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元稹的诗

元稹的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元稹的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元稹的诗范文第1篇

我不信,应为我能想出一千一亿个理由。直到今天中午!

今天中午,我独自一人出去买手打面。一进店门便看见一个小妹妹在玩水,之前我也不怎么关注他。但是只要她一玩水,他的婆婆便要打。固执的她任然不听劝告。

忽然,他用手擦了擦鼻涕,看自己的手脏脏的,便在那桶水中干净了自己的小手。这也没什么,没想到的是,那位婆婆居然把水桶中的的“鼻涕”水拿去煮面,我顿时觉得浑身不舒服,特别想吐。我开始抱怨起那位婆婆:你怎么看都不看就倒下去了啊?那可是脏水啊!哎,可惜你都煮下去了,我怎么说的出口啊!你怎么不管好她呢?你看他捣乱的!”

回到家,我很不情愿地吃下了那碗面,这次的经历给了我一个沉痛的教训。

元稹的诗范文第2篇

那些日子,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回忆。那时候,我家很穷,买不起书,但老师规定每人都得有一本,否则就要被退学。我苦无法子,所幸承汉是好人,他大方地把他那书截了一半给了我。我捧着书,如获珍宝,连声谢谢,我激动得结巴了。承汉乐得哈哈大笑,我也被感染得大笑。我俩便又蹦蹦跳跳地上学去了。学堂上的时间是最轻松快乐的。听着“弄不成”先生沙哑的嗓音,虽浑身起了鸡皮疙瘩,但一直忍着忍着,为了把那些知识装进我脑袋里,我不自觉中就培养出了强大的忍耐力。有时,课堂上还有些放松心情的调剂,就是承汉和他家的两条狗,实在是有趣极了。

后来,由于考试的缘故,承汉的父亲知道了他那半本书的事。我很着急,我很自私地希望他们不要把书收回去,因为我想读书,那是我在睡梦中梦见都会偷笑的课本!……我心乱如麻,不停地想着这件事……然后我便得到了一个晴天霹雳——母亲不让我去上学了!原来就要崩溃的情绪突然爆发了出来,我不断地哀求母亲:“娘,为啥,为啥不让我上学了,娘呜……”只见她苍白瘦凸的脸上布满了悲怆,我顿时醒悟:再读书也是不可能的事了……

于是,承汉来找我要回那半本书的时候,我一把把书塞进他怀里,哽咽地对他说,“我爸不让我读书了……”未尽的话语阻塞在我的哭泣声中,一声比一声豪壮……其实,我还想说的是,你快把它拿走吧,我不需要了,再也不需要了,你也不用难做了……

可是第二天,承汉却将一本完整的课本还给了我。那不再是只有一半的书,那是唯一的,只属于我一个人的完整的书啊。我小心翼翼地把包着牛皮纸的课本搂在怀里,急急忙忙地跑回家去。母亲见我捧着本书,一时气愤,手抢过书来直扔到地上,便拿着竹棍来打我,边哭边打,“还拿着书干啥?都没法念了,你爸病了,病得厉害呀,他倒了,我一个妇道人家,这个家只剩咱娘俩撑了……”说到最后,她扔开竹棍,直抱住我,抱得很紧,像是想抓住什么最后的依靠。我也忍不住哭了出来,我连忙抚着母亲骨头凸显的后背,“妈,我错了,书我不要了,我会撑住这个家的,妈,你放心,我不会让它倒的……”

晚上,我忍住眼泪,用颤巍巍的手把它埋在了村口的大树下,把一切都掩埋了……

元稹的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作品;元稹;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01-02

