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职业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欧美的许多发达国家,医学教育包括学校基本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在内的医学教育体系,即医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后,在某一医学专业领域足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系统化、规范化的综合训练,使其达到从事某一临床专科实践所需要的基本要求,能独立从事某一专科临床医疗工作。而我国的医学教育却缺乏必要的职业前培训,医学生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缺乏足够的了解,对自己的职业也没有充分的规划,而就是这些大学生一毕业就马上面临着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换,在一些基层医院,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马上就得独挡一面,这必然会有一些问题。
1 存在的问题
1.1 完全缺乏临床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们马上面临的将是纷繁复杂的临床问题、医患关系问题以及其他的很多社会问题,从实习医生到医生转换时间过快过短会给刚毕业的医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实习期间,医学生只有一个学生身份,不需要做出任何的诊疗决定,平常也只是写写病历和病程记录,完成实际的临床操作机会也很少,因此毕业后立即从事医疗工作,必然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1.2 在实习期间,医学生的职业并没有定,实习也只是走马观花的到各科看一看,对自己真正从事的专科并没有重点学习,所以毕业后对自己从事的专业实际上知之甚少。这样的医生在基层,在没有指导老师的情况下独立从事临床工作特别是手术等工作无疑将把患者置于危险的境地,是不负责任的。很多专科医生工作几年后发现自己明显的不足再进行临床进修,虽然对后续的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而一些坏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在一个医科大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后,不论是否被用人单位接受,是否确定了自己的专业,都应当在一定规模的医科大学继续2年左右的职业前培训,再继续从事相应的临床工作。用人单位虽然会损失一些眼前利益,但将来的收获是更大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可用和可信度高的,必然会减少用人单位的医疗纠纷,提高医疗质量。
1.3 实习期间,虽然与患者也时有交流,但是真正的医患沟通还是由老师在进行,因此实际上刚毕业的医学生医患沟通技巧等也是很不足的。无论在哪种医疗模式和背景下,医患沟通永远都是重要的,对医生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患者的疑虑,顺利开展医疗工作,保护医生自己都具有重要作用。
1.4 我国长期以来包分配的方式使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方面缺乏科学的指导,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缺乏远期规划。尤其在简短的实习期间,学生只能选学一些专业,从而无法全面了解各个专业,也不知道自己最适合的专业是什么,在将来的工作选择中大多比较茫然和被动,这对将来的职业兴趣的建立就存在一定的挑战。因此在全面而又有重要的职业前学习中,医学生们才会真正了解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2 解决的措施
我们觉得有必要对我国的本科医学生实行正规的职前培训,这对完善我国的医疗人才培养体系,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其形式可以采取讲座、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专科培训和执业医生资格考试等。我们觉得这几种方式结合可以进行,而且最好在正规的医科大学进行。
2.1 对刚毕业的职业前培训应当包括一系列的讲座,这些讲座包括临床思维、理论、医德医风教育、医患沟通技巧培训等,从而全面提高其专业理论和职业道德水平。虽然在本科学习中也接触了不少的理论,但由于缺乏实践的指导,以往的学习往往显得空洞而不易强化,在职业前的讲座却可以紧密结合我们的临床工作,让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从而牢记在心。而良好的医德医风则是我们医护人员的基本职业素养。
2.2 全科医生培训适用于所有刚毕业的医学生。医学知识需要融会贯通各专业,虽然目前在许多医院已经开展了全科医生培训,但普及率并不高,很不利于将来基层卫生工作的开展,而各高等院校对在校学生开展全科医生课程的更少,目前全国99所高等医学校中只有20余所开设了全科医学选修课,使在校医学生全科医学知识教育普及程度不高,不利于21世纪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全科医师后备队伍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开展职业前全科医生培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 职前培训中,在全科医生培养基础上进行的专科培养也有重要性。很多基层医院专科技术落后或设置不全,工作后根本无法提高专科技术。在我国北京等地区意识到专科医师培训的重要性并出台了《北京地区参加专科医师培训的住院医师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使专科培训走上了正规化,但那只是在少数地区,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没有专科培训基地,如果在医科大学开展全科医师培训基础上的专科培训必能为我国培养大量的专科人才。
