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非会计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职院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策略一、前言
高职非会计专业开展基础会计教学,其目的不同于会计专业,并非要把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会计人才,也并非要让学生未来从事会计,而是希望通过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让学生对会计核算的相关理论有所认识,明白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并对会计工作和相关的只能有所认识。然而,由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对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与认知程度较低,加之会计知识独特的思维方式与理论性极强的专业术语会使学生产生可望不可及之感,这些原因使得基础会计课程在非会计专业教学中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在教学基础会计知识时,应不断创新,寻找新的教学突破口,使非会计专业学生更好地学习基础会计课程。
二、高职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基础会计课程的现状
(一)非会计专业学生对基础会计知识缺乏学习兴趣
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而言,由于基础会计课程并不是本专业的主要课程,且会计知识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涉及到的专业术语较多,非会计专业学生对课程知识难以把握,使得对课程的重视程度降低,加之大多数非会计专业学生并没有在毕业后从事会计的打算。这些原因使得非会计专业学生在对待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方面,缺乏相应的学习兴趣,进而表现出慵懒散漫的态度。
(二)非会计专业学生思维过于发散
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会有不同的思维认知特点,当前高职院校的非会计专业,包括文秘类专业、计算机类专业以及经济管理类专业等专业,这些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都十分发散,即处理相同的问题可以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进行解决。而会计知识十分严谨,任何的疏漏都有可能造成违法行为,在解决会计问题时,只有唯一一种必须遵守与执行的途径,这与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发散思维相冲突。
三、高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的策略探究
(一)将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高职院校在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基础会计教学时,不能完全按照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必须对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分为会计基础知识、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方法、财务分析、会计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四大模块,具体内容参见表1。
(二)将抽象晦涩的会计术语转化为生活化举例
由于会计学涉及到许多专业术语,诸如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以及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等术语,学习这些专业术语是进一步学习会计知识的重要环节。在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基础会计教学时,如何让学生理解会计专业术语是教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教师只有细致耐心的向学生深入解读,才能让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基本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抽象晦涩的会计术语转化为生活化举例,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入手,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会计知识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权责发生制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家庭水电费缴纳、公交IC卡的使用等生活事件带入知识点的教学,以此向学生说明费用的发生与实际支付的不同,进而解释权责发生制的定义。
(三)将枯燥的文字教学转化为生动的图形教学
会计基础课程教材理论性较强,书中多以文字为主,非会计专业学生在牢记知识点时,容易将会计基础理论混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将枯燥的文字教学转化为生动的图形教学,学生通过图形能更直观的理解知识,并且能在复习的过程中快速的巩固知识。例如,在学习会计核算流程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账务处理的四个部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同时,借助财务处理流程向学生讲解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之间的关系,以图1中的“商业语言”代表原始凭证,通常只需要一般的经办人便能完成,而“会计语言”代表经济业务所涉及的会计科目和相关的记账方向,通常必须由专业的会计人员完成。在“商业语言”向“会计语言”过渡时,会计人员扮演着语言“翻译者”。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高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效果不理想,一方面,非会计专业学生在学习基础会计课程时缺乏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非会计专业学生思维过于发散,与会计严谨思维有所冲突。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时,应基础会计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将抽象晦涩的会计术语转化为生活化举例,将枯燥的文字教学转化为生动的图形教学,在激发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从根本上提升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佳林.高职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设计的设想[J].现代企业教育,2010,04(20):203-204.
[2]张鲜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实践探析[J].时代教育,2010,05(04):112-113.
[3]朱雪峰,蒋洁,张佳佳.高职院校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1(11):41-42.
