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用时而时而造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天上的风筝随着我的手的收缩,时而向下俯冲,时而冲天而起,时而迎风高高飘扬,时而左右摆动。
2、小明写作业很不专心,时而吃零食,时而看电视,时而躺下休息休息,爸爸妈妈看了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
3、我时而希望,时而沮丧,时而狂乱,时而斟酌。
4、蓝天上的白云简直就是魔术师,时而化为奔驰的骏马,时而化为顽皮的孩童,时而有成了奔腾的浪花,真实让人目不暇接。
5、这个下午,我时而吃吃零食,时而看看小说,时而看看电视,过得很自在。
6、小鸟开心地叫着,时而飞向水面,时而又飞向天空,时而又飞到树上。
7、你非常懒,时而睡觉,时而看电视,时而玩耍,就是不写作业。
8、笼中的百灵鸟时而扑棱着翅膀,时而卖弄着嗓子,时而跳来跳去。
9、白云时而像翱翔的雄鹰,时而像奔腾的骏马,时而像一条绚丽的彩带。
10、天上的云真是千变万化,时而薄若丝棉,时而堆积如山,时而又变化出可爱的小动物,真是令人遐想。
11、河里的小鱼时而跃出水面,时而在水中嬉戏,时而又躲在荷叶底下。
12、天上的白云千变万化,时而如奔驰的骏马,时而如高歌的雄鸡,时而又如孩子的笑脸。
13、天上的白云时而像小狗,时而像小鸡,时而像小猫。
14、风与我伴舞,时而离我远,时而离我近,猜不透它的心。
15、他时而举起双手,时而摊开双手,作出各种搞笑动作。
16、我无聊的时候,时而吃东西,时而看电视,时而唱歌!
17、他时而蹙眉,时而沉思,时而奋笔疾书,很快就完成了作业。
18、傍晚的晚霞时而飘渺,如同一阵清烟。
19、曲子至今叫人难忘,如同山河一般雄浑,如同溪水一般缠绵,如同莺燕一般清脆,时而高亢,时而婉转,时而悠扬,令人回味无穷。
20、外面的雪时而纷纷扬扬的下,时而稀稀落落的飘着,时而夹着雨水,像是个顽皮的孩子,在尝试各种游戏。
21、天上的云时而变成马的样子,时而变成小狗的样子,时而又变成兔子的样子。
22、考试的时候,小明遇到一个难题,急的一身汗,只见他时而抓抓头,时而摇摇笔,时而东张西望,最后,只好无奈的交卷了。
23、人生像一条大河,时而宽,宽的宁静;时而窄,窄的如潺潺流水;时而缓,缓的如林中溪。
24、那曲子至今叫人难忘,时而高亢,如同山河一般雄浑;时而婉转,如同溪水一般缠绵;时而悠扬,如同莺燕一般清脆,令人回味无穷。
25、生命就象一条大河,时而宁静,时而疯狂,时而感到郁闷。
26、一群白鹅在池塘里嬉戏,时而分散开,时而聚拢,时而钻进水里。
27、秋雨时而轻吻我们的脸庞,时而钻进人们的衣领,时而投进大地的怀抱。
28、南方夏天的天气瞬息万变,时而晴空万里,时而乌云密布,时而倾盆大雨。
一、整体入手,概括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如2007年武汉市中考阅读题《海边荒石》问题之一:“这篇文章的主旨(中心思想)是什么?试作简要概括。”再如2007年陕西省中考阅读题《浇花》问题之一:文章结尾,作者借“上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一般是篇末的议论抒情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另外,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时, 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则必须通观全段甚至全文,将要点整合,同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二、品味语言,领会意境
品味语言,要从作者的用词造句去分析,也可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知识修养、语言风格等分析。领会意境,是指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领会作者创造的意境,领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社会及人生的独特认识和感受,真正感受到文章的意境美。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
(一)字词含义: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如 2007年重庆市中考阅读题《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问题之一:理解下面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1)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问:文中的“黄金屋”指的是什么?(2)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问:文中的“试金石”有什么含义?再如2007年杭州市中考阅读题《青青庭院》问题之一: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文字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1)北屋前的石榴树就急急地缀满了火红火红的花朵,躲在油亮的深绿里逼着你的眼。(2)爬山虎在南屋的墙面上像瀑布一样洒下来……窗儿在上面像眼睛一般地眨着。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答题时要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还要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至于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注意体现出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二)分析关键句或哲理性语句的含义,欣赏文中优美、精辟的语言。这种题型可以说“逢散文阅读题必有之”,下面我们看一下这种题型的几种考查方式。