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师德建设

师德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师德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师德建设

师德建设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0―0022―01

学校发展以教师为本,教师素质以师德为先。师德师风建设是建校之基、立校之本、兴校之源,是一个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它决定着学校的教风、学风和校风,也是社会的热点话题。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师德建设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师之大者在德

1.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以德为本,一言一行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因此,教师的言行,学生极易照样接受,很少去鉴别。身教是教师的天职,为此,教师必须正视自己的言行。教师拥有健康的人格品位,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得到敬重,起到榜样的作用。教师的言传身教,能感染、感化学生,形成号召力;教师良好的心理品格、道德水平、敬业精神,会使学生感到可信、可亲,从而形成凝聚力;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率先垂范,才能使学生感到可敬、可佩,形成制约力。

2. 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影响力的大小,而教师的影响力主要靠道德修养,包括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和情感因素等。教师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努力学习教师道德理论,树立人民教师人格形象。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作为自己思想行动的楷模鼓励自己,以崇高的道德品质作为自己行动的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二是要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道德品质。以先进教师为镜子,常常对照自己的言行,在实际工作中践行师德诺言。

二、师之高者在才

教师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学识,不光体现在所教学科的权威性上。青年教师在现代教学手段的掌握应用上优于老教,对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更容易接受,充满活力的课堂,也更容易被学生所喜爱,加上教师良好的师德、敬业爱岗的人格魅力,使得他们更容易在教学中树立权威地位。

2. 不断反思自己,提高职业素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明确师德建设的标准和自身差距,时刻进行自我反思,不断规范自己的育人行为,倡导践行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教学态度和育人精神,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和锐意创新的楷模。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师之尊者在爱

教师应该热爱自己的事业,关爱学生,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正合理,无偏见,正直公道,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如,语文教材中《我的老师》中的蔡芸芝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先生,《藤野先生》里的藤野先生和《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等,他们都对学生既温和又严肃,特别是对后进生的爱与关怀尤为感人。这四位教师的形象告诉我们: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若没有正确的教育思维、高尚的师德师风和较高的专业素质,就不会有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更谈不上“慈爱,善教”、“博学方正”、“严谨,治学”、“爱国,爱学生”。

四、师之长者在学

师德建设范文第2篇

近年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积极加强教师道德建设。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我国高校师德建设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在师德建设方面依然存在不足。

1.1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目前取得的成果

(1)有效规范了教师入职机制。目前,各高校都已制定了严格的教师任职和聘用标准,实行岗位准入机制。高学历要求便是高校教师聘用标准中的基本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高校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修的方向。在满足了学历层次、学术成就、工作经历等基本任职条件后,再通过严格的评审程序,才能正式成为一名高校教师。(2)有效营造了和谐师生关系。高校教师已经意识到,他们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以及有潜力成为对社会有价值、有作用的成员,也意识到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激励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对学识的自由追求,鼓励他们获得各种富于思想性的知识,和谐的师生关系已基本建立。

1.2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目前存在的不足

(1)师德建设的主体参与不够。在师德建设工作中,还存在教师主体参与性不高或态度消极等问题。同时,极个别的高校教师只注重个人发展,不关心他人进步,缺乏团结协作意识与敬业奉献精神;也有的教师因个人在工作或生活中产生的压力等问题影响工作情绪。此外,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重业务而轻视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师德建设的教育效果不理想,师德建设的相关制度等未能普遍实行,师德建设的成效也就微乎其微了,严重影响了师德建设工作的开展质量[1]。(2)师德建设的制约机制不强。在开展师德建设工作时,许多高校对教师缺少师德监控,或监督、激励机制不健全,都会导致师德建设的效果不够理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监督制度虚置,没有强调执行;第二,监督体制不完善,监督主体消极不作为;第三,奖惩制度比较空泛,师德表现情况在教师职称评聘时往往被忽略,对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的处罚缺乏统一的法律依据,碰到具体的违反师德行为就难以做出有说服力的处罚[2]。

