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曹刿论战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多样化朗读;合作探究
传统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基本延续的是“教师翻译,学生记忆”的模式,即课堂上教师给学生讲授翻译后,学生再进行背诵。这种文言文教学模式过于机械,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效率不高。新课标在阅读部分指出:“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因此,新课改下的文言文教学要注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读,读后探究,这样才能促进文言文的有效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是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生活或学生原有知识而利用背景材料、多媒体、话题等多种方式创设的学习环境。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因其在用词、句法等方面和白话文有较大区别,故而学生在学习中兴趣不浓,尤其是涉及“之乎者也”等虚词的应用,学生更是摸不着头脑。为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通过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以七年级上《木兰诗》教学为例,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要激发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中教师以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观看为情境,然后提出问题“这首歌中唱的是谁吗?”接着以“我所认识的花木兰”为话题来引入新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再进入朗读学习,效果会更好。又如,在《口技》教学中,教师以活动“表演口技”来导入,然后再提出问题“什么是口技”引入作者简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创设情境时也要注重用问题来引入学习内容,这样才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
二、提倡多样化朗读,读中感悟
传统文言文中重视“背”而轻视“读”,教学中教师多是向学生讲述文言课文翻译后再让学生背,一些学生还没有理解文章内容,甚至是还不能准确、流利地朗读便要完成背诵要求,抵触情绪较大。其实,文言文学习需要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故而文言文教学中读就是基础。
要让学生多读。首先要注重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读,即先朗读再精读。就朗读而言,要做到放声读,读准确词汇、能正确断句。如,在《鱼我所欲也》的教学中有“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其中,加点字就是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地方,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可幻灯片引导。又如《订鬼》中一句“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如果节奏朗读不对,没有正确断句,翻译也就容易出现问题。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句阅读,此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翻译来阅读,从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其次,要注重在读的方式上多样化,如学生可自主朗读,也可在组内竞赛读。教师也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跟着课件朗读。熟能生巧,读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熟悉文章,从而为理解奠定基础。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了文言文的朗读,相反要多花时间和功夫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三、合作探究,初步翻译、理解
传统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认为自己讲得多学生就接受得多,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知识构建规律。其实,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效果会更好。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合作内容包括两方面。首先是小组合作翻译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提出具体的要求引导学生合作翻译。如,在《曹刿论战》的教学中,教师以重点词语“鄙、安、加、信、孚、狱、绩、轼、焉、靡”为引导,小组合作对段落句子进行翻译,翻译后教师再检查,省时而又高效。其次,教师要注重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合作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在学生初步翻译的基础上,教师可提出问题引导小组进行研讨。同样是在《曹刿论战》的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可如:“曹刿为什么仅凭鲁庄公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就肯定能与齐军作战?”“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鲁庄公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曹刿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学生根据教学提出的问题小组合作进入问题分析过程。
四、教师主导,精讲重难点
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后,教师要注重及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总结,然后再根据教学重难点采用精讲的方式进行点拨。
