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流管理实训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实践教学体系不系统
由于我国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开展的时间较短,现在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仅在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手段等方面下功夫,而忽略了其他一些因素,如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措施,实践教学完成情况的评价考核方法等。
2.实验室建设投入高但利用率低,缺少双师型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强,这就使得很多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方面入了大量的资金用来购买软件和相关的硬件设备。但是,在课程设置方面,无论物流设施设备的操作性实训还是物流软件的实训往往都仅仅被设置为某一课程的附属实训,仅与这一门课程有关,这就导致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实验室仅仅是为特定学期、特定课程而服务,多数时间,这些设备和软件都处于闲置状态,利用率低。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物流行业起步晚,缺乏即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一定时间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教师都尚无物流实践的相关经验,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物流实践教学活动。
3.缺少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大多数是平时成绩和最终的报告两部分来评价学生的实训情况,其中平时成绩除了有出勤考核成绩之外,很大一部分就考核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对于教师而言,这部分成绩的给予更多的是依靠平时的印象,这样不仅不够客观准确,同时也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实践情况。
二、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为了能进一步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共建实训平台,引进和培养双管齐下
针对物流管理实验室前期建设资金投入大,利用率不高的情况,可以采取多校联合、校企联合,共建实训平台,共享实训资源的模式。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物流实验室的资金投入,提高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还可以加强各高校之间的联系,分享物流实践教学的经验,共享先进的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的提高各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水平。与此同时,还应该从高校引进物流管理专业的硕士、博士来充实自身的教师队伍,定期安排教师到优秀的高校和企业参观学习、轮岗锻炼,提高物流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实践能力。
2.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除了要有实践内容、实践的方法外,还应该有明确的实践目标定位,在目标的指导下确定丰富的实践内容和多样性的实践手段。此外,还应该有必要的实践管理、保障体系,如制度、师资力量、实践环境与设备等作为支持,灵活多样的反馈评价体系来检验实践的质量和结果,从而形成一个一体化、多层次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建立多种形式结合的技能考核制度
要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建立以能力为考核主体,笔试和技能测试相结合的客观、公平的实训考核制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上机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口试中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来确定成绩。对于团队合作的教学过程,可以按照学生在团队中的表现和团队项目实施的结果进行评分,此外,还可以融入学生互评、企业指导教师评价等评分制度。另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实训与国家职业证书制度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与社会相结合,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三、结论
关键词:方案设计 职业技术人才 生产认知实习 课堂实训教学 实习实训平台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高职院校在物流专业建设方面的现有条件是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方案设计的基础,它包括:
现有实训教学开设情况。如,按教学计划进行的生产认知实习、各种课程实训、实验室实训、岗位技能实训、职业技能鉴定、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等。
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的设备条件。设备条件的内容包括:校内实训基地的建筑面积,学校已有的实训教学实验室的数量,实训教学实验室的设备配备数量、价值及其技术先进性,实训教学实验室教学软件的配备等。
现有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包括:校内现有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职称、技术能力结构,校外实训基地的指导教师的数量及技术水平,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构成。
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校企合作的基础。包括: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及其各类物流企业的情况,校企合作的方式、成果等。
二、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主要类别及内容的设计
科学地设计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的内容,既有利于遵循教育规律,加强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实践操作能力训练、综合应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专业水平。我们把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分为生产认知实习、课堂实训教学、实验室实训教学和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四种类型。
1.生产认知实习
生产认知实习是高职院校为了增强学生对社会活动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寒、暑假,五一、国庆长假)自觉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性的实习活动。经济管理类专业在设计实习实训的内容时,设计生产认知实习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感性认识,以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理解能力。物流管理专业也不例外。
物流管理专业在设计生产认知实习的内容时,应该有针对性地设计与物流管理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设计的内容应包括:观察了解和基本认识社会经济活动的情况和过程;观察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认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采用的生产经营工具和手段;观察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经营管理行为;体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法、规则、理念和企业文化;观察了解物流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等。
2.课堂实训教学
课堂教学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形式,在设计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方案时,不能否定课堂教学活动,减少其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更不能忽视课堂教学中实训活动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实训活动时要注意:
科学规划课堂实训教学活动的实施方案。课程的课堂实训教学方案是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认真研究每一门课程的专业岗位能力在教学体系中先后顺序及其地位和作用,认真设计每一门课程的技能点及其教学方案,制定完整科学的课程课堂实训教学实施方案。
