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洞庭鱼米乡

洞庭鱼米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洞庭鱼米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洞庭鱼米乡范文第1篇

文/大隐

如皋长寿老人养生的“三个动”并不神秘,就是指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体育运动。您别小看这简单的“三个动”,要持之以恒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如皋百岁老人中,体力劳动者占九成以上,轻体力和脑力劳动者仅占1.6%。他们中有65%的人经常或每天参加运动与锻炼,有90%的人思维依然活跃,脑子不懒,有长期思考和学习的习惯。而现代的调查研究表明,体脑并用,能长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更有把握获得长寿。

如皋长寿之乡老人的养生经验就告诉我们,运动是改善身体条件,达到延年益寿的一个重要方法。《寿世保元》一书中说:“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则损寿。”就是说,每天不活动会减寿,只有运动能够促进气血畅达,增强抗御病邪的能力。

动物学家发现,大象在野外生活可活到200岁,一旦关进动物园,尽管生活条件比野外优越,却活不到80岁;野兔平均可活15年,家兔平均寿命却只有4-5年;野猪的寿命也比家猪长一倍。造成这种差别的重要原因是野生动物为了寻食、自卫、避敌、摆脱恶劣气候的侵害,必须东奔西跑,这个过程就是身体运动的过程,久而久之,体质变得越来越强,免疫能力也得到提高。

运动养生主要是以肢体运动带动全身运动的形式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但在长寿之乡如皋,脑力劳动也被看成是长寿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那里,大部分的长寿老人都能识字,即使年事已高,他们仍有看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有的老人还能背诵大段大段的古文,这不得不让您由衷地对他们产生敬佩之心。

长寿之乡如皋不少85岁以上的老人依然心灵手巧,不肯“退休”,扮演着内当家的角色。我在98岁的寿星郭李氏老人家中走访时,她的儿子告诉我,老太太一把年纪就是不肯闲下来,连家里盖房子用了多少砖都要计算,什么事都蒙不了她。

读书或者思考都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兴奋脑神经的过程。医学研究告诉我们,勤于读书和思考的人,大脑血管常处于舒张状态,便于输送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延缓中枢神经老化,带动血液循环,使全身各系统功能保持协调和统一。

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体育运动这三个动共同构成了如皋老人的“动养生”,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动养生与静养生相互配合,亦动亦静,身动而心静,在动静结合中,让人获得长久、高质量的健康。

中医养生绝活――让你的五脏听

文/魏清素

肺气要滋润,就听《阳春白雪》。

我们的生命一时一刻都离不开呼吸,肺就是管理呼吸的器官,全身的血液里携带的氧气都要通过肺对外进行气体交换,然后输送到全身各处。正因为肺和外界接触频繁,所以污染的空气、各种灰尘、致病细菌等会引发很多肺部疾病,常见的咽部溃疡疼痛、咳嗽、鼻塞、气喘、容易感冒、易出汗等,都属于肺的问题。

在五音中,商音属肺,相当于简谱中的“2”。商调式乐曲风格高亢悲壮、铿锵雄伟,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

洞庭鱼米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域文化;湖湘风格;古筝

筝是我国传统民族乐器,其最早见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1]古筝曲在发展过程中与各地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语言以及其他艺术进行了融合,出现了多种流派,不同流派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湖湘地区的古筝曲虽然没有形成独特的流派,但受地域文化的影响,依旧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十余首较具影响力的作品。[2]本文以湖湘地区丰富的古筝文化为切入点,对其地域文化与古筝曲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深入剖析。

一、湖湘文化对古筝曲的影响

(一)南与北的珠联璧合。目前,古筝共有九大流派,九大流派又分为南、北两大流派,其中“南派”代表为潮州、浙江;“北派”则是山东、河北。[3]湖湘地区正处于连接南北的中部地带,这也决定了湖湘古筝在发展过程中不但融合了南派古筝的含蓄婉约,又吸收了北派古筝的热情奔放,形成了属于湖湘的独特风情。在随后的发展中,湖湘古筝曲既能表达北派的大气、强悍,又能演绎南派的细腻与温文尔雅,南北两派的特点与湖湘文化进行了完美融合。近年来,古筝再次在我国“崭露头角”,湖湘古筝曲借助了湘南民间音乐资源,创作了大量具有影响力与代表性的湘南古筝曲,这些古筝曲不但保留了传统精神,同时也糅合了其他乐器的演奏技巧,赋予了湖湘古筝强烈的时代感。

