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含雨的诗句

含雨的诗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含雨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含雨的诗句

含雨的诗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古代汉语;比喻句;本体

比喻,古人说:“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墨子・小取》)“比喻能把印象增大增深,用两种东西的形态或性质,使读者心中多了些图景:人的闲情如娇花照水,我们心中便于人之外,又加了池畔娇花的一个可爱景色。”(老舍)比喻作为修辞格的一种,它能够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无论是在古代汉语或是在现代汉语中它都大量存在着。本文试从语法、语意的角度对古代汉语的比喻句作一探讨,从而发现古代汉语中无论比喻的类型,还是比喻的表述方式,都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点。并进一步揭示出古汉语中比喻句和比较句的区别。

一、比喻句的类型

“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本质不同但通过艺术的联想有相似点的乙事物来形容描绘甲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用来形容描绘的事物叫喻体,被描绘形容的事物叫本体,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叫比喻词。从上面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比喻句,第一,要有本体和喻体。第二,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事物。第三,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有相似点。其中,第二、三两点是比喻能够成立的主要条件。

归纳古代汉语比喻句的基本形式,大致有如下几种:

1.本体+比喻词+喻体 如,将军兼此三者,面目有光,唇如激丹、齿如齐贝。(《庄子・盗跖》)

2.本体+喻体 如,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论语・颜渊》)

3.本体+喻体+动作 如,嫂蛇行匍匐。(《战国策・秦策》)

第1种格式(本体+比喻词+喻体):本体、喻词、喻体都同时出现,是标准的比喻格式,无论是在古汉语或是在现代汉语中都是很常见的。(这里仅以古汉语为例)例如,

(1)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硕人》)

例(1)本体分别是“手、肤”,喻体分别是“柔荑、凝脂”,用“柔荑”和“凝脂”的形态来分别比喻“手”和“肤”的形态,十分贴切而形象。本体和喻体之间用喻词“如”来连接,且喻体是一个定中结构的词组。突出本体和喻体二者外在视觉形态上的相似性。

格式1中,喻词除了用“如”外,还可以用“若”“犹”“类”“似”“同”“象”“譬如”“譬于”等表比喻义的词语来替换。如,

(2)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庄子・北冥有鱼》)

(3)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六国论》)

以上例(2)(3)两个比喻句,分别用了不同的喻词来表示比喻,但我们在理解的时候这些不同的喻词都可以用“象”“如”来替换,结果也不会影响对句子的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格式1中在某一喻体难以把意思表达清楚的情况下,可以有几个喻体同时出现的情况。例如,

(4)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苏轼《赤壁赋》)

这个例子是对箫声的描绘。如果只写“其声鸣鸣然”,显然十分平淡,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比喻,于是把箫声凄凉哀怨的特色描绘得淋漓尽致了。

总的来说,格式1(本体+比喻词+喻体)中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了,是直接明显地打比方,叫做明喻。以上4例都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明喻。此外,还有一种比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而不用比喻词,只是把本体和喻体写成是主谓句式或对偶排比的句式。例如,

(5)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例(5)“闲愁”是本体,喻体是后面三句话。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来形象地表现出“闲愁”之多。

例(5)没有比喻词,但在理解时本体和喻体之间都可以而且只能加入“象”“如”一类的明喻词,重点突出其相似性,这类句子我们可以把它归入第1种格式中。

第2种格式(本体+喻体) 例如,

(6)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7)诸葛孔明者,卧龙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例(6)本体分别是“君、庶人”,喻体分别是“舟、水”。把“君”说成是“舟”,把“庶人”说成是“水”,形象地道出了君民之间的关系。例(7)本体是“诸葛孔明”,喻体是“卧龙”,把诸葛孔明说成是卧龙,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学识渊博、善于捕捉事情先机的神人形象。

以上两例都是把被比喻的事物(本体)直接说成是某一事物(喻体),用名词谓语句(有人认为是用判断句的形式来表达比喻的内容)来表示比喻,叫做暗喻。它不是把本体和喻体说成相似而干脆说成相等,这样更强调突出了两者相似的地方。语气比格式 1的语气肯定。

第3种格式(本体+喻体+动作) 例如,

(8)射之,豕人立而啼。(《左传・壮公八年》)

(9)(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贾谊《过秦论》)