(1)缺乏系统化的课程与教学设计。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满意度低,原因不在于课程教学目标出现偏差,就在于课程与教学设计存在问题。因为无论教学内容与教材,还是教学与考核方法,都属于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必须考虑的内容。正如本文此前所言,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基本目标,文献中并无分歧。问题在于,如何进行系统化的课程与教学设计以落实目标。针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量的文献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但由于缺乏系统性,可行性并不高。如文献中普遍赞同的教学内容丰富化建议,因为课时、知识体系、需求多样性和变化快等因素限制,在教学实践中并不可行(赵莹和曹峥,2006);而文献中普遍倾向的案例教学方法,即使在MBA课堂实践中,也存在因学生缺乏相关专业基础知识而难以开展讨论的问题(陈亚民和王天东,2003)。在课时有限、学生需求多样化而会计学又自有一套体系的客观情形下,对课程内容和教学与考核方法究竟应如何取舍与协调的问题,只能通过系统化的课程与教学设计解决。
(2)对教学与考核方法缺乏足够的了解。本文前述文献调查结果显示,由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普遍仍以讲授法为主,学生普遍对教学方法不满意,但针对学生的不满意,文献中又一面倒地倾向于案例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对各种方法的选择与组合不得要领。高等教育中的教学方法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包括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乃至自学、自研以及其他方法,教学任务、课程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与办学实力条件不同,都可能有不同的方法,而且这些方法既有科学性也有艺术性,因此高校教师和高等教育中面向学生的一切教育者应该研究教学方法,这种研究别人很难替代,尤其是对方法艺术性的研究、实践和感受(杜作润和廖文武,2003)。与教学方法相应,考核方法也存在显著的多样性,文献中即提及期末考试、期中考试、小组分析报告、独立分析报告、小论文、作业、出勤、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和课堂表现等多种考核方法(张健,2010;赵莹、许小建和曹峥,2006)。从取向的角度,可将迄今为止的课程与教学评价归纳为三大类,即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从模式的角度,课程与教学评价存在目标达成模式、差别模式、外貌模式和回应模式四种典型的评价模式(张华,2001)。正如教学方法一样,考核方法也各有优缺点,且内涵了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如果对此没有深入了解而强行引入某一考核方法,将难以扬长避短,达不到考核的目的,实现不了考核的功能,也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如有文献调查显示学生并不喜欢团队案例考,且有理有据(赵莹、许小建和曹峥,2006)。
(3)专业人员投入不足。在我国中,尽管有部分高校非会计专业院系保留了一定的会计学师资,但绝大部分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依赖于会计专业院系的师资。如在调查涉及的重庆四所高校中均无专门师资(张健,2010)。当然,问题不在于非会计专业院系是否保留了会计学师资,而在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通常被会计学院系视为非主流的教学任务,往往被视为会计专业教师在本专业教学这一“主业”之外承担的“副业”工作。这一观念的主要缺陷在于,认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仅仅是将会计学知识中与各专业相关的部分切割出来进行教学,相关内容是会计专业教师“主业”课程教学内容的一个子集,因此“主业”之外再无“副业”。但科学发展规律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却与此观念背道而驰———学科交叉融合是趋势,而大学讲台上分门别类、各自为政的课程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受到质疑,交叉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如美国的“群集课程”试验(杜作润和廖文武,2003)。此外,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一个显著的约束———课时有限,且增加课时的可能性不大。本文前述文献提供的信息显示,非会计专业至多开设两三门会计相关课程,非经济管理专业通常只开设一门《会计学》,且单就《会计学》而言,其课时量最多为64课时,最少仅为32课时。与调查中显示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相比,上述总课时明显不足。如果跨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才是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教学内容,则必然面临先融合后教学还是先教学后融合的问题,且必然要求选择先融合后教学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只关注会计专业知识的教师必然无法胜任。正因为专业人员投入不足,所以课程内容不可能先融合后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材不满意、对会计学与本专业深层关系不了解、对课程缺乏兴趣等一系列问题。而专业人员投入不足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则是导致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如缺乏系统化的课程与教学设计。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储备专门的师资队伍
非专业教学要求采用先融合后教学模式,客观上要求配备专职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师。相应师资应对专业交叉领域进行研究探索,融合相关知识。会计学与各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是会计研究的重要领域,交叉教学是会计与教育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当然,专职教师可以在授课专业所在院系工作,也可以在会计学专业所在院系工作,但应重点关注非专业会计教学。由于目前专门师资队伍缺乏,这就需要各高校加大培训与储备力度。