在认真分析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科学界定课堂教学中实训的内容,确定实训的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要采取“一刀切”的方法,简单规定实训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与次数。
不能片面地认为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操性训练才是实训活动,以此否定理论课教学中的其他教学方法对学生能力训练的地位和作用。理论课教学的教学方法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课程、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这本身就是实践性能力的培养。
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课堂实训的能力和水平要进行适当的培养、引导和提高。在实训活动中,鼓励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如,启发式教学、案例法、项目法、实操法等。
注意课堂实训教学与实验室实训教学的有机结合。
3.实验室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实验室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专业性较强单项技能的实践性教学训练和专业综合能力教学训练的场所。实验室实训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把不能在课堂教学场所完成或在课堂完成效果不好的教学活动,安排在实验室通过真实或仿真的专业场所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实验室实训教学又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综合能力训练的教学活动,当专业教学计划完成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把一些相关的教学内容连贯综合起来,形成专业综合能力训练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专业综合能力训练。
实验室实训教学包括课程单元教学训练、课程综合训练、专业综合训练三个方面。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各个高职院校都建立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的专业教学实验室,通过功能强大的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把专业课程单元教学训练、课程综合训练、专业综合训练的软件融入其中。再辅之于相应的专业化的生产运营设备,构建成专业实验室。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实训内容的设置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实验室实训内容的设置要紧紧抓住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配合专业教学计划,按照教学计划的进度和课程教学进度安排实训活动。
实验室实训的目标应以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操作技能训练和应用能力训练为主。学生的专业岗位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包括专业岗位基本技能、专业岗位核心能力、专业岗位知识应用能力。要把实训的重点放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上。
实验室实训方法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在训练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分析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切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不是简单地培养操作工人。
实验室实训内容的设计以仿真企业物流管理的生产经营场景为准,进行模拟企业的生产经营运作过程训练。
正确处理实验室实训与专业实习的关系。实验室实训是为专业实习作准备的,是专业实习的基础,它不能可替代也替代不了专业实习。因此,不必强求把实验室实训建成与物流企业完全相同的生产经营环境。实验室建设的标准,应充分考虑学院自身的财力和国家有关方面的财力支持程度,不必贪大求洋,追求奢华。
4.校外实习基地实习
高职院校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建立能够运用其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平台,使他们学习企业带教老师优良的品质、敬业精神和高超技能,在实践中检验其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情况,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外实习基地的实习有四种方式:生产经营过程参观实习,课程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
生产经营过程参观实习。组织生产经营过程参观实习的教师在事前必须精心设计和安排。要与校外实习基地的有关指导教师共同制定参观实习方案,要求学生明确参观实习的目的、内容、步骤、要求,并制定相应管理办法,在参观实习结束后,要求师生各自做出认真细致的总结,教师要及时探讨课程教学改革问题,提高课程教学的水平。
课程认知实习。课程认知实习是学生针对某一专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利用假期(寒、暑假,五一、国庆长假)自觉地到校外实习基地或自己联系企业去实习。是高职院校为了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觉参与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认识性的实习活动。这种实习方式与生产认知实习有着相似之处,它与生产认知实习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学生针对专门课程而进行的实习,而生产认知实习是学生针对学习专业的需求而进行的实习。
任课教师要依据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认知实习的目的、内容和要求,制定课程认知实习的方案和具体的管理办法。学生要明确专业课程认知实习的目的、内容和要求,使学生在课程认知实习时有的放矢。通过正确的引导和相应的管理办法促进和提高学生进行课程认知实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专业实习。专业实习是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活动进行了一个阶段后,有计划地安排一定的教学时间,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的专门实习。物流管理专业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必须是专业的物流企业,或者是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设计专业实习的目的、内容和要求的主要依据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它是高职院校在课堂实训教学、实验室实训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进行实战性操作锻炼的专业平台,通过实战锻炼,既可以检验学校课堂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在课堂、实验室学到的技能、岗位核心能力得到实践的检验,又可以使学生在实习中找到专业学习中的不足之处,以便在毕业前补上所欠缺的相关专业知识和能力,通过实习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端正学风。
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高职院校完成了全部教学计划后,在就业前对学生有计划地进行的岗位能力适应性训练,以缩短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见习期,提高学生的社会认可程度的实践性教学活动。高职院校通过学生在毕业实习中反馈的信息,进行专业建设改革。
毕业实习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环节,加强毕业实习的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和专业建设的需要。高职院校要加强毕业实习管理,就要与校外实习基地的有关指导教师共同制定毕业实习实施方案,明确毕业实习的目的、内容、步骤、要求、标准、信息反馈等办法,总结毕业实习工作的经验教训,探讨专业建设的新问题,提高专业建设的水平。
三、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方案的总体框架
1、专业基础认知平台
