供全体学生对照评析,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去观察,体会观察事物的方法,帮助学生再现感知阶段的物象,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飞跃。例如在写有关动物的作文时,可选取形态、动作、睡眠等描写的画面,对需要仔细观察描写的部分可进行镜头定格,使学生从中了解和细致观察其属性,从各种感觉去体会电脑上动物的形态各异的姿态,并抓住其特征,学生就会按作文要求,边体会老师的指导,边组织自己的文章,他们在观察中轻松地完成作文,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在导入新课中开启德育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颇有一番道理,它告诉了我们应把好教学第一关。对此,我们不妨大力渲染“开门红”的课堂教学艺术,使德育知识渗透“精而细”,恰到好处。因此,我们应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通过导语感染和教育学生。如:在《颐和园》一文教学中,我们不妨先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并提问“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欢到园内看一看,走一走呢?”。这样的导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们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与自豪,从而培养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在讲读课文中融入情感教育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位语文老师站在课堂上,就是生命的绽放,你的眉眼在动,你的手势在挥舞,你的感情要成为一条河流,流淌进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如在《搭石》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生字词熟读课文后围绕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让学生找出具体描写的句子来体会其含义;通过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感受乡亲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借此感染学生的心灵,凸现出“搭石”默默无闻的精神。《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文中的台湾青年和大陆青年素不相识,却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上课伊始,教师定要用饱含深情的语调介绍台湾和杭州之间千里迢迢,相隔千山万水,杭州青年生命垂危,他在静静地期盼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为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进而感受人物形象奠定一定的情感基调,渲染一定的气氛。在学生自读完课文以后,引导他们说出内心真实的感受,这时的感受是初步的情感体验,是读文而生,也许稚嫩,但却是最真实的。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台湾青年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体会更深层的情感体验,接着教师播放一段地震录像,视觉的震撼,老师低沉的语调足以让学生情感获得再次真实体验,地震是可怕的,危险无处不在。继而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阅读、想象、体会,于是学生在脑海中出现的台湾青年的形象渐渐清晰起来,一个没有考虑家人,没有选择逃避,全身心奉献的台湾青年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被深深感染,情感也被激发起来,当读到小钱得救了,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大家情不能抑,纷纷说:“挽救大陆青年是两岸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令我永远忘不了。”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著浓厚的亲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母鸡》让学生深深地感受母亲的力量和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争吵》一课让学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搭石》让学生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三、在作文教学中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作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每个有利机会,自觉地、有意识地站在育人的高度教书,这对于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悟“道”,有机渗透道德教育。 例如语文教材中有一个作文训练“写家乡一处你喜爱的景物,要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写”,如果让学生拿到题目就写,也许大部分学生只会仅仅描写某种景物,显得比较单调。古人云:“文以意为主,文为意而发,意在文之中。”我觉得在这三点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写。所以,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要求学生不仅要说出写哪一处景物,那处景物有什么特点,而且一定要说出为什么喜爱这处景物。之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有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就紧扣中心,自然而然地在作文教学中悟出了“道”,正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叶圣陶老先生一再强调作文要用自己的话来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当注意通过评改作文,让学生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强化德育效果,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文明行为,真正做到“文如其人”。
