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循环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循环经济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循环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发展范文第1篇

一、重点支持领域

(一)废物回收体系、采用新技术新业态的区域易市场建设以及废物拆解、再利用项目。

(二)建筑废物、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工业废物及其它废旧物资的综合利用和资源化项目。

(三)在城市开发建设中采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技术工艺,或采用风能、太阳能、地热、海洋热泵等再生能源,或采用智能技术促进资源节约且取得明显节约效果的示范项目。

(四)对废弃矿山、矿坑和地质灾害土地进行恢复利用的建设项目。

(五)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开发、咨询、服务和推广项目;循环经济装备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

(六)从事循环经济产业的企业总部。

二、激励措施

(一)区政府设立循环经济产业专项扶持资金,对重点支持领域的企业、建设项目以投资补助等方式进行支持。

(二)对设立区域易市场的企业:年税收总额1亿元至3亿元(含1亿元)的,按税务部门认定的该企业从事循环经济经营项目纳税形成的区财力的40%,通过投资补助的方式给予扶持。年税收总额超过3亿元的,3亿元至5亿元部分按照55%给予扶持;5亿元至10亿元部分按照70%给予扶持;10亿元至20亿元部分按照80%给予扶持。年税收总额超过20亿元的一事一议。建设项目缴纳的土地出让金区级留成部分优先用于项目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三)对从事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开发、咨询、服务和推广的建设项目,在申请企业研发经费补助、投资项目贷款贴息时给予优先安排,对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给予重点扶持。

(四)对废弃矿山、矿坑和地质灾害土地进行恢复利用的建设项目,其缴纳的土地出让金区留成部分用于项目基础设施配套和生态恢复,并优先列入争取各级政府投资补助计划。

(五)对建筑废物、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工业废物及其它废旧物资的综合利用和资源化项目,以及节约能源资源并取得明显效果的示范项目,择优给予一定额度的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

(六)对重点支持领域的循环经济建设项目,区政府各部门采取特事特办的方式提供优质便捷服务,在规划审批、土地供给、人才落户、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比照区重点建设项目享受绿色通道待遇;在执行投资准入条件审核时可对其投资规模、投资强度适当放宽。

三、操作办法

(一)循环经济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的申请。申请使用专项扶持资金的单位应提出资金申请报告,由所在街道办事处报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并提供相关附件。申报材料包括:

1.专项扶持资金申请报告;

2.企业法人执照副本;

3.企业或建设项目概况;

4.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会计报表及其审计报告;

5.申请激励措施第二条资金支持的项目单位需提供纳税证明;

6.其他需提供的材料。

(二)区发改局、区财政局负责审核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申请,联合下达投资补助计划。

(三)税务部门负责审核企业纳税情况,出具审核意见。

(四)对使用循环经济专项扶持资金的项目,按照《区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实施监督管理。

(五)申请激励措施第五条政策支持的项目,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组织专家评审,出具评审意见。

(六)申请使用研发经费补助、贷款贴息等其他支持政策的,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四、附则

循环经济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SWOT分析;发展战略

基金项目:2016年度苏中发展研究院课题:“苏中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编号:szfz201613)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月3日

扬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区域地势平坦,在2015年已入选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近年来,扬州注重通过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保持效益速度均较好的发展态势。但发展的过程不可避免地遇到资源瓶颈,如何巩固提升“生产―消费―分解”的闭环式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扬州经济转型升级急需解决的问题。运用SWOT方法,全面分析扬州发展循环经济的内部优势和劣势、面临的外部机遇和挑战,深入探索和研究扬州循环经济发展状况,是促进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扬州循环经济发展SWOT分析

SWOT分析是战略管理领域常用的分析方法,通过全面分析研究对象,探讨其具备的自身优势和劣势,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组合成多种战略并加以选择,最终遴选最优行动战略,使得资源优势得以最大化利用,同时能把握机会规避风险,获得可持续发展。

(一)优势分析(S)

1、良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扬州地处长江中下游,且区域内还有淮河流经,水域面积较为宽广,水生态涵养功能覆盖范围广阔。同时,自然湿地类型多、面积广,湿地资源十分丰富,气候条件优越,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在矿产资源方面扬州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有12种矿产资源已基本探明储量,石油、天然气储量居全省首位。此外,扬州地热资源禀赋且兼具优越的开发条件,也使扬州成为江苏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较为完善的生态本底条件为循环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2、先进的工作模式和管理体制。生态文明引领下的循环经济得到扬州市政府深刻理解和高度重视。扬州从2000年开始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循环经济作为生态建设重要方面在2006年就制定发展规划。在实践中,政府部门积极探索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纲领性战略加以制度化。《扬州市“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也在2016年正式印发实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政府通过产业政策积极助推循环经济相关产业,通过延长拓宽产业链来实施闭环式循环经济,在项目引进实施方面加大审批的力度,提高企业进入成本和门槛;大力引进规模大、技术先进、有治理污染能力的企业,构建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的重点循环产业链条,成为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的有力保障。

3、优势明显的生态区位与产业布局。按照“一体两翼、西进南下东联”的城市发展方向,扬州利用沿江、沿河、沿路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空间载体,形成合理的“T”型产业布局。粮食生产稳步上升,蔬菜生产逐年扩大,水产养殖特色明显,规模养殖比重不断提升,农业特色生态产业不断壮大;全市五大千亿产业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支撑和拉动了工业发展,工业生态产业优势明显、产业特色日益突出;商贸和旅游两个服务业特色主导产业地位更加突出,服务业以集聚区为载体加快发展,促进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丰富和完善。基于生态区位实施精准的产业布局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良性支撑。

