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明月何皎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生命化教育理念;音乐教育;融合
生命化教育是音乐教育生命中必须具备的条件,生命作为开始阶段,提高生命质量,实现生命本身所特有的意义。
一、生命化教育与音乐教育取向的融合意义
(一)在生命化音乐教育中提升审美
生命在理性思维如概念、推理等中存在,同时也存在于感性思维中,如感觉、知觉等。人的感觉各种各样,源源不尽。人的高贵与气质是展现强大内心的不自觉的外在表现,是一种外在的艺术符号体系。生命化音乐教育在敬重生命本身具有的天然的基础上,使其对生命有另一种成全,在带领受教育者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的过程中,理解掌握、熟练运用音乐知识,同时也是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去欣赏、展示音乐作品,升华为由有组织的音响效果带来的感性认识。这同科学教育是有明显差别的。被选入生命音乐教育教学的作品往往都是具有代表性或伟大的音乐艺术家创造的,这一类作品更具广阔、生动性,深刻地呈现出不断变化的感觉世界。在长久的、有目的的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受教育着的审美能力会不断的提升。在人生命潜能中审美能力非常重要。这种潜能的发展,让生命能够进入到更广的感性世界,这是生命成全的重要内容。
(二)在生命化音乐教育中展现出创造性
创造性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天才特有的,而是普遍存在于人的生命中的潜能,是任何一人都可经历到的人的本质属性。生命化音乐教育让生命成为高的目标,决定着人创造潜能更现实化。因此同理性化和其它功利化性质的事,有差别的音乐教育教学,都可以激发受教育着最原创的潜力。刨根究底的原因就是音乐自身是最具创造的艺术成绩,它的创造性特点,更能体现其在培养个性和创造性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生命化音乐教育使受教育者从最开始的被动和不愿接受到最后主动去聆听欣赏,对非自然性的音乐进行体验,发挥自己本身的联想、想象等意识去填充和丰富音乐化的对象,形成仅仅属于此时自己所独有的感受。
二、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与音乐教育取向的融合实践
(一)音乐教育中理解生命价值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不断交流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本身是具有自己独特思想和丰厚感情的群体,而且会具有各自的特点和独立性,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时候要充分提供他们成长需要的养分,为其创造一个能够自由成长的独立空间。教师需要准备结合书本知识的同时渗透进生命化教育的教案,通过对生命化音乐进行有机的拓展,将生命的价值以及所具有的音乐教育取向教授给学生。在高中音乐课堂中,音乐教育者进行生命化教育,根据音乐作品的价值来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生命的意义,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二)音乐教育中增强生命自信心
在我们音乐教育教学中,老师应知道师生的关系的是否和谐。而高中生正处在特殊的成长阶段,生理和心理都未完全的成熟,他们有时像孩子有时像成人,既有孩子的真诚也有成人的责任感。高中生渴望课堂是有生命尊严的,不管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是否达到原本制定的“标准答案”,教师都应给予学生对生命的尊重。生命化教育的课堂是学生勇于表达心中对音乐、对生活真实想法的课堂。我们在开设师生互动的音乐课堂时,注重师生在某种意义上是平等的地位,教与学是灵性的互动,教师要通过自己对音乐的尊重去激发学生的生命潜力。音乐中很多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也可以是具有发散思维的,每个学生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要使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更能展现出生命的美。所以教师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具有主动发言的习惯,对学生积极的表述先给予一定的肯定再具体分析,让学生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具有充分的生命活力。
(三)音乐教育中感受生命美好
音乐教育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出好的音乐氛围,让其感受到音乐的美。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可以播放音乐相关的视频画面,视频的播放会让视觉和听觉的美感完美的融合,同时配以歌词让学生体会到文字的美感。在学生开始歌唱时,教师还可以教学生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将歌曲本身的感情赋予形体之中。也会更加让学生体会歌曲的内涵、生活的美好。生命化教育应顺从人的自然的教育,教师应给学生展现生命的空间,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感受课堂上的学习,具有的极大的乐趣,使其感受生命的美好。因此,老师对学生做生命化的教育要持续地进行实践和总结。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注重丰富其生活阅历,增加其对生活的感悟,使生命教育与音乐世界恰当融合,相互促进。生命是一种精神追求,要热爱生命。对待生命教育我们要从心出发,走进学生的心灵当中,感受音乐的美好。
[参考文献]
[1]叶晓玲.生命存在与音乐教育生命化[J].福州大学学报,2013.
[2]符晓梅.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的理念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1.