解读一部文学作品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本身,鲁迅先生说:“解读作品要顾及作者全人和作品的写作背景”。我们要真正体会一个作家的作品就必须去触碰、感受其自身的感情世界。作家借助作品向我们反映他的情感,我们又透过他的自身感情去体会文本。然而有些作品中的情感与作家自身情感是具有差异性的,有时甚至是相悖的。元稹作为中唐的才子,他的一些诗句被后人传诵着,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便广为流传,但他作品中感情的真挚性却受到了质疑。我们要知道作家作品中情感的真伪性就必定要通过了解自家自身感情的经历,去找寻到作品与作家自身情感的差异性,和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品味作家的情感生活,也就是对一个时代社会历史的深致体验。

一、元稹自身的情感生活

(一)元稹的爱情经历

元稹一生,情感世界十分丰富,后人对于他的爱情经历也是众说纷纭。我们姑且按照说法最多,对其影响最大的一种进行分析。以确凿的史料为据,大多将元稹的恋人定为以下四人,她们分别是初恋情人崔莺莺、结发妻子韦丛、旁室妾安仙嫔、继室妻子裴淑。元稹与这四人相处时间各异,结识情况又不相同,所以对四人的情感性质也有一定的区别。与莺莺相处仅六个月,而作为初恋,感情属于最为热烈的爱情。与韦丛六年,却是感情深致的夫妻人伦之情。元稹对安氏和裴氏的感情远不及崔氏与韦氏,既没有像对韦丛那样的深刻的夫妻之情,也不同于对崔氏那样毕生难忘的初恋之情。安氏是在韦丛去世后填补了元稹内心因丧妻而造成的空缺,从而也减轻了元稹内心的丧妻之痛,但元稹对于韦丛的感情是安氏所不能及的。而后,安氏病逝,元稹续娶裴氏,尽管裴氏通晓文墨,远胜于韦氏与安氏,并陪伴了元稹的整个后半生,然后从感情的角度来看,她与安氏一样,都只是元稹的生活伴侣,在元稹的内心深处,安裴二人始终不及莺莺和韦丛。莺莺和韦丛在他的心中留下了那不可磨灭的深深的印记。

相较而言,元稹一生投入感情最多的是莺莺和韦丛两位女性,然而他在对待这二人的感情上也有所不同。不仅性质不同,表达方式更是截然不同。与韦丛结合虽是因其仕途攀高门所为,并无爱情基础,可是终日的厮守,却也积淀了深厚的人伦之情;而对莺莺,虽说是一见钟情,但却因自己的仕途无缘结合,属于完全纯粹的纯恋之情。对韦丛的怀念,是至亲骨肉人天永隔的痛苦悲情,是一种刻骨之痛;而对莺莺的怀念,是对心中相爱之人天水一方的无限的恋情,是一种永恒之思。如果说前者是一种悲切的怆痛,程度至深,那么后者是无法触及、无限惆怅的永恒眷恋,绵延悠长。元稹对于韦丛的怀念是基于生离死别的现实,而这种丧妻之痛,是会随着时间慢慢愈合,所以当他纳妾续娶,填补了他心理和生理需要的空缺后,这种怀念便自然缓释了。而对于莺莺的怀念是刻骨铭心的,是基于“绝不复知”的现实,虽“委身于人”却仍在人世,虽不可相见,却正因此而促生无穷的想象,往日缠绵之情不断涌现缠绕着自己,便成为元稹终其一生永恒的思念。

(二)元稹内心的情感冲突

元稹生长于士人思想活跃、异族风情流行、两性观念开放的唐代社会。元稹作为这一时期的才子,其思想观念以及一生的经历正典型地体现了这样一种两面性,对于真挚的爱情与功名仕途,形成了元稹内心的情感冲突。元稹家世早衰,因而促使他刻苦攻读,以期求取功名,走上仕途。另一方面,元稹才华横溢、风流倜傥,适逢社会风气空前开放,因而他又会竭力地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宣泄自己内心的欲望,置传统的社会道德规范于不顾。陈寅恪先生在他的《元白诗笺证稿》中认为,中唐时期的庶族文人“对外之宣传,未必合于其衷心之底蕴”,深刻剖析了这种近乎圆滑的两面性。而元稹的爱情观与婚姻观也恰恰符合了这样的两面性,他最终抛弃莺莺选择了有利于仕途进取的高门韦氏,也是迫于上层社会的舆论压力。就元稹衷心底蕴来说,要与莺莺决绝,是一件多么难的事,但迫于情势,由不得不选择决绝。不管他内心是有多么的不舍、矛盾,最终还是用所谓的忍情将莺莺抛弃,他与莺莺这样一段如梦般的刻骨铭心的爱情就此香消玉殒了。

