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叙事文

初中叙事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叙事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叙事文

初中叙事文范文第1篇

我非常能够理解这些读者的烦恼,很多的时候,我们发现很多客户很难攻克,是因为我们完全找不到客户需求,所谓“无欲则刚”,或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要讲的是,须知客户的需求是需要自己去创造的,而不是等着你去发现!

营销理论告诉我们,客户因为有需求才会购买,但客户的需求从何而来呢?

医药行业发展到今天,能够提供给客户使用的药品治疗方案已经足够全面了,能够无可替代,或者客户特别迫切期望的产品,应该说少之又少,当然不能说没有。比如2004年笔者作为赛诺菲公司在中国第一批推广波立维的销售代表,就体会过那种无可替代,客户主动找到我要求使用我们产品的感觉,那时的客户有主动的需求,有主动要求改变现状的愿意。但是像波立维这样的产品又有多少呢?2010年数据显示,全中国所有的药品销售额排第一名的就是波立维。

客户为什么要改变目前的用药方案,去改用或者增加使用你的产品?除非他感受到目前用药方案的痛苦,没有痛苦就不会有改变的欲望。而人之所以会产生痛苦,最根本的原因是期望和现状之间产生了差距,当这个差距无法弥补的时候就产生了痛苦。

让我们来划两条平行的直线,假设底下这条线代表客户的现状,上面这条线代表客户的期望,当这两条线完全平行的时候,说明客户的现状和期望之间没有差距,这时他就不会痛苦,当然也不会有需求,更不可能做出改变,去选择使用你推荐的产品。那如果想让客户的现状与期望之间出现差距,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两个方法:一是帮助客户分析现状找到问题,二是提高客户的期望。下面让我们重点看看如何在销售拜访过程中运用这两个方法。

帮助客户分析他的现状,让他认识到问题和困难所在,就是说让他的现状掉下去,这样现状和期望之间就有差距了,痛苦就产生。比如我们通过询问客户目前在霉菌性阴道炎的治疗方面,是否有采用了现有的治疗方案后再次复发的病人;对于通过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是否会出现胃部不适的副作用等,来让客户意识到目前的现状。但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对于你提出的这些问题,即使他真有遇到过,他也会回答,很好,我们目前的治疗方案很好。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很简单,一般我们想让客户承认他现在感觉还不错的现状其实是有问题的,可能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因为人的本性一般是不愿谈论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也不愿把自己的问题暴露在别人前面,有时即使承认了问题所在也是被迫的,这种感觉很不好。

所以想通过第一种方法帮助客户分析现状找到问题,达到创造客户需求的目的,相对比较困难。

下面谈第二种方法:提高客户的期望。在客户的现状没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去提高客户自身的期望,一样也可以让客户的期望和现状之间产生差距,这样也产生了痛苦。打个比方,就像一只青蛙生活在井里,每天潇洒快活,因为它认为现在过的挺好,没什么问题。但如果你把它拿到井口让它看一眼,再一脚踢下井,它从此以后就会痛苦,因为它看见了真正的天有多大。虽然它还生活在原来的井里,现状并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它的期望值提高了,所以就开始痛苦了。

对于我们的客户,你要想到如果去提高他的期望值。比如当你询问客户是否有反复发作的霉菌性阴道炎的患者时,你可以同时告诉客户有一种新的治疗方案,可以大大降低霉菌性阴道炎患者的复发率;对于采用阿司匹林做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可以改用波立维,更好的抗血小板疗效,更少的副作用。

在销售拜访的过程中,有没有具体的流程或者可以实践的话术,去体现这两种创造需求的理念呢?答案应该很多,笔者结合多年的客户拜访经验,给大家分享SPIN提问法的应用。

SPIN模式是由Huthwaite公司通过对35000个销售案例进行广泛调查研究而开发出来的,通过计算每一个人在成千上万次销售会谈中说过的东西,我们可以确认高效销售人员长期以来一直疑惑的问题:在成功的销售会谈中是买方说的多。那怎样才能使买方开口说话呢?提问!SPIN Selling是一种向客户提问的技巧和开发潜在客户需求的工具,包括四个环节:状况性询问(Situation questions);问题性询问(Problem questions);暗示性询问(Implication questions);需求确认询问(Need-pay off questions)。

