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期师德师风

学期师德师风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期师德师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期师德师风范文第1篇

——中学新学期全体教师师德师风大会

轻松的暑假悄然已过,新的征程即将开始。8月29日上午,平原县汇文中学在报告厅隆重召开了新学期第一次全体教师大会师德师风大会。会议由校长刘尚俊主持。 

首先,校长刘尚俊宣布了县委组织部对学校班子的调整,以及新一届校委会班子成员分工情况和学校对部分中层科室的人员调整。新一届汇文中学学校班子成员:校长刘尚俊、副校长高同喜、副书记司明新、副校长姜鹏、副校长杜成武。 

高校长就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计划进行了汇报。他明确了本学期的工作目标为:教学方面,在各类考试中公立学校力争前茅;课题方面,以课题为引领带动课堂教学改革;教师管理方面,通过青蓝工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基本功大赛等措施加快青年教师成长速度。并强调了本学期的重点工作:抓好初三年级的中考是第一要务、力争初二年级地生会考再续辉煌、建设好初一年级智慧课堂、进一步推进学习共同体建设。

为达到制定的目标,高校长在教学常规管理、教科研、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培训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他强调新学期要强化质量意识,大力加强教育教学工作,希望所有干部教师立足本职岗位,时刻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扎实实的做好本职工作,为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司书记汇报了后勤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计划。司书记首先对开学初的后勤工作进行了详细部署,力求开学初教师、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安顿,并强调后勤工作平时要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检查到位、服务到位,为全校师生打造出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姜校长首先强调了汇文中学的会议纪律,她要求与会人员要强化时间观念,不迟到,不早退,不开手机,组织活动的科室提前半小时到场做好会议部署和服务,主动带笔、带本参会。以保护大家为根本出发点,姜校长又强调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事项。她希望广大职工做到时时以德育人,宽以待人,处处维护学校的声誉与尊严。同时姜校长就分管的信息中心工作、工会妇委会工作的工作计划做了详细汇报。她肯定了我校编程社团、视频资源平台的使用、成功举办首届科技节等亮点工作,并列出在信息工作方面进一步优化的问题。在工会妇委会工作方面,姜校长强调要健全工会组织,维护职工权益,并将学校工会定位为全体教职工的贴心人,女职工的娘家人。 

学期师德师风范文第2篇

在新世纪我们国家新的历史时期,要建设一支为人民服务的,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为师德建设注入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当前,在爱是师德之魂这个共识的基础上,把责任教育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是非常必要的。责任,是一个成熟的人对自己的内心和环境完全承当的能力和行为。正如马克思所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任务”,一名人民教师,他的责任无处不在,如果没有责任意识,就不会明白自己的职守,不会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也就办不好教育。因此,我们必须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尽责任。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的教育对象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教师惟有不断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才能更好的履行教育这神圣的职责。“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时代是继续不断的前进,我们必得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不断的掌握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不断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不断的反思总结,在理论的指导下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教学能手,更是科研先锋,这样的教师,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应该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立足课堂,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积极探究,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一名教师“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实,才能使教师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事物中看出新东西,能够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是创造性的劳动态度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兴趣,灵感的源泉。”教师只要增强自己的科研意识,把自己的课堂、班级当成自己的“实验室”、“试验田”,并投入精力去做,就一定能使自己变科研的局外人为局内人,变可能性为现实性,实现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当我们的教师走上了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就会得到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展示了新的希望。时代的呼唤,事业的使命,教育的责任,激励着教师们长期精心耕耘在教育这方热土,斯霞、魏书生、李吉林、于永正……一位位名师、大师,桃李芬芳,硕果累累,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敬重,这真是教师职业的魅力所在。

在学生心灵中栽下一棵尊重的幼苗,用爱心去浇灌,必将伴随其生命的成长竖起人格的参天大树。“万紫千红随风去,冰心一片载玉壶”,这就是我这样一位普通教师的高风亮节!

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我想,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种叶的事业――平凡而伟大。

“言必行,行必果”,行动实践远胜于说教。师德 ,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其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都在用行动诠释着师德师风的真正内涵。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学期师德师风范文第3篇

2020年暑期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灵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学子们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换而言之,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因此,我时刻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提醒自己。无私奉献、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用高尚的人格为每颗纯洁心灵的塑造而竭尽全力。

一、树立事业心,增强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

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我们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尊师爱生,是一种理性化的高尚情感,对待学生,管而不死,严而不厉,爱在其中。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即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师教书这个职业的具体表现。

二、用无限的师爱,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无限的师爱,可以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让一切学生的心灵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三、用规范的言行,净化每个学生的心灵。