(二)新与旧的交相辉映。自古传承的古筝曲精品是湖湘古筝文化发展的根源。近年来,湖湘地区的古筝艺术家在传统中融入了现代意识,通过大量民歌资源对传统古筝曲进行了改编,赋予了传统古筝曲新的生命。这也正是湖湘古筝曲影响力愈来愈大的原因。湖湘古筝曲在传承了民族音乐传统的同时,也吸收了多种流派、风格的精华,最终运用西方现代作曲技巧,使作品不但富含传统意蕴,也兼具前卫、现代等风格,这是古筝艺术家对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其对世界、人生、历史的理解与创新。

(三)湘南的隽永水乡。上述提到,湖湘的古筝曲受到南、北两派的影响,最终的创作也具有两派的意蕴。但实际上,湖湘的古筝曲除了受南、北两派的影响外,还与自身的本土音乐文化有所关联。如李赛君、王佑贵两位老师的作品《汨罗江上》,便蕴含着丰富的湖南民间文化。该作品对汨罗江上一年一度的赛龙舟习俗进行了描写,以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寄托与哀思。该曲通过古筝琴面与岳山部分的拍打,表达赛龙舟场面的激烈,开辟了湖湘古筝曲创作的新纪元,在湖湘古筝曲中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又如《湘舞》,该曲将现代作曲技术与湖南花鼓戏相结合,采用多调连环叠置排列方法使乐曲在横向的调性变化、纵向的和声纽合,以及调性费置方面提供了多种可能性。除此之外,诸如《浏阳河》《洞庭新歌》等湘湖民歌改编的古筝曲也数不胜数,这些古筝曲将湖南的隽永水乡体现得淋漓尽致。[4]

二、湖湘风格古筝曲《洞庭新歌》赏析

《洞庭新歌》由著名古筝演奏家、作曲家王昌元创作,该曲主要根据湖南民歌《洞庭鱼米香》改编而来。[5]乐曲对泛起层层涟漪、碧波荡漾、水天一色的洞庭湖美景进行了细致描绘,同时也表达了居住于洞庭湖附近的,朴实、勤劳的农民对于生活的热爱与喜悦的情感。乐曲通过双抹弦、连抹、双托、连托等技法,使得最终的音乐效果更加生动,尤其是左手的吟操按滑,使人们仿佛置身于洞庭湖的渔舟之上,一边摇曳着小桨,一边欣赏着湖面上的美景。同时,富有歌唱性的旋律也使人们体会到了当地人民美好的生活情趣与生活情景。将湖湘地区的人文特点、自然美景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结语

湖南的当代古筝曲无不深深烙上了湖湘文化的印记,形成了独具湖湘地域风格的艺术特色。诚然,湖湘地区的古筝曲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或多或少对湖湘当代古筝曲的发展造成了影响。相信不远的将来,湖湘古筝必会再次突破自我,在世界舞台上一鸣惊人。本文就湖南地域文化对湖湘风格古筝曲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湖湘地区古筝曲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龙昱冰.探究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民族器乐教学发展--以湖湘风格古筝曲为例[J].音乐大观,2014.

[2]王月明.论湖湘地域文化与本土戏曲音乐的艺术特色[J].长沙大学学报,2014,28(4):9-10.

[3]张晓璇.北方地域文化对北派筝乐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3.

[4]张俊.湖湘维吾尔族音乐的风格与文化特征——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增订本)》[J].中国教育学刊,2016(6).

