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穿越玉米地

穿越玉米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穿越玉米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穿越玉米地

穿越玉米地范文第1篇

有一种历史常识错误叫“穿越”。玉米在明朝才引入中国,宋人宋江如何与公孙胜在玉米地里“斗法”?难怪有网友讽刺说:“如果不看剧名,还以为在看《李自成》呢。”不独新《水浒传》,“穿越”已经成为不少历史影视剧的“硬伤”,一抓一大把。比如,电影《关云长》中,曹操请关羽做家乡菜,关羽竟将胡萝卜搬上了桌,而胡萝卜在13世纪才从伊朗引入中国……

历史常识错误不断,不少人认为不妨一笑了之,毕竟影视剧就是娱乐大家而已,再说影视剧又不是历史,也不是纪录片,不必吹毛求疵。这看似有理,实则不通。不断出现历史错误,起码是对观众的不尊重,而且还容易误导公众。

历史常识错误不断,原因究竟在哪?窃以为这是快餐时代的一个附属物,当我们指责建筑快餐化、食品快餐化时,殊不知精神产品领域的快餐化不遑多让,每年出版的垃圾读物有多少,委实难以统计。这些粗制滥造的作品错别字多、错误常识多,有的时候连工具书也错误不断,因此影视剧粗制滥造并不让人错愕。

当前,影视剧制造存在两大失衡或误区。一是演员片酬极高,占影视剧投资的大头。当钱都投向了演员,影视剧的制作难免泥沙俱下。二是投资方舍得做宣传,而不愿投入资金做精品。这两大失衡直接导致影视剧质量没有保证。其实,如果多聘请一些专业的文史人员,像宋朝出现玉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穿越到刘备口中这样的低级错误,就不可能出现。只想早日杀青,大力宣传,然后卖掉片子,赚快钱,不出现历史知识的错误才怪呢。

权威数据显示,我国电影产量由2003年的100部以下,上升到2010年的526部,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2010年全年共生产电视剧436部、14685集,成为世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试问,这些影视剧有多少精品,又有多少粗制滥造?有多少面世,又有多少终老于蒙尘的仓库里?

诗人惠特曼说:“惟其存在伟大的读者,方能产生伟大的诗人。”同样的道理是,惟其存在伟大的观众,方能产生伟大的影视剧。如今人人都有遥控器、人人都有麦克风,当观众对那些粗制滥造的影视剧说不,果断用遥控器投票时,影视剧精品也许才能多一些。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1年8月10日,有删节)

思考练习:

1.文章开篇引用《南方日报》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文中“穿越”一词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视剧中经常出现历史常识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引用惠特曼的话有什么用意?

穿越玉米地范文第2篇

西方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现在这一句话有了新的定义与阐释。除了“以史为鉴”“历史总是或简单或复杂地进行重复”的因素之外,在影视作品上,我国几乎所有的历史剧,在严重“穿帮”的事实面前早已退化成了“穿越剧”。电视剧新版《水浒传》也很快成为了穿越剧:“当看到那一片金灿灿的玉米地时,哥乐了!”天涯论坛上有网友这样说,“玉米在明朝才引入中国,宋朝的时候哥伦布还没发现新大陆呢。”

综合近些年来历史剧集中出现的穿越错误,笔者假设了这样一个场景:喊着顾炎武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刘皇叔,坐在有矿泉水瓶的草地上,谈论着东西汉的年代划分问题,远处的建筑上挂着几个白色的空调外挂机,天空中还有一丝“飞机拉线”……不知对于此种场景,你是熟悉还是不熟悉?