少问现状

主要是询问事实或客户目前处方的状况,称之为状况性询问。成功的销售代表肯定会提状况性问题,只不过他们的提问既有必要又有意义。他们先做好准备工作,从其他来源找到与事实有关的基本信息,而不是全部从客户那里得到信息。在进行状况性问题前,要学会问自己一些相关的问题,比如:我知道客户对我所推广产品的认识和了解吗?我知道客户目前处方的是什么药物,为什么?我知道客户的处方习惯与治疗模式吗?我知道谁或什么因素会对这个客户的处方习惯有影响吗?我知道这个客户对什么类型的活动感兴趣吗?我知道这个客户主要诊断哪种疾病的病人吗?我知道这个客户是否对价格很在乎吗?我知道这个客户是不是以用药后的结果来证明药效吗?我知道客户的性格特征吗?所有这些相关信息,销售代表应该通过电话、传真和电子邮件就原先的一些档案提出状况性询问,而没有必要直接面对客户来进行询问。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

总的来说,状况性询问是效力和威力最低的,对成功有消极影响,而大部分人问的太多,虽然问的多可以让销售代表获得的信息增多,但同时也会给客户带来许多潜在的压力,会使客户产生一种强烈的抗拒心理。

多问困难

来自Huthwaite公司的研究发现,你的状况性询问越多,销售会谈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小。问题性询问比状况性询问更有效,越有经验的销售代表,越会频频提出此类问题,而且不会吓到客户,因为这是在关心客户的问题点,关心客户的切身利益,而每个客户都会有问题。只要我们的销售代表找准他的切入点,事前做好准备,那么,当销售代表提出问题的时候,客户就会跟你交流。尤其当销售代表以专家的身份在某个领域面对客户的时候,每个人都希望跟专家做交谈。

问题性询问是问客户目前在临床诊治中面临的问题、困难和不满,并且这些都是我们的产品或服务可以解决的。比如下面这些问题就是典型的问题性询问:您目前在抗血栓治疗方面是否有不满意?是什么原因导致此类患者偏头痛的再发?目前对于动力障碍的病人是否有根治的方法?

状况性询问和问题性询问切合了发现和创造需求的第一种方法:帮助客户分析现状找到问题。

暗示触痛

所有问题中最有力度的就是暗示性询问,并且这一技能的提高是不会随着销售经验的增多而自动提供的,出色的销售人员会使用许多暗示性询问。新销售人员因为缺乏经验,可能看不到客户的问题与他们能提供的对策之间清晰的关系,结果他们也许会认为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很勉强的。然而,当销售人员变得越来越自信时,明白了我们的产品是如何解决难题时,当他们问客户更多的难题问题时,难题与对策(解决方案)之间的联系在他们的头脑中就会变的越来越清晰。在谈到我们的产品和对策之前,要讨论难题的影响方面,关于客户难点的结果和影响的问题称之为暗示性询问。

典型的暗示性询问如下:这些血栓性问题对于病人的介入手术有影响吗?偏头痛的反复发作会增加患者其他的并发症吗?对于动力障碍反复不愈的患者会有其他疾病的发生吗?诸如此类的暗示问题都很有效,因为他们可能会触动客户的痛处,这么做造成客户困难的影响更加彰显,使客户更焦急地渴望可以消除痛楚的对策。这就是为什么出色的销售人员在早期对答案秘而不宣,并且提问暗示问题,他们娴熟地建立起痛苦,而且他们知道痛苦必须足够大,客户才会去做动作改变,因为改变也是需要花成本的,只有当付出的成本小于改变之后获得的收益的时候,人才会去改变。所以不仅要通过自己的工作让客户认识到差距,还要去扩大客户的痛苦感,只有痛苦感足够强烈,客户才会去改变。

暗示性询问最大的作用是提高了客户的期望,并且加大了客户的痛苦。

确认信服

需求确认询问实际上是将客户的注意点由产品转向价值交换,也就是让客户考虑方案和方案本身的意义以及对未来影响的一种提问方式,这种询问可以让客户主动说服自己,在整个销售拜访过程中最有利也可以说最有效,但是,99%的销售代表都不会这样询问。

