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封面学校介绍
(1)封面学校介绍 无
教改前沿
(4)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自身学习理论的重新解读 姚建忠
(6)生态课堂:演绎教育的和谐 薄方林
(8)语文课堂学习策略 徐静佩 陈奇斌
教育感言录
(9)善意的谎言 陆国杰 李金洋
教改前沿
(10)一年级口语交际教学建议 刘萍
(12)以人为本,开辟作文创新之路 王青
(14)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 顾晓红
教育感言录
(15)在张扬个性的心灵对话中充满活力 史小芳
教改前沿
(16)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探索 钱维娜 陈卫东
(17)新理念 新课堂 新评价——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研究 李增强
(19)“全程式”美术课堂教学评价 沈小花
科研指津
(20)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校本教科研能力的培养策略 彭丽君 孙闯 孙雪昭
科研经纬
(22)巧借“节日、纪念日”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魏仁飞 宋飞
(23)低学段数学教学中情境设计与运用研究 林金江 朱春明 朱玉勤
(24)激发学生数学课堂的“主角意识” 张燕
(26)数学教学的“有疑——无疑——疑中出新” 晁林
(27)引导学生 走近数感 屠莉琴
(28)对数学符号教学的思考 良
(30)品德与生活课程育人功能的有效落实 宗引囡
(32)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体现 王建凤
(33)小学舞蹈创编和教学的艺术特点 刘静洁
案例与分析
(35)两种教法 折射不同的教育思想——语文课堂教学案例与分析 顾桂荣
(37)关注个性差异 尊重个性体验——一年级《家》的教学及评析 朱健琳
(38)《两只小狮子》教学片段及反思 王洪汝
(39)在双向互动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口语交际——《学会做客》口语交际教学案例与评析 许嫣
(41)多媒体进课堂教学尝试——《比尾巴》教学有感 陆玉芳
(42)学会真正的阅读——《雨点》教学片段及反思 刘芳
(43)一个文本 多种感情 几多回味——《去年的树》教学与反思 方利
(45)以玩为主:一年级语文教学示例
及简析 陶友云
(46)在游戏中学数学——一年级“数的组成”的教学 张荣森
(47)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园地 唐晓红
教学衔接研究
(48)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濮荷英
(50)牛津初中英语教学探索 周惠琴
专题研讨
(52)语文教学的“关系” 张菊荣
争鸣之页
(54)网络时代的语文教学 李明霞
(55)营造互动的数学课堂教学 周敏
热门话题
(56)阅读:回归自然,还“本”求“真” 庄蓉琴
(58)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理性思考 吴刚
(60)运用开放性策略 追求可持续发展 任建华
名校专版
(62)抓教学三项常规工作 促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陶建良
(64)语文教师角色的多元化 陶沁
(66)着力探索 倾情“对话”——语文课堂精彩的“生成” 俞培菊
(68)数学课堂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 杨春蕾
(70)注重情感教育 塑造健全人格 蔡秀华
(72)小学体育应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教学 沈伟华
名师教学研究
(73)教师——“富有个性的读者”——特级教师薛法根《卧薪尝胆》教学片段及分析 虞岳明
青年沙龙
(75)家校合作共同推进新课程改革 谭敦舫