二、作品中情感与作家自身情感比较

提到元稹的作品不得不提他为亡妻写的悼亡诗,诗中叙述了他与亡妻深厚的夫妻之情和对亡妻的深深思念。而对于元稹这些悼亡诗的真挚性,后人总有不同的看法,他诗中流露出的对韦丛情感的或深或浅、是真是伪也颇受争议。且抛开他对韦丛情感真挚与否不看,先看看透过悼亡诗元稹所要表达的情感。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艳诗及悼亡诗》中列出元稹“元氏长庆集第九卷悼亡诗中有关韦氏之作,共三十三首。”这些悼亡诗不仅数量大,而且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悲情让人神伤,透过诗的本身我们领略到的是诗人痛彻心骨的悲痛。那最负盛名的《三遣悲怀》,诗人用一个“悲”字贯穿全诗,从韦丛的生前写到身后。诗中许多都为日常琐细之事,事虽小,却件件都触动着他的情感和心灵,读来也不免使人悲痛不已、潸然泪下。诗中用语极为平淡朴实,如“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这些语言无不浅显至极,但所流露出的情感又是悲痛至极的。诗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写出了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的真挚的情怀感受,所以他的悼亡诗被后人视为绝唱。然而就是这样富有真情的悼亡诗,与元稹后期所为联系在一起,也不得不让我们怀疑元稹内心情感的真挚性。陈寅恪先生说:“唯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所谓常开眼者,自比鳏鱼,即自誓终鳏之义,其后娶继配裴淑,已违。”有学者就此对于元稹悼亡诗情感的真伪性产生怀疑,在韦丛死后不过两年,这位才子就在‘终夜长开眼’的愁苦惨淡中纳妾江陵,有违于诗中所流露出的悲痛之情。且不论许多学者以种种的依据去为元稹悼亡诗中情感真挚性的质疑做开脱,单就元稹续娶这件事来看,元稹的内心情感早已发生了变化再不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了。

元稹除了大量优秀的诗以外,最有影响的就是那传诵至今的《莺莺传》,这也是争议最多的一部作品。张生是否为元稹自寓的问题就引起众学者争论不休,《莺莺传》中许多情节与元稹文件集中的许多诗文相符,张生的行踪亦与元稹本人行迹一致,而且涉及贞元时期的历史事件完全可以证诸史实。元稹自寓的说法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古人刘克庄、瞿佑、胡应麟等都赞同这种说法,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也以为“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根据作者的自述,元稹写作此传,本意是要“使知之者不为,为之者不惑”,以垂诫将来。而如若张生真为元稹自寓,那么他如此这般的道德境界与对莺莺始乱终弃的行为就显得自相矛盾了。小说中张生与莺莺一见钟情,由相思至于热恋而私合,这完全是真实而热烈的爱情所驱使的行为,而在功名利禄的驱使下,张生却狠心将莺莺抛弃。元稹为了寻求自我安慰在写张生抛弃莺莺时用了“忍情”一说,不惑于尤物、美色,毅然抛弃莺莺,以此为自己薄幸行为制造借口。而最后写张生抛弃莺莺行为被大家赞他浪子回头,迷途知返,这又为他实则为了自己的仕途在莺莺与韦氏之间“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的行为,搬出以礼节情的儒家教条为自己辩解。作者借助《莺莺传》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却又以当时社会现实,功名、仕途对于男人来说比爱情重要,不该丧志,来减轻自己抛弃莺莺的心理负疚感。透过《莺莺传》和元稹内心所感,不难体会到他内心的情感冲突,以此看出作品中的情感大多来源于作家的情感经历,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作家自身的情感,他们之间是具有差异性的。