电视剧尤其是历史剧的细节必须要引起重视,防止“穿帮”镜头出现,既是对经典著作的尊重,还是对观众智商的尊重,更是对艺术作品的尊重。历史需要正常的展现,常识需要如实的表达,这是影视作品上升为精品、经典,升华艺术水准的基本底线。对于重大题材的历史剧而言,花几百万请“型男”来增强阵容,不如花些钱请位历史教授来上一堂历史常识补习课。北宋末年有无玉米、有无棉花、有无马铃薯等问题,只需要一两个小时就能得到答案,然而,我们的导演就是习惯性地将之忽略掉了。据说新版《西游记》花了1500万聘用了好莱坞特技制作人员,我在想,电视剧能不能花15万买块“橡皮”在图像上擦一擦古建筑墙壁上的空调呢?

一部不尊重细节的电视剧,因为“穿帮”造成的硬伤,是断然成不了传世经典的。在一轮又一轮的翻拍中,这些电视剧只会成为新翻拍电视剧实现“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任务的炮灰。而唯有尊重史实,才会让处于翻拍大浪中的电视剧立于不败之地。就像那些经典电影,虽然它们并非彩色,但艺术成就在那里摆着,导演的诚意在那里摆着。历史剧即便承担不起普及史识的作用,也代表着导演们对观众的诚意与对艺术的追求。

穿越玉米地范文第3篇

我们是乘着夜车去的大理。在云南,山高坡陡,火车的速度极慢。所以云南人和来云南游玩的人都自觉地原谅了火车的慢性子。并且把这样的共识写进了当地的顺口溜《云南十八怪》:火车没有汽车快。我个人倒觉得“乘着慢车去大理”是一件诗意的事情。去大理这样的小城,乘着缓慢的火车,在翌日的晨曦里抵达,则是恰当的。

火车准时上路了,渐行渐远,昆明慢慢地走到了我们的后方。车窗外是浓重的夜色,车窗前是一种想象和期许,一个远远的去处。火车节奏缓慢,夜色在大地上穿过。我们躺在流动的车厢里,无法看到窗外景色,但风景并没有消失,我相信,在火车穿越的地方,山水江河大地湖泊,它们的剪影都在夜色里面静默着,在车轮滚过的地方慢慢铺开,在遐想里抵达我们的内心。火车轰隆的声音在大地上回响。它正穿越一个山坡,或者一个谷地,这个时候火车的到来打破了夜晚隐秘的心事,改变了夜晚内心的结构。一个幽深的隧道会因为火车轰鸣和车窗里的依稀亮光而变得稍稍开朗一些,原本漆黑的内心也会因为一列驶过的火车而获得一些稀释。一片草甸也会因为一列火车的经过而突然醒过来,火车会打扰多少虫蚁的睡眠呢?一只鼹鼠,一群潜伏在草丛里的萤火虫,一些在风里静默着的青草,它们都会因为火车的到来而突然惊醒,它们如何看待这样一列在夜色中穿过的火车?一列在夏天的深夜慢行的火车,它穿越大地的内心,把各样的心思唤醒,这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火车停停走走,不急不躁,走得如此缓慢,它会在一条河边停下来,在一个岔道口停下来,我们就能听到河流的声音,听到从岔道口驶过的另一列火车咔嚓咔嚓的脚步。这样行进的速度,才符合我们要到达的那座城市。大理,一座古老的城池。它在缓慢的时光里拥有过丰厚的历史。西边是苍山,东边是洱海,那是一座沉浸在自己的风花雪月里的城: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构成了一个风情万种的大理,让她的古老神秘联系着风月,令人遐想。这是唐宋王朝的大理,是段誉的大理,是五朵金花的大理,这样的古城该是内心舒缓的,人们能在自己的行程里慢下来,游走,品茶,听风观月,度过余生。

这就是大理,缓慢的城市才可以保有古典的气韵,才能够让人生出一些柔软的心思,慢慢念想,慢慢回忆走进历史深处的人物和他们的历史:崇圣寺里削发为僧的王公贵族们,段皇爷练就的一指神功,还有那么多从金庸先生笔下发源而根植在这片神秘土地上的爱情,那些明媚的女子和痴情的男儿,他们都到过大理吧?都在苍山下看过雪,在洱海边听过月亮在水上绽放的声音。

