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比尾巴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自主探索,了解小壁虎尾巴易断、可以再生的特点,及小鱼、燕子、老牛等尾巴的特点。
2.在语感训练和表演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
4.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发展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给你们每一位同学都带来一份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每一位同学都有了一台“放映机”,下面我们就自己给自己放“动画片”,看谁的“动画片”最精彩!
二、感情范读,情境想象
1.范读课文。
2.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情景。
(以上环节以孩子们平时喜闻乐见的“动画片”为想象的“诱饵”,使他们在想象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激趣练读,语感体验
1.学生叙述课文中出现的动物,师帖有关动物模型。
2.这些漂亮的“明星照”与我们平时看的动画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3.师:那我们也来当演员,可得先把“剧本”熟悉了才行。
4.生自由朗读。
5.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同桌听。(在自己对故事复述的过程中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6.师:要当好演员还得把“台词”记住才行。
7.生记台词,体会感情。
8.生角色体验。师相机指导语感、语调等。
(以当演员为诱饵,充分调动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并以此为契机培养良好的语感。)
四、分组表演“借尾巴”
1.分组,分角色。
2.小组内互相指导语感、动作等。
3.师巡回倾听、指导,参与其中。
4.代表小组表演,其他小组参与点评、指导。
(孩子们在表演中体会鱼、燕子、牛尾巴的特点及用途;学习小壁虎的礼貌用语。并且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五、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1.小壁虎还向谁去借尾巴了呢?
2.全班自由表演。
(这一环节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提取了学生原有知识,让学生在“借尾巴”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六、共同体会喜剧结局
1.想象小壁虎向妈妈说了些什么?
2.师扮演壁虎妈妈,生表演。
(这一环节主要锻炼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七、续编故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我们知道:儿童的世界更多地充满着经验、直观、形象,而数学,无论怎样改造过的数学,其价值都指向理性、抽象、形式化。成人化、专业化、理性化的教学语言使数学教学远离丰富的社会生活,变成了索然无味的说教。作为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师,如何在不影响知识的科学性前提下,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倾向,把抽象、严谨、枯燥的数学转化成具体、直观、有趣的儿童语言,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在“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语言童趣化,贴近学生的思维层次,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教学过程:
师:10支铅笔,每3人一支,可以分给几个人?请小朋友动手分一分。(学生动手操作)
生1:可以分给3人,还剩1支。
师:还剩1支,为什么不继续分了?
生2:因为它不够3支,不能每人一支。
师:这种平均分也可以列成除法算式,即10÷3=3(人)……1(支)。1是剩下来不够分一份的铅笔,在除法算式里我们叫它余数。余数必须比谁少呢?对了,余数必须比除数3小,因为它不够3支,也就不够分给每个人了。今天认识的余数是除数的“弟弟”,它永远比除数“哥哥”小。
师:请小朋友思考这道题÷6=……,余数可以填几,最大是几?
