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校本教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然而在现实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外来人口的骤增,一批一批的“新广东人”涌现,粤语也正在遭受普通话和各种方言的冲击。广东本地的小朋友从小处在比较混杂的语言环境中,学校教育以普通话为主,甚至在家里家长都不怎么用粤语交流。久而久之,广东本地许多小朋友也越来越不说粤语……
虽然现在广东的大部分地区依然“粤音”不改,但出于对粤语文化未来的担忧,2017年,广州五羊小学推出了“广东第一本校本粤语教材”――《粤读羊城》,尝试着“从娃娃抓起”,用更积极的方式去传承粤语文化,展现粤语的魅力!
《粤读羊城》全书分为六个单元,分别为粤说羊史、粤讲有礼、粤话精彩、粤唱童谣、粤听讲话、粤唱有戏。该教材深入浅出,分别从粤语的简单用语、粤语童谣、粤语故事、粤剧等方面,通过讲授、练习、游戏等互动教育的方式,激发学生讲粤语、学粤语的兴趣。同时,教材里还有贴心的普通话与粤语对照,让不懂粤语的“新广东人”的孩子也能学习,从而增强学生对粤语的了解,使本地的孩子与“新广东人”的孩子都热爱粤语、热爱广州!
《粤读羊城》的问世,显示出近年来人们对各种地方语言文化越碓街厥印K淙凰可能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已经标志着粤语文化的保护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素材延伸与运用:
1.广西同样也有着多种语言文化,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壮话、瑶话等各种“土话”。许多同学因为觉得说这些话“老土”,常常羞于启齿,殊不知其中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与特色,千万不要身处宝山而不自知!想一想,我们又该怎样保护我们的文化呢?
论文摘要:中职教育采用模块教学已是大势所趋,但相应的模块教材尚未跟上时代的步伐。基于国内外职教课改经验的分析总结,近几年我校结合自身的实际组织教师编写符合我校特点的模块化校本教材。现就中职学校模块化校本教材的编写谈谈自已的一点体会。
1现状分析
1.1就业市场对中职学校毕业生提出了新要求
企业由于技术层次的迅速增多,对专业技能人才要求多样化、复杂化,提出了“留得住、用得上、上手能干事”的零过渡上岗要求。这一切都要求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就业导向的观念,并据此改革课程体系,使教学贴近就业,贴近生产实际。传统教材结构(传统百货店式)将会从职教领域内淡出。
1.2就业市场对中职学校教材提出了新要求
现在的中职教材可谓是琳琅满目,但真正好用、实用的却是风毛麟角。仅就机械类的教材而言,主要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和劳动保障出版社所出的教材唱主角。这两大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大多以大专教材为蓝本加以删减而得,存在理论偏重、偏难、推导过多、与实际脱节等弊端,突出的是以“知识为本位”而不是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与就业市场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相左。
1.3就业市场对中职学校教学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课程模式的陈旧,造成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市场的联系不够紧密,与企业的标准有较大差距,与生产实际脱离;也造成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难”教,学生抱怨教学内容“难”学的两难局面。难以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实践要求直接对应,无法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现代职教课程模式及学校人才培养整体课程设计直接结合起来,以缩小教育培训与实际职业活动之问的差距。
2使用对象分析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九十年代就已经从精英教育“降格”为普及教育了,尤其经历了九八年开始的三年滑坡,中职学校自身的生存受到了无情的考验。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素质已大不如前。大多数学生的基础不好、自信心及求知欲不高。看见长篇大论深奥的理论说教,他们会产生畏惧和厌烦的心理。他们希望教材能像卡通或科普读本一样浅显易懂、形象深动、引人入胜。所以中职模块教材应该考虑到教材使用对象的具体情况而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探索精神。宋理学家朱熹指出:“圣人之道,粗细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材而笃焉。”讲的就是因材施教,每个老师必须一切围绕现有的学生实际去展开教学。就我们学校来看。“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教师一年苦过一年”的感慨与“学生越来越不听话,教师越来越不会教”的抱怨就是这种背景状况的具体写照。
3模块教材的编写形式
中职模块教材必须体现模块教学理念和特色,即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重在知识和技能的实际灵活应用。彻底改变传统教材的以知识为中心,重在传授知识的教育观念。因此在编写模块教材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教学目标,在教材中要明确提出培养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避免就理论谈理论、就技能教技能,要做到有的放矢。