4、循环经济发展基础较好。扬州循环经济发展起步较早,“十二五”期间顺利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且先后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新能源示范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等荣誉,并初步形成“沿江重化工业循环化绿色化发展模式”、“基地+体系的再生资源资源化发展模式”、“基地+应用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展模式”等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构建了以各类园区为核心的循环型产业体系,为加速发展循环经济创造契机。

(二)劣势分析(W)

1、破解资源环境约束难度大。扬州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空间布局随之调整,污染排放规模加大。粗放型发展对区域环境容量、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能源消耗等形成重大挑战,对区域良好的生态基础将造成冲击。扬州土地、水、林业、矿产等资源总量相较于省内其他城市α啃。支撑保障能力不足。土地规模固定,可替代资源数量少,建设用地刚性需求与耕地保护矛盾突出。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耗总量大、上升速度快,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资源能源约束将不断加剧。

2、发展循环经济观念不强。受传统观念影响,扬州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认识不充分,牺牲环境利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现象依然存在。从企业层面看,环保责任意识不强,超标排放、非法排污等行为依然存在;从社会层面看,对循环经济重要性认识不够,还没有真正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在生活消费领域人们还没有形成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的行为规范,整体上看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力度不够。

3、循环经济产业链不完善。从产业结构视角,扬州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且工业领域中重工业明显偏重,能源消费较大,产业中存在冶金、化工等高能耗行业;从产业链视角,不同参与主体如企业、消费者、行业组织及政府等缺乏有效协作,导致产品存在附加值低、能耗高、缺乏核心竞争力等问题。同时,市域范围内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尚未实现全覆盖,已形成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在横向耦合、整体关联、区域耦合等方面欠佳。

4、循环经济约束机制效用不足。循环经济发展及产业链形成所需的外部环境需要政府通过规制加以约束,尤其是明确资源、产权的归属。当前,扬州地区约束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还不充分。相关法律之间不够协调、有关配套措施不到位、缺乏必要的强制性标准,使得法律管制效率低下。另外,由于产权不明晰,导致生产者和消费者责任难以区分、资源再生成本和收益归属难以界定等生态经济问题。扬州在尚未完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关于产权交易的庇古和科斯手段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和发挥,循环经济发展亟待提高成效。

(三)机遇分析(O)

1、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支持。继《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江苏顺应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市化的大趋势,将致力于打造扬子江城市群。通过城市群建设,提升沿江地区发展能级,并使之在未来成为沿江地区城市协同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扬州作为城市群的二型城市需把握机遇,紧抓住宁镇扬一体化、跨江融合发展的核心战略,将传统模式进行升级改造,追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技术创新为排除工业污染提供保证。企业为弥补环境污染负外部性必须进行工业污染治理投资,而政府的环境约束又增加企业污染治理成本,进而倒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降低成本。通过生产系统的技术创新,创造新知识,将降低污染产生的概率,达到首端预防的效应。近年来,扬州加速淘汰能耗高、污染大的产品,推进清洁技术的使用,发展环保产业,强制污染型企业转型升级。

3、生态建设成果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扬州大力推进绿色转型发展,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全力保障生态区域安全,努力营造生态文化氛围,在生态文明创建中取得显著成绩。2014年5月扬州被环境保护部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荣誉称号。扬州探索建立生态环保建设投入保障机制,力保城市的绿色生B资源;连续大规模的造林绿化和恢复生态湿地,凸显扬州生态底色。城市能源结构调整与“蓝天”工程、城市交通生态化建设工程、城乡环保能力建设工程等十大类148个生态建设的重点示范工程的有力推进为从循环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提供了契机。

4、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引领和指导。《扬州市“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已正式颁布实施,《规划》全面总结“十二五”期间循环经济取得成绩及存在问题,同时进一步明确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未来需形成既促进发展又兼顾生态环保的产业结构、消费模式和发展方式,这在工业、农业、服务业中进一步明确了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园区、重点地区,同时为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提供了指导。

(四)挑战分析(T)

1、城市化建设与环境保护矛盾尖锐。资源、环境、社会之间相互依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刺激了对能源的需求,导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因此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损害。在循环经济建设中,扬州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一些生态系统难题依然没有解决,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足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矛盾、群众不断增长的环境需求与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等。在新常态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中,扬州生态环境总体上还存在高污染、高风险的威胁,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追求短期利益牺牲环境利益事件屡见不鲜。

2、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循环经济体系存在困难。扬州循环经济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尚未形成覆盖全市域的资源回收体系,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的重点循环产业链条也未建成。处于经济闭路循环末端的“分解者”即再生资源创造者所处的静脉产业还未充分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层次(企业、产业、区域)内部及互相之间缺乏循环、反馈、共生耦合的生产流程和布局,由于扬州区域内产业发展不平衡,建立全市层面的循环体系困难较大。

3、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急需完善。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有关的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建设力度有所欠缺,作为循环经济发展主体之一的企业在节能、节水、污染物处理等方面的技术支撑不足;作为循环经济参与主体的消费者对循环经济在服务业领域运用知识掌握不够,需进行循环型社区建设试点,推进低碳家庭建设工程;作为循环经济监管的政府在循环经济统计考核工作中没有可依据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整体上扬州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

