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媒体传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说过:“媒介即讯息”,指出了传媒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型的媒介,而新媒介必然会带来信息传播方式等内容的革命。新媒体以其平等、自由、互动、开放、合作、无边界的传播特点,“人人都是源头,人人都是受众”和“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普遍现实,给整个社会、文化、经济领域带来了深刻传播变革。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它是指在新技术条件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等。本文从传播受众、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传播范围五个方面来分析新媒体的传播革命。
传播主体的革命:从“媒体”到“全民”
在新媒体时代,传播主体主导的传播模式已经被打破,受众不仅作为信息传播客体而存在。可以自主性地寻找和接收信息,同时也成为信息传播主体中的一员,可以主动信息,新媒体传播的传授关系发生了变化,带来了传播形态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传播主体不再作为主要的或唯一的传播主体主导传播过程,其他组织、机构、个人也成为了传播主体,传播主体由一元走向了多元。传播主体正在从“媒体”走向“全民”。“全民”的传播主体形成以后。各个不同的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都能通过新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2002年底,美国硅谷最著名的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把这种变化概括为we media(自媒体)。自媒体目前的主要形态是博客、播客,近来发展迅猛。据美国The Diffusion Group公司的名为《播客:事实、虚构和机遇》的报告中指出,2004年。美国“播客”用户是80万人,2005年美国播客用户是450万,2006年是1150万,2008年是3300万,预计到2010年人数将达到5680万。随着播客受众的不短增长,受众群体可以通过自媒体网络上传播。改变了以往传统媒体主导传播的局面。实现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
传播内容的革命:从“单一”到“复合”
在现有的大众媒体环境中,媒体按照传播形态可以划分为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这些传统的媒体传播的是单一的文本(SMS)、音频/音乐(Sound&Music)、视频(TV)、游戏(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等信息。而在新的媒体环境中,网络和数字技术所能提供的可能性是,在主要的传播载体中,比如网络、数字电视、手机等,所有的媒体都既能进行文字的传播。同时又能进行视频和声音的传播,并且还能把文字、视频、声音存储下来,供受众在自己方便的时间浏览。与此同时,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像传统电视一样收看直播节目,并且自由选择电视剧或影片:利用手机上网,聊天、发送电子邮件、阅读电子报:像PC机一样运行应用程序浏览新闻,搜索下载资料。所以说新的传播媒体能够通过新的平台,把传统大众媒体的各种类型综合起来,使得传播内容从“单一”走向“复合”。正如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所说:“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者之间的边界。”
传播方式的革命:从“单向”到“双向”
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预言:现行的点对面的大众传播体制将会被一种新的点对点的传播体制所代替,信息时代的一个趋势将是更多地点对点而不是点对面的传播。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一种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单向的线性传播。我们可以概括为“点对面”式的传播。也就是说,相同或类似的信息,从传统大众媒介机构这个“点”,向公众这个巨大的“面”进行传播。它集中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信息者向受众传播信息,受众被动的接受,没有信息的反馈。这种静态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动性。在新媒体传播时代,传播呈现了以手机为代表的“点对点”传播模式,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点对面”、“面对点”和“面对面”等三种新媒体传播模式。这种传播是“双向”的传播。双向的传播方式的最大特征就是可以进行互动。
传播受众的革命:从“大众”到“分众”