生3:余数可以填1、2、3、4、5,因为除数是哥哥,余数是弟弟,余数必须比6小。
生4:余数最大是5,因为它再大也要比哥哥小。
……
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和以前学习的平均分一样,只不过平均分时不能正好分完,多了一个小尾巴——余数。它是除数的“弟弟”,永远比除数小,但不能把它丢掉。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仅仅自身的学科素养要合格,更重要的是善于从数学的理性、抽象、厚重出发,寻找学生眼睛里的生动、具体、简单。高明的数学教师,不一定是个满腹经纶的人,但一定是一个善于举例、打比方以及语言儿童化的人。
在“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内容的教学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这一规则对余数的理解以及后面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有很重要的作用,但这句严谨的话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于是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步骤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第一步,学生动手操作,感悟剩下的物品和每几个一份(也就是后面除法算式里的除数)的要求相比不够分一份了,这个剩下的部分必须比一份的个数少,这一环节为后面的总结概括做好了铺垫。第二步,用童趣化的语言概括总结严谨的数学概念。在学生理解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意义后,我总结出“余数和除数比必须小”,这样才不够继续分,余数是“弟弟”,除数是“哥哥”,弟弟永远比哥哥小,哥哥总要大于弟弟。第三步,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这一规则。练习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分析题目中确定余数,要先看看除数,他们用适合自己的语言讲述着理由,很好地将这一难理解的规则形象地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了。在课堂总结时,我进一步地将余数称为“小尾巴”——“虽然小,但不能丢,丢了会很疼的”,帮助学生理解了除数的由来以及意义。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常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巧妙运用生活化、情趣化、童趣化的数学语言感染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语言交流中学习,给课堂教学增添一份异样色彩。如在揭示课题时,我根据学习内容进行设计:“认识分米与毫米”变成“认识长度单位家族的新成员——分米和毫米”;将大于号、小于号变成“一对好姐妹”;学习比较大小变成“排队”;学习人民币变成“逛商店”……同时,用一系列生活味十足的数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到既有趣又有用。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我把时针比作又矮又胖的爷爷,走路很慢,眼睛不好,只能看见大格;分针比作爸爸,又高又壮;秒针比作宝宝,又细又长,走路特别快。分针爸爸和秒针宝宝眼睛好,数小格。可是分针爸爸和秒针宝宝说话没时针爷爷有分量,时针爷爷走一大格的时间分针爸爸要跑一圈,而分针爸爸跑一小格秒针宝宝就要快跑一圈。于是,难理解的概念经过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所学知识。事实证明:直观、形象、童趣化的语言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的特点,使学生听起来有亲切感,能紧扣住学生的心弦,激起情感上的共鸣,并通过情感迁移,产生内源性动力,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新课程标准 语文素养 一年级新生
语文课程标准(2012版)在总体教学目标和学段学习目标的阐述中,都强调了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阅读、表达等综合能力为重点,即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获得和提升。小学一年级语文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甚至是整个小学阶段教育的基石,其作用和影响不容忽视。
实际上,作为刚从幼儿园毕业两个月的一年级新生来说,周围的一切变化都显得有些突然和不知所措。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让懵懂无知的学生在短短的半年乃至一年的时间内,在顺利适应新的学习生活节奏的同时打下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获得较好的语文素养,为日后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呢?
一、兴趣为“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他们活泼好动,对周围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注意力随时会因为外界的点滴变化而受到干扰。面对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在识记效果上有意识记并不占优的他们,更明显地受到教学情境的影响,因此,生动有趣的课堂、富有趣味性的课堂语言以及形式多样的课堂作业,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点,还能让学生喜欢语文。纵观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不乏语言生动内容丰富的课文,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文资源,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用形式多样、节奏紧凑、轻松有趣的课堂吸引学生走入语文学习的殿堂。例如,我在教授课文《比尾巴》第一二小节时,设计让学生上台帮助动物“找”尾巴的环节,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不同动物尾巴的不同特点。而在教学此课三四小节时,我改变了教学设计,让学生扮演小动物公鸡、鸭子和孔雀,介绍自己尾巴的特点,这样便于学生对动物尾巴特点的识记,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习惯为根