(二)明确专业课程教学目标
在整个课程教学设计体系中,课程教学目标居于核心地位。目标不明确,课程教学设计即为空谈。文献中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并不存在分歧: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目标应区别于会计专业,应以“懂会计”从而为其专业服务为目标,而不应以“如何做会计”为目标,可分解为两个具体目标:(1)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及知识,即了解什么是会计,什么是会计信息,并掌握如何使用这些信息;(2)学会进行财务分析,学会为组织决策获取必要的会计信息,并能据以进行预测和决策(王新红和师萍,2005);MBA会计教育目标是培养懂会计、会用会计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其重心是管理,应当从管理的角度来认识会计、学习会计,不强调会计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而更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更关注今后工作中可能会涉及到的会计问题(陈亚民和王天东,2003)。但上述目标明显属于普遍性目标,缺乏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课程教学目标存在四种典型的目标取向,即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从普遍性目标和行为目标取向发展到生成性目标取向,再发展到表现性目标取向,体现了课程教学领域对人的主体价值和个性解放的不懈追求,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发展方向,但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取向并不否认行为目标取向的合理性,而是基于更高的价值追求对行为目标取向的超越(张华,2001)。为了开展有效的课程教学设计,应结合具体专业,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开发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或表现性目标。在我国现阶段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设计中,较为可行的方案是借鉴布鲁姆(B.S.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开发合适的行为目标,将来再逐步向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过渡。
(三)合理选择教学与考核方法
教学与考核方法选择,受特定教育价值观、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影响。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应结合上述条件合理选择教学与考核方法。在我国现阶段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通常采用以讲授法为代表的提示型教学方法,而与讲授法相结合的模拟实习又不为学生认可,因此学生普遍对教学方法不满意,而更倾向于案例教学法,或者更为自主的其他教学方式。问题在于,调查显示非专业学生在课程之前对会计学甚至缺乏基本的了解,即使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MBA学生也是如此,而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和自主型教学方法都需要学生本身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讲授法必然居于基础性地位,绝对不能弃用。但教师可在采用提示型教学法建立一定基础后,灵活采用其他教学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文献研究中普遍倾向的案例教学法,不同类别学生的理解也并不一致,某些类别学生所偏好的结合案例教学可能更接近于实际案例的示范或展示,本质上仍属于提示型教学方法,因而与MBA教学中采用的案例讨论法存在本质区别。就考核方法而言,传统的考试方式较难测量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而非专业教学则更强调应用,因此应该予以改进。但在引入新的考核方式时应慎重———如果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则应慎用“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考核方式。
(四)赋予非专业会计教学意义
传统的会计专业教育侧重培养学生记账、算账、报账以及如何运用会计信息帮助管理决策,会计专业人员不仅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更是加工者,要熟稔信息生产之道。而非会计专业人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最常用的会计知识便是分析各种会计信息帮助管理或投资决策。从这一层面讲,非专业会计人员不必掌握如何生产会计信息,但须熟知各种会计信息的意义和对管理、投资等活动的影响。总结起来,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则应侧重于会计信息的应用,以及借助会计信息分析、判断、创新的能力。
二、传统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模式的不足
明确了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的目标后我们发现,现行教育模式并没有在会计专业和非专业教育方面做出明确的划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育大都是跟在专业教育后面走,专业教育讲什么,非专业教育删减过后,挑出一门或两门拿到非会计专业的课堂上来讲,完全没有考虑到培养群体和目标的差异,结果导致学生对课程不够重视、缺乏兴趣、培养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的凸现。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以下几点造成的:
首先,非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人员缺乏对本专业会计教育目标的明确定位,直接导致课程选择和授课内容不科学。如上所述,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育与专业会计教育目标存在很大的差别,课程设置的内容限定和理论深度都应有所差异。不明确这一点,只把专业会计中的《基础会计》、《会计学》等搬过来直接用,势必难以令学生接受。