2.4 完善职业前培训的考核制度。在规范化的医师职业培养过程中,了解培养成绩的方式就是考试,目前我国广泛开展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应当适合每一位毕业生,经过规范化的职前培训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的毕业生应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但只有执业医师资格证是不够的,目前的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着重于理论考试,对医德医风和操作技能却无从考核,因此凡参加医科大学生职前培训的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来对职前医师进行全方位的认证。
关键词:职业发展;课程模块;角色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3?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114-02
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职业发展教育理念得到不断普及和提升。经过几年的课程实践积累,本文在课程模块组合设计方面和学生角色培训方面做一些探索。《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培训遵循个人心理行为发展规律,包括几个重要模块:探索模块、决策模块和行动模块,这三个模块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衔接,形成一个螺旋式循环上升的系统。探索模块中包括自我探索和工作世界探索两个主要方面,其中自我探索模块包含兴趣探索、性格探索、能力探索和价值观探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引导大学生探索寻找自我需求和职业需求之间平衡点的培训中,我们尝试加强角色转换训练,培养学生换位思考职业素养的养成,培训包括三个部分:我看我、工作看我、我看工作。下面分别从培训目的、培训引导和培训拓展三方面做一些分析。
一、我看我
培训目的:引导学生转换到“本我”角色,以“悦纳自我”的愉悦心态对自我做深入探索。培训引导:通过“兴趣岛”、“心理测评”小游戏等方式,在放松快乐的氛围中,开始愉快地自我探索之旅,让内在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轻松地跃然纸上。培训拓展:兴趣、性格探索模块的展开,引导学生探索本我。思考:我已经为我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做了些什么?我还可以做些什么?它们和我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间可以有什么连接?我可以形成哪些独特的优势?
二、工作看我
培训目的:引导学生转换到“应聘者”角色,思考“工作看我”时是看重哪些方面的能力。培训引导:面对一则校园招聘信息,通过小组讨论团队分享的方式,讨论用人单位需要具备什么能力的人才。培训拓展:能力探索模块的展开,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的能力。思考:自己具备的能力和职业要求的能力之间如何寻求平衡?现在可以为未来需要具备的能力做些什么?
三、我看工作
培训目的:引导学生转换到“决策者”角色,感知决策的矛盾和冲突,感悟自己是决策的决定者和承担者。培训引导:“职业价值观”拍卖活动的开展,在紧张激烈的“得和失”氛围中,在“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欲望”的冲突中,让我们内心不易被察觉的职业价值观在决策中得到澄清。培训拓展:探讨“90后闪辞”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职业中什么对我最重要?我为它做了些什么?在不同时间段我的职业价值取向会变吗?我会坚持些什么?
通过加强角色训练,有意识地增强学生换位思考职业素养的提升,这在大学生探索自我需求和职业需求,并寻找两者之间平衡点时将起到剂的作用。在培训实践中还可以引入管理学原理,“规划—实施—监督”管理主线贯穿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以“人职匹配”理论为依据,引导大学生在探索自我需求和职业需求中寻求平衡点,合理规划职业发展目标;立足当下,采取有效的实施行为;并在实践反馈中,适时对规划进行监督,对职业发展实施管理。
《大学生职业发展》是一门综合的社会学课程,将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融合到职业发展中,加强特定项目的培训训练,逐步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不断思考探索,逐渐形成职业发展的自生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Z].2007.
[2]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美]杰弗里·H·格林豪斯(Jeffrey H. Greenhaus),杰勒德·A·卡拉南(Gerard A. Callanan),维罗妮卡·M·戈德谢克(Veronica M.Godshalk).职业生涯管理[M].第3版.王伟,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程利娜.以实践活动为依托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13,(1).
[5]曹荣,陈东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问题及举措[J].继续教育研究,2013,(2).
