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价走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食品价格;非参数检验;物价上涨原因
【中图分类号】F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3-0164-1.5
国家统计局昨天公布的“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显示,6月以来,主要食品价格上涨范围并没有扩大,但是猪肉价格的涨幅却值得关注,6月以来,猪肉价格涨幅连续两期排名主要食品价格涨幅前三。食品的价格水平受到我们的普遍关注,本文结合SPSS软件,对食品价格变动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研究物价的走势及其原因。
一、研究方法及其结论
(一)采用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2010年6月和2011年6月,每月中旬(6月11―20日)的数据,利用spss11.5软件将数据进行非参数检验,进而观察比较两年相同月份物价的变化趋势。
用两配对样本非参数检验,零假设为样本数据无显著性差异。从秩序表中可以看出,共有29对变量参与了检验,2011年价格低于2010年的食品有4种,平均秩次为16.50,秩次和为66.00;2011年物价高于2010年的食品有25种,平均秩次为14.76,秩次和为369.00。从检验统计表中可以看出,Z统计量值为-3.276,相伴概率为0.001<0.05,所以拒绝H0无显著性差异。两个实验结果显示,2011年与2010年同期相比,物价存在显著性差异,且2011年物价明显高于2010年,由此可以推断,国内食品价格存在上涨趋势。
(二)进而研究物价的具体走势,采用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2010年6月到2011年6月,13个月每月中旬的数据,利用spss11.5软件将数据绘制成线形图,进而观察比较主要食品物价的变化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以猪肉价格上涨的趋势最为明显。今年年初生猪价格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打破了往年春节过后价格走跌的趋势。虽然3月初发生的瘦肉精事件造成生猪价格短期下降,但影响逐渐平息,生猪价格升势不减。
二、分析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
(一)市场供不应求
此次猪肉价格上涨,最根本的原因是猪肉供不应求,拉动了价格上涨。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近期生猪同比涨幅高,主要是由于去年同期猪价过低造成的。从后期走势看,生猪养殖效益的好转,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养殖户补栏的积极性,增加后期市场供应,进而有利于猪价稳定。但由于目前猪肉价格涨幅大幅度低于生猪价格涨幅,后期猪肉价格可能有一定程度的上涨。
(二)生产成本提高
由于国家粮食收购价格的带动,饲料价格不断攀高。今年以来,玉米价格持续走高,目前为1.16元/斤,同比上涨13.7%。此外,饲养人员工资上涨,多数规模养殖场用工成本从去年的每月1200元上调到2000元。
(三)瘦肉精事件
今年河南发生了瘦肉精事件,全省各地加大了检测力度。今年周边省份多个县(市)的生猪被禁止调入。
(四)突发事件的影响
年初的低温冻雨、局部地区的干旱、成品油价格上调,使得运输成本增加等等,对生猪价格上涨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物价上涨的原因
2003年1月份以来,我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三次持续大幅度上涨,分别发生在2003年1月到2004年6月、2006年6月到2008年2月和2010年1月至今三个时期。从结构看,每次CPI出现持续大幅度上涨,均是由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拉动的。总体看,本次CPI的大幅度上涨与2004年和2008年的物价上涨一样,仍然属于结构性上涨。
物价上涨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货币发行过量是关键
2010年11月,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在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说,“当前的物价上涨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个是货币发行过量,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立群看来,主要是货币数量增加所致。如果说中国经济保证10%的增长,3%―5%的通胀率是正常的。因为,经济增长意味着需求加大,需求加大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必然会拉高物价。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只要经济在增长,物价肯定在上行。当然,我们应该尽可能做到两个同步――居民收入增长和国民经济增长同步,劳动者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还有,就是让经济增长率高于通货膨胀率。