专业基础认知平台,主要是通过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利用各种假期进行生产认知实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去校外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过程参观实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和训练,增强学生对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基础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这个平台采取的训练方式主要有:有针对地到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到相关企业进行经营环境体验、参与系部组织的各种专业报告会、学习兴趣小组、专业协会、教学竞赛等。教学管理系部在设计专业基础认知平台方案时,要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认真研究和确定实训内容、制定规范的实训作业及规程、专业基础认知能力的鉴定或成绩考评办法等制度。
建立专业基础认知平台的目的是把学生引入本专业的门槛,使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方向有一个比较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认同、了解和憧憬感,开拓他们的学习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这个平台又被称作专业入门训练平台。
2、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平台
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平台,主要是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训练,实验室的教学训练,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的课程认知实习,培养与训练学生掌握与应用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这个平台采取的训练方式主要有:课堂讨论、课堂训练、案例分析、课后作业训练、相关单证的认知、相关技能的演示、相关软件的使用等。教学管理系部在设计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平台方案时,要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认真研究和确定实训内容、制定规范的实训作业及规程、专业基本技能能力的鉴定或成绩考评办法等制度。
建立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平台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较为扎实的(专业)单元技能,基本具备从事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技能,为学生顺利接受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训练,即专业岗位能力训练平台的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
3、专业岗位能力训练平台
专业岗位能力训练平台,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训练,实验室的教学训练,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的课程认知实习,培养与训练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物流管理业务活动的专业岗位能力。专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学生在本专业学习与训练的核心与重点环节。这个平台采取的训练方式主要有:课堂单证制作演练、课堂实操训练、案例分析、课后作业训练、现场参观、相关技能的演示、相关设备的操作能力的训练、相关专业软件的使用等。教学管理系部在设计专业岗位能力训练平台方案时,要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认真研究和确定实训内容、制定规范的实训作业及规程、专业岗位能力的鉴定或成绩考评办法等制度。
建立专业岗位能力训练平台的目的是使学生达到具有最基本的就业能力的要求,基本完成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由低到高”的培养训练任务。
4、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平台
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平台,主要是把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与训练中受到的专业基础认知、专业基本技能、专业岗位能力等训练,通过科学、系统的集成,形成仿真的物流管理业务活动场景训练,并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接受和体验物流管理实际业务活动的氛围,经受实际业务活动的锻炼,形成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这个平台采取的训练方式主要有:模拟物流管理业务环节训练、仿真物流管理业务活动场景训练、仿真物流管理业务应用软件的训练、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管理系部在设计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平台方案时,要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认真研究和确定实训内容、制定规范的实训作业及规程、专业综合能力的鉴定或成绩考评办法等制度。
建立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平台的目的是形成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使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完成“由专到精”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素质的训练,使之成为符合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等物流管理职业技术人才。
5、专业创新能力训练平台。
专业创新能力训练平台,是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中求知欲较强、学习成绩在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学生进行适当接触物流管理专业前沿理论与业务知识,适当扩展与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专业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培养和训练,挖掘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潜力,对学生进行潜在的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学生通过直接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参与校企产学研合作项目、参与各个平台实习实训的操作作业,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平台贯穿于前四个平台的全过程,可以说是对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尤其是对上游以上的学生吃的“偏饭”,也可以说是“善于思考的学生”提升自我,完成“适当延伸”高等应用型、技能型素质训练体系的升华和提高。教学管理系部在设计专业创新能力训练平台方案时,要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认真研究和选定有潜质的学生群,对他们的潜质和能力进行认真分析,确定适合他们接受能力的实训内容、制定规范的实训作业及规程、专业创新能力的鉴定或成绩考评办法等制度。
建立专业创新能力训练平台的目的是挖掘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潜力,形成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使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完成“适当延伸”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素质的训练,使之成为符合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等物流管理职业技术人才。
总之,通过上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和依据,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主要类别及内容的设计,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方案的总体框架等三个方面的研究,就可以形成比较完整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方案,希望本文的粗浅探索能够对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实习实训方案的设计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文是教育部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的子课题(教高司函[2005]202号)
作者单位: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职成厅[2005]2号).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
[2]杨应崧主编.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15-120.