习惯,作为名词,《现在汉语辞典》中阐述为: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可见,习惯具有两个特点,一是需要时间为其滋养,二是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学生教育的成功与否,从好习惯是否养成开始。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在40分钟的上课时间里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是至关重要的。传统教学中的“听”,主要是听老师讲述的内容即老师对于课文内容的分析,这些枯燥无味的分析很容易引起一年级学生的听觉疲劳,不利于学生认真听讲习惯的养成。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插入相应的音乐、故事、传说,等等,不但提高了学生听的能力,而且还使学生获得了系统的语感训练。除此之外,我特别注重学生间的相互倾听,为此,引入最佳倾听小组、谁是倾听小明星等竞争奖励机制,营造倾听的氛围,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相互促进。
写字,同样是一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也特别强调需要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受到幼儿园绘画时错误握笔的姿势、精细动作的发展和观察能力局限的影响,一年级学生大都难以写出工整规范的汉字,就很容易在写字上产生挫败感,所以,我在写字方面就采取初期手把手指导,多鼓励,适当降低要求以及评选“小小书法家”等方式,树立学生“我能写好规范汉字”的自信,在自信心的驱动下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训练有法
如果说,认真听讲和书写是靠长时间日积月累慢慢养成的话,语文能力基石中的“说”和“读”就需要一定方法方式的训练。
读,就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化,所谓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单一的诵读容易引起一年级学生的厌烦情绪,这就需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不同学生的特点,综合多种诵读方式例如老师范读、学生齐读、小组赛读,等等,让学生在愉快的诵读氛围中积累语感。读,在课内体现在对课文的诵读上,课外则要求老师尽量鼓励学生扩展知识面,多阅读,坚持“多认少写、认写分开、加强写字、尽早阅读”的新课程理念。
说,包括看图说话和口语交际。看图说话是小学生写作训练的入门阶段,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既然是看图说话,就需要结合图画的内容,进行说话训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先教会学生懂得怎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观察图画,如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由远到近等观察方法。从图中所绘分辨出主要人物事物,以及与其相关的时间,综合这些因素引导学生把每句话说清楚。而在每个语文园地后面都有一个口语交际,教材选取了各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主题。例如,《我们的游戏》《这样做不对》等,意在让学生充分联系生活实例,从自己的身边事说起,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不离开训练目标,就应该鼓励学生自由地说,愉快地阐述和表达。
一年级,对于刚从幼儿园走出来的儿童来说是义务教育学习阶段的转折点,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是整个小学教学阶段的基础。作为小学生启蒙老师的我们,在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和解读文本深层次目标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起点为根本出发点,加强学生认真听讲、规范书写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扎实训练“说”“读”等语文基本能力,从而获得较好的语文素养,为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一、教学背景:
学科:小学美术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鸡的图片以及鸡的文化寓意。
2、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课题:
造型表现课
河北美术出版社小学四年级上册第6课《大花鸡》
三、教材分析:
“鸡”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也是艺术作品中乐于表现的形象。在剪纸、泥塑、刺绣等民间艺术作品中更是多见。这些作品中,鸡的形象已不再是写实的,而是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这样的形象更接近于儿童美术作品中所表现的形象,稚拙浪漫,也更符合儿童的审美心理。
动物装饰绘画,需要对形象进行概括、夸张、变形和花纹装饰处理。本课通过对“鸡”的形象进行加工设计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装饰艺术的一般手法。
(1)概括、提炼(2)夸张(3)变形(4)纹样装饰处理
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现代平面构造的一些方法进行装饰美化。
四、教学方法:
本课通过欣赏关于鸡的艺术作品,以鸡的形象为切入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装饰绘画的表现手法,感受图案的装饰美。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了解民间美术作品的装饰性特点。
过程与方法:能够初步了解动物变形、装饰的一般表现方法和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欣赏中国民间美术,对中国民间美术感兴趣。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了解鸡的外形特点,在概括、夸张、变形中不失其特征。
2、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运用各种花纹和表现手法,装饰鸡的形象,使鸡更美丽,更有浪漫色彩。
教学难点:
让学生感受夸张、变形装饰艺术的重要手法,学习简单的装饰方法。
七、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讲解法等
八、教具
多媒体课件、水彩笔、彩纸、剪刀、毛线、胶棒等。
九、教学过程
一、观察鸡的图片、了解鸡的主要特征。
1、组织教学
美术用品摆放整齐,坐端正。
2、观察图片,了解特征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美丽的动物朋友,(出示大屏幕上鸡的图片)你们喜欢它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长得漂亮。
生:因为它可以催人早起,我还知道有一句成语叫“闻鸡起舞”
师:你懂得真多,那你能用简单的几句话讲一下这个故事吗?