如2007年重庆市中考阅读题《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问题之一:联系选文主旨,理解第(9)段中“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的含义。如2007年成都市中考阅读题《幸福为何总在遥远的山那边》问题之一:文章结尾说:“那地方我们从未去过。”这句话该怎样理解?再如2007年杭州市中考阅读题《青青庭院》问题之一:第4段中说,“故园的绿却始终留在我的心底,如同儿时父母慈爱的目光始终浸润着我的心田。”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和作用?再看2007年广东省中考阅读题《鼓神》问题之一: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B.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横压,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任选一句作点评。还有2007年辽宁省中考阅读题《竹篾》问题之一:选文中有许多极富表现力的语句,请你摘抄其中的一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谈谈它的表达效果。面对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三)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如2007年成都市中考阅读题《幸福为何总在遥远的山那边》问题之一:读了本文,也许你对“幸福”有了新的认识。请根据文中作者对“幸福”的感受,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再如2007年重庆市中考阅读题《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问题之一:选文题目说“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1)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2)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3)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四)续写。如2007年南京市中考阅读题《城市农夫》问题之一:阅读(4)段中下面这句话,结合链接材料揣摩舅舅当时的心理,完成后面的填空。“当他看到今年春节晚会上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朗诵《心里话》的情景,不禁流下了泪水。”[链接材料]要问我此刻最想说什么,我爱我的妈妈,我爱我的爸爸。因为,妈妈把城市的马路越扫越宽;因为,爸爸建起了新世纪的高楼大厦。别人与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打工子弟和城里的小朋友一样,都是中国的娃,都是祖国的花。(摘自2007年央视春节晚会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朗诵的《心里话》)舅舅流下了_____________的泪水,因为他_____________。这样的问题一般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启发考生答题的的思路,往往在原文上。
三、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一)分析散文的线索。线索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线索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感情。如 2007年城阳市中考阅读题《城市的胎记》问题之一:请找出本文的线索。抓线索的方法:一是从文章的体裁分类、表达手法入手。(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等) 二是从标题入手。三是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入手。 四是从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入手。考题形式有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答题时要找准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即可。
(二)理清文章顺序。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如2007年高密市中考阅读题《故乡的投影》问题之一:请把从原文中抽出的这句话放回文中正确位置。答这种题时要注意审题,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
[拓展演练]
靠窗的位置
■张翔
朋友从动荡不安的耶路撒冷回来后,就迫不急待地带着他的妻子约见我。我们已经许多年没见面了,因此心情都颇为激动。
那天,我见到了他,他显得有些疲惫,显然是没有倒过时差来。但是他的兴致却很高,嚷嚷着要好好逛逛。于是,我们一群人就开始在城里东游西走。累了的时候,我们就会挑个休息的地方坐着喝点儿东西,然后,再继续逛。我们看上去像一群贪婪的观光客,迫不急待地感受着这座无比熟悉的城市的景致。朋友似乎显得更为急切,即便每次停下脚步坐下来休息的时候,只要有临窗的餐桌,他都忍不住抢先坐在靠窗的位置,不停地打量着外面的风景。
恰巧那天,小侄子和我一同去逛。每次他也抢着要靠窗坐着。但朋友总不让他靠近窗户,俨然是个贪婪的大孩子。
下午,我们找了一家饭馆吃饭。这一次,朋友还是抢先坐在了靠窗的位置。可是我的小侄子忍不住了,闹腾着也要坐在靠窗的位置。
于是我就对朋友说:“你让他坐窗边吧。”
朋友眼中闪光一丝忧虑,说:“坐窗边多危险啊!”
“没关系,这窗户这么厚,而且都是固定好的,怎么也不会掉下去的……”
“可是……”朋友还要说话,他的妻子忽然笑了起来,指着他的脑门说:“笨蛋!这里是中国啊!你真是又犯糊涂了。”
“哦哦……”朋友也大笑起来,忍不住直拍自己的脑袋,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看着他们这样,我反而糊涂了。我忍不住问他们:“你们笑什么啊?我怎么没听懂啊?”
