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琵琶相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采访者:世界艺术杂志 续春军(简称World Art)
采访时间:2012年6月9日
采访地点:北京798艺术区
World Art:看到您前一个阶段的作品想起了中学时白居易的《琵琶行》,现在已经忘记很多了。
侯庆:是的,我们很多课程都是后补的,但像《琵琶记》那样的诗我打小就喜欢,我在读书的时候对《琵琶行》就很有感触,那种感受一直没有断过。我所画的《琵琶记》和白居易写《琵琶行》更多是寻找一种古今相通的感受。我当时比较有兴趣的就是白居易怎么是用那样一个心态写《琵琶行》?后来随着年岁增长逐渐体会到这一点了。
World Art:您所画的《琵琶记》和这个阶段作品《牡丹亭》都是描绘现代女性的,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和差别?
侯庆:《琵琶记》里的年龄层次要大一些,已经嫁作商人妇,已经历练过生活了。但是《牡丹亭》在闺房里还没有出门,她还是思春的状态,她没有经历社会的磨砺,后面演绎出一系列的故事,虽然她经历很复杂,由生到死,由死又复生,但那个经历是一个浪漫主义的东西,不是现实主义,而《琵琶记》是现实主义。这和我们现代人的情感是一样的,20岁的时候是浪漫的,30岁到40岁以后是现实主义,你那个时候想浪漫都浪漫不起来。孔子说50知天命,包括你以后的状态你可能都能预测到。
World Art:您更多的是发现现代人和古代人的共通性,而不是差异性。
侯庆:对,我一直强调传统和现代共通的地方,我不是特别强调它的差异性。打一个比方你们20岁的年轻人和唐代20岁的年轻人有很多共通点。尤其在情感上这一差异更小,我们在社会结构可能差异很大,但是在两性关系、人类的基本情感,比如说对妻子、爱人、父母包括失恋这些感情上的东西实际上古今差异是很小的。比如我画的《琵琶记》,借鉴的虽然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但是里面是现代女性。其实现代女性的感受、状态就是《琵琶行》里面琵琶女的状态,只是时代不一样、外观不一样、表面上不一样,但是内在的情绪是一样的。就是说真正的人类情感的东西,我们一代一代解决的是同样的问题,怎样对待家人?怎样对待情感?怎样对待你的父母?怎么对待你的事业?怎样处理事业和家庭的关系?古代人也是处理这些事情,现代人也是处理这些事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么处理?他的状态怎么样?他遇到什么问题?古今的这些东西没有差异。可能大家用的工具不一样,你现在用的手机、过去用毛笔,现在活动范围大一些,过去活动范围小一些。我所做的就是在说明这个问题,如果我单独拿来一张画出来,它的说服力不强的,但是如果这一系列的东西一批一批出来,我相信别人看的出来、也能感受到我在讲一个什么样的事情?知道我在描述什么?
现在的《牡丹亭》还是做这个东西,只是把年龄层次放低了。《牡丹亭》是一个20岁的女孩子思春的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我现在画的也是20多岁女孩子来反映《牡丹亭》的那种状态。现在我拍了一些古装的昆曲戏装,角色里面出现是一个叫邵天帅的女孩,然后拍摄邵天帅所演《牡丹亭》杜丽娘的状态和她自己的生活状态,也配了一些其他女孩子,但是跟邵天帅又有区别。我现在通过一个主题做一个情绪的阐述,在《琵琶记》是一种情绪心态,而在《牡丹亭》里是另外一种情绪状态。她的状态会明显看到她跟《琵琶记》整个情绪不一样,我画的这批人都是一个初涉社会状况,每个人性格不一样所以表达的东西不一样。但整体我是还原这个年龄阶段人的状态。
World Art:《牡丹亭》系列作品会延续多长时间?