生介绍故事
生:鸡与“吉”同音,是“吉庆”的象征,我小时候每到打春的时候我奶奶就做一只布公鸡缝在我的衣服上。
生:鸡肉很好吃。
师:鸡确实很可爱,它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动物,老师今天就想来画一画鸡(师在黑板上用很快的速度故意画一个不太像的鸡)生会笑
师:(故意用不解的语气问)你们为什么笑呀?
生:老师画得不像。
师:呕?是吗?那谁能告诉老师哪不像呀?
生:尾巴画得太小了,应该画得更长、更弯一些。
生:应该画上鸡冠子。
生:鸡的嘴巴应该是尖尖的。
……生边说师边修改。
师:现在是不是有点像了吧?今天我们就来设计一只美丽的《大花鸡》(板书课题)
【欣赏真实的鸡的图片,引导学生从外形、颜色等方面了解鸡的特征。(红红的鸡冠子、翘起的尾巴、美丽的羽毛等,并以画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出课题,】
二、观察、比较,总结设计、装饰的方法。
师:要想把大花鸡设计的漂亮就得掌握装饰方法,一些艺术家们就是如此,把民间艺术中的鸡装扮的比现实当中的鸡更神气更美丽。老师今天就带来了一张农民画,想看吗?
生:想(大屏幕出示《鸡探石榴》)
师:这张画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生:美丽、颜色很鲜艳、、、、、、
师:那你们觉得它和生活中我们见到的鸡一样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生:都有尾巴。
生:都有鸡冠、鸡爪。
师:像尾巴呀、鸡冠、鸡爪呀这都叫什么?
生:我觉得画中的鸡和生活中的鸡形态特征是一样的,都有鸡身体几个主要部分。
师:你说的既完整又准确,太棒了,大家为他鼓鼓掌吧!
师:又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吗?
生纷纷举手。
生:画中的形象比较概括,没有画那么多的羽毛,鸡的尾巴也画成弯弯的长条形。
师:你说的太好了,而且我注意到你还用到了一个词:概括,它是动物装饰绘画中的一种常用手法。(大屏幕出示:概括、提炼就是将复杂的自然形态删繁就简,保其主要特点部分,使其形象简洁明显而单纯,一目了然。
生:我觉得画中的鸡冠子更大更尖、鸡的尾巴更长更弯。
师:你很会观察,那这种手法又叫什么呢?
夸张。
师:仔细观察看还有哪些不同?生:画中鸡的嘴巴变成了花蕾。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这种方法叫“变形”这张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变形呢?
生:眼睛变成了苹果。
生:鸡冠变成了火苗。
师:看来大家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发现了画家在描绘这只漂亮的大花鸡时用到了概括、夸张、变形的手法,除此之外他还对大花鸡进行了纹样装饰处理,那他都在哪些地方、用什么样的花纹进行了装饰,又为什么用这样的花纹装饰呢?
生:鸡的身体上用了花朵做装饰,这样显得比较喜庆。
生:鸡的脖子上用了毛刺一样的花纹,这跟鸡脖子上的羽毛很相似。
生:鸡的头部和身体上还点了许多白色的圆点点,这样显得比较好看。
生:鸡尾巴上用了像柳枝一样的花纹,这跟羽毛的结构相似。
师:对,在一张画里点、线、面有机结合,就好比多声部的有机演奏,使人感到丰富、完美。
师: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非常好,装饰花纹的种类有很多,有的是为了表现结构;有的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有的是纯粹装饰性的花纹;还有的是点线面构成的花纹。我们在添画的时候可以灵活运用。(师做简单示范,出示范画)
【感受中国民间绘画作品的寓意。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通过作品的欣赏,探索农民画不同的装饰方法。】
三、欣赏作品中的鸡。
师:鸡不但在绘画中常见,在剪纸、泥塑、刺绣等民间艺术作品中更是常见。今天我就带来了一些这样的作品,一起来欣赏一下。(大屏幕出示作品。)
生不断发出“啧啧”的赞叹。
师:你最喜欢哪件作品?为什么?(幻灯片7)
生:我喜欢布贴鸡,因为它造型简单又抓住了鸡的特征。
生:我喜欢刺绣鸡,因为它的颜色非常鲜艳,翅膀上的花纹也漂亮。
生:我喜欢那只木刻鸡,因为它的鸡冠子像跳动的火苗。
【通过欣赏不同的材质的鸡的作品,探索制作方法不同】
四、学生创作。
师:欣赏了这么多作品,我看好多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那就赶紧来创作一只美丽的大花!要求:形式不限,可以是绘画、布贴、剪纸、泥塑等形式均可。
⑴构图要合理,注意鸡的外形和动作。
⑵充分发挥想象力,在鸡的身上大胆装饰合适的花纹。(注意花纹的色彩搭配,涂色要干净漂亮)好,请大家动起手来大胆创作吧!