4、循环经济制度建设有待加强。扬州循环经济考核奖惩机制虽日益健全但仍不够完善,政绩考核体系仍然侧重于考核经济发展指标。针对循环经济建设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重点监测领域的地方法规尚未出台,环保责任追究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是还没有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等机制,现代经济下的排污权交易、环境责任保险等还处于试点探索阶段,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二、扬州发展循环经济战略选择

综合对扬州循环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分析,按SWOT分析原理可对四个方面进行归纳,将循环经济发展具备的内部因素和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排列组合,形成四种战略,即SO、WO、ST、WT战略。扬州循环经济发展可针对不同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选择不同发展战略。

(一)SO战略,即发展型战略,充分发挥优势同时又能利用外部机会。扬州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发展型战略主要集中在坚定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即把握扬子江城市群建设重要契机,强化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基础上,以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为引领,加快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将循环经济建设成为新的增长点。

(二)WO战略,即扭转型战略,需利用外部机会克服自身劣势。扬州循环经济发展的扭转型战略体现在:牢固树立生态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扬子江城市群以缓解自然资源约束,通过互相合作以技术创新解决资源瓶颈,从企业、产业、社会三个层面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完善约束机制,扭转循环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

(三)ST战略,即多元化战略也称合作型战略,发挥内部优势积极应对外部威胁。扬州循环经济发展的合作型战略体现在:利用循环经济建设的先发优势,在实践中探索建立覆盖企业、产业和社会的循环经济体系;构建自上而下规范稳定的制度环境,以特色机制推动循环经济先行示范。针对当前扬州循环经济建设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的缺点,需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区位优势,总结循环经济先进经验,在全市域范围内建立纵向闭合、横向和区域耦合的循环经济体系;职能部门从系统管理视角形成循环经济事前、事中、事后长效机制,逐步实现循环经济整体设计框架。

(四)WT战略,即防御型战略,克服内部劣势应对外部挑战。扬州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一些污染较大的传统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存在难度,一方面可能通过转型升级,推进清洁生产,回避发展中的威胁;另一方面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采取P、停、并等方式,降低环境污染程度,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良好条件。

三、扬州发展循环经济对策建议

循环经济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扬州发展循环经济应坚持优势和机遇最大化利用、将劣势和挑战降到最小原则,同时借鉴发达地区成功的经验,推动循环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通过观念创新支持循环经济建设。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需改变传统单纯追求量的增长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使之成为全社会践行的准则。扬州自然生态资源禀赋良好,沿江沿淮沿运特殊区位支撑循环经济发展。未来应在全市普及宣传循环经济知识,从企业到居民都要树立循环经济意识,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再造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为支撑,紧抓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机遇,积极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探索“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

(二)通过制度设计完善循环经济体系。“十三五”初期,扬州从战略全局高度对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统筹规划,目前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十三五”规划已经出台。通过规划制定实现对循环经济的系统谋划,同时制度建设需从生态系统整体视角加以完善。首先,加强源头管理。从政府循环经济政绩考核开始,在考核体系中增加循环经济的相对权重;其次,坚持过程管理。加大监管力度,借鉴系统论管理从产业准入到环境标准、环境质量、污染排放直至生态功能每一环节都要有相应的制度加以规范和约束。完善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及时河流水质、空气质量、污水处理设施达标排放情况等信息。对负隅顽抗的企业建立环保信用信息“黑名单”,多部门联合惩治污染环境的行为;最后,落实违约惩处。强化事后违约追究制度,对破坏生态文明建设的个人或企业落实生态危害问责制,提高责任人的违约成本。

(三)以重点领域改造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扬州循环经济发展是从园区开始试点推进的,也是扬州发展的特色。将特定的行业部门通过空间布局向区域集中,并与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代谢,在园区形成自然生态链与人工产业链的优势互补与共存。循环经济的目标是从单个企业向不同企业、不同产业直到向整个社会进行耦合。园区产业优先选择绿色循环低碳类产业,坚持对能源消耗总量、污染物排放总量和碳排放总量实行控制,从首端降低污染风险。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从源头控制资源能耗消耗水平,保证输出端的废弃物得到资源化利用,构建生态型资源循环的经济模式。在园区改造基础上,将生产型园区经济与生活型人居社会相融合,达到园区经济、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赢”。

(四)通过服务保障优化循环经济环境。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政府必须突出服务保障功能为循环经济发展创设优良的公共环境。职能部门需致力于构建扬州循环经济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共生、循环技术共享等提供服务。针对扬州中小企业较多的现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实施财税优惠政策,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展节水、节能的技术研究,鼓励园区进行排污改造;在社会层面,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等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搭建金融服务平台,为循环经济建设单位创设更多的融资渠道,通过发行债券、盘活存量资产等方式获得更多发展资金。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2]王汉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江苏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经贸导刊,2016.4.