洞庭鱼米乡范文第3篇

荷塘的荷花有两种,一种白莲,一种红莲。洞庭湖乡下的农民有一句口头禅:红花莲子白花藕,意思是说生长红莲花的主要是莲子好,生长白莲花的主要是藕好。

夏采莲子冬采藕。冬季来临,洞庭湖区总有许许多多来自远方的候鸟,在寒风里,纷纷栖落在凄冷的湖畔。像这些迁徙的候鸟一样,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每年冬季从外地他乡来到洞庭湖,他们就是洞庭挖藕人。

奔向洞庭荷塘

在洞庭湖区空旷、清冷和寂寞的冬季里,益阳市南县光复湖里却有着最热闹、最生动的故事。

光复湖位于洞庭湖区的东北部,在湖南省南县华阁镇境内,属于华阁镇复兴港村,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洞庭荷塘。复兴港村,距南县县城约25公里,在南县往华容县注滋口的方向,凭村内的光复湖生态园,成为益阳市十大美丽乡村之一,却因地处洞庭湖区偏僻的腹地,而游人鲜至。

光复湖水域面积约1万余亩,原是洞庭湖平原腹地的一个独立的自然湖泊,改革开放后几经分割和承包经营,形成了鱼塘和荷塘两大部分的十几块水面,其中荷塘稍大,约6000多亩。光复湖主体湖面又通过湖汊、沟渠与几千亩大大小小的鱼塘相连,这里形成了一个以湖水养殖和特色种植为主的典型的洞庭渔村,当地人把这里统称为生态渔村,成为复兴港村的村中村。村民们基本上都从事特种渔业养殖,区域里的湖汊、沟渠水面都被村民充分利用。也许是因为复兴港村是华阁镇镇政府所在地吧,这里的田土以种植蔬菜为主,供应着城镇上的居民。

近年来,我多次从益阳市城区驱车前往光复湖。每一个出行的清晨,我都被一种欲望催醒,从日渐苏醒的城市森林,一路飞驰地经过河流、湖堤、村庄、田畴。每次到复兴港村,我都迫不及待地跳出车子。面对万亩荷塘,我总有一种莫名的激动。近几年我游历了洞庭湖区许多地方,熟悉了湖区大大小小的水域,听闻光复湖是洞庭最大的荷塘,而我周围朋友圈却少有人知道,如此洞庭秘境,令我兴奋不已。

10月底初次前往时,洞庭湖已进入枯水季节,洲滩大面积地出湖面,洲滩和阡陌上的杨树叶已经枯黄,光复湖的荷已然残败。11月底,我再到光复湖时,荷色枯黄一片,湖面的寒风,如无数把钢刀,蘸着湿湿的寒意,从苍茫茫的湖面上呼喊着刮来,掀动我单薄的衣襟,有一种久违的感觉,让我清醒并痛快着。靠着莲藕运输车的指引,我很轻易地来到正在采挖莲藕的荷塘边,看到了我此行要拍摄的洞庭挖藕人。

探访藕匠村

光复湖有多块荷塘,共有6000多亩莲藕种植水面,年产莲藕1100万公斤。2013年11月,这里聚集着来自安徽、江西、广西、湖北及湖南各地的农民挖藕工50余人,这些挖藕人每年冬季,和迁徙的候鸟同期来到这里,他们的工作是从荷塘齐腰深的寒冷的泥水里挖藕,每挖出一公斤莲藕,他们的工钱是0.64元。

他们每年冬季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在湖岸边搭建的几排简陋工棚就是他们临时的家,这个聚集地被当地人习惯地叫做“藕匠村”。

这些挖藕人是一支比较稳定的农民工队伍,他们大都从事挖藕作业多年,有着熟练的挖藕技能,是一群流动在洞庭湖区的“专业挖藕匠”。他们的技术、经验和自备的专业设备已经非常职业化,都采用高压水枪挖藕。做如此艰苦、困难的活计,一个看似平常的农民女工,一天能够挖出两船计1000多公斤的莲藕。

洞庭湖区挖藕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荷塘水放干,用一种叫藕锹的工具挖开湖泥取藕,这种方式劳动强度大,也容易伤害到藕,现在基本不采用了;另一种就是现在普遍使用的高压水枪挖藕,用高压水枪把湖泥冲开取藕,劳动强度小,对藕的形态伤害小,商品藕的卖相完整。