“他时差倒过来了,脑子又犯糊涂了。”他的妻子一脸爱怜地看着他,笑着解释说:“你要知道,耶路撒冷经常有恐怖袭击,我们每天都诚惶诚恐地活着,就连每次吃饭都不愿意挑靠窗的餐桌,如果不得不坐在靠窗的餐桌时,他总是很大男人地坐在靠窗的位置,这样的话,遇到恐怖袭击,可以把我挡住……”听到这里,我心里顿时涌起一股巨大的感动。原来朋友每次抢着坐靠窗的位置,其实只是下意识地将安全留给我们,把危险留给自己。
此刻,朋友早把靠窗的位置让给小侄子了。但他看上去还是有些不习惯,依旧不停地打量着小孩儿,眼中满是怜惜与疼爱。显然,那个硝烟弥漫的异国早已经把朋友的心打磨得战战兢兢,而我却分明看见,在他这颗战战兢兢的心里,却装满着对亲人、对朋友勇敢而博大的爱意。
(摘自《世界军事报》)
[练习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朋友从动荡不安的耶路撒冷回来后,就迫不及待地带着他的妻子约见我。朋友的“迫不及待”,暗示了什么?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使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看上去像一群贪婪的观光客。“贪婪”一词是否存在感彩的不当?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在文中画出与画线句相照应的句子。
5.在构思上,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巧合与意外,使行文曲折有致。试各找一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文中的朋友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要:作文教学的现实情况是,能够驾驭作文教学的教师屈指可数,大部分教师总是为作文教学所累。教师教的累、改的累让人同情,学生讨厌作文、违心而写让人担忧。教育者应该做些思考:一是思考我们平日作文教学的路子对不对,二是思考作文教学怎么创新怎么突围。作文的本质是训练,训练需要载体。载体不是纷繁的社会现象,不是随感而发的作文题目,不是高考作文指挥棒。说通俗点,作文训练需要一个本本。教师们为作文训练所累的最大的原因是作文训练一直无本可依。在目前还没有独立的作文训练教材之前,依托文本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出发点。这个文本,就是语文课文。可是目前语文教师在作文训练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有本不依。语文课本是一个复合体,是训练基础知识的本,是落实语法的本,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本,是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的本,也是作文训练的本。从写作的角度解读文本,让文本成为写作的例子,进一步完善提高教材中写作板块的系统性、操作性,是当前作文教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当前作文教学杂乱无序、系统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作文训练教材的研究和挖掘。我们认为,研究“本”,驾驭“本”,是当前作文教学创新的突破口之一。
关键词:作文教学;文本;作文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1)02-0005-04
人人皆知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可是能够驾驭作文教学的教师数量不多。大部分教师总是为作文教学所累。教师教的累、改的累让人同情,学生讨厌作文、违心而写让人担忧。面对如此多的明知作文重要而反受其累的教师和愈来愈多对作文不感兴趣的学生,教育者应该多些思考。一是思考我们平日的作文教学教的对不对,二是思考作文教学怎么创新怎么突围。
现在流行起生活化作文、人文性作文了,这很好,可是很好之后呢?是不是我们告诉学生要写生活要表现人文,学生的作文就生活化人文性了呢?显然不是。很多教师说不定正为紧跟这个流行却无计可施而烦恼呢。是该想想原因的时候了。
当前作文教学杂乱无序、系统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作文训练教材的研究和挖掘。我们认为,研究“本”,驾驭“本”,是当前作文教学创新的突破口之一。
作文的本质是训练,训练需要载体。载体不是纷繁的社会现象,不是随感而发的作文题,不是高考作文指挥棒。说通俗点,作文训练需要一个本本。不是本本主义,而是起码的训练系统性的教材。