三、作家作品中情感与自身情感差异性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背景的影响

元稹生活于中唐时期,这个时期正处于社会文化的转型期,一方面新兴的政治力量在努力跻身上层社会,另一方面保守政治势力处于维护自己的利益,极力的维护旧有的社会秩序与政治格局。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这两种势力的变化往往伴随着道德标准和社会风习的深沉变迁。新旧两种道德标准和社会风习对士人观念和行为的影响,最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入仕求官,二是情感婚姻。唐代庶族文人本就较少礼法约束,而唐代社会的空前开放促进了他们思想观念的极大解放。士人情怀追求着感官的刺激,造成“长安风俗,自贞元侈于游宴”,文学风貌更是“至于贞元末,风流恣绮靡”,而元稹正是造成这种文学风貌的重要人物。元和时期的文学风气多样化,而所谓“”者,则专属元稹,可见元稹为庶族佚荡文士的典型性。他的诗作大多反映自身真情实感,但许多诗作所流露的情感又与他实际所为相反。他既放纵,又攀结高门,既惯于抒写流露热烈的爱情,又不能信守诺言忠贞不渝,始终纠缠于与仕途、热恋与移情的感情漩涡中。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社会背景造就了元稹身上所体现出的两面性,也因此形成了作品中流露的情感与作家本身情感经历和体验不相对称,具有差异性的原因所在。

(二)作者的创作心理

弗洛伊德对文学有一个基本思想:文学,是一种被压抑欲望的伪装表现。作家的创作行为,是对内心深处被压抑着的欲望的表现,而“表现”本身是经过了“伪装”的。所以我们无法确切得知作品是否为作家的自述。20世纪时“文本中心”的理论驱赶了作家在文本中的地位,强调了文本的独立性、封闭性。但依照弗洛伊德的观点进行推断,我们说作家作为文学活动的主体始终存活在他的文本中,对文本有着强大的支配力量,但作家的存在与支配,都是经过了“伪装”的,不会轻易被人识破,甚至根本无法识破。如同元稹的《莺莺传》中,张生是否为元稹自寓问题的猜测,至今也未能得到准确的答案,就因为文本中的人物与情感是经过作家伪装后撰写出来的。文本中所反映的情感,既可以看作是对人类情感世界的艺术呈现和美学升华,但也不可排除作家的自身情感经历正以一种伪装的方式出现在文本之中。正是因为这种伪装,所以作品中的情感不一定是作家自身情感的真实体现,有可能是作家对自身情感的一种渴望、对美好的一种憧憬,或者作品中所体现的情感恰与作者自身的情感相反,作者因某种客观原因将自己的真情隐藏起来了,但不论作者怎样隐藏,自身的经历都会在不经意中投射到文本之中。元稹在《莺莺传》中以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向我们呈现了他初恋的情感经历,而他矛盾的创作心态是在门第婚姻、封建伦理等观念和个人真实情感的夹击下,形成的情和礼难以相融并存的局面,只能以一种裂变的形态别别扭扭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而这种矛盾的心理体现在文本中就造成了人物的矛盾性格。张生多情又绝情的矛盾性格正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而文本中写出张生抛弃莺莺的合理原因,显得抛弃莺莺属于正确的选择,而被众人称赞,元稹内心对于抛弃莺莺是伤痛的、是愧疚的,可却要借此来安慰自己。所以作家的创作心理也决定了作品中的情感定不能与作者自身情感划等号。