以《愚公移山》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愚公的形象,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愚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引导学生将愚公和智叟、愚公之妻进行对比,然后突出愚公的形象。如,愚公和智叟对于挖山的不同态度:愚公年且九十想的是造福子孙,遂率子孙“叩石垦壤”,而智叟则认为“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甚矣,汝之不惠”。通过对比,愚公的这种改造、征服自然的坚强毅力更加感人了。在合作探究中,教师的讲也是不可或缺的,毕竟学生知识有限,针对重难点采用精讲方式点拨,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把握。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语文 重视 背诵教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语文学习重要的一环就是背诵,教学古诗文需要背诵,现代诗文也需要背诵。背诵对语文学习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就是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永远研究的课题一定要重视――背诵教学。如何探索探讨这项课题呢?有哪些行之有效的好的方法呢?显然,只靠学生简单的死记硬背是不行的。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激励启迪学生,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背诵方法,既能丰富学生的词汇,也能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定的基础。
一、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培养学生和激发学生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前提。背诵实实在在是一项苦差事,是一项劳累的脑力劳动,必须下一番功夫的。但是,如果没有兴趣,一味的死记硬背,学生就会感觉枯燥无味,对背诵不感兴趣,由此导致潜意识的抵触情绪。背诵教学,一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刺激、培养,引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背诵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课件能将抽象的文字通过图片、动画等演绎出来,学生用视觉听觉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字变得有形有情,学生理解容易了,兴趣自然就来了。在通过老师有感染力的朗读,适当的讲解,学生自会多读,熟读、然后在背诵。初中课本里的背诵篇目都是些文采飞扬,脍炙人口的,学生一旦受到感染,就产生了背诵的欲望,甚至对背诵上了瘾。
2.变枯燥为趣味开展竞赛
好胜心强是中学生的重要特点,所以,教师在教背诵古诗文时,每学期定时举办“背诵对抗赛”。形式:二人结队比赛;男女生比赛,小组对抗赛等。背诵题目写成小纸条上,抽签决定背诵内容,最后在全班进行公开赛。其次,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上背诵默写课文。背诵诗文是需要刻苦练习的,经过比赛的这种形式,把苦练变成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经过一场竞赛,学生背诵的热情就涨高了,背诵容量大增。
3.重视巩固环节移花接木
在日记里,在周记里,在作文里,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引用,仿写。对做得好的同学,教师要表扬,肯定,对稍差的同学,教师要鼓励,激励。成功的学生满足欲望油然而生,不成功的学生会再接再励。这种积极的欲望将推动他们去背诵更多的语言材料。
4.身临其境组织角色表演
初中中学语文课文中的文章有一些角色分明,台词丰富,故事性、戏剧性极强。让学生先阅读,然后表演,在角色互换,学生情趣盎然。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课文的背诵还愁背不下来吗?
二、掌握――有效的背诵方法
初中生只有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具有强烈的背诵欲望,欲望产生积极性就有了。这样,学生就根除了背诵浪费时间,不能有多大效果的悲观情绪。背诵到一定时候,学生就能掌握其规律,教师要指导背诵方式方法,在实践中领悟其要领,真正驾驭起背诵。
1.分层法
背诵时必须弄清文章的行文层次,构成方法,写作思路,主题思想。例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二段从攻城角度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三段从守城角度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四段得出结论写治国之道。这样,了解了文章结构层次,分层熟读,边想边背,然后一气呵成。从而达到了背诵的目的。
2.诵听法
教学中,听人朗诵,自己背诵,齐声朗读有机结合,交替使用,多种感官同时使用,能获得意想不到的背诵效果。一般程序是:一组同学朗诵,其他同学静听,或互动式进行。朗诵时尽量不看书,酷似播音员。例如,对《曹刿论战》的背诵,课文的第一段最难背诵。学生理解了曹刿所说的“小惠”“小信”“忠之属也”分别指鲁庄公做的什么事,解决这一难点后,再抓住庄公之“鄙”及曹刿之“运谋”这条贯穿全文线索背诵全文,让两名学生对话的方式进行反复练习,因此,背诵的难题也就迎面而解了。
3.整分法
分层背诵和整体背诵紧密结合。背诵较长的诗文,一般是前边好背,容易记住。也就是心理学上的“初始效应”,最后面的比较好背,也容易记住,也就是心理学上的“时近效应”,中间的最不好背,不容易记住,也就是心理学上的“中远效应”。所以,必须强化“中远效应”的训练,刺激学生。
4.选择法
背诵不同题材的文章,运用不同的背诵方法。记叙文用记叙文的方法;说明文用说明文的方法。议论文用议论文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驾驭背诵课文。
5.提纲挈领法
俗话说:“举一纲而万目张。”文章的“纲”便是文章的脉络,文章的脉络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思路。背诵课文时,必须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顺藤摸瓜,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前勾后连,上递下接,环环紧扣,连绵不断。只要我们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边读边想,边想边背,背诵也就迎刃而解了。学生背诵的兴趣会大大提高的。
多年的实践证明,重视背诵教学,学生们背诵的兴趣提高了,背诵课文量加大了,学生阅读背诵欲望满足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明显增强,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和理解力的升华,背诵的文章自然消化,为其所有,并为其所用。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成绩、语文教学质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廖水妹.浅谈背诵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J].学苑教育,2010,(15).
[2]赵黎明,赵秀山.简论中学语文中背诵的教育功能[J].教育科学,2001,(03).