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好的创意及时表扬。
师:大家看,这名同学想法很独特,把鸡冠子画得像一座大山。
(学生发出惊叹的声音)
师:这名同学用橡皮泥捏的尾巴象一把大扇子。
五、召开“花鸡博览会”展示学生作品。
师:刚才我在下边看到同学们的作品各具特色,那我们今天就召开“花鸡博览会”评出“漂亮大花鸡”、“神奇大花鸡”、“可爱大花鸡”几个奖项好吗?
师:现在,我请大家当评委,说说你的看法吧。
生:我觉得刘伟的作品应该得“漂亮大花鸡”奖,因为他的花纹设计和颜色搭配都很漂亮。
师:我也觉得刘伟的作品很漂亮,刚才我看他涂色的时候非常的认真、慎重,所以才能画得这么漂亮。
生:我觉得李娜的作品应该得“神奇大花鸡”奖,因为她把鸡的尾巴用橡皮泥捏成了一条条柳叶形状的,想法很独特。
师:的确很有想法,创意很独特。
生:郭毅凡用布贴的花鸡胖墩墩的表情也很逗人应该得“可爱大公鸡奖”。
学生互评,说一说其他同学作品有什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用色丰富,造型夸张,点线面运用的非常到位,造型准确、构图合理等)
【通过学生之间互相交换作品,学会发现别人的闪光点。】
六、小结
师:同学们在欣赏作品时,要学会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取长补短,让我们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最后,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
多媒体图片:中国地图
这张是什么?像什么?
一、体育游戏教学设计要体现趣味性
要使游戏情节化、故事化更具有其本身趣味性特点,这种设计理念容易让儿童进入情境,纳入角色性游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立定跳远教学中,以青蛙妈妈带领小青蛙们在荷叶上蹦蹦跳跳地嬉戏、玩耍这一情境,使同学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仅在游戏中达到了锻炼的目的,而且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教育,使身体各方面的机能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对于学生来说,游戏的趣味性是让他们真正参与的快乐的源泉。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好游戏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锻炼身体、发展个性、开发智力。同时,还可以陶冶情操、启发兴趣、富于娱乐,从而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体育游戏教学设计要突出针对性
体育游戏符合儿童认知和情感的特点,合乎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是儿童精神寄托、情感表达和能力发展的一种游戏。它有歌、有舞、有动、有静,富有竞赛性、生活性、自主性和趣味性,最易满足儿童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因此,体育游戏是强身健体的有效手段,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对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提供基本活动能力和掌握知识技能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体育游戏还能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优良品质。在一年级教学中多采用游戏教学方法,虽然教学以游戏为主,但是游戏目的应更加明确,因此游戏的设计要有很强的针对性,提高体育游戏教学设计中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课的准备部分的游戏设计
课的准备部分是一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集中注意力、迅速投入到课堂的重要环节,好的准备部分可以让学生对本课内容产生兴趣,活动各个关节,为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打好基础。教学中的队列队形练习,学生不仅会感到特别枯燥而且不容易做好。站队时,给每人编上号,然后通过“找找火车头”“找找小伙伴”和“快快集合”的游戏,帮助学生很快记住自己在队伍里所处的位置,并能很迅速站好队。六七岁孩子的空间知觉很差,对事物的形状、大小、特别是方位认识模糊。我把基本体操也编入了游戏“猜猜谁是带头人”“跟我学”,还可以通过“咕噜,咕噜捶”“请你像我这样做”“吹泡泡”“图形跑”和“无声操”等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轻松愉快地活动肢体,提高兴奋性,从而达到了充分做好准备活动的目的。
2.基本部分的游戏设计
