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校本教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然而在现实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外来人口的骤增,一批一批的“新广东人”涌现,粤语也正在遭受普通话和各种方言的冲击。广东本地的小朋友从小处在比较混杂的语言环境中,学校教育以普通话为主,甚至在家里家长都不怎么用粤语交流。久而久之,广东本地许多小朋友也越来越不说粤语……
虽然现在广东的大部分地区依然“粤音”不改,但出于对粤语文化未来的担忧,2017年,广州五羊小学推出了“广东第一本校本粤语教材”――《粤读羊城》,尝试着“从娃娃抓起”,用更积极的方式去传承粤语文化,展现粤语的魅力!
《粤读羊城》全书分为六个单元,分别为粤说羊史、粤讲有礼、粤话精彩、粤唱童谣、粤听讲话、粤唱有戏。该教材深入浅出,分别从粤语的简单用语、粤语童谣、粤语故事、粤剧等方面,通过讲授、练习、游戏等互动教育的方式,激发学生讲粤语、学粤语的兴趣。同时,教材里还有贴心的普通话与粤语对照,让不懂粤语的“新广东人”的孩子也能学习,从而增强学生对粤语的了解,使本地的孩子与“新广东人”的孩子都热爱粤语、热爱广州!
《粤读羊城》的问世,显示出近年来人们对各种地方语言文化越碓街厥印K淙凰可能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已经标志着粤语文化的保护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素材延伸与运用:
1.广西同样也有着多种语言文化,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壮话、瑶话等各种“土话”。许多同学因为觉得说这些话“老土”,常常羞于启齿,殊不知其中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与特色,千万不要身处宝山而不自知!想一想,我们又该怎样保护我们的文化呢?
【关键词】中职学校 校本教材 开发 探索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快速转轨,外部压力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也迫切要求教材建设与之相适应。随着课程与教材改革工作的推进,国家规划的新教材开发开始推行政府指导、监督,出版社运作,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一纲多本”的新体制。但由于开发力量所限,受统编教材积淀的影响,以及出版垄断的痕迹犹在,现行教材从管理制度到教材质量仍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存在差距。由于教材开发周期较长,影响巨大,对许多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在发展中积极加以研究、完善。
一、职业学校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客观方面的问题
由于自身具有专业复杂性、办学多样性和社会密切性等特点,职业学校在教材建设方面,客观上面临许多现实的问题:教材内容脱离各地区、行业社会发展和职业发展的实际;脱离学生实际需要,缺乏教学性、可读性;教材体系以学科教材为主,受专业限制,形式比较单调,缺乏趣味性;教材编写周期较长,且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及时反映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教材建设中编审缺乏法规的约束;教材研究、编写与使用脱节。
(二)主观方面的问题
在长期的计划体制下,广大中职学校教师只有使用教材的意识,没有参与教材编写方面的积极性,也缺少根据培养目标变革教材,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锻炼,形成了对统编教材很强的依赖心理,长此以往,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将教材绝对化、权威化,认为教材就是“规范”教学的手段;产生抹不掉的学科中心“情结”,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和现实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教师的任务是熟悉教材、讲解教材,对学生的需求知之甚少,对社会变化关心不够;教学的含义,大部分教师理解为“教书”,多年一本书教得烂熟,但如果让其承担面向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综合性的教学任务,要么由于知识结构不适应,难以胜任,采取保守、抵制的态度,要么把原来学科结构的几种教材剪裁、拼凑,搞知识搬家;在课堂教学中,把教材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的对象,远离工作实际,而在实践教学、现场教学中,又很难找到对应的、实用的教材。
二、提升现代教材建设品位,树立新的教材观
教材观是教师对教材的价值、作用、评价标准和使用方式的基本看法,教材观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材观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不同的教学生活和学生的学习生活。
按照现代教学理论,教材应是教学的平台、跳板,供教学参考,为教学提供导向,而不再是师生的桎梏。但传统中职学校教材把课程与丰富的社会现实分割成两个世界,漠视彼此间的联系,学校的课堂生活空间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空间比较单调、狭窄,教师的创造性及其教学的个性化也受到限制,容易导致学生对教材乃至所有书本的盲目崇拜,扼杀其自主建构的精神,教师也难以在教学中找到其创造的价值和职业的乐趣。
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教师受到各种新的教材观的冲击。一个持开放式教材观的教师是以研究的精神对待教材的,对“教什么”和“如何教”都试图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教学需要整合、转换各种信息,实现从“以课本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在职业学校应积极倡导“教参”的教材观,这是形成新教学观的开端。因为“活化”教材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定式,解放教师的手脑,从而逐步转变为一个拥有自主教学创新的“导师”;有助于拓展教学空间,释放课程的潜能,增加课堂容量,促进教与学的互动;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是专业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掌握。