一、情况分析:(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从整体来看,部分学生身上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课外阅读)正在逐步养成,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仍有不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没有明显的转变,根据数据看出,13个班级中寄宿班之间、普通班之间的差距不大。(二)教材分析:本学期拟上完九年级上册及部分下册内容,上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让学生感悟人生,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关于人与自然。第四单元关于民俗文化,第五单元、第六单元古文阅读。下册主要包括爱国思乡之情的诗***歌单元、社会生活的小说单元,生命主题的散文单元、戏剧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合共六个单元。初三语文的学习,是初中学习过程的第三个阶段(第五、六学期),也即最后阶段。教学重点上升为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语文对生活的服务关系,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语文基本训练更进一步,进行记叙、说明、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综合的训练,并落实到实际运用上。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口语交际,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三、教学资源的开发:严格遵守教学的基本环节,努力创设具有个人风格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改理念自觉运用于加大信息技术与课件整合为教学提供服务。充分利用internet,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 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把握中考方向,多写小作文片段作文,统一安排,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避免欠交作业。9.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10.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演讲会、小辩论,锻炼能力,提高兴趣、培养思维及口头表达和语文知识的运用。五、教学进度周次 内容 备注1 沁园春 雪(2)
阅读名著《水浒传》、《傅雷家书》、《培根随笔》;背诵附录中的十首古诗。3 隆中对(3)、乐业与敬业(2) 4 5 作文(2)、故乡(3) 6 孤独之旅(1)、国庆放假 8 出师表(4)、词五首(1) 9 词五首(2)、综合性学习、作文(2)、期中复习 10 期中复习 11 期中复习、考试 13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2)、综合性学习、作文(2)、杨修之死(1) 14 智取生辰纲(2)、范进中举(2)、香菱学诗(1) 15 综合性学习、作文(2)、公输(2)、《孟子》二章(1) 17 综合性学习、作文(2)、曹刿论战(2) 18 邹忌讽齐王(2)、愚公移山(2) 19 《诗经》两首(2)、综合性学习、作文(2) 20 期末复习 21 期末复习 22 期末复习、考试
一、第一境界:激发兴趣,促进积累
“日积月累”内容丰富,有优秀的古诗词、名言警句,也有对联、成语等。教学时,教师要结合不同的内容,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学习和积累的兴趣,促进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变“要我背”为“我要背”,使学习“日积月累”成为学生主动行为。
1.情境运用
生活是学生阅读积累的源泉,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积累才是学生的真正需要。如教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的“语文园地”时,时值班上的两位学生参加市信息技术竞赛,均获一等奖的好成绩。笔者让他们在全班介绍获奖的体会,回忆备赛、参赛的情况,启发学生思考:这两位同学获得成功的事例说明了什么?这与第四单元“日积月累”中哪一句谚语的意思是一致的?启发引导学生比较体会,采用“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这两句比较恰当,采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亦可。这样,联系生活,结合具体的情景,相机引导,有效激发学生主动积累的兴趣。
2.故事激趣
在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中,安排了五句具有人生哲理的格言。让学生积累人生格言警句,以鞭策激励学生。教学时,笔者采用《曹刿论战》的故事导入方法,先向学生生动描述了齐国和鲁国战斗的故事,接着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引出曹刿精辟分析的语言,最后出示课文中的句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借助生动的历史故事,激发了学生自主积累格言的兴趣。学生兴味盎然、热情高涨,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既了解了格言背后所承载的故事,又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了解了格言的意思,促进了积累。