1.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相当多的教学工作者认为实践教学偏重“硬实践”,硬实践是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教学还包括“软实践”,软实践是指理论知识的运用、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专业技能的形成等活动。软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侧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改革传统实践教学方法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1 系统性原则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实践人才,最佳的实践方法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完美结合起来。现如今,高职院校的教材基本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实践教学体系也在不断完善。所以,教师应该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特色,积极开发和探索系统性的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方法呈现网状结构,各种教学方式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
1.2 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是实践教学方法与理论教学方法最本质的区别,企业物流管理实务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如果没有接触过,只靠想象是学不好这门课程的。企业物流管理实务课程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多,比如,仓储、配送、信息系统、生产运行管理以及物流信息技术等课程。要想全面认识和了解企业物流管理实务的全貌,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必须遵循直观性原则。专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视频、图像、文宇、虚拟等方法带领学生进人企业物流管理领域。
1.3情境性原则
遵循情景性原则,让学生在有意义的社会背景中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在与现实生活相似的情景中开展教学活动,妥善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其次,保证情景中的学习过程与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过程相似。问题的情境性有助于知识的应用和专业技能的迁移,问题的真实性有助于深人学习。
1.4主动性原则
学习的过程是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所以,在设计和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时,需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促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主动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与其他学生讨论问题、交流经验,合力解决问题,进行小组项目活动,为小组的荣耀负责;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将学生置于尽量真实的情景中;教师充当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
2.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在高职院校建立初期,教学内容一般都是参照本科的教学体系;在高职教学改革时期’教学内容过分地强调职业化,从而导致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为了提高高职院校教学内容的职业性与高等性,高职学校需要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保留教学课程的完整理论体系,将教学内容与企业物流管理流程结合起来。教学内容应该以项目形式呈现,每个项目都是围绕工作过程展开,具体有三个项目:第一,以某企业的发展为教学背景,模拟企业物流管理操作流程;第二,为学生提供客户服务、客户关系处理的实践机会;第三,调査和分析某企业的物流管理流程以及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降低成本的方案,并将解决方案在企业物流实训室物理再现或仿真再现。
3.加强教材建设
首先,高职教育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基本都是理论实训一体化课程,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不断出现新的课程模式,即使是根据高职院校教育层次专门编写的教材,也随着课程模式的改变而不断更新。其次,目前,我国市场的高职院校教材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教学内容与教学结构体系还不够完善,亟需改进。再次,高职院校的办学具有地区性特征或是典型的行业背景,每个高职院校对教材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在编写教材时,需要参照国内外的优秀教材,根据本学校的招生特点、社会的岗位需求以及企业的发展动态,再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编写合适的校本教材和配套的实训手册。校本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实训一体化课程、企业物流管理实务、项目实施注意事项、项目操作程序、项目实施对学生的要求。实训手册的内容包括:每个实训项目涉及到的软硬件设备、使用说明以及历届优秀学生作业汇编。
4.高职“企业物流管理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
4.1 宏观教学法-项目引导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宏观教学法贯穿在项目引导、项目递进、项目拓展以及项目答辩等四个教学项目中。引导学生走进企业物流管理、客户服务、企业采购以及课程综合实训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社会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其一,项目引导阶段。此阶段教师应该充当导游的角色,正确引导学生进人教学项目。学生应该了解项目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流程以及其他相关知识;其二,项目递进阶段。此阶段教师充当的是导师的角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最后再完成大的教学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其三,项目拓展阶段。在项目拓展阶段,教师充当的是项目经理的角色,学生需要独立完成教学项目,而教师则负责过程控制与考核;第四,项目验收阶段,此阶段教师充当的是项目评估师的角色,学生需要演示和汇报自己的工作,教师则通过学生的演示和报告考核学生的各项能力。
4.2 微观教学法
微观教学法主要包括以下教学方式:
小组团队和角色扮演教学法。教师应该将小组团队与角色扮演教学法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开学时,将《企业物流管理实务》课程学习指南发给学生;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向学生展示企业物流管理的全貌。同时,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建立完整的工作单元,即由学生扮演生产企业供应链上的各个角色,在工作单元内选出组长,组长的职责是负责工程项目的进度,给组内成员安排任务,编写岗位说明书以及组织结构图等。每个小组大约有4-6名成员,每个小组应该明确分工,保证每位成员都有任务可做。比如,核心企业、原材料供应商、客户以及核心企业的内部分工等。每个小组根据分配的角色和任务,分工合作,合力完成企业物流管理中的各项任务。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提高了学生的统筹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归纳与演绎法。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归纳与演绎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比如,教师在进行“走进企业物流管理”与“课程综合实训”等项目教学时,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完成教学项目,如果教师采用归纳与演绎法,需要积极引导学生逐步选择更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个学习小组应该根据自己具体的业务项目需求,优化小组的设计方案。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能够了解到每种解决方案的优缺点以及在企业开发中通用的最优的方法。接着教师应该弓丨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不断改进和完善方案。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方案,学生互评,选出班级最佳方案,并模拟实施。
任务叠加与问题牵引教学法。任务的布置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完成上一个任务的基础上,逐渐叠加任务,像滚球一样’直到任务全部完成。比如,“走进企业物流管理”项目主要包括认识和了解企业物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的调查以及企业物流管理改进方案等三个部分。第一步,需要了解企业物流管理的全貌;第二步,调查企业物流管理的具体运营状况,并根据教师的规定和要求编制调查报告;第三步,收集和整理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走进企业物流管理”项目的三个任务是相互联系的,学生完成第二个任务之后,则对企业流量管理的全貌有全面的认识,完成第三个任务之后,则对企业物流管理的运行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而第三步制定的解决方案,要求在“课程综合实训”项目中,在企业物流管理模拟实训再现解决之前的现场与改进之后的变化。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每项任务都设置了具体的问题来推动学生前进,每项任务都是相互联系的,侧重培养学生的吃苦、勤奋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
4.3融教学科研为一体,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如果教师完全按照教材进行教学,一方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不利于高职教师进行校企合作项目、高职教改等方面的深人研究。因此,需要增加校企科研项目的教学内容,并将其改编成教学项目,加大高职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上的推广,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实现高职教育和企业需求的接轨。因此,需要将校企科研项目归人到学生的专业课程项目中。通过较大的企业科研项目教学,将企业的情景放置在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理论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思想的更新。
5.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永恒的主题,文章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阐述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分析了校企合作解决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以实证来说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效果。
【关键词】
校企合作;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创造和就业能力。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100所示范院校之一,而物流管理专业成立于2006年,并非是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为了解决专业实训条件差、教师实践能力弱等问题,专业从2007年开始与广州新邦物流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开办“新邦物流订单班”,从2010年开始与上海德邦物流有限公司、上海韵达快运等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教师每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和走访调研,制定了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七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1 人才需求分析
2009年物流被列为国家十大振兴产业,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湖南“十二五”发展规划都提出要大力发展物流业。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清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各种关卡,降低流通成本,促进物流配送、快递业和网络购物发展。
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对物流人才形成了巨大需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业每年需新增就业人员130万人,85%是一线操作技能岗位,可目前职业院校物流专业年毕业人数只有40万人。相差的还不仅是数量,如今物流企业有将近2500万的从业人员,这些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为27.25%,具有中级职称的仅占3.6%,远低于全国各行业平均水平,这样的人员结构已很难跟上现代物流业的飞速发展。
湖南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报告中提到,到2015年末,社会物流总额实现55000亿元,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900亿元,全社会物流总占GDP的比重下降1.5%-2%。建成物流收入过50亿元物流园区2-3个,国家A级物流企业150家以上,其中年物流收入过20亿元的物流企业2-3家,过10亿元15家,过亿元的100家以上。湖南省目前有物流企业3100多家,从业人员135万。
按国家对物流人才的统计口径,物流人才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高级物流人才、中级物流人才与初级物流人才(物流操作人员),本次调研重点调查近5年毕业生就业比较集中的产业,即中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对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物流客服类岗位高素质人才需求进行分析。
在被调查的327 个岗位中,需要物流专业或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岗位和大专学历的岗位占到60%,物流岗位大多对学历要求不高,高职高专学历最受欢迎。因为物流行业的工作操作性强,需要大量具有操作能力的员工。但物流业操作又不是简单机械或人力操作,同时还需要一定的物流知识体系支撑,专科层次的人才比较符合当前物流发展的需要。
