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作文指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是教会学生写“简单的记叙文”,“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然而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一提起作文,学生就害怕,教师就头痛。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读而不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许多教师深谙“多读书,写好作”的道理,然而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放手读,却不能有效地加以引导,结果学生虽然书了很多,但都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对于写作素材不能起到有效的积累作用;(2)写而不导。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我们布置的作文练习量普遍较大(但也不乏练习量较少的现象),每学期学生“大小作文”的练习量几乎达到20多篇,这其中还不包括小练笔,但在学生的具体练习时,有的教师却对作前指导不够重视,往往仅仅说了一下题目就了事,即使指导,方法也不够恰当,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进行“放任自由式”的练习;(3)仿写不迁。有的教师为了指导学生写作,也找来了许多优秀作文供学生阅读,但对具体“仿写”,却不作任何迁移训练指导,学生所能做的仅是“依葫芦画瓢”。由此可见,在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加强有效指导,切实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一、注重阅读指导,丰富语言积累
1.指导课堂诵读
汉语之美主要体现在音节的轻重缓急,音调的抑扬顿挫,音律的婉转飞扬上。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站在写作的角度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自始至终在课堂中贯穿“诵读感悟”,注重有层次地读:感知性读、理解性读、品味性读;有重点地读:因文而异、突出重点、自主选择;有指导地读:顺学而导、想象揣摩、赏析体验,从而使文章“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在读中学习语言的精美、构思的精妙、布局的精致,抵达语言深处,感受主体生命所焕发的光彩与神韵,体会历史与文化的无穷魅力。
2.指导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三学段的阅读量达到145万字到400万字。”要想完成如此大的阅读任务,仅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用上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具体要求:(1)指导阅读对象。即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现状、兴趣等方面的情况帮助学生阅读书籍;(2)指导阅读方法。如,浏览泛读法、品味精读法、读写结合法、学用结合法。(3)指导习惯养成。我们应着力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阅读习惯,能根据所读书的内容选用不同的方式写读书笔记。如:低段学生可以摘抄好词佳句;中段学生可以写感受;高段学生可以写成篇的读书笔记。此外,还要养成遇到生字学查字典的习惯、坚持课外阅读的习惯等。
二、强化习作训练,突出方法指导
1.构建全程训练体系
构建全程训练体系应体现一个从说话、写话到写完整作文、由易到难的过程。(1)按句、段、篇,从易到难进行训练。语句是构建文章的“积木”。从一年级起就训练学生学会说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发展到训练学生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件事,继而发展到用几句话、一段话说一件事或一个人,然后要求学生写某一事物片断或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最后使学生写成篇的文章;(2)按作文内容从易到难进行训练。先以“写人”的作文为例,无论是说话还是作文,学生都是写亲人容易写别人难,写熟人容易写“可爱的人”、“敬佩的人”难。因此,在具体习作训练时,我们应先训练学生从写熟悉的人写起,再训练写“陌生人”。以“写景状物”方面的作文训练为例,整个训练过程体现为:可先写“静物”再写“动物”,先写身临其“景”再写联想景物,先写“小场景”再写“大场景”。
2.鼓励学会真情表达
情感是作文的灵魂,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生命。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实践表明,只有让学生在作文时打开情感的闸门,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才能让文章富有生命力。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在习作时学会真情表达。
三、运用范文引路,实现能力迁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认为借“石”攻“玉”,可达到妙笔生花的效果。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实践表明,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而且能够让学生在仿写中学习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如句式表达、段落构成等,从而更好地实现习作能力的迁移。如教学课文《孔子游春》时,文中有一段描写精彩的排比句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在具体教学时,在为学生讲解排比句的表达效果的基础上,我指导学生用“()的()是她()的()”的句式进行模仿练笔,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作文中学会使用排比句式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唐文荣.小学作文教学“五忌”[N].教师报,2001.
[2]陈静.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意志[A].首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2.3.
[3]孙若娟.智慧作文初探[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C].2004.