2他山之石,取其精华,国内外高校师德建设做法比较

我们以美国为例,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师德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关注与借鉴。

2.1师德建设的规范相对完善

在美国,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同事等人际关系的处理准则和教师自身对其职业道德要求的理解与践行,是以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权利与义务为基础建立的。在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只停留在对教师的“人格期待”这一层面,这种要求只是一种期许,缺乏强制性。因此,我们应当通过法律途径来制定教师职业的道德规范,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如果违背了职业道德规范,不仅涉及道德问题,而且涉及法律问题,进而养成在法律的意义上强化自己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2.2师德建设的模式相对灵活

美国高校建立了许多专门促进师生间交流的渠道,从模式上做到了多样化,灵活性与时效性兼具,促进师德意识的提高。教师能够主动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把遵守条条框框变成自身自律的准则。而我国师德建设基本上都是按照固定模式进行,教师的行为规范只是不超越所规定的条条框框而已,即最低标准,所以很难做到真正发挥教师的自律作用。在我国高校内,师生间的交流还不够顺畅,教师有时难以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要求,缺乏为学生奉献的主动性,有碍师德建设的深入发展。

2.3师德建设的方法相对丰富

美国高校在师德培养方面,采用了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方式,以主观意识提高与客观环境促进相结合的方法,使其师德教育丰富而有效,让师德建设与教师、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亦是日常生活,亦是师德提高。师德要给教师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和教师之间关系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否则师德就会沦为一种虚伪的说教和宣传[4]。我国高校目前的师德教育还主要以“灌输”为主,常采用正面说服的方法,并不能很好的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所以“知行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

3联系实际,突出重点,我国高校师德建设新方法初探

根据新形势对师德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高校应该结合实际,查找不足,有针对性地加强师德建设,可以尝试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3.1以敬业奉献为核心,塑造教师的价值观念

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已不仅仅局限于遵守师德建设的相关规定,更重要的是从内心热爱教育事业,并且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高校应该不断深化教育,使每位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从而自觉加强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教育,并付诸行动于实际教学之中。由于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接班人的责任,所以教师的工作极其辛苦,社会的未来掌握在教师的手中,教师应当以社会责任为己任,无私奉献,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示范行为和人格力量来教育和感化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

3.2以关爱学生为原则,引导教师的工作方向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与学生间的角色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师不再是教育交流过程中的话语统治者,而是与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双主体,共同完成着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发挥的是引路作用,启发和鼓励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托尔斯泰曾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由此可见,师爱是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德的核心内容。教师需要在工作中真心地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成长,引导学生的成才。

3.3以制度约束为基础,强化教师的自律准则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要用自己的好品德去教人,才能收到训练和熏陶的实效,一位品德好的教师才可以塑造一批品德好的学生,教师要有高尚的品德追求、道德的完善和强大的人格力量。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致力于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处理问题的立场和方法,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感和人格。教师要认识到其榜样和导向的魅力,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尤其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将这种魅力发挥出来。因此,师德并不仅仅是规范中的条文,更需要教师将这些规范逐步内化为自律准则,外化为行动,落实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3.4以教书育人为要求,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

教师要将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统一起来,一方面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高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培训,对教师进行以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为核心内容的教育,以先进理论为依据,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能力和水平。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精神,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重师德的良好氛围,要引导广大教师深切认识师德建设在培育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重要性,以及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5]。

3.5以学习交流为重点,完善教师的教育平台

思想政治学习的方式,看似老套,但在师德建设中却会起到积极作用。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每周政治学习的机会,开展教师思想交流会,以学习、谈心等方式强化师德教育。认真学习相关法律规范和师德建设材料,对照自身工作实际,查找不足,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同时,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做好学习记录,撰写学习心得和学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6]。此外,教师道德素质的提高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高校应该拓宽师生间的交流渠道和机会,让教师深入地了解学生,也可以消除学生与老师间可能产生的各种误会,通过外力提高教师进行自我完善的主动性。

3.6以奖优惩劣为手段,加强教师的监督考评

师德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以人为本;师德建设

Abstract:Humanismistheguidelineandthebasicrequirementtobuildupteachers’professionalethicsinthenewera.Theconstructionofperson-orientedteachers’professionalethic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mustemphasizethestudent-orientedviewpointsoastoletstudentsdevelopfullyandfreely.Teachersshouldpursuenewteachingmodelsconsistently,renewteachingideascontinuously,trytoestablishnewlydemocraticrelationshipwithstudents,putstudentsinthefirstplaceandsetupconscientiouslearningstyleandacademicstudyattitude.