其次,教学设计陈旧,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会计课程本身就缺乏趣味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又是以讲授理论为主,这样更使得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会计如隔万里,兴趣荡然无存,效果可想而知。
最后,任课教师个人的专业背景单一,容易陷入专业教育的模式。有趣的是,为了保证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的“专业性”,会计课程一般都由科班出身的会计教师担任。这一点确保了知识传授的准确无误,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弊端,那就是这些教师习惯于对专业课程教授的思路和体系,不愿主动针对培养对象做积极的改动。
三、改善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的建议
首先,明确教育目标,精选课程内容,构架科学体系。前文分析到,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的培养应侧重于对会计信息的应用,提升人才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判断和创新能力。“会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教导学生具备独立学习的素质。大学教育应是提供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以独立自我的精神持续地学习新的知识。因此,在课程范围圈定中,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保证给学生头脑中搭建一个完整的会计基础理论架构,这样也使学生日后的学习具有延展性,为自我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理论的深度可以不做太多的延伸,但内容要有所侧重。例如,各种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理论,对于如何确认和计量可以适当的弱化,但涉及到会计政策选择及其影响时,应当重点讲解。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对会计信息的应用能力,财务分析方面的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教材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但教材只是辅助工具,课程体系的把握不应局限于教材,而是要根据事先确定的培养目标和思路做适当的调整。
其次,教学环节要坚持理论与案例结合,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方式。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让学生永远有鱼吃,那就要教会他们钓鱼的方法。向学生填鸭式的灌输知识,乐观的说即使学生掌握了当前所有的会计原则和方法,也难以应对复杂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而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大都遭到学生的反感,挨累不讨好。如果能在讲授会计知识时立即结合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经典案例,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了解会计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这样以“点”带“面”,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反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掌握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的态度以及他们的思维特点对于顺利设计授课环节也大有裨益。
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景中的学习兴趣来自于三个方面的内驱力决定,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来自于对问题和现象产生的好奇心以及探索其中奥秘的强烈愿望;为实现好的成绩产生了自我提高内驱力;为使自己能够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产生了附属内驱力。这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设计课程的线索:兴趣—学习动机—激励—自我提高—巩固和探索精神。通过现实中的经典案例引发学生的关注,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对探索答案的热情,进而产生学习的动机,在探索答案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大多以非会计的视度来思考和阐释问题,这时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并引导学生向专业方向思考,这样,对学生的认可转化成了正向激励,可以激发他们获取专业知识的渴望,顺利达成传达知识的目的,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使其已获取的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和应用。
关键词:经济类非会计专业 会计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早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高等学历教育中,会计被赋予愈来愈重要的地位,1998年教育部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将会计学课程作为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和其他有关专业的主要课程,高校的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一直将会计学设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从事会计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承担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工作,可能还包括不同学历种类、不同学历层灾的教学,特别是近些年高校扩招,教师的工作量增加较快,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和有限的学时内,使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掌握会计理论与方法,全面了解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培育他们有效运用财会信息进行经济活动分析、理性导向经济决策的能力,确是有待深入探讨的教学研究课题。
