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舞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从舞蹈的名字到节目的开场,“药”就像磁铁一样紧紧吸住了观众的心。该舞蹈是在《雷雨》总的艺术构思中凝练而成的,就蘩漪的人物性格,刚开始时,她侧对观众,伴随着悠扬的长笛旋律,动作轻缓而透着沉重,给人的印象是矜持、含蓄、神秘的,甚至是阴骘的;在围绕她喝药的虚幻情景里,更多的表现为压抑、痛苦而又具有韧性的特点;在舞蹈的中间部分,也表现出了她的顽强个性,显示出不屈服压迫她的阴暗势力,极力想逃脱出那个使人感觉郁闷的窒息的生活环境,舞蹈动作配合奔放的、大胆的、果断的情绪变化而展开,她面对舞台四面的跑动,显示着想冲出去的急切心理;而后来越发表现为固执的、任性的、甚至是乖戾的了;这一切既汇成了蘩漪典型性格的基本特征。曾讲过,蘩漪的整个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她有行为上的许多矛盾,没有一个矛盾不是极端的“极端”和“矛盾”是雷雨蒸热的氛围里的两种自然的基调,情节的调整多半以她们为转移。因此,以“药”为巧妙的冲突点,而整个舞蹈也始终贯穿着蘩漪最“雷雨的”性格。
*《胭脂扣》
小说《胭脂扣》是香港文坛素有“奇情才女”之称的作家李碧华所著。她尤擅长写带有血腥味的爱情,将古今争议女性进行故事新编,被文学评论界喻为“新女性主义视角”的代言人。《胭脂扣》描写的是香港红牌如花死后回到人间寻找旧爱,由此衍生一段爱与背叛的悲情故事,该小说被视为“女性主义”意识觉醒之代表作。
在移植小说主要情感线索的同时,编导张云峰考虑以“可舞性”因素在原作中的强弱界地,更多的是着眼于表现一个望眼欲穿的企盼心态,强调着一段悲剧性情缘的凄切情愫。动作设计上,不拘泥于传统的外部动作形态和技法,主张找准古典舞的动势和韵味,来揭示特殊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一个女鬼关于爱的独白。
著名编舞家舒巧女士曾看过该剧目的排练,看罢,不禁使这位大师(1991年她在香港舞蹈团曾排演过同名舞剧)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这个节目使我眼前一亮,张云峰在把握人物角色与编舞技巧上,非常明晰。”据我所知张云峰在编舞上从来不搞“千人一面”,每部作品都在找它的独一性,这次他根据演员刘岩的纤细身材及表演细腻的特点,试图挖掘女性深层内心感受的另一番诠释空间。但是,有的人看后认为这个节目是处在古典舞的边缘地带,在创作上是打了个球。我认为动作语汇的变化是丰富的,不能只认准一种状态下的流变,视角变了,人物变了,整体的编创感觉也应变,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关于古典精神的承继。这好象又回到了我文章前面所谈的创作理念和认识观念的问题上了,这里不在赘述。记得前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朱端钧教授曾有两句诗“天际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作刀尺”,用在此处是再恰当不过了,希望能与舞蹈界同仁们共勉,一起放飞自己的艺术理想!