循环经济发展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障碍对策

目前,在国内学术界和有关部门,循环经济已在很大程度上被认同为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并且开始着手将其纳入实际操作层面。然而,循环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障碍,亟须对其进行客观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惟此,才能促进其从先进的理念发展成现实的经济运行模式。

1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1.1认识方面偏颇

狭义地理解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是生产、经济管理和环保部门的事,与己无关;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贫穷是主要问题,因而迫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与环境的协调;对自然资源稀缺程度了解不够,以为资源不会枯竭,看不到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已经不起传统发展模式的高消耗和高污染,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为时尚早。认识偏颇,影响了各方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管理方面缺失

(1)缺乏协调统一的管理机构。循环经济覆盖面广,综合性、交叉性强,现行管理体制中没有统一的管理协调部门。

(2)缺乏系统长远的发展规划。循环经济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科学的长远规划和分步实施规划的指导。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如何结合“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搞好适合区域(部门)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难题。

1.3经济社会运行方面体系不完整

(1)经济运行系统中缺少物质循环链。现行经济运行体系是按产品流向构造的,即具有前向、后向关联的产品之间构成产业链和产品链,而缺少按物质流向构造的循环链,即上游产品、企业、产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产品、企业、产业的原料等等。

(2)人类社会组织分工中缺少“分解者”。人类社会目前不乏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缺乏相当于自然界中“分解者”地位和作用的废弃物处理者,影响了“废物”在人类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内循环”和使“废物”友好进人环境的“外循环”。

1.4制度方面有待建立

(1)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外部化。自然资源的使用价格没有反映其生态成本,造成成本外部化;环境容量属公共财产,使用时具有公开获取性,使用结果具有排它性,由于监管不严,企业和公众使用它的收益大于其分担的成本,具有显著的外部性。这使得循环型生产成本高于传统生产,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成本障碍。

(2)价格形成机制不科学。初次资源价格和生产支付的环境成本过低;国际分工中存在对原材料和能源提供国明显的价格不利因素;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收集、整理、运输成本高,再生技术滞后,使再利用原料成本高,以上各因素构成了推进循环经济的价格障碍。

(3)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我国已有4部环境法、8部资源法、20多项资源管理行政法、260多项环境标准。但循环经济法律法规较缺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4)相关政策支持不利。现行的循环经济相关政策主要是环境管理制度,以命令控制型政策为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政策较少且效率不高,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作用不够。

1.5技术支撑体系方面落后

(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现行指标体系缺少反映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物质投入(消耗)、排放(废弃)、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方面的指标,不利于评价和跟踪监测其发展情况,以作为对区域(部门)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扭转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

(2)技术支撑体系落后。现行技术体系更注重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开发,对污染治理、废物利用、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链接等技术开发和重视不够,无法支撑循环经济发展。

(3)缺少相关的信息平台。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循环经济信息网络平台,特别是缺少固体废弃物和循环型技术的供求信息,不利于构建循环型社会经济体系。

2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2.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引导全社会参与

(1)要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认清循环经济的本质是:把经济活动的中心从单纯以价值流循环为核心,转变为以价值流和物质流循环为双核心。它不仅包括能够创造价值、带来价值增值的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而且包括全部有物质、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的社会基本单元。因此,人类必须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物质流动形式的转变,更是一场经济运行方式的革命和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

(2)要转变发展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摒弃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全社会倡导并确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值观,以是否有利于世界系统良性运行作为价值尺度,检验各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制度和政策以及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资源和环境也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增强竞争力必须树立绿色生产、清洁生产观,树立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观。

主动消费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改变对环境不宜的消费方式;在消费后注重对垃圾的分类处置,促进其资源化等。

(3)要引导全社会参与。广泛开展绿色教育,将环境常识列入学校教材,加强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加强舆论宣传,普及环境知识;完善环保工作制度,带动民众广泛参与环保实践;经常举办环境污染案例听证会,加强其社会影响;向消费者提供消费选择和消费后果的相关信息;对绿色产品广告予以优惠;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等。引导全社会自觉地进行环境保护,为建立循环型社会贡献自身的力量。

2.2健全管理体制搞好长远规划

(1)成立专门的领导和管理机构。成立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发改委、经委、财政、城建、规划、环保、水利、绿化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各级循环经济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和部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上述部门组成,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办法》,把有关任务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单位,严格考核,认真兑现奖惩。

(2)制定科学的规划。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要采用超前性理念和系统工程思想,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首先,各级政府应将其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其次,在加强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国家、地区和部门循环经济发展的统一规划、专门规划和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规划;第三,工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社区等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也要编制具体规划;第四,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各类规划的编制,如,城市建设规划中应增加对地表水的收集管线设施建设、中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城市污水分类处理设施改造等完善水循环系统的内容、方法和步骤;环卫规划要充分考虑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作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科技规划要体现对循环经济重大支撑技术研发的引导和促进,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经济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产业循环链建设、清洁生产和静脉产业发展方面的内容等。这是搞好循环经济规划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使循环经济贴近、融入经济社会活动的关键环节。

2.3构建循环型社会经济运行体系

运行体系的核心是把各个环节和子系统中的断点或缺损的半环接续起来,形成反馈流程。

(1)发展企业废物代谢网络,塑造生产循环链。首先,在企业层面,组织企业内部物料循环,将生产中流失的物料或生成的废料回收或经适当处理后作为原料返回原流程或厂内其他流程;实现清洁生产,减少物料和能源使用量和排放量。其次,在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基础上,由各级工业主管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等牵头组织对所辖企业进行废物代谢网络调研,按工业生态学原理进行相关分析,对具备输出、输入潜能而未形成输出、输入关系的企业组织洽谈,促成其建立链接关系;对在本辖区范围内无法找到链接对象的企业,可跨产业和地区寻找链接伙伴,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消除循环链的断点。第三,结合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在新拓展区域的招商引资、项目摆放上突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和网络,使企业在发展横向耦合和纵向闭合关系的过程中向工业园区聚集,使大部分企业都能成为各种特色生态工业园区的成员,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第四,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它既是生产循环链的补链环节,又是形成全社会完整的循环经济环路的重要环节。

