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愁仿写

乡愁仿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愁仿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愁仿写

乡愁仿写范文第1篇

母爱是一缕微微的轻风

驱散了炎热

让我清爽无比

下雨时

母爱是一把小小的雨伞

遮住了风雨

让我惬意前行

刮风了

母爱是一件薄薄的外衣

送走了凉意

温暖我的心田

落雪后

母爱是一副软软的手套

乡愁仿写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抽象绘画 绘画精神 文化背景 精神内涵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1-

中国画水墨艺术与西方绘画是根据文化背景p历史潮流所形成的两种不同的画派,这两种看似格格不入的艺术种类在五千年的艺术人类史发展长河中却相互影响p冲撞。从西方绘画由为宗教服务转向表现人们的现实生活,最终成为表达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精神的艺术样式的过程,见证了西方绘画艺术的产生并且走向成熟。中国水墨艺术随文人画的崛起到人物画的衰微,水墨艺术作为封建社会文人们的情感传达方式,用含蓄内敛的抒意艺术呈现了水墨画的阴柔美绘画语言形态。美术作为一种用视觉形象把我自然世界,表现情感世界的艺术语言,蕴含了中西不同文化精神内涵。中国写意人物画和西方抽象表现主义人物画在很多层次上的创造和发展过程中也逐渐阐明了人类表现精神主观愿望的一致性。“寄情于画”的写意表现情怀令欣赏者们留恋忘返,对历史的研究也提供了很好的线索。用过中西方的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研究,不难发现不同的地域p背景下的艺术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相似点:

一p绘画对象的转变大致相同

中国画从起初的文人画表现的皇室生活的程式化转向多变风格写意的抒情达意情怀;西方绘画则从为宗教服务的工具脱离建立了一种显示人物的客观世界再现和对理想美的憧憬。这无不是对古典形态的超越。我们从马奈p莫奈p德加等举止优雅的都市绅士画家们,与中国宋元文人画家之间的某种心绪相似性――无拘无束,玩弄笔墨,东方人的笔墨情操“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董其昌《画眼》)的物我交融境地。凡高将绘画的表现性发展到了精神正常和失常的边缘;高更把艺术作为文明人与原始人之间唯一可能的感性联系,这样极端花的本你能崇拜不就像中国画家徐渭坎坷的一生么?

二p不以客观再现为目的

绘画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其中包括艺术家的感受p情感p观念和审美理想等。艺术家常常会对人物绘画夸张p变形p重组p寓意等表现手法。曾经有一位女士问法国野兽派画家马蒂斯:“难道我们女人却向您画的这个样子吗?”马蒂斯回答道:“夫人,那不是一位女士,那是一幅画”。这个例子就告诉了我们,艺术品并不是“像”与“不像”的评定,而是需要表现艺术家的主观世界,既有艺术家对世界的各种认识和看法,也有艺术家在艺术上的各种追求。挪威著名画家蒙克讲到:“我并不照自然描绘,我要从自然中拿取p吸收,我不是要花现在看到的东西,我要画的是曾经看到的过的东西。”西班牙伟大画家毕加索,作为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他的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其中画作有一幅《卡沙亨马斯的葬礼》,画面的下方是一群送殡者,低着头,站在一个盖着寿衣的男士周围,画面上方,一些神话人物漂浮在云雾中,当中是一匹白马,骑在马上的是一个黑影,几乎被一个女人淹没,这幅画充分体现了画家对客观事实的模造,表现了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而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则根据三国曹植名篇而创作的历史巨作,被后人评为“紧劲连绵,循环超忽,格调逸易,风趋电疾”(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三p笔触的言简意赅,用笔简练概括

毕加索的另一幅《阿维尼翁少女》,告别西欧绘画传统,展现出新的绘画形式,画面中五个少女曼妙多姿,用笔老练泼辣,对五个少女身体的描绘大胆肯定,令当时艺术家哗声一片,马蒂斯讲这是一种“煽动”,也有人说这是一种“自杀”;在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西方绘画的古典形态“写实”精神被一再推崇,典雅和谐的“类型典型”受到突出创作个性的“个性典型”的影响,这种理想形象受到了“丑”的因素的侵蚀,从戈雅对梦魇景观的表现,到库尔贝对“敝俗”生活的宣示,这种大胆粗犷,放肆的线条已不再被世人所唾弃,如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大胆创新的用墨p迅疾简洁的几大笔让人把不禁感叹这种放肆大胆的水墨的精确性。