来自湖南永州市江永县千家峒瑶族乡的卢俊辉和妻子何美英,已经连续3年来洞庭湖做挖藕工。“手泥,首先要慢慢摸,摸清楚整段莲藕的走势和长度,区分哪边是头哪边是尾,然后再逐段逐段地清除淤泥等障碍,挖藕要有极大耐心,才能成功取出完整的一支藕。”说话间,卢俊辉就跟变魔术似的,轻轻松松将一段一米多长的莲藕挖了出来。卢俊辉说早些年自己一个人在湖北那边挖藕,不愿意带老婆出来打这个工,孩子现在5岁多了,老婆坚持要一起出来打工,没有办法。卢俊辉和我聊天的时候,不时转头看看泡在荷塘里的老婆。他几次都说,挖藕不是女人该做的事。

“辣椒咽谷酒,苦命人挖藕,别人去烤火,我往湖里走。”喊这个顺口溜的人叫利民,今年57岁,是来自湘阴的一位老挖藕人,他说自己做这行30多年。他介绍说挖藕既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又脏又累又苦,每天要在湖里泡8个多小时,一般人都吃不得这份苦,挖藕人几乎都会患上风湿病。师傅告诉我说,卢俊辉和何美英两口子“太拼了”,他们平均每天要挖2000多公斤。

阳光下的面庞

在“藕匠村”,这些挖藕人或以家庭成员或以同乡为团体,结伙生活,两口子都来了的会自己做饭吃,有时候女人会休息半天,在工棚里做饭、洗衣做家务。那些十多人左右的同乡,会结伙出钱请一个当地妇女专门负责做饭,每天两餐饭,给雇请的妇女一天60元工钱。

夜晚,工棚挡不住湖面的寒风,单身的藕匠们会抱着被子打一会扑克,或者躲在被子里聊天,大家插科打诨地,多半会聊女人的话题,这是他们一天中难得的快乐时间。这些外来的藕匠在这里生活一个冬季,经常会与光复湖的当地人打交道,买东买西的,还会经常去大约两公里远的镇上,他们对当地人印象不错。藕匠们说,光复湖的男人都蛮心疼自己的女人,生怕堂客累着,即使自己再辛苦,也不让女人干重活。湖南人叫老婆为堂客,只怕就是洞庭湖区的这些人叫出来的,老婆成了家里的座上宾堂上客,当然会格外宠爱。一个藕匠讲,他前几天看见闸口那户人家,男人见女人下湖了,就一路寻去,逼着她回来。平时都是堂客骂男人,而这个时候,男人骂起堂客了:“你这个蠢婆子,都这个时候了,还不回来!伢崽哩饿得哭,没奶吃咧。”女人无奈,只好把手里的活留给男人,自己蛮温馨地回家去了。这藕匠学当地人讲话惟妙惟肖的,一听就知道是多年都来光复湖挖藕的。

在猎猎寒风中,我在湖畔行走,一阵鸟鸣,从湖的深处逶迤着长音而来,我紧张地望去,只见一群黑压压的鸟儿,拍打着翅膀飞向一处湖汊。它们在空中时而聚拢,时而三五成群。冬天的湖面,空旷、清冷和寂寞,这群挖藕人和水鸟群几乎同期到来。荷塘里,挖藕人一会儿聚拢,一会儿又散开,情景几乎与鸟儿无异,他们让每年冬季的光复湖都生动起来了。

行走在冬季的光复湖荷塘的堤岸,可能你并不会留意,这些挖藕人常常淹没在荷叶里,他们来去匆匆,当你凝视时,他们就站在你的风景里,在阳光下朝你微笑。冬季过后,他们又悄然离去,安静得仿佛未曾来过。