那么,幼儿时期又如何学舞蹈呢?幼儿学舞蹈是达到激发心灵,锻炼身体的作用。但是,幼儿学舞蹈又与成人学舞蹈截然不同,幼儿学舞蹈是让他们在舞蹈中感受到快乐,增强体质,陶冶性格和情操,所以,我们在教幼儿学舞蹈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从生活中寻找素材,促进幼儿学舞蹈
生活是一个大空间,我们所学习的很多方面的知R都取之于生活,学习舞蹈也不例外。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发现,寻找素材,例如:起源于劳动的《采茶舞》《秧歌舞》,还有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划龙船》等都取之于生活。因此,我们可以让幼儿了解地方的生活习俗来激发幼儿学舞蹈的兴趣。
二、利用音乐的功能帮助学舞蹈
幼儿学舞蹈,首先要让幼儿学会听音乐、打节拍、欣赏、体会音乐,在教幼儿学舞蹈时,我们应注意选择形象鲜明、优美热情、节奏明快的音乐和儿童舞曲,让孩子多听、多欣赏,让他们随时随地“手舞足蹈”,把动作融进乐曲中,这样幼儿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了。
三、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学舞蹈
幼儿学舞蹈不可能要求他们作高难度的动作和技巧。舞蹈的内容是儿童们喜欢和熟悉的事和物,是富有儿童生活和情趣的曲子,这样的舞蹈才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比如:《一分钱》《我的好妈妈》等曲子,孩子们最喜欢,他们连唱带跳,感情真切饱满,学得特快。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不要让幼儿在口令中学动作,而应让幼儿根据音乐节奏自己创编舞蹈动作,这样就更加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乐趣。
四、让幼儿从游戏中寻找学习舞蹈的乐趣
一、“在舞蹈”与“学舞蹈”辨析
“在舞蹈”与“学舞蹈”虽只是一字之差,但在教学观念上却是相对立的。有教师认为:对一个舞蹈的理解、感受、学习,始终应该是幼儿这一主体的事,所以,舞蹈教学应该是“幼儿在舞蹈”。初看之,这似乎是“幼儿是教学的主体”,“把教学的自还给幼儿”的表现。然而,细析之,这种观念有失偏颇。
“在舞蹈”与“学舞蹈”是基于舞蹈这种存在方式而发生的两种不同行为。“在舞蹈”虽强调了舞蹈的主体性、自主性,看似幼儿积极主动,但失掉了幼儿这个群体“学”的本质特征。许多时候,受舞蹈教学是幼儿“在舞蹈”的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导致幼儿无奈地“被‘在舞蹈’”,导致他们失去了“学”舞蹈的权利,造成了舞蹈教学价值严重的“短斤缺两”。“学舞蹈”是幼儿在接受舞蹈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既学习有关舞蹈这一活动方式所必备的技能性知识和规律性知识,又更多的是丰富有关舞蹈这一活动方式所具备的相关素质能力,如情感态度、社会交往能力等,为其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教师应该确立舞蹈教学是幼儿在“学”舞蹈的观念,因为“学舞蹈”这种意识可以时刻提醒教师去思考:教师的“教”应如何去顺应幼儿的“学”,使得“教”更好地为“学”服务。只有这样,舞蹈教学的目标才能清晰。
二、“在舞蹈”现象分析
现象一:“你想怎么跳就怎么跳”。
不知从何时起,“你想怎么跳就怎么跳”这句话的使用频率在幼儿园舞蹈活动中变得很高。当教师言罢,幼儿们即刻随性随意舞动肢体,呈现出一派“在舞蹈”的热闹景象。
乍听乍看,教师都会觉得老师的这种说法与做法高明:他轻松地把学习的自给予了幼儿,让幼儿按自己喜欢的想法去跳,体现的是一种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个体差异和心理需求,以幼儿为本的理念。但细析却会发现,教师根本没有考虑幼儿的舞蹈学习的年龄、认知特点。试想,在幼儿还没有掌握一定的舞蹈学习方法、缺乏良好的舞蹈学习习惯时,就放手让幼儿“自主”活动,这无疑是在建“空中楼阁”,看到的只能是表面的热闹罢了。活动中,幼儿对舞蹈音乐的感知、对动作要求的理解、对队形变化的感受一概全无,有的只是一种随意、一种活动的表面兴奋。教师为了给幼儿以“自主”,放弃了“首席”的角色,甚至退出了教学的“舞台”成为旁观者,使得舞蹈教学变成了一个“自由市场”、“活动超市”。
现象二:“谁能来帮帮他”。
当幼儿在舞蹈学习时,因为经验、能力的差异,常常会有幼儿在动作表现、队形变换时不知所措,一些教师常常会用“谁能来帮帮他”这句看似巧妙的话,把幼儿的“问题球”踢给其他幼儿。在不少教师的潜意识里,“谁能来帮帮他”是新教育理念的体现,其目的是想既能发挥幼儿的互助意识、能力,又能避开教师包办代替之嫌,可谓“一举两得”。但细想,这种帮,是以其他幼儿是否有能力“帮”作为底线或标准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帮助者常常是由教师指定的,并没有给其他幼儿平等参与的机会。这是其一。其二,试想,在集体面前常常需要别人帮忙的幼儿,其学习的主动性、自信心如何建立?