3.2教学内容,一方面根据教学目标综合设计新的知识能力结构及其内容,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现实发展要求增删,更新教学内容,重视基础内容与专业知识的衔接。学生能更有效地建构自己的知识,更有利于知识的正迁移。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使学生明白教学的目的,并为之而努力,这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知,“做”中会。教材的编写,主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注重设备的操作规程、检验标准、技能要素。将教育成为“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和持续的交流”,满足师生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3.3教学方法,教材教法是一个整体,可以通过在教材中设计一些“观察发现”、“同步练习”、“讨论分析”等教学内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做到形式新颖。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按教学模块的教学过程,由简单到复杂开展教学,实现课程的教学创新。3,4编排形式,首先要求教材配图详细、图解丰富、图文并茂,引入的实际案例、设计的教学活动可以通过改变字型或以文本框的形式来区别于正文,既便于教学又便于学生学习;同时还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等形式、强化感性认识、强调直观教学,做到生动活泼。
3.5合理分配课时,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在课时安排上,增加学生实践动手的时间,以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习惯为宗旨。
4模块教材实施的成效
测量技能的掌握,对于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以我校机械类专业的学生为例,过去在工艺学中讲授测量的理论知识,在实习课中传授操作技能,理论和实践脱节,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我校的教学改革中。由本人主编的《测量技能训练》模块化校本教材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该校本教材注重中职学校机械类学生常用刻线、螺旋测微量具和机械式量仪及专用量具使用的训练。同时将零件测绘和粗糙度判别穿插于其中。通过在我校机械类06、07级学生的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生沉浸在做的乐趣中。在做的过程中,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操作技能增强了,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4.1学习目标,在每一学习项目开始就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学前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学后能及时检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达标情况。例如:在“外径千分尺”这一项目教学中我就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通过这一项目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了解外径千分尺的结构、刻线原理;了解外径千分尺的测量范围和精度;掌握外径千分尺的识读和使用方法:掌握外径千分尺的维护保养、调整和注意事项。”其中核心目标就是能力目标,即外径千分尺的识读和使用方法。
4.2教学活动,精心设计一些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从而产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并清楚地理解这些概念及知识的实质和真正用途。教学活动的设置形式有以下几种:
4.2.1观察发现,通过演示、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实际,产生感性认识,并做好各自的情况记录和相应结论,再由教师总结引导出相应的知识点或技能点。
4.2.2讨论分析,以分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由各组代表发言,再由教师总结讲解。
4.2.3问题罗列,让学生独立或分组提出不能理解的问题,再由教师集中作答。
4.2.4动手尝试,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再 由教师点评。比如在讲授“外径千分尺的读数方法”这一知识点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次教学活动。教师先让学生对测试工件进行测量,然后参照“测试件尺寸系列表”对照学生报告的测量数据。通过对有的学生报告的测量数据比“测试件尺寸系列表”多或少一个0.5的情况,引出读数方法4,即“先用游标卡尺辅助测量。”因为在识读外径千分尺时很容易多看或少看一个0.5,而这种情况往往不作者重视。通过对有的学生报告的测量数据比“测试件尺寸系列表”多或少一个0.05左右的情况,引出“用外径千分尺测量工件的步骤”和“外径千分尺使用的注意事项”等知识点。通过这样的一种形式讲授知识,学生会觉得学得轻松,学得有趣,愿意学,想学。比一翻开书就是几条死板的概念、要求更有亲和力,更贴近这些学生的心理。
4.3逐步解惑,在教学活动的引导下,逐步分析、讲解概念。其中配以大量直观的图形及实例,加之以精炼的概念表述,真正做到图文并茂,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懂得如何运用概念。在其中要真正体现“学为主”,“教为导”的现代教学思想。教师要做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使学生在“动”态中学,克服学生在“静”态中死记硬背。整个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围绕学生掌握相关技能展开教学。其中大量的图形可以用绘图软件绘制也可以扫描还可用数码像机实拍等方式采集。
4.4学以致用,讲完概念后必须及时运用,辅以适量的课堂练习及课外思考题,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及检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每一项目结尾设置相应的进度检查,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地查漏补缺。
4.5联系实际,准备一些有代表性的零件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测量。从而完成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指导实践这样一套符合客观认知规律的过程。
经过模块教材中五个环节的探索、讲解、练习、运用后,可以让学生轻松、自然地理解、掌握基本知识点,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使学生明白教学的目的,并为之而努力,这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知,“做”中会。
参考文献
1明兴祖.机械类专业实践改革的探索.职教论坛,2005(20).