例(8)“人立”,像人一样地站着。“人”既说明了主语“豕”的状态,又说明了谓语“立”的方式。

例(9)“云合响应”,像云彩那样地会合,像回声那样地呼应。“云”“响”分别表示动词“合”“应”的情态。

格式3中喻体为名词,并“以其所代表的人或物的某些特征比喻性地描绘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方式或情态。”喻体在句子中做了谓语动作的状语。“这个做状语的名词(即喻体)可译作‘像……一样地’‘像……似的’等。”这种格式是古代汉语中所特有的,也就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

二、比喻句与比较句的区别

比较句就是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在性状或程度上的差别的句子。其中被比较物和参照物在本质上是同类事物。而作为一个比喻句,第一,要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第二,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事物,且要有相似点。

从对两种句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比喻句与比较句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1)从结构上看:首先,比喻有三要素,本体、喻体和比喻词,而在比较句中找不出来。其次,比喻句中本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事物,而在比较句中被比较物和参照物在本质上是同类事物。(2)从表达目的上看:比喻是为了使所描绘的人或事物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而比较则是为了通过对比从而得出利弊得失、程度轻重、大小差异等结果。例如,

(10)季氏富于周公。(《论语・先进》)

例(10)把“季氏”与“周公”相比,得出程度上的差异:季氏比周公富有。且被比较物(“季氏”)和参照物(“周公”)都是人。上述两例都是用“于”表示比较的,且表示比较点的词语(“少”“多”“富”)都显见于句子中。

总之,一个比喻句,我们可以从句子中找出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并且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事物。在表达目的上主要是为了描绘、说明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而对于比较句,我们在句子中找不出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只有被比较物和参照物,并且二者在本质上是同类事物。在表达目的上比较句是为了通过对比,得出利弊得失、程度轻重、大小差异、优劣高下等结果。并且不能在被比较物和参照物之间加入“象”“如”一类的词。

从古代汉语的语言实际出发,归纳了古代汉语比喻的几种主要形式,从中我们看到要辨别一个句子是否为比喻,不仅要看它在形式上是否符合比喻句的格式,是否存在比喻的四要素:本体、喻体、相似点和比喻词,还要看它在语法、语义上是否符合比喻的语法、语意特点。总之,要辨别比喻句不能只注重形式,还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形式和意义相结合,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以利于正确地理解文意。

参考文献:

[1]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420.

[2]史锡尧.现代汉语[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559.

含雨的诗句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英语复合句 汉语句式 复合句 复句 结构比较

[中图分类号]H3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2-0022-02

句式结构比较是语言比较的核心内容之一,语言比较,无论从“形合与意合”“被动与主动”“物称与人称”“静态与动态”和“替代与重复”等任何一个方面,都离不开两种语言的基本句式比较。按英语语法,英语复合句主要分为并列类、名词性、形容词性、副词性等,按汉语语法,汉语复句主要分为(2类/10种):并列关系5种(并列、顺承、递进、选择和解说)和偏正关系5种(条件、转折、假设、原因和目的)。下文从三个角度展开:英语名词性从句与汉语句式的比较、英语形容词性从句与汉语句式的比较、英语副词性从句与汉语句式的比较。

一、英语名词性从句与汉语句式的比较

二、英语形容词性从句与汉语句式的比较

三、英语副词性从句与汉语句式的比较

四、结论

通过列表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中英语文在句式分类标准、意义表达形式、语气情感色彩上有诸多规律可循。第一,英语复合句与中文复句并非都因为是复合类句式而必须对应,如英语复合句可与汉语的单句、短语对应。第二,中英语言基础句式匹配对应匹配较强,尤其是英语副词性从句与中文绝大多数复句。可以说,除英语时间、地点副词性从句外其他各类英语复合句均与汉语复句结构甚为匹配对应。此外,这种比较对于对英汉语篇、语境、语用等比较研究、对中英语文翻译转换、对应撰写等的规范性、准确性、对应性提供了一个更为直观的比对平台。

【参考文献】

[1]王菊泉.吕叔湘先生对我国语言对比研究的贡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5).