一、培养观察能力,增加信息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尽管作文写作的起点不同,如有的作文,要先有目的观察,活动再作文;有的作文,特别是考场作文,是根据积累在大脑的已有生活信息来源写,但归根结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真实生活。试想,如果没有信息的摄取和储存,哪来的信息加工输出呢?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自觉地、主动地观察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参观、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扩大知识领域,丰富作文内容,还要加强课内课外阅读,增加信息积累。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练习写观察日记,观察是学生获取作文材料的主要来源,学会观察事物,提高写作能力,练习写日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教师要教给观察方法,要选择好观察对象。要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事物,抓特点、抓关键,少年儿童充满活力、热爱生活,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每天都能观察到许许多多的事物,如自然景物的状态、气候的千变万化、人物的音容笑貌、社会的各种现象。观察要做好记录。如果只观察不记录,那么有很多新鲜的印象、有趣的事物、生动感人的场面难免会忘记,即使日后回忆起来也不清晰。坚持观察,不但积累了丰富的写作材料,也培养了观察能力和习惯。扭转对写作的畏惧心理,同时也可避免写作文时抄书、抄报的不良倾向。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要从培养其观察兴趣入手,要通过参观、浏览等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要注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感受大自然、感受生活。要按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训练。最好从自己身边最熟悉、最感兴趣的静物写起,写成简单的观察日记。逐渐写特点不明显,最易视而不见的人和事。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对静物部分观察;对动态事物要分阶段观察;宽大的事物要变换角度。
(2)有目的、有计划开展活动活动,做好写前准备。 纵观教材,没有提出明确的观察要求而回忆写出的作文为数不少。如果平时不积累,只是到了每次作文前才告诉学生准备其效果,有些学生能做到文章内容的较具体、主题正确 也较鲜明,但没有思想深度,写作水平停留在某个层次上,很难向前跨越。如何指导他们深化主题,使文章更上一个层次,较少行的办法是结合学生写作中所写的生活中的事情,从现象到本质、到社会意义作进一步的分析、开掘。 初中一年级学生第一学期的写作要求主要学习记叙生活经历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这就是说,应先教会学生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也只有从生活真实写起,学生才能说真话、写真事、有物可写。但有些学生不是写太简单,就是像记流水帐,毫无特色,这就需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自己所写的材料进行必要的加工、丰富文章内容。我在初一某一次记事作文中发现了好几篇作文,事物本身都很感人,描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但文章就像光杆树木,没有干枝和树叶。如某生写了暑假前一天中午放学,走到家里,肌肠辘辘,却不见母亲人影,饭也没有做好,心中很火,来到桃园本想发发脾气,却见母亲满头大汗,刚从桃林中走出,于是主动回家做饭给母亲吃。显然,该生所写的材料好,问题在于对事物观察不细致,更不会艺术加工。作文课上,指导学生从内容入手,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帮助学生回忆有关的人和事,打开他们记忆的仓库,把生活的积累取出来,帮助学生从记忆中选出最合适的材料来做本次作文的内容。再让学生重温这些趣事,热到讨论,这样学生就有了作文的欲望,写起具体也有真情实感。
(3)开展阅读活动。阅读能力是作文能力的“根”,没有比较强的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有较强的作文能力。因此,要积极开展阅读活动。不仅要重视深入阅读,而且要重视课外报刊的阅读。阅读书报,是扩大知识面、信息量,增加积累的好方法。我们在班上每天安排10 分钟时间由学生轮流读报、了解新闻。书报上的新闻趣事都可以成为学生作文中的内容。广泛开展“读书、读报、 讲故事”比赛活动国,为作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审清题意,确定立意选择材料
大脑中的有许许多多的信息材料,要选择符合题意的,最能突出中心的材料,这就要审清题意,确定立意,认真选材。
(1)审题。要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并加强训练,使之养成习惯。有些作文是完全命题,要指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剖析。例如用“分解、分析、定重点”的三步审题法分析《记忆深处的一件事》的题意。 第一步以词为单位将题目分成记忆深处的一件事,四层意思,再分析每词的内容。如“记忆”是指过去的,时间久,不是眼前的,“深处”是指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不能写成一般的琐事,一件只能写一件,不能多写,事说明以写事为中心,不是写人状物的。第二步,可以通过上面的分析来确定各部分的重点,这就是题意。如上例的题意;作文要求以第一人称记叙一件往事,要突出深刻,至此,写作要求就明确了。