元稹的诗范文第4篇

中学的时候特别喜欢乔治・斯科特版的《简・爱》电影,却没有机会看到,迷的是邱岳峰的声音,从收音机里录下来几段对白,翻来覆去地听,最终却也能倒背如流。大学的时候终于有机会在上海的影院里看到了这部电影,相比较小说,一下地真实了许多,桑菲尔德庄园、英格拉姆小姐,温暖的壁炉、黑漆的雉堞,凄风苦雨,群鸦散落,说不清是惊喜还是失望,反正走出影院,脑海全是那些似乎能哼得出却又哼不出的旋律。

那次去英国学习,在利兹呆上几个星期,周末没事,总想窜出去走走,在地图上搜索的时候,“荒原”这个词突然跳了出来,于是便一下子想起了勃朗特三姐妹,霍沃斯荒原不正是《呼啸山庄》和《简爱》诞生的地方吗?地图上,在利兹与约克之间,那个圆点明明白白地标识着勃朗特姐妹的故居,那就是霍沃斯小镇。

去霍沃斯小镇很方便,从利兹坐火车,不到一个小时再转公共汽车就到了。一路上,同行的人并不多,即使是在小镇上,也没有热闹的景象。小镇很安静,初冬的阳光照在砖石地面上,闪着清冷的光泽,一切都是那么的祥和。天蓝得}人,几块碎云胆怯地散落着。远处,山坡如碎布毯子,块块牧场被矮石墙分割着,星星点点的绵羊绣花般点缀。霜冻把树叶打成了五彩,几片鲜黄在枝头跃动,有些眩目。一条小街爬上山坡,勃朗特姐妹故居的字牌躲在山顶的拐角处,不小心就会被忽略。那是小街的一条岔道,走过窄窄的小巷,在茂密的树林边便是三姐妹的故居了。

故居是座小楼,很安静,没什么特别,参观的人不多,家设据说还是原貌,买完门票,穿门而入,一路走,一路看,总想把这里的一切与记忆中从小说里描写的对在一起,却总是枉然。不管是桑菲尔德庄园还是呼啸山庄,那些奢侈与气势却又岂是这小小的屋子可以比拟的。倒是三姐妹的身世,她们的才华与她们的生活一样令人唏嘘不已。三姐妹都是英年早逝,有关她们的死,有各种各样的猜测,更多的是认为小镇上的水质有问题,在故居不远处就是三姐妹父亲勃朗特牧师的小教堂,据说这个教堂底下埋的人是当时小镇人口的几十倍。另一种说法就是恶劣的天气,冬天这里很阴湿,易受风寒。还有的说法就更是离奇,比小说还甚,说三姐妹是被人用慢性毒药毒死的,凶手竟然是夏洛蒂的丈夫。可不管怎么说,最令人心酸的倒不是三姐妹,而那个活得很长寿的勃朗特牧师。他也曾有一个贤淑的妻子和一群可爱的孩子,他曾极力维持一个温暖的家,当妻子早逝时,他尽一切所能避免自己的孩子们遭受相同的厄运,他把孩子们送到外地去读书,甚至把夏洛蒂送到温暖一些的布鲁塞尔,然而,他的所有努力都不能阻止孩子们一个个地死去。在以后几十年的时间里,每天他都一个人坐在狭小的房间里,孤独而寂寞。透过北面的窗户,就能看到他一家人的坟墓,那里埋葬着他心爱的家人,到如今却只留下他一个人孤零零地守着回忆,何等凄苦的心境啊。

站在三楼的一个小房间里,这里空空如也,只留下厚厚的石墙壁上一个外窄里宽的窗户,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阻挡冬日的风寒。透过那狭小的缝隙,突然间,视线被一片枯黄牵扯,那是荒原,无限地向远处漫开,恣意而张扬。它与刚才的牧场完全不一样,这是一种野性的扩张,是一种侵略的态度,令人屏息。想想每日里勃朗特姐妹曾站在这里极目远眺,又怎么能不遐想翩翩。