Keywords:collegesanduniversities;teachers;humanism-centered;constructionofteachers’morality

师德师风建设在任何时候都是永不过时的话题。改革开放30年,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型,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师德师风建设的重心也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党的十六大把发展高等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强调必须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因此,如何把“以人为本”这一比较抽象的哲学理念具体地落实到师德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去,就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也是高校落实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

一、“以人为本”是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等学府是培养高精尖人才的摇篮,它的中心任务就是教育人和培养人。在高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学生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学生的多方面要求。高校的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他们的潜能,切实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以实现其真正全面自由的发展。以人为本,体现了的基本观点,也是新时期师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特征。“以人为本”也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因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解放和自由及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高等教育坚持人本理念,就是追求对人本身的关怀,完整全面地关照人,提升人,鼓励人自由发展,认识人,关爱人、教育人、尊重人,开发人的心智,提升人的道德水平[1]。

“以人为本”是一种科学的教育哲学观。高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人本关爱的巨大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服务育人的意识,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爱惜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教师要用自己美好的心灵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启迪、感化和影响学生,为培养合格人才而不懈努力。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做是教师的主要道德标准。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才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2]。

二、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教师历来受到社会的尊重,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教师被人们比作蜡烛,点燃自己照亮别人,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严谨、求实、奋发、奉献的精神风貌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但是目前高校教师思想道德方面还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长期以来,受“师道尊严”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被作为客体对待,师生之间的关系成了服从和被服从的等级关系,学生习惯于服从,不愿提出任何异议,教师的服务意识淡薄,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为本位,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沟通,缺乏民主平等的气氛。

有些教师功利化倾向严重,对个人价值和利益看得较重,片面关注自己的科研情况以获得更高的岗位级别和津贴,而不太主动考虑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只为完成课时而教学,不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敷衍了事,教学效果不能保证,因而不能更好地培养合格的人才。更有甚者,有些教师把工作仅仅当作是一种“稳定”的谋生手段,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从事和自己业务关系不相关的其它工作,使本职工作受影响。

有些教师思想道德观念淡化,只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更经受不住大风大浪的考验,以至于在生死抉择的关头,弃学生的生死不顾,只身逃命。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范跑跑”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在灾难突然降临的一瞬间,都江堰光亚学校教师范美忠不顾学生安危第一个跑出教室,不仅没有尽到一个教师应尽的责任,事后还毫无廉耻地为自己的行为开脱,丝毫没有负疚感,带来了极恶劣的社会影响。同为教师,既有舍生取义的英雄楷模谭千秋,也有逃之夭夭、人人不耻的范美忠,显而易见,不是法律规定出了问题,而是师德建设存在严重问题。范美忠的行为不仅违背了师德,甚至丧失了一个普通人所必须具有的最起码的道德品质。“范跑跑”事件说明师德已有下滑的趋势,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有些高校教师不仅职业道德修养不够,学术道德观念也比较淡薄,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学术心态功利,学风浮躁。学术造假、学术泡沫、学术舞弊、学术交易、学术贿赂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一些名牌大学的著名教授也存在学术上的造假和腐败问题,刻苦专研的精神较弱,缺乏扎实根底和求真务实的态度。

三、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再思考

市场经济导致的价值多元和功利趋向等问题不容忽视,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大而紧迫的问题。针对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当采取一些对策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