传统媒体的受众人群很广,包括了各个年龄,各个文化水平,各个收入标准的人,受众具有“大众化”的特点。新媒体的发展是在互动技术、搜索技术等基础上实现的。因此新媒体对受众技术使用、掌握以及文化素质水平提出了要求。新媒体的受众人群主要集中在上班一族和学生群体,其中上班一族多为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等中高收入者,这些群体呈现年轻化的特征。根据《iResearch艾瑞-2006年中国3G用户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手机网民年龄集中在25岁以上,18岁以下的仅占34%。在美国,手机网民同样以年轻人为主。同时,在悠视网提供的资料中,22岁左右的用户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25岁左右的用户,大专学历的占69%,本科学历的占18%。该网站用户的平均家庭月收入为3845元,远高于北京、上海的平均家庭月收入水平。这些数据反映了新媒体的受众群体多为具有一定特征的团体。在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手机、网络、博客、播客等新媒体随时进行信息传播,并通过不断的沟通交流,形成一个个志趣相投的小团体,如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团体、户外旅游论坛、短信交友俱乐部等。因此,相对于传统媒体受众“大众化”的特点,新媒体受众人群具有特定性,正在逐渐变为“分众”。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在历史上发生了两次转向。第一次转向是从媒介向媒体转化。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及发展,传播学也被纳入整体的现代化体系之中,书籍、杂志以及以电子技术为支撑的广播、电视都进入了大众化时代。传统媒介的传播被大众传播集团的话语整合,媒介被媒体所替代,大众传播媒体在自身所建构的话语体系中取得话语权的优势地位,同时也生产了大众媒体环境下的文化。
大众媒体背后的利益集团将政治意识逐渐渗入其中,以信息生产代替了知识的生产。在这样的背景中,书籍和杂志并没有消失,原因在于他们在大众传播时代将自己的媒介属性嵌入大众媒体之中,倚重自身的媒介特点,放大自我气质的优势。传统大众媒体在时间、空间、主体、内容等方面对书籍、杂志等媒介的话语进行了冲击,但是当文字媒介的媒介属性不能被完全替代时,它们就可以在媒介偏向的领域维系自身的影响力,并通过与大众媒体以拥有的共同媒介气质为依托进行融合,进而扩大影响力。如今,传播学的研究对象面临第二次转向,这次转向的发生是新媒体的出现所倒逼而生的。新媒体在时间、空间、主体、内容、生产方式、传播方式上都已经突破传统媒体建构的神话。
传播主体已经由传播集团扩展到了每一个个体,话语权的集中程度已经瓦解,传受方式不再是一方占据强势地位,互动性和主动性都在技术的支撑下空前增强,受众的注意力得到重新分配,传统媒体所建构的传播秩序也已经发生动摇。此时,被传统媒体话语整合下的媒介属性再次浮现出来,凡是能够传递信息、承载文化的媒介都成为新的传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传播学需要将视野放到更大的范围中去,把关注的对象由媒体再次转向媒介。这也是新传播环境中提高媒体传播影响力的必经之路。
二、打破局限
传统媒体探究提高传播影响力应突破被局限的视野,从恢复传统媒体的话语体系和传播秩序的探索中解放出来,进入更加广阔的视野。新媒体一方面部分延伸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功能;另一方面又与传统媒体相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传媒组织结构上的界限已经渐渐模糊,往往出现相互交融的情况。将研究对象聚焦在媒介上可以回归到传播学媒介研究的本质上,提高传播力的途径也会更加多样。因此,回归媒介成为传播研究对象是提高传播力的最有力途径。所谓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电子技术支撑下诞生的广播电视对于报纸杂志来说是新媒体,如今的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对于广播电视来说是新媒体,总体而言,就是由于信息传播的技术支撑发生变化导致的媒介性质在时间、空间、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上发生改变。对此,提高传播影响力应该走在媒介技术发展方向的前端,运用新媒体亦即新媒介的优势思维来充分发挥自我气质。
(一)创造多元花的文化形式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及提升,在事实上,一种新的媒体,在社会中是以一种文化存在,在社会中得到传播,这种新媒体进行文化传播时,也必然存在对各种新的文化传播,这样的传播在社会的宣传中,就必然会建立起新的文化秩序,显然,这种相应的媒介技术,在得到重新包装之后,就需要对其进行重新地定义和理解。譬如说在云南省蒙自市就开始出现利用Wifi无线网络摄像机建造监控工程的形式,展现了科技进步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再比如说,在有些歌曲表演开始时,会去尝试使用虚拟影像和其他的一些高科技技术,就能够去创造一种新的形态,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交融的形态,这样的文化形式,就能够使新时代的文化传播,在社会传播中,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参与性。