这就是地处洞庭深处的那个最大的荷塘――光复湖,这就是我拍摄的那群和候鸟一同来的挖藕人。

1 这里聚集着来自安徽、江西、广西、湖北及湖南各地的农民挖藕工50余人,他们都自带高压水泵,采用高压水枪为莲藕种植户挖藕。

2 挖藕人在操作高压水枪挖藕。

3 来自湖南永州市江永县千家峒瑶族乡的挖藕人卢俊辉。

4 每天,挖藕人把自己挖的藕整齐地堆放在湖岸边,等老板过秤,他们的工钱是每斤0.37元,水泵和柴油消耗自理。

5 这些女工都是跟着自己的丈夫来的,他们不仅和丈夫一起下湖挖藕,还要负责做饭、洗衣等工作。

6 这位女工从早晨7点一直干到下午4点多,挖了两船莲藕,过秤有大约2400多斤。

7 湖岸边有专门负责装筐、过秤和装车的杂工,他们都是本地人。

8 挖藕人长期浸泡在寒冷的水里劳动,都落下了风湿关节炎的毛病。他们说:“挖藕虽然是个苦活,但好在挣钱利索。”

洞庭鱼米乡范文第4篇

一、县域基本情况

__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现为全国产棉大县、粮食生产基地县、十大重点渔业经济联系县、林业工作先进县和全省蔬菜、速生林面积最大的县。全县辖20 个乡镇,444个行政村场,14.5万个农户,59万农业人口,102万亩耕地。近几年来,__县委、县政府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现代农业已初具雏型。

(一)农产品结构日趋合理,规模扩大。全县已形成优质水稻、优质棉花、优质油菜、特色蔬菜和高效速生林、特种水产养殖、__土鸡养殖、草食动物养殖等8个具有传统优势的特色产业。养殖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53%,稳定地超过了种植业;农产品优质品种、特色品种的比重达到了85%以上。种植业方面,水稻复种面积达到117万亩,常年产稻谷51.5万吨。棉花种植稳定在35万亩,常年产籽棉210万担,棉花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三、__第一。油菜常年种植40万亩,年产油菜籽5万吨。蔬菜生产方面,常年复种30万亩,总产蔬菜80万吨,面积和产量居全省第一。特别是芥菜成片种植面积10万亩,是全国集中生产面积最大的县。全县有11万亩7种蔬菜的22种产品通过了无公害认证。畜牧生产方面,我县已成为全国牲猪、家禽生产基地县和全省草食动物发展基地县。常年发展生猪120万头、家禽1600万羽、肉牛和肉羊12万头。水产生产方面,有养殖水面25万亩,年出水水产品11.6万吨,产量居全省首位,20__年纳入了全国虾蟹优势产业带。尤其是近几年特种养殖发展迅猛,珍珠蚌吊养达到了3.5万亩、3500万只,黄鳝、才鱼等养殖网箱达到30万口,河蟹放养达9.2万亩、1800万只,大口鲶等名优鱼专养、套养达5万亩。

(二)农产品加工企业逐年增加,水平提升。目前,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1100多家,其中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形成了棉花、蔬菜、粮食、板材四大农产品加工支柱产业。在棉花加工方面,已发展轧花厂48家、纺织企业40家、纱锭41.7万锭,年可加工籽棉200万担,年产各类纱线4.7万吨、巾被1万吨,生产能力全省第一。在蔬菜加工方面,已形成以插旗菜业、华凯、康田、田丰、雄风等规模企业为龙头,以40多家中小型加工企业为依托,精加工和粗加工相互配套的加工体系,年加工量60万吨,占全县蔬菜产量的70%以上。在粮食加工方面,已形成95家小型企业和银波米业、兴华啤酒、华泰米业等一批规模企业,年可加工稻谷10万吨。板材加工方面,华信人造板有限公司总投资达1.5亿元,年加工量达20万方。