3.现身示范
语文教师站在讲台前,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应给学生以示范和榜样。教师可以在学习之前,有感情地诵读,现身示范,促进学生主动积累。第十二册第四单元,要求积累八句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中的隽语。笔者告诉学生,老师能把这八句话背诵下来,并让学生打开书本逐一对照。除了背诵出句子外,笔者还把作者、作品以及作者的国家准确无误地背诵出来。学生听完教师抑扬顿挫的背诵后,大为惊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诵读积累,他们很快就完成了积累这些富有人生哲理的语句的任务。
4.课件悦情
“日积月累”语句隽永,启人深思。如何让学生自觉积累并在脑海中产生深刻印象?笔者经常采用课件演示的方法,播放与“日积月累”有关的图片、动画片、录音等,愉悦身心,陶冶性情,促进积累。例如,第七册第五单元的“日积月累”中,内容是四幅风景名胜区的对联。教学时,伴随悠扬的乐曲,教师用课件播放对联中所写的风景名胜的图片,如北京颐和园月波楼、四川青城山、济南大明湖、苏州的沧浪亭等,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景色的美,在赏景悦情中促进积累。
二、第二境界:讲求方法,有效积累
“日积月累”语句简短,言简意赅。教材将需要积累的词句逐一罗列,呈现形式比较单一,词句内容较枯燥,词句之间缺乏明显的内在逻辑联系,要求学生在较短时间里完成积累的任务是较困难的。如果采用机械记忆方法,学生易感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讲求方法,丰富积累的形式,提高积累实效。
1.熟读成诵
古人云:“书非熟读而成诵也。”反复诵读,熟能生巧,形成记忆。在指导学生练读时,先要求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引导学生通过质疑、交流讨论等形式,大体了解各语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反复朗读,直至熟读成诵。最后再组织多种的形式进行检测,增强复习巩固、强化记忆的效果。十一册第二单元的“日积月累”安排了六句有关描写大自然的诗句。笔者采用这些形式进行检测:
(1)师生互背。教师读出诗句,学生接着背诵出诗句的作者和作品。也可以教师背诵出诗句的作者或作品,学生接着背诵出诗句。
(2)小组互背。如组织一二组学生背诵前一句诗句,三四组学生背诵后一句诗句。也可以一二组学生背诵诗句,三四组学生背诵诗句的作者和作品,反之亦然。
此外,还可以采用男女生互背、单双号互背的方式。在教师组织下,采取多种形式的背诵,较好帮助学生完成记忆积累的目的。
2.分散记忆
一个学习过程,相对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心理学上认为处于中间阶段的学习活动有可能受到前后两个阶段的干扰。而学习过程刚开始的阶段,前面没有干扰,学习最后阶段后面没有干扰。实践证明,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开头和结尾阶段的学习效果好。采用分散记忆的方法,其主要的原因是增加了学习过程中干扰少的首尾阶段。同时,由于每次学习时间较短,也不容易引起大脑疲劳。
“日积月累”教学的时间仅为一课时,引导学生采取“分散记忆,逐个突破”的方法,可以较好解决积累记忆内容多与课时不足的矛盾。教学本单元伊始,教师将本单元需要积累的词句抄写在黑板上,利用课前准备的时间过关背诵。一周后,再换另外的词句。等学完本单元的课文,也完成了本单元“日积月累”背诵任务。在课前的诵读时,教师重在纠正读音,对词句意思作必要讲解。教学“语文园地”或“回顾拓展”时,重在抽查检测,巩固运用。事实证明,取“分散记忆,集中巩固”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提高积累的兴趣和信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奇特联想
教材编排“日积月累”的词句,呈线形排列,这些词句往往是内容相近、结构相仿。尤其是那些对联和诗句,由于学生对诗句排列的顺序没有清晰的印象,积累难度较大。笔者采用“抓住字头,奇特联想”的方法,帮助学生快速、形象记忆,提高积累的效果。
十一册教材第一单元要求积累六句诗句,笔者引导学生从每句诗句中各选一字,即“花、天(造物)、虫、柳、云、菊”这六个字,代表该句诗,运用奇特联想的方法,将这六个特点鲜明、形象好记的字编写几句话。如一朵特别大的花从天而降,落地后爬出一只只的小虫,小虫子们顺着柳树不停地往上爬,居然爬到云朵上面,云朵承受不了,掉落在地上,砸到了一朵上。这样,抓住字词,奇特联想,组成一串,达到快速记忆、有效积累、不易遗漏的效果。
4.分门别类
中高年级的“日积月累”中,都安排了一个单元积累词语。对于这些成语,除了采用分散记忆方法外,还可以采用分门别类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效积累。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日积月累”中,要求学生积累与“艺术的魅力”有密切联系的十六个成语,但这些成语互不关联,要求学生准确记忆,难度较大。笔者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从中寻找规律,选用合适方法来记忆。学生很快发现,从成语表达的内容看,有关于音乐方面的,有关于绘画方面的,有关于建筑方面的,还有关于书法方面的。积累时,可将十六个词语进行分类记忆。从词语的构成看,学生发现有三个带有“不”字的成语,有两个带有“人”字的成语,有两个带有“笔”字的成语,还有三个带有“梁”字的成语。按照这样分类记忆,就可以轻松积累十个成语,再引导记住其他的六个不同类的成语就容易多了。
三、第三境界:学用结合,深化积累
“日积月累”重在积累,贵在运用。学生在理解、诵读之后,教师可联系实际,帮助学生体会运用这些语句的语境。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激活学生的已有积累,让积累的词语、诗句、对联等互动起来,使积累与运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1.联系旧知
