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熊猫资料

熊猫资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熊猫资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熊猫资料

熊猫资料范文第1篇

1、大熊猫是我们熟悉的动物,十分可爱。它的眼睛都是黑色的,圆圆的耳朵像个小球,肚子雪白雪白的,它的四条腿非常短,但是非常灵活。

2、它最受吃竹子,虽然竹子很硬,但它的牙十分锋利,不一会儿一顿美味的竹子餐就进到它的肚子里。

3、大熊猫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来源:文章屋网 )

熊猫资料范文第2篇

大熊猫,一般称作“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色为黑白相间,被誉为“中国国宝”。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物种,属熊科,现存的主要栖息地在中国四川、陕西等周边山区。2004年全世界野生大熊猫数量约为1590只。成年熊猫长约120~190厘米,体重85到125公斤,适应以竹子为食的生活。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可爱模样深受全球大众的喜爱,2012年11月,最古老的大熊猫化石在西班牙出土,表明大熊猫的祖先或源自欧洲。

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思即为“像猫一样的熊”,记者们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说惯了,也就很难纠正。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

熊猫祖先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后来同期的动物相继灭绝,大熊猫却孑遗至今,并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所以,有很多科学价值,因而被誉为“动物活化石”,中国把它誉为“国宝”。如今大熊猫分布范围已十分狭窄,仅限于中国的邛崃山、大小相岭和凉山局部地区。大熊猫栖息地的巨大变化近代才发生。近几百年中国人口激增和占用土地,很多栖息地消失了。

目前,我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以便更好地保护这一濒临灭绝的活化石。大熊猫的存亡,早已为世人所关注。今后为保护和繁殖大熊猫,还需要继续寻找别的居住区,给熊猫一个良好的生活条件,以使其物种延续。

熊猫资料范文第3篇

熊猫金币的获奖,标志着我国精制贵金属纪念币尽管起步不久,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各国剧烈角逐的这个领域里,中国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中国第一套熊猫金币的设计者之一,每每回忆那段设计过程,总是心有感触。

1981年初,国家决定设计和制作中国熊猫金币,上海造币厂(上海造币有限公司的前身)接受了这项任务。当时造币厂接到造币局的通知,觉得很突然,而且时间比较仓促,于是组织了十位设计人员,并决定在规定时间内每人提交自己最满意的一幅设计作品,然后送交厂部,讨论后送到造币局。

众所周知,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憨态可掬,稚趣盎然,广为世人所喜爱。长期以来,熊猫的形象不但活跃在各类艺术形式的作品之中,还通过交往,给世界人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赢得了“友好使者”的美称。熊猫的形象,人们太熟悉不过,这反而给熊猫金币的设计增加了难度。

设计伊始,我们从查考图片与文字资料入手,以期掌握熊猫的生理、生活特性和进化历史。在了解熊猫的习性之后,我们便成了动物园的常客,对可爱的熊猫反复进行观察,认真写生绘画。那段时间,只要提起熊猫,它那文静的外表、好动的性格、娇憨的动作、温顺中略透野气的形象,便立刻浮现在眼前。

当时设计的时候也没有任何要求,完全按照设计师自己的风格,有的完全卡通化,有的像商品商标的风格,有的完全移植照片上的写真形象,风格多样。

我当时画的设计稿,熊猫保持坐姿,头略抬,手上拿着竹子,好像在跟观众问好,熊猫的视线跟观众的视线是迎合的,好像在跟人们亲切地说“你好”。怎么安排表现手法呢?太写实没有美感,变形太过又缺乏真实性。如何在写实的基础上表现得生动一点,写实和卡通风格相结合是最佳的选择。可能因为这幅设计稿是在真实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集中表现出熊猫在人们心目中既定的审美形象,最后造币局经过反复推敲,选定了这幅“熊猫吃竹图”作为82版熊猫金币的基本图案。

将图稿雕刻成模,这是铸造纪念币的难点之一。纪念币由于材料和工具的特殊,一般绘画中的丰富色彩,在金属币上基本归结为一色,只能以雕刻层次来表现色彩的变化。

熊猫天赋的黑白两色以及皮毛柔和的质感,是当时铸币工艺处理上的最大难点。如何用铸币工艺完美而且精确地在纪念币上表现出熊猫黑白两色的关系,当时设计人员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一开始的设想是熊猫黑毛的部分完全粗化,白毛的部分完全细化,用粗细来区分黑与白,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就不断地提出设想,然后再次,然后再提出。偶然间,我们几个设计人员在欣赏、研究国外的精制纪念币时,发现英国的币,也就是所谓精制币,底面是非常亮的镜面,而浮雕部分是喷砂的,底面的镜面在某一种角度的光线下突然发黑了。我们立刻联想到,在中国最传统的石窟造像里,也有一种将形象的某些凸出部分进行凹雕的处理,由于光线的反差也有颜色更深沉而产生浮凸的效果。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国内的传统工艺共同启迪了我们。