现象三:“谁还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动作”。
在舞蹈教学中,经常需要进行动作创编,当教师看到不同的幼儿重复做相似的动作时,往往会说“谁还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动作”。殊不知,教师的语言反馈常常是造成幼儿“在舞蹈”的原因。试看,在《大树妈妈》表演时,当第一个幼儿表演完后,A老师就说:“哦,你是这样的。”B老师模仿幼儿的动作并作语言反馈:“哦,你是这样的,真不错!”C老师在模仿该幼儿的动作后说:“哦,这是一棵很高大的树吧!”
三种不同的反馈,幼儿的反映是各不相同的。第一种反馈后,表演动作的幼儿面无表情,其他幼儿似乎也没有反应。第二种反馈后,表演动作的幼儿面露喜色,其他幼儿似乎也注意到了同伴的表演。第三种反馈后,表演动作的幼儿很得意,而其他幼儿很快又做出了“矮矮的树妈妈”“瘦瘦的树妈妈”“会跳舞的树妈妈”……可见,教师在舞蹈教学中恰当、及时地使用语言、体态和表情等多种方式,让个体表演的幼儿和其他参与活动的幼儿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同伴有创意的表现,是使幼儿由“在舞蹈”变为“学舞蹈”的可能的重要方法。
三、实施“学舞蹈”策略
(一)观察与学习相伴。
有人曾说:“当没有机会面对‘创造性地表现一棵树’这样的情景,你会有可能在日常生活别关注那些树是多么千姿百态吗?”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学习与观察的关系。没有细致的观察,就不可能达到精准、深入的学习。观察是幼儿学习舞蹈的主要方法,观察什么、怎么观察与学习的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事物的不同状态,积累舞蹈语汇是教师指导幼儿“学舞蹈”的有效方法。同时,教师利用相关概念指导幼儿精细观察舞蹈动作、顺序、队形变化等,对提高舞蹈学习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在双圈舞《打开魔力之门》时,老师针对幼儿的学习经验、状态分别提出指导幼儿观察的指导性问题:王子救公主时先做了什么动作接着做了什么动作?(明确动作的顺序性),王子救公主时各自面向哪里站立?(明确舞蹈时的方位:男孩、男孩分别面向圈内、圈外),公主穿越魔力之门时上肢和下肢各自做了什么动作?(明确动作的类别:小碎步、双手叉腰)……幼儿在老师有针对性地使用舞蹈概念词语和空间方位词语的引导下,逐渐关注到了动作的类型、顺序,关注到了动作与音乐节拍、乐句的配合,关注到了与同伴之间的空间关系和交往动作的细节等。由此可见,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运用概念化的指导语,能有效帮助幼儿明确观察的目的、理顺观察的顺序,记忆舞蹈的动作,能让幼儿对舞蹈学习任务与方法的把握逐步精准,从而产生精细化学习的自我需要和养成精确观察的习惯,真正呈现有效“学舞蹈”的状态。
(二)模仿与创造相生。
中国著名美学家、艺术教育家滕守尧先生说:创造不可能无中生有,而只能“有中生有”“婴幼儿最初的学习来自于模仿”。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喜欢去模仿动作,更喜欢独立的表演。因此,在模仿中激发幼儿再现和创造舞蹈动作的潜能,成为幼儿“学舞蹈”的重要策略。如动物模仿动作的学习,教师可以在引导幼儿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把握动作特点,自由创造表现。像兔跳,可以是双脚并拢跳,也可以是双叉跳;像鸭走,可以双手放在嘴前模仿鸭子的扁嘴巴,也可以双手放在体侧模仿鸭翅膀;像鱼游,可以双手放在身后做鱼尾巴,也可以双手一前一后做鱼鳍模仿游的动作……大自然蕴藏了无数的舞蹈语素,也给了幼儿模仿创造的动力,教师的点拨更让幼儿在模仿和创造中获得美的感受。可见,模仿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有一定的心理接受的合理性。不过早地强调“即兴”,给予“模仿”充分的感性认识,让幼儿通过模仿超越旧的自己,创造新的自我,是实现“学舞蹈”的重要策略。
(三)动作与情感相融。
情感是教育的催化剂。艺术对人的培养是从“怡情养性”着手的,它要求“以情动人”,使人产生情绪体验,焕发高尚情感的激荡和思维的起伏,逐步地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但由于幼儿年龄特点,造成了舞蹈知识缺乏、生活阅历浅薄、情感内容贫乏的现状,在舞蹈的过程中,幼儿往往将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怎样模仿好舞蹈动作上,跳舞时常常有动作无情感,不能很好地表现舞蹈所蕴含的情感、体会舞蹈的快乐。因此,在幼儿舞蹈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动作,更要抓住“情”字,以情感润泽动作,使舞蹈动作与情绪情感相互交融,使幼儿“学舞蹈”的意义更为宽泛。比如,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造条件和机会,引导让幼儿享受与舞伴相互“取悦” 的快乐。因为舞蹈不仅仅是一起共舞,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交流方式,如目光交流、身体接触、接纳不同舞伴等,愉悦对方,并享受愉悦对方时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感。
总之,作为教师应注重让幼儿在真实性舞蹈情境中,通过师生互动,获得动作发展、情绪体验、合作交流成功带来的成长快乐。在追求舞蹈教育创新道路上,教师不能盲目地求新求异。其实,我们更多的需要一种对教育本真的回归,要善于在最熟悉的地方寻找“风景”,不能因为盲目地给予幼儿“自主”,而让幼儿失去“学舞蹈”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01.