于是,便迫不及待地扑向荒原。

荒原其实并不远,在故居门口便有一条小道直达荒原深处,据说那里就有真实的呼啸山庄。来回八英里,路程虽然很长,却阻止不了自己的脚步。哈洛德・品特很久之前就这样说过:“真实和不真实之间,没有严格的界定,真理和谬误之间也没有。一件事情不一定非得是正确的或是谬误的,它也可能两者兼而有之。”走在霍沃斯的荒原上,看着身边越来越深,越来越杂的荒草,想着勃朗特姐妹也曾在这条路上匆匆走过,简・爱在风雨中也曾疾跑而过,希斯克列夫强压着悲愤从这里离开,真的分不清哪个部分是小说的虚构,哪个部分是曾经的真实。

在维多利亚时代,不管是夏洛蒂・勃朗特,还是简・爱,她们的行为都是反传统的,一个寻求自立的女子是不被现实生活所允许的,现实生活中的勃朗特只能让自己的幻想通过小说中的简・爱这个虚幻的人物来实现,在那个冷风呼啸、凄雨裹挟的荒原上,尘世的一切美好都变得遥不可及,而身体感官的直接体会带给自己精神上的压抑,只一个苦字了得。满山遍野的石楠已经枯黄,刚才小镇里的生活气息像是被野草吸干一样,剩下的只有自己与孤独。小径在草丛里延伸着,丝毫没有停止的意味,岩石上爬满青苔,苔衣的斑点有着一种可怕的张扬,大片杂乱形成的整饬令人陡升恐惧。风掠过草丛,寒意袭人。抬头看看天空,不知什么时候已乌云四起,阳光透过云层的缝隙,几束光束射向大地,在山坡上投下几块清晰的光斑,稍纵即逝。

荒原,一望无际,甚是辽阔,心襟应该是开阔的,可怎么也畅快不起来,连绵不绝的荒草把视野撑满,汹涌低垂的乌云把思绪掐断,在泥泞的小径上,瞬间,就能体会在荒原上疾走时简爱的心境,凄苦而无助。

经过一处山坳里的小溪,几块石板垒的桥,指示牌上写着勃朗特瀑布,看来这里许多的地名都与勃朗特姐妹有关了。只是小溪里顽石如累,哪里也看不出瀑布的样子。沿着小径往山上走,山势颇缓,野草却开始深起来,疯起来,甚至盖过了路面,一只野兔悠闲地跑过,这是它的家园。山顶上,竟然是一个牧场,草一下又绿了起来,只是没有一只羊,看来也已荒废。翻过石块垒起的隔墙,荒原再次在面前铺开来,很远的地方,一棵大树孤单地立山顶,大树旁就是那座著名的呼啸山庄,远远地看去却只是不大的黑点。

天开始黑起来,无端地下起雨,由于没带雨伞,只能任雨水落在脸上,凉凉的。于是,便加快了脚步,希望能尽快赶到那个山庄。极目望去,也只有那里算是个可以避雨的地方。路开始湿起来,迅速地有些泥泞。心里不免有些后悔,同时,更怪起英国这里的怪天气,早晨明明还是阳光普照,瞬间却下起雨来。想起小说里的一幕一幕,这冷雨中的荒原难道不更加真实?

一脚浅,一脚深,在泥泞里踩着,很滑,翻过两个小山坡,眼前就是呼啸山庄了。等自己满身大汗地站稳,抬头看看那所谓的山庄,不禁满怀的凄凉,这准确地说更是一座典型英型宅院的废墟,屋顶早已没有,只剩残破的半截墙壁,可墙脚根石块上明明写着呼啸山庄的名字。真的很怀疑恩肖家族为什么要在这么远的荒原深处建这么个山庄?在北风呼啸的夜晚,这里又是何等的凄惨?想起爱米莉在小说中这样描写屋边的枞树――它们的枝条是在向阳光乞讨温暖,真的很传神。如今,屋基上早已杂草丛生,一幅破败的景象,想起失火后的桑菲尔德庄园,旧日的浮世繁华竟如此的脆弱。残墙前的那棵大树却依然挺拨,它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招摇着风雨,却跟这断垣残壁一样显得突兀而没有道理,让人又想起勃朗特牧师。

走了一圈,竟没有避雨之处,突然听到墙后的一间石块垒起的小屋里传来人声,过去一看,黑暗中竟也有几位游客在那里避雨,于是便走了进去。不知谁扔了句:很悲伤,是吧?