(二)成本推动(劳动力成本上升,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
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资本、土地资源快速向城市流动,农村的生产资源相对的减少,农村的劳动力成本也就相应地上升了。
国际粮价上涨。我国本来是一个人多地广的农业大国,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需求快速增加,对耕地形成很大的压力;与此同时,我国人口增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的需求在日益增加,这一矛盾的存在导致我国粮食依赖进口的比例日益上升。国际粮价大幅上涨,我国进口的粮食价格自然会随之上升。不仅如此,在国内粮食市场上,还由于外资进入后垄断、操纵市场也促使价格进一步上涨。随着粮价上涨,相关食品乃至蔬菜等农产品也会应声上浮。
(三)结构性因素(自然灾害引起部分农产品供不应求)
2010年1月份以来鲜菜和鲜果价格涨幅不大,是鲜菜、鲜果价格季节性回升的结果,但与往年下半年价格涨幅回调的走势不同,6月份以后鲜菜、鲜果价格涨幅仍居高不下,重要原因在于2010年年初的倒春寒和夏季自然灾害严重等气候因素对鲜菜、鲜果供给产生了较大冲击。
(四)需求拉动型(热钱进入使需要增加)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只要总需求的增长速度超出经济潜在生产能力,就会发生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使物价上升以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2010年上半年绿豆、大蒜、棉花等都出现了价格上涨,棉花每吨涨到了3万3,这就是社会投机资金对易于储存的农副产品进行炒作。这种行为也加大了农副产品的涨价幅度。
四、物价的长期走势
从长期看,劳动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将推动我国物价持续上涨。我国劳动力供求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预计2015年以后劳动力供给数量将下降,而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有增无减,劳动力供求关系日渐紧张,将加快工资上涨幅度,提高劳动成本。从原材料价格走势看,近两年受美国金融危机冲击,对初级产品需求增速减缓,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压力减弱,但国际投机资本对初级产品价格的炒作依然盛行。一旦国际经济恢复较快增长,需求增加,加上投机炒作,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还会出现持续大幅度上涨的局面,我国依然面临长期的输入型通胀压力。要从根本上控制物价上涨,防止通货膨胀,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入手,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物价上涨的结论,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研究长期的走势。但由于存在一些限制条件,如只采取了每月中旬的数据,物价上涨原因分析的方面也不是很齐全。望后人在此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以便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参考文献】
[1]马文婷.猪肉价格创新高堪比牛肉CPI可能连续破6%[N].人民网:京华时报,2011(6).
[2]余斌,李建伟.我国物价结构性上涨的影响因素及其未来走势[N].中国经济时报,2011(1).
[3]姚景源.2011物价走势如何看――对话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N].人民日报,2011(1).
[4]丁冰.对我国当前物价上涨原因和相关矛盾的分析》[J],红旗文稿,2011(6).
综合起来看,去年中国的物价水平是下降的。去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下降0.7%,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l)下降5.4%,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cPI)比上年下降21.8%。预计这种情况在今年内将要发生重大变化,整体物价形势将呈两大特点。
1三大价格指数全面上涨。所谓全面性上涨,即中国三大物价指数中,无论是CCPI(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还是cPI(全国消费品价格指数),都将在新一年内告别同比下降局面,出现程度不同的上涨,甚至是较大幅度上涨。
据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初步测算,今年1季度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CPI)将要出现20%以上,甚至30%的同比涨幅。其中,钢材市场价格同比涨幅超过20%,销区的天然橡胶(sCR5)涨幅超过30%,精炼钢价格涨幅超过50%。从进口情况来看,大豆进口价格涨幅超过15%,铁矿石进口价格涨幅超过30%,石油进口价格涨幅超过60%。