比如典型的需求确认询问如下:如果我们可以降低血栓性事件的风险20%,您会考虑吗?如果我们能够有效降低偏头痛患者的复发率,会对您的诊治有帮助吗?为什么解决动力障碍患者问题很重要?经常听到有人说销售不是仅仅时客户相信,而是创制适宜的环境让客户相信,需要确认询问正是在于营造这样一种氛围,让客户告诉你利益所在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做也让他们自己更加信服了。

SPIN模式有一个大概的提问顺序:首先是利用状况性询问了解到客户的一些背景信息,然后我们的销售代表通过问题性询问揭示出他们现状中的问题,使用暗示性询问,开发难点,提升客户的期望,使痛楚一点点建立起来,最后转向对策(解决方案),提问需求确认询问。

初中叙事文范文第2篇

那是二零零九年的一个冬天,我在家里和爸爸妈妈嬉戏玩耍。那时我还是一个未经人事的孩子,什么都不懂,只记得一个电话打进了妈妈的手机里,妈妈就开始了小声啜泣,伴随着妈妈的哭泣声,爸爸走出了家门。再后来,我听到了爷爷奶奶的一阵低语,才懵懵懂懂的意识到,外婆没了。

爸爸带着妈妈安葬了外婆,他们回来时还带给了我一段视频。

记忆中的视频是这样的,外婆独自一人站在了一颗樱花树下,她用她那干枯的双手抚摸着那棵树的树干,又缓缓的开启了那毫无血色嘴唇,说着:“樱花是粉红色的,它代表了希望和美好,我希望我们妮妮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美好,也希望妮妮以后可以天天开心。如果可以的话,我想让她也到这里来看看美丽的樱花,让她也尝尝樱花的味道,让她,再看我一眼。我们家的人呀,都憧憬樱花的美好,希望妮妮也像我们一样,对美好的事物充满渴望。”

当时的我还不明白,外婆在哪里,她为什么不亲口和我说这些话?

视频还没有完,外婆挪动着她的脚步,纤弱的身子缓缓地步入那片樱花林的尽头,忽然她又转身开口道:“我就要化作一朵樱花了,妮妮,再见,”到了这里,视频戛然而止。而我,一直到现在才明白外婆的意思。

外婆是希望我成为樱花一般美好的人,希望我的未来可以像樱花一般美好。

这段视频是我心中最美好的记忆,是我留在心底最美好风景。

初中叙事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资源;邮政储蓄银行;营销突围

一、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络资源经整合后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一)网点优势并不能实现差异化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网点多,这是最大的特点,也是其他商业银行无可比拟的优势。截至2009年6月底,邮政银行有网点3.7万个,4.5万个汇兑网点和2万个国际汇款营业网点,近60%的网点和70%的汇兑网点分布在农村地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网点多,这是最大的特点,也是其他商业银行无可比拟的优势。

经济较发达的广东省7市(指的是佛山、东莞、江门、肇庆、惠州、韶关、汕头)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共投放POS机35448个,而邮政储蓄银行只有32个,仅占0.09%。从广东省的情况看,网点的优势并没有带来业绩上的提高,而广东省邮政储蓄银行一直在各省业绩中处于较好的位置。

(二)现有的营销能力和营销思维难以针对高端客户集中化经营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一直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这确是其行业地位的体现,但城市高端客户市场和机构客户市场也应该是邮政储蓄银行进行争夺的资源。邮政储蓄银行由于历史原因,对于高端客户和机构客户缺乏相关的营销经验。人才队伍需要大量补充。否则对于高端金融市场的集中化经营将难以突破,只能无奈地将筹码押注在农村金融市场和传统的储蓄业务。

(三)网络资源未经整合无法降低成本

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点多,但是对于农村边远地区的网点,业务量通常很小,再加上受国家政策法律限制,农村边远地区的网点难以撤销,经济较发达的村镇通常有农村信用社和中国农业银行的网点。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点如果不进行有效整合,肯定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成本领先无从谈起。