1.2 专业服务面向及培养规格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主要面向湖南及珠三角地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物流客户服务等初中级管理岗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掌握从事物流一线操作与管理工作所必备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从事物流市场开发、物流客户服务、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等岗位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具备较好的职业素养,具有“爱众亲仁”道德精神和“博学笃行”专业品质的高素质、应用型、可持续发展的物流服务专门人才。
五元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在物流管理理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方面达到从事物流市场开发、物流客户服务、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等岗位实际工作的先进技术应用、工艺设计与实施以及现场管理的水平,具体来看,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如下表1所示:
1.3 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经过多年对四届毕业生和12家合作企业的深度调研,充分了解了本专业人才需求、最新发展动态、行业标准与技术更新状况,依托现有的合作企业,提出1432人才培养模式。一个贯穿,是把校企合作贯穿物流人才培养全过程;四层对接即专业与物流产业、物流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物流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物流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三个循环,即第一和第二学期的物流企业角色体验循环,第三和第四学期物流轮岗实训循环,第五和第六学期顶岗实习循环。两个融合是把物流知识、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相融合,专业理念与物流企业、行业文化相融合。真正实现专业、职业、岗位、就业四位一体,让物流专业学生能顺利“入门”、快速“入行”,最终实现成功“入职”。
2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解决的问题
2.1 解决了课程体系设置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的问题
通过对典型行业、典型企业、典型岗位的调研,走访了大量物流企业,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调研,解决了物流管理专业与物流产业、物流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物流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物流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问题。根据行业企业对物流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将行业企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按照就业岗位进行了细分,根据就业岗位任职标准和学生岗位迁移、职业迁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确定了本专业核心能力,构建了高等职业教育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2.2 解决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对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越来越重视,许多院校也出台了一些遴选和奖励办法。但是由于现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就到高职做教师,讲解理论知识轻驾就熟,但是实践教学能力方面却感觉无从下手。因此通过深度校企合作,专业的每位教师都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让年轻教师快速了解行业的发展和企业岗位的要求,并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使教学过程能够实现“教、学、做”一体化。通过协议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加强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双向交流,通过项目合作,学院可以进一步增强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保证专兼职队伍的建设。
2.3 解决了实训条件不足的问题
高职院校实训条件不足的问题一直是令学院头痛的事情,尤其是经管类专业的实习、实训问题,而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办法就是进行校企合作。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室所用的软件就是由广州新邦物流有限公司提供的NIS系统,满足了专业课程实训的要求,同时每学期的课程实训也都安排到合作企业。这样,学院节约了投入成本,且实训效果较好。
3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3.1 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了“5+1”核心课程
根据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按照核心岗位的职业技术能力、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与企业共同构建基于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群基础课程模块基础之上,开发了职业导入、职业岗位、职业拓展三大课程模块,如下图1所示:
从市场调查入手,了解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核心岗位群,邀请企业人员参与研究,建立高职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体系,进而开发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5+1”项目课程体系,设计“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项目课程教学模式,以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对研究过程进行适时控制,最终探索出具有创新性、可行性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5+1”核心课程体系,即《运输管理实务》《仓储管理实务》《物流客户服务与管理》《物流市场营销》《物流综合实训》《物流信息管理实务》,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3.2 打造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共有8名专任教师,所有的教师每年都要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挂职,从企业带回了大量的实训资源和实际案例,让这批年轻的教师快速成长,每个人都可以独当一面。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在物流技能竞赛中获得一个国家一等奖,两个省级一等奖,在湖南省在32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院校中,我院物流技能抽查连续两年以第二名的成绩获得优秀。这些项目中,很大一部分是实践能力考核,这些成绩与合作企业的兼职教师辅导室完全分不开的。近几年来,通过重大项目的磨练,打造了一支分工合理、定位明确、精研业务、凝聚力强的优秀教学团队。