一、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设置原则
从理论上说,非会计专业开展会计教育的动机一则是考虑到会计理论知识与财务会计工作实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即会计的普遍适用性;二则是基于不同学科内在逻辑联系而架构本学科知识结构完整性的需要。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课程实施会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期望学生通过学习会计课程,理解掌握会计这样一种价值信息核算技术,培养他们对经济数据的认知能力运用能力,拓展思维,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符合高等教育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培养目标,这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业人才”有明显差异。
非会计专业,根据学科方向、针对不同专业知识结构要求,一般开设2—4门会计课程,作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学时学分有限,教学中不可能完全移植会计专业教学模式。
故课程设置应符合人才培养方向和教育目标的要求,结合专业特征,与专业要求相衔接,注意与其他课程的互补与渗透,突出教学重点,安排适中的会计教学内容、教学难度,并采用与教学对象相协调的教学步骤与教学方法。
二、合理设置各门会计课程
在整个大学本科阶段,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开设的会计课程一般包括会计学、财务管理,有的专业(如应用经济学科类的专业)还开设行业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各门课程之间注意有机衔接,每门课程安排适当的实验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延伸至实践或实践模拟,具体设置见下表:
三、优化教学思维与教学内容
从学科划分看,会计属管理学科,经济学是其基础,反过来会计又服务于经济学。在对非会计专业教授会计课程时,不能就会计将会计,特别是第一门会计课程——会计学,需要运用经济学等学科知识进行课程导人和会计专业知识点的讲述。会计学课程内容分三个层面:一是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方法;二是从企业成立、经营活动主体过程到财务成果核算及年终决算;三是会计信息加工程序。按学生理解能力,掌握循序渐进的三个关键点:会计对象;会计帐务处理;会计报表,逐步使学生学习掌握会计主体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动及其相应的会计处理、理解并合理运用会计综合信息,并通过一定的实验教学,切实培养学生运用会计信息思考经济问题、理性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
在接下来一个学期开设的行业会计中,减少或删除会计基础理论和基础会计方法论部分,突出各专业相对应的行业要求,按不同行业特征安排教学内容。如金融专业开设的金融企业会计,重点在于金融行业主要业务核算,以及外币业务、长期投融资中的债券业务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的外贸会计,重点在于商品流通核算、对外贸易业务核算、外币结算等。
财务管理课程划分三个部分:基础理论、财务主体理财环节、理财专题;对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一般教学重点放在前两个部分,突出财务估价、资本成本资本结构、(长期)投融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等内容。对学生来说,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理解可能较难一点,教师注意掌控教学广度与深度,在基础理论与投融资部分可以安排章节论文,安排2个学时进行讲评,了解学生学习掌握情况,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财务知识,评析客观经济生活中的一般财务现象。在教学实践环节中,根据专业需要与经济动态安排专题讲座、实地观摩、模拟实验等,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他们做一些有关方面的问题研究。
会计报表分析课程注意与前面课特别是财务管理的衔接,对于将该课程作为主干专业课的经济类专业,比如金融专业,更要注意做一些铺垫与补充,除课程主体内容(会计信息分析方法论、单项分析与财务效率分析、上市公司综合财务分析)外,增加完全成本(制造成本)与变动成本比较、会计控制、会计法规、传统行业标准等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客观理解会计信息,正确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会计信息,在实验教学中,重点安排对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财务判断提出建议等内容,开展投资理财模拟实验,有条件的参与国家、地方和院校举办的模拟实验竞赛。在此需要说明一点:对于不开设会计报表分析课程且会计学课程中未曾展开报表分析的有关专业来说,可将报表基本分析理论与方法、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指标及其运用等内容安排到财务管理课程中。
四、改进并充实教学方法
会计本来是专业性强、知识结构逻辑严密、实务性强的专业,面对非会计专业学生,受学时少、教学条件短期内难以改观等制约,制定适宜的教学策略、采取灵活相应的教学方法,非常需要教师潜心策划、精心安排。
笔者认为传统的“粉笔+黑板”方式,利于老师掌控课堂教学节奏,演绎思维推理过程,逻辑关系清晰,关键知识点易于展开,仍不失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同时,现代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加大课堂容量,处理图、文、声、像,而且成熟的教学软件能够很好地演示会计学课程中的会计核算流程、账户体系图、账表、实物等内容,这样可加深学生的印象,活跃课堂气氛。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教学软件系统的运用,可追踪资本市场行情,方便地演示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摘要]文章分析了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特点,把握非会计专业的教学规律,提出会计学教学优化的方法和技巧,以期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技巧
[中图分类号]F230-4[文献标识码]A