教育感言录
(76)执手相看泪眼,竟成无语凝噎! 时守礼 熊苏芹
海外传真
(77)美国全方位浸润式的价值观教育 朱芳仪
治校方略
(78)校园管理中的文化建设 韩培珍
(79)本刊理事会名单 无
一、熟悉教材,把握单元知识内容
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包括:识字写字(65个),见春天景物(1~2课),知春天故事(3课),进入美丽的春天(4课),表达理解春天(语文园地)。
二、根据课标、教材,确定可达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掌握积累生字65~100个,熟悉一些成语;看明白,说具体,读准确,写规范。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拓展创新,培育学习能力和好学习惯,良好学习习惯是培育和发展学习力的前提。情感、态度目标:鼓励学生快乐学习,引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春天,表扬学生热爱家人、热爱劳动的品行,肯定学生勤奋上进,赞美学生的言行,培养学生爱春天、爱自然和健康的心态。语文教学完成这样的目标,能促进学生向会学习发展。
三、确定导学环节
“识字”部分教程设计: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获得知识,完成识字积累任务。这节课共四个环节、七个步骤实施教学。
1.教师设问引导
(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一页,独立看明白图、举手口头说说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季节里的景物?答案:花草、绿树、河流、房屋、远山、燕子。(2)独立思考哪些是静态景物?哪些是动态景物?答案:花草、绿树、房屋、远山是静态景物,燕子、河水是动态景物。河水在欢快地流动着,燕子正高兴地飞翔着。(表扬、肯定――激发学习兴趣。)
2.教师范读课文
(3)让学生听清楚读音,然后教师教读两遍,领读两遍,接着抽两个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再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针对情形表扬、点拨――指导学生朗读。)
3.教师引导学生用拼音、部首查字典,认字写字
(4)请同学们仔细看课文,想一想哪些字是过去学习了的?哪些字是今天新认得的?答案:我会认已经学过的字有( ),我发现刚刚新认得的字有13个,让学生看清字形笔画,读准字音。(5)让学生边读边用指头写生字,接着抽几个学生上讲台,在黑板上比赛抄写生字,比谁又好又快,其他同学写在本子上,写完后同桌、前后桌同学相互检查交流,再集体评价黑板上写的生字,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互相纠正写错的字。(6)教师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正确读出生字,听写13个生字,全写对给予“小红旗”奖励。(教师指导、表扬。)
4.教师情感引导
“春天来了,我看见春雨滋润万物,让草木发芽了,让菜花、桃花开了,所以我喜欢春天的雨。”学生讨论完成:“春天来了,我看见 让 ,所以我喜爱春天的 。”(7)拓展:春天可以看到哪些颜色?春天可以听到些什么声音?请同学们动脑说、动手写。先说一句话:春天来了,你喜欢春天的什么?也可以写喜欢夏天的什么,喜欢秋天、冬天的什么等,把对某景物的“喜爱之情”“兴趣、情趣”用文字表达出来,都写在作业本上,写好后相互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课外延伸:请同学们回到家里,读课文给爸妈听,写今天认识的字给爸妈看。问爸妈,他们在春天喜欢什么?
学生课内小结:“我会什么?”小学生大多回答:“我会查字典识字!”“我会拼音识字!”“我会看春天美丽风景!”“我会组词、造句了!”“我到家会自觉学习!”“我会看图说话了!”“我会认真写好字,会争取更好。”我会合作交流学习。”“我在家完成作业,会给爸妈检查。”“我喜欢夏天的荔枝!”“我喜欢秋天黄澄澄的稻谷、红亮亮的苹果!”“我喜爱冬天的白雪,会堆雪人和滚雪球!”