(二)新媒体为多元文化对接带来机遇新媒体要当代社会中实现文化传播,它需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在社会中存在共享性;同时,还要具有新媒体的交互性、界面友好性和操作便利性的特征,其能够按照市场规律不断变化,这样才能使社会传播得到更大的利用,才能达到对社会的高效率传播,才能直接满足人们的需求。尤其是对于云南省蒙自市来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但是要想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就必须要将传统艺术与先进技术相结合,使得本土文化在发展中不断更新,使当地民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得到提高,使他们能够在社会发展的范围达成共识。目前的社会发展,新媒体的发展,正以一个形象直观的方式来解决文化的发展和提高。同时,我们也能够注意到,新媒体逐渐形成了以图像为主导的后现代文化景观,视觉表达成为当今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突出特征,从而使得消费特征变得更加碎片化、分众化和速食化。
二、如何加大新媒体对文化产业的提升作用
(一)加大新媒体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在当前时代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要求有着深刻的变化,如果能够有效地运用高科技,就能够及时地创新文化,这样,社会就能够培育新的文化氛围,就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使新媒体在时代高点进行文化创新,这样就能够有效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要把运用高科技作为推动文化建设和传播能力的新引擎。这显然说明了在社会发展中,高新科技水平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二)科学合理地适配新媒体资源新媒体智能化运用,能够有效帮助城市精神的改变,也就是可以将传统文化变为职能文化。然后通过使用新媒体技术,使当代的旅游文化服务和文化保护行业得到发展,可以得到顺利的更新换代,也可以通过新媒体适配,合理安排新媒体,使当代的新媒体发挥灵活的特点。尤其要注意的是,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能够降低文化企业的创业成本,这样就能够确保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
(三)利用技术力量促进社会资源整合在文化事业发展过程当中,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是两个极为重要的推动要素,对于我市来说,近些年来经济发展较为可观,但是与沿海城市相比依旧存在着差距,我市理应以创新精神为切入点,催生一批新兴文化产业形态,从而有效延伸文化产业链。事实上,这样做也能够将产业发展的空间进行有效可靠地延伸,在国内外发达城市的实践当中,也足以证明,推动文化生产方式、营销方式、传播方式的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途径。
三、结束语
【关键词】新媒体 品牌传播 资源整合 品牌人格化 口碑传播
制造事件、口碑传播、饥饿营销、互动营销、病毒营销……随着新媒体的推陈出新,品牌传播手段千变万化,仅靠硬广做宣传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于是,梳理传播模式的新趋势,找到最对现代人胃口的传播方式,才是传媒人及品牌传播者的正道。
一、新兴的传播媒介层出不穷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播媒介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其特点不仅仅体现在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到网络、手机等传播技术和介质的推陈出新,还在于传播手段方式和规律的颠覆、创新。
比如一度最受关注的“平台化”――建立在海量终端和通用网络基础上的交互空间,承载了包括博客、微博、微信、豆瓣、论坛、APP应用等多种社会化媒体,凭借其强大的社交功能,爆发出令人目眩的能量,其传播的信息成为人们浏览互联网的重要内容,不仅制造了人们社交生活中争相讨论的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更进而吸引传统媒体争相跟进。
二、传播规则越来越人性化
解构新媒体现状,我们可以发现,随着传播媒介的变革,传播规则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资源整合:从封闭到开放
传统媒体垄断信息资源的局面早已不复存在。随着社会传播体系的不断复杂多元和完备,一家媒体独占内容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仅仅依靠自我力量采集、制作内容,不能适应今天的多样需求。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机制和物质载体,整合各类内容资源,即要树立开放、共享、共赢的互联网平台思维。[1]
技术平台对传媒变革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网络时代,所有成功的新一代媒体,其核心力量均是建立在技术力量之上的想象力,仅仅依靠传统采编人员的知识结构,注定只能亦步亦趋,不可能从结构上对产品做出颠覆性革新。[2] 随着平台技术的共享,信息资源向更多的人实现了开放。品牌营销也就走出了只能仰仗传统媒体和硬广的局面,出现了多种可能。
2.传播模式:从单向转为全方位、准实时传播