含雨的诗句范文第3篇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解说为:“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等句式。”所谓“理解”是指能辨认出文言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知道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区别;所谓“用法”就是指能够用现代汉语准确地翻译这些文言句式。

通过对近几年江苏及各省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句式内容考查情况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命题规律:①该考点仍然是考查文言文阅读的重要内容之一。②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通过翻译来实现。③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以倒装句和省略句为主。

【知识汇总】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①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②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常见。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③用动词“为”或“是”表判断。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或用“非”来表否定判断。如“予本非文人画士”(《病梅馆记》);⑤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二、 被动句

常见文言文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即①用“于”“受……于……”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②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用“为”“为……所……”表被动,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④用“被”表被动,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⑤没有被动标志,语意上表被动,如“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 倒装句

1. 宾语前置

常见的宾语前置有如下形式:①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往往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②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谁、胡、何、安、焉等)时,宾语往往也前置,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有宾语前置标志词“之”或固定句式“唯……是……”等标志时,宾语往往前置,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2. 定语后置

常见的定语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形式,如“今战士还者”(《赤壁之战》);②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形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③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构成“中心语+之+定语”的形式,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3. 状语后置

常见的状语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动+以+宾”的形式,如“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②“动+于(乎,相当于‘于’)+宾”的形式,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③“形+于+宾”的形式,如“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寡人之于国也》)。像这些“以”“于”等介词构成的状语在翻译时大都要置于动词前。

4. 主谓倒装

为了突出谓语,使谓语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四、 省略句

常见的省略句主要有四种:①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②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③省略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④省略介词,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考查方式】

高考中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考查主要通过翻译来实现,如“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在翻译时,判断句一定要译成“……是……”或“……不是……”的格式,被动句要体现出被动的关系,省略句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题讲解】

例1 判断句:“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古砚说》)

误译 是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解析 此句是以“非”作标志的否定判断句。“是非”不是一个词,“是”解释为“这”,“非”表判断,“不是”;在翻译时必须译成“……不是……”的格式。

答案 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例2 被动句:“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饮。”(《中古文言》)

误译 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一辈子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解析 引句的“终身不用”属于语意上的被动句式。在翻译时应注意体现出被动关系。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在翻译时一定要体现出被动关系,它往往是一个赋分点。

答案 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例3 宾语前置句:“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冉氏烹狗记》)

误译 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解析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往往提前。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倒装语序调整为正常语序,

答案 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例4 定语后置句:“从衣文之媵七十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误译 使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七十个人。

解析 此句为定语前置。“七十人”为“衣文之媵”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

答案 使七十个穿着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例5 状语后置句:“力不足,死焉,职也。”(《杨烈妇传》)

误译 (抵抗的)力量不够,死了,也是你的职分。

解析 此句的“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死焉”即“死于之”,属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可译为“死在这里”或“死在这件事上”。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在翻译成现代文时大多要提到谓语前面。

答案 (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也是你的职分。

例6 主谓倒装句:“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误译 在哪里呢,公子能够为别人的困难着急的品质!

解析 “安在”在句中做谓语成分,被前置了,翻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到主语之后。主谓倒装是为了突出谓语,翻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成“主语+谓语”式。

答案 公子能够为别人的困难着急的品质在哪里呢!

例7 省略句:“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聊斋志异·郭生》)

误译 郭生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解析 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主语“狐狸”,翻译时应补出来。在翻译省略句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出来,这些需要补出的省略的成分也是高考文言考查的一个采分点。

答案 (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方法归纳】

1. 借助语法分析

准确地理解句式,离不开对该句的语法分析(主要是主谓宾的分析)。一般按三个步骤:①查找全句充当谓语的那个词(主要是动词)。②分析动词谓语的前半部分:主语是受动者,句子就是被动句;状语是名词,为词类活用作状语;不见主语是省略主语。③分析动词谓语后半部分:及物动词后无对象,可能是省略宾语;有名词、代词而不是宾语,可能省略了介词“于”或者是使动用法;后面紧跟“介词+名词(代词)”,可能是介词结构(状语)后置。

2. 抓住语言标志

文言句式常有标志词,可参照前面的“知识汇总”部分。要抓住各种句式的实质,掌握规律,学得扎实、灵活,不要死记硬背。

现 场 练 兵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杨公则,字君翼,天水西县人也。时氐贼李乌奴作乱,攻白马,公则固守经时,矢尽粮竭,陷于寇,抗声骂贼。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公则伪许而图之,谋泄,单马逃归。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闻,齐高帝下诏褒美。

迁扶风太守,母忧去官。顷之,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构乱,公则率师进讨。事平,迁武宁太守。在郡七年,资无担石,百姓便之。