二、实现营销突围是邮政储蓄银行整合网络资源的关键

张伟靖(2008)提出邮政储蓄银行是第五大银行还是第五大问题的观点,对于邮政储蓄银行的持续经营提出质疑。在温室里成长的邮政储蓄能否在银行竞争中站稳,关键在邮政储蓄银行的营销能力。邮政储蓄银行需要进行一场营销的革命,邮政储蓄银行在城市网点面临四大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而农村网点面临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的竞争。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络资源优势并没有带来垄断地位。李高建(2008)认为,邮政储蓄银行存在邮政和银行混业经营的问题,但经过邮政与银行的分离,邮政储蓄银行网点仍兼有银行和邮政业务并没有多大的障碍和风险,邮政储蓄银行的营销突围应该在三个方面与资源的整合相结合:

(一)营销应该注重目标化

营销尽可能地制定目标,网点的目标、部门的目标、个人的目标,将目标作为工作的常态,规范经营目标。建立层层下达的目标体系,完全摒弃过去的体制,将目标的种类多元化,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通、基金销售、保险代销、存款等零售业务实现多层目标。对于邮政储蓄银行的贷款业务实现目标上的优质客户销售目标。

(二)营销应该注重责任化

目标的考核和职位晋升、绩效工资等结合起来。并将目标的实现作为一种责任来考核,迫使主管领导重视业绩,调动一切资源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实现目标。

(三)营销应该注重战略化

将动态的营销战略引入,不断结合市场进行调整。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和竞争局面进行战略规划。不是一套营销思想从上到下,而是动态的战略思维。

三、邮政储蓄银行实现营销突围的策略

(一)营销人才策略:人才四维空间设计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给银行管理的人才激励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现代前沿人力资源理论认为营销人才存在层次分级,国际金融环境和中国的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会使商业银行的人才培养挖掘会走向四维空间模式,因为这样的培养模式最具有竞争力,能够内外兼顾。

对于不同的人才类型所采取的培养和挖掘措施是不同的,离散型人才应该采取广泛招募的方式,长期吸收具有社会资源的加入,将业绩提成进行梯度化设计。中坚型人才的培养和挖掘是人才策略的重点。分为吸收、培养、考核三个方面:吸收是指主要是从高校招收优秀的毕业生加入邮政储蓄银行的队伍,注入新生力量。培养是指发现具有职业经理人和理财师潜质的新行员,给予其足够的发展空间,彻底抛弃按资排辈的人事制度。考核是指制定统一的业绩考察标准,兼顾其他方面的内容,严格惩罚和奖励措施。攻关型人才应该从中坚力量中吸收,需要团队精神极强的人加入,应该设计一套快速提拔途径,将业务能力、形象气质、社会交际、人格禀赋、心理素质各方面都不错的中青年人才通过提名和考核,加入大型项目的攻关团队中,同时设立“伯乐奖”,奖励发现人才的基层行领导。枭雄型人才的引入应该依靠猎头公司,从人才市场引进,通过协商解决其待遇职位等要求,并约定的业绩额度。人力资源部门应该专门设立高层次人才情报档案,特别注意其他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变动,关注所在地区的金融高层人才的动向。

(二)差异化营销策略:零售客户、批发客户、私人银行客户的细分

邮政储蓄银行的客户随着业务量的扩大,会分为三个市场群体:零售客户、批发客户、私人银行客户。

传统的客户即传统的居民储户或者储户衍生出的基金、理财产品客户,对于这部分客户,以城市工薪阶层和农村居民为主,邮政储蓄银行有多年的营销经验。能够依托强大的网点优势维系好这部分客户资源。

邮政储蓄银行的对公业务刚刚开始,缺乏营销和维护客户的经验,并且在硬件上缺乏基础,如大额支付系统的接入、自动设备的投放等方面仍然欠缺。实际上邮政储蓄银行具有公司、企业、企事业单位需要的网点便捷,小额贷款也给中小企业提供了不错的选择。如果系统化地优化资源,完全可以从中小企业入手获得超额收益,到达差异化经营的目的。此外,政府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金也是邮政储蓄银行营销的重点。

私人银行客户是银行最具利润的客户,但对银行的管理要求很高。邮政储蓄银行一定要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网点布局大多在农村地区的邮政储蓄银行貌似难以在私人银行方面难有作为。但仔细分析,笔者认为,邮政储蓄银行确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一是后发优势,能够吸收其他银行成功和失败的教训;二是农村地区也存在私人银行客户,且一直是其他银行的空白;三是网络优势能够给私人银行客户的金融理财活动提供更多的便利和较低的交易成本;四是邮政储蓄银行在大城市的高端理财网点较少,不会同业内耗。私人银行具体建设步骤:

(三)营销渠道整合策略: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的联结

邮政储蓄银行营销渠道的整合不同于简单的将营销网点在布局上的撤并。而应该是通过金融产品把农村金融和城市金融进行联结。进行这样的联结应该注意两个方面:

一方面增强网点外观的现代化气息。邮政储蓄银行很多大城市网点装修简洁、舒适,现代美学感强。农村网点和城市街道网点陈旧、设备老式,缺乏现代商业银行的气息,要迅速投入资金改变农村和城市街道邮政银行网点的外观,给客户一个舒适美观的空间。

另一方面,金融产品的差别设计。不能将城市的金融产品直接销售给农村居民,在收费标准、功能划分、积分计划、奖励设计等方面先做市场调研再决定。

(四)网点营销的营销资本引进策略:社区银行

传统的观点认为,吸引民间资本成立社区银行被认为是一种资本运作的手法,但如果扩展传统的营销四要素(产品、销售、渠道、售后),笔者认为,邮政储蓄银行引入民间资本,采取有限法人隔离和破产隔离制度,将某些合适的网点改制成社区银行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这样的营销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体制,能够分散风险,因为有民间资本的进入,既引入外部的监督者(股东的监督),又能够吸收社区的客户。

初中叙事文范文第4篇

受众需求影响着传播活动。受众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享有充分的自由,可以自由地选择传播媒介和内容。电视新闻编辑制约着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所以,要使整条电视新闻或整个新闻节目为受众所接受和喜爱,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就要求在编辑过程中必须贯彻受众意识,考虑受众的心理和需求。传播效果如何,与编辑内容和形式能否适应受众心理,满足受众需求是成正比的,要寻求在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范围内,例如素材选择、文字稿整合、画面编辑、声音合成、其他表现元素的加入等各个方面满足受众,进而强烈、长久地吸引住受众,使电视新闻在其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电视新闻因其时效性强、信息容量大、受众群体多等特点而成为了电视传媒与受众沟通的最好桥梁。从其编辑制作过程来说,它承担了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过程当中的两大重要任务,一是对新闻信息内容的筛选与整理,二是确立传播内容的形式。所以,要使整条电视新闻甚至整个新闻节目为受众所接受和喜爱,就必须在编辑过程中将受众需求放在首位,才能收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新的受众需求使得宣教式的传统电视新闻无法吸引更多人的欣赏和接受,这种情况无形中削弱了电视新闻的竞争优势。据调查显示,当前电视新闻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形式陈旧,信息匮乏。大量的空话、套话缺乏信息含量,无法引起观众兴趣,久而久之,成为了被大量堆砌的文字与数字,淡而无味,闻先知后,被装入了“套子”中的“旧闻”。例如:“……抓好以×××为龙头的×××基地建设,组织好××生产,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此外,编辑模式老套,节目的编排顺序一成不变。例如:很多地方台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常规是:先国内后国外;而国内新闻,常规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这种格式,多少年不变,毫无疑问对收视率有所影响。

第二,内容单调,表现形式缺乏新意。音、画、像等多种元素以立体方式呈现,本来是电视新闻的优势所在,但是一些电视新闻往往却抛弃了这种极具冲击效果的表现形式,只是单纯地罗列时政新闻或是反复编排经验性稿件,甚至很多新闻还是局限于画面配解说、同期声加字幕的方式,造成画面单调重复无美感、用词晦涩难懂、内容缺乏吸引力等问题。例如:某地市台的一档新闻节目共有10条新闻,其中竟有8条都是会议新闻,枯燥单调的会议镜头、单一的时政消息根本无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第三,悖离新闻规律,时效性差。“前不久、最近、近期以来”这些时间概念模糊的稿件成为了新闻节目中的常用词语,毫无疑问,这些用语违背了及时性的新闻规律,使得“新闻”在时间感不强的用词中被动地成为了“旧闻”,无法引起受众的兴趣。