穿越玉米地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概念;有效性;换位思考;形象启迪;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有些老师往往抓不住数学概念的核心,对概念的理解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甚至不少人概念教学走过场,常常采用“一个定义,几项注意”的方式,在概念的引入上举例不够多、总结分析不够,没有给学生讨论的机会和提供概括本质特征的机会,常常以练题教学来代教,认为让学生多做几道题就能弥补概念教学的不足。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邦河院士认为数学根本上是玩概念的,不是玩技巧的,技巧不足道也!

数学教学几乎是课课有概念,是要按照要求确定主要的中心概念的教学。我结合课堂实践对当前数学教学过程中概念教学的科学性和适合性,所提问题的有效性、提问技巧、提问对象的选择等具体问题展开研究,结合理论学习对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诊断建议和相应的改进办法。

一、什么是有效性

有效性是一种现代的教学理念,它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同时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福建师大教授余文森说,其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最形象的隐喻就是穿越玉米地。第一,看谁最先穿过玉米地,那就是速度问题。第二是谁掰的玉米最多,那就是谁收获最多,获得知识最多,这就是效益问题。第三,那就是谁身上的伤痕最少,那就是安全问题。只有三个方面同时具备,课堂教学的才是有效率的,才是有艺术性的。

二、怎样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概念

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可能全部都在这一节课完成,有些需要经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数学概念是客观事物关于数和形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是构建数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是导出数学定理和法则的逻辑基础,是数学学科的系统和灵魂。要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首先要让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在理解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让学生通过找到概念的来源,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认识概念意义,理解概念的性质及相互关系,学会运用概念解决问题。

三、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1.换位思考法

在数学新课教学中,一节课一半的时间在进行概念教学,概念的教学是进行数学应用教学的基础,学生对一个概念的认识是整个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概念教学中,要始终将教师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从他们的角度、认知水平来认识、理解概念出发,这时,才会发现对概念认识出现的理解障碍,从而找到突破难点的办法。

2.形象启迪法

(1)以探究实际问题、自己动手体验概念的实质为目的

立体几何的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感,通过前面几节的教学,学生的立体感基本建立起来,在本节课教学中仍然是从身边实际问题入手将学生带到立体图形当中。首先让学生在非常熟悉的教室内观察墙上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然后每个同学用两支笔作为直线,通过不同的拿法来观察直线位置关系。通过学生的直观感知、到确认,说明原来空间两直线还存在另外一种位置关系: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直线,为定义异面直线奠定了基础,然后相对于共面直线来定义“异面直线”,顺理成章,学生容易接受。

(2)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目的

这个定义中最关键的是“任何”两个字,学生要理解不在一个、两个平面比较容易,不在空间中的所有平面就显得较困难,我通过多媒体让平面绕着直线旋转(用书和一支笔也行),无论怎样旋转直线都不会在平面内,让学生对“任何”有更深刻的了解。

(3)结果和反思

本课时形象教学法将学生带进生活中,通过学生对周围立体图形上直线和对两支笔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观察,让他们形象深刻地认识异面直线,快速有效地在大脑中建立异面直线的立体感。通过总结得出什么样的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给出一个图形学生能从中找到哪些是异面直线。

3.创设情境教学法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经常会有学生问老师:“我们学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这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的有用性非常在意。如果他们觉得有用,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高,而我们老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其实数学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也可以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到处都能体现它的作用。《排列组合》这一节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所以这一节课,我采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地参与探究和相互交流,这样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建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既能很好地掌握这一节的知识,又能体会到数学的有用性。