上游CCPI价格指数的上涨,无疑会对下游PPI和CPI价格指数形成很大压力。如果不出现大的意外,预计今年全国DPI指数涨幅有可能达到或超过8%,CPI指数涨幅达到4%。
上游CCPI价格指数上涨,对下游DPI和CPI价格指数形成很大压力已经在去年4季度的数据中得到了体现。据统计,2009年底CPI和PPI价格指数都出现了回升。其中11月份cPl同比上升0.6%,12月份上升1.9%;PPI也在12月份同比转正,当月上升1.7%。无论是CPI,还是PPI,12月份都是环比上升1%,呈现持续回升势头。
由于对比基数(翘尾因素)的影响,2010年全国三大价格指数的同比涨幅,在上半年,尤其是一季度涨幅较高,不仅是CCPl,并且DPI也有可能见到两位数涨幅高点。进入下半年后,三大指数同比涨幅均会逐步回落。
2 结构性差异依然显著。近年来,中国价格水平无论是在在上涨还是跌落过程中,都呈现出显著的结构性特点。三大价格指数的涨跌步伐很不一致,甚至进行反向运动。今年的物价上涨,依然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主要表现为资源类、原料类商品价格涨幅较大:而加工类、终端消费品类价格涨幅较小。
从产业链来看,越是上游行业,价格涨幅越高。比如,钢铁产业链中,预计今年内铁矿石、焦炭、燃油等初级产品价格涨幅最大,而钢材等投资品涨幅次之,价格涨幅最小的则是小汽车、家用电器等终端消费品。
二、中国物价上涨主要来自输入性成本推动
今年中国物价指数所以会出现全面上涨,甚至有些价格指数涨幅较大,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输八性成本力量的推动。
去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强劲飙升,创下40年来最大年升幅。据有关资料,去年,包括24种原材料的S&PGSCI指数上扬50%,这至少是1971年来的最大涨幅。包含19种原材料的路透/JefferiesCBB指数上涨23%,也创出1979年来的最大年度涨幅。在伦敦期货交易的工业金属中,铜价比去年上涨一倍,原油价格上涨78%,纽约原糖期货去年涨幅也在一倍以上。
虽然近期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一些回落,但整体来看,由于经济复苏和美元贬值的双重影响,预计今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还会继续上涨,有可能接近或达到2008年历史高点。比如石油价格见到90美元/桶,甚至100美元/桶以上的更高价位。
同样受到这两大力量的推动,进入新一年后,中国进口铁矿石价格涨势难抑。新年伊始,在连续数周上涨的情况下,铁矿石现货价继续攀升到了新的高位,其中63.5%印度粉矿价格达到134美元/吨的新高,去年以来价格已经上涨了一倍多。预计长协矿价格涨幅不会低于20%。
现阶段中国大宗商品的进口依赖型较强,许多产品需求量的三成以上依赖进口满足,比如铁矿石(含铁量)、天然橡胶、精炼铜、大豆等;石油的进口依赖程度亦达到了50%左右:甚至于我国传统出口产品煤炭,近些年来也出现了大量进口局面。
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强劲飙升以及继续上涨,势必抬高中国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成本。如上所述,今年一季度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将出现(CCPI)20%~30%的同比涨幅,如此强劲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和物流成本提高力量,当然会对其下游指数PPI和CPI,形成很大的成本性向上推力。
因此,尽管近期内通货膨胀压力不大,但对于2010全年,尤其是下半年的物价形势不可掉以轻心。不排除受到强大成本推动力量,物价全面上涨,而且涨幅超出预期的可能。其中就包括一些基本食品价格和公共商品价格,比如蔬菜价格、肉类价格、食用油价格,居民用电价格、民用燃料价格,自来水价格,客运价格等等。对此,应当引起高度关注。
有一种观点认为,今年中国多数商品供大于求,只要有关部门搞好宏观调控,就不会出现较高的物价涨幅。这个看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因为能够对商品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供求关系。很多时候,只要生产流通成本持续提高,或者是居高不下,这种过剩压力同样难以阻挡市场价格的上涨步伐。
通过宏观调控,中国政府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商品价格的过快扬升,但因为引发物价上涨的最根本原因在国际市场,在于美元的大幅贬值趋势,属于输入性成本推动,对此我们调控能力不大。因此,也就改变不了今年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涨大势。比如,如果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继续上涨,长时期达到90美元/桶的更高价位,国内成品油价格也必须相应调高。
三、不确定因素对物价影响很大