关键词:微课;习作教学;有效性
作为语文老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不再视作文为畏途呢?自从听了专家的微课程讲座后,我找到了解决之道――利用微课的优势突破下笔难这一习作教学的瓶颈。
一、激发欲望,让习作兴趣盎然生机
调查表明,我刚接的四(1)班学生喜欢习作的占34.64%,其余的65.36%学生均无自觉的写作需求,平时多奉命而作。
为了增强学生的习作求知欲,我常把微课带入课堂,让学生感到学习知识不一定要面对枯燥无味的书本,而是来自于生动、形象、有趣的动画视频。如:在讲授习作《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的一员》之前,我剪辑了视频《昆虫世界》中的几个精彩片段加以分析并放在班级QQ群里,让学生通过电脑、手机等观看,要求他们在观看过程中找出昆虫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异同点,然后在上课时提出并讨论。结果在习作课上,我完全不用帮学生列写作思路,只需在“布局谋篇”上下功夫,学生就可以轻松完成习作。
二、拓宽视野,让习作材源丰富多彩
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对身边的人、事、物熟视无睹,即使有意观察,也如走马观花,所以提笔之时不知从何下手。
据了解,微视频、微电影、随手拍摄的DV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个优势为习作课服务。如一次主题漫画作文课上,我截取学生喜爱的《熊出没》一个片段处理成无声微课,观后让学生配上台词,写出故事情节。学生通过反复观看、交流写作对象的形象特征,从中获得翔实的写作素材,使流淌在笔下的角色有血有肉、有灵性。
可见,让微课与习作教学美丽牵手,以形象直观、图文声并茂的视觉冲击来激情萌趣,触发学生的习作灵感,使作文真正成为孩子快乐的呼喊。
三、跨越时空,让习作课堂省时高效
由于小学生缺乏持久和细致的观察力,积累又不及时,所以在写作时,头脑没有办法再清晰重现当时的情境,导致不少学生为完成任务记流水账。
而微课突破了时空限制,真实呈现了过程,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写场景描写作文时,我尝试把学校举行的书香节开幕式、跳蚤书市、爱心义卖等活动场景,通过剪辑制作为微课视频。当这些活动重现于学生面前时,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思路的开拓、感受的再现都有很大帮助。在此基础上,我再把微视频聚焦于某一特定的事物,如:播放拔河比赛频,我把镜头定格在一方的表情、动作等方面,然后引导学生细致观察,适当表达。
学生有了这样的再观察、再体验,对于完成习作难度就没那么大了。在微课的学习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观看时的选择是不一样的,所以当优生习作时,教师可以分身出来,帮助接受能力较差的孩子,对他们进行更详细的引导,实现课堂上的个性化教学,从而提高习作效率。
四、展示成果,让习作个性神采飞扬
儿童心理学指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快乐,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成就,也会激发其继续奋斗的志趣。每逢进行主题性习作之后,我总喜欢将学生的佳作制作成一个微课――“作文秀”让全班共享,为学生习作展示打开了又一扇窗,让他们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形成同学间互相学习的良好效果。如:学了儿童诗《我想》,我先让学生进行仿写同题的小诗,然后把学生的佳作集合,做了一个《我想》的主题微课。其中有诗这样写道:
我想
我想把嘴巴
安在蒲公英上,
随着和暖的微风,
踏着柔软的白云。
唱啊,唱――
唱出阵阵春的气息。
我想把耳朵
装在木棉树上,
聆听春天的乐曲,
感受自然的魅力。
听啊,听――
听见一首首春的赞歌。
……
我还将这些“作文秀”微课上传到家长微信群共享,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自己孩子的文章。在家长、同学和老师的赞许中,充分体会到作文成功的喜悦,从而让学生快乐作文,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翻转课堂,让习作评价多姿多彩
每个语文老师心中都明白,虽然我们埋头苦干,把许多时间花在习作批改、评语的环节上,但最终的实际效益却是微乎其微。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最关注的是成绩栏上的“优、良、及格”,而忽略了评语、旁批。
于是我想到了课后微课并将其运用到习作评价上,主要是结合习作主题教会学生如何评价习作。同时,还推荐给家长,让他们也参与到孩子的习作评改当中,从而实现习作评价多元化。学生的习作在“师生、生生、自评、亲子共评”多种评价下,更容易获得成就感,习作的兴趣更浓厚。
著名发明家爱迪生预言:未来学校将废弃书本,而用电影来传授人类知识的每一个分支。我想,只要我们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巧用微课改善传统的小学习作教学,做到与时俱进,习作教学中亮丽的风景线就会层出不穷。
参考文献:
所谓“下水作文”就是把写作比作游泳,要教会别人游泳,教者自己必须会游泳;教者会游泳,也不能光站在岸上指挥,必须一同下水。大部分老师都把“下水作文”这个理念用到了作文当中去,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课堂何处不“下水”,在课堂的任何地方、任何教学环节,老师都可以“下水”和学生一起游泳,游到有效教学的彼岸。下面我具体谈一谈课堂实践的几个环节。
在教授《我为什么而活着》这节课的时候,我用一个小话剧导入,并和学生一起参与到这个话剧中来,我负责写剧本,学生负责演,我写了一个阐述古今中外名人阐述活着意义的剧本――
主持人:我为什么而活着?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地追问自己。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来到《跨越时间》栏目组,今天我们有幸请到几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芳名的人物。首先请到的是穿着时尚、特立独行的屈原先生,大家欢迎。屈原大夫,请问你为什么而活?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为我美政的理想而活。
主持人:为楚国九死不悔,这就是屈原。接下来我们请到的是汉代史学大家司马迁,司马先生,请问你为什么而活?