(2)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塑造流通循环链。流通领域既要减少商品流通中的物质消耗,还要将可再用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上来,返还到相关企业。首先,大力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逐步形成多渠道的废旧物资分类收集、运输、处置的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在社会范围内形成循环经济环路。其次,培育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把分散回收集中到规范的市场中来,为资源调控和优化配置提供更多选择。

(3)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塑造消费循环链。首先,各级政府应增加相关投入,保证垃圾分类的物质设施建设。其次,由政府与环保企业、房地产开发商联手,在新建住宅区推广使用专供家庭或小区使用的生活垃圾处理器,通过加热干燥和微生物分解等方式,将有机垃圾转换成家畜饲料、有机肥料等。第三,结合文明社区建设,开展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由小区保洁员负责指导、监督居民将不同类垃圾正确投放到不同的垃圾箱内,由环卫部门或相关的产业化公司将垃圾分别送往相关企业。第四,在试点基础上,向全社会推广。

(4)实行城市污水集中分类处理,塑造社会整体循环链。社会整体循环链的核心是形成城市内部、乡村内部以及城乡之间废弃物互换的循环链条。近期重点是解决城市污水资源化问题。针对城市污水大部分直接排人河流、湖泊,小部分进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多为集中综合处理的现状,应加快推进其向集中分类处理转变;将居民、企业、机关单位、公共设施(除医院)的洗浴问下水与厕所公桶的下水管道分设,在城区分别建设城市污水和肥源排放输送管网,在城郊或城区分片建设污水处理厂和肥源处理厂,将厨房、洗浴问污水通过污水管网输送到污水处理厂,经处理后再利用;将厕所的人粪尿下水通过肥源管网输送到肥源处理厂,经加工处理形成系列肥料,运往乡村。企业废水经集中处理后再利用或达标排放。

2.4创新循环经济制度基础

(1)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逐步取消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补贴制度,使资源价格反映其真实的生态学、经济学价值。对环境容量等共有财产使用者征收高税费,提高生产和消费环节的排污和废弃成本,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解决循环型生产环节的成本障碍。

(2)建立基于资源全部成本的完全价格体制。该体制不可能通过市场自发建立,需政府有计划的组织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对资源价值进行货币化评估,计算出其真实价值,并以税收形式计人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通过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消除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障碍。

(3)健全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框架法,以《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为基本法,包括((绿色消费法》、《包装物再生利用法》、《家电再生利用法》、《食品再生利用法》、《建材再生利用法》、《汽车再生利用法》、《节能法》、《废弃物处理法》及相关子法。制定城市垃圾处理、水和大气污染治理的监管条例,将责任主体和监管部门的行为置于法律规范之下。制定可持续发展认证体系、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环境标志和标准体系。(4)完善循环经济激励政策。征收资源税,实现资源有偿使用,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使用、限制资源型产品出口;征收废弃物处理费、垃圾填埋和焚烧税,推动垃圾分类处理,促进其减量化、资源化;以废弃物为原料的企业,可获相关废弃物处理费的补偿;对环境有害的技术和产品,在销售环节加征环境附加费,使其在成本效益选择中更乐于采用洁净技术、生产洁净产品;将循环技术纳入科技创新体系,在风险投资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支持循环型技术研发;对循环经济项目,给予财政补贴、贷款担保与贴息、低息贷款、优先贷款、延长信贷周期、减免税收或税前还贷等支持通过倾斜的产业政策,支持其到资本市场融资;对清洁汽车、能源及获环境标志和能源效率标志的产品,减征消费税;对原污染型生产设施,折旧率可以提高到30%以上等。本文由中国收集整理。

(5)健全循环经济保障制度。包括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资源、产权、市场和产业等经济制度;循环经济核算、会计、审计、生产、消费、贸易、包装和回收等规范制度;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财政、金融税收和投资等激励制度。

2.5创建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1)加快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针对物质在传统线性济体系中不能环状运行的技术根源,研发环境友好技术,包括: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如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大气、水、噪声及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废弃物再利用的循环生产技术,包括:废弃物分解技术,分解物再生产成原材料的合成技术,把再生资源加工成产品的制造技术等;清洁生产技术,包括清洁的生产和清洁的产品技术。近期重点是开发引进资源节约和替代能量梯级利用、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零排放、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特别是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2)构建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这是循环经济发展从理论探讨进入实际操作阶段的前提。依据其构建原则,通过筛选,我们初步构建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框架(表1)。

循环经济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F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001-2

0 前言

循环经济是人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采用的旨在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且相对于传统的开环经济形式而言是一种闭环流动的经济模式,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使经济活动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一线性流程转变成一个“资源―产品―再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特点,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产生是对传统的不可持续生产方式的一种变革。

1 宁夏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宁夏循环经济发展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宁夏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特征,以企业为主体,以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05年在银川举行的APEC循环经济与中国西部大开发会议召开后,发展循环经济被进一步确定为宁夏经济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1.1 建立相关政策体系,确定循环经济试点

自治区先后制定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节约能源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资源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自治区将石嘴山市、望远工业园及宁夏金昱元化工集团等9家企业确定为自治区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各试点单位已分别编制了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循环经济工作全面展开。