四p在西方绘画中就是明暗p空间p透视p构图p肌理等

在中国绘画中就是笔墨p章法p皴法等,作为美术语言特殊的表达和实现手段构成了美术作品艺术语言的一部分,一种更自由奔放p概括p洗炼p粗细p结合的画风逐步形成,很具代表性的是以石恪p梁楷为代表的“简笔画”,寥寥数笔,强调虚实p墨色,线是用笔的主要形式,用线的造型功能也是最明显突出的,因为它明确,与西方抽象绘画中马蒂斯的用线技巧堪称绝妙,连贯的线条是他对造型语言的精心锤炼,不再是自然空间的模拟而是通过线条把传统透视法抛在脑后,与中国写意人物画的线条造型特点相得益彰。

五p作品的现实绘画特性时代性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大多数的创作灵感来自于生活中,绘画脱离不了时代特征,时代的现状决定了艺术家的创作取向,不管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还是蒋兆和的《流民图》,无不体现了当时时代特征,人民的生活气息。以上从几个方面进行中西绘画人物联系比较,得出的几个相似的共同点,但是在其绘画本质上,这二者还有着区别:

第一,显而易见的便是使用的绘画材料,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写意人物画是用水墨的媒介来创作研究,而西方抽象油画技法创作研究;中国水墨用水,西方油画用油;中国水墨用纸,西方用布,所以这点便从本质上区别开了油画和国画。

第二,色彩的光感。西方绘画颜色丰富多彩,品类繁多,技法多样;中方水墨色彩淳厚,淡雅,宜少不宜多,受到透视p空间p质感的影响,西方的绘画笔中方绘画的颜色光感更加明显,色彩更加明快p鲜亮,视觉上更具有冲击力。

第三,宗教影响,信仰崇拜。虽然同意是表达画家内心世界的模造,对生活自由的向往,但是中西方的文化底蕴截然不同,中国绘画以文人雅致,受传统宗教,“中庸”和“中和”的哲学精神指引,游走在“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两大表现的极端之间,唐代张彦远的“夫画物特忘形貌采章”坡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绘画主张,西方以宗教为创作题材,为宗教服务,特定的文化信仰影响着每一个艺术家。开放自由的环境让西方艺术家对人体有了更多执着的研究,与中国绘画的态度不尽相同。

综上所述,中国写意人物画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人物画作比较,总结他们那之间的异同点,纵观当代对中国写意人物的研究现状主张在传统上创新,继承并发扬传统,不能脱离民族的文化心理,强化民族性,才能在世界艺术上取得地位。主张反传统,认为封建时代绘画落后,陈旧,中国绘画已走向穷途末路,必须与传统决裂,创造新的画种。主张中西结合,中方西方同等重要,借助外来艺术冲击改造现有面貌,产生新的生机,顺应世界潮流,被世界所理解。

当代中国画家正处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现状中,我们应当从这些探索的中冷静思考,从现状推测今后发展的未来愿望。要和任何艺术一样,深入生活,反映生活,以生活为源泉。只有在这样的目标下去探索,研究,实践,革新,才可能有更广阔的视野去开拓。

参考文献:

[1]《第一影响力艺术宝库》编委会.美的魔鬼――毕加索.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2]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版.

[3]陈正雄.抽象艺术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法】米歇尔•瑟夫,王昭仁译.抽象派绘画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张冠印.中国人物画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6]李黎阳.野兽派.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7]崔庆忠.象派. 北京:民美术出版社.002年版.

[8]裔萼.象表现主义.北京: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10、崔庆忠编著:《表现主义》,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乡愁仿写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学语文 现代诗教学 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074-01

现代诗教学确实是一件极为棘手的事,同时很多语文教师认为现代诗并不重要,因为考试中几乎没有涉及,所以忽略显得理所当然。但我以为,因此忽略现代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中极大的损失。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读诗的黄金年龄,阅读现代诗歌和学习写现代诗是陶冶情操、提高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其实现代诗歌也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难教。我认为只要教师对现代诗教学给予足够重视,在中学教材的基础上注意选取一些合适的现代诗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再加上恰当引导,是可以教好现代诗的。我根据个人经验初步总结出了现代诗教学五部曲。

一、注重现代诗歌的选择

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取的现代诗歌可以说在数量和题材上存在较大问题。从适合的角度看,虽然有《在山的那边》《雨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乡愁》、《星星变奏曲》等这些不错的诗歌,但是也有《化石吟》《天上的街市》《静夜》《雷电颂》等这些值得商榷的诗歌。适合中学生的现代诗能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诗的兴趣,不适合的现代诗就会扼杀其兴趣。因此现代诗歌教学中对现代诗歌的选择显得十分重要,除了课本之外的现代诗歌必须选择一些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并且能引起他们兴趣的优秀现代诗歌。譬如童话诗人顾城的《生日》《安慰》《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和吕德安的《我和父亲》等。