戚然。相同的情绪,天公作美啊。

回来的时候,走的是另一条道,说是近一些,却少了荒原的味道。雨越来越大,浑身慢慢地湿透,很冷。路上开始积水,看着四周,除了雨,就是荒草,天空早已模糊不清。急急地走着,有些麻木,思绪开始陷在小说里。突然之间,小时候记忆着的那一幅幅画面慢慢地清晰起来,真实起来。也许,就在这条小路上,就在这样的天气,仆人约翰正驾着车,载着简・爱驶向桑菲尔德庄园。坐在车里,听着窗外的风声、雨声,对于简来说,一个新的开始。

又想起品特的话,不禁释然,真的分不清,哪里是真实,哪里是虚幻。

元稹的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院 急诊室 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283-02

我院是本地区一所最大的地市级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肩负着全市的急救任务。“120”紧急救援中心挂靠在我院。现拥有床位1200张,医护人员1000人。急诊科分两区,抢救区座落在一楼,留观区在紧靠急诊科第二外科楼的二楼,承担着院前、院内急救和门急诊输液工作。急诊科配置护士20名,每天门急诊就诊人数约200人,9部救护车不限时出警,因此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每位护士肩负着双重责任。尤其是分诊护士,除承担全部的护理工作以外,还承担着大部分的非护理性工作。如挂号、催费、结帐,执行医嘱,领取门急诊输液药品,咨询、导诊及接听“120”电话,安排担架工等工作。因此经常受到离岗和服务不周的投诉。自2009年5月开始,我科加强了分诊预诊中心这个窗口的管理,制订预案、限时定标,强抓素质管理等服务机制,使这个窗口的工作更加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效果满意,现将管理方法报告如下:

1 前台分诊中心的管理方法

1.1 前台分诊中心护士的条件

分诊护士必须具备下列条件:①具有一定的资质,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经过各科轮科,熟悉每一种疾病的发生过程,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有丰富的临床知识结构的护士担任。应具有能利用专业知识快速评估[1]。将患者正确分类的能力。②急诊医疗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急诊是医疗纠纷的好发区域,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的一大关键是分诊护士不但具备过硬的急救技能和经验,还要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同时还应具有与院部各部门(如保卫科、门办、院办、各病区)的熟练沟通技巧,熟悉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护理法规及与相关主管领导衔接的途径,以应对特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能从复杂多变的状态中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能用最短的时间做出最佳的护理方案[2]。③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求:分诊护士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具备处事冷静、勇敢、机智、礼貌的品质,爱岗敬业,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及急救意识。

1.2 前台分诊护士的岗位培训

1.2.1 岗位培训主要由护士长负责,培训内容为服务礼仪、服务用语,就诊者心理需求、沟通协调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利用和急救技能的掌握等。每周五下午授课,不得缺席,并进行现场临模和指导。如听到“120”急救车警笛声后分诊护士立即起身,采用主动推车迎接病人,边看、边查、边问、边处理,边护送到相应抢救区的快速分诊法,对特别危重的应立即呼救,快速过床后给病人上氧,心电监护、必要时进行插管,行CPR等处置,等其他抢救人员到位后立即安抚家属,开通绿色通道,做好必要的处置。对非急诊病人,分诊护士可和言悦色的劝说,安排协助他们到相应的诊室或 转诊,这样可调整进入急诊室的流量和分布,可有效地利用现有的人力和急救医疗资源。经过有目的的培训,可大大缩短了患者的等候时间,增加患者的满意度,降低了急诊护患矛盾,提升了医院形象。