教师们为作文训练所累的最大的原因是作文训练一直无本可依。作为“本”一定要有权威性,目前没有这样的本。书店的作文参考书质量参差不齐,甚至鱼目混珠,教师一般不愿采用。南开大学文学院徐江教授的《议论文思维性系统训练写作指导》一书,很有参考价值。可惜只局限于议论文。该书内容宏博,很适合教师参考,但无法作为“本”发给学生。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杂志社牵头主编的《作文达标与升格》(2册)在“打造全国最优作文辅导书”上取得了不少突破,可是采用的仍是堆砌范文的教辅模式,教师们更需要一个师生共用的作文教本。
有趣的是,在目前语文作文训练中最大的问题是有本不依。这个本就是文本。在目前还没有独立的作文训练教材之前,依托文本才是出发点。教师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作文训练普遍冷落了文本。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个论断经典至极,可是教材究竟是个什么例子,教师们在作文教学中是否意识到了让教材发挥例子作用? 语文课本上有不少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文字合乎规范,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都具有典范性,对于写作中苦于没有素材可用的学生来说,不妨抽空把课本重新翻一翻,将课本的阅读材料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巧用、化用课本材料充实你的作文构思,同样可以取得成功,写出成功之作。
就教材处理而言,很多教师把课文当作了训练基础知识,落实语法的工具。情况好一点的也仅仅重视了教材的阅读功效和文学熏陶功能。从写作角度说,这真是对教材的巨大浪费。
从教材编排体例来看,不管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都附有作文指导。旧教材叫做“写作、口语交际”,新教材叫做“表达交流”。可是教学中语文教师普遍只处理课文部分而置这个现成的“本”而不顾。
有本可依要求我们有本能依。这就牵涉到文本解读的质量和效率问题了。在文本解读方面,我们借助课题“文学鉴赏及高效阅读训练”,对高效阅读进行了实践与探讨。高效阅读并不在速度快,而在效率高。社会可以快速发展,但读书需要慢慢积累。读新闻报刊可以快,应该快;但是感悟人类文化典籍的精髓快了往往无效,应该慢慢来。最后我们上升到理论,对于文本解读形成了两点认识:①高效阅读应走精细化之路;②有思考的阅读才是高效阅读。
好的文本其细节处往往蕴涵作者最深沉的感悟与理性。作者这种富有韵味的最深沉的感悟与理性往往含而不露。粗读一般不能读出韵味。我们此时需要对细节反复玩味,泡一泡细节,把自己泡在细节里,反复阅读、反复思考、反复感悟。涵泳其中,幸福着作者的幸福,思考着作者的思考。与作者的灵魂对话,与自己的灵魂对话。精读、细读的过程,是思考挖掘、与作者对话、寻找自我的过程,是读者领悟文本人文性的过程。
文本精细化阅读不同于简单的例文评析,惯常教学中运用的例文评析多是在讲完某一文种的知识之后利用三五分钟草草浏览全文,然后教师说一下文章结构或文章特色,这种浮光掠影式的阅读不能揣摩到文本的深处,学生仅能得到少量的知识,无法感受到文本中深邃的写作经验和写作智慧,因此教学效果也往往一般。精细化阅读是一种有层次的阅读,它要求阅读者对文本进行耐心仔细的分析推敲,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文本细读的阅读范围包括构词、句式、篇章结构(内容逻辑)、情调氛围、意蕴与意味。
就目前作文教学缺乏教本的情况下,依据文本加强作文训练,我们做了一些肤浅尝试。
一、用好文本这个作文素材库
文本是教育专家苦心孤诣的成果,内容涉及历史、人文、科学、为人、处事等方方面面,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用好文本,写作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恰当的引用既能丰富文章内容,又能增添文章文采,有时还能为作文勾勒一道亮丽风景。如“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朱自清《荷塘月色》)“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间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引用诗词名句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方法,如“当我们渐渐熟记那些公式后,才发现那一道道公式之间竟然还有那么多联系。有时‘山穷水尽疑无路’,深思一番,却‘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你沉浸在思维欢欣的愉悦之中,你才能真正体味学习的滋味。”(学生作文《读书百味》)为了更好的表达写作意图,还可以化用诗句。如“前不见青山,后不见绿水,念天地之污染,独怆然而涕下”,化用陈子昂《凳幽州台歌》中的诗句解读环保与污染。