二、注重创设情境

一些成功的教学实践表明,情境教学法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弥补了很多教学的缺陷,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情境教学就是通过音乐渲染、图画表现等手段,同语言描述相结合,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情动于衷,浮想联翩,顺利地完成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为了让学生以最短的时间走进诗人情怀,感受诗歌中的主题,在教学现代诗歌中可以借助各种适合的音乐,如钢琴曲、小提琴曲和相关的流行音乐等,也可以借助借助各种画面和相关的动画。这些有效手段为学生的诵读和品读添加了催化剂,能让学生更好地品读诗歌,走进诗心。

三、注重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思路

诗歌语言精练、含蓄,有丰富的意境、强烈的思想感情。但一般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不高,因此诗歌的教学是一种挑战。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可以进行猜读,比如挖掉诗歌中的几个关键词或一两个句子,让学生填充或自己进行再创作。也可以把意象相互替换后进行比较阅读或者和改变成流行歌曲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这两种方式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让他们在兴趣盎然的阅读中锻炼语感和表达,同时感受诗歌的魅力。

四、注重捕捉诗歌中的意象

一首诗歌,最易感知的东西是什么?是诗歌的情感。情感又是靠什么传达的呢?那就是诗歌的意象。意象是饱含诗人感情,染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诗人在从事诗歌创作时,总要从自然界,从生活中选取一些物象用于作品中,借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譬如,《乡愁四韵》中的“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四个意象,学生通过品读,分别感受到了“乡愁的绵长”“乡愁的浓烈”“乡愁的纯洁”“故土的神往”。因此,学生捕捉到了意象,自然就领悟到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教学重点就是品味语言,捕捉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怀。

五、注重仿写、改写和摘抄

现代诗语言新颖、凝练,又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在现代诗歌教学中,伴以仿写和改写训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新诗语言的奥妙,又能提高其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歌情感相碰撞,充分理解诗歌。仿写和改写的训练中学生应该将自己的情感完全融入诗中。另外,摘抄也是诗歌教学中很重要的部分。要求学生摘抄一些现代诗歌的名句和经典诗歌,不但能扩大学生的接触面,同时也是阅读诗歌的一种方式。中国向来有抄书的习惯,这是有其独特优点的,根据实践经验,在抄写的过程能更好理解诗歌,甚至能获得茅塞顿开的感悟。

总之,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如果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和写作现代诗歌的兴趣,那么必然将在不知不觉中地改变其心灵,塑造出全新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乡愁仿写范文第4篇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3年后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历任台湾师大、政大、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曾在美国讲学四年。因眷恋故土,神游古典,所以自命为“江南人”,亦自称“五陵少年”。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作品多次获文学大奖,诗文皆有很深造诣。梁实秋评价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诗集有《舟子悲歌》《蓝色的羽毛》《五陵少年》等,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思》《掌上雨》《听听那冷雨》等。

因为特殊的时代背景,余光中在1949年不得不离开大陆,离开了生他养他21年的故土,也离开了他无数的亲朋好友,从此开始了天涯漂泊的辛酸旅程。

整整21年,而且是人生之初的21年,该有多少深刻的记忆已烙在心头,该有多少真切的情感已深入骨髓。如今,就这么说走就走了,要是走个三五个月或者三年五载也还罢了,至少也不至于会让人有多难过。因为终究还是要回来的嘛。可是,这一回的离去却极有可能是永远的诀别,这就算搁普通人的身上也定然难以忍受,何况是这个“眷恋故土,神游古典”的性情诗人呢!所以,余光中自己也说:“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阅历文化积淀的丰富,余光中先生这股“乡愁”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延展,已不单单是原来那种简单的距离上的牵挂,而更多了一层厚重的沧桑之感。他后来在谈到作品中永恒的怀乡情结和心路历程时说过:“不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可见,一股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在他离开大陆的那一刻就形成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变得更浓更酽,只等哪一天喷薄而出。

“乡愁”诗人

乡愁是中国诗歌史上历久弥新的一大主题,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墨客或吟诗或作赋,用不同的形式反复吟咏。于是就有了李太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感伤:于是就有了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怅惘:于是就有了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期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无论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李太白,还是旷达大气的崔颢,抑或是精通变法的王安石,其乡愁诗诉说的都只是诗人一个人的忧伤,因而缺少了一点对读者心灵的震撼力。可余光中先生却拓展了“乡愁”的深度和广度,表达出天涯游子十分普遍的家国之思,因而更具穿透力和震撼力。

