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考试前的准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考;地理教师;复习准备
2001年地理与高考发生交集,高中地理教师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笔者十分珍惜,也深感责任重大。因而教学上总是竭尽全力,做到无愧于学生,无愧于学校,无愧于教师行业。笔者根据多届高考复习备考,提出高考复习前地理教师的一些准备工作,不当之处还请同行指正。
一、真爱学生,相信学生,与学生共同成长
每一个高中孩子,父母含辛茹苦十几年,寄予了每一个家庭众多的希望,孩子的良好发展,可能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人生轨迹。高中的孩子,他仍然是孩子,他们需要爱,他们渴望真爱。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孩子与我们相处时间超过了家长。这个爱谁给他?只能是我们教师。可能有些同行不理解,你我都是家长,或都将成为家长,换位思考,其理自明。
高中的孩子,你绝不能低估他们的情商。你若不离不弃,我便生死相依,这就是他们简单的爱。如果你是真心付出,他们能看见到,他们能感觉到。真爱学生,相信学生,会创造很多奇迹。笔者亲身经历,曾经接手年级的一个差班,进步到了年级前茅。如今回忆起来秘诀很简单:不离不弃,严格要求,真爱学生,相信学生。当学生信赖你,爱戴你时,教学真的可以创造奇迹。
分数不是唯一,努力最为重要。看轻高考的结果,享受高考逐梦的过程,师生收获会更多。高考逐梦途中,我们收获青春,她刻骨铭心、跌宕起伏;我们收获信念,她锲而不舍、再接再厉;我们收获友谊,她相搀相扶,风雨与共。高考是师生共同的高考,过程完美了,你说结果还会差吗?
二、钻研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用好教材
课程标准是根本的纲领性文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命题的依据;教材是信息的载体。高考复习前教师必须钻研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通看成套教材。只有这样,高考逐梦途中,教师才能正确领航,省时、省力的带领学生驶向成功彼岸。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好比是我们航行的罗盘,为我们指明正确的方向。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给出了每一个知识模块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这是高考命题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要求,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必须加强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和钻研。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笔者翻查近三年四川高考考试说明,每年都有对学生四方面能力的考查即:⑴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⑵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⑶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⑷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每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一般在三月左右出来,在此之前教师应参照上一年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进行高考复习。一旦有新考纲,教师必须对新旧考纲进行比对,找出差异,这往往就是二轮复习的重点。
新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编写,体现了课标对教学的要求。教材是成套化的系列,高考复习前,教师应通看成套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新教材体系。复习时才能有所取舍的提取教材案例,高效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快速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是一纲多本,新教师在教材使用上应做到信奉而不为是,遵循而有所立。针对高考,只有教材肯定不够,笔者建议教师根据本校学生情况,编写导学案和配套训练案。
三、研究高考试题,探索高考命题规律
高考地理试题对中学地理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高考地理试题,认识高考地理试题的价值取向,对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高考地理试题研究主要研究考试内容(考什么)、命题形式(怎么考)和标准答案(怎样答)三方面。笔者分析近三年四川地理高考试题,得出如下一些规律:
⑴自然地理比重下降、人文地理比重上升,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⑵加大了对人口、工业、城市空间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的考查力度。⑶命题素材联系生产生活,体现学科知识的应用价值。⑷区域定位的难度减小,区域内、外要素之间关联性加强。⑸试卷难度总体有所下降,地球运动考查难度减小,选修内容融合在试题中,没单独命题。⑹应用型、能力型和开放型试题增加,突出综合能力考查。⑺题型平稳过渡,12个选择题加2个主观题的组卷方式基本固定。⑻参考答案简洁、逻辑清晰、表述完整,通常为2分一个给分点。