1.2 加大支持力度,推行清洁生产

全面落实国家在税收方面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实行的政策优惠,共认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50多家,产品40多种,年减免税收超过1亿元。根据全区工业布局和行业特点,选取冶金、造纸、化工、水泥四个重点行业的8家企业作为自治区第一批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带动全区清洁生产工作有效开展,从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宁夏经济总量小,面临着既要大力发展经济,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的艰巨任务,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发展循环经济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1.3.1 对生态环境重要性与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紧迫性的认识不足

一些地方与部门重视和强调经济增长,忽视人与自然生态的相互协调,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认识,全民的资源意识、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1.3.2 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 循环经济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建设机制与保障政策等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大。

1.3.3 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 宁夏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冶金、有色金属、石化、电力、造纸、水泥等一些消耗资源多、污染较重的行业技术水平总体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未得到根本转变。

1.3.4 环境容量有限,生态保护也更显突出 全区水环境污染严峻,城镇固体废物以及生活垃圾急剧增加,但处理设施滞后,集中处理能力低下,严重影响城镇环境。

2 宁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进一步提高宁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对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农民收入,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恰能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求摒弃粗放式经营,根据“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这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要求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行集约化经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品种,深化农产品的加工,进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防治污染,采用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都会增加和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这既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创业门路和就业机会,又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从而为农民增收、走向富裕开辟出新的途径。

2.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农业污染、保护农村环境的必然选择

保护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目前,我们的农业生产存在着明显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才能有效地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一方面,农业循环经济提倡清洁生产,要求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有效地减少了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排放,减少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遵守生态规律,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产品质量,杜绝了农产品污染问题。

2.3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推进产业的生态转型,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探寻各种模式的循环链式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化农业、观光农业,带动相应的加工业、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永续利用,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特点是发展生态农业,就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生态服务业,办好生态旅游和各种绿色服务业,因此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无疑有其重要的意义。

3 宁夏农业循环经济保障措施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农村建设中促进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应有以下几方面保障措施。

3.1 改善生产条件,发展生态农业

按照“生态优先、草畜为主、特色种植、产业开发”的思路,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变。对大于15°的坡耕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对超载过牧、植被破坏严重区域,实施围栏封育和退牧还草引草入田,大力推行“草-菇-畜”生态栽培模式,构建“植物-微生物-动物”良性循环菌草产业链中部干早半荒漠区要重视饲草料,特别是柠条的转换利用,逐步形成“种植-饲料加工-养殖-第三产业开发”的产业结构链条,发展沙产业;通过促进水源涵养林基地的培育,推广农果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林牧型生态农业模式、农牧生态型等模式,把环境治理与林草建设、农田建设结合起来,发展商品性生态农业。加快草原生态重建,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推广可降解农膜、商品有机肥、生物农药兽药、稀土肥料、酶化饲料和标准化无公害种养技术,达到“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和畜牧业的要求,发展生态畜牧业。

3.2 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带建设

建设“盐-同-海”滩羊产业带。推行“人工种草、刈割栈养”和“以草定畜、划区轮牧”相结合的生态牧业生产方式,在盐池、同心、海原一线建设滩羊产业带,通过人工种草,棚圈设施和饲草料加工机械的配套建设,实施滩羊保护性开发;建设“同-海”红枣产业带。推广“枣瓜间作”种植模式。同时与中部地区的灵武、中宁相连,形成“灵-宁-同-海”红枣产业带。

发展环六盘山草畜产业带。推行“粮草轮作、复种禾草”耕作制度和“人工种草、刈割栈养”的牧业生产方式,在退耕还林还草的基础上,引草入田,扩大和强化苜蓿等优质牧草的种植;建设环六盘山马铃薯产业带。以西吉县为中心,发展“西吉-隆德-原州区西南部”优质马铃薯产业带,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建立优质专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同时,开发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生产,提高马铃薯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3 建设生态型农村,发展生态旅游

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加大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投入的历史机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新理念,发展秸秆、畜禽粪便等的资源化利用,推广以设施养殖型庭院经济模式、“四位一体”型庭院经济模式和“农-果-菇-饲-沼-肥”型庭院经济模式为主的庭院生态农业模式。

发展清洁能源,推广太阳灶、太阳房和节柴灶。培育以自然村为单元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发展乡村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物业管理业,进行生活垃圾及污水无害化处理,使农业面源污染势头得到遏制,实现村容整洁、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生态型新农村建设。

3.4 加大农村能源开发力度

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开发和节约并举”的方针,推广沼气池、太阳灶、高效节能炕灶、秸秆气化等农村能源设施,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村能源技术服务和质量监督体系,突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逐步引导农民改变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使农村用能结构得到优化,基本杜绝由于烧柴而造成的植被破坏,森林植被和草地退化得到遏制,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户基本生活、生产单元内部实现良性循环,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

3.4 加快农业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

种植业要建立“种、养、加”一体化与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模式。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有效减少化肥、化学农药等农用物质使用量和使用强度,逐步推广生物农药,降低土壤重金属、水体富营养化等污染程度,改善种植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畜牧业要建立规模化养殖场和积极推广养殖业“出户人园”模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主要根据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确定单位面积养殖规模,确保养殖场产生的粪便、废水等废弃物能被农田吸收利用,不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农副产品加工业要建立加工废弃物集中利用模式。在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较为集中的区域,组建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专业从事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加强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围绕循环农业发展,开发相关技术,建立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主要包括投人品高效利用技术、无害化投人品开发技术、农业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环境污染生物修复技术以及节水农业技术等。加快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支持区域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和产品的发展。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为先导,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培育品牌,做强产业。培育循环农业基地县,形成规模和产业互补优势。

4 总结及展望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而且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应系统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干部培训,提高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增强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自觉性;积极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试点,引导涉农企业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宣传农业循环经济,提高公众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加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组织的合作,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使其成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在循环经济理念下研究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宁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季松.新循环经济[M].北京出版社,2005.