三、从受众需求出发对电视新闻编辑进行创新

第一,从选择和整合入手,在内容上创新。新闻内容与受众需求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对新闻内容进行的选择和整合则应以受众的需求为依据,在创新中求发展,争取受众最大程度的满意。在新闻稿件的整合上,注意“软”“硬”搭配,根据稿件的软硬程度,编辑要进行合理搭配,既不能粗糙、生硬,又不能软得提不起来。在播音文字稿的编辑修改中,要换掉那些书面化的语言,做到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追求大众化、平民化。在浅显易懂之外,电视新闻的文字稿还要做到平易近人,力求在文字中透出一种亲切与平实,令观众有平等交流、对话的感觉,在愉悦的心情中以更快的速度接收文字稿中的信息。目前,深受观众喜欢的“说新闻”和“方言说新闻”,其窍门就是把文字稿更加对话化、口语化,造成一种面对面告知、人际传播的亲切氛围,因而赢得了不少受众的青睐。

第二,发挥电视传播优势,在表现形式上创新。新闻表现形式要富于创造力和创新性,才能呈现出立体感强、具有冲击力、影响力的传播效果。将内容融入在音画艺术中,从多角度打动观众,加深观众印象,增强新闻内容的可视性。运用新闻背景,新闻链接,增加信息含量,满足受众对真的需求,让受众身临其境。选择那些有现场感对事物进行直接视觉特征的记录画面。在编辑的过程中需要选取带有明显现场特征、对现场进行记录的镜头,使受众产生身临其境、见证和参与了整个事件的感觉,带给他们无与伦比的真实感。还要选择有说服力的现场声,记者在现场的报道,以及新闻人物的同期声,是以现场目击者、事件见证人的身份进行发言,他们的报道与谈话最具权威感与真实性。

在电视新闻中,动画和图表运用得并不是很广泛,特别是动画,在国内地方台的电视新闻中很难看到。但是实际上,在一些报道复杂、抽象的科技新闻及画面不容易拍到的新闻,动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即使用配音加画面可以说清楚,但是一些抽象的信息配上动画和图表效果就好得多,动画和图表能变枯燥为生动,吸引观众的注意,方便观众接收信息。为加强对受众的画面刺激,还可以创新性地使用三维动画、特技效果等,用粗大的箭头进行引导、让文字以翻转的形式出现,或是按秩序逐个显现,或者让关键字不断闪烁,总的特点就是动态、强调突出,让受众能更快地注意到,更容易地接受与领会。

第三,打破常规,在编排上创新。电视新闻的编排不能理解为各条新闻的随意拼凑与组合,而要根据新闻的内容及其特点,按照宣传报道的意图,赋予它一种特殊而又全新的效应。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编辑,确立新闻内容的传播形式,会给观众一种有规律可循的稳定感。但是多少年都不变的模式也会让人厌倦。特别是一些地方的时政新闻栏目,一般沿用着这样的固定模式,即“主要领导出席的会议或参加的活动――各部门各单位传达贯彻会议情况或取得的工作业绩―― 一些小地方小单位的工作动态(包括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实际上,编辑不一定非要按这样的顺序,他可以创新编排思路,或按照新闻价值的大小按顺序排列,或是根据节奏一张一弛来排列,电视新闻编排方式多种多样,“山峰、峡谷、山峰、峡谷”这是一种编排法;“峡谷、山峰、峡谷、山峰”这也是一种编排法。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新招应该经常推出。编辑完全可以根据稿件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运用哪种编排模式。所谓“不破不立”,打破常规,结合节目内容和不同层次的受众需求,进行编排,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

初中叙事文范文第5篇

1.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切实的体现

历史学科属于人文社会学科,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因此历史学科本身具有明显的思想性。作为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初中历史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然而,近年来在职称评聘、单位考核和升学应试等诸多现实问题的困扰下,大多数历史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历史基础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一历史教学目的。许多教师一提到“思想教育”,就认为那是讲大道理,于是在课堂上淡化或忽视思想教育,没能让历史教学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事实上,思想教育正是历史教学的三维课程目标之一,犹如三轮车之一轮,缺一不可,否则势必造成车毁人亡。可以说,没有思想教育的历史教学是残缺的,更是危险的——对于思想还不成熟,身心正在快速成长的中学生来说,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教育和引导,教师辛辛苦苦地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不过是一具没有灵魂的美丽外壳,有专家甚至认为这是在培养隐性的社会“危险品”。由此可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教育就是方向,就是旗帜。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思想教育这个方向动摇不得,这个旗帜模糊不得。