围绕话题将文本相关材料,主要是历史名人、文学形象、历史事件等勾连在一起,往往能写出优美别致的段落。如“当李白不被重用时,他却仍能快乐地梦游天姥,却仍能举杯畅饮,他对明天有着乐观的微笑。当苏轼屡遭贬谪,他却仍有‘泛舟游赤壁’的雅兴,有‘浪淘尽千古英雄’的豪迈,他对明天有着希望的微笑。当屈原纵身投江时,我想他也一定带着微笑,因为他坚信他的‘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举世皆浊唯我独清’一定会给后人带来思索和警惕。”(2005年天津高考满分作文《留给明天》)与勾连几则材料相对的另一种驾驭成段方式是将一则材料发挥成段。如“好一句‘天祥为大宋宰相,宋亡,只能死不能活’。你宁做大宋忠魂而不为元朝宰相,你用你的忠魂昭示了整个民族的灵魂,你用你的傲骨顶起了大宋的脊梁。于是才有那百姓跟着囚车,奔走相告,为你送行;于是才有了那零丁洋中泛起层层细浪,久久不能平静;于是才有了民族不屈的忠魂。/你的丹青留于汗青,你用忠魂浇灌了一江零丁。/看!今年零丁花胜去年红,因为它记得天祥的忠魂。”(2005年辽宁高考满分作文《今年花胜去年红》)
纵观2001年以来高考优秀作文,依凭文本创造成篇的也越来越多。这些文章构思独特、文采斐然,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此类佳作较多。从一些优秀作文的题目便可窥见一斑。如下面这些作文题目:《赤兔之死》、《谏屈原书》、《从泪走到血――孙膑访谈手记》、《苏轼的赤壁》、《薛宝钗魂断大观园》、《水中走来的沈从文》、《项王项王奈若何》、《哀痛者、幸福者》(写刘和珍君)、《纪念远逝的曼妙红颜》(纪念李清照及其词)、《历史从那一夜开始》(司马迁选择腐刑而投身著《史记》)。
二、借助文本解读改进学生的作文面貌
作文是动态智慧,不是静态的逻辑性知识,那种单独讲解写作知识技巧而提高写作能力的做法是杀鸡取卵,是作文少慢差费的根源。
解读文本时,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从写作的角度来揣摩作者是怎样构思,如何思维、想象的,语言方面的独到之处是怎么做到的。这就是在读写之间构架一座桥梁,也只有这样才真正做到“走进文本”并带动写作。
我们在学习时也可以尝试着去设计一些问题,去开掘它的深层内涵,以达到锻炼我们写作立意的目的。如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后,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两人思想境界的高下;学过朱自清的《背影》和李森祥《台阶》后,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现实,体会一下萦绕在身边的亲情;学过了《论语十则》和《孟子二章》后,我们可以多多去感受古人对修身养性以及治国平天下的关注,等等。
三、借助文本将作文训练与提升学生智慧相统一
用文本的优美语言优美形式改变学生的语言形态,提高他们的语言智慧和语言能力,优秀的文本就成了他们的语言思维和语言智慧的磨刀石。
这样的作文训练要动脑筋,意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如讲授完《烛之武退秦师》设计这样的作文题:请代烛之武论“秦伯当去兵”。(写作提示:概述秦伯从晋侯合兵围郑之背景。分析秦伯出兵决策之利弊,烛之武说秦伯)
附例文:
代烛之武论“秦伯当去兵”
晋、秦藉(读作jié,意为凭借、借口)郑昔无礼于晋且贰于楚遂将其围之,欲灭郑而分焉。吾虽为郑之臣子,亦无可辩也。然郑亡而秦将获一杯羹乎?吾未见其可也。今言其详,敢劳秦君听而思之。
郑亡也,秦将助晋东向封郑也。何以言之,无他,乃势使之矣。秦居于西,郑位于东,中有晋相隔也。诚使秦于亡郑得而鄙也,焉能越国而治之乎?终将归于晋也。故驱兵军南实陪邻之举也。晋之厚,秦之薄,君岂愿为也?
若舍郑使之存也,则势相异矣。郑必感恩于秦君,秦使往来于东,郑愿效其力,共秦使之困乏,为驿之用也。
虽然,秦晋之好人皆知之。然其好皆在于利也,若损利,秦晋之好亦不复在矣。昔惠公许焦、瑕,朝济河而夕设版焉。口惠而不实,此一时彼一时也。今晋侯又许两国分郑,待郑亡,孰知焦、瑕事不复现也。
况晋侯本有主天下之心,既东封郑,必生西扩之念。阙秦利晋乃时而已矣。
围郑之事数言可蔽也:亡郑于秦无益,舍郑于秦无害,晋素行无信且扩张之欲无厌。围郑无益于今而有损于后,窃为君图之当去兵矣!
细读此文,教师们应能发现这样的作文训练特别重视对学过的文本知识进行运用。这样的作文训练与文本内容密切相关,才是重学生思维培养和重智慧提高的深刻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