3.3 完善了专业“2+1+1”实训体系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将校企合作贯穿始终,将产教融合落到实处,充分挖掘订单合作企业潜力,完善“2+1+1”实训体系,让学生在学校开展基于工作的学习。“2+1+1”实训体系即两个物流综合实训室、一个学生创业平台――“物流工作室”,一个校外实习基地体系。我院物流综合实训室由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学团队共同讨论制定,一部分软件和设备由合作企业直接提供。“物流工作室”创办于2007年,现在主要办理行李托运、绿色回收、快递三大业务,完全由学生自主经营、自主管理的学生创业平台,年营业额达20万,多次被湖南教育频道、湖南都市频道报道,尽管“物流工作室”只是培养了本专业20%的精品学生,却实实在在地推动了本专业100%学生的向前发展,“物流工作室”成为“物流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基地。
3.4 进一步夯实了教学管理与评考核评价体系
根据校企合作对订单班学生和教师的要求,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在教学管理与评价上面,进一步夯实“教师的专业标准、学生的合格标准、企业的用人标准” 第一:全体专业教师,必须根据自己负责的专业方向,每两年到订单合作企业顶岗一个月以上,这已成为我院合格教师的基本标准;第二:落实省级物流技能抽查标准,实行校内的专业一对一合格检查制度;第三:要求大一、大二完成两个月以上的深度社会实践,大三顶岗实习半年以上,学生才能够获得相应的实践学分;第四:组建强大的校企合作课程团队,确保每学期至少有一门以上的核心课程,其关键业务内容全部由企业专家来校讲授,真正满足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永恒的主题。因此,要提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层次,需要从“高”与“技术”这两方面特性下功夫,对校企合作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使其适应高举高等技术教育的大旗,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谭慧.校企行合作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物流技术,2014(6)
[2]曹家谋,薄斌,新夫.物流管理专业“3455”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4)
[3]杨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卷宗,2013(11)
1.《物流机械与设备》课程特点分析
1.1教学难度较大
一方面,本课程涉及的知识范围广、内容十分丰富。物流机械设备涉及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等现代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本课程课堂教学中主要对包装设备、集装单元化设备、仓储设备、装卸搬运设备、运输设备、流通加工设备、物流信息采集与传输设备的类型、性能参数、工作原理、适用条件及选用和配置等内容进行讲解,知识点多且跨越度较大,是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大纲中为数不多的与机械专业知识关联性较强的课程。
另一方面,国内目前高校设置有物流管理专业的院系多为管理类、商学院类(参见表1),且大多数物流管理专业为文理兼收,导致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缺失力学、制图基础、机械原理等前设课程的基础,兼之欠缺对物流机械设备的感性认识,致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反映学习有难度,进而难以提高学习兴趣。
1.2校内实训条件有限
基于前述情况,《物流机械与设备》课程教学中结合直观演示法、参观教学法或者实训法等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然而物流机械设备种类繁多,随着物流机械设备技术朝着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集成化、柔性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新装备、新技术层出不穷,设备更新速度很快,一所高校往往无法同时具备各式各样的设备作实训之用,同时建设校内实验室或实训场地,占地面积大、设备购置成本花费不菲,使在校内开展实训条件受限(参见图1)。
1.3校外实习安排困难
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通过实习验证和掌握课程内容,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目前国内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呈现多元化,涵盖物流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符合物流是复合型生产服务业的特点(参见表2)。但反映出一些问题,如单个企业的实习基地提供的有效岗位不足;单个物流企业拥有的物流设备种类有限,导致实习内容与教学内容不衔接,不利于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课程内容;学生到企业实习,对企业正常生产秩序形成一定干扰,导致有的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以上因素导致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面临诸多困难。
2.《物流机械与设备》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教学内容改变
在《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开始讲授时,应充分考虑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基础,适当为学生补充部分识图和机械基础知识,为后面教学做好铺垫。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物流机械设备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应通过就地取材、网络收集、与设备厂商联系等手段逐步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并及时更新。
2.2适当引入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加强教与学的双向交流。笔者从与企业的科研合作项目中归纳凝练出若干案例,如邮政快递企业邮件处理流水线设计、制药企业成品仓库设备系统设计等,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在对企业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加深对物流机械设备在物流企业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功能和作用的实践认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3引入研究性学习
学生自愿组合,一般4~5人为一组,由教师设置任务场景,学生通过自主分工,独立完成资料收集与分析、关键信息提炼、解决方案设计及整合工作,最后撰写书面报告并形成PPT,最后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评并打分,以此作为本课程平时成绩。研究性学习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书本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强化各种能力,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联系和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4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实训实验室建设方面,应充分利用现有实验条件,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实训内容。在场地和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考虑引入物流机械设备模拟操作实训软件和仿真教学,在模拟实训和仿真教学中,提高学生对物流机械设备的操作和管理能力。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应充分发挥高校智力资源优势和企业物质资源优势,探索建设“校企合作”办学合适模式,结合企业需求和教学要求,与校外企业联合建设长期稳定的实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