Abstract: The vocational skill appraisal get approvals by more and more universities as the efficients path of reducing school business docking bu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any university's appraisal situation is unoptimistic. This article mainly has carried on the elaboration to the vocational skill appraisal's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measure.
关键词: 职业;技能鉴定;措施
Key words: occupation;skill appraisal;measure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208-01
0引言
职业技能鉴定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通过政府授权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与认证的活动。职业技能鉴定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
1国外现状
进入 21 世纪,国际上提出了培养“关键能力”和“技术人文者”的概念。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具有明显的特色。德国“双元制”模式:就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各类中学毕业生要谋求某一个职业岗位,就必须首先通过申请成为某一个企事业机构的学徒。学生由企业依照国家标准招收,然后送入双元制大学学习。培养目标是:学士―工程师,即既有大学理论知识,又有从事工程师工作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就能担当起工程师岗位的工作,不需要企业再进行适应性培训。这是区别于传统大学之处。韩国政府大力提倡职业技术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1994 年韩国实施了“2+1 制”,即学生头两年在学校接受职业教育,第三年在企业接受一年的现场实习培训。1998 年建立了 40 所“2+1制”示范学校。澳大利亚的学校,将教室和实验室甚至生产车间合为一体,形成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能力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环境。在教学方式上灵活多样,既有传统的课堂教学,也有师傅带徒弟式的手把手教学,还有现代远程教学。实践教学则在实验室或车间进行,完全按实际工作要求操作。由此可见,技能教育是全球化教育趋势。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特殊能力的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企业的青睐,目前各大企业越来越看重“两证型人才”即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大学生在完成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通过学习培训再考一两个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以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更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对毕业生尽快就业是非常有必要的。
2我国全日制本科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现状及趋势
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从企业内实施的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制度开始的,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两证并重,学科性教育和职业型教育两教并举,已成为社会共识,近些年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在各大高校得以顺利开展,参加培训鉴定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据资料显示,我省近三年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本科生占学生总数的51%,普通本科院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把它作为扩大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有的大学明文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至少获一门职业资格证书;有的大学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一门必修课安排在教学计划中,计学分,有的学校创造条件,提供信息,鼓励学生参加适合自己的职业技能培训,无论是哪种形式,目的都非常明确,希望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技之长,学以致用,随着全球经济形势变化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所有的在校大学生对职业技能培训认识在加深,热情不断高涨,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大学生所拥有的技术和技能的凭证,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
3改变职业技能鉴定现状的有效途径
3.1 提高学生对职业技能鉴定的认识刚走进校门的大学生弄不清我国职业资格制度,不知道为什么在取得本科文凭同时还要考取职业资格证书,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了解职业技能培训的含义和作用,搭建各种交流平台,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认识“学历”加上“职业资格证书”就是将来就业最有效的通行证。
3.2 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缺乏规范性,试题库试题陈旧我国1997年开始试验试题库的开发,但是职业技能鉴定中出自国家题库的试题所占比例较少,试题不规范、不科学,与实际结合不密切,缺乏针对性与实用性。
3.3 考评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考评员队伍的基本情况看,无论是文化技术水平上,还是人员的分布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针对这种问题,要大力开发和增加题库的工种量、试题量,保证试题客观、科学、规范。
3.4 资金投入不足,鉴定设施不够完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和鉴定的核心内容是技能操作,应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技能鉴定站往往存在着实训基地严重不足,实验设备无论是数量还是更新程度都远远满足不了职业技能考核和鉴定的需要,因此,要采取各种措施,积极争取财政和有关方面的支持,努力增加资金投入,尽早购置健全相应的职业鉴定所需的必要设备,以保证鉴定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高等本科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非常重要又有意义的系统性工作,“两证”用人制度已被广泛采用,企业偏爱既有理论知识又会操作技能的大学生,聘用之后能马上上岗,为企业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政策支持,职业技能培训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高,效应会越来越大。因此面对高校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提出一定的改良措施必将推动职业技能鉴定的发展并提高高校对人才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崔雪梅.对普通高校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21).