[2] 任正晓.农业循环经济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3] 曲格平.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N].光明日报,2000.

[4]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通知(宁政发〔2007〕47号).2007.

循环经济发展范文第5篇

1.城市工业的“三废”。城市的生态环境承受着来自如工业废水、废气、废物的压力,如沿海、沿江城市大多把沿海、沿江作为招商引资优势,广泛吸引大耗水、大用电、大占地的重化工、钢铁、造纸等项目,这些产业沿江海地带大量集聚,对江海的水质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威胁。随着全球制造业加速转移,第二产业成为污染的主要来源,更成为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主要原因。工业废气主要来自电力、化学、建材水泥与黑色冶炼的工业锅炉和窑炉,通过烟囱低空就地排放。固体废物主要来自化工、矿业、造纸、金属加工等行业,还有部分生产地点分散、毒性较大、处理难度高的废物,有的直接排入江河湖海,有的长期露天堆放,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由于大量燃煤电厂散布沿江沿海地区,导致酸雨频发,pH值常小于4。另外,燃煤所占城市一次性能源比重过大,小锅炉和民用炉低矮源排放也成为城市降尘增多、大气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2.农业生产的污染。近年来,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农膜等大量使用,畜禽水产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序排放日益增多,农业污染威胁着周围水体和土壤的环境。大量无机物输入土壤系统,造成了非再生资源的数量耗竭和严重的土地污染。

3.交通运输污染。由于汽车消费已大量进入家庭,现有城市道路不堪重负,各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交通拥堵现象,机动车行驶速度减慢,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量增大,汽车尾气已成为污染城市空气的主要原因。在大城市中,二氧化氮、烯烃等碳氢化合物和各种自由基弥漫,市区交通噪声污染也很严重。据测定,等效声级均高于70dB(A)的标准值。

二、实现循环经济发展,重视保护生态环境

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需求进一步加大。现在,我国已逐步进入资源约束的发展阶段,我们已没有足够的资源总量来继续支撑高消耗的传统生产方式,也没有足够的环境容量来承载高污染的生产生活方式。我们必须坚决、彻底抛弃传统的发展模式,走有本地区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目前,国外都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模式有:一是在企业层面上建立的小循环模式。最著名的如美国的杜邦化学公司,他们让车间的废物到下一个车间变成它的原料,废物通过梯形利用越来越少,最终达到“零排放”。二是在区域的层面上,如丹麦的卡伦堡工业区模式。卡伦堡工业区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把发电厂的热供给炼油厂和制药厂,同时解决周围居民的供热,发电厂脱硫产生的硫酸钙是石膏板厂的原料,同时硫酸可以被制成稀硫酸,发电厂用燃煤产生的粉煤灰来铺设公路,并供给小型的水泥厂,炼油厂的废水又可以供给发电厂用来冷却。这样在发电厂、石膏板厂、炼油厂、制药厂之间形成了一种循环关系,工业区企业内部之间形成了循环共生,保证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三是在社会层面上,如日本资源匮乏,所以特别注重资源的再利用,尤其强调建立循环型社会。20世纪70~80年代,日本主要采取了“末端治理”、“管端预防”等方式防止环境污染和控制生态破坏。2000年,日本政府颁布了《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以国家法制形式确立建设循环型社会的行动准则。21世纪,日本提出了“环境立国”战略,即创建循环型社会的国家目标。例如,日本实施“谁生产销售,谁回收利用”的法规。其中规定,消费者报废电器时应支付废旧家电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费用。目前,日本资源循环率,空调产业为78%,电视产业73%,冰箱产业59%,洗衣机产业56%。到2010年要达到资源投入产出率比目前提高40%,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40%,废弃物最终处置量减少50%。美国的循环经济行业涉及传统的造纸业、炼铁业、塑料、橡胶业以及家用电器、计算机设备、办公设备、家居用品等,全国有6万多家企业参与其中,年均销售额高达2400亿美元,其规模与汽车业相当,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而言,资源再生系统是由3个子系统构成的,即废物回收系统、废物拆解及利用系统和无害化处理系统。

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各地区实现循环经济应抓好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1.政府推进与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发展循环经济,关键在政府主导推进。政府要避免重蹈以往发展过程中缺位、错位、越位的覆辙,规范政府统筹的界限与力度。要将节约资源的理念渗透于生产、流通、消费、建设、管理和社会生活各领域、各层面,通过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源头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政府要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加大投入循环生产的智力、财力和物力,推进循环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积极推进循环型城市、生态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等方面的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起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框架和利益分配体系,促进循环生产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使经济各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

(1)完善资源配置的价格机制,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理顺自然资源价格,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性产品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要积极调整水、热、电、天然气等价格政策,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逐步提高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完善农业水费计收办法,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大力推进阶梯式水价、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扩大峰谷电价及其执行范围,拉大差价,在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实行尖峰电价和季节电价。对高耗能行业中淘汰类、限制类项目,严格执行按国家产业政策制定的差别电价政策。加大供热体制和供热价格改革力度,逐步建立基本热价和计量热价构成的热价形成机制,实行差别热价和煤、热联动政策。理顺天然气与其他产品的比价关系,建立天然气价格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机制,要研究制定并落实各项有关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政策。