四、导与学的结论
在教学案例中,第一,引领学生明确目标,有目标意识,课外学习有具体目标。一堂课完成识字13个、查字典、说话、写话等。第二,引导学生“会”一些学习方法,如用拼音和部首两种方法查字典。第三,引领学生探究思考,激发兴趣,培养自觉思考的习惯,如教师情感引导、质疑等教学环节。第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表独到见解的习惯,如看图的教学环节。第五,培养合作交流学习的习惯,如书写“喜爱春天景物”句子交流的教学环节等。学生说“我会学习了”,这就是能力,就是在向学会学习方面发展。
一、 聚焦课堂,教学相长
课堂教学永远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老师们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潜心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制定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学校以龙头课题小学生自主能力的研究引领学校语文教学改革,各备课组根据校语文学科工作计划,结合组内实际开展实实在在的教研活动,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喜人景象。尤其是这些优化了的研讨课,得益的不单是学生,老师们也快速成长起来了。
本学期开学伊始,我校即有条不紊地开展教育教学巡礼活动,分为学生篇和教师篇。
学生篇整合全国第十一届推普周先后推出黑板报、诗朗诵、硬笔字比赛、成语改错、儿童剧等多项比赛,其中以学生自编自演的儿童剧为重点,旨在真正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等综合能力。最后在展演时,由陈华主要负责编导的儿童剧《原来是这样》以巧妙的构思,优美的台词、形象的表演赢得满堂彩,将汇报演出推向。
教师篇则先后推出说课比赛、出卷比赛、教科研论文比赛、区级推荐课展示等活动。首先在9月底,由毛悦勤老师执教三年级语文《翠鸟》,新区教发院李忠老师作点评,重点指导如何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评价,为老师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陈丽、顾燕萍两位教师担纲执教区及展示课。老师们的教学过程设计巧妙,循循善诱,语言优美,课堂的掌控能力强,较好地展示了我校师生的教学风采,获得了听课专家、老师的一致好评。本校其他语文老师也通过此次活动,获益匪浅。
教研组的常规工作也常抓不懈,执教五(3)班的张海滨老师今年11月为全校语文教师上了一堂研讨课——《古文二则》,张老师在课上较好地实践了二期课改的理念,将语言训练和体验感悟有机融合,得到了听课老师一致好评。
老师们在备课组内的校本研修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他们交流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体会,积极探索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从探讨中得到有益的启发。
二、 专家引领,影响深远
校领导高度重视外聘专家,他们亲临教学第一线,指导老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的确是非常明智之举。汲取成功者的经验远比自己闭门造车快捷,收获也大得多。
在教育教学巡礼活动中,新区教研员章健文老师数次来校指导教师如何进行说课,怎样的说课才算是上乘之作;指导教师撰写教案,重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展示活动当天,三位新区教研员全部到齐,其中汪立民老师、张萍老师分别作了重要点评,充分肯定了执教老师的成绩,同时也中肯的提出商榷的意见,为我们进一步提高学校语文教学水平提供建议。毛悦勤等数位老师执教上海市实验教材,她们在市实验东校孟翠蓉老师的带教下,在实验教材备课组内经常切磋中,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把一个个实验班教得风生云起,提升了学校的品牌。
三、 常规管理,紧抓不懈
本学期学校继续加大常规管理的力度,关注教师专业成长纪录袋系列活动,以教研活动、备课、上课、评课与布置辅导作业等几个环节为抓手,结合改进计划的实施与记载,注重各项教学常规,关注教学全过程。每一次检查均是一次促进,分管领导及时将检查情况有针对性地反馈给相关老师,促使其及时修正教学轨迹。同时,每月进行一次教学质量监控,将暴露出来的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在本年度的期中六校联考中,我校二至五年级参与质量监控,其中五年级获六校第一,四年级相对更弱些,这也有客观原因。因为此年级六个班级仅有三个教师执教,她们为校分忧,难能可贵,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成绩不理想。我们教导处已着手调整人员,加强此年级语文教师力量,相信这情况一定能较快改变。除教导处领导下班级听推门课以外,学校要求老师们重视互听课,每一次听课就是一次检阅。在听课中,的确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之处,那就是一定要加强对文本研读的力度,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设计。老师们在上好课的同时,人人动笔积极撰写教科研论文或教学案例等,在反思中不断提高。学校通过挑选评比后,将优秀者汇编成册供同仁共享。
四、 开展各类竞赛,夯实文化底蕴
学校于今年9月举行一至五年级学生古诗团体朗诵竞赛;推普黑板报、学习园地比赛;二至五年级硬笔字比赛;三至五年级成语改错比赛。在学生自创自编自演儿童剧方面,一年级学生与五年级学生组成联合中队进行竞赛,孩子们充分张开想象的翅膀,赋予每一个人以思想,给予每一种动物以灵性,展示了孩子们天真美好的心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创作表演兴趣,有效地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成了老师们研究的重点。在对这些好苗子加强辅导,促使其健康成长的同时,应把注意力放在大部分普通学生身上。另外,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上海市、区小学生当堂或征文竞赛,除荣获各级等第奖以外,不少学生的优秀作文还被刊登在上海市《中文自修》和《作文大王》等刊物上。