关键词:小学作文;指导教学;提高效率;误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146-01
小学作文“难教”的问题早就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了。只要是说起小学的作文指导教学,我们的语文老师更多的是抱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不高或是习作水平的低下。说到底就是学生有多么的不争气,小学语文教师有多么的冤屈。这样的把小学作文指导的效率的低下的责任全部归到学生身上是不对的。小学语文老师只有更多地反思自己作文指导的不足甚至是不当,更加理性地对待作文指导的误区,才有可能走上正确的作文指导之路,逐步提高小学作文指导的效率。
误区一“怕作文?写多了就不怕了”
碰到学生怕写作文怎么办?许多老师通常的做法就是布置学生多写作文。“习惯成自然”嘛,颇有点心理咨询中系统脱敏疗法的味道。《201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第三学段(5~6年级)的阶段习作目标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常见应用文。”对于课内习作《新课程标准》也做出了规定:“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而事实上不少老师是很少用课内时间进行写作指导的,更多的是布置作文题时简单说几句,而让学生课外独立完成作文。因为学生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不少老师采取每周两篇作文的高强度训练方式。为什么学生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呢?究其原因是学生不会写,这和老师的指导不到位当然有直接关系。不排除有的老师确有指导学生写作,但更多的是一种类型的文章学生掌握得还不够好,老师就匆匆忙忙地又布置其他类型的文章了。这样的话,学生们对前一种类型的文章还未熟练掌握就又要应付下一种类型的文章。长久下来,学生难免就会有疲于应付的感觉,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也就不奇怪了。
在学生学习时间允许、学习兴趣高涨的前提下多进行写作练习当然是没问题的。关键是要先有一个科学、系统的训练计划。
误区二“一指导,作文就都写成一样的了!”
从小学作文教学过程来看,不少老师其实是重结果而轻过程的。在指导写作时老师往往重视不够,在批改作文的时候倒是花费了很多时间。为什么有些老师不愿意多花时间、精力去做作文指导呢?他们的理由是“一个作文题,老师一指导了,全班就都写成一样的了。所以还是不指导的好”。这话粗听来有理,可是细推敲来就不见得有理了。作文“千人一面”固然是不好的,但是每一类型的作文都是有其基本原则的,这些原则不遵守是不行的。
习作的过程其实也是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的。每一文体、每一类型的作文的起始阶段应该是以遵守基本写作原则为主的。等到学生对这种文体、这种类型的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熟悉的后再从立意、技法、文采等角度进行深入训练。这样的话,学生在每一次的作文后都有收获,习作的兴趣自然也就高涨起来了,作文水平自然就能逐步提高。所以说作文指导是重结果而轻过程是不对的,应该是重指导过程。指导过程做得不好,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水平低,老师批改当然就痛苦不已。反之,指导过程如果做得好,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水平高,老师批改也就轻松愉悦了。
误区三“作文改不改一个样,打个分数就行了”
发作文本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学生拿到作文本,快速地翻开,瞄一眼后就把作文本塞到课桌里。此情此景,相信很多的语文老师都是百感交集的:老师辛辛苦苦地把作文改出来,学生就是这样对待?所以就有的老师会这样想:“作文改不改一个样,反正学生也不怎么看,打个分数就行了。”
为什么学生会这么不重视作文评价结果呢?调查研究起来就会发现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一是老师的评价共性的地方多,个性的地方少。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不看也知道老师的评语会是什么样子的,要我来评价也会。”这种问题在某一文体、某一类型的训练前期阶段表现得会不那么明显,在训练后期阶段会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因为训练后期阶段学生的作文会表现得个性化越来越强,如果教师还是倾向于学生全体来评价的话,那么这样的评语对学生作文的提高帮助就不大。二是如果总是一次性的作文,那么评语对于学生来说就意义不大。俗话说“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学生第一次作文也总是有优点、有不足,老师在批改的时候如果能指出优点和不足,并且要求学生针对不足进行二次作文的话,那么学生就不致于对评语视而不见了。而事实上,学生如果能根据老师指出的不足并且结合自己的反思认真地再次创作的话,习作能力的提高是很快的。
小学作文指导教学长期处于无序的状态,许多老师也是各自为政,不胜其烦。在长期的作文低效教学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一些教学的误区,本文例举的三个误区也仅仅是挂一漏万。只有我们多研究作文指导教学的误区,多探讨作文教学的有效办法,形成科学、系统的作文指导途径,小学作文教学才会越来越宽广。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模拟情境;作文指导;作文资源
在小学作文指导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性的地位,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意见,张扬自己的个性,开发自己的潜能。通过笔者的教学经验分析,通过创设“模拟情境”,能够提高作文指导教学的效果,可以成为作文指导教学的方法。
一、“模拟情境”概述
小学作文教学在采用“模拟情境”的教学方法时,现场感较强,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转化学习的模式,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受到同学和教师的欢迎。
1.“模拟情境”的概念