一、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选用专业课校本教程的途径
(一)从现有市场上选择
从表面上看,目前图书市场上中职中专专业课程相关书籍种类多、挑选余地大,但是这些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此类书籍所涉猎的知识点的难度有高有低,不能很好地适应中职学生的知识层次。目前中职学生的主要来源是初中毕业后没能升入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来说较为薄弱,平均年龄在15~16岁,而市场上的相关专业书籍并不是针对这个年龄段和这种基础的学生编写的。书中使用的很多专业术语、表述语法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这都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的教学难度,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2)此类图书的质量难以保证。有很多图书的作者出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传播知识,这将会直接影响到图书的质量。更有些图书抄袭现象非常严重,作者也没有对知识结构、表述语言进行过认真的推敲,更没有对书中的事例进行过验证,从而导致学生按照书上描述的方法进行操作却无法得出书上的结果。
(3)有些图书可以作为技能提高的参考书籍,但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材使用来讲,这些书籍又缺乏必要的知识严谨性,也没有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很多专业书籍介绍操作或技能很详细,但是对相应的知识却避而不谈,使用这种书来教学,会造成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知识的技能只能是空中楼阁。
(二)移用高一层次的现成教材
很多中职学校会直接使用同专业高职或本科的较为成熟的课程教材。这样做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高职或本科的教材是针对这一类学校的情况而制定的,并不一定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知识结构与培养目标也不一致,这些都注定了这不是一个合适的办法,只能作为权宜之计。
(三)立足校本,开发适合自己学校校情的专业课程校本教材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知,选择一本合适的专业书籍作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课本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多数情况下老师、学生、教育主管部门不得不做出妥协或调整,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与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这将严重制约职业学校的专业课发展。所以,为了更好地推动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学就必须解决好与专业课对应的教材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立足于校本,提倡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开发相关的校本教材。
二、专业课校本教材开发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校本教材开发的的核心意义是满足社会劳动力市场对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技能要求。故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校本教材开发的着眼点应当是增强或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这一点,正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也正好是传统教材力所不能及的地方,校本教材必须要抓住这一点。中职学生要成功实现就业,必须具有过硬的技能。专业技能是做好本职工作、服务企业、奉献社会的必要手段。为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各个中等职业学校都多方筹措资金,更新、增添实验设备,以各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标准作为训练目标。为了适应这样的教学需要,就要求专业课校本教材充分发挥其灵活性和针对性,使之与这些外部条件相适应,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的实训价值,使学生能够充分、高效地掌握专业技能。
三、专业课校本教材开发的若干思考
(一)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校本教材开发的立足点是校本
综合各方面知识可知,“校本”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意指为了解决学校所面临的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在学校中”意指学校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要在自己的学校中由校长、教师共同研究、探讨、分析来解决。“基于学校”意指解决学校实际所存在的问题和促进学校的发展必须要从自身学校的实际出发。那么,校本教材就可以理解为学校根据自身软硬件的条件,为了满足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而由本校教师从实际出发编写的供本校教育教学使用的教材。只有基于“校本”编写的教材,才是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需要的,才是符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的。
(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校本教材的生命力在于服务教育教学
关键词 特殊教育中专学校 体育 校本教材 意义