[2]陈跃新.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新热点[J].成才与就业,2005,(15).
关键词:行业需求;大学生;职场形象礼仪;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2
一、职场形象礼仪释析
职场礼仪培训中的礼仪则是规范行为的一种,其中礼代表着一个人内在的品质,然后在通过“仪”由外在表现出来,这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针对礼仪并没有什么局限或者特定,只要是能够展现出约定成俗的状态,以准中、友善、美观和愉悦的形式展现出来的都被称之为礼仪。可是每个场所、环境和地域不同的空间礼仪所表达的形式就会存在不同,职场也是如此,当你进入到一个特定的工作场所,并不能立刻具备适应工作场所的利益,这就需要通过职场形象礼仪培训进行学习并加以巩固。
二、项目设计具体内容
1.本项目立足于产业需求,立足于把企业“搬进”校园,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对即将迈入职场的大学生提供专业素质培养和形象技术改造,使其更加适应职场的需求。
2.本项目立足于相关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专业研究方法,立足于行业需求导向下的调研分析。通过对淮安周边的中小企业以及大学城周边的本科、高职院校采用问卷调查,对于调查结果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
3.本项目立足于研究市场需求与毕业生能力的平衡节点,合理利用校园资源,与大学生求职需求相结合,以开设课程辅导班的形式,定期展开沙龙,请专业礼仪形象导师开展讲座。同时利用大学生创业园的便利资源,利用自媒体平台,例如微博,微信,QQ等的宣传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信息平台。
4.本项目立足于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真正缩短职场需求与毕业生形象礼仪水平的差距。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项目中包括邀请人力资源部职场人士开展相关活动,开展订单式实地考察学习,以达到对大学生的深度了解,并进行更深入研究。
三、项目开展的主要形式
1.以展开问卷调查的方法
为了更好明确培训的目标,达到培训的效果,使职场形象礼仪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本项目采用问卷调查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研,真正了解市场的行业需求导向,以及大学生的心理倾向和社会需求。
2.以开设课程辅导班的形式
将校园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譬如:大学生创业园,开设以“形象礼仪培训”为特色的专业课程辅导班,对各个学科知识进行整合,针对性构建知识网络,培养综合素质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场能力打好基础。
3.以请专业礼仪形象导师开展讲座的方式
定期开展形象礼仪沙龙,请专业的形象导师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教学,让学生在沙龙培训中通过身体力行体会职场礼仪,打造职场形象,在开拓眼界的同时,亦能起到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作用。专业讲师带来前沿知识和技能,必定是对综合素质的一次提升。但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如何做到兼顾,专业知识的深浅铺设也是一个挑战。
4.以建设网络交流平台的方式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实践与交流相适应。在信息时代,通过新媒体的传播,能更快、更好、准确的学习到更深层次的知识点,而且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新媒体平台能促进行业深层次交流,同时带动行业新发展。此项目借助新媒体网络交流平台的优势既可以宣传相关课程培训,又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平台相互交流学习礼仪培训相关知识。主要通过建设QQ群,新浪微博,微信平台来积淀并最终展示成果。
5.以订单培养人才的企业模式
在积极探讨行业需求导向的前提下,邀请并组织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家、资深员工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并且与相关企业合作、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参与协助,通过参观企业,模拟企业面试,在企业实地实习等形式给大学生们提供实践的机会,同时也给予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双向选择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宝贵的企业化实践体验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为以后走进职场提供了必要准备。
四、项目问卷调查过程及问题探究
在实际的问卷调查中,对于形象礼仪话题的关注,只有38%的学生表示对此非常关注,而对此话题漠不关心的学生也占总数的14%,大部分的同学都表示只是偶尔关注一下而已。对于现代社会是否注重礼仪的问题,却又有76%的学生认为现代社会相对关注,而认为完全不需要的学生则一个也没有。对于以上两个问题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数据比例,这说明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认识到了礼仪问题的重要性,但对于该问题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层,并没有给以同等的关注程度。