2.许卓娅,孔起英.幼儿园课程实施指导丛书--艺术. [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03:105.
3.王艳玲,苟顺明.和优秀教师一起读卢梭[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03:119.
4.丽莲·凯兹 .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1:97.
5.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12:236-237.
关键词:体育舞蹈;教学;舞蹈教学论文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234-01
体育舞蹈教学是体育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学改革及人才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内容之一。体育舞蹈教学不仅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而且能改善人们形体,还能培养人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审美观。
一、体育舞蹈的特点
体育舞蹈是由属于文艺范畴的舞蹈演变而来的体育项目,它兼有文艺和体育之间的边缘项目,是以竞赛为目的,具有自娱性和表演观赏性的竞技舞蹈。它具有以下三大特点:严格的规范性;表演观赏性;体育性;
二、在社会群众中开展体育舞蹈教学的必要性
体育舞蹈教育有利于群众开启思维、挖掘想象力,有利于提升智能、增强创造力,有利于身心健康、增强体魄。体育舞蹈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群众素质全面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体育舞蹈对人们素质的影响
(一)体育舞蹈能引导人们良好的个性发展
人的个性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影响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的发展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价值标准的要求。健康的个性,从内部心理机制讲,应是和谐发展的;从外部活动效能讲,应是有高度创造性的;从伦理讲,应表现为体力与智力、知识与道德、性格与才能、理性与直觉、美的体验与美的展现等方面高度协调的发展。
体育舞蹈作为一种体育与时空艺术相结合的运动,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发展健康个性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体育舞蹈是多层次的结构体,由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以全新的活动形式,以空间姿态和时间运动的完美融合,展现整体舞蹈艺术形象,形成各自独立的风格体系,呈现不同个性风采。如国际体育舞蹈的现代舞,从总体上讲,其风格特点是舞姿优美,舞步流畅,气质高雅,动作规范性强,一派绅士风度;又如拉丁舞,从总体上讲,音乐节奏强烈,热情欢快,激情奔放,能培养人的韵律感和审美感。
(二)体育舞蹈能增强人们的审美能力
追求美是人的正常的心理需求,集服饰美、形体美、音乐美于一体的体育舞蹈可以使舞者在运动的同时产生各种审美的心理效应。在美的旋律中达到最佳心理状态,轻松自如的舞步抒发内心情感,从而得到精神的净化,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愉悦,情感的升华。
(三)体育舞蹈能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对于大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对于大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体育舞蹈的运动性、艺术性、娱乐性和社交性等功能,不仅能使大学生达到强身健体、自娱自乐、陶冶情操、消除疲劳等目的,而且能有力地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素质教育环境,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四、体育舞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体育舞蹈十个舞种的起源和发展都是与发源地各国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传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相联系的,进而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表现民族思想情感、心理状态、理想愿望的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可见,体育舞蹈包含着极其丰富、深厚的内涵。对人们提高文学修养,有助于提高观察生活、捕捉形象、升华创造的能力;提高音乐修养有助于把握音乐的作用、风格及其描述的意境;提高史地知识的修养有助于理解各地舞发源地的民俗风情和生活方式等有关知识。这样就可在丰富知识、开拓眼界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使其通过经常的、独立的观察、联想、分析与综合,对技术动作进行艺术处理,最后以生动直观的舞蹈形象、丰富优美的舞姿造型、自然独特的舞蹈风格、浓郁感人的抒彩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
(二)注意讲解示范的重要作用。讲解和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法。舞蹈是时间与空间的艺术,是用身体和节奏表现思想感情的。因此舞蹈教师在教学中要用生动的形象去指导和启发学生,给学生反复地示范动作。教师示范要有充沛的感情与热情,示范动作要力求准确无误、节奏鲜明。示范包括单一动作和组合动作,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局部动作示范,但局部示范应尽可能减少。此外,也可以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或者选一些学习优秀的学生示范。
(三)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体育舞蹈教学这方面的师资较少,有的教师是从体操、艺体转过来的,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充实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通过教学观摩与研讨话动,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现有的教师提高业务水平。
五、结论