首先,在高校师德建设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改变把教师作为教育主体、把学生视为教育客体的现象,打破服从与被服从、支配与被支配的陈旧观念,以学生为本,建设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涵,是现代教育的根本要求。高校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从学生的差异入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自我教育者,成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角,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有主见、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一条通道。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精神,增强学生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师生平等对话、互相信任、和谐相处,既是以人为本思想对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时展对高校师德建设提出的必然要求[3]。

其次,在高校师德建设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打破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寻求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学习能力和自学习惯。教师要定期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材,不断充实新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要汲取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将先进科研成果和学科前沿动态传授给学生;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要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使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要给学生更大的对专业、教师、课程和学习时间的选择权,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通过开设大量选修课、开放实验室以及灵活的学分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

第三、高校师德建设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和自身的品德修养,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师的道德修养是一种精神体现,是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味的体现。良好的师德形象是一种精神的化身,它孕育着真,引导着善,创造着美,奉献着爱。因此,师德建设不能靠简单的说教,也不能期望制定一纸法律条文就能解决问题,它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关注和全体教师长期的努力。要想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优秀教师,不仅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学生,还要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具备高尚的师德,因为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前光亚学校教师范美忠的言行不仅没有给学生展示一种舍己救人的崇高境界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反而传播了一种不健康的道德观,因此范美忠职业道德的缺失和职业责任的不作为绝不能被社会宽容和谅解。爱学生是教师最重要的职业道德,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并不因学生的毕业而终止,而会在他们未来的工作学习中继续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伴随他们的一生,可见师德影响之深远。

师德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还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教育引导大学生既要学会做事,又要学会做人;要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结合作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在增长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知行合一,德才并进,和谐成长,最终使大学生的理性与非理性、科学与人文、知识和品德、智力与人格、个性和潜能、精神与文化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第四、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更要注重教师学术与学风的建设。“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学术是非常崇高而神圣的事业,学术失德是大学教师的耻辱。大学教师要以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国家栋梁为使命和责任,要讲学术道德,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要自觉维护学术的尊严和学者的声誉。不讲学术标准和操守,则无法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所以,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要求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环境和氛围,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确立教师在学术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师的学术主体意识,培养优良学术道德,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赵雅芳.“以人为本”促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鸡西大学学报,2004(6).

师德建设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中职学校师德建设存在的六方面典型问题决定了中职教师师德修养的内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关爱学生、用心待人;适应需求、改革教学;终身学习、不断进取;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而实现这些目标的可行途径主要有:进一步完善师德建设规章制度,做到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建立健全师德培训体系,规范中职教师的成长发展过程;改进中职教师的职称考评和晋升机制,完善师德考核体制;借鉴国外相关的教育管理经验,严把中职教师职业入口关。

      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定位的,其根本目的就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从而就业、生存、为社会服务。基于这一目标定位,面对知识经济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职学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分析

      在当前社会开放、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时期,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相互交融、激荡,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意识、世界观、价值观等也随之改变。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各种思潮和意识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到中职教师队伍中来,使得中职教师队伍在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教师对中职教育生源的特点认识不足。中职学校的招生对象一般是应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人普通高中的毕业生、回乡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退役士兵等。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缺乏自信、恒心与主动性,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部分中职教师在面对这一特殊群体时,缺乏有效的教育措施,片面责怪学生的素质低、基础差、能力不强,将教育不力的原因归咎于学生方面。

    2.教师对学生缺乏基本的爱心和人格上的尊重,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由于中职生源的多样性,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致使一些中职教师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偏爱优等生,而对待后进生却缺乏足够的耐心和爱心,甚至还有体罚、变相体罚、讽刺挖苦学生的做法,做不到真正尊重、理解、关心、帮助学生。

    3.教师对师德修养认识不到位。师德建设本是教师专业化的应有之意,有些中职教师却误以为专业化仅指教学水平和教学效能,因而只重视发展教学业务能力,忽视了思想道德素质和师德修养水平的提高,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出现了偏颇,由于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这些错误观念体现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从而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4.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意识淡薄。有的中职教师把教师工作当作一种稳定的谋生手段,从  教敷衍了事,上课得过且过,甚至热衷于校外兼职,注重个人功利,工作拈轻怕重、斤斤计较。还有一些教师个人素质低下,课堂上说脏话、粗话,仪表举止不端,接手机等现象屡见不鲜。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或者是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疏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导和规范,不重视学生正确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这与实施素质教育及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要求不相适应。