运用财税政策,对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企业、项目和行为给予财政激励,对使用清洁能源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补贴。对污染和高耗能的企业、项目和产品课以重税。制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和收费政策。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示范试点等,会同有关部门积极落实清洁生产专项资金。各级财政和环保部门要安排排污资金,加大对企业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污染防治项目的投入力度。加快研究建立促进节能、节水产品和节能环保型汽车、节能省地型建筑推广的鼓励政策。继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和完善有利于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政策,加快建立大宗废旧资源回收处理收费制度。研究以资源量为基础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办法,进一步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并适当提高征收标准,优先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研究完善限制国内紧缺资源及高耗能产品出口的政策。在理顺现有收费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企业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政府采购目录要优先考虑节能、节水和环保认证等产品。

(2)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积极创建与环境资源相关的市场,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可交易的许可证市场和区域性的环境补偿市场等,探索废弃物处置市场化运作机制,对垃圾的收集、运输和流转采用招投标方式,使之从“地下”走到“地上”。

(3)尝试建立环境保护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将环境保护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引导金融机构对环保项目给予优惠贷款支持。积极探索和建立先进的融资模式,设立生态发展基金、市政公债,社会化募集生态建设资金,探索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以BOT等多种形式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2.将经济结构调整与推进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与设备,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技术,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农业结构调整要大幅度降低农药和化肥使用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以生态链为纽带,科学统筹规划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关系,全面推进循环型经济社会的建设。

3.以企业为核心,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明确企业对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义务和责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终端产品的生产企业一般都要承担产品回收再利用的责任。我国是家用电器生产和消费大国,每年都有大量淘汰废弃的家用电器有待回收利用,生产厂家有责任回收利用自己的产品,并逐步提高这种回收利用的比例。企业要实行绿色设计。推广清洁生产、建立绿色工业园区、实施绿色营销和绿色管理,并建立绿色技术体系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应在促进社会综合价值提高的基础上谋求自己的利益。社会综合价值管理理念就是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但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且要考虑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终提高其创造的社会综合价值。这一理念的确立,有利于提高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动性。

4.创建符合本区域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发展水平各异,要参照国外经验,结合本地区实际,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企业、区域和社会3个层面展开:企业层面应积极推行清洁和环保生产,切实加强科研开发的投入,真正将科学研究当作未来发展的基石。区域层面要积极从城市和农村等不同区域分别探索不同类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考虑在工业、农业集中区建设由共生企业群组成的生态工业园或生态农业园,建立企业之间废物的输入输出关系,实施废弃物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建立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的组织系统,形成企业间的代谢共生关系,达到资源节约利用、废弃物循环回收、污染物最低排放的目的。社会层面要从生产、消费、回收等各个环节积极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建立循环经济系统,发展共生型企业,最终实现污染物“零排放”。

要大力推广使用“3+1”科学发展模式,即在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以及静脉产业四个层面全面推进循环经济。

具体来说,小循环是在企业层面推行清洁生产,通过企业内部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污染物产生量最小化甚至“零排放”。中循环是在企业间层面发展生态工业,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将上游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或废物在自身循环利用的同时,用作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料或能源,以减少园区对外界的资源依赖和环境压力,延长和拓宽生产链条,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或产业间的共生关系。大循环是在城市或区域社会层面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贯穿循环经济理念,最终建立和完善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这种循环型的城市或区域社会包含有四大要素:产业体系、城市基础设施、人文生态和社会消费。首先,在生产领域对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构建以工业共生和物质循环为特征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其次,要建设包括水循环利用保护体系、清洁能源体系、清洁公共交通运营体系等在内的基础设施;第三,必须致力于规划、景观以及建筑绿色化的人文生态建设;第四,必须在消费领域努力倡导和推进绿色销售和绿色消费。而“静脉产业”,就是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业。例如,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中水回用等,国外形象地将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的行业称为“静脉产业”,因其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如同将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脏的静脉。与之相对,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传统产业,就被称之为“动脉产业”,它们共同构成了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总之,我国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必须将发展循环经济确定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准则。循环经济发展了,生态环境才能最终得以改善,并可以催生和促进工业旅游的发展。我国目前正处在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时期,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资源利用更加集约、环境保护更加科学、经济效益更加显著、资本配置更加充分,走一条集约型、效益型的工业化道路,实现人、资源、环境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这是新型工业化、循环经济发展道路的内在涵义。其中,也折射出开展工业旅游活动的基本要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宏观环境上提供了工业旅游作为现代服务业导人工业发展中的可能。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既有利于保护工业遗产,也提供了发展工业旅游的客观条件。工业旅游在西方国家方兴未艾,被誉为“朝阳产业中的朝阳”,我国政府已逐步认识到“工业旅游”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国家旅游局曾在江西省南昌市公布了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循环经济作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它与生态环境有机协调,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必将吸引更多的国人以工业旅游的方式前去参观和考察,这也会进一步推进本地区循环经济的良性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于萍.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J].天津科技,2004,(6).

[2]江翔.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J].华东经济管理,2004,(7).

[3]王晶日.实现循环的探讨[J].环境保护科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