但是落实到熊猫金币上怎么做?我们把熊猫的四肢、眼、耳等需要做成黑色的部分凹刻下去跟底面一样平,然后进行特殊的抛光磨亮,造成镜面效果,正面看是黄金的本色,侧面光线下就呈现出黑色的效果。对熊猫的其余部分进行浮雕喷砂处理,这部分无法吸光,就呈现出黄金的本色。我们在借鉴这种表现手法的同时,又大胆地运用木刻的刀法技巧加以处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总结地说,就是镜面抛光与喷砂凝霜两种工艺结合,这样既有强烈的黑白对比感,同时又产生了柔和的皮毛质感,使熊猫的形象饱满生动。

考虑成熟了,我就搞了一个石膏模,拿吴作人的一幅画做了一个大胆的试验,车间的师傅按照这个处理来做,只实验一次,就成功了。中国早期熊猫金币的“以凹作凸”就这样成形了。凹刻法定位其实是从配合工艺需要的角度考虑而选择的独特雕刻手法,我们在做熊猫金币的设计时必须考虑工艺,再去想用什么雕刻表现手法来表现。

就这样,经过一年左右时间的努力探索,我国第一枚熊猫金币终于试制成功了。1982年秋,当熊猫金币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发售时,立即得到了广大顾客的好评与赞赏。

82年版熊猫金币出来以后反响很大,所以我们就决定继续做83年版熊猫金币。83年版熊猫金币图案选择了熊猫在竹林间行走的动态,在形象、结构上处理得更美更活泼。而且在底部增加了一个“灰面”,使熊猫的黑白关系显得更加突出、明朗。我还特别在熊猫形体轮廓上加了一条线,用中国传统木刻刀法技巧加以处理,突出熊猫的整体轮廓,视觉上更精确。熊猫毛发的雕刻也用更加细密的线来表现,突出毛发部分的实体感觉,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这一枚熊猫金币终于在1985年度世界硬币比赛中独占鳌头,荣获了该年度世界“最佳金币”奖。在1986年的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比中,熊猫系列金币又获得了百花奖中的“金杯奖”。

我在设计83年版熊猫金币时,还有两个记忆深刻的小插曲。

第一个插曲:差一点成了“三脚猫”。我在设计83年版熊猫金币初稿时,熊猫后面的一条腿画得很小。图稿上报后,当时负责这项任务的贡清栋处长特来电问之,缩小到产品后是否会不清楚。我想,金币实际尺寸确实很小,最小的1/20盎司金币直径只有14毫米。如果在制模研磨过程中稍有疏忽,就会磨掉这只脚,不就成了“三脚猫”!后来我在石膏型雕刻中,加大了这只脚的形状,终于成就了一只又平稳、又可爱的国宝熊猫。它已稳步走出中国,走向了世界。

熊猫资料范文第4篇

大熊猫,也许我们更应该称它“大猫熊”,因为它的确是熊类的近亲,而是猫类的远亲。只是上世纪中国大陆一次汉语读写顺序的“西化”改变,造成了这一“谬误”,现代中国大陆人也就认可了这一将错就错的习惯,使这一“似熊非猫”的动物有了不同于其“族谱”的名称。好在在其“家谱”中它是惟一的成员,大熊猫科中只有这一个属,这一个种,不可能混淆,就连最挑剔的动物分类学家也认可了这一“错误”,因为它是惟一的独有的,特别的。可是在台湾的书刊上仍保留着“猫熊”的称呼,你可别大惊小怪。

一说到大熊猫的“发现”史,就会提到法国传教士戴维,认为是他在1869年发现了这一让当时西方世界都难以认同其存在的“奇怪”动物,很多人认为世界上不可能有这样“构思”特别的生灵。庞大的身躯像头熊,但黑白分明,圆圆的白脑袋,又镶着两只黑眼窝和黑耳朵,黑色的前后肢被白色的背腹泾渭分明地隔开,宽扁的尾巴紧包臀部,像是无尾。更不可思议的是怎么看都是食肉动物的它,却是一个素食者,而且食性狭窄到仅以小型竹子为基本食谱。为适应用前肢抓握和食用竹干,竟会由桡侧腕骨特化为有抓握能力的“第六指”――伪拇指。基本上是食肉动物的消化系统――单胃、不反刍、肠道较短、没有盲肠,但为适应以竹为食的需要,整个消化道布满了丰富的黏液腺,分泌黏液以包裹竹子残渣,保护消化道黏膜不受磨擦损伤,以利不完全消化的竹子残渣排出体外。为从低营养物质的竹类食物获取足够能量,大熊猫每天最少要花14小时以觅食和采食,食量可达30-60kg。当你看到它的初生幼子,更会让你惊愕,一只80-90Kg的成年雌性熊猫,其幼子出生时只有100-150g,仅是母体的1/700:全身肉色微被稀疏白色乳毛,双眼未将无听觉,不能自主排便,几乎完全无对自然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就像是袋鼠的幼子。这种原始而有特色的繁殖育幼行为和典型晚成型幼子特点,使这一物种更充满了神秘性。