在被问及是否愿意参加礼仪培训问题时,虽然只有14%的学生表示不愿意,但在剩下的绝大部分学生还是要视情况而定的数据中可以看出,现代大学生对于礼仪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问题上还并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大部分的学生只是将其看作是个人素质的点缀,亦或是职场应聘中的额外筹码罢了。
五、项目问题解决途径
培养学生的外在素质,让高职院校的同学们树立危机意识和长远目标,要看到素质和能力对于市场选择的重要性,要将长远目标统一到为社会服务和自身素养的提高上。
将职业形象设计作为重点,加速商务礼仪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这样有利于在校学生提高自己的内在素质与外在素质。
运用范围经济理论,全面提高从事特定行业工作时所必须具备的素养、特征、气质,表现出专业的身份和仪表,充分展示展示人格魅力的同时表现出职业的特点。
六、项目意义与展望
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在最近的几年,礼仪标准化作为一个员工重要的考核内容,被许多诸如跨国公司的重要企业所提倡。职场礼仪不仅可以有效的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气质和魅力,还能体现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平,个人的学识以及内在素养。通过职场礼仪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冷静,按照礼仪的规范来约束自己,使得人际关系更加友好亲善,与同事间建立起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关系,与领导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从而能在职场中建立起良好的人脉关系,使自己的事业有进一步发展。“职场形象礼仪”项目的培训能够有效的帮助学习者顺利的走进职场,走向社会,能够更好地树立起自身的职场形象,在与他人交往中给人留下彬彬有礼、专业有素的美好形象。
职场礼仪是提高个人素质和单位形象的必要条件;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是人际关系的剂,是现代竞争的附加值。职业生涯的成功离不开一个完美的职场礼仪的强大助力,而一个完美的职场礼仪需要当代大学生们的努力去打造,精心去培养。同时,各大高校也应该通过调整课程的结构,去开设职业道德、心理健康、商务礼仪等课程,去培养当代大学生们的职业礼仪,当然,高校的老师也要强化自己的职业礼仪的修养,可以将职业礼仪教育融入到自己的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从而为大学生们的就业以及发展做好各个方面的准备工作同时也在努力提高高校的就业律、改进关于人才培养的方案,从而实现一种跨越式的发展与突破。
参考文献:
[1]李晓军.陈秀君.礼仪,助你求职成功[J].时代文学(双月版). 2007(03).
【关键词】应届毕业生 就业鸿沟 原因 GTW职业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010-03
狭义而言,我国当前职业培训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职业技术学校的职业培训、企业内部开展的职业培训以及在职人员在社会培训机构中自主参加的职业培训。针对高校应届毕业生入职前的专业职业培训在我国相当匮乏,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受自身就业能力的限制,逐渐陷入就业难的境地。有学者指出:“就业难的根源不在于大学的不断扩招,而在于企业与毕业生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就业鸿沟’: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正是出现‘就业鸿沟’的重要原因。”本文试图分析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鸿沟产生的原因,用GTW(Graduate to Work)职业培训模式来解决就业鸿沟问题。
一、就业鸿沟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社会宏观经济变化的影响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减缓了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为12016亿美元,比2008年的14285亿美元下降约16%,降幅之大为10年所未见。但是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仍在日益加剧,科技仍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在此情况下,我国为快速使经济得到复苏,采取原有的职业结构分化解体,提高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等措施。除此之外,企业为了应对科技的挑战与国际经济的竞争,越来越向高绩效的组织发展。然而,纵观我国应届毕业生的劳动力准备,情况并不令人乐观。近年来,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不满意度逐渐上升。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对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至今所招的应届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比较满意”的占45.1%,其中“比较满意”在外企和国企表现得比较突出,分别为54.7%和50.5%,但“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之和由去年的4.1%上升到10.6%,说明大学生的工作表现与企业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是导致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原因。此外,分别有32.6%、26.7%和25.8%的国企、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认为,现在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在对待工作态度的问题上,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分歧较大。由此可见,我国紧缺一种综合有效的针对性培训模式,这种培训可以帮助高校应届毕业生走出从毕业到工作这一阶段的混沌期,来解决企业与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鸿沟”问题。