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郢城平,高祖命众军即日俱下,公则受命先驱,径掩柴桑。江州既定,连旌东下,直造京邑。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赖焉。大军至新林,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则曰:“几中吾脚。”谈笑如初。东昏夜选勇士攻公则栅,军中惊扰,公则坚卧不起,徐命击之,东昏军乃退。

湘州寇乱累年,民多流散,公则轻刑薄敛,顷之,户口充复。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诸州以为法。

时朝廷始议北伐,以公则威名素著,至京师,诏假节先屯洛口。公则受命遘疾,谓亲人曰:“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犹自力请用。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虽临途疾苦,岂可僶俛辞事。马革还葬,此吾志也。”遂强起登舟。至洛口,寿春士女归降者数千户。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长史石荣前锋接战,即斩石荣,逐北至寿春,去城数十里乃反。疾卒于师,时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举哀,赠车骑将军,给鼓吹一部。谥曰烈。

公则为人敦厚慈爱,居家笃睦,视兄子过于其子,家财悉委焉。性好学,虽居军旅,手不辍卷,士大夫以此称之。

(选自《南史·扬公则传》,有删节)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

(2)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

(3)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

(4)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

(5)马革还葬,此吾志也。

(答案见本期栏目“参考答案”)

(作者:叶有德,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

【考点分析】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解说为:“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等句式。”所谓“理解”是指能辨认出文言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知道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区别;所谓“用法”就是指能够用现代汉语准确地翻译这些文言句式。

通过对近几年江苏及各省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句式内容考查情况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命题规律:①该考点仍然是考查文言文阅读的重要内容之一。②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通过翻译来实现。③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以倒装句和省略句为主。

【知识汇总】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①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②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常见。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③用动词“为”或“是”表判断。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或用“非”来表否定判断。如“予本非文人画士”(《病梅馆记》);⑤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二、 被动句

常见文言文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即①用“于”“受……于……”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②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用“为”“为……所……”表被动,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④用“被”表被动,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⑤没有被动标志,语意上表被动,如“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 倒装句

1. 宾语前置

常见的宾语前置有如下形式:①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往往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②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谁、胡、何、安、焉等)时,宾语往往也前置,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有宾语前置标志词“之”或固定句式“唯……是……”等标志时,宾语往往前置,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2. 定语后置

常见的定语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形式,如“今战士还者”(《赤壁之战》);②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形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③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构成“中心语+之+定语”的形式,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3. 状语后置

常见的状语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动+以+宾”的形式,如“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②“动+于(乎,相当于‘于’)+宾”的形式,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③“形+于+宾”的形式,如“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寡人之于国也》)。像这些“以”“于”等介词构成的状语在翻译时大都要置于动词前。

4. 主谓倒装

为了突出谓语,使谓语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四、 省略句

常见的省略句主要有四种:①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②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③省略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④省略介词,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考查方式】

高考中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考查主要通过翻译来实现,如“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在翻译时,判断句一定要译成“……是……”或“……不是……”的格式,被动句要体现出被动的关系,省略句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题讲解】

例1 判断句:“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古砚说》)

误译 是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解析 此句是以“非”作标志的否定判断句。“是非”不是一个词,“是”解释为“这”,“非”表判断,“不是”;在翻译时必须译成“……不是……”的格式。

答案 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例2 被动句:“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饮。”(《中古文言》)

误译 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一辈子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解析 引句的“终身不用”属于语意上的被动句式。在翻译时应注意体现出被动关系。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在翻译时一定要体现出被动关系,它往往是一个赋分点。

答案 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例3 宾语前置句:“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冉氏烹狗记》)

误译 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解析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往往提前。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倒装语序调整为正常语序,

答案 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例4 定语后置句:“从衣文之媵七十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误译 使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七十个人。

解析 此句为定语前置。“七十人”为“衣文之媵”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

答案 使七十个穿着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例5 状语后置句:“力不足,死焉,职也。”(《杨烈妇传》)

误译 (抵抗的)力量不够,死了,也是你的职分。

解析 此句的“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死焉”即“死于之”,属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可译为“死在这里”或“死在这件事上”。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在翻译成现代文时大多要提到谓语前面。

答案 (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也是你的职分。

例6 主谓倒装句:“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误译 在哪里呢,公子能够为别人的困难着急的品质!

解析 “安在”在句中做谓语成分,被前置了,翻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到主语之后。主谓倒装是为了突出谓语,翻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成“主语+谓语”式。

答案 公子能够为别人的困难着急的品质在哪里呢!