“模拟情境”可以当成一种教学的方法,主要是用于写作实践活动。“模拟情境”教学法主要是把相互联系的应用文形式置于某一个教学单元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情境,能够对文本知识加强理解,把握文体的写作规律,掌握写作的技巧。“模拟情境”的具体含义是结合作文的目标、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分析事物的主要特征,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联想,积累写作的素材,获得情感体验。
2.“模拟情境”的特点
(1)现场感
对于“模拟情境”而言,现场感是最主要的特征,也就是现场演示环境,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以笔者的经验为例,在作文课之前,笔者创设了现场演示的环境:首先,笔者身穿西服,表情严肃地进入教室;其次,非常急切地寻找东西,摸口袋,翻抽屉……再次,对着钢笔自言自语“瞧我这忘性……”;最后,开始点名。学生对教师的表演充满好奇,以此为素材,学生直接动笔描写,学生可以写《奇怪的老师》《老师的表演》等。对细节的描述,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中会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2)情趣性
情趣性主要指的是所模拟的情境具有创造性、生成性以及趣味性的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能够积极地参与,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小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究事物。对小学生而言,角色扮演以及游戏活动是比较受欢迎的形式。
例如,笔者自己设计作文题目,以《停水一天》为例,学生分别扮演家庭成员,表演停水的心理,爸爸是水利工作人员,妈妈是家庭主妇,我是小学生,每个学生需要仔细地揣摩自己的角色,爸爸会首先提出疑问“哪部分水管出问题了?”妈妈则会抱怨“没有水怎么做饭呢?”我则是为不能玩水枪的事情而发愁。作为观众的学生,则会想象自己家庭的情形。
在上述的教学案例中,教师创设的模拟情境具有情趣性,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产生现场感,从实际生活出发,产生创作的灵感,并迅速地写出文章。
(3)体验性
体验性主要指的是在模拟情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实践的引导,使学生能够积极地体验,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表达的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以人教版小学教材六年级上为例,口语交际习作一是描写音响世界的,笔者让一名学生进行现场的模拟,学生坐在座位上,右手拿着笔,不停用笔尖敲击桌面,学生以此声音为话题,现场写作。在写作之前,教师提醒学生,细心地观察,并适当地进行想象,把观察到的、想到的都用笔记录下来,学生由于是亲身实践,对整个过程较为熟悉,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够心有所想,言之有理。
二、在小学作文指导教学中“模拟情境”创设的策略
1.借助游戏
学生具有爱玩的天性,教师应当仔细地揣摩学生的这种心理,把学生的这种心理与课堂作文教学结合在一起。在小学作文指导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出游戏的时间,让儿童的生活中充满游戏。
以六年级口语交际习作一《难忘的第一次》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作文的范畴,难忘的第一次是尽情地做游戏,如,躲猫猫游戏。多数学生玩过这一类的游戏,经历游戏的全过程,能够体会到游戏的乐趣,并且感受到作文写作的趣味。这种兴趣,可以使学生的大脑迅速地转动,发挥写作的潜能,与此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游戏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材料,营造轻松的气氛,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降低学生对作文所产生的恐惧心理。
2.正反对比
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时,可以举出相反的案例,学生自身通过对比,能够领悟到一定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获得的知识由自己体悟而来,理解较为容易,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
以小学语文六年级习作四《珍惜资源》为例,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教师结合生活的实际情况,分析珍惜资源与浪费资源的情形,让学生对此注意展开讨论,学生就会领悟到珍惜资源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珍惜资源。学生在写作中所运用的知识来自于学生自己的领悟,印象深刻。
3.创设想象
儿童想象力较为丰富,儿童的年龄越小,想象就越大胆,想象的内容非常丰富。在作文教学中,需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学生的心中充满想象的内容,在写作的过程中,就能够释放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六年级上习作八《身边的艺术》为例,学生可以介绍自己熟悉的一幅画,结合自己的想象,讲述画中的故事。当母亲节或者是父亲节来临的时候,学生会送礼物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画一幅画,讲述画中的内容。学生A画的是护手霜,学生A讲到妈妈每天做家务非常辛苦,年轻的时候手光滑白净,现在变得粗糙了,所以我要画这幅画,让妈妈的手变回原来的样子。
在小学作文指导教学中,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模拟情境”创设的策略,为学生创造具体的环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能够积极地发挥想象力,提高作文写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卢荟.模拟情境:作文教学的智慧引领[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2(6).
[2]李薇薇.为孩子提供写作的“实习场”:非指导性作文教学“模拟情境”的有效策略探究[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09(9).