那么,什么是考试焦虑呢?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学生在考试期间心理上的紧张、不安、焦虑、恐惧等在情绪上的反应都可称之为考试焦虑。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在考试来临前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焦虑;另一类是指在考试过程中产生的焦虑,如“怯场”、“晕场”等。考试焦虑产生时,会伴随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最初的状态为生理反应,例如肌肉紧张、心跳加快、血压增高、额头出汗、手足冰凉等;随之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如苦恼、烦躁、无助、担忧等情绪体验,有时也会产生胆怯、缺乏信心和自我否定等心理。考试焦虑严重时,其反应状态也更为强烈,如眼花耳鸣、头痛脑昏、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处于僵滞停顿状态,严重的还可能伴发呼吸困难、尿急、尿频、呕吐、腹泻甚至昏厥等,“晕场”就是最为典型的一种表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实现自己的目标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内心的不安和紧张,严重时就会给人带来恐惧,形成焦虑。适度的焦虑和紧张有助于人们集中注意力,可以使知觉更加敏锐,思维更加灵活,学习效率更高。而过度焦虑却不利于正常水平的发挥,影响考试效果。焦虑是难免的,但焦虑的产生与程度在个体之间有很大差异,好胜心强、急于求胜的学生面对平时的小型考试,也可能会忧心忡忡,产生焦虑;而缺乏上进心和自尊心的人,也许对重大考试也持无所谓的态度,其心理、生理反应不显著。所以,应辨证地看待考试焦虑的影响。总之,考试焦虑的产生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要的,关键是学生要学会自我调适。 怎样对考试焦虑进行心理调适呢?针对小莉的情况,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老师提出了以下方法:
(1)端正考试动机,减轻心理负担学生对考试的意义要有客观正确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应试动机。考试作为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中等程度的焦虑,以保证在考试中正常发挥水平。如果片面夸大考试的意义,甚至把考试与个人的终身成就、事业和幸福等都联系在一起,势必造成考试还没开始就惶惶不可终日,带着强烈的求胜动机和沉重的心理负担去复习、考试,致使焦虑程度越积越强烈,临场发挥时事违人愿。因此,越是临近重大的考试,越要适度降低求胜动机,减轻心理负担,真正做到轻装上阵。当然这绝不意味着要学生以消极应付的态度对待考试,毫不准备、毫无压力地参加考试,其根本目的仍然是要求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和积极的心理状态来迎接考试。
(2)做好充分准备,形成良好的考试状态充分的考前准备工作,是预防产生过度焦虑的最有效方法。考前的准备工作很多,如物质准备、知识准备、体能准备、心理准备等,缺一不可。一般说学生对考前的物质准备(如考试时所需文具等)、知识准备(如全面认真复习等)已达到最高限度,因而这些因素对考生考试结果的影响差异较少,而影响考试结果差异最显著的是体能准备和心理状态。比如体能准备,有不少学生在考前拼命复习功课,作息无规律,睡眠不足,缺乏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致使生理功能紊乱,大脑过度疲劳,体能下降,精力不济,这无疑极大损害了考前良好的体能准备,加之心理上的紧张焦虑,临场“晕场”的可能性就会增大。无论是体育竞赛还是各种考试的经验都已证明,缺乏良好的体能准备是难以保证正常水平的发挥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学生在考前为保证旺盛的精力,饮服大量的高脂肪、高蛋白的营养品,结果造成消化不良和胃肠功能紊乱,体能不仅没有增强反而下降。考前适量补充营养是需要的,但一定要注意适度,防止暴饮暴食。俗语说“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中的“玩”,事实上就是娱乐,紧张学习之余的娱乐,可以使人消除生理疲劳,恢复体能,还可能使人情绪轻松,压力减轻,从而防止高强度焦虑的产生。反之,考前忧心忡忡,焦虑不安,缺乏良好的心理准备,这样在困难还未出现时,就已被困难吓倒。正如人们常说的:很多人不是被困难击倒,而是被他自己“吓”倒的。所以,学生在考前应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既要对考试时各种困难挫折有客观而科学的估价,又要有克服困难挫折的充分的心理准备。
(3)正确运用自我暗示,鼓励自己的信心自我暗示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国外有人以将要行刑的死刑犯做被试,告知被试者在特殊的装置情境下,给他们以大量抽血的方式结束其生命。被试者不能看到却能听到抽出血液的嘀嗒声,结果到一定的时间被试者生命终结。其实根本就没有给被试者抽血。这种虚拟的场景给被试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导致他们不“杀”而亡。相反,积极的自我暗示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量,从而创造奇迹。
有些同学的考试焦虑较重,原因往往就是钻进了消极的自我暗示的“圈套”。他们的念头是:我不行,我就怕考试;我肯定会紧张;我又要失败了……人有时候是很奇怪的,你以为自己怎样,常常你就会怎样。所以,知道了自我暗示的巨大效应,我们就应把消极的自我暗示转换成积极的自我暗示。比如每天告诉自己说:“我能行,我肯定会成功!”