小学体育教材不单纯是由游戏构成,还包括走、跑、跳、投、技巧、攀爬等技术性项目。在教学时不仅要教会学生这些技术,而且还要让他们兴趣十足。因此游戏要设计的巧妙,既不能喧宾夺主又不能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走步教材中,主要是培养学生走步能力,是跑步教材的过渡性教材。在教学中,有些教师把这一教材单纯理解为“齐步走”,只片面地强调整齐,而忽略了走步教材的真正目的。在这类教材中我多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如“听数报团”“钻山洞”“拉网捕鱼”“传球触人”“老鹰捉小鸡”“模仿人物走、模仿动物走”“蚂蚁搬家”“两人三足走”等,可使学生玩出欢乐、玩出兴趣。跑步是孩子喜欢的项目,但教学的组织形式如果毫无变化,孩子也就会很快失去兴趣。我在教学中加入了一些游戏,如“老狼老狼几点了”“邮递员送信”“抓尾巴”“蛇形跑”“螺旋形跑”“小动物赛跑――圆周跑”“迎面接力”,也可以用“接物”“通过障碍”“跳绳跑”“运球”等一些接力的方法来灵活运用,学生就会自发地在教师的引导下高兴地玩耍着、奔跑着,欢笑着,这样他们不但学会了动作技术,而且还真正得到了锻炼。
3.结束部分的游戏设计
放松的方法多种多样,其目的都是一样,都使学生的身心放松、愉悦。游戏方法较其他方法更加简便易行。如游戏“抓手指”“给球打气”“模仿各种小动物”“高人、矮人”等,这些游戏具有简单、有趣、运动量小的特点,都能够起到很好的放松作用。
三、体育游戏教学设计要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个别学生对游戏兴趣不高,甚至不参与游戏,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角色任务法
在活动中让他们每人担任一定的游戏角色,促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集体对自己所承担的角色的期望,得到同伴的喝彩和教师的表扬,从而让他们对该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如“运球接力”“看谁传得快”等游戏,对学生的出色表现我及时给予了表扬,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的能力。学生通过游戏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潜移默化中既达到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又使学生充分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
2.新异有趣游戏法
好奇是学生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学生对事物产生了好奇心,常常想亲自体验,这样不知不觉中就是在学习了。所以,我在上课时,多采用新异有趣的教学方法,并逐渐增加活动的难度来引导他们保持对活动的兴趣,如“投篮比准”“跳跃争先”“捕鱼”等。遵从学生好玩的天性,教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学习参加集体活动的方式,在克服自身和自然障碍过程中,使身心得到承受外来冲击和打击的锻炼,并产生积极地情感,通过遵守游戏规则和服从裁判来逐渐了解群体活动的各种规则,学会了自己克服困难和解决矛盾的方法。
3.团队协作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给予一定难度的活动,如“单脚跳接力”“攻守堡垒”等游戏,对取胜的小组给予表扬,以后又多次分组,打乱学生的组合,使多数学生都有取胜的机会。在为小集体努力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集体团结气氛的感染,在同伴的鼓励和影响下,当发现自己的小集体处于不利地位时,那种渴望胜利和荣誉的心理不言而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就会对活动产生了兴趣,体现出了较强的责任心,培养了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集体荣誉感。
总之,游戏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尤其在低中年级体育教学中实施游戏教学更为明显。所以,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需适当地、巧妙地安排一些游戏教学,才能促进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才能真正让体育课堂充满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蔡锡元,李淑芳.体育游戏[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2]蒋至兰.浅谈体育教学中的游戏[J].体育科学研究,2003,15(11):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