“日积月累”的内容编排上,与单元的主题有一定的联系,从不同年级不同册的内容安排上,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积累的时候,有意识地复习巩固已积累过的内容,不断丰富积累。
例如,在学习第十册的第三单元的“日积月累”中的回文联、叠字联时,可以结合复习第七册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中的相关对联,加深对回文联、叠字联特点的认识。
在第十册第五单元的“日积月累”中有六句歇后语,有四句是与《三国演义》有关,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第八册第八单元的两句歇后语: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在复习巩固旧知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自主意识,提高了对知识的梳理、归类的能力。
2.收集资料
在完成积累的任务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继续收集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摘抄自己感兴趣的格言、警句、对联、诗句等,鼓励他们分类,以方便查找引用。有条件的可以做成卡片,作为座右铭置于书桌、床头,经常用来提醒、激励自己。第十册第五单元的“日积月累”中有六句歇后语,在实际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歇后语还远远不止这些,教师要在课前或课后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三国演义》等名著的歇后语,进一步丰富相关知识,并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主动性。
3.活用词语
中高年级的每册教材中,都有一到两个单元积累成语。这些成语有的是描写课文中的人物性格、品质或文章中某种情境的,有的是描写艺术魅力的,有的是形容创新品质的。成语的内容一般与本单元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笔者引导学生将学习课文与积累成语联系起来,以加深对成语的感知和理解。如第八册语文园地四中的成语,大多是描写英雄人物高尚品质的。学完《小英雄雨来》后,要求学生从“日积月累”的十六个成语中选择合适成语赞美雨来,学生兴致很高,筛选了“出其不意”“神出鬼没”等九个合适的成语。这样既巩固了积累的成语,又深化了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占了30%的篇幅,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让他们广泛、深刻的了解并继承丰富的中国文化遗传,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也就是不让中国优秀灿烂的文化被中国人遗忘。
然而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不喜欢,甚至怕学文言文。很多学生认为文言文语言生涩难读,文言常识生僻难记,最主要的是他们认为学习文言文对个人而言没有实际的价值,只是应付考试。有部分学生因这些因素干脆放弃对文言文的学习。
面对这种状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着实忧心。在自己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减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厌恶感;如何使学生较牢实的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如何能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主动性,成为我探究的主要课题。经过几年不断的摸索、实验,我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法--"趣"教法。
1.识"趣"
"趣"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趣味;兴味。能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
生活中凡是有"趣"的事物,就可以让人愉快,让人产生兴趣,吸引人的注意力。学校教育为了"教书育人",加入"趣"的因素,可以使学生不再呆若木鸡般聆听老师喋喋不休的说教,不再有绞尽脑汁猜测所谓标准答案的无奈;会使学生将自主学习当成习惯,会喜欢并快乐的学习语文,将语文学习当成一种"欣赏"。
文言文教学是极缺乏"趣"因素的教学环节。"文言文"所反映的内容与我们现实生活有相当大的时代差距,学生与之缺乏认知空间,于是文言文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串讲法"进行教学,由教师一字一句点拨、讲析,从而导致学生被动接受,失去学习的兴趣。这种结果学生苦恼,老师也苦恼,一个"唱独角戏"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所以我认识到"趣"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有一席之地,要想将文言文教好,不可缺"趣"。
2.思"趣"
认识了"趣"的重要性,就要动脑筋去"思",去"找"文言文教学中可能会产生"趣"因素的环节。
文言文教学中,采用传统的"串讲法"讲解,教师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应付下来,但是不会有"趣",学生不会积极主动参与。如果想有所创新,要有新意,想让文言文教学课堂生动活泼有"趣",教师课前就必须作充分的准备,如使用何种方法;课堂教学中能会达到何种效果;效果不佳,又将如何应对等等问题就要面对,要将这些问题考虑周详,就必须要花时间,费精力。这就要要求教师静下心去思去找,广泛的收集,充分的备课,为了达到"趣味",就要承受"乏味"。