一、“课型”的内涵及其构件
对“课型”概念的界定,不只是一个理论问题或学术问题,而是实践问题。我们如何理解课型及其价值,就会如何展开课型的实践。换言之。每一种课型研究的具体实践活动背后。都蕴含着某种对“课型”概念及其价值的理解。只是我们往往有了实践意义的清晰,但却缺少理论意义的清晰。
叶澜教授曾言:“新基础教育”的研究,就是要让大家意识到,语文也是讲逻辑的。此语背后有丰富的内涵,至少我们稍加审视。就可发现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没有逻辑和不讲逻辑的现象比比皆是,而这一切都被所谓“人文”、“弹性”、“情感”和“审美”等套在语文头上的帽子给遮蔽了。实际上,语文教学是有逻辑的:文本解读有自己的逻辑。教学设计有自己的逻辑,教学过程有自己的逻辑,甚至包括语文教师的反思也有自己独特的逻辑。种种逻辑共同构成语文教学的逻辑,整体上与英语教学、数学教学的逻辑区分开来。
“课型”名称本身就是语文逻辑的一种具体体现。它追求的是让散漫无序、形式和内容迥异的各种课成“型”。“型”即“类型”,它意味着井然有序,按照一定的维度形成有层次、有结构的体系。当我们试图确立分类的标准。进而把不同的语文课归人不同的“类型”之时,已经开始“讲逻辑”了,已经在进行“逻辑意义”上的思考了,类型化的过程就是逻辑化的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课型就是指围绕着某一教学目标或某一教学对象而形成的某一类型的课。这个定义失之于简单抽象,还不能完全涵盖“课型”的内涵。若是以此概念作为依据,在教学实践中可能会带来“课型”的泛化。导致只要具有类型特征的课都被称之为“课型”。结果是伪课型满天飞。
在我看来,“课型”不仅是一种类型。而且也是一套体系化的结构和一些必备的标准或标志。为此,我们需从另一个角度追问:什么意义上的课,才可以称得上是“课型”?什么意义上,它只是一堂课、一种课或是一类课,还不是“课型”?只有具备什么条件或者构件,才可以说“课型”形成了?换言之,课型形成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只有对此标准和依据有完整清晰的把握,我们才可以进入到“课型”内涵的核心。
基予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和上海数所“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语文教研组的课型研究实践。可以认为,只有具备了如下构件,“课型”才得以成立。
1.明确该课型的育人价值。
这是课型成立的前提,也是“新基础教育”语文课型研究的基本特征,它要求教师对每一个课型独特的育人价值有整体把握,对这个课型对本年级学生和本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发展,以及能够满足学生何种语文学习的成长需要究竟有何种意义等关键性问题,心中有数。
2.设计系列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即明确上该课型的课到底做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能够有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达到什么程度?何以确立这些目标而不是那些目标?每个课型的教学目标都必须有两大依据:教学内容依据和学生依据,后者是“新基础教育”一以贯之的“学生立场”在语文课型研究中的具体体现。
以“汉字文化课型”为例,其整体目标可以确定为:使学生了解汉字演变的历史和独特结构;学会感悟和欣赏汉字的美等。根据不同年段的特征及其要求,每节课都应有更加具体特殊的目标。
确定上述目标的依据:一是教学内容依据,即汉字的结构,字音、字形、字义的特征及其独特的美;二是学生依据,即分析不同年级学生感受汉字文化过程中的基本状态,包括其已有基础。学习兴趣、困难和障碍,以及个体差异等。学生依据要体现年级特征和班级特征。
所谓系列化,有两个维度:一是年级阶段维度。按照年级从低到高的年级发展阶段,各有相应的课型目标,形成纵向系列;二是内容维度。从语文教学的不同内容不同方面,形成的相对完整的包容性较大的课型目标和教学内容,形成横向系列。纵横两大系列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才是“课型”之型的本义:纵横交叉形成的整体之型。
以“汉字文化课型的序化系列”为例,系列化的课型教学内容可设计为:
一年级:象形会意形声(书面)、灯谜绕口令(口头);
二年级:成语常识(书面)、谚语歇后语(口头);
三年级:对联(书面)、方言普通话(口头);
四年级:绝句、律诗(综合);
五年级:文言文、四大名著:
六年级:文学分类学习。
3.形成该课型的教学过程结构。包括教学程序、步骤和相关要求。
即该课型进入教学实施阶段后,到底该怎么上。有哪些基本的教学流程。
例如,口语交际课型的教学过程和要求是:第一步,出示主题,明白该主题交际注意事项;第二步,典型情景(正确或不正确性)展示,同学评论,评论中进一步明确要点;第三步,全班分成若干情景组并进行交际语言实践等。
这个构件对于课型的形成非常关键,它的目标是形成该课型的教学过程逻辑,是对课型价值和目标的具体转化,从而进入到教学实施和操作阶段。
4.采用系列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和注意事项。
针对不同课型的价值、目标和教学流程,需要安排与其匹配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如朗读一感悟课型。需要有特殊的朗读指导方法,识字文化课型需要多媒体使用技术,何时放多媒体,如何依据不同汉字的历史和美的内涵,恰如其分地呈现多媒体等,都需要相应的信息技术要求。此外,还应形成一些上此类课型应注意的细节问题,方法和技术总是落实在具体教学细节上。
5.确立系列化的教学评价标准。
除了相对统一的语文教学评价标准之外,不同课型的评价标准也应有特殊的评价标准。无论是识字课型、阅读课型和作文课型,还是基于不同文体的课型,其评价标准(包括评课标准)都应体现该课型的特征。
6.撰写一定数量的教学案例、随笔、论文。
通过它们,可以更有效地感知、领会并总结该课型的特征及其研究与实践的过程。
二、课型划分依据及其基本构成
把什么样的维度或视角作为划分课型的依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目前来看,存在如下维度:
1.基于语文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