近年来,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教材开发的多样化以及教师素质的普遍提高,为教师教材观的转变提供了一定的政策环境和现实基础。“校本课程”的倡导和试验为一些教师参与教材研制创造了新的机遇,注入了无形的推动力。当然,总体上看我国中职学校教师参与教材建设的意识和素养还不高,但积极的政策引导和教学改革,对新教材观的形成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编写中职学校教材的意见纲要
新教材不仅要体现知识的结构性原则,既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和培育基本职业素质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注意现实,密切教材与学生生活,以及与现代社会、科技、职业发展的联系。新教材要从职业分析入手构建运用知识的体系,打破单纯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痼疾,突出体现服务于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功能。据此,对编写新教材提出一些原则性意见:
基本定位体现实用性(学以致用),针对性(明确为谁而写)、简约性(要给教师留出教授的空间、宜薄不宜厚、降低成本)、及时性(反映最新成果、更新要快)、新颖性(设计、表现要有新意、引人注目)。
根本要求体现科学性(内容的正确性、表述的准确性、结构的逻辑性、表达的认知性),力求做到生动性、直观性、艺术性(形式设计美观,巧用图表,符合学生的审美和年龄的特征),努力体现引导性(引导预习、复习)、可读性(便于自学)、启发性(思考材料、思考题、相对完整性(模块化、条理化)。
另外,必须注意可选择性(从外部看,“一纲多本”中的“本”要有特色。同时,就内容而言还要有弹性,顾及不同的学习对象),不可忽视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科学思想、人文思想、心理素质教育,这是教材的灵魂),可以考虑链接性(给出深入学习的有关资料、索引、提示、注释等)。 总之,要从教材设计上努力促进教材观的转变,为教学中教师的自主创造提供信息,留下一定空间。
四、建立新的教材管理制度的若干建议
(一)教材的编写与出版
1. 出版社应成为组织教材编写的主体
编写教材的人员应包括:专业学者和教师、生产领域的优秀工作者、教学法及心理方面的专家、出版商、行政主管部门的专家、美工专家,甚至多媒体制作方面的专家等。只有通过他们的默契协作,才能制作完成复杂而庞大的产品,才能比较全面地体现国家的要求、社会的需要、学生的特点、学校和教师的责任、现实的条件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是依靠出版社,运用其独特的经营管理体制和资源来完成教材编写任务。
2. 现行办法
我国的市场机制尚未发育成熟,教材的管理行为缺乏法律的约束。目前可以采取一些过渡性措施,即先实行编写资格和出版资格的投标制度,通过政府的力量来聚集最优秀的人才,集中力量编写几套高质量的国编教材。国编教材要求具有:(1)权威性。组织全国著名专家编写,对某些教材还要有一定的强制性。(2)指导与示范性。结构设计、内容选编、表现形式等方面可作为地方、校本教材的范本。(3)稳定性。编写周期长、成本高,力求相对稳定。(4)广泛性。专业覆盖面要宽,具有普适性。与此同时,鼓励有实力的出版社参与职业教育教材开发,逐渐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3. 建立中职学校教材开发的激励机制。
从中职学校本身来讲,应该将校本教材开发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鼓励教师“用自己的书教自己的学生”,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政策,使学校教师踊跃参与教材编写,使专业理论更贴近实际工作的需要。
(二)教材编写的结构体系
1、编写体裁
为了从根本上反映现代中职教育以知识的综合能力为本位的思想,中职学校的教材应敢于摒弃传统教材中落后的工艺理论,采用以“课题”为单元的新体裁。这样便于突破原先意义上严密的学科体系,而以“课题”为表现方式按需组织教学内容,既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又照顾到知识的综合性和实用性。此外,采用以“课题”为单元的新体裁便于集中来自学科专家以外的相关工作领域的技术专家参与教材的编写,真正体现教材的科学性、职业性、实用性。尽可能地从教以致学、学以致用的职业教学观出发,更新教材编写思路,使教材成为教学必备的信息载体和权威的教学指导书。
一、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选用专业课校本教程的途径
(一)从现有市场上选择
从表面上看,目前图书市场上中职中专专业课程相关书籍种类多、挑选余地大,但是这些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此类书籍所涉猎的知识点的难度有高有低,不能很好地适应中职学生的知识层次。目前中职学生的主要来源是初中毕业后没能升入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来说较为薄弱,平均年龄在15~16岁,而市场上的相关专业书籍并不是针对这个年龄段和这种基础的学生编写的。书中使用的很多专业术语、表述语法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这都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的教学难度,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2)此类图书的质量难以保证。有很多图书的作者出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传播知识,这将会直接影响到图书的质量。更有些图书抄袭现象非常严重,作者也没有对知识结构、表述语言进行过认真的推敲,更没有对书中的事例进行过验证,从而导致学生按照书上描述的方法进行操作却无法得出书上的结果。