据可以查阅的资料来看,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余光中就开始了怀乡诗的创作,大概是尘封太久的缘故,这道感情的闸门一旦打开,从此就很难被合上。他先后写了许多的怀乡诗,其中有被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白发盖着黑土,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土”。简单的语句表达了诗人至死不渝的故土情结。1971年,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感情所至,一挥而就,用20分钟便写出了举世震惊的著名诗作《乡愁》。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的不再是个人单纯的乡愁,而是一方土地对祖国母亲的乡愁,她融入了一种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是诚挚的祖国之爱与民族之恋交汇成的乡愁。

《乡愁》一经推出就立即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尤其击中了那些常年漂泊在外的海外游子柔软的心灵,余光中也因此获得了“乡愁诗人”的美誉。

仿写“乡愁诗”大比拼

最催泪

小时候,乡愁是火车的鸣笛声,我在求学的列车上,母送游子泪洒站台。长大后,乡愁是一轮中秋月,月圆之夜^未圆,父母辛劳陷苦海。后来啊,乡愁是故园的老屋,至死未盼到儿归的父母,让儿睹物思人悲从中来。而现在,乡愁是故乡湛蓝的天空,安息天国的父母啊,但愿来世还做您的乖小孩。

最切题

孩童时代,乡愁是一湾清泉,看得见底,却看不见你。少年时代,乡愁是一片纸屑,风有多大,就能飞多远。青年时代,乡愁是一部电话,这边是我,那边是你。老年时代,乡愁是一杯老酒,喝得越多,越觉得清醇。

最无厘头

小时候,中秋是一块甜甜的月饼,我吃一口,母亲吃一口。长大后,中秋是一根长长的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后来啊,中秋是一种淡淡的乡愁,那甜甜的月饼,一人一口。而现在,中秋还是中秋,母亲在天上,我白了头。

乡愁仿写范文第5篇

至于如何仿写,当然先耍选好范文。朱光潜在《资禀与修养》中说,文艺必止于创造,却必始于模仿,模仿就是学习。最简捷的办法是精选模范文百篇左右,细心研究每篇的命意布局分段造句和用字,务求透懂,不放过一宇一句,然后把它热读成诵,玩味其中声音节奏与神理气韵,使它不但沉到心灵里去,还须沉到筋肉里去。这一步做到了,再拿这些模范来模仿,模仿可以由有意的渐变为无意的,习惯就成了自然。”范文带有取法乎上之义,即可供揣摩的,从而多有借鉴。这里且举一例,并略为分析。

例文:

人与路

小时候,路是一条羊肠小道,你在这头,我在那头。

还记得吗?那时的我,小小的,瘦瘦的,你从我妈手中接过我说:“这孩子,瘦成这样,很难养!”于是,你省吃俭用,把攒下来的钱给我买奶粉,买搪葫芦,渐渐地,我胖了,会走路了,一张小嘴甚是乖巧,一有空就跟在你后面,一个劲地叫‘奶奶,奶奶’。而你却瘦了,村上人见了说:“老太婆怎么这么瘦啊?”你笑呵呵地抚摸着我的脑袋说:“千金才买者来瘦啊!”每到周末,你牵着我的手,走过那条羊肠小道,来到村口等我妈来接,把我“归还”后你折身就走:奈不住我一再对你的呼唤,在小道的尽头,你转身再朝我挥挥手。我模糊地看到,你用袖子使劲地撩着自己的脸。

那条羊肠小道,如今已铺上水泥了罢?那些你踩过的脚印,早已不在了,可是,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

再大些,路是一根电话线,你在家里气我在远方。

就俾鹰耍成为翱翔苍穹的使者,就必须离开母亲的怀抱,用双翅开拓出属于自己的蓝天,――我离开了家,去远方念书,独自一人。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和你早就准备好的大袋水果,还有沉沉的,于是你的千叮咛万嘱咐。身处异地,成绩的不理想,以及同学关系的难处,让我屡次垂泪。打电话给你,向你倾诉,你的话语如涓滑细流,洗涤着我浮躁的、不安的心灵。慢慢地,我适应了环境,也很少想起你.偶尔打电话给你,听你用高兴而微颤的声音,叫我注意身体云云。我呢,总是用不在乎的口气应和着,老忘了提醒你不要吃热过几遍的菜。我知道,你一直在攒钱,为我。我听到你对隔壁的李婶说过:“俺孙女聪明着呢,俺现在多掼点钱,供她上大学!”

那根电话线,也许是天下最“窄”的路吧,可它却承载着天下最阔大的爱。

后来啊,路是一张张冥币,你在天上,我在地上。你说,你要等我回来再走,可是你忍了三天三夜,念叨了一个礼拜,我还是没回来。看到你时,你那双在田间耕作了半个世纪的手凉了。我问自己,上哪找你?唯有借着这些幂币,让它们为我铺一条“心路”,寄托我的深憎,问候天堂里的你……

相关期刊更多

中华民居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

标准生活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学语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