随着社会的变革,体育教育正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体育概念的内涵不断扩大,它需要不断注入时代的新内容。体育舞蹈是一项高雅的运动,是适合于群众或高校体育的理想教学内容。我们应当全面地、深刻地认识这项运动,决不能仅仅着眼于舞步本身,而应从品德、知识、技术三个环节人手,使体育舞蹈这颗璀璨的新星在群众中或高校得到健康的、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舞蹈 教学 创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艺术素养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音乐是一种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艺术手段,而舞蹈作为音乐教学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人们通过肢体动作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小学教育中的舞蹈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形体,同时还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艺术涵养,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小学舞蹈教学的重要性
第一,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发育。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成长的重要时期,但是在现代的学校教育中,由于受到课时的影响和学生活动场地的限制,学生的运动量也受到了影响。舞蹈是肢体活动的一种形式,而且这种形式受场地的影响比较小。通过舞蹈训练,增强学生的运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新陈代谢活动,对强化学生的体质、塑造学生的体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舞蹈是一个团体的活动,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配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同时舞蹈是艺术门类的一种,学习舞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对学生内在修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顺应教育改革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日渐深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学生艺术素质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小学舞蹈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很好地顺应了教育改革的需求。
二、小学舞蹈教学的创新途径
目前,在小学舞蹈教学中,受到学生理解能力的限制,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最基本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做,学生模仿”,或者是通过观看视频来进行模仿。这样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肢体的灵活性。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本文提出了以下几条小学舞蹈教学的创新途径:
1.提高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现舞蹈的魅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疲劳,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丰富教学模式。可通过多媒体教学将舞蹈画面的美感和旋律的节奏感立体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在教学过程中融入音乐和动画等要素,提高学生对学习舞蹈的兴趣;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引导学生发现舞蹈的美丽和魅力。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对舞蹈学习的领悟能力,对以后的课程进行适时的调整,顺应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步伐,保持学生在学习舞蹈过程中的成就感。
2.提升学生积极性,激活学生对舞蹈的感受。舞蹈教学是一种团体活动,也是一种需要互动的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氛围,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积极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要通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动作的指导和对舞蹈内涵的讲解,以及如何把握音乐节奏感的讨论,激活学生对舞蹈的感受。
3.丰富学生的创造力,开启学生的创新之旅。小学阶段应该是学生想象力最丰富的阶段,就像一张白纸,你可以对它展开丰富的想象一样,小学生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通过对一段音乐的聆听,他能听到很多形式的声音,脑海中可以呈现出很多的画面。但是在现代的小学舞蹈教学中,受到教学形式的限制,抑制了学生的这种想象力。舞蹈是自由的,是心灵感受到肢体表达,是心灵感受的外化,所以舞蹈的形式也是自由的,所以在学习舞蹈和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非常重要。
因为小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培养创造力方面要通过逐渐引导的方式来进行培养。在小学舞蹈教学中,可以将音乐、舞蹈和感受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可以让学生在一段音乐的带动下通过舞蹈动作表达出自己的心灵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可以根据音乐和自己的想象力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内心实感,对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小学舞蹈教学要以“发现――感悟――创造”的教学思想为指导,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引导学生发现舞蹈的魅力,通过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来激活学生对舞蹈的感受,通过灵活自由的教学形式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新小学舞蹈的教学形式,对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学生的身体发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贾涛 关于小学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4,(z1):905-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