      5.师德培训体系不够完善,培训项目不健全、不规范及职教师资培养基地基础条件较差,职前培育不够系统,在职培训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还有一些高等职业师范院校也没有形成有效的师德培养模式。

      6.师资管理制度本身不够健全,教师录用程序的不公正、不透明及不规范的教师任用制度,使得中职教师师德的发展缺乏切实有力的监督和保障机制。

      二、中职学校师德建设的内容

      中等职业教育是技能教育,是就业教育。目前中职学校教师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就业、创业有着直接的影响。那么,从哪些方面来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的师德?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中职教师要忠于职守,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热爱本职工作,不搞第二职业,不出现无教案上课等敷衍塞责现象;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根据专业特色,以具体某一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为切人口,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品德;规范学生的违规违纪现象,引导学生诚实学习、诚实做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

    2.关爱学生,用心待人。

一直以来,受社会上“重普教,轻职教”思想观念和盲目追求高学历的现象的影响,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压力,使得很多中职生出现焦虑、冷漠、自卑、对抗等非正常的心理状态。这就要求中职教师要了解中职生的心理特点,用“爱心”去温暖每个学生的心灵,耐心去做每个学生的思想工作,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和失落感。

    3.适应需求,改革教学。

    中职教师要了解中职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密切关注职业教育与企业的联系,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和新方法,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开发校本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对学生一视同仁、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运用创新教育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4.终身学习,不断进取。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职业的需求,中职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只有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中职教师,才能培养出具备终身学习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

    5.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身教重于言教”。中职学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教师的一言一行对成长中的他们起着重要的影响,这要求教师在各方面都要起到表率作用。所以,中职教师在工作中言行举止要文雅大方,谈吐文明,不说脏话、粗话等,衣着端庄大方,不穿奇装异服、拖鞋等进入教学区。

      三、中职学校师德建设的途径

      中职教师师德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关键,建立一支品德高尚、创新意识强、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是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保证。

     1.进一步完善师德建设规章制度,做到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用制度的力量来保障教师道德的普遍实践,是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基本保证。首先要把师德建设制度化,学校党政部门应根据中职教师的职业性质和工作特点及教育改革的需要,制定中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例如《中等职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读本》、《师德规范条例》、《优秀教师行为守则》等来规约中职教师的道德行为。其次是领导层的高度重视,树立“立德树人、双师素质”的教育理念,把师德建设纳人中等职业学校的长期战略规划当中。通过加强师德教育宣传,树立师德典型,表彰师德先进个人集体,来激励教师以德修身、以德育人。最后是他律和自律相结合,师德作为教师的行为规范,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内心信念起作用的,依靠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因此,中职教师需在道德实践过程中自觉将师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自律行为。

    2.建立健全师德培训体系,规范中职教师的成长发展过程。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加强中职教师的师德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职前培训中,首先要加强职业教育学科教学,强化师范生对职业教育理念的培养,这是解决中职教师职业道德素养问题的关键。其次要重视师德教育,开设职业道德课程,采取间接渗透的方式,将教师的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日常道德教育中。最后要强调道德实践,培养师范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职后培训中,中等职业学校要把师德培训纳人学校的重要工作日程,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师德修养计划,有序地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增强教师师德行为的自觉性。另外,中职学校也要重视教师职前和职后培训的衔接性、连贯性和科学性,使师德培训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规范中职教师的成长发展过程。