我们在排列组合的教学中要多注意情境的创设,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引入形象生动的具体场景,进而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教材。对于第一节的分类与分步计数原理,我们可以提出问题从仁寿到成都有多少种乘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展开讨论。对于排列组合的概念的理解,可以通过对比学习,提出问题:(1)10个同学互通一封信,问共通过通信多少次?(2)10个同学互通一个电话,问共通电话多少次?(3)10个同学互相握一次手,问共握手多少次?(4)以圆上的10个点为端点,共可做多少条弦?(5)以圆上的10个点为起点,且过另一个点的射线共可做多少条?同学们经过讨论指出他们的区别是有的与顺序有关,有的与顺序无关,使学生对排列和组合的概念有进一步的理解。

穿越玉米地范文第5篇

我至今依然清楚地记得,为了响应冥冥中一种神性的召唤,前往永德采风的时间,是1993年的10月。

那个时候,从永平通往永德的路,艰辛而又遥远。最短的捷径,是从永平搭乘开往德宏瑞丽的顺风车到保山,再转车到施甸,然后,乘坐从施甸发往永德的班车,穿姚关、越旧城、过湾甸、翻小勐统,再沿一条逼仄的弹石公路,颠簸上大半天,才能抵达。

这是一条荒僻的,充满变数的神秘之旅,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某个充满传奇性的古老部族;联想到遥远的古代那些义无反顾,满怀憧憬的,走“夷方”的商旅,贩砖茶的马帮,开银矿的劳工;联想到那些大屁股,大的,壮硕的异族女人;联想到一个人一生中可遇而不可期求的,奇异的际遇。甚至还会让人联想到阴险的毒枭,老辣的警探,生命的禁忌,牺牲的仪典。

在施甸县一家充满着旧时光味道的招待所下榻了一晚后,第二天天麻麻亮,我便爬上了一辆破旧的大客车,向着永德方向进发。

那是一条路况极差的土路,破旧的汽车在破旧的路面上颠簸着,感觉所有的乘客,都像是一群诡异神秘的吉普赛人,正在向着未知的远方迁徙或旅行。

车子在黄泥土路上爬行了大半天,依然没有走出施甸地界。

沿路,我所看到的,多是一些光秃秃的,站满黑色石块的山坡。一些凌乱地分布在石块中间的,土红色的玉米地,地块中的玉米已经收了,只留下些半拉子的玉米秆,被早晨的微曦照耀着,闪动着让人舒坦的白光。有牛,有羊,有猪,在收获后的地块中游牧。我还看到了一些大同小异的寨子,散落在大地之上,散落在箐沟两畔。寨子的房屋和院落,大多是土坯垒成的土墙,青瓦屋面,也有用茅草或者竹片建盖的竹楼。一只或者两只,甚至好几只红冠子的公鸡,或站在豁口的土墙上,或蹲在晾晒黄豆的木架上,正扯长了脖子,在喔喔地打鸣。有看家的黄狗在追撵一只猫,或对着所有陌生的过路人狂吠。路经的每个寨子,大多都被苍翠的龙竹掩映着,龙竹下嬉戏着羊羔,猪仔,鸡雏,还有光着屁股正在打闹的孩子。

当客车开始在一座大山的半腰穿行时,我看见云在河谷中飞,我们在云上走,我的坐位正好靠窗,透过车窗往外一看,外面都是让人胆战心惊的悬崖,就像是被人用锋利的斧子胡乱地劈过,我老是担心翻车,我坚信如果我们的车子不慎翻下深谷,保准连骨渣子都不会剩下多少。紧张,惶恐,惊怵,便心悬悬地紧盯着开车的司机,可司机就像个没事人一样,一边随意的打着手中的方向盘,一边不停地跟身边坐着的一个长得跟白骨精一样的女子在“冲壳子”,我推测,跑这条路,看来已经不是一回两回了。

路,依旧在向前延伸。有冷硬的风不断地吹来,飞扬起漫天的尘土。尘土的颜色,随着道路所穿越的那些大地的土色而不断地在变换。红的尘土,黄的尘土,褐的尘土,甚至是五种以上颜色混杂的尘土。我们在尘土中穿行,就像是在穿越一个新开的矿区。每个乘客的浑身上下,全都是土土的,活像是一群运送矿石的民工。