“无德无以为师。”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人。他对祖国的爱,对学生的爱,对事业和未来的爱,都表现在他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的落实上。率先垂范就是对学生真正的负责,就是潜够默化、影响深远的教育。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肩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本身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而这种人格魅力表现为教师必须要有敬业精神,必须具备健康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用奉献的人格,塑造每个学生的心灵。

学期师德师风范文第4篇

在世界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每个阶段都有它与众不同的服饰文化特点,也是文学作品创作中不可缺少的题材要素。一个成功的服饰描写往往能把一个人物内心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通过这些服饰的装扮,可以洞察到不同时期人物对某种物质或精神的追捧,这些服饰已经远远超出了它表面所赋予人的美丽展示,更多的是在引领社会发展。因此,许多服饰成为了永不退烧的经典。

一、自然简约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服饰风尚(18世纪末19世纪初)

由英国著名作家简·奥斯汀创作的小说《理智与情感》,剧中人物的穿着打扮就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高腰设计,扁平的紧身胸衣,裙长及地,短袖,料子柔软轻薄,色彩较为淡雅,很少有其它的装扮都是这一时期的特点。女性的长裙自然下垂,并形成丰富的褶皱,男装也更加简洁、完美。这个时期的服饰特点主要是因为18世纪新古典主义复兴,人们对希腊和罗马的艺术,哲学,文化有了新的发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

18世纪末,英国笼罩本文由收集整理在英法战争的阴影下,在血腥的政治冲突中,人们希望穿上代表自己政治派别的革命颜色的服装,当时主要有红,白,蓝三种颜色。每个公民还必须佩戴这三种颜色的帽章或者缎带花饰。比如说红色,代表自由,是希腊罗马时代画作里革命主义者常戴的帽子。到了19世纪初,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后,服饰的保守风格又开始流行起来,新宫廷要求服饰的风格更加高雅、端庄。因为第一帝国的皇帝正在用这种古罗马时期的服饰风格来重塑古罗马帝国的辉煌。摄政的王子为其无能的父亲——乔治三世统治国家,而他周围都是一切生活极其奢靡的贵族纨绔子弟,他们经常举行各种交际娱乐活动,王富也装饰的极其华丽,这些都为当时社会的流行风尚奠定了基础。

1、新古典主义时期女子服饰的特点

最迅速也最为根本的时尚变化发生在1789年至1800年。最初那种质地轻薄,甚至有点儿透的白色布料成为新时尚,以白色为主色调,取代了希腊罗马在漫长岁月中雕刻的五颜六色,白色成了新古典主义的服饰颜色。裙撑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最时髦的女性侧影是一个非常自然的圆柱形,因此需要裙撑变得很少甚至没有。紧穿衣也不像之前和之后那样束腰,因为一个曲线美的女性,最理想的是圆柱侧影,而不是细腰宽臀。当时最为时尚的女性是连衬衣和衬裙也可以不穿的。因此这个时期的特点就是穿着薄,不用裙撑,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自然,而时尚的女性风采,据说她们还会穿上粉白的紧身裤(就像大腿暴露出来羞怯的变红一样),非常低的胸衣,此外还要配上后摆长的可以拖地的裙子,大号的帽子和野性蓬松发型。说到发型,当时人们常在前额和耳边留大卷发,而后面的头发则松松的挽一个小圆髻,或者把头发盘在脑后效仿希腊罗马的风格。18世纪初,头发开始实行中分,一些大胆的女性甚至留起了短发,而在耳边上束上紧紧地发圈也很流行。

2、新古典主义时期男子的装饰特征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画面,男子的领巾束的极高,而且一直垂到腰部,翻领也很宽大,头发蓬乱,马裤紧紧地裹在腿上,这就是当时时尚男子的标志。

自法国大革命开始,男子的服饰变得越来越单调,沉稳,成熟。去除了在此之前的豪华明艳的颜色,蕾丝,刺绣和过度的装饰,可以说男装的变化速度远远落后与女装。布料的使用也越来越节省实用,很多男士名品,也因简洁实用而声名显赫,伦敦也开始取代巴黎成为男装的时尚代言者。

从19世纪以来,男子的服饰不再有显著的变化,一如既往地大衣、马甲、衬衫、裤子、领结,但是他们穿衣的方式却发生了改变。即18世纪90年代中期的“纨绔子弟的时尚风格”,这种风格的特点是整个人的形象,干净整洁,佩戴完美的领结和穿着精美的亚

麻交领衬衫,最后再加上剪裁绝佳的,极为精致的黑色外套,这与18世纪早期,纨绔子弟的穿着截然不同。男士更注重整洁,衬衫和领巾烫得十分平整,每天至少一次澡,当然这是给自己不断更换衬衣的机会,是自己的形象更加完美,他们着装精致,谈吐优雅机智,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追求时尚。

二、绚丽奔放的浪漫主义时期服饰(1825-1850)