(三)农业品牌初步形成,市场活跃。目前,“湘妃”毛巾、“漂亮宝贝”巾被、“雄峰”藠头、“同兴”和“万理石”花岗石等产品畅销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兴华”啤酒已成为湘鄂边啤酒市场的主导产品,20__年成为了人民大会堂国宴特供酒。插旗芥菜、护城黄白菜苔、__豆角、潘家大辣椒、洞庭雪藕、马涧西瓜、“芙蓉”鱼块、“蝴蝶”鱼排、东湖源水产品、洞庭黄鳝、洞庭岛王鸽、洞庭银波精米等畅销省内外。有30多种农产品在国家、省、市有关评比中获奖,“华凯”牌鱼制品等3个农产品商标被评为__著名商标,湘妃毛巾等2个农产品被评为__名牌产品,__芦苇笋等3个农产品被评为有机食品,洞庭银波米被评为绿色食品。农产品品牌凸现,促进了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活跃。目前,全县已形成以县城农产品专业市场为龙头,中心集镇集贸市场为主体,乡村墟场和众多的路边市场为依托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市场建成总面积已达45万平方米,触角延伸到了武汉、长沙、广州、上海等大中城市。在营销主体培育上,我县近年已组建各类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运销协会220多个,全县参与农产品流通的人员已达120__多人。与此同时,农产品经纪交易、信息咨询、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迅速发展,全县参与农产品流通的物流企业已达17家,信息咨询企业14家。去年,全县农产品集散和交易量达到80万吨。

(四)农业生产投入不断增加,条件改善。一是政策性资金投入增加。近5年来,国家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建整扶贫、粮食补贴、农机补贴等途径,已向我县投资 2亿多元,极大地支持了我县农业生产。二是信贷资金投入增加。我县农村信用社自20__年以来的小额农贷资金累放已达到10亿元,年均近2亿元,在全县农业生产直接投入中的比重已达到45%以上。三是民间资金投入增加。据统计,到20__年底,全县有500多名下岗职工和机关干部投身农业开发,为农业生产已累计聚集资金8000多万元。四是工商资金投入增加。近几年先后引进了农业招商项目110多个,引 资总额达7亿元。因为农业投入不断增加,有效改善了我县农业生产条件。近几年来共投入12亿元,对长江、藕池河、__河和洞庭湖进行了重点治理,堤垸防洪保安和农田抗灾保收能力大大增强。改造了78个村的中低产田15.9万亩,并通过衬砌渠道、新建机埠、修砂石路、渠系配套、添置农业机械等多种方式,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此外,还加大了扶贫开发和农村沼气建设力度,有效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二、县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近三年来,全县农村信用社累放各类贷款7.3亿元,其中涉农贷款累放49570万元,占贷款投放总额的71.1%,较好地支持了县域“三农”经济的发展。连续四年被县政府授予“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信贷投放贡献奖”,特别是去年,我们通过调整投放方向,重点支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是支持了季节性农业生产。去年,累计发放农户贷款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6800多户,金额达23431万元,有力支持了季节性农业生产,在保证辖内农户生产生活需要的同时,基本上解决了农民子女就学方面的资金困难。

二是保证了镇村两级财政正常运转。去年,我们以各种方式对镇村两级财政投放资金近600万元,确保了镇村两级财政正常运转。

三是支持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__年,全县信用社累计为新南棉业有限公司、田丰菜业、铭泰米业等4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民营企业投放支持贷款3700多万元,占总投放的13.2%。

四是支持了银企洽谈会的签约项目。去年,我们在岳阳市银企洽谈会上共签约企业8家,签约金额2160万元。年内,共向8家企业发放贷款1740万元,履约率达80.6%。

五是配合政府发展经济。去年11月至12月,针对收购市场疲软,资金短缺的问题,我们先后为10家轧花厂贷款20__万元,成功启动粮、棉收购市场,有效缓解了棉花收购与销售的矛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0__年为执行国家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结合省市人民银行信贷管理精神和市联社调控季度信贷计划的要求,我联社20__年的信贷计划确定为净投放2亿元,做到重点优先发放小额农贷和中小企业贷款。截至4月底,我县信用社已发放贷款19697万元,其中“二小”贷款12212万元,占 62%。

三、当前支农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我们农村信用社作了一些积极的工作,但是也还存在许多问题:

㈠支农资金组织难。由于竞争激烈,对在农信社存款歧视性政策从心理上未完全消除,农信社组织存款难,对公存款占比低,整个存款市场份额不高。截止 2008年4月底,我县农信社存款90190万元,不到全县存款总量的 %,这与农信社支农贷款占全县90%以上严重不对称。说明农村资金仍在大量外流,支农资金补给不足。20__年我县联社的信贷计划只有2亿元,到目前为止,已大大突破了季度控制计划,还有很多需要支持的客户,没有办法完全解决,资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㈡不良资产盘活难。盘活不良资产,对于农信社增强资金实力,改善经营状况,更好地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一些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村组集体及其他贷户拖欠农信社贷款,逃债现象严重,一部分农民依法借贷,依约还贷的信用意识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极个别农村经济组织的贷款,村委换届后,“本届不理上届事”,依约还贷就成了空话,农信社不良资产盘活困难重重。

㈢涉农贷款风险补偿难。农业目前仍然是弱质产业,涉农贷款风险大,营销成本高,没有担保,也没有政策性和商业性风险补偿渠道,由此产生的风险由农信社承担,使农信社在涉农贷款的风险和收益上很不对称。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农信社支持县域经济的后劲。

四、进一步做好农村金融服务的几项措施

要更好地服务三农、支持三农,农信社应积极开辟路径,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着力发展规模型、加工型、科技型、品牌型、生态型和外向型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增值效益、质量效益、市场效益和综合效益。

(一)拓宽思路,做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延伸工作。其核心就是:延伸贷款对象,也就是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的对象由过去的种、养农户延伸到从事或服务于第一、二、三产业的所有农户以及城镇个体工商户,使更多的农民受益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让更多的农信社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做大;扩大授信额度,也就是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最高授信额度从过去的3万元扩大到5万元,对种、养、加等特色大户大力推行农户联保贷款,其最高贷款额度甚至可以提高到30-50万元,这样可以充分满足信用农户的大额资金需求;延长使用期限,根据农户贷款用途、生产经营周期、还款来源等因素,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允许贷款跨年度使用。

(二)突出重点,做好信贷资金的有效投放。一是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积极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沟通,建立重点支持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库,研究确定支持其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工作措施,大胆创新贴近于本地产业化经营的信贷产品,满足特色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支持农村经济结构优化。突出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三是支持现代农业建设。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四是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通过信贷资金的注入,大力推进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抗灾能力建设,加大大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病险水库排险加固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五是支持推进乡村城镇化。通过信贷政策扶持,鼓励富裕起来的农民、私营个体业主以及已在小城镇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户在小城镇建房落户。运用市场机制,积极支持集体、个人、私营企业等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小城镇的建设与开发,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向集镇集中,促进主导产业发展,尽快建立起支撑小城镇的产业群体。

洞庭鱼米乡范文第5篇

“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基本包括海域、河口、河流、湖泊和人工水面五大类别。湿地的存在却是与地球同龄的。如果说海洋孕育了生命,那么湿地就孕育地球上的干百物种。4 5亿年前的奥陶纪,当一只有颌鱼在海陆之间的湿地进化成功的时候,不仅标志着有脊椎动物的形成,也为地球的进化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铸就灿烂文明哺育历史文化

湿地不仅是生物进化的温床,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远古时代,人们不得不依赖气候适宜、水源充沛、土地肥沃的自然环境来耕作生息,聚合部落。

纵观古今,人类的文明史就是江河的历史。世界上许多河流、平原湿地都为产生古代文明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栖息地,成为孕育人类古老文明的“摇篮”。没有湿地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就没有现代人类的文明与文化。在目睹了自然、生命变迁的同时,湿地也见证了文明、历史的演变。

纵观四大文明古国,悠久而伟大的尼罗河造就了光辉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是古巴比伦文明的摇篮,恒河和印度河是孕育印度文明的胎盘,长江与黄河同心协力创造了华夏文明。不仅仅是它们,其它古文明的起源也都是傍依河流、海滨、湖泊、沼泽发展起来的。