在过去,传统媒体机构的信息采集是有限的,单向传播给受众。而今,新媒体时代,信息采集是全方位的,用户原创内容的涌现让所有人都成为了内容的创造者,从而使品牌更便捷地实现和受众的实时交互。
传统媒体(报纸,电视)新闻的制作需要从审题到采编再到审阅的过程,大众难以参与信息的选择和报道的编写中。媒体从业人员可以决定什么需要让受众看,以及从什么角度看。而网络,特别是Web 2.0的编写权在用户手中,用户既是内容的接受者、传播者,同时也可以是制造者。用户可以决定在哪个平台,从什么角度,说些什么,说给谁听,信息可以被更广泛地搜索和传播。品牌营销也就可以借用平台力量、用户之手,为品牌造势。
3.关系传播:无社交无人气
媒介为社会关系的存在和发展服务,是通过一种被传播的内容来反映或说明一种关系的。从这点上来说,新媒介体现得更为明显,新媒介的传播就是关系传播,以好友推荐为主的社会化推荐。
报刊、电视不单使得信息得到传播,人们知道什么正在发生,什么与我有关,更使得人们得以和周围的人共同分享对事件的看法,使得人们能够在对事件的探讨中完成社会交往。网络在广度上扩大了人们交友的可能,中国人可以和美国人交朋友,尽管这两国人既不在一个地区,又不处于同样的时间;人们同时可以随时利用网络进行社交,只要拿出你的手机,点开你的APP;在Web2.0 时代,人们更可以形成一对一的、一对多的、多对一的、多对多的交流。通过交流传播的不单是信息,还有感知,对拥有和自己共同兴趣的一批人的感受。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播媒介与受众的关系模式从中心型、中介型向紧密型转变,品牌营销获得更为多样的工具和方法,与受众的即时互动、线上线下整合推广、用户生产内容等方式,都可以有效地扩大品牌美誉度。
三、创新的传播手段日新月异
传播规则的突变,催生出创新的品牌传播和营销手段,给我们带来诸多启发。
1.品牌人格化
在电子商务开始统治消费市场的时候,品牌人格化变得越来越关键。
比如,褚橙,输入了褚时健的励志故事,消费者因为喜欢和认同这个人的价值观和老年创业的故事而去购买,所以褚橙可以卖到12元一斤。
还有柳传志的柳桃、潘石屹的潘苹果,都是运用人格为品牌背书。当人格开始为品牌背书时,商品和生产成本就没有必然关系了,价格不仅仅与一斤橙子需要多少生产材料、运输成本、经销渠道有关系,还跟你的心理有关系,跟褚时健在哀牢山上吃了多少苦有关系,一斤和励志有关的橙子,其商品的商业价值出现几何增加,这就是人格产生的价值。
2.靠口碑传播
现在的年轻人对商品的认知,不再依靠广告,而是通过口碑。调查显示,消费者对媒介宣传渠道的信任度依次是亲友推荐、专业人士推介、媒体的独立评论、各种形式的广告。从这个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消费者对口碑拥有高度的信任感,而对广告则是持谨慎的态度。口碑还具有一个团体性特点,即不同的消费群体之间有不同的关注点和不同的话题,这些特点使得这个消费群体构成了一个难以攻破的小阵营,在这个圈内他们有着相似的消费取向、相似的品牌偏好,只要影响了其中的一个人或者几个人,信息就会以几何倍的速度迅速散播开来。
口碑在哪里传播?在社交化的环境传播。区分新旧媒体的其中一个标识就是是否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社交。因此,新媒体的传播特征更符合现今消费者的心理。
3.营销娱乐化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把自己打扮成小苹果在电视上做广告,为什么?全世界的商品都过剩,人们不再因为必须而购买商品,所有的商品同质化。为什么购买这个,而不买那个?是因为喜欢它。怎么能够喜欢它?将娱乐元素导入营销中,让用户快乐,拥有快乐才能吸引注意。未来,快乐营销和娱乐化将成为商品销售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未来,冰冷的高高在上的品牌都会失去80后、90后,娱乐会成为品牌和营销的一个重要基因。
4.有温度的商品
在消费者经济时代,消费者会问厂家:你的质量是否合格?你打多少折扣?看重的是实惠,是一种冰冷的购买关系。
但在互联网时代,要把消费者变粉丝。粉丝经济下,消费者跟商品之间的关系会出现什么情况?一是你这个商品是有故事的,故事里有人,有温度;二是因为这是人格化的东西,所以可以容忍你有缺陷。你和我互动后,了解了我的需求,从而弥补你的缺陷。这样你生产出来的商品才是符合我这个人需要的东西。小米手机的市场就是如此爆发的。三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互动,所以商品性价比是模糊的。就好像歌星和粉丝之间,我喜欢的歌星的票一定要比别人贵,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互相能够变得更加地好。
旧媒体在忙着洗心革面,新媒体忙着创造新的精彩。深入地研究新媒体,把新的媒介载体和传播思维有机结合,运用到品牌传播中,相信我们会走得更好更远。
(作者单位:家庭期刊集团《家庭》编辑部)
[参考文献]
一、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主体的转变
1.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关系不清的阶段
新闻传播活动有着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在形成正式的新闻传播机构之前,新闻的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换进下,人们对于新闻传播主体的概念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没有将新闻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进行有效的区分,这时二者之间的关系处在朦胧不清的阶段。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当时人们在传播和接受的定位方面缺乏清晰的标准有一定的关系,新闻传播活动并没有与其他类型的传播活动进行主动的、积极的划分,而且新闻传播主体本身对于新闻传播的职业性认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对于新闻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之间的演变并没有给予更多关注。