在正常情况下,宽松的供求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成本增加对商品价格的向上推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年中国物价上涨是可控的,不会出现恶性通货膨胀。但是,分析今年的物价走势,还必须考虑到异常情况的发生,以及异常情况对中国商品供求关系和市场价格的重大影响。
从全球视野角度观察问题,今年内影响物价形势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包括世界经济复苏进程,重大地缘政治、地缘金融变化,严重的自然灾害等。比如说如果出现严重自然灾害或疫病灾害,对于一些品种,或者一些地区的种植业、养殖业和交通运输等将产生重大冲击,总体或局部供求关系将会逆转。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偏紧与成本推力因素遭遇叠加,势必推动中国物价水平急剧上涨。
比如,新年伊始,一场暴雪就使得北京蔬菜供应出现短缺,叶类菜价格最高涨幅达到125%:与此同时,严寒天气也使得全国许多地区煤炭,天然气,电力和运输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策失当,一段时期内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或者是结构性恶性通货膨胀并非没有可能。
异常情况对于物价上涨影响,有时候可以通过预期实现提前上涨。也就是说,还没有等到异常情况对未来商品供应形成实质性冲击,市场价格就提前上涨了。在这方面,投机资金的推波助澜和通胀预期,能够放大涨价效应。
不仅如此,在已经全球化的市场形势下,世界其他主产区大宗商品产量出现减产,也会引发中国商品价格相应上涨,即所谓的“蝴蝶效应”。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许多与食品供应相关的农作物能否丰收还在很大程度上仰仗”老天爷”。今年世界还是一个多变的世界。地缘政治及经济变数等不确定因素很多,随时都有可能导致异常情况出现,并引发供求关系逆转和价格上涨。
三、应对物价上涨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今年中国物价形势的宏观调控方面,应当坚持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监测,不可掉以轻心。总体来看,今年中国整体物价水平由降转升,全面上涨。虽然正常情况下供求关系较为宽松,不会发生恶性通货膨胀。但是,新一年内强大的物价成本推动力量不可小觑。另一方面,如果出现重大异常情况,完全有可能导致供求关系逆转。两者因素叠加,就会引发物价指数出乎预料的大幅上涨。对此,有关部门不可掉以轻心,必须高度关注,未雨绸缪,及早预案,防患末然。
要加强对主要商品供求关系和价格情况的监测和预警。其中也包括对严重灾害天气、地缘政治变化和美元汇率的监测和预警,及时进行分析评估。全国主要大城市,都要建立重要商品的监测和预警体系。
2 对症下药,不可过早退出刺激需求战略。由于此轮物价上涨具有显著的成本推动型特点,并非经济过热所导致的供求关系紧张,因此当较高物价涨幅真的出现时,切不可盲目出手。要坚持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必须对症下药。
也就是说,依靠紧缩需求的办法不仅解决不了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问题,反而会导致经济发展需求动力不足,大量企业停工,劳动者失业,破坏国民经济企稳回升势头,承担经济”滞胀”的极大风险。所以要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刺激需求的政策措施,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宜过早、过快退出,尤其不可贸然加息。
3 建立储备,做好应对预案,防范供求关系逆转。为了防范异常情况出现对整体物价水平的重大冲击,有关部门要做好应对预案。一旦重要食品。民用燃料、棉花等商品供应和价格因为严重异常情况出现重大变化,超出警戒数值,就要及时启动市场平衡预案,比如适度抛售储备商品等。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结构调整 市场预期 稳增长
今年经济走势及市场预期的变化
2016年的经济开局可谓是跌宕起伏,各界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或许可以用“乱花渐欲迷人眼”来形容――从1月至3月中上旬的看弱,到3月下旬至5月上旬的乐观,又到当前的谨慎。
第一阶段:1月至3月中上旬。对于这一阶段经济形势的看弱,是因为主要经济数据不仅低于去年同期值,而且显著低于市场预期。2016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低于市场预期(Wind资讯统计的市场预测均值)0.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2%,低于市场预期0.5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3月下旬至5月上旬。3月2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4.8%,结束了2015年以来同比负增长的局面。并且3、4月份房地产市场、钢材市场均表现活跃,1―3月财政支出也有显著增加。另外,3月份整体经济数据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弹,且均高于市场预期,强化了市场对于经济企稳的判断。
第三阶段:5月中旬至今。5月,市场对于我国经济走势的讨论增多,加上4月份宏观数据整体走弱,使得更多人对经济形势持谨慎态度,资本市场也受预期影响产生了波动。