依据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形式,可以分为识字教学课型、阅读教学课型、写作教学课型、听说教学课型、课外阅读教学课型和综合活动教学课型。
2.基于文本的文体类型。
可以分成记叙文课型、小说课型、议论文课型、说明文课型、古诗词课型、现代诗课型、文言文课型等。
3.基于文本蕴含的主题内容。
如神话类主题的课型、动物类主题的课型、母爱类主题的课型、爱国类主题的课型、环保类主题的课型等。
4.基于学生的语文能力。
除了传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语文能力之外,还有基于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课型、基于语文创新能力的课型、基于语感能力的课型、基于语文知识转化运用能力课型、基于信息技术背景的语文综合能力课型等。
5.基于语文教学方法。
关键词:识字网络环境资源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9-248-02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将是一个从观念,思想到方法,行动都不同于二十一世纪的全新教育;而这个全新的教育又将以“教育现代化总揽全局”方能实现。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阶段的当务之急,必须真正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死读书、读死书的沉闷气氛,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思想和观念的现代化。然而,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实施教育,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因此,必须通过运用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非常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努力达到看得见、听得进、学得会、记得牢、用得活的最佳效果。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的浪潮已经席卷全球,不光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也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如今教育的思想观念、内容手段、教学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网络环境中,教育信息的显示呈多媒体化,教学信息组织成超文本形式,教学过程具有较强的交互性,教育信息的传递呈网络化、智能化,这使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更具魅力,教学模式也与传统教学有了巨大的不同,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探索网络环境下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和教育技术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
一、传统识字课型的偏向。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读写开始的早晚和阅读能力的高低,因此,一直以来识字教学都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过去的实践中,很多教师在处理识字与阅读写作的关系时曾出现过两种偏向:
1、片面强调识字写字对阅读写作的制约作用,片面强调识字写字的重要地位,将识字写字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唯一的,单纯的“重要任务”,忽视了尽早阅读与写作,忽视了及时发展语言,忽视了读写对识字写字的促进作用,延误了语言的及时发展,也造成识字效率不高。
2、为了尽早阅读与写作,夸大了汉语拼音的作用,试图以汉语拼音代替汉字,提前进行阅读与写作。虽然在发展学生语言和发展学生读写发面有一定的进展,但是拦路虎只被绕开而没有消失,学生最终的读写还是要用汉字。识字质量不高和识字数量不够,不仅严重影响读写的顺利进行,也对学习汉语言文化有消极的影响。
二、网络环境下识字教学模式
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低年级的识字要求做了很大的改变。新课标中对低年级的识字要求明确提出:“1—2年级要多认少写”,这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而做出的恰当的要求,也是实现“将识字写字和发展语言,与阅读写作巧妙结合起来”的目的提出的现实的科学要求。而跨越式课题研究的目的也是在增大识字量的基础上,在小学起始年级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创新识字、阅读、写作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研究,使小学一年级学生通过两年左右的学习,能掌握2500—3000个汉字(能写2500字,能认识3000字),能够在计算机上用规范输入法输入汉字,并用电脑写出800~1000字左右结构完整、通顺流畅的作文,做到提前阅读、写作,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跨越式发展。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识字教学相整合,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创设更多优美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学习内容,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反复再现学习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而且还加快小学生的识字的能力。