(4)进行自我放松训练我们可以用以下很简便的方法进行自我放松训练。①大笑法:笑是一种精神消毒剂。国外谚语说:“一个小丑进城胜于一打医生。”在可能的时候,不妨去听听相声,看看小品,这样可以化解焦虑。②运动法:机体的运动可以使精神放松。可以在考前开心地去踢一场球或来点别的什么运动,这样可以消除焦虑。③深呼吸法:考前或考场上紧张焦虑时,做深呼吸4~6次,会缓解焦虑。④六秒钟放松法:抓住片刻时间,六秒钟就够,收腹,缩颏,扭动身体,打哈欠,伸懒腰,焦虑会随之消失。
【关键词】体育考生考前准备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7X(2014)07-067-01磨砺三秋,只求一日之搏。体育考生经过长时间的刻苦训练,成绩得到了提高。但从考试中发现,有的学生能够“超水平”发挥,有的考试成绩与训练成绩相差不大,有的却不如平时的成绩。原因主要就在于考试前各方面的准备是否恰到好处。因此做好考前准备对在考试中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取得最佳成绩,有着重要意义。体育考生考前的准备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
一、注重心理调整,消除紧张情绪
考前的心理包括进入身体调整期的心理和考前状态。
(一)调整期是进行生理机能恢复的关键时期,然而进入调整期就以为着考期已近,有的学生心理上越来越出现紧张焦急、盲目等心态。这种复杂的情绪,不仅影响考生的文化课学习,更重要的是不利于考生的营养和休息,直接影响生理恢复及训练。
(二)体育考生应注意心理调整,使自己信心百倍地进行训练和恢复。自己建立一个客观的目标,正确评价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扬长避短,避免相互比较,主要依据得分标准来衡量自己。
(三)考前状态是由于考生经验及训练水平的不同及考试有关信息、场地、器材、观众和其他考生的表现等刺激;使考生出现急躁、坐立不安、多尿、情绪激动、喉咙发堵、浑身无力等现象;这些不良反应都有可能会使机体工作能力和运动成绩下降。
为了克服考生的不良反应,使之达到最佳准备状态,此时一方面要通过谈话使其平静下来,要求考生端正态度,控制情绪;另一方面可采用手法轻、时间稍长、接触面积大的局部按摩,如轻推,轻揉,揉捏负荷量最大的关节和肌肉群。第三要做好准备活动,如果考生的兴奋性不高,可做些强度较大接近考试内容的练习;如果考生兴奋性过高,准备活动的强度可小些。
二、合理安排膳食,增加能量储备
临近考试期间,机体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能量消耗很大,但由于精神紧张,可能出现食欲下降,消化紊乱等情况。因此要注意考生考前的营养,保障考试时发挥最大的潜力。
(一)考前营养。考试前的营养安排,对考生加试时的体内营养状况和机能状况有很大关系。在训练调整期营养也应进行调整。此时主要是使考生保持适宜体重,增加体内维生素储备,碱及糖原储备,相应减少热量摄入及蛋白质和脂肪等。除膳食外可补充维生素A,每天3000国际单位,维生素B1 5-10毫克,维生素B2 2-5毫克,维生素C 200 - 250毫克。由于维生素C上在服用后30 - 40分钟才发生作用,因此在测试前,根据运动项目时间的长短在30 - 40分钟前一次服用,量可略高于平常量。另外按照考试时的情况,调整进餐制度,逐步适应考试时的膳食。如果营养和饮食安排不当,就会直接影响运动能力,甚至发生腹疼,呕吐或低血糖等症状。
(二)考前一餐安排。考前一餐要以不妨碍考试时机体的各种生理应激,有利于体内代谢来进行。要求按考试时间确定是否吃饱,一般以八成饱为宜,在考前2个小时左右进餐,食物要易消化、速效、高热量并含有维生素和无机盐的,忌油腻,带有刺激性和不易消化的粗纤维多的食物,切忌饮酒。
(三)糖的摄入。考前糖的摄入,对节省体内糖原,防止低血糖和延缓疲劳的发生有一定作用。短时间的运动项目(如短跑、跳远、投掷等)不需要不糖。长时间的运动项目(如中长跑、足球等)应在考前1.5-2小时为宜,注意避开在运动的30-90分钟前补充大量的躺,以防止因服糖引起胰岛素激发一时性的低血糖的反应。在补糖的类型方面,补充复合糖或低聚糖比补充单糖的效果好。此外应注意一次服糖不宜过多,否则会影响胃的排空,并产生恶心,胃疼等不适反应,补糖量一般以每公斤体重1克为宜。
(四)考后营养。考生在进行剧烈的考试后,即使合理补充营养,有助于消除疲劳和恢复体力,考后即刻服用100-150克葡萄糖,对补充热量,促进糖原储备,恢复血糖水平和减少乳酸含量,均有良好的作用,为下一个项目的考试奠定能量的基础。
三、及时进行调整,做好准备活动
(一)调整期训练。大强度训练后要及时进行调整,调整期一般为考前12 -16天,为了不影响考生文化课学习,又能保持良好的技能状态,在训练过程中可逐步减少运动量,保持原来的训练强度,可按照加试项目进行练习,并要具有考试的负荷强度,以此来提高加试的能力。考试前可根据本人的实际状况,有重点地解决问题,但要注意考虑考生短时间改变动作技术的接受能力,否则可能得不偿失,破坏了原有的技术动作而影响成绩。