(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把我的悲伤留给自己,我为我的《史记》而活。
主持人:好一句“把我的悲伤留给自己”,下面请来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李清照女士,请问你为什么而活?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切尽在不言中。
主持人:婉约女子写豪壮之语,不让须眉让人惊叹。下面我们请到的是差点死了二十九次的文天祥。文天祥先生,你为什么而活着?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我那颗勇敢的心,我为我的大宋朝而活。
主持人:那一颗勇敢的心也照亮了中国的历史。下面一位是将文字化为匕首,刺醒麻木的人们的鲁迅。有请鲁迅先生谈谈他活着的理由。
(鲁迅):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活着,就要做真的猛士。
主持人:时光流逝,猛士长存。下面请到的是敢于发扬螺丝精神的雷锋同志,雷锋,请问你为什么而活着?
(雷锋):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主持人:为人民服务!让别人因你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欢送几位回到过去!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理想而活,今天让我们跨越空间到英伦河畔,去听听罗素的回答。
剧本一出,学生干劲十足,他们觉得我和他们一起参与到活动中来,所以都很感动。他们准备道具,为剧本加上生动的表情、动作,课堂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我为什么而活着》的课文中,罗素用深情的笔调写了他活着的三个理由,即爱情、知识、同情心。在阅读中,我被“爱情”这一段深深地感动了,在教学中,喜欢“爱情”这一段的同学很少很少,我在深度探寻为什么我喜欢这一段的时候,听课老师魏清校长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认为爱情这一段之所以写得好,是因为爱是善根。回去以后,我深有感慨,思考如何将这个观点插入课堂,最后,我觉得既然学生可以在表达自己喜欢哪一个时候阐明自己的理由,不妨在最后的总结阶段阐述自己的理由,并以书面的形式呈现,所以在课堂上,我展示了自己写的一段文字――
本文活着的三个理由其实是从真善美三个角度来说的,爱情让他看到天堂,这是人间的大美;寻求知识,这是求真;同情苦难,这是大善。可能有人认为他们三者是一种并列关系,可是我觉得这三者之间是条件关系。值得活,值得再活一次的美好人生,首先是由爱唤起的。因为爱,它引导明智的人去寻求知识,以清楚地知道如何使所爱的人获益。如果没有知识,往往好心会办坏事。在中世纪,当一个国家出现瘟疫时,教士便会带领人们聚集在教堂里祈祷,结果是在如此拥挤的环境里,瘟疫得以更迅速地传播。
如果说美好的人生是由受知识引导的爱所构成的时候,那激励我们的欲望是尽可能地去过这种生活,并看到其他人也过这种生活。所以,罗素才会为了这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奔走呼号,渴望改变这个没有爱、没有幸福的世界,他想过用知识改变世界,所以他努力去追求真理。他想过用同情心去改变世界,结果深受其害,这一切一切的追求,都是源于那颗大爱无边的心。所以爱是善根,是他一切追求的基础。
可是我们的世界为爱加上了许多庸俗的注解,爱与金钱等同,爱与权利挂钩,爱与美貌联系,爱与学历有关。以致于给我们这样一种误解,爱是如此地庸俗,如此地不堪,如此地不值一提。曾经有这样的一本小册子,把各国的“我爱你”用国际音标注出来,我希望大家真正地懂得,即使你会读所有国家的“我爱你”,也不要轻易言爱,因为你要确定心中是否真正有爱,因为你要懂得爱如初雪般神圣地不容亵渎,因为你要问自己会不会像圣徒一样将你的大爱布满人间。
当我读完这三段的时候,我的眼眶湿润了,而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我们现在对爱的理解实在是太庸俗了。谁说课本枯燥无用,这篇小短文恰恰为他们上了生动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