例7 省略句:“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聊斋志异·郭生》)

误译 郭生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解析 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主语“狐狸”,翻译时应补出来。在翻译省略句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出来,这些需要补出的省略的成分也是高考文言考查的一个采分点。

答案 (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方法归纳】

1. 借助语法分析

准确地理解句式,离不开对该句的语法分析(主要是主谓宾的分析)。一般按三个步骤:①查找全句充当谓语的那个词(主要是动词)。②分析动词谓语的前半部分:主语是受动者,句子就是被动句;状语是名词,为词类活用作状语;不见主语是省略主语。③分析动词谓语后半部分:及物动词后无对象,可能是省略宾语;有名词、代词而不是宾语,可能省略了介词“于”或者是使动用法;后面紧跟“介词+名词(代词)”,可能是介词结构(状语)后置。

2. 抓住语言标志

文言句式常有标志词,可参照前面的“知识汇总”部分。要抓住各种句式的实质,掌握规律,学得扎实、灵活,不要死记硬背。

现 场 练 兵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杨公则,字君翼,天水西县人也。时氐贼李乌奴作乱,攻白马,公则固守经时,矢尽粮竭,陷于寇,抗声骂贼。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公则伪许而图之,谋泄,单马逃归。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闻,齐高帝下诏褒美。

迁扶风太守,母忧去官。顷之,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构乱,公则率师进讨。事平,迁武宁太守。在郡七年,资无担石,百姓便之。

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郢城平,高祖命众军即日俱下,公则受命先驱,径掩柴桑。江州既定,连旌东下,直造京邑。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赖焉。大军至新林,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则曰:“几中吾脚。”谈笑如初。东昏夜选勇士攻公则栅,军中惊扰,公则坚卧不起,徐命击之,东昏军乃退。

湘州寇乱累年,民多流散,公则轻刑薄敛,顷之,户口充复。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诸州以为法。

时朝廷始议北伐,以公则威名素著,至京师,诏假节先屯洛口。公则受命遘疾,谓亲人曰:“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犹自力请用。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虽临途疾苦,岂可僶俛辞事。马革还葬,此吾志也。”遂强起登舟。至洛口,寿春士女归降者数千户。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长史石荣前锋接战,即斩石荣,逐北至寿春,去城数十里乃反。疾卒于师,时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举哀,赠车骑将军,给鼓吹一部。谥曰烈。

公则为人敦厚慈爱,居家笃睦,视兄子过于其子,家财悉委焉。性好学,虽居军旅,手不辍卷,士大夫以此称之。

(选自《南史·扬公则传》,有删节)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

(2)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

(3)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

(4)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

(5)马革还葬,此吾志也。

含雨的诗句范文第4篇

2、两朝出将复入相,五世迭鼓乘朱轮。——崔颢《江畔老人愁》

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4、奴颜婢膝真乞丐,反以正直不狂痴。——陆龟蒙《江湖散人歌》

5、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6、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7、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地。——白居易《过元家履信宅》

8、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底眠。——韩偓《三月》

9、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刘商《胡笳十八拍》

10、千言万语无人会,又逐流莺过短墙。——郑谷《燕》

11、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

1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13、懊恼人人薄幸。负云期雨信。(云期雨信) 宋·欧阳修《品令》

14、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 五代·王定保

15、八珍玉食邀郎餐,千言万语对生意。 金·董解元

16、把雪裘霜帽,绝交楚徼,雨蓑风笠,投老吴矶。 宋·李曾伯

17、白草黄云塞上秋,曾随骠骑出并州。 唐·权德舆

18、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倾盆大雨) 唐·杜甫《白帝》

19、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大雨倾盆)唐·杜甫《白帝》

20、白发苍颜五十三,家人强遣试春衫。 宋·洪迈

21、白发千茎雪,丹心一寸灰。(一寸丹心) 唐·杜甫

2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唐·李白(白发千丈)

23、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 宋·辛弃疾《水龙吟》

24、白饭青刍。赤脚长须。客来时、酒尽重沽。 宋·辛弃疾

25、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白骨露野)

26、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纵酒)唐·杜甫

27、白首穷经通秘义,青山养老度危时。 唐·韩偓

28、白头吟处变,青眼望中穿。(望眼欲穿) 唐·白居易《寄微之》

29、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白居易《长恨歌》

30、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31、青云直上无多地,却要斜飞取势回。——刘禹锡《寄毗陵杨给事》