(二)考前准备活动
关键词:高考;体育生;科目训练;建议
中图分类号:G8
一、调整好训练内容,合理安排训练负荷
考前训练随着考试时间的临近,训练运动量相对减小,训练负荷强度增大。训练内容应放在与考试项目密切相关的专项素质和专项技术上。训练采用多组合、多样化的方法,使考生心理、生理、技术等得到全面调节,达到积极性调整的目的。以较大负荷量训练后,安排适宜强度的技术练习;在高强度技术训练后,安排适量的力量练习;在中等强度技术训练后,安排速度耐力练习。从多年的实践及带学生训练总结的经验。采用一个月的时间为一周期定为考前准备训练期。第一周负荷较大,第二周负荷最大,第三周负荷较小,第四周以模拟考场进行测试性训练。从周期调整中,使一般学生通过1—2周的考前适应训练(强度达到考试的70%—80%)和其他辅训练达到身体恢复。有利于考生在最后一周肌体调整到最佳状态,克服考前紧张的心理情绪,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进入考试。
在考前一周训练中,安排总量相对减少,练习强度、组数也减少。在考前两天安排一天休息,考前一天再进行适量的技术训练和专门的准备活动安排训练,不应过分用力,达到微出汗为宜。这样训练的目的是,有助于防止考试前出现过度兴奋,达到改善代谢和提高工作能力。通过这些安排,能为培养考生竞技状态起到积极作用。在这段训练中还特别要注意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使各器官系统的能力随之提高,对考生运动能力起决定性作用。一般说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度提高,动作就越快,力量就越大,爆发力就越强。
二、考试科目的专门准备训练
在考前准备训练期中,主要使考生技术稳定、动作流畅熟练、把握技术、调整状态、稳定情绪达到整体训练效果。为达到这一目的,主要通过模拟测试或比赛,针对考生出现的问题,根据完整技术的合理速度、节奏、结构来确定技术改进环节和方法,处理好技术细节与整体技术的关系。如:立定三级跳远的蹬摆、收腹举腿、落地的分解与完整练习;铅球技术的左侧支撑与右髋、右腿的蹬伸及躯干、上肢的协调配合用力;100米的起跑练习,从“各就位”的下蹲到“预备”平稳抬起的始发状态,注意控制呼吸节奏或静听“鸣枪”,并集中在快速发力的训练上。考前一周训练安排中,铅球、100米、立定三级跳远练习的比例较小,800米耐力项目练习时以500~600米的强度为主,量也同样下降,多安排一些辅练习来调整考生的厌倦情绪,使考生对考试产生一种“新鲜感”、“饥饿感”,增强考试欲望。切忌,因考前不放心,进行大量标准器械练习和立定跳远、速度等的练习,导致考生考试欲望的下降,考试时不能正常发挥水平。因此,考前进行考试项目转移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三、实战性训练
1.各种环境条件下的训练:在考前准备训练期中,有针对性的安排一些不同标准、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训练。利用下雨天场地器械湿、滑的情况安排测试和模拟,用加重器械的训练和设置障碍的跳跃练习。使考生在较困难条件下完成训练,以适应体育专业高考时间紧、项目多、安排较紧张,可能出现天气突变等情况的需要。
2.考试时间的模拟训练:训练时间安排结合历年体育高考实际情况,一般每半天有一个考试项目,每位考生前后安排不同。为适应考试需要,安排训练时分别在每半天的前、中、后各时段内轮换交替安排训练。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会使考生对全天候运动产生适应,形成一定的习惯和运动条件反射,多次重复这样的小周期训练,考生就能在参加专业考试的几天内达到神经系统的高度兴奋,从而提高体育专业考试的成绩。
3.考前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安排非常重要,准备活动的开始、内容、量和持续时间都应该有具体规定。准备活动的负荷根据考生的习惯和承受能力来制定,一般使身体达到足够的发热程度为宜。另外,要重视临考前的试掷和试跳机会,改善动作的准确性,但不能过分力去,如用全力试掷和试跳会产生中枢神经系统储备的能量消耗,考试时的能力就会有所下降。所以应特别注意。
另外,在考前几天要模拟考场进行准备活动的“预演”,并向考生介绍考试的程序,因为体育考生考试时一切都要靠自己解决,不能依赖指导教师和教练员,这样考生在进行考试时不至于紧张而导致检录、进场时迟到。
4.成功率:在考试的各项中,第一、第二次试跳或试掷能发挥出训练的最佳成绩对体育考生考试成功非常关键。在试跳或试掷中做到不犯规、而且要跳、掷出相应的水平。第一次如不理想,第二次必须全力拼搏、力求成功,这样在后一次试跳或试掷中充分发挥水平提高成绩有良好的基础保证。如果前两次失利,给考生心理带来负担,第三次试跳或试掷就会造成紧张情绪,从而难以把握考试的主动性而造成非常被动的局面。所以,要在考前进行实战演练,抓好第一次或第二次模拟机会,为考生参加考试打好基础。