3.使"趣"
思好了,准备好了,就要将想好的赋予实践,让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验证效果。
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教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亲自"触摸"知识,获取知识,体味学习的快乐。
3.1趣读文。文言文教学首要任务是教学生会"读"。"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这是诵读的功效,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语言,品味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
文言文课堂要让学生大胆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摒弃独占课堂,串讲到底的传统方法,努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改变初中古文教学那种枯燥的一字一句教读、解析,从阅读入手,通过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首先,学生自己解决读音障碍,自己读文,然后分组比赛读,选出各组朗读好的,出错少的参加全班试读,最后筛选出大家认可最好的就拥有了"教读"的机会。学生教读中如果出了错,让听读者找出来,教读者教读完后当众改正、记忆,几分钟后接受听读者的检验,检验不过关,给予一定的惩罚(如文艺表演)。在教学环节的开展中,教师激励学生向教师挑战,老师放下架子同学生一起比赛读文,要求教师可以出错(这种错是老师事先安排,学生最容易忽视的),让学生做评判,选出教读者。这两种读法完成下来并不困难,同时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激励性。
实践效果是学生朗读文言文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教读效果比传统的教师教、磁带教要好;学生们也能及时寻出断句、读音中的错误,并加以更正;每个学生都有了被认可,被肯定的机会,大大激励了一些厌学者也能积极投入到读文活动中来;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多了,不再距千里之外,创设了师生愉快协作的教学氛围,便于教师及时查漏补缺。时间不长,学生们自读文言文的习惯初步养成,也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基础技巧。
3.2趣解文。会读了,就要解析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笔者在解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趣解法"。
3.2.1用"图"增趣。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篇目里游记文占了不少篇幅,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满井游记》等,以记景来抒志。讲解此类文章,首先要对文章中所记之景加以熟识,于是笔者就利用"图"来强化,学生与教师边读文边画图,根据课文内容可画游踪,也可画景致。如讲解《小石潭记》一文,此文以作者游踪为线索,展出景致,抒志。于是教师就选一两位学生同教师一起画"游踪图",其他学生齐读文章,读完画完,学生评图,评出最能促进讲解和背诵的"图"辅助讲析和背诵。这样做学生兴趣大增,积极参与,不仅能将写景部分的内容疏通了,还能较快掌握这部分文言文常识并能较快的背诵。这样做还为后面的讲解打下好的基础。
3.2.2用"故事"提趣。"故事"最能吸引人,讲解文言文时恰当、多样的运用"故事",可以提增"趣"味,吸引学生去了解课文,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在教学中或插讲"故事",或让学生改写"故事",或让学生表演"故事",形式多变。如讲授《满井游记》一文时,教师插讲了袁宏道当吴中县令时苦瘦苦忙,进退狼狈的故事。在讲授《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就让学生将此文改写成"情节完整的故事",并交流评奖。
形式多样,故事的穿插,使文言文课堂教学"趣"味提增了,学生的参与性更为积极主动了。
3.2.3用"历史"串趣。文史一家,文言文反映的就是历史,展现的就是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各时期的历史事件,历史上有名的人事。如《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庄子故事两则》之类的文言文,我就会用相应的"历史事件"稍加"串讲",用历史来辅助学生学习文言文,体会文章主旨,同时学生也能对历史知识加以补充,这就是"串"出来的趣味。
3.2.4用"信息"补趣。语文教师要让文言文教学生动有"趣",就要作充分准备,现在最好的帮手就是"信息技术"。为了让课堂焕发新的生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问题。教师要学会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的技能,不仅要具备上课时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还要具备利用网络收集有关提高教育质量的资源能力。
我在讲文言文的时候,适时运用课件,利用网络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下载相关视频材料,来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文言文教学拥有了新的、现代的气息,达到"借他人之杯,浇自己之块垒"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