一、深入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原料”。正如宋代大诗人朱熹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涓涓清流离不开源头活水,好的习作离不开生活的积累。要使学生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倘若无心,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视而不见,尽管每天所见所闻甚多也会犹如过眼云烟,任其聚散而无所获,写起作文来只会泛泛而谈。
如让学生写《秋天》,虽然题目所需的素材是学生熟悉的,但大多数学生的习作只是一般化:秋天到了,树叶黄了,草也黄了,等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秋天各种动植物的特点,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述,学生写的文章就能抓住秋天丰收、喜气的特征,也就言之有物,生动具体了。
又如:为了让学生写好卖菜老农的形象,笔者就带领学生走向菜市场,让学生观察卖菜老农的外貌、神态、动作之后,有一位同学这样写到:卖菜爷爷的古铜色的脸上镶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尖尖的下巴上飘动着花白的胡须,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喊起菜价来声音如洪钟一样响亮,两只手拿菜提秤利落准确,围着菜车走来走去,两只脚好像要踏破地皮似的有力。由于学生深入生活中,进行实地观察,感受人物,因此,人物的描写真实、具体、生动。
叙事一类的文章,要让学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也要有生活方面的积累。如:写一次劳动的情境,学生通过亲临劳动情境,仔细观察了劳动场面、典型人事及自己在劳动中遇到什么困难、怎样解决的等,故写出的文章有血有肉,内容充实。
二、博览群书,积累素材
学生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素材,但写起作文来,仍会感到有话说不出来,或不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感受,这是因为缺乏足够的阅读积累。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阅读则是写作的基础。在训练学生注意生活积累的同时,也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大量阅读,通过阅读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阅读积累训练中,笔者充分利用语文课本的功能,引导学生多读多背,熟记成诵。每天晨读的时间,学生轮流背一首小诗或一个优美的小片段,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背一句名言或一句谚语,甚至一句歇后语都行,在此基础上,开展课外阅读。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图书资源也有限,为了让学生大量地阅读材料,在班级设立了“图书角”。同学们踊跃参与,兴趣很浓,都纷纷把自己喜爱的书捐到了“图书角”。而且孩子们好奇心很强,都想尽早看到别的同学书里有什么内容。这样一来,也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另外,笔者还经常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课外读物。而且把课外阅读适宜读的书介绍给大家,并启发他们把课外阅读的知识应用到习作中来。适量的课外阅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三、坚持练笔,积累素材
有了生活素材和语言素材的积累还不够,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练笔积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提高习作能力,仅靠两周一次的作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平时的练笔训练。
首先,指导学生做摘抄式练笔。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小本(可以随身携带的),可以随时做摘抄。比如,摘抄文章中精彩的片段、妙词佳句、成语格言;也可以是大街上的一句广告语或行路人说的一句有意思的话。
其次,指导学生做记叙事练笔,记录一天中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景和物。内容可多可少,但感情一定要真挚。
再次,还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心捕捉自己的体验,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每天记录下来,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爱写什么就写什么。这样一来,学生的观察能力、连句成篇的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
四、简短批语,激发兴趣
写事的作文是小学生作文训练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在小学作文中占很大比例,而学生对这类作文的选材已不是难题,写什么事,学生基本能选定。但有些学生的作文却可以说是事情的简介,干枯无味,没有具体内容,没有真情实感,达不到小学语文作文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在指导学生写记事的作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兴趣是直接推动儿童作文的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而人的兴趣总是建立在一定需要的基础上的。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自觉能动性,我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创造各种机会,提供必要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成立写作小组、小记者站、墙报小组、作文编辑部等,还让学生写班级中的好人好事,写了以后,在黑板报上,在广播站把好人好事表扬一下,使学生感到作文既是练习,也是生活的需要。人是有自尊心的,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赞许、羡慕,自己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生活积累,及时捕捉生活中的镜头,如学校、家庭、社会出现的丰富多彩并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