侯庆:这个不好说,通常一个题材做完展览延续两年后就会把它放下。中间也许会有个过渡题材,当时《琵琶记》和《牡丹亭》中间就有一个过渡题材,叫《美丽》,前年在雅加达、去年在新加坡都做了个展,今年是在香港。我是想找当代都市的时尚女性美,这个感觉和我们传统绘画的审美是有差异的,大家简单看就是美女。画这系列作品也是在给自己补课,包括人物的选择,我在研究我们这个时代的具体的技术化的对女性美的一个态度,这个东西不是美院能教的,它是时尚课,在时尚圈里他们会把这个东西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是美术学院对这个东西感悟是很弱的,比如我现在买的全都是摄影书。《美丽》那个题材其实也是为了我现在这个题材《牡丹亭》做的,黄宾虹说:“画画这个东西你缺什么补什么。”说起来你缺气补气,你缺力就补力。现在我们涉及的科目多,这个科目不是美术学院定的所谓科目,而是艺术家自己定的。因为每个艺术家的科目不一样,所以我这个做完以后觉得有什么新的科目就会把一些新的东西加进去练。
World Art:西方现代艺术传入中国以来,很多艺术家都在强调绘画观念深刻性,您认为绘画的观念性重要吗?
侯庆:我不强调观念的深刻性,我觉得艺术家观念的深刻性是不可以谈的,因为艺术家不是思想家、也不是哲学家,所以他们观念的深刻性上只有一些感性的东西,谈不上深刻也谈不上逻辑性,所以这个时候你让艺术家表达一个很有深度的东西是不可能的。你像米开朗基罗,他有建筑的深度,但是哲学的深度我相信他是不够的。艺术家实际上感受一种状态,然后把这些感受表达出来,文学家也是这个概念。像曹雪芹的《红楼梦》,他观察和表达的东西非常高,这是艺术家要做的,艺术家需要有观察社会的能力,表述社会的能力,他能体会黛玉、宝钗几十个女孩子每一个人的各性特征并艺术地表达出来,艺术家的职责就完成了,至于说社会建设性,这不是他来负责的。我现在做得东西也是强调这个,我选择去感受去体会,当然不是说你艺术家不深刻就不需要学习,同样要学习但是不要过渡强化观念的社会意义,因为观念的社会意义这个很庞大的东西不是艺术家能思考过来。如果你去思考社会政治问题,思考军事问题,你连基本的知识都没有,你不能在机构内得到信息,你接触的层面太低,所以这个时候的批判是很狭隘的,是客观上的狭隘不是主观上的狭隘。你没有办法,因为你是一个井底之蛙,你只能看见你周边的东西,你看不见更大范围,一个井底之蛙他能有什么社会批判性?你一个艺术家的见识太短、你的活动范围太短太狭隘,所以这个时候批评你可以作为闲谈,但是不要真把它当回事情,假如你给国家的决策者提意见都不一定有这个资格,因为你有很多事情不真正了解。
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不这样做的后果必将是国将不国。白居易的这种主张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僭越职权。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
当时江州的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像是也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消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通过对一个风尘女子的描写,表达了内心的苦痛与伤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句高度概括出了白居易当时的心情。白居易本来就是一个同情下层人民,关心人民疾苦的诗人,这次他又用平实的语言描写了一个令人怜惜的风尘女子形象。
这首长诗的小序介绍了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琵琶女其人其事以及作者写作此诗的缘由。实际上,它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白居易知道自己无法与藩镇势力对抗;尽管自己清白正直,却也难挡朝中小人的诋毁与报复,于是只能在流浪与贬谪中以写诗来消解心头的愁苦。白居易此刻心中的痛苦与忧伤是难以言表的。这一次偶遇,他了解到琵琶女的凄苦,再加上自己内心的苦痛,于是泪水长流,此诗也奔迸而出。
白居易在此诗中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情感。他对造成百姓疾苦的昏庸上位者深深的愤恨,对风尘女子悲苦的同情以及对昔日荣耀今日落魄的深深感慨,全都在此诗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风尘女子与作者身世之感有很大的相同之处,正是由于这样的相同点,才引起了心灵的共鸣。诗人以前也曾经很风光,可是如今却落得这样的下场,内心很是苦闷的。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虽然不愿意接受,可是却无可奈何。白居易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受封建观念的影响比较严重,所以他不可能进行彻底的反抗和批判,更多的时候,只能自己默默地忍受。
红颜祸水自古唱
女儿当自强
夜漫长怕 无语更加忧伤
马蹄响 江湖路正长的
大漠上一骑轻沙扬
江湖江湖
任我闯荡任我痴狂
江湖江湖
我仗剑笑傲四方
百花娇艳也经不起风霜
繁花看透依剑笑得沧桑
红颜憔悴万般心事为谁
一身荣光不及你笑灿烂
梅花引把几缕暗香传送
我推窗你正临镜贴花黄