车过旧城的勐波罗河之后,道路两边出现了大片的甘蔗林。沿路的风物也开始逐渐有了变化,一些亚热带特有的植物开始陆续在视野中一闪而过。一些很俊秀的树,很雄伟的山,也陆续开始在眼前呈现。特别是在过了昌宁县下辖的一个叫小勐统的古镇,正式进入永德县地界之后,眼前开始出现大片的芒果林,大块的菠萝地以及长满凤尾竹、芭蕉、柠檬、牛肚子果的,一些很陌生,也很特别的寨子。但更多的,依旧是大片的甘蔗地,好像有几万亩的样子。辽阔,恢宏,看不到尽头。甘蔗的叶片已经枯黄,被燥热的风吹着,发出悉悉索索的声响。甘蔗地头,有凤凰花在开,有清秀的龙竹在摇曳,有水冬瓜树,皂角树,番木瓜树在成片成林地生长,菠萝地连着甘蔗地,芒果林连着芭蕉林,被阳光照耀着,芒果吊青黄有度,芭蕉串青果累垂,菠萝的叶子在雾岚过滤后的阳光下,闪动着一种银灰色的光。偶尔,在芒果林中,在芭蕉林中,在甘蔗林中,在龙竹林中,会出现三五户人家,都是清一色的竹楼或者木楼,这样的场景,熟悉,亲切,曾在云南画家的许多作品中见过,只是没见到采菠萝,收甘蔗,砍芭蕉,摘芒果的,穿了筒裙的女子,心揪揪的想见,但终究没有见着。

车过永康时,我看到了白的云朵,淡的烟霭,在一些河谷中缭绕。那云朵的白,是那种很滋润的白,很滑溜的白,很糯眼的白,像温软的羊脂玉,像旷野中迎着太阳和春风盛开的野棉花。那烟霭的淡,是那种原始丝绸一样的淡,是那种深秋的火草花一样的淡,是那种不施粉黛的俏女子一样的淡,我少年时代曾经在老家的山谷中,反复看见过这样的淡,干净,剔透,带着苞谷饭和苦荞花的清香。

在离永德县城已经不远的时候,我终于看到许多穿了不同花色,不同样式的民族服饰的女子,在甘蔗林中劳作,收割甘蔗。这是我最想见到的场景,是我在想象中反复创造过,描绘过的画面,色块,布局。那个时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这些女子都像仙女,是来自天堂的女人。她们劳动的样子非常好看,摆着腰肢,撅着屁股,垂着,挥着手臂,唱着歌谣。成片的甘蔗,在她们的身后有秩序地倒伏。空气中,已经能够闻到一种甜丝丝的味道。

我还看见了一些与我的家乡对比起来,很不一样的山,这些山全都很有力道地雄伟着,又很有耐性地延续着。山的形状很别致,多为柱型,像大地挺拔的男根。有山的呵护,便有了马鹿,有了豹子,有了孔雀,有了大瀑布。我还看到了一些很不一样的水,河水,溪水,泉水,都很随和地流淌着,又很缠绵地逶迤着。有水的滋养,便有了虎纹蛙,有了细鳞鱼,有了丰饶的土地,有了愉快的耕作,有了炊烟,寨子,紫米,男耕女织,以及茁壮成长的城市和乡村。

永德多云,不是乌云,是白云,尤其是在早晨时分,站在高处,能够看到满眼的白云,有如大海一般苍茫,浩瀚,炼乳样的凝固在哪儿,纹丝不动。这些绵羊油一样奶白的云朵,在山与山的缝隙中堆积,在水与水的沟谷中凝聚,像一团团刚刚被棉花匠弹压过的棉絮。

相关期刊更多

石油工程建设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现代隧道技术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地下工程与隧道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遂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