对于当前经济,各界关心的问题之一是物价走势。今年以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各界对物价走势的预期也出现了波动,先是产生通缩预期。1月份,在低基数效应下,CPI同比增速为1.8%,继续停留在“1时代”。2月份 ,CPI同比增长2.3%,高于市场预期0.5个百分点。3、4月份CPI均保持在“2时代”,加上猪肉价格大幅上涨以及PPI同比增速快速反弹,各界对通缩的担忧也发生了转变,转为担心可能发生通胀,并会因此掣肘我国出台偏宽松的货币政策。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笔者认为,2015年以来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不排除调结构、去产能的影响。对于走弱的经济,我国并没有出台大规模的刺激政策。但从今年一季度来看,财政、货币方面的数据均给市场带来了一些“稳增长、政策加码”的预期,市场产生一定波动。
对于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更需关注其中潜藏的风险。一季度房地产市场泡沫化现象有所凸显,推动房地产投资增速上升,维持了投资增速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第二产业投资增速大幅下滑对固定资产投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拉动GDP同比增长0.6%,对冲了因为金融业增速下滑对GDP增速的负面影响。但民间投资增速持续下滑,表现出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如果没有稳增长政策的刺激,我国经济下行幅度或许更大。但从1―3月的经济状况来看,稳增长的刺激作用似乎存在与调结构、去产能相悖的痕迹,比如3、4月份钢材、汽车市场的异常繁荣与去产能似乎存在明显矛盾。
4月份,经济数据全面回调。在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加快、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管控压力加大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信贷规模收缩较大。4月财政存款大幅增加,由于不统计在M2中,拉低了4月M2的同比增速。从实体经济来看,工业、消费、投资、进出口需求同比增速出现全面下滑。随着前期钢材市场、房地产市场的活跃度提升以及各界对政府稳增长预期的增强,3月份高耗能、高投资行业出现死灰复燃迹象,对3月经济数据的全面上行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4月投资增速略有下滑,存在明显的政府投资减速迹象。1―4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5%,较1―3月回落0.2个百分点,1―3月较1―2月上涨0.5个百分点。从民间投资来看,1―4月同比增长5.2%,较1―3月回落0.5个百分点,1―3月较1―2月回落1.2个百分点。从工业领域来看,3月生铁、粗钢、钢材、原煤生产分别较1―2月上涨9.2、8.6、5.4、1.9个百分点,分别较4月份下滑4.2、2.5、2.8、6.5个百分点,高投资、高耗能、产能过剩的“黑色系”对3、4月份的工业生产影响较大,与3、4月份投资增速变化也存在些许的巧合。在财政支出方面,1―4月中央本级财政支出同比增长7.0%,继续保持偏宽松的财政政策状态,但地方财政支出同比增速出现了显著回调。
2016年年初以来,个别地方政府在执行“稳增长”政策方面出现了偏差,有投机现象。有的因为GDP的压力出现了继续依靠房地产、钢铁产业等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苗头。
对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也不必过于谨慎。首先,经济增速放缓不等于政府不作为、不刺激;抑制产能过剩不等于不生产、不投入。比如像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就需要相关配套设施的投入及建设。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充电桩建设,也不是仅依靠一两个大型企业就可以实现在全国布网的工程,这种投资仍需依靠政府。其次,对于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也要保持信心和理性,适当的预警也有助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我国物价走势预测
当前形势下,对我国物价走势判断的难度在加大。今年年初,国家统计局对CPI的统计口径进行了一些调整,再叠加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一季度CPI同比增速出现大幅上涨,进一步增加了各界对于通胀的预期。
(一)数据的可比性问题
根据笔者分析,从2016年1月起,CPI的统计口径发生了以下几方面变化:一是食品权重显著变小,食品占比由之前的0.3下调到0.2。二是将原来的“烟酒”项和“食品”类合并为“食品烟酒”类。三是食品部分所包含的分项和权重略有调整,但对于整体CPI走势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四是对于非食品部分,除了对各项权重进行相应调整外,还将部分服务类价格与其他商品类价格合并为“其他用品和服务”类。