(二)普通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困境
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对当今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是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素质包括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思考能力及合作协调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高校招生规模逐渐扩大,每年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大量劳动资源的同时,也逐步浮现出诸多潜在的问题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感到就业压力的存在,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困境,即学校教育的封闭性、保守性、单一性。
首先,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的封闭性体现在课本本位学习上。课本本位学习是相对固定教师在教室内向学生传授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或任课老师指定教材上的知识内容。课本本位学习呈现出一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典型现象。普通高校中大部分的教师缺乏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从而导致他们所教授的内容与社会企业实际操作的内容契合点较少,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其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实践的关系,造成学生只能处在一个孤立的封闭性的教室内学习。
其次,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的保守性体现在学生本位学习上。在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培养规划中,只是保守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计划、监督及控制。而较少开设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的职业指导课程,即没有整合学术学习与职业学习,未能加强学术教育中的职业性。这就导致学生没能更早地了解职业世界,也没法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方向作出比较成熟的选择。
最后,普通高等学校学习的单一性体现在课程本位学习上。课程本位学习是指几届同一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接受相同理论课程的一种学习。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知识经济以其令人目不暇接的更新速度冲击着每一个职业。由于人才市场需求与高校所设置的课程结构不符,全日制本科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可能到临近就业就已经落伍于社会境况,这就导致高校应届毕业生难就业、企业难得人的就业鸿沟现象。因此,我国缺乏一个能让应届毕业生与时俱进的信息渠道。
(三)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自我定位
近些年来,一些高校应届毕业生会因其好高骛远的个性而拒绝适合他们的低报酬岗位。逐渐地,他们的劳动力脱离社会生产过程,他们的使用价值不能发挥出应有的高度。专家指出:劳动力资源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其生产能力具有不能储存、不可保留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逐渐消失。当这些毕业生劳动力的效用性减弱后,他们将会愈加地陷入就业鸿沟的困境。这也正是因为我国缺乏高校应届毕业生相应的职前培训,帮助他们跨过从毕业到工作的这一道鸿沟。
二、就业鸿沟的对策——GTW职业培训模式
(一)GTW职业培训模式的含义
GTW(Graduate to Work)是个人从普通高等教育结束到有报酬的就业开始这一时间段,是一个为就业作准备的阶段。GTW职业培训模式是适应于应届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生从毕业到正式被企业录用这一阶段的职前培训模式,或者说是根据企业对就业能力的要求,为求职于这些企业的应届毕业生而调整、制定的一种有效的职前培训模式。
(二)GTW模式的课程内容
1.职业生涯认知课程。GTW职业培训模式根据高校应届毕业生所应聘的职位,帮他们分析、阐释所应聘职位的真实工作世界。职业生涯教育是帮助学生建立和发展正确的自我概念,它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能力、人格、需求、价值观及兴趣等存在的个体差异,认识到工作世界对人的一般要求,不同种类的职业对从事者能力和人格特质的特殊要求,有助于应届毕业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