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育已成为会计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作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会计工作的机率较小,对会计学课程的意义和作用认识得不够,部分同学的学习态度不太积极,并且会计学课程的理论性、应用性较强,专业术语较多,入门难度较大。如何让其对课程产生兴趣,进而学好课程是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概括说来,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技巧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等方面。
1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
非会计专业与会计学专业对会计知识的需求是有差异的。根据非会计专业的知识需求,对其培养目标不在于会计信息的生成,而在于会计信息的利用。重点是培养学生站在管理和经济的角度利用会计成果,强调会计与相关学科的交叉互融,使学生初步形成一个“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完整的“会计观”,让学生掌握与其以后职业生涯比较有关联的部分,即帮助学生“懂会计”、“用会计”而不是“做会计”。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遵循够用原则,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会分析利用会计信息,至于“如何做会计”不应做过高要求。例如,对于存货发出的账务处理、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现金盘盈盘亏时的处理方法、错账更正等技术性很强的内容,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可以简单介绍。但是,对于非会计专业,可以适当加入会计报表分析的内容,如介绍货币资金时,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一家企业的货币资金规模是不是越大越好,导致企业货币资金比较多的原因可能是什么。预收款项是企业的负债,这种负债对于企业来说好不好,预收款项规模大说明什么。存货周转率和周转天数反映哪些内容,通过对存货周转率和存货周转天数的分析,可以了解公司存货管理的哪些情况,以引发学生思考。
2营造轻松的语言环境
对非会计专业的授课应尽量采用适应非会计专业的语言表述,运用学生最直观和最熟悉的方法,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术语,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用类比的手段来阐述会计学的专业术语:会计科目和账户相当于会计的单词,借贷记账法相当于会计的语法,会计分录相当于会计的句子,掌握了会计单词,理解了会计语法,企业的经济活动就可以用会计分录这样完整的“句子”来进行“作文”了。编制会计分录的过程,就像是写作的过程,即把企业的经济业务用会计学的语言表达出来。另外,还可以给出学生会计分录,要求学生解释这笔分录说明企业发生了什么样的经济业务,指出这个过程又像外语学习中的翻译过程。这样的语言,形象的類比,既直观又熟悉,就能使学生更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会计知识。
3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
3.1采用案例法教学
在非会计专业教学中实行案例教学是一个主要趋势。选择案例时应采用更适应非会计专业思维方式的案例,要尽量结合学生自身的专业来进行选择,使学生能够找到自身专业与会计学专业的契合点,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例如对于商务英语的学生,可以针对在商务活动中如何看懂会计信息来选择案例,对于投资学的学生,可以针对如何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来选择案例;对于税收专业的学生,可以针对如何从会计数据中获取税务资料来选择案例。
3.1.1导入式案例。可以在会计学教学每一章的开篇都设计一个引导案例,以便激发学生对本章知识的关注和兴趣。例如,开学第一堂课就可以以一些会计学案例为起点,引出相关的各个知识点。对于税收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介绍一些企业偷税漏税的案例,强调只有掌握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运用报表分析的技巧,才能有效识别假账,查明企业偷税漏税的事实。对于投资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介绍股神巴菲特投资中石油的成功案例,并引出他的名言“只有你愿意花时间学习如何分析财务报表,你才能够独立地选择投资目标”。
3.1.2核算型案例。核算型案例在会计学案例教学的基础地位毋庸置疑,只有通过核算型案例掌握了会计处理方法,才能为分析、利用打下基础。如在讲述借款内容时,可以借鉴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涉及的会计知识,大风服装厂与山水集团约定的利息为日息4‰。按此计算,年利率将达到144%,远远超过了国家规定和金融机构同期贷款利率。
3.1.3综合分析型案例。综合分析型案例是会计学案例教学中快速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为了直观地介绍利润表以及利润表的分析,可以以光线传媒为例。先设置引入情境:“泰囧给光线传媒带来多少回报?”。然后以光线传媒2012年利润表为例,介绍利润表的格式和编制。其间可以设计几笔业务,请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会计知识进行账务处理。再给出损益类账户的发生额,请学生编制光线传媒的利润表。最后再结合行业总体情况对光线传媒利润表的指标进行分析。还可以将影视业上市公司进行总体比较和分析。这样不仅便于学生将理论与实务进行有效衔接,也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与分析师之间在解决现实问题能力方面的差距,最终有的放矢,完善对知识的把握并提升自身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2采用角色扮演法教学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情境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根据特定的岗位角色进行思考,以体会所学知识的不同侧面。教师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角色,如采购人员、生产部门经理、车间主任、销售人员、办公室人员、财务人员等,引导学生将其定位为某一角色,再分配角色的任务,如采购人员预借差旅费、报销差旅费、采购原材料,生产部门领用原材料、分配工资,销售人员销售产品等,由角色参与者按照教师的指示完成任务,并启发学生如何进行会计核算。还可以设置情境,让学生分成不同会计主体进行学习。例如,设计一笔赊购和赊销交易的情境,涉及采购方和销售方两个会计主体并创设不同的情境,如运费由买方承担的处理、运费由卖方承担的处理,涉及商业折扣、现金折扣的处理等,让学生分别选择采购方和销售方进行账务处理。再比如,设计采用商业汇票结算方式的购销交易,包括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等不同票据类型下的核算,设计交易时、按时还款时、无法支付款项时、持票人背书转让时和办理贴现时等不同情境,让学生分成不同主体进行核算,这种方式便于学生将分散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会计知识。