32、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李白《永王东巡歌》

33、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山中问答》

34、尽听笙歌夜醉眠,若非月下即花前。——白居易《老病》

含雨的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汉语教学;汉语教师;基本素质

近年来,汉语教学不论在我国或是在世界范围内都呈现出大发展的迹象,前景令人鼓舞。汉语教学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汉语教师担负着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教书育人的重任,同时也是进行学科建设的主要力量。为了很好地履行教师的崇高职责,汉语教师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品德、知识和能力方面的素质。

1思想品德素质

汉语教师首先应当热爱汉语教育事业,有献身这一事业的决心。有志于通过汉语这一桥梁,加强各国人民的了解与友谊;有志于通过汉语教学,为振兴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加强我国各民族团结、推动西部大开发做出贡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记住,你不仅是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教师教育学生的精神力量。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汉语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以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操、高尚的道德品质、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成为学生的表率,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汉语教师还应该善于接近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益友,通过与学生交流思想做好德育工作。

特别是在新疆,我们汉语教师更要自觉承担起反渗透的职责任务,为学生树立榜样、为社会树立标杆,用自己的行动去教育感染学生、带动影响身边的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将反渗透教育贯穿始终。开展各类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有关国情、新疆地方史、新疆民族与宗教知识方面的讲座等等,进一步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反渗透的自觉性。

2 知识结构

汉语教师是教汉语的,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系统的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和修辞方面的专业知识。朱熹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人要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内涵,就必须不断地读书学习,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反思,去体味教育的得失。

教师要熟悉所使用的教材的全部内容,但仅仅掌握要教给学生的那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具备更系统、更深的现代汉语语言学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和语言学(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和文字学、语义学,语用学、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等)知识,能够运用有关的知识和理论分析、解释课堂中的语言现象。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发现错误,分析原因并有效地纠正错误,才能较好地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语言和文化、文学是紧密不可分的,文学作品也常常是高级阶段语言教材的内容。要教好语言,必须具备汉语的文学知识,对中国古代、现代文学发展史,对各个时期的著名作家和作品要有所了解。同时还要有较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对中国的历史、地理、经济、艺术、宗教和民俗等也要有所了解。还应当具备一定的世界文学和文化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学知识。

要教好语言,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掌握教学理论、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能运用这些知识正确地处理各种矛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就会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的很多理论问题。要了解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教师就必须掌握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有关知识。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知如何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主要原因是不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如果能对学生的心理状况了解和掌握的程度越高,那么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教学方法就越有针对性,因此也就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所以,从知识结构方面来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应具备汉语知识、中国文学和文化知识、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

3能力结构

汉语教师首先必须有扎实的汉语听说读写的基本功,必须有规范的口语和书面语的熟练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汉语教学中起到示范作用,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在没有社会语言环境的情况下,教师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唯一资源。如果教师本身发音不准,句子常常出错,缺乏口、笔头表达能力,必然会对学生产生误导。

教师语言,特别是作为教师基本工作用语的课堂教学语言,其基本特点是晓畅明晰。无论学问怎么高深渊博的老师,也无论这个老师讲解的是一个怎样玄而又秘的问题,他都务必时时刻刻注意让学生听得明白,容易接受。

要做一名称职的汉语教师还应具有教学能力,包括担任一种或多种汉语课型教学的能力:能组织并主导课堂教学,能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能应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能发现并纠正学生错误,能掌握各种教学技巧等。作为教师还应该有对教材、教学大纲进行设计、编制和评估的能力,对的学习效果及汉语水平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和解释的能力。

汉语教师除了自己的母语外,应具备至少一种第二语言的熟练运用能力,本身有第二语言学习的经历和体验。最好能掌握学生的母语和母文化,或者与之有一定联系的第二语言和文化。

根据客观形势发展和学科建设的要求,汉语教师应具有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的能力,应具有结合教学工作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教师如能在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体育等方面有一定的兴趣和艺术才能,将会大大地有利于他的汉语教学工作。

以上是笔者对汉语教师提出的几点最基本的素质,这也是每个在职的教师都应该达到的。作为汉语教师,应该在日常课堂和生活中培养各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不断提升自己,是自己具备更多的优秀品质,为汉语教学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曾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0

相关期刊更多

艺术工作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省教育厅

中国造纸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环境与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环境保护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