因为生活的素材是学生作文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所见所闻及时记录下来,引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使学生能记下更多的材料,到课堂作文教学时再指导学生从日记中选材,让学生切实感到日记是作文材料的“仓库”,是练笔的重要途径。
三、引导学生写真实的作文
大教育家叶圣陶向来主张写文章必须是“诚实的自己的话。”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没有对生活的认真观察和深刻的认识,就不能正确地反映生活。胡编乱造之所以不能写好作文,就在于它脱离了生活,写出来的文章就必然不真实,漏洞百出,难以使人相信,当然也就谈不上有意义了。如有个学生曾经在作文中写过这样一件事:
一天,我带弟弟上街玩,弟弟不小心把一颗糖掉在地上,我没注意到,他就把糖拾起来吃,结果马上就喊肚子疼,过了一会儿,我走路不小心,踩在香蕉皮上,重重地摔了一跤,把大腿骨摔折了,害得我休息了一年多。
读这个片段,就很难相信有这样的事:
1.弟弟吃了掉在地上的糖,一般不会“马上”肚子疼。
2.“我”跑路摔跟头,一般不会摔这么重,休息一年多显然是夸张。
这样写假事,不能抒发真情,不能打动读者。这个片段也就没有意义。
四、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记叙
有条理地叙述一件事是叙事的基本要求。材料选好后,什么材料放在前,什么材料放在后,一定要合理。不能将所有材料都放进去煮成“一锅粥”,而应该将材料认真“排个队”,这样叙事才有条理。文章有了条理,别人读了才会留下清晰的印象。
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文章,使文章有条理。小学生常用的顺序有: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②按地点的先后顺序写;③按地点变换顺序写;④按内容类别顺序写。
以上几种方法可以供我们选用,具体处理时可以根据作文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要一概而论。有时为了使文章有波澜,也可以以一种方法为主,兼用其他方法,或各种方法交错使用形成倒叙、插叙、补叙。这样每篇文章才各有不同,形成文章的千姿百态。因此在安排文章顺序时,还要在“巧”字上做文章。这样的文章才会更有条理。
五、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叙事
小学生写叙事作文时,常常要求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叙写一件事,如要求写“一件趣事”、“一件难忘的事”、“一件快乐的事”、“一件傻事”……这些题目中的“趣”、“难忘”、“快乐”、“傻”……就是叙事的中心意思,所叙述的事情要能充分突出规定的中心意思,否则就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怎样围绕中心清楚具体地叙写一件事呢?
1.围绕中心意思选取材料。要围绕中心意思叙事,首先所选的材料要切合中心意思。
有一个学生,要写“一件趣事”这篇作文,他想了两件事,一时决定不了。
事情一:吃饭时把米粒撒到了地上,妈妈教育他爱惜粮食。
事情二:用放大镜、火柴、爆竹、香烟等做聚光实验。
如果指导学生选会选哪一种呢?你肯定选第二件。因为从题目看,必须选趣事,而第一件虽然有意义,但缺少趣味,只有第二件事是有意思的,切合题中的“趣”字。
2.紧扣中心叙写事情。围绕中心选取了材料,在叙写时还得处处突出中心思想。
有位学生写《一件趣事》写的是捉老鼠,在作文的每一层中都含有一个“趣”字,如:
你听说过用爆竹炸洞赶老鼠的事吗?这一炸弄巧成拙,老鼠跑出来了,猫却吓跑了。更有趣的是猫不在,我竟用猫捉老鼠的方法,自己去捉老鼠,双手一扑结果老鼠没捉到,我却连人带棍都趴在地上。
由于叙事过程中紧扣“趣”字,所以中心意思很突出。
六、引导学生叙事要具体
一件事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有它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我们指导学生叙事时一定要抓住“六要素”,特别是把“经过”写具体。写事情的经过,要写清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事情的开始、发展、变化和结局一定要写清楚,让读者知道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把事情的发展变化写清楚、写仔细,叙事“具体”的目的就达到了。要把文章写具体,还应当学会对事情的关键部分进行具体的记叙、描写。事情的关键部分,是指表现人物品质起重要作用的地方,是文章的中心不可忽视的内容。如事情中表现人物个性特征的那些动作、语言、神态、外貌等。关键的地方一定要具体,除此以外还要对关键的内容学会做一些联想、猜测,使内容更丰富,同时表达自己的情感更真实。
七、引导学生写作文之前编写提纲
“提纲”是写好记事作文的一盏“指路灯”,有了它,就容易一步一步写下去。反之,学生就会写完这段不知下段该写啥。因此,小学生写作,必须学会编写提纲。作文提纲主要有题目、中心、写作顺序三项内容(甚至详略安排)。在题目、中心确定后,材料安排一项在行文中是最有实际意义的,因为它决定先写啥再写啥,直至把文章写完。
如《难忘的第一次》这篇作文,提纲大致可以这样定:
题目:难忘的第一次
中心:通过对第一次的记叙,突出它难忘的原因。
材料安排顺序:
1.运用比较法引出难忘的第一次是什么。
2.具体叙述此事的经过,详写能体现“难忘”的细节。
3.谈自己的启发和感受,照应开头。
有了这份提纲,便能把这篇记事作文写得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详略得当,使人读后深受感染。
八、引导学生学会修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