3.3采用启发式教学
在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中,每一项业务的处理方法,都可以成为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平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独立寻找、确定会计处理方法,并说明理由。对于有关联的或者处理原理相同的业务,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事项处理方法的异同及影响。这样,可以逐步增强学生的业务分析能力,培养会计思维,提高独立解决会计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确定的处理方法,询问学生为什么不用另外一种方法进行处理?或者询问某一特定业务为何计入此账户而不计入彼账户?如固定资产折旧,引导学生计提折旧时,为什么不直接冲减“固定资产”账户?“待处理财产损溢”借方和贷方以及余额都表示什么?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分别在借方和贷方对应时,各表示什么经济业务?类似这样的结论,都需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独立分析、总结出来后自行补充到PPT的内容中。这样做,一方面由于关键知识点需要由他们提炼和补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并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另一方面由学生自己提炼出的结论与业务处理方法相辅相成,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也为逐步建立会计思维奠定基础。
3.4利用直观的图形和思维导图教学
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总结,用表胜过用文字,用图胜过用表,图表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看到结果,更轻松地掌握知识。例如,每章节可以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对相关知识点可以通过画表进行对比梳理,或者将每章的知识点用数字进行概括,如2个会计基本职能,4个会计基本前提,6个企业会计要素,8个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
4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
4.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会计学教学中,需要巧用多媒体。如介绍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时,可以播放一段微课视频《会计的前世今生》,在生动的动画中让学生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如在讲授账簿的登记时,可以采用PPT课件方式进行演示教学,边演示边讲解账簿的登记要求,讲解完后,再随堂发放会计资料,让学生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学生登记完成后,再以PPT的方式展示正确的登记样式,让学生找出自己登记中出现的错误并更正。再比如会计凭证传递程序,如以动画形式表现既形象直观又清晰可辨,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凭证传递程序应具备的内容及各岗位职责。
4.2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会计学课程课时有限,内容较多,基本没有给学生练习和实验的课堂时间。而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将一些教学资料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如教案、课件、辅助教学资源等,并制作课程片花,使学生了解课堂的主要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方便学生在课前進行预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理解不透彻的情况,也同样可以在课后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寻求教师的指导。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典型业务的测试,并要求学生进行作业互评,答题及批改情况共同构成学生的一次成绩,以达到练习和巩固的目的。并且,网络教学平台对于课程信息的保存也是有益处的,这样将所有资源进行不断地整合和充实,形成真正的教学交流平台,对于系统内的教师和学生、教学和学习都有着很好的助益效果。
5组织合理的教学过程
会计学课程可以在授课中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借鉴对分课堂的原理,实现课堂留白,保证适当的课堂容量。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在于让学生有时间自主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对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可以有借鉴地引用“对分课堂”,在讲授完一个知识点后,让学生练习,并进行“亮、考、帮”,即亮出你的最佳理解,考一考你周围的同学,有不会的内容请大家帮帮你。鼓励和提倡大家互相讨论,互相帮助,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消化。
[参考文献]
[1] 高雁鸣.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J].科技经济导刊,2017(03).
[2] 冷军,周新苗.非会计专业初级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17(03).
[3] 谢品杰.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策略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