大文豪狄更斯的小说《尼古拉斯·尼克贝》展现了这一时期的服饰风格。细腰丰臀,注重整体线条的动感表现,服装轻快飘逸,大而多装饰的帽子,少了几分简朴和理性,多了几分热情和感性。

这一时期对时尚界的最主要影响还是来自文艺复兴时期,哥特式风格的复兴是人们对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再次充满兴趣。比如,垂落的袖子,紧身的胸衣和衬衫以及泡泡袖等等服饰细节开始再度流行。这段时期的颜色也分为男用色和女用色。比如男用色有黑色、蓝色、栗色、棕灰色、伦敦灰、棕色、橄榄绿等、裤子多用浅色。女用色包括:玫瑰色、紫灰色、天蓝色、乳白色、浅黄色、淡绿色等。

1、浪漫主义时期女性装束特点

1831年9月出版的《皇家女子杂志》展现了这一时期女子装束的特点:

——小而紧的束身胸衣的掐腰处在自然腰线以上几英寸处

——半羊腿形袖,苯袖和玛丽袖(肩部到肘部饱满且呈气球状)

——女性侧影的上部较宽较厚重

——袖子在肩部以下,领口很大

——裙褶的宽度逐渐增加,以圆锥形裙子最流行。

2、浪漫主义时期时尚男子装束特点:

当时的上流社会,一个讲究外表,追求时间的男子一天可能要换三到四次衣服,而这些衣服也分为不同的场合和时间来穿着,可以说男子对时装的苛求不亚于当时的女性。即使是便装,也很有讲究,通常是由长袍和拖鞋组成,头上佩戴着绒线帽,看似随意,却也是费了不少心思的装束,这样的装束一般适用于早晚放松时候。而在临近中午时,男士门会换上白天穿的衣服,通常包括衬衫,领巾、马甲、马裤、大衣、夹克、和帽子。除了大衣和裤子以后,其他的装束布料通常是协调统一的,白色的马甲和黑色或白色领饰是最为正式的搭配。

而此时的男装与其他时期最大的不同是掐腰设计。设计师们开始首次在大衣里面增加了更为复杂的设计,其中包括垫肩。宽宽的肩膀配上蓬松又饱满的裤子,十足的显示当时男子沙漏型的外表形象。在19世纪早期,男子们普遍还会穿上紧身胸衣。这种新的衣饰风格使男子外观上看起来越来越保守,审美上也越来越乏味,与外表相反的是,内衬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区别当时男子的服饰的高贵与否,不在外表而在质地与做工。

学期师德师风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习风格 启示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适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从理论上说,学生要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策略,以适应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反过来,教师也必须采取各不相同的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如果以统一的教学方法对待不同特点的学生,必然导致教学在部分学生身上的失败。

教育个性化,是外语教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里程。其中,学习风格的研究涉及“学习个体”和“个性差异”两大因素。自1954年哈伯特。塞伦(Herbert.Thelen)首先提出“学习风格”这一概念以来。至今已有30多种有关学习风格的理论模式相继问世,并直接应用于教学,以此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与学的相互适应,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举动被誉为“美国中学里的静悄悄的革命”。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尊重学生的学习风格并相应调整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更为有效,学业成就能得到较快提高。

一、学习风格的概念

什么是学习风格?学习风格就是学习者持续一贯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策略、方法或步骤,而学习倾向则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的不同偏爱。

二、学习风格的分类及特点

(一)从感知方面来划分

在感知方面可划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和动手型。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你会发现有的学生特别喜欢观看多媒体播放的教学资源如外语动画片,老师设计的课件。有的学生则对讲座,其他学生的角色表演,课堂讨论等活动表现出极大兴趣。还有一部分学生更乐意参与游戏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习乐趣。他们分别都属于以上三种具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

(二)从认知方面来划分

一般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划分:合作与竞争型,独立型与依赖型,参与型与回避型。

合作型的学生喜欢小组学习的形式,竞争型的学生喜欢那些让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一番较量的学生任务,总想要胜过别人。这就是为什么课堂上开展小组竞赛时有的学生总是兴奋地尖叫,有的学生则沉默不发言,得不得分他(她)都无所谓。

独立型的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任务责任感强,有自己的学习目标。他们有时需要老师的指导,有时可以自己独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类学生大多数是学习成绩比较优秀,而并不十分走近老师,甚至于在课堂什么他们也不热衷发言或寻求得到老师的表扬。老师们或许会觉得这类学生“清高”或不“合群”,事实上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另一类依赖型的学生刚好相反。他们希望他们的学习完全由老师来安排,并不断提供明确的反馈信息。这类学生从学习成绩优秀到中等都存在。他们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很喜欢围绕老师的主题,边边角角的问题都不放过,在活动中十分较真,一定要遵循老师的意见来执行。