由于权重调整,今年公布的CPI数据存在与2015年数据不可比的情况。对此,笔者用2015年的权重重新估算了今年1―4月的CPI数据。根据估算,1―4月CPI同比增速分别为2.2%、3.3%、3.1%、2.9%,分别比今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同比增速高出0.4、1.0、0.7和0.6个百分点,分别高出2015年同期1.4、1.9、1.7和1.4个百分点(见图1)。
(二)今年通胀压力分析
虽然从可比口径看,2016年1―4月CPI同比增速更快,但这并不构成2016年形成通胀的充分条件,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1.2015年存在低基数效应
受国际原油价格暴跌带来供给冲击,以及猪肉价格持续下滑的影响,2015年前4个月的CPI环比增速低于2002―2015年同期均值,由此形成了一定的低基数效应。正由于这样,从同比角度来看,2016年的CPI同比增速在一定范围内高于2015年属于正常波动。
2.季节性因素、天气因素叠加猪周期的影响
季节性因素、天气因素叠加猪周期,导致2月CPI环比增速大幅上涨,拉高了2月以后各月CPI数据的基数。当时各界对通胀形势的担忧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2月份CPI同比增速由上月的1.8%上涨到2.3%,上升了0.5个百分点;二是各界认为猪肉价格上涨会推动CPI同比增速继续上行(当时猪肉价格恰逢上涨小高峰时期)。而现在来看,当时的担心是多虑了。2月份是春节所在月,受节日因素影响,商品价格普遍存在环比上涨的情况。另外,2月中旬发生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冷空气侵袭,对蔬菜价格影响较大,致使春节过后蔬菜价格持续居高不下,直至3月中旬后蔬菜价格才见回落。4月蔬菜价格进一步回落,随着夏季的来临,预计今后蔬菜价格继续上涨的空间有限。再有就是猪周期,由于前期猪肉价格持续走低,生猪供给减少。同时受季节因素影响,作为主要饲料的玉米价格上涨,也增加了猪肉的供给成本。由于国内玉米储备充足,生猪养殖产业化市场恢复能力增强,预计猪肉价格仅存在有限的上涨空间。笔者通过对农业部网站公布的每日农产品价格指数跟踪,发现5月份猪肉价格涨幅收窄,出现价格回落的迹象。
3.核心CPI并未显著上涨
从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1―4月核心CPI来看,并未出现显著上涨,因此今年的价格上涨主要源于季节性因素所导致的食品价格上涨,并不存在价格普遍性、持续性上涨的基础。3、4月份可比口径下CPI同比增速的回落,也进一步佐证了这一观点。
(三)对当前形势下物价走势的预测
基于前述分析,笔者对于今年的物价走势有如下判断:一是今年CPI同比增速不会太低。2月份CPI环比增速大幅上涨,预计将拉高全年CPI同比增速上升0.4个百分点以上。二是今年不存在价格大规模普遍上涨的基础。从CPI构成中占比较大的非食品价格来看,受当前经济形势低迷以及去产能、调结构或将波及就业形势的影响,需求端非食品价格不具备大幅上涨的条件。
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建议
对于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建议以供给侧改革为主,但也要适度扩大需求。建议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
一是保持需求端的适度扩张。无论从我国所处的经济环境还是从供给侧改革来说,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空间,需要适度的需求扩张政策来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
当前我国面临的两大现实压力。一是就业问题,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65万人,较2015年增加15万人,加上中职毕业生和高中毕业后不再升学的毕业生,预计2016年将有1500万左右的青年需要就业。再加上去产能、调结构过程中可能形成的失业群体,2016年的就业压力比较大。二是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两个翻一番”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也需要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2015年11月,总理在韩国首尔的演讲中指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就需要今后五年经济年均增长6.5%以上。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需求侧没有拓展的空间,那么供给侧改革也将面临较大的压力。
二是在货币政策调控方面不需大幅扩张,主要是防止进一步加大资产价格泡沫风险。
三是将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为供给侧管理的手段。在财政政策方面,可通过精准定向调节的方式实施,比如通过政策倾斜,减少企业税费、减少创新型企业的成本、增加企业活力;通过抬高产能过剩行业的准入门槛,引导、培养企业的创新观念。
四是尽量通过改革、创新的办法为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提供更好的投资机会。比如通过简政放权来降低制度性成本;通过国有企业改革打破投资准入障碍;加强产权保护等。