一、一名合格的声乐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修养
作为一名合格的声乐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应该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要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和教育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特别是在当今天经济飞速发展的21世纪,要坚持抵制金钱的诱惑,防止拜金主义思想的滋生,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工作责任心。沈湘教授具有许多优秀艺术家,教育家应有的高尚情操和优良作风,虽然他在声乐艺术修养方面已达到很高的境界,但却从不骄横和保守,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探索和研究新的课题;他作风笃实、质朴、平易近人,不但对自己的学生认真负责,就是对许多慕名而来登门求教的青年歌手,给以热倩的帮助,细心的指点,诚恳的鼓励,使之感到受益良深满意而去。
二、一名合格的声乐教师,必须具备扎实全面的专业教学能力
1.声乐教师的基本声乐理论
声乐演唱的技术与理论,是几百年来无数的声乐教育家和歌唱家通过反复的实践和教学逐渐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它代表着人类歌唱艺术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每一位声乐老师都有义务和责任掌握并传授给学生这些最基础的声乐理论知识,如歌唱器官的生理构造,呼吸的运用,共鸣腔体的打开,外国语言的特点等等,通过这些知识才能让学生初步清醒地认识到歌唱的运动原理和自身的嗓音构成,从而严格遵守歌唱艺术规律。
沈湘教授在《沈湘声乐教学艺术》著作中不仅对歌唱的基本知识作了精确的阐述,同时通过举例论证,用辨证法的方式把这些枯燥的理论都鲜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从而使学生更容易领悟。沈湘教授关于“歌唱要素主被动论”的阐述,说理透彻,通俗易懂,便于应用,便于掌握。它揭示了歌唱法的自然科学规律,启发、引导歌唱者掌握这一规律在实践中从量变到质变,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2.声乐教师的听觉
―名优秀的声乐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声乐演唱技术和丰富的艺术修养,而且要有―双听觉灵敏的耳朵,这是衡量―名声乐教师能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如果教师没有好的听觉就不可能对学生的嗓音问题有正确的判断,没有正确的判断,更谈不上好的、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歌唱也不便外,声乐教师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上来有针对地训练自己耳朵的灵敏和准确性:(1)声部的准确判断;(2)声音的松紧度的把握;(3)歌唱语言准确性的判断;(4)歌唱中情感表达程度的把握。好的听觉是声乐教学的关键,在如何提高老师的听觉问题上,沈湘教授认为最简单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多听。好的听觉是声乐教学的关键,声乐老师一定要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多听、多区别、多分析。不断提高自己的声乐教学水平,从而为我国的声乐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3.声乐教师因材施教的能力
每一位声乐教师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每一位声乐学习者的特殊性,换句话说,每一学生的嗓音条件,发声习惯及对歌唱的领悟能力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的,要求教师必须看到学生身上的优缺点,并及时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扬长避短,因材施教的效果。在我们周围,有部分老师习惯地用自己某个经验,原样不动地套在所有的学生身上,这样的教学手段是相当危险的!沈湘曾在《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中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假如你教l0个学生,因为你只喜欢一种声音,结果所有的嗓声都被教成一种声音,所有学生都被教成一个‘味儿’,也许其中有一个是对的,应该是这个‘味儿’,但其余的学生就都被牺牲了。”因材施教决不能当成一句空话,要求声乐教师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在体现声乐教学共性的基础之上,认真分析学生的嗓音条件及学习心理,争取与学生相互交流,抓住学生的优缺点,注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相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声乐学习道路上走得更远。
4.声乐教师的艺术实践能力
教师的艺术实践能力,也就是教师的舞台演唱水平。这对于一位优秀的声乐教师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决不能轻易相信―位自己都唱不好的人能够教好学生。如果教师自己不会唱,或者自己唱不好,怎么能使学生体会和领悟正确的歌唱呢?有人认为唱得好的教师不―定教得好,但是无论如何,唱得好的教师有教好学生的可能性,而唱不好的教师连这样的可能性也不存在。沈湘教授说:“―个自己根本不能唱的人,去教别人唱,这是件不可想象的是。就好像一个大师博,根本没吃过红烧肉,却非要教别人怎么做红烧肉,不可想象。”沈湘在教学成果上取得的成就是和他在艺术实践上的成就密不可分的。他曾于1944年在上海开了首场独唱音乐会,以后又在北京、天津开独唱音乐会,参加各个重要的外事、国事演出。这段期间,是他演唱生涯的高峰。他的演唱受到、外宾和人民群众的欢迎。
声乐教学是一门集艺术性、知识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学科,表现上看似简单,而实际上比较复杂。因此我们决不能仅凭书本文字上的经验传授或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教学方式来进行。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声乐教师是每一个声乐工作者所必须重视的问题。锻炼成一名优秀的声乐教师,绝非一日之寒,是通过不懈奋斗的结果,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勤奋和汗水,同时需要冷静的思考,坚强的毅力和对声乐事业无限热爱。