关键词: 德福考试 德福考试院 德语学习
一、德福考试
德福考试译于Test DaF(DaF:Deutsch als Fremdsprache)。作为语言水平测试,德国德福考试院(Das Test DaF Institut)将其目标人群定为:(1)预备留学德国并需要提供德语语言水平证明的学生;(2)想证明自己德语水平的学生;(3)逗留德国高校并想要证明自己德语水平的学者;(4)所有需要提供德语语言水平证明的科研工作者;(5)通过欧盟项目赴德,并在项目结束时需提供语言证明的人员。目前,我国德语培训机构的客户群主要为预备赴德深造的大学在校生,所以可以推断中国DaF考生的主体是上述第一类目标人群。
二、中国德福考试现状
综合德福考试院公布的统计数据,目前全球有96个国家454个德福考试中心,在过去的14年中,全球共举办72期德福考试,其中中国境内就有32期,这是因为中国考生人数最多,以2014年为例:2014年全球参加德福考试的总人数为31898人,其中37.6%为中国考生,共计12008人;但中国考生的成绩不太理想:听、说、读、写四项考试内容,其中有一门成绩低于TND3的考生竟近50%,四项达TND3的超过30%,而符合就读德国高校语言水平的,即四项均达到TND4或更高成绩的考生则不足20%。根据该统计结果,可以推断中国大部分考生是在不具备德福考试条件的情况下,盲目报名参加考试的。而德福考试院在对考生的考前准备(Vorbereitung auf die Prüfung)中则明确建议:考生至少修读700课时(1000课时更好)德语课程,才考虑报名参加考试;因为德福考试旨在测试考生在大学专业学习所需德语语言水平,所以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中级甚至高级德语语言知识,才能听懂、读懂学术文章,在教学活动及日常生活中参与交流;强调交际能力重于语法再现能力。
三、原因分析
结合对考生及培训机构的调研,中国考生考前准备不足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因素:
1.实际学习时间不足。德福考试院建议学生考前修够700-1000学时德语课程,如果一个非德语专业学生零起点学习德语,每天利用课余时间上4课时德语速成班(一周20个课时,周六、日用来语言积累),则学完建议课时需要35-50周,即一年左右的时间。大多数准备留学德国的学生在大学三年级才开始学习德语,因为专业课学习紧张,所以不能保证用于德语自主学习时间的投入,升入大四后又要花时间准备APS审核(将英译或德译的核心课程知识点融会贯通,熟练专业词汇表达等)办理其他留学手续,也无法专心学习、积累继续提高德语语言水平。实际学习时间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大多数学生即便修读了建议的课时,依然不具备参加DaF考试的实际水平。
2.培训机构良莠不齐。在中国,少数学生因为经济及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可以就读歌德学院或高质量的高校语言培训班,大多数学生则是通过参加当地的社会性培训班的强化课程学习德语的,这些机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很多只是中介性质的机构:一面负责招生,一面负责按招生情况聘请“教师”授课;讲课人员不固定,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材选择差异性大,不能和德福考试要求技能接轨;培训中心没有专业的人员或资料为学生课余学习提供良好的帮助与指导;班级人数较多,课堂没有时间进行更多的交际练习;不同学习目的学生混编成班,无法有针对性地教学,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就读的学生不能打下良好的德语语言基础适应德福考试对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均衡要求。
3.学习缺乏方法与策略。对于学了十几年“哑巴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说,已经习惯和接受“外语学习=语法学习”,“课下学习=背单词表+刷题”的外语学习模式了,在这样的学习模式影响下,德语学习被认为“上课程班=学德语”,学生不仅缺乏对于自主学习的认知,而且过于依赖课堂教学、依赖母语和字典,继续沿用低效率的方法记忆单词,不注重习语积累,等等。如果再遇到一位没有经验也不懂语言习得的课程班教师,不能协调学生间的学习能力差异,科学地布置自主学习内容,那么这种低效率的德语学习过程将直接导致学生无法在短期内具备DaF考试所要求的语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