      3.改进中职教师的职称考评和晋升机制,完善师德考核体制。

      一直以来,职称与教师的经济收人直接挂钩,成为评价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直接依据。制定公平、合理、科学的职称和晋升评价体系,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积极性。首先是制定和改进相关的评价制度,如《中职教师岗位责任制》、《中职教师专业素养考评制度》、(中职教师奖惩制度》、《中职教师师德修养考评》等把师德纳人教师专业素质的评价体系来激励中职教师道德行为的实践。其次是实行民主、公平、公正的评价,运用学生直接参与和企业参与的考核与评估,设立月考评、季度考评制度及长期不合格者末尾淘汰制等常规评估,并和中职教师所接受的培训、报酬、待遇、晋升都有直接的联系;每年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行业实践,并参加技能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师德专项的评价,对于师德总体评价中不合格的教师,在其当年的晋升职称、聘任职务中给予一票否决,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这样就形成了科学的制约机制,有效地保证了师德建设的民主管理。

      4.借鉴国外相关的教育管理经验,严把中职教师职业入口关。

师德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安院校 师德建设 教师 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Z013)05-0078-03

[作者简介]杨雪,铁道警察学院法律系副教授(河南郑州450053)

近日来,我们许多人都被一个90后的大男孩感动着,他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90后最美学警”,他就是铁道警察学院2011级学生李博亚。李博亚同学在危急关头舍身忘我、英勇救人的英雄壮举感动了全中国,也有力地改变了社会对“90后”大学生的看法,堪称90后大学生的典范和楷模。我们在赞叹和感动之余,不仅要思考一个问题:李博亚作为一名警校学生,是什么造就了他奋勇救人的胆气和英勇无畏的精神?答案可能有很多,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李博亚同学的举动与其在公安院校中所受的教育和培养是分不开的,而其中师德对其高尚品格和忠诚警魂的铸就影响尤为突出。

一、公安院校师德建设的价值蕴涵

“德乃师之魂也”,师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仅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产生影响,而且会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乃至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产生巨大影响。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不仅反映了教师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而且还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不仅关系到高校学生品格的塑造,更关系到高校学生培养的质量。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乃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具有重大意义。

加强师德建设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同样,要发展公安教育,实现政治建警、科技强警的战略目标,也需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品德高尚、作风严谨、结构合理的公安高校教师队伍。而在公安高校教师队伍中,师德建设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高尚的师德不仅会有助于教师在工作中勇于担当和无私奉献,而且还会促进其业务能力的提高和育人效果的增强。在公安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公安院校要真正实现政治建警、科技强警的历史使命,造就忠诚于党和人民、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合格公安人才,就必须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对公安院校师德建设提出更新、更高、更严的要求。

二、公安院校师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岗不敬业

当前,爱岗敬业精神欠缺是公安院校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受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部分公安高校教师的职业理想和工作信念发生了动摇,不再把教育教学工作看作是传承知识、创新文化、传播理想的光荣事业,而是把其仅仅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因此,对其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缺少应有的感情和足够的投入,不仅不能把个人理想与学生发展、祖国繁荣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也不愿把全部精力投入教育事业,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一旦有收入更高或者待遇更好的职位,就义无反顾地离开教师岗位,全然不顾学校和学生的利益。再有,不少教师的育人意识淡薄,普遍存在重教书轻育人或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殊不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相关知识,更要教学生如何做人,教师作为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其人格和行为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然而,一些教师除了讲授专业知识,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道德品质漠不关心,更有甚者,为了追求物质利益而丧失了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规范。

(二)在业不爱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具有高度责任感的直观体现,作为教师应当真心地去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从思想道德、学习生活、能力素质等各方面去关爱学生,努力融入到学生中去,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然而,一些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任务就是教学,至于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等都与自己无关,自己没有义务去关心、帮助学生。不少学生反映,有些教师只有在上课时才能见到,其他时间几乎见不到,有时在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想找教师谈谈,不是找不到,就是教师以各种理由拒绝,一些教师基本不与学生交流和沟通,甚至连学生名字都不知道。当个别学生在生活上遇到困难向教师求助时,一些教师不愿施以援助,不愿“多管闲事”;当学生个人利益受到学校侵害时,一些教师怕得罪领导,明哲保身,不愿挺身而出为学生庇护。这些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也值得我们深思。