五是在需求扩张的同时,也要防止已淘汰的落后产能复活,进而对去产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建议在监管制度、政绩考核机制方面进行适当调整。
美科利新近推出的业务流程测试(Mercury Business Process Testing 8.2.1)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这是一款全面用于测试自动化的系统,无脚本(Script-Free)的测试设计,消除了以编程来定义业务流程的需求,使机构能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尽早启动测试自动化,并将测试维护工作集中化,使应用的变化可以通过自动化测试工具自动地推广传播。它基于不同行业的需求,让熟悉行业业务的人员走向测试前台,和技术人员一起,顺畅高质地完成软件的测试工作,简化了软件测试的流程,缩短了软件测试的周期。
美科利业务流程测试是第一款全面的、基于角色(role-based)的测试自动化系统,它攻克了许多困难,跨越了业务专家和质量工程师之间在质量问题上的鸿沟。同时也是第一个基于Web的测试自动化解决方案,其设计的出发点是让没有任何编程知识的业务专家也能创建、数据驱动并执行测试自动化。
业务流程测试在技术上被证明是一种“图表驱动(Table Driven)”或“关键词驱动(Keyword Driven)”测试。这种新一代的测试方式在测试规划中引用了最佳实践,为测试规划、测试维护和执行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该系统引进了业务组件可被重复使用的概念,极大地降低了测试维护的工作量,提高了创建测试的有效性。
同时,业务流程测试系统以角色为基础,使非技术型业务专家无需编程或记录脚本就能定义测试案例。业务专家通过一个基于Web的界面来公布需要采取哪些步骤,使用哪些数据,从而定义下测试流程。通过采用测试框架方式实现测试自动化,QA工程师则将工作重点放在调度和利用自动化测试资源上面。
商的市场地位是业内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而今,“渠道变革”、“渠道扁平”已经成为热门词汇,传统渠道萎缩、家电连锁专业卖场不断发展壮大,这对流通领域中间的商提出了挑战,于是,有的人就认为制应该被直营所取代,一些厂家在对待商和制问题上,存在着颇多误解,这些错误的或者有局限性的认识,使商正在面临着不公的待遇,给商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压力。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渠道变革的深入,一些对于商的错误认识也成为制发展的障碍。
误解一:商可有可无,制价值有限。
这是较为极端的认识。即使是在中国家电流通体系不断变革的大环境下,制也不应该被否定。对于家电行业的绝大多数企业和产品来说,都是适合制的。即便是有一些外资企业、大品牌搞了直营,也不能说制是失败的,某些品牌如果推行制的话也许效果会更好。目前在家电行业不搞制的主要还是黑电行业的彩电,这是由于当时长虹发起价格战把行业利润打薄了,也把商“赶走了”,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厂家和商家都没有太大的利润可图,大多陷入了“赔本赚吆喝”的窘境,不卖不行,卖了还是不行,目前只有新崛起的产品如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还能有一定的利润,传统的CRT电视基本上基本无利可图,这与行业普遍无有很大关系。制对于多数家电产品特别是安装类产品具有特别的价值,不是可有可无的,是家电流通体系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对于上游的制造企业来说是渠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A.O.史密斯近年来坚定不移地推进制,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他们以切身的体会,印证了商的巨大的重要的作用。
误解二:商“目光短浅”,经营没有长期性。
这是较为普遍的认识。这种认识的思想基础是认为商人都是追逐利益的,特别是有些商更看重近期利益。当然,这种情况确实客观存在,但是问题的主导权还是在于厂家。首先是厂家自己能不能够给商一个信心,证明自己是一个可以长期做品牌、做市场,可以长期发展的企业。这个很重要,多数商看不到前景,让他们去维护品牌,而不考虑近期利益,是不现实的。另外厂家的政策制定是否具有长期性,是决定能否让商跟着厂家长期走下去的重要因素,如果厂家只是一味地采取急功近利的方式,只希望先把商的款吸收进来,自然也不会有长期考虑。厂家政策制定的长期性不足就可能会导致商也没有长期性,从而会追求近期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
误解三:商不好管,尤其是大商更不好管。
有些厂家认为,商太大不好管,某个地区商一家独大不利于企业掌控。所以这些厂家采取的措施是不搞大户制,在一个地区设多家商。其实一个地区设几家商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渠道构成较为复杂的时候,也可以设置多家商。但问题在于有些企业吸收了第一个商的货款以后,紧接着就找第二个商,利用第二个商来制约第一个商,让第一个商“听话”。实际结果就会造成第一个商很尴尬,可能在表面上是受到了约束,但是在一定条件下,特别是在市场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多个商最终会导致产品卖不出去,不能形成实际销售。采取这种以夷制夷,甚至是别有用心的管理办法来对待商,显然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害人害己的做法。不但会伤害商家利益,也会影响到自身的长远利益。当然,这也不是说一个地区不能找多家商,通常应该采取的方法是采取分渠道或者分片经营。