参考文献:
[1]俞子正.《声乐教学论》西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关键词:高中文学名著;阅读;原则;境界;感悟美;发现美
把长篇小说类文学名著列入考试范围的目的是明确的,就是试图用高考指挥棒来促进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导向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初衷与现实显然有一段很长的距离。高考中以识记为主的选择和简述题,根本就无法实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如果文学名著的阅读教学目标仅仅满足于识记和应试,漠视名著阅读的审美特征,那就必然会陷入“伪能力”的泥淖,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也不会因此得到提高。
一、焕发生命力三原则
在福建省把名著纳入高考命题试行三年之际,我们对212位高二年学生做了书面调查,结果发现:91%的学生是因为高考而选择读名著,只有9%的学生是因为喜欢名著而读名著。令人担忧的是,喜欢读名著的人数并没有随着名著纳入高考的范围而增加。可见,高考命题导向下的名著阅读教学的功利性和应试性已经完全破坏了阅读的审美特征,学生不可能喜欢被扭曲异化、美丽散失殆尽的名著。阅读的审美特征必须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感悟、文本价值的理解、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来实现,也只有如此,名著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底蕴才能得到挖掘,优秀文化也才能在学生对美的感悟中得到传承。
因此我们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1、以生为本才能感悟美。文学名著阅读是一种审美活动,而审美的主体显然是学生。我们的教学一旦偏离了主体的审美需求,那么它的导向就很可能是负面的。因此,回归文本的实质就是对学生主体需求的尊重。我们可以做一个十分有趣的逻辑推导:为什么要促读?因为学生不读。学生为什么不读?因为学生不喜欢。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因为学生认为不美。不美为什么还要促进学生阅读?因为学生觉得不美,我们却觉得很美。这个推导当然不是语言游戏,它向我们揭示了学生不愿意读名著原因所在。它告诉我们,名著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品读名著中感悟美、发现美,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从“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的动力,才可能使阅读真正回归到以审美为目的的正确轨道,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传承。这两年名著命题倒有点象卡拉OK式的自娱自乐,只管自己唱得热闹,哪管他人听得难受。我们的阅读教学,不能助长这种“自娱自乐”,我们必须承担起挽救名著人文性的责任。
我们没有权力逼迫学生“削足适履”,“刚性”促读只是特定时期的无奈选择,我们希望,这个选择不是终结,而是新的开始,从回归文本开始,从回归阅读的审美特性开始,从回归学生主体需求开始。
2、以文为本才能展示美。名著阅读审美活动应从尊重文本开始,尊重文本就是保护阅读的审美特性,保护阅读的审美特性就是保护我们自觉阅读的驱动力。名著美的特性犹如中国女性的美,她往往是内敛而含蓄的,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千般妩媚,万种风情,一旦破坏了这种内在气质,也就失去了美的神韵。美除了内在性,她还表现为整体性。六朝文人张潮说,“美”是“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美的魂魄,她的整体性是不容破坏的,否则,这种动人心魄的美可能顷刻间就会变成七零八落的枯骨、满目疮痍的废墟。
舍弃文本前提下的名著命题,不管是细节辨析,还是情节简述,都是以损害美、扭曲美为代价的。我被一双晶莹澄澈的美丽眼睛所吸引,你却不断放大眼球中的一个红点并引导我去关注,然后却大言不惭地说:多么美丽的红点啊!结果美丽的眼睛只剩下丑陋的“红点”。其实,堂吉诃德是“刺”风车还是“砍”风车;孙坚是中“剑”而死,还是中“箭”而亡;宝玉与哪几个人生日是同一天等等这些“红点”击碎的岂止是美丽,它还扭曲了人们对美丽的驰往之心。
3、对话交流才能激活美。名著教学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也不是为了培养学生“肢解”“脱水”能力,更不是为了提高灭杀美丽的技能。然而当前名著命题却恰恰扭曲了名著阅读的目标。要我阅读,我却无需与文本进行交流与对话,不需要思考,也不需要理解和分析;不需要品味,也不需要感悟和发现。阅读成了没有生命的僵尸。实际上,只要回归文本,生命之源就可以汩汩而出。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以开放姿态去撩拨学生思维的弦,让学生乐于对话,善于思考,敢于分析,勇于创新。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促进阅读,语文素养才能铸炼成型,名著阅读才能实现本质回归。
焕发名著生命力需从挖掘名著的人文底蕴入手,唯有如此,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名著才能充满魅力,名著阅读教学也才能回到健康的轨道。
二、品味人文底蕴三境界