1.2.2 制订预案,限时定标

要求分诊护士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 制定各种急危重病人的预案,做到有备无患,应对自如。及时发现急诊病症,及时通知有关人员进行急救处理。同时对分诊时间也限定在2-5分钟之内,在此时间之内必须完成对病人的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的测量,病人信息的采集以及受伤和疾病的程度,根据病情和病种进行分诊,规定准确率必须达到98%以上,把这一量化指标做为分诊护士考核的标准,凡不能达到此要求者,不能在分诊台工作。

1.2.3 严格进行急救技能方面的训练,利用每天晨会的10-20分钟进行模拟训练,(如多发伤休克病人,心跳骤停病人),进行有效CPR。从分诊护士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通知相关人员做好急救准备,通知担架工到场,分诊护士立即推车置门口做好迎接准备,急救车一到,迅速将病人过平车,边推往抢救室边判断意识 ,呼救,到抢救室后迅速过床,上心电监护、上氧,建立静脉通道,抱球辅助呼吸,插管,必要时上呼吸机等,然后分诊护士立即回到前台,开通绿色通道,完善各项检查单,仔细询问家属或“120”医生病人的病史,采集第一手资料,为医生下一步抢救争取时机。通过这项技能训练大大提高了护士之间的配合能力和协作精神,为病人有效复苏争取时间,提供良机,并能提高整体的急救抢救水平。

1.3 前台分诊中心的管理

1.3.1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爱岗敬业观的学习 ,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消除影响分诊工作的不利因素,减少麻痹松懈思想,对非急诊病人应有礼有节接待,合理分诊,对特大灾难性事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上报总值班和医务部、护理部等相关科室,通知相关人员在第一时间赶赴急诊科,对病人采取有效的救治。配合保安,及时制止如枪案、吸毒、酗酒等不法分子的捣乱,维持秩序,以保证门诊工作的顺利进行。

1.3.2 我院承担全市的急救任务,经常出现多台救护车同时送来急救病人的现象,尤其是在晚夜班时间,为此为确保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我科采用了弹性派班制,晚夜班安排两个临床支持中心的护士协助分诊台,除了担任临床配送任务外,还可兼顾前台分诊工作,可大大缩短接诊时间,提高抢救效率,使内、外科急诊病人能按程序顺利就诊,对危重病人也可及时救治,分秒必争,并能妥善安抚家属,做好沟通并取得支持,既和谐了护患关系,又降低了护患矛盾,实施一年来未出现脱岗及被投诉现象。

1.4 效果

实施一年来,我科前台分诊护士做到了为就诊患者提供文明贴心的服务,整个分诊环节环环相扣,有的放失地服务于分诊护理的每一个环节,不但对急救病人给予了有效的救治,对非分诊病人也给予了良好的服务和健康干预。加强了护患之间的友谊,和谐了护患关系,这个服务窗口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一年来,未发生一起护理投诉和护理纠纷。急诊科虽然工作繁忙、人流杂,但各病区秩序井然,人性氛围浓厚,与去年同期相比,我科急诊人次增长了30%,经济也增长了25%,整个病区呈现蓬勃向上的朝气。

2 小结

自我科加强急诊前台分诊中心的管理后,有限的护理人力资源 能够有效利用,分诊护士的工作稳序更加优化和便捷,分诊护士的职业素质和水平也明显提高。护理工作更高效,更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 的人性化服务[3],护士能充分利用专业知识,认真、仔细、迅速、及时地对就诊病人的病情进行早期、有效、准确的了解,使危重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救治,对在候诊治疗中的患者,在病情变化时也能通过分诊护士细心、及时地发现并安排救治,减少了安全隐患的发生,增加了患者的满意度,使急救护理工作质量也迈上了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颐乃平.护理专业导论.台北:汇华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4.242-245.

相关期刊更多

蜀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华大学;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蜀学研究中心

文学遗产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宁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