2.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对立关系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在政治、文明、经济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而这对于新闻传播领域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大众传播方式的诞生,将新闻传播与其他传播方式区别开来,而且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相关的传播工作,这时新闻传播就成为了一种正式的职业,也改变了以往新闻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逐渐混沌关系的局面,形成了正式的对立关系,并且持续到当前。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加剧了新闻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正是大众传播模式的确定,正式将新闻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进行了明确的划分。虽然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也会发生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的互换现象,但是却没有大规模发展,直到新媒体网络时代的到来,促进了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和谐统一。
3.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和谐统一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新闻传播主体的主导地位发生了改变,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应用颠覆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单向的、被动地接受新闻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他们更希望参与到新闻传播活动中,而作为新闻传播媒体,也需要更多的走入到群众中,挖掘新闻素材的同时,了解大众对新闻传播价值取向的变化。在新媒体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传播主体,同时也承担着新闻接受主体的角色,但是与传统媒体环境下的接受主体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是相对而论,转变的是新闻传播的方式和新闻传播主体的主导地位,形成了新的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
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主体转变的思考
1.注重受众媒介素养的强化
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媒介素养是影响新闻转播主体转变的重要因素。从当前我国新媒体环境的发展情况来看,大部分新闻传播活动都停留在简单的论坛、微博、新闻评论等方式,而所谓的新闻也仅仅是简单的实时信息或者十分常态的新闻,这种群众广泛参与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对于大众的媒介素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新闻,也可以获取他人的新闻,并且做出评论、互动,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受众的知识面不同,所以在讨论公共事件方面必然会存在不同的见解,甚至造成巨大的意见分歧,引起争端,所以加强民众的媒介素养是新媒体环境下促进新闻传播主体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
2.加大对网络的监管力度
大众参与活动的方式已经由以往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大众主动参与,而且参与的方式大多是通过互联网讨论、评论等方式,但是大众参与新闻传播的过程存在很强的个人化特征,而且难免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这些问题对于新闻传播主体的转变会产生潜在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大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对受众的新闻传播方式和内容进行管理,保证新媒体环境的稳定运行。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