什么是特殊教育呢?在我国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表述,但综合看来这些定义都包含了几个层面:培养目标、教育措施或手段以及教育对象和实施机构等。特殊教育专家刘全礼按照特殊教育的定义和教育与特殊教育的逻辑关系,将特殊教育定义为:对特殊儿童开展的、有目的的、旨在满足他们的一切教育需要的活动,这些活动既可能是增进特殊儿童的知识技能、影响特殊儿童的思想品德、增强特殊儿童体质的活动,也可能是改变或矫正他们缺陷或行为活动。在我国特殊教育是指对视力、听力言语、智力有残疾的人和有多重残疾的人实施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需要特殊的教具、学具、和特殊的教学方式。特殊教育也像普通教育一样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更特别强调了进行缺陷补偿和发展优势教育,即根据特殊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课程、教材教法、教具、组织形式等方面,除有与普通教育相同的共性以外,还要有一定的特色适应特殊需要和补偿缺陷。并根据不同类型特殊学生的具体情况,完成一定的特殊任务,达到一定的特殊目标。另外特殊教育更加注重早期教育和个别化教育,更加强调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特殊教育要争取到更好的效果,必须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强调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1更好的推进特教中专学校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着眼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的发展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成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现代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一个残疾人想要在这个社会生存下来就必须比别人更适应这个社会。他适应社会的能力那里来?相当一部人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了。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化的需求,为残疾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权利,这是我们的责任。
体育课教学就是以体育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身体得到锻炼,身心得到发展,从而增强学生机体,增进学生的健康。目前由于体育教材缺乏、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针对性适应不强。学生越来越不喜欢上体育课。尤其是残疾学生身体不方便,普遍自卑的心态,从而使得学生体质明显下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基于残疾学生的体质状况、身体、身理、年龄差异、兴趣爱好、生活环境等不同,灵活的进行课程选择以及针对残疾学生对体育需求的千差万别来进行开发,以达到教学目的。
2提高特教中专体育教师队伍专业素质
在特殊教育中专学校,由于学生的特殊性和残疾的多样性,这就不仅要求我们懂得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还需知道不同残疾类别的学生的专业知识。如聋生的手语、盲人的盲文、各种残疾人心理知识等。只有更好的把这些结合起来才能上好每堂课,教育好每个学生。由于大部分体育教师都不是学特殊教育的,对于残疾人体育教学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都个不相同。新教师有活力但缺乏经验,老教师经验丰富但又缺乏创新思维。通过校本教材的开发,可以有机的把“新老”结合起来。让新老教师相互交流;让新老教材相互补充。使新教师少走弯路,老教师更具活力,让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得以积累传承。新老教师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从而更快更好的提高特殊教育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3从实际出发,传承地方体育文化,积淀办学特色
国家的教育大纲是基于面上的规定,他不可能了解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如场地、器材等方面的因素。而我们编写校本教材就是基于点上的教育,因地制宜编写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教学大纲。有些地方尤其是少数名族地区,有地方特色的体育传统项目或者竞技项目更好的传承与发扬。打造地方特色,使学生参与起来更有兴趣和激情。
4便于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定位
教师备课、上课离不开教材。由于教材的缺乏,不能集体备课,这就直接导致上课时的场地、器械冲突。从而影响教学质量。而且大部分教师都是按照普通教材进行备课,普通教材又不一样,从而导致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不一致,影响学生上课情绪,更无从实现为其他专业课程服务的教学目标。通过校本教材的开发,充分考虑其服务其他专业学科的教学目标。适当的增加其他专业知识,如盲人需增加臂力和指力练习内容。实现集体备课,集体研讨,可以有效缓解场地、器械的冲突,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为其他专业学科服务。
5更好的为残疾人竞技体育提供支持
随着国家对残疾人竞技体育的投入逐步加大、认识逐步提高。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也迎来了大发展的好时期。残疾人同样可以通过竞技体育来展现自我价值,为国争光。而各特教中专学校也是残疾人相对集中的地方,对于残疾人体育苗子的选拔和训练有着很好的机遇。因此在校本教材开发中,合理的融入竞技体育项目,在日常的教学中观察并以此衡量、选拔运动员,为残疾人竞技体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导读:项目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产生的新型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项目而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其中的项目既可以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也可以是一项服务。职业教育“项目化”课程模式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其职业生涯所需要的实践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态度,体现的是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课程与教学理念。通过岗位任务的分析、主题任务的确定、项目情境的创设及典型产品的形成等方式,建构职业院校学生健康、优质生活所需要的实践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和合作态度等职业素养。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项目化教学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还存在一些需要探索和完善的地方,如项目化教学中教师的及时辅导与师生比例之间的矛盾;项目严格的时间控制与学生个体适应能力之间的矛盾;教师的双师型要求与职校师资来源之间的矛盾;等等,很多问题都需要在发展改革中研究解决。另外一个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以行动为导向的一种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有其适用的范围,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课程,还要积极关注其他行为导向的教学法,如“头脑风暴”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等,根据课程特点,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摘 要】项目式教学普及于职业教育的专业课教学中。要想搞好项目式教学,提升教学成果,必须要有一套适合实际教学需要的项目式教学教材。中职教学制冷与空调类的课程教材比较注重理论教学,不适合进行项目式教学使用,对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编写显得很有必要,须整合专业课程,综合优化教材;针对教学实训设备,设置教材项目任务内容;兼顾基本内容,提高通用性;针对学情,科学选择项目内容;选择合适版式,谋篇布局。