关键词: 音乐教学 生活 和谐共鸣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音乐教师怎样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开展音乐学习是我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问题。为了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音乐学习,关于每节课的设计我都进行了积极的思考,探析学生的学情和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然后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凸显音乐教学生活化、活动化、人文化的特点,使教学切实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氛围,就是听音乐,这就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调味剂一样。音乐在生活中还像电影一样,都有造梦的作用。沉浸在音乐中的人就是沉浸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对自己的生活标准和生活的态度有着非常美好的憧憬。能够让不同的人进入各自梦境的音乐自然不会一样,也就说音乐本身也有各自的特点,比如说有的音乐让人听了开心,是一种积极的音乐,有的音乐让人们听了不开心,因此说,这是一种消极的音乐,不能一概而论。可以说,由于生活经历的异同,使得音乐本身的创作有了不同的结果,这在任何时候都是一样的硬道理,不仅局限于音乐本身,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音乐,不同的音乐也选择了不同的人,都是相匹配的,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社会存在。
在农村,每当人们在进行强体力劳动时,特别是在集体劳动时,往往爱用歌唱的节奏统一步伐和着力点。劳动号子就是这样产生的。另如持续时间较长的重复性劳动,为避免单调及精神上的疲劳,人们也会自然地唱歌。如采茶、放牧、摇船、插秧等,虽然节奏并不一定与劳动动作合拍,但因有了歌唱的调节,就会使人感到轻松和减少寂寞感、枯燥感。
中华民族音乐以五千年的文明为文化底蕴,可谓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民族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民族音乐通过生动、美妙、高雅的音乐形象唤起人类在感情上的共鸣,促进人类思想情感更高尚,鼓励人的热情和信心,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促进人类的交流,促进友谊的发展。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子在谈民族音乐艺术对德育的作用时说:“感人也深,化人也速。”健康向上的音乐,可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情感上、性情上、道德情操上的感化作用,可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利用乡土民族音乐感化学困生,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民乐演奏、音乐表演、民族音乐鉴赏等音乐活动吸引学困生参与,用音乐陶冶他们高尚的品德情操,创造演出机会让他们大胆表现自己,树立自信心和培养集体荣誉感。在民族音乐的熏陶下,这些学困生由原来的自暴自弃转变为热情、自信、积极向上的好学生。民族音乐是一门高尚的艺术,既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又能起到再塑造和逐渐健全人格的作用,既能进一步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品位,又能使人变得文明、高雅,全面和谐发展。
注重在参与实践活动中进行音乐心理教育,提高学生学习乡土音乐的自信心和享受成功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乡土音乐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发展。
当前,一些学生受西方一些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不尊重父母、不尊重老师,我行我素,同学间相互妒忌、排斥。更有甚者,把所做的坏事拍摄下来,投放于互联网上,造成极坏的影响。学校不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迫使他们改正,这只是单方面的教育,如在音乐教学中用民族音乐的魅力引导、感化学生,效果会更好,教育内容也会更丰富多彩。
在教学中,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发展个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民族音乐的热情。如先后组织了“比一比,谁唱的民歌最有原汁原味”、“家乡风情展示”等音乐活动。在举办这些活动之前,我鼓励学生向民间艺人学唱“原汁原味”的民歌,发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当地的民俗风情,或者上网查阅相关的资料。这些活动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我相信,只要学生对乡土音乐多一点点关注,对乡土音乐感兴趣,主动参与探究,先辈们所创造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就能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脱离乡土文化的根。让乡土气息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时刻感受到浓郁的音乐氛围,日积月累,音乐就能在学生心中扎根、开花、结果。然而,弘扬乡土文化与音乐教学的和谐共鸣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相信,广大音乐教师共同努力,音乐课堂教学将会出现一片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说我愿意。
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啊,而这样的时刻又是那么的可遇不可求,甚至有的人穷其一生都没有找到。
如果这样的时刻,就摆在你的面前,此刻,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我知道,在经历一番跌宕起伏,悲喜交加的心理斗争之后,会有很多的想法浮现在你脑海。
也许,你会和ta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用自己最好的一面去彻底地打动ta;
也许,你会向ta倾诉自己的相思之苦,以及面对命运的再三捉弄,你是如何义无反顾地选择不抛弃不放弃的;
也许,你会和ta一起畅想美好的明天,从执子之手,到与子偕老。
总之,为了把ta留在身边,你会想尽一切办法,讨ta的欢心。
甚至,一向迟钝的你,这时,竟然精明到,连你们未出生的小孩的名字,都想好了。
可你知不知道,就在你自顾自得做着这些美梦的时候,你最爱的人却在忍受着深度失眠症的痛苦折磨(如果你相信“文二”中所提到的那个预言是真实的话)。
也许,从今天起,ta的眼睛再也没办法合上;
甚至,为了圆“你的长眠不醒”梦,ta将永远的失去做梦的基本权利。
这也是你为什么没有梦想成真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