(三)治学不严谨

治学严谨即是要求教师以严密、谨慎、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也是爱岗敬业的具体体现,但是当前公安高校教师中也存在治学不严谨的现象。俗语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须有一桶水”,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及时给自己充电,丰富自己的知识,强化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素养,这样才能胜任教学工作。然而一些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而且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成功十分不利。除了专业知识,教师还应注重对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的学习,但多数教师很少主动学习或给予关注,使教学缺少针对性和有效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四)不为人师表

作为教师,其言行理所当然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但是目前个别教师非但不能成为表率,反而削弱了教师的人格力量,损害了教师的职业形象。轻者,一些教师纪律意识淡薄,作风散漫,无视学校规章制度,如上课经常迟到、课堂上随意接打手机、吸烟、说脏话等等;重者,个别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钱分交易”,通过收取学生钱财。把原来不及格的成绩变成及格或是故意泄露考试试题;有的教师把学生当作无偿使用的雇佣工人,让学生为自己搞科研、做实验,坐享其成;还有的教师全然不顾“师道尊严”,利用学生考研、考博之心,进行权色、权钱交易等。

三、加强公安院校师德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加强理论研究,为师德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理论研究是制度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缺乏理论基础的制度构建必定是不完善、不成熟的,为此,加强对公安院校师德建设的理论研究,为师德建设的制度构建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目前公安院校师德建设理论的研究基础还较为薄弱,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也不够丰富。对此,公安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各公安高等院校和有关教育部门专门对公安院校师德建设中涉及的一系列问题(诸如师德建设的目的,师德建设的内容、存在的缺陷、建设的机制和途径等)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形成一套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以对公安院校师德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二)加强自我修养,提高师德建设主体参与能力

师德水平的提升离不开教师的自我修养。公安院校教师要提升自身修养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应当坚持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道德认知水平,不仅要加强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向社会生活学习。其次,应当加强道德实践,即不要只把师德建设作为口头活动,而是要在实践中恪守道德规范,提高师德水平。教师除了在日常教学、科研等活动中自觉遵守师德规范,还要在工作之外的活动中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再次,应当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道德习惯的养成不仅要掌握科学的道德修养方法,还要保持学习的连贯性和可持续性,为达到更高的师德水平而不懈努力。

(三)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第一,完善师德建设的领导制度。(1)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公安院校要切实把师德建设工作摆上重要日程,把教师师德建设作为一项事关教育发展的大事列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中,统筹部署。要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和所属各部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学校领导亲自抓、职能部门各负其责、有关方面大力支持的工作机制。(2)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师德建设必须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由学校党政领导组成的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学校师德建设的规划和组织协调工作。学校所属各院、系要由书记或副主任主抓本单位的师德建设工作,从基层抓起,从基础抓起,保证师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健全教师准入制度。教师的良好师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个人道德修养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注重教师从教前的品德修养是确保师德优良的重要前提。当前公安院校在选拔教师时往往侧重于学历学位、科研能力或实战经验等,而很少注重对其个人品德和道德素质的考量。试想如果教师存在从教品德不过关、心理有障碍、人格有缺陷等问题,又如何确保他今后能成为一名合格或优秀的教师呢?因此,应当坚持高标准的教师准入制度,将业务水平考核与道德品行考察紧密结合,这也是确保教师师德水平的首要条件。

第三,完善师德教育制度。学校加强师德教育不能仅限于岗前培训,还应当把师德教育活动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始终,并将其制度化、常态化。师德教育的方法应灵活多样,除了理论教育外,还可以通过召开专题讨论会、座谈会或举办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等多种方式进行,通过这些有意义的教育活动促使教师对自己的师德进行反思,逐步强化师德意识,提高师德水平。

第四,完善师德考核评价制度。(1)完善师德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在确定考评指标时应坚持合理、科学、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2)考核评价方式要多元化。可以采用学校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同行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3)注重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与反馈。考核评价结果应作为教师奖惩和聘任的重要依据,同时考核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到教师本人,以起到激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