【关键词】项目式 校本教材 开发 编写
一、教材调研
职业学校的电气技术、机电应用技术、电工电子技术等相关专业,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教学大纲要求,很多开设了“制冷与空调”课程。专门给以上所述专业配套的“制冷与空调工作原理与维修”的教材比较少,且多为理论内容,很难和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设备及项目任务相适应。
我校教授“制冷与空调”课程的相关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和总结,同时参考其他教材和最新技术资料,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情况,采用自编教学讲义进行教学,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项目式校本教材。
二、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编写
(一)整合专业课程,综合优化教材
1.学制学时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三年学制通常有半年的离校顶岗实习,学生实际在校学习的时间为2.5年。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学习“电子电工基础”专业课,二年级2个学期学习“制冷与空调”专业课程。按照我校教学计划,第三、四两个学期各安排10周和6周的时间,共计16周课时用于“制冷与空调”课程教学,前10周用于电冰箱和空调制冷系统学习,后6周用于空调器电路与维修学习,课程结束后进行制冷设备维修中级工技能鉴定。
从“制冷与空调”课程学习的内容和中级工技能鉴定要求的内容看,学习内容主要是操作技能与专业理论。由于学制学时的限制,以及对电工、电子、制冷等理论的要求,要对有关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形成较为综合的校本教材,才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2.学情知识分析
刚开始学习“制冷与空调”专业的二年级学生只有1个学期的电子电工专业知识,制冷与空调控制电路的学习基础很欠缺,要对“制冷与空调”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编写内容全、涉及面广的教材。
由于16周的教学内容都是“制冷与空调”的内容,必然导致其他专业课程教学时间减少,所以要将有关的专业课程整合到“制冷与空调”的教学中来,这样不仅学习内容和实用技术相结合,而且丰富了教学内容,优化了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
3.基础专业课整合
电子电工专业的基础课程一般都要开设电工基础、电子线路基础、电机与变压器、脉冲与数字电路、无线电基础、传感器与控制等基础科目。在“制冷与空调”教学教材编写过程中,根据电冰箱与空调器控制电路教学项目的确定,以项目需要为抓手,以项目教学为目的,将上述各科基础专业课根据教学需求进行优化组合,抽取组编和“制冷与空调”控制电路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内容,编写校本教材。
(二)针对教学实训设备,设置教材项目任务内容
我校编写的“制冷与空调”教学教材,技能训练的部分都是针对自有的设备进行设计编写的。为配合项目式教学的顺利开展,我校目前的教学设备主要有四个部分。
首先是实际空调器设备。考虑到实际空调器电路结构的不同,教学过程中采用三个不同的品牌、形式的产品,共设定15个工位,来满足项目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分组教学活动,以及学习市场上不同的分体式空调结构。
其次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冷与空调专用设备。为了适应职业教育与发展的要求,满足我校师生参加各级各类制冷与空调项目技能比赛的需要,我校购进六台制冷与空调比赛专用设备,以实施项目式教学,进行参赛选手技能训练和理论学习。
再次是制冷与空调教学演示的教学实验设备。在教学过程中,制冷系统和电路工作原理可以使用模拟的信号状态变化以及各类仪表来演示,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制冷与空调设备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最后,利用淘汰下的空调器,弥补设备的欠缺。
各个学校很难做到教学设备统一,而全国大赛的竞赛设备是统一的。这样针对设备编写的教材就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和针对性,不仅可以自用,还可以和其他学校交流使用,甚至公开出版发行,大范围推广运用。
(三)兼顾基本内容,提高通用性
校本教材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它不是国家规划通用教材,而是自编自用的。又由于很多教学设备都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并且理论内容基本都是通用的,所以校本教材编写时应适当注意通用性,以利于正式公开出版,推广教学经验。同时编写校本教材还要和教学模式、手段等相结合,所以要注意编写的理论教学内容、操作技能训练教学内容,以及教材的排版模式等。
“制冷与空调”的教学内容,其制冷与控制原理,以及制冷系统管路的制作与操作流程等都是基础内容,和设备的不同没有太多的关系,所以在编写教材时适当侧重这些项目内容设定。
(四)针对学情,科学选择项目内容
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不是很强,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能懂会干,对理论的要求不是很高,注重的是操作技能训练,所以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根据实际制冷与空调维修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项目内容编写教材。
(五)选择合适版式,谋篇布局
教材编写在设计教学内容上进行项目内容科学分解,以任务驱动进行学习和训练来完成项目内的各个任务,每个项目配若干任务书。校本教材设定12个项目,每个项目有3~5个任务内容,每个任务和项目完成后都要进行测评、总结等。在每个项目和任务中,合理安排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两大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