(3)有些图书可以作为技能提高的参考书籍,但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材使用来讲,这些书籍又缺乏必要的知识严谨性,也没有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很多专业书籍介绍操作或技能很详细,但是对相应的知识却避而不谈,使用这种书来教学,会造成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知识的技能只能是空中楼阁。
(二)移用高一层次的现成教材
很多中职学校会直接使用同专业高职或本科的较为成熟的课程教材。这样做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高职或本科的教材是针对这一类学校的情况而制定的,并不一定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知识结构与培养目标也不一致,这些都注定了这不是一个合适的办法,只能作为权宜之计。
(三)立足校本,开发适合自己学校校情的专业课程校本教材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知,选择一本合适的专业书籍作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课本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多数情况下老师、学生、教育主管部门不得不做出妥协或调整,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与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这将严重制约职业学校的专业课发展。所以,为了更好地推动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学就必须解决好与专业课对应的教材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立足于校本,提倡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开发相关的校本教材。
二、专业课校本教材开发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校本教材开发的的核心意义是满足社会劳动力市场对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技能要求。故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校本教材开发的着眼点应当是增强或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这一点,正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也正好是传统教材力所不能及的地方,校本教材必须要抓住这一点。中职学生要成功实现就业,必须具有过硬的技能。专业技能是做好本职工作、服务企业、奉献社会的必要手段。为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各个中等职业学校都多方筹措资金,更新、增添实验设备,以各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标准作为训练目标。为了适应这样的教学需要,就要求专业课校本教材充分发挥其灵活性和针对性,使之与这些外部条件相适应,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的实训价值,使学生能够充分、高效地掌握专业技能。
三、专业课校本教材开发的若干思考
(一)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校本教材开发的立足点是校本
综合各方面知识可知,“校本”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意指为了解决学校所面临的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在学校中”意指学校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要在自己的学校中由校长、教师共同研究、探讨、分析来解决。“基于学校”意指解决学校实际所存在的问题和促进学校的发展必须要从自身学校的实际出发。那么,校本教材就可以理解为学校根据自身软硬件的条件,为了满足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而由本校教师从实际出发编写的供本校教育教学使用的教材。只有基于“校本”编写的教材,才是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需要的,才是符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的。
(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校本教材的生命力在于服务教育教学
[关键词]校本教材;定瓷;适用性;调查
一、特教学校艺体校本教材现状
(一)特殊教育学校艺体校本课程的面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21307年国家出台了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课程设置方案虽然出台了,教材却还是1995年人教版实验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聋生生活现实和社会发展,不能满足聋生的实际需要。
目前我国已有部分特殊教育学校成功地开发了艺体校本课程,按校本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可以分为:美术类(如:串珠、剪纸、脸谱绘画),音乐类(如:钢琴、架子鼓、萨克斯),职业技能训练类(如:刺绣、缝纫、中国结艺、彩泥),体活动类(如:足球、乒乓球、篮球、游戏)。有些类别的课程虽然包含的具体课程名称不同,但是课程内容往往大同小异。
由上可以看出特教学校校本课程呈现出课程内容广,课程数量多的整体面貌。同时,校本教材的开发促进了特殊学生整体素质发展,带动了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
(二)《定瓷制作》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
保定市是中国五大名瓷定瓷的发源地,制作技艺精湛,造型纹饰明丽,风格古朴高雅,是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定瓷制作》校本教材把陶瓷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完美结合的产物。陶瓷艺术创作是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有意识的设计和制作,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手指的灵活性,还可以启发大脑的敏感性和创造性,让特教学生从朴实的泥土中感受愉快和惊人的美。