参与型的学生希望在课堂上一次次被老师点名提问,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他们对自己、对老师持肯定态度。他们只有通过老师和同伴的认可才能激发出学习的动力。而回避型的学生在班级中不愿意置身其中,宁愿处于老师的视线之外。他们不愿被提问,一起来发言要么扭扭捏捏,要么选择不回答让老师放弃对他们的提问。

(三)从个性方面划分

从个性方面可以把不同学习风格划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理智型与直觉型,思考型与感情型,判断型与感觉型。

内向型的人能保持良好的专注状态,他们是乖乖型的学生,对老师教过的知识一再复习巩固,但是他们常常不主动运用新学习的语言,生怕犯了错误。另一类外向型的学生往往一有机会就使用丰富多彩的语言练习,越是同学们不常用的他们越喜欢拿来“摆弄”一下。

理智型的学生在写作中完全使用已知的最保险的语法和语言结构,知觉型的学生喜欢通过猜测来学习语言,着眼于整体而非细节。他们容易忽略细节,很难在使用语言的正确性方面下工夫。

思考型的学生善于分析,总结语言学习的规则,但他们更多依赖书本。感情型的学生学习语言时开朗、灵活、适应性强,重视温暖、和谐而忽略效率。

判断型的人学习语言时能有系统做出判断、评价,不易受挫折影响,但难以忍受“模糊”,事事务求精确。感觉型的人学习语言时颇能应付临时出现的情况,但不擅长记忆,进展不稳定。我们发现有部分学生学习成绩总是随着其情绪的高低而波动,与他们的学习风格不无关系。

三、关于学习风格调查的实际案例

笔者曾在所任课的班级学生中开展了关于教学活动喜好程度的调查,其中的调查结果直接反映出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的迥异。

不管教育者是否考虑到学习者的个别差异,但它的实际存在是不容怀疑的。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不同学习者面临同样的学习任务所需时间不可能相等,教师对各学生采取的策略,施加的影响也须相应有别。尽管“因材施教”这一原则在教育界一再被提及,也有个别教育者有所实践,但从总体上看缺乏实质性、普遍性的操作。教育界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依然热衷于寻求一种“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最好的教学方式方法。然而这样的努力事实上毫无意义。也不存在有统一的结果。

面对课堂里个性各异的众多学生采用一种方式进行教学显然是行不通的,基于这种认识,个别化教学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教改主要趋势之一。

笔者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在总体学习风格上的确存在差异。经过两年与学生的磨合了解,我发现A班的学生趋向独立型、理智型、思考型。B班的学生趋向视觉型、依赖型。在刚接手两个班级的授课任务时对学生的情况还不太熟悉,课堂上教师的教学风格占主导地位,由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风格。A班学生学习风格更易与笔者的教学风格相协调,因此该班的成绩也更稳定。反观B班,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难以溶入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无法达到预期成效。反复做了思想教育工作也未见多少改变。后来笔者尝试在B班对教学风格稍作调整,增加了视频材料及学生合作活动内容,教学语言减少了长篇的概述,增加了生活化例子和肢体语言的体验。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发现B班学生在课堂上逐渐活跃起来,原来游离课堂的一部分学生在带动下也溶入了教学活动,更多的学生乐于在体验中感受语言的力量,学生总体成绩有所进步。

四、学习风格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外语教学应引入学习风格的概念。教师应尊重并认可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同一教师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反馈不一,收效各异,这不仅仅是基础、智力、态度的问题,教与学的风格是否和谐也是重要因素。教师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能按自己喜欢的风格学习的机会。

2.采用综合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明智的,必要的。从多个渠道输入信息,刺激学生多中感官不仅可增强教学效果,而且也因为有必要兼顾不同风格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感知、认知所学内容的需要。

3.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有特色而又合理的学习风格。没有哪种学习风格是尽善尽美的。教师引导学生在发挥原有风格的优势时,逐步形成多面式的,适应性强的风格,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

4.教师也有必要适当转换个人的教学风格。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也是个人个性的一种体现,只要是健康向上的并没有好坏之分。不过由于我们面临的任务是让具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中有所收获,势必我们也应当适度转换一下个人的教学风格,就象舞台上的演员一样,用不同的风格演绎不同的剧本,自然能受到更多不同口味观众的喜爱。

参考文献

[1] Brown, Douglas, A Practical Guide to Language Learning [M] .Boston: Heinle and Heinle, 1990

[2] Dirksen, Carolyn.Educator’s English [J].China 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1993.

[3] 叶碧霞, 学习风格与外语教学[J],国外外语教学,2000

[4] 郭士香 学习风格的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辽宁高职学报,2004年2月第6卷第一期

[5] 李庭芗 :《英语教学法》,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