2.个性化职业培训课程。GTW职业培训模式所设置的个性化职业培训课程符合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职业指导之父帕森斯提出的“人职匹配论”。帕森斯的理论内涵是在清楚认识、了解个人的主观条件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条件基础上,将主客观条件与社会职业岗位(对自己有一定可能性的)相对照、相匹配,最后选择一个职业与个人匹配相当的职业。通过GTW模式的个性化职业培训课程,高校应届毕业生可以更有效、更有方向地达到人职匹配这一最终目标。
例如,GTW职业培训将对每名应届毕业生进行各项测试,以了解学生的工作能力与其所要应聘公司的岗位,继而进行分析、匹配。如果最终测试结果是某应届毕业生在处理业务能力方面如鱼得水,但是在计算机软件操作方面还达不到应聘公司的要求,那么,GTW职业培训课程的执行者应有针对性地对此毕业生进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再如,某高校应届毕业生需应聘某奢侈品牌的营业员岗位或者某大型企业的前台岗位,此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应变能力都很好,但是其走路的形态等各方面的外形气质不符合企业的职位要求。针对这一类学生,在GTW职业培训课程中会请资深的舞蹈老师及形体老师指导学生,提升其形象气质。
(三)GTW的教学方法
GTW职业培训模式的课程是根据企业对岗位的需求而制定出个性化培训课程,主要采取共学制和师徒制两种方法。
1.共学制。共学制是一种以按需教学为基础的教育形式。其针对不同企业岗位的需求共性,由专业的教师为求职者开设共需课程。比如英语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我国越来越多的行业领域步入国际领域,对求职者语言素养的要求逐步提高。因此,许多企业都有语言的共性需求,求职者可根据自己的语言水平参加课程,与不同企业的求职者共同学习。
共学制也是一种以分层教学为教学基础的教育形式。分层教学包括两种取向:一是根据学生群体在学习上存在的个别差异,有意识地将其区分成若干类别或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二是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将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难易程度不同的层次,将属于同一水平的知识划归为一个层次。
2.师徒制。师徒制是GTW职业教育模式的一种形式,以杜威提出的“做中学”为核心特点,主张由师傅言传身教地向徒弟传授知识、技术及文化。现场教学是师徒制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现场教学是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或社会生活现场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通过现场观察、调查或实际操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三、对策的图解验证
对高校人才的知识储备与岗位的需求缺乏契合点的情况,GTW职业培训模式提供了一种具有可行性的解决途径。GTW职业培训模式可使应届毕业生在高校所学到的知识和企业之间有一个契合点,为双方提供一个通道,使高校人才能够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对此,笔者用“SPAECAT”来论证GTW职业教育培训模式解决应届本科生就业鸿沟的有效性。如图所示:
S(0号球student):某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
P(1号球position):某企业的一个职位
A(2号球atmosphere):毕业生融入企业工作氛围度
E(3号球efficiemcy):毕业生工作效率
C(4号球customer):毕业生寻求客户能力
A(5号球achievement):企业的最终绩效目标
T(球杆):GTW职业培训模式
图中每一个袋口代表着某贸易公司总体规划中对任职者在工作期间的期望指标,并且当球入袋后说明相应指标完成;虚线球代表实线球的运动路径。GTW职业培训模式的这根球杆将适当的力作用在0号球上,使某毕业生往贸易公司业务部的一个职位需求方向发展,当0号球与1号球撞击时,说明此毕业生与此职位匹配。匹配后,1号球逐步滚入左中袋,即任职毕业生完全达到了此公司业务部的用人指标。当此毕业生完全适合这一职位的时候,说明毕业生在工作期间因其价值观与同事有一定的类同性,而能在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中工作;拥有良好的工作氛围,能提高任职者的工作效率;工作效率提高后,其所拥有的客户也将越来越多;不言而喻,任职者最终将能顺利地达到企业所定制的工作绩效目标。当2、3、4、5号球逐一入袋,表明任职的应届毕业生逐一完成公司总体规划中所希望实现的期望指标。经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高校应届毕业生不仅能就职于适合自己的岗位,而且在后期的发展中既能有益于个人,同时也能造福于其就职单位的发展。因此,GTW职业培训模式能全面有效地解决“就业鸿沟”问题,使高校应届毕业生能真正地跨越就业这条鸿沟。
总之,GTW职业培训可以弥补前文所提到的大学专业与社会职业之间的鸿沟,有效缓解因人才市场需求与高校课程结构之间的差距而造成的就职难和招工难的现象。同时给予应聘者正确的指引,解决社会、人才、企业之间的博弈问题,实现社会资源利用最大化,人力资本效用最大化以及企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丽玲,吴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基于对管理类和经济类大学毕业生的调查[J].教育研究,2010(3)
[2]范泽瑛,谢超.关于2006就业力问题及其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8)
[3]周晓虹.试论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兼论促进就业的对策措施[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0(3)
[4]大学生就业更严峻,企业不满意度上升[EB/OL].
[7]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