二、特教学校艺体校本教材《定瓷制作》的使用现状
(一)课程使用的基本情况
(1)课程使用班级:聋1---9年级。(2)课时安排:4课时/周。(3)课程性质:艺体选修课程。(4)课程培养目标:把陶瓷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让特教学生从朴实的泥土中感受愉快和惊人的美。加强特教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艺术联想力和创造力。
(二)课程的实践效果
l_问卷调查项目:(1)校本课程对学生实际帮助程度(大、一般、小)。(2)学生对定瓷制作课程的兴趣(大、一般、小)。(3)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业务能力促进作用(大、一般、小)。(4)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好、一般、差)。
调查样本数量:30人。
调查结果:在校本课程的使用中,63%的教师认为该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实际帮助程度大、37%认为一般,87%的學生对该校本课程的兴趣大、13%一般,93%的教师认为该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业务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57%的教师认为该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好、43%认为一般。
结果分析:该校本课程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由于该教材信息充足,提供了大量陶瓷知识以及相关文化背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地认识世界有很大帮助,为特教学生以后的社会工作和生活起到一定铺垫作用。但只有57%的教师认为该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好,说明教材本身、教学方法或评价机制存在问题。
三、对特教学校艺体校本教材《定瓷制f乍》的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经过综合评析,《定瓷制作》在特教艺体教材的适用性上有良好的体现。该教材适应聋生视觉语言特点,编排图文并茂,结构轻松明快,易读、易懂、易操作。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理论中渗透着实用,实用中又不乏高雅的艺术气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促进了学生素质提升,加强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创建了学校特色,。但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还不是很科学规范,教材本身理论深度不够,趣味性不强,对学生吸引力小。
(二)建议
目前特教学校的校本课程是边开发边使用,在校本课程的质量的控制上以学校自我评价为主,在学校评价中又偏重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缺乏对校本课程的全面评价,缺乏校外的机构和人员对本校的校本课程进行评价。这就使校本课程的基本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导读:项目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产生的新型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项目而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其中的项目既可以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也可以是一项服务。职业教育“项目化”课程模式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其职业生涯所需要的实践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态度,体现的是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课程与教学理念。通过岗位任务的分析、主题任务的确定、项目情境的创设及典型产品的形成等方式,建构职业院校学生健康、优质生活所需要的实践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和合作态度等职业素养。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项目化教学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还存在一些需要探索和完善的地方,如项目化教学中教师的及时辅导与师生比例之间的矛盾;项目严格的时间控制与学生个体适应能力之间的矛盾;教师的双师型要求与职校师资来源之间的矛盾;等等,很多问题都需要在发展改革中研究解决。另外一个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以行动为导向的一种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有其适用的范围,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课程,还要积极关注其他行为导向的教学法,如“头脑风暴”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等,根据课程特点,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摘 要】项目式教学普及于职业教育的专业课教学中。要想搞好项目式教学,提升教学成果,必须要有一套适合实际教学需要的项目式教学教材。中职教学制冷与空调类的课程教材比较注重理论教学,不适合进行项目式教学使用,对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编写显得很有必要,须整合专业课程,综合优化教材;针对教学实训设备,设置教材项目任务内容;兼顾基本内容,提高通用性;针对学情,科学选择项目内容;选择合适版式,谋篇布局。