大户制也不见得就不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是说商大了就不好管,小了就好管,有些小商管理不规范,做事无章,不讲诚信,这样的商也不好管。而大商管理比较规范,讲究诚信,注重长远发展,追求长远利益和发展前途。厂家如果能够制定出正确、具体、明晰、能够兑现的政策,保证商能够长期赚钱,大商也不会摆脱厂家。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商一个品牌不仅仅是感情问题,原来的工作基础和工作效果的积累也导致他不会轻易放弃这个市场,他放弃的话,不仅感情上说不过去,在利益上也是很吃亏。反过来说,即便是大户离开了厂家,他在这个市场做了多年,市场基础比较好,其它商接盘,也会容易一些。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企业制定出一些合理的指标和考核标准,不管大户小户都要考核,根据市场基础和市场容量来确定任务,谨慎决定取舍。
误解四:简单地认为厂家养活了商,对商不尊重。
这种认识非常可怕,如果这种观念付诸于行动,负面影响很大。这在一些大品牌厂家表现的尤为突出。对于客户要在平等和双赢的前提下建立合作关系,而非谁养谁的关系。商确实是厂家的客户,协助厂家完成销售,所以应该尊重商,没有理由说拿下就拿下。有些区域经理不仅经常要求商打款,而且凭着个人喜好,不高兴就训斥,甚至没有理由就拿下,换上自己的亲戚或者对于自己有回扣的商。其实厂商之间是一种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商也要尊重厂家,特别是品牌企业,因为他们也为商家提供了挣钱的基础,可以保证商家长期盈利。
另外一种不尊重商的观念是认为打款多、销量大的商都是好商,对于小商不尊重、不重视。其实商的区域大小不一样,市场基础和市场容量不一样,我们不应该采取单一的向大户倾斜的奖励政策,有一些地区的地盘虽然比较小,市场容量有限,但是商很尽力,市场增长也比较快,在这个小的区域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也很高,这个商也是优秀的商,所以厂家在做奖励政策的时候,除了按照销售额大小进行奖励,奖励销售量大的,还应该有一个类似于“辛勤耕耘奖”这样一个奖励政策,对于一些认真做品牌,而且把当地的一些市场做得比较好的商提炼出来,进行表彰和奖励,这是非常必要的。
误解五:让商经营,会增加渠道成本。
这个观点基本上是错误的。商是本地化经营,他的经营成本一般来说比厂家直营设立分公司、办事处要低。一般商用的是本地的员工,甚至他的办公场所、仓库等都是自己的,同时由于许多员工是自己的亲属和朋友,也大大地节省了劳动力成本,他和他的家人,一定程度上是不计算成本的。另外,商一般都是精打细算的,要对自己的经营成本负责,所以能节省的就要节省。反过来说厂家的分公司办事处,都是一些打工的人,办事处经理对于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的成本支出是不需要承担太多责任的,所以从实际的运行结果来看,直营的成本对于厂家来说往往是很高的,好多厂家在制的问题上反反复复,也是出于成本的因素考虑的。制对于厂家来说成本确实是较低的,而且是可控制的。厂家的成本里面还有一块很重要的成本是资金成本,厂家的资金占用在流通渠道上,其实资本利用率是不高的,这个钱应该是第三方来承担的,发展商所节省下来的渠道成本可以更多地用于制造环节上,用在效益更好的地方。从资金的边际效应来看,制要比直营效益高。
误解六:直营才能维护好品牌,商不可能维护品牌。
这种理解具有普遍性,小的商能否维护品牌不好说,但是大的商,想做长久的商都是有维护品牌的愿望的,尽管这种愿望不是终身的,是被动的,但是至少在他做期间,在与厂家合作期间,他会努力维护该品牌在当地的影响力,不仅是维护,还要提升影响力,这肯定是有源动力的。商在区域市场维护品牌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持久性。相反,倒是有一些职业经理人,因为在一些地区工作时间不可能很长,况且厂家也没有太多的考核维护品牌的指标和手段,所以并没有太多维护品牌的动力,这倒是需要警惕的。因为厂家还没有打造好这个考核体系,如果一个经理人干上两三年,也不可能考虑太长远,只是考虑品牌当前不受到伤害就可以了,他们更为注重的事情应该是近期的销售打款和提成。
编者:
纠正误解 携手同行
这些错误的认识,忽视了商在流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商和制本身的价值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现实当中来看,企业也会逐步认识到这一问题,不能为了扁平化而扁平化,如果这个区域适合直营,那么就设立分公司。但这个区域商做得已经很好了,确实不可轻易扁平化。在营销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厂家更需要调整自己的渠道策略,理性地对待扁平化。制是一个厂商都必须重视的事情,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厂商关系,就需要双方坚持诚信、坚持长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