月影斜英雄情长影成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在这一曲隐喻很强的音乐演奏里,弹者满怀凄凉,沉落江湖,孤身空船;邀者情殷,听者入港;夜江寂静,秋月如鉴,都在绵绵不尽的余韵之中。它真实地把读者引入了音乐所展示的意境之中,使人如闻其声,甚至似乎都有亲临其境之感了。
一首好诗的魅力在于,使你的视觉和听觉都惬意起来,并且使心灵摇撼和波动起来。白居易的《琵琶行》里,写琵琶女弹奏的情节是形象和声音具佳的典型。人们读了这段诗之后,不得不承认,既仿佛看到了一个忧心愁容的琵琶女的形象,又听到了悦耳的令人心醉的琵琶乐曲。我们不难看出,《琵琶行》不仅有高度的概括力和不朽的艺术性,更重要的是通过诗歌我们还可以看到白居易对乐器的性能、演奏的方法、音响的效果等方面精辟的见解,是我们研究唐代音乐的重要文献。白居易非常喜欢音乐,同时也懂得欣赏音乐,而且还会亲自弹琴。他有两部著作《与元九书》和《论礼乐》集中体现了他的音乐思想。
首先白居易认为音乐是现实政治的反映。他在《策林》六十四中说:“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集中表达了音乐是政治的体现。他又在《策林》六十九中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以情,然后兴于嗟叹,而形于诗歌矣”。作者认为音乐的产生是“事”刺激人的感情的结果,而“事”就是与国家和人民有关的重大社会事件,也就是现实政治的具体体现。白居易说:“唯歌生民病”,体现了作者主张歌曲应当描写人民的痛苦和指责现实政治的弊病。这种见解在当时来说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进步意义,极其难能可贵。
由此,他从音乐与政治的关系提出要改善政治,在《策林》六十四中他又说“盖政和则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他同时对那些主张取消民间音乐和专复“古器古曲”的极端复古派痛加批驳,他说“臣故以为销郑卫之声,复正始之音者,在乎善其政,和其情,不在乎改其器,易其曲也。”作者认为乐器只是发音的工具,而乐曲才是音乐思维所要表达的形象。
白居易特别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所以他也不赞成以唐玄宗为代表的最高统治者大搞民间音乐,白居易认为大搞民间音乐会增加人民负担。他说:“故臣以为谐神人和风俗者,在乎善其政,欢其心,不在乎变其音,极其声也。”他的这种强调改善政治,反对极端复古,反对统治阶级过分的音乐享受是符合劳动人民利益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民间音乐的发展。
在音乐的教育作用和作品的阶级标准问题上,白居易继承了儒家的观点。他认为“声”对人有很强的感染力,他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他认为“和人心,厚风俗”才是音乐的根本目的。他在音乐美学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说:“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惟唱声。”他明确提出了歌唱艺术的“声”(声音美)“情”(思想感情)兼备的原则。他反对当时流行的脱离作品的具体内容而去追求声音美的形式主义观点,这种美学思想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有借鉴意义。
但是白居易作为一个封建的士大夫和文人,他的音乐观点仍然是从巩固封建统治出发的。所以他提出“歌诗合为事而作”与“惟歌生民病”的口号,其目的无非是帮助统治者更好地进行统治。他另一方面的局限性在于一方面极力反对复古派的谬论,又极力推崇古乐,并要求“少抑郑声”限制民间音乐的发展。而他在音乐思想方面最大的偏颇的观点是反对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是极其不可取的。
提到白居易,我们首先是把他当作一个具有较高成就的诗人来研究的,而研究其音乐思想,也有助于从另一个角度去全面和综合地去了解和研究其文学、政治和艺术的观点,从而达到对白居易的研究更加客观和具体。
参考文献:
[1]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2]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
可以。但冰箱只能放置未熟透的枇杷,而且需要保鲜处理。冷藏储存时枇杷要用自封袋封好,而且要将温度控制在一到两度之间,否则容易导致枇杷冻伤、发黑、烂掉。这样处理,枇杷能够储存一个月左右。
枇杷是蔷薇科、枇杷属植物。常绿小乔木,高可达10米。原产于中国甘肃、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各地广行栽培,四川、湖北有野生者。日本、印度、越南、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也有栽培。枇杷适宜温暖湿润的气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求较高温度,年平均温度12-15℃,冬季不低于-5℃,花期及幼果期不低于0℃为宜。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