作为人类文明高度集中的体现,城市也往往在几条大河的交汇处或河流入海口处出现。“水城”威尼斯、“音乐之都”维也纳、“美人鱼之乡”哥本哈根、“佛教之都”曼谷等等,本身就是建造在湿地之上。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惟一的“幸存者”,绵延不绝的华夏文明离不开长江和黄河这两条被称之为中华民族血脉的滔滔江水。《山海经》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流域有48条河流。古人称湿地为“薮”或“泽”或“海”,《吕氏春秋》记载古代中国有“十薮”,其中大部分在黄河中下游。在这些山泽之间,形成千里沃野,河流两岸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水源为发展农牧业提供了重要条件,华夏民族原始部落逐水草而居,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化。早在旧石器时代,黄河、长江流域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中国人——元谋人就生活在云南元谋县的长江边上。自殷商至北宋2500年间,黄河流域已经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是伴随着湿地而诞生的。

作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文明与湿地的关系密不可分。在靠天吃饭的古代,湿地成为人们开发耕种的最佳选择,而稻田这一人工湿地,更是养育了我们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鱼米之乡”、“九省通衢”、“江南水乡”、“千湖之省”,甚至赤壁之战、官渡之战都与湿地紧密相连。

湿地诞生文明,湿地也沟通文明。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成为中国最大的人工湿地。京杭大运河连接了长江与黄河流域,它经过的河北、山东、江苏其实是一个湿地群,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湿地网络。它不仅是一个运输的水路,更是中国南北文化交融的文明走廊。文人寄情之景雅士言志之地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登滕王阁而远眺,面对近乎完美的“暮江秋色图”发出了这样的千古绝唱。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白居易寄情于景,抒发着自己的轻松愉悦。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不知归路的李清照在荷花丛中享受着酒后的恬淡与恰然。

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寄情于景,也不知他们的“景”中有多少湿地的身影。湿地不仅是生命的摇篮、历史文明的源头,还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人类的渔樵耕读的生活方式,赋予了湿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形态。湿地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以其特有的美学、教育、文化、精神等功能,涵盖了音乐、艺术、文学等方面。湿地是鲜活丰富的文化,是人类艺术创作的源泉。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诗句,而中国四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蓬莱阁又都位于湿地或其周边地区,成就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在其它文学作品中也少不了湿地的身影,其中人们最为熟知的莫过于《水浒传》中的水泊梁山。

《水浒传》开头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宛子城中藏虎豹,蓼儿洼内聚蛟龙。”这里的“蓼儿洼”就是梁山泊,也就是现在位于山东省境内的东平湖。

梁山泊地处黄河下游,是汶水和济水汇聚地,古称“泽国”。梁山泊形成于五代,绿柳垂岸,粉荷满地,水鸥翔集,风光宜人,别称“小洞庭”。唐宋不少文学家来梁山泊泛舟畅游,饮酒赋诗。苏辙在《夜过梁山泊》中留下“更须月出波光净,卧听渔家荡桨歌”的优美诗句。

据有关资料记载,从五代到北宋末,滔滔的黄河曾经有三次大的决口,滚滚河水倾泻到梁山脚下,并与古巨野泽连成一片,形成了一望无际的大水泊,号称“八百里梁山泊”,即《水浒传》中所描绘的“港汉纵横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当年梁山好汉正是凭水泊天险“啸聚山林、筑营扎寨、抗暴安良、杀富济贫、替天行道”,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侠义故事,一部《水浒传》名扬天下,水浒英雄举世闻名。800多年过去了,由于黄河多次决口分洪改道,“八百里梁山泊”泥沙沉积,于是梁山周围的湖泊变成了耕地。

除了诗歌和小说,众多戏剧、歌曲也与湿地密不可分。“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全凭着劳动人民一双手,画出了锦绣江南鱼米乡。”京剧《沙家浜》唱的便是江南一带的湿地,当地称之为芦荡。而《洪湖赤卫队》中的“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两句歌词更是为人们所传唱。曾经的洪湖两岸,碧天秀水,芦荻江鸥。而当如今洪湖因干旱而不断缩小,再唱起这首歌时,是否能唤醒人们保护湿地的意识?

相关期刊更多

云梦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

老年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湖南省委老干部局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