通过两年的网络环境识字教学实践,我在把握《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识字教学的新理念,在达到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对传统识字教学的继承和创新下,初步探索出在网络环境下识字教学的模式。下面我以小学语文第一册《自选商场》为案例,作一步的阐述。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布鲁诺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声音、颜色、动作等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令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单纯的识字会使他们感到燥无味,如果在教学中顺应儿童的心理,创设新奇有趣的识字情景,就能激发他们识字的兴趣,使他们尽早地全身心投入到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体验识字的乐趣。
2、自主识字,渗透学法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新课标还具体提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 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寻找和自由选择识记汉字的方法,让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敢想敢干,敢创新的精神。猜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在识字活动中运用猜字谜、编字谜,不但调动了学生识字的兴趣,而且巩固了所学的生字。
3、游戏巩固,说话练习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保持,假如一直保持着枯燥的生字讲解,也难以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所以在充分发表自己的识字方法后,我就创造了情景,采用游戏的形式,来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
4、拓展阅读,知识整合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本无非是一个例子。”实施新课程其中一点就是如何开发课程资源,活用课本。课程是学生手中的教材,又远远超出了这本教材。它应该是一泓源源不断的活水,能巧妙地拓展利用课程资源可以体现出教师的语文教学素养和智慧。
在巩固识字后,我充分利用了网络环境下的优势,让学生在网络上自由阅读我给他们提供的相关阅读文章,这些文章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并带有拼音注释的,方便他们阅读的电子文本。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拓宽了学生的阅读层面,对教材进行了适度适量的超越,还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认识从“字——词——句”上升到了“段——篇”。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注意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进行阅读积累。不仅积累学习过的生字,更积累了新的言,新的文化。这样学生的识字量扩大了,阅读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知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整合。
5、打写表达,实践运用
《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跨越式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也是通过增大识字量,提早阅读进而达到提早写作的目的。其实在学生大量阅读后,他们都会有一种想跟别人分享自己阅读收获的冲动。而教师就应该抓紧这个契机,为孩子提供一个表达的平台,让他们一吐为快。所以在阅读完后,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商场的经理,你还可以在自选商场里添加什么物品,让人们购物更方便?”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和思维能力的锻炼。在学生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后,我立刻让他们在网络的留言板上留下了自己的“杰作”。虽然有的孩子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这也是他们涉足于写作天地的练习作,不仅可以让他们的思绪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他们已经对所学的知识再次得到实践运用,也对消除了写作在心中的恐惧了。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信息化的当今社会,网络的优越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优厚的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源。在网络时代里,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增多了,明显地,传统的 “传道、授业、解惑” 的课堂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适应不了当今的社会。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使课堂成为知识融会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北京教育出版社.
[2] 韩绍祥,魏国栋.试教通讯. 课程教材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