2.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没有得到有效的普及

当今社会是科学技术的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从提高教学效率角度来讲,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还是要借助于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来开展。

可当前我们大多数中学的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运用的现状如何呢?大、小城市里的中学虽然基本上配有现代教学技术设备,但除了教育发达地区,其他地方在现代教学技术设备的使用上还不算广泛。和城市不同,在广大农村还有很多中学连最基本的现代教学技术设备都没有,不少地方教师上课的方式依然如故:一本教材手上拿,一支粉笔板上画,一张嘴巴喊到哑。对于他们来说,唯一“现代”的教学手段或许就是彩色挂图,偶尔挂一挂,让学生还觉得新鲜;至于那些活灵活现的先进教学技术如多媒体、投影仪等,那些多姿多彩的影视资料如秦砖汉瓦、兵马俑的纪录片等,有的只是望眼欲穿的渴望了。可以说,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加上各种历史原因,导致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难以在广大农村地区学校普及,直接削弱了这些地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

3.大量的历史课程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和利用,是历史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历史教师应自觉强化历史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有效利用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

但实际境况却并非如此,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历史教学图册 》等重要历史教材往往被忽视,没有使用。国家教育部制定的《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中对“历史教材”有明确界定:“历史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学图册、教师用书等。”但不少历史教师根本就不在意《 历史教学图册 》这本薄薄的教材,上课时也不把它带到课堂上,更不讲解它。其实《 历史教学图册 》是历史教科书的最佳搭档,它能准确、清晰地向学生提供历史地图,使学生更精确地了解所学历史的地理位置、范围,掌握历史地理概念,提高识图、用图的基本技能。应该说《 历史教学图册 》与《 历史 》教科书各有千秋,彼此互补,相得益彰。第二,对周边的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率低。首先,是没有充分地利用学校的图书馆或资料室。这一方面是教师的利用意识不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不少学校的图书馆或资料室存在藏书质量不高,数量不足的问题,这也直接影响了教师对这些地方教学资源的使用。其次,是师生对所在地区的文化历史遗迹,以及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视而不见,浪费资源。再次,是对乡土教材的使用虎头蛇尾。许多学校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编写出了乡土教材,还要求做到学生人手一册,看似要轰轰烈烈地利用地方乡土教学资源,但由于地方课程没能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到最后只能将这些乡土教材全都束之高阁。

4.一些学校不按历史学科教学规律办事

历史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它重在一步一步打下扎实的基础,贵在学以致用。囫囵吞枣式的教学过程,“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历史是副科”的教学观念都是错误的,教师如果不按教学规律办事,会把历史教学引向死胡同。

然而,最严重的还是一些学校不按历史教学规律办事,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历史学科未予以足够的重视。不少学校对初中历史不给足课时,并且在期中、期末考试前往往要求历史学科把课时“让位”给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这就无形中给了学生一个思想认识上的误导:历史是“小学科”,是“副科”,学不学无所谓。于是学生自然也就随便地学,教师也就随便地教。第二,部分地区初中历史会考实行开卷考试,给学生造成误会。对会考开卷考试,初中学生存在四大认识误区:历史考试可以不复习、开卷考试难度降低、开卷考试能带上所有资料、开卷考试试题在书上有现成的答案。可以说,实行开卷考试,导致大多数学生不重视对基本历史知识的记忆,从而也降低了自身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分析和归纳的能力。这样自然就谈不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了。

5.对台湾历史的教学重视不够

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遗憾的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不少教师对台湾历史的教学重视不够。多年来历史教材对台湾史方面的内容(无论是台湾古代史还是台湾近现代史)只有零散的介绍,并且分布在教材的许多章节中(而对台湾当代史基本不涉及)。由于对台湾的历史介绍不集中、不系统,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台湾的认识模糊。

有鉴于此,笔者以为有必要重新编写“台湾省历史”这部分内容。比如,在章节安排上,可在教材中单列“台湾省历史”一章专讲;还可在教材中按照“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的顺序进行编写。虽然历史就是历史,谁也割不断台湾和大陆的血肉联系,谁也改变不了台湾和大陆同属于一个中国的事实,清代著名思想家与文学家龚自珍也提醒:“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无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诫我们,一定要牢记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因此,我们有理由让子孙后代去详细地了解台湾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