【关键词】项目式 校本教材 开发 编写
一、教材调研
职业学校的电气技术、机电应用技术、电工电子技术等相关专业,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教学大纲要求,很多开设了“制冷与空调”课程。专门给以上所述专业配套的“制冷与空调工作原理与维修”的教材比较少,且多为理论内容,很难和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设备及项目任务相适应。
我校教授“制冷与空调”课程的相关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和总结,同时参考其他教材和最新技术资料,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情况,采用自编教学讲义进行教学,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项目式校本教材。
二、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编写
(一)整合专业课程,综合优化教材
1.学制学时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三年学制通常有半年的离校顶岗实习,学生实际在校学习的时间为2.5年。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学习“电子电工基础”专业课,二年级2个学期学习“制冷与空调”专业课程。按照我校教学计划,第三、四两个学期各安排10周和6周的时间,共计16周课时用于“制冷与空调”课程教学,前10周用于电冰箱和空调制冷系统学习,后6周用于空调器电路与维修学习,课程结束后进行制冷设备维修中级工技能鉴定。
从“制冷与空调”课程学习的内容和中级工技能鉴定要求的内容看,学习内容主要是操作技能与专业理论。由于学制学时的限制,以及对电工、电子、制冷等理论的要求,要对有关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形成较为综合的校本教材,才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2.学情知识分析
刚开始学习“制冷与空调”专业的二年级学生只有1个学期的电子电工专业知识,制冷与空调控制电路的学习基础很欠缺,要对“制冷与空调”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编写内容全、涉及面广的教材。
由于16周的教学内容都是“制冷与空调”的内容,必然导致其他专业课程教学时间减少,所以要将有关的专业课程整合到“制冷与空调”的教学中来,这样不仅学习内容和实用技术相结合,而且丰富了教学内容,优化了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
3.基础专业课整合
电子电工专业的基础课程一般都要开设电工基础、电子线路基础、电机与变压器、脉冲与数字电路、无线电基础、传感器与控制等基础科目。在“制冷与空调”教学教材编写过程中,根据电冰箱与空调器控制电路教学项目的确定,以项目需要为抓手,以项目教学为目的,将上述各科基础专业课根据教学需求进行优化组合,抽取组编和“制冷与空调”控制电路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内容,编写校本教材。
(二)针对教学实训设备,设置教材项目任务内容
我校编写的“制冷与空调”教学教材,技能训练的部分都是针对自有的设备进行设计编写的。为配合项目式教学的顺利开展,我校目前的教学设备主要有四个部分。
首先是实际空调器设备。考虑到实际空调器电路结构的不同,教学过程中采用三个不同的品牌、形式的产品,共设定15个工位,来满足项目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分组教学活动,以及学习市场上不同的分体式空调结构。
其次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冷与空调专用设备。为了适应职业教育与发展的要求,满足我校师生参加各级各类制冷与空调项目技能比赛的需要,我校购进六台制冷与空调比赛专用设备,以实施项目式教学,进行参赛选手技能训练和理论学习。
再次是制冷与空调教学演示的教学实验设备。在教学过程中,制冷系统和电路工作原理可以使用模拟的信号状态变化以及各类仪表来演示,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制冷与空调设备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最后,利用淘汰下的空调器,弥补设备的欠缺。
各个学校很难做到教学设备统一,而全国大赛的竞赛设备是统一的。这样针对设备编写的教材就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和针对性,不仅可以自用,还可以和其他学校交流使用,甚至公开出版发行,大范围推广运用。
(三)兼顾基本内容,提高通用性
校本教材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它不是国家规划通用教材,而是自编自用的。又由于很多教学设备都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并且理论内容基本都是通用的,所以校本教材编写时应适当注意通用性,以利于正式公开出版,推广教学经验。同时编写校本教材还要和教学模式、手段等相结合,所以要注意编写的理论教学内容、操作技能训练教学内容,以及教材的排版模式等。
“制冷与空调”的教学内容,其制冷与控制原理,以及制冷系统管路的制作与操作流程等都是基础内容,和设备的不同没有太多的关系,所以在编写教材时适当侧重这些项目内容设定。
(四)针对学情,科学选择项目内容
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不是很强,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能懂会干,对理论的要求不是很高,注重的是操作技能训练,所以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根据实际制冷与空调维修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项目内容编写教材。
(五)选择合适版式,谋篇布局
教材编写在设计教学内容上进行项目内容科学分解,以任务驱动进行学习和训练来完成项目内的各个任务,每个项目配若干任务书。校本教材设定12个项目,每个项目有3~5个任务内容,每个任务和项目完成后都要进行测评、总结等。在每个项目和任务中,合理安排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两大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