其实对于戴维神父的“发现”,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由他将大熊猫这一神奇物种介绍到了西方,并由确信它存在的科学家在1870年按现代分类学的规定给与了科学命名。其实在中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就已知道大熊猫的存在了,只是当时不叫大熊猫,而称为“貔貅”,记载其具体分布的是我国成书于2700年前的地理著作《山海经》,“似熊,黑白兽……产于邛崃山严道县南。”由于古代没有系统的分类和各地的俗名众多,则大熊猫在中国历史上有了一长串的名称,如貔,貔貅、貘,貊,猛豹食铁兽等。直到上世纪30年代,中国首次在重庆一公园内展出大熊猫,说明牌上分别用中英文写着“猫熊”和“Panda”,大熊猫的这一现代名称才走进了记载。至于如何从“猫熊”变成了“熊猫”,那就是上述的另一个故事了。大熊猫作为一个形态有趣的物种登入了科学记载的卷册,虽当时在其原产地仍是默默无闻,可在西方却出现了“熊猫热”,大熊猫成了“猎奇”的目标,引来了一批批动物学家探险家、狩猎家旅行家,不远万里,不惜千金进人中国四川岷山,邛崃山,想捕捉到这种中国才有的珍奇动物。以至于当第一只活体大熊猫1936年带到美国时,轰动了西方世界,引发了又一轮的世界大熊猫热。有统计表明1869-1946年间,国外有二百多人次来中国调查,收集、捕捉大熊猫:仅1936-1946年10年间,从中国运出的活体大熊猫就有16只,至少有70具大熊猫标本进入多国博物馆。

其实,大熊猫在中国不被人关注并不一定是件坏事。“藏在深山人未知”,那是人类和自然和谐的表现,说明还未受到人类的“侵害”。被皇帝,郎中们“关心”备至的老虎,犀牛,在中国几乎早被赶尽杀绝。大熊猫是幸运的,它躲过了古代和近代的追杀,也仅仅是藏于深山,人们没有发现它身上有什么有用的“东西”。但当大熊猫随现代人一同进入50年代后,大熊猫想不“出名”都难。在国内,首先是科学家们建议要划留一些不同代表性的天然林作为研究的基地后又发现,大量森林采伐导致一些珍稀物种的大规模破坏,加之无保护意识的野生动物猎杀严重,大熊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威胁,在国际上,自然保护事业正在兴起,有识之士开始审视人类与野生动植物的自然关系。世界上影响巨大的国际非政府保护组织――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现称世界自然基金会)1961年又独具慧眼,在世界众多生物中甄选大熊猫作为会徽,将大熊猫作为世界自然保护的象征,大熊猫又有了新的世界意义!

客观地说,中国没有哪个物种像大熊猫这样受到中国和世界的关注,其保护不但是中国投人最多的,也是国际社会投入和关心最多的。几乎可以说,现在大熊猫的任何消息都是新闻。其命运牵动着人们的心,也关乎那些和它同生存于同一片栖息环境中的众多生灵。它是一杆旗,是一个保护的伞,只要大熊猫受到了有效的保护,只要大熊猫能延续下去,那它所惠及的将是那里的所有生灵,那里的人们。为此,不论是70年代初和80年代初分别发生的大熊猫分布区箭竹大面积开花,还是这次发生在大熊猫主分布区的汶川大地震对大熊猫保护的影响,都是中国和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应该说中国和世界对大熊猫的保护都是尽力的,早在1963年就建立了第一批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卧龙,白河王郎喇叭河让水河五个自然保护区,1979年就将大熊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当前,几乎所有大

熊猫现存分布的区域都在不同程度地受到保护。截至2007年底,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已达62个,保护区面积达325万平方公顷,覆盖了71%的大熊猫种群和栖息地的57%。作为国际自然保护的先驱,第一个受中国政府邀请来华开展保护工作的国际非政府组织,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1981年开展并资助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大熊猫的保护和研究。合作建立了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出版了第一本大熊猫研究专著《卧龙的大熊猫》,开展了大熊猫及其栖息的全面调查,制定了第一份大熊猫保护管理计划,引起了国际保护领域对中国这一特有物种的再次广泛关注。而且这一保护合作至今越来越深人和壮大,以中国各级相关政府部门和当地社区为主体,更多的国际保护组织在支持并已参与到这项以大 熊猫为旗舰的景观综合保护大型项目中来了。

在祥云托起的2008北京奥运会上,作为中国特有,世界关注、形态独特的大熊猫位列五个吉祥物之一的“晶晶”,这是众望所归。这里不只是自然的熊猫,也是大熊猫社会认知和文化价值对世界的贡献。大熊猫保护不仅是为了它的自然价值,长久来看也能影响人的认识和行为,更显现的是它的文化和社会价值。作为世界濒危物种保护的象征,在人类生物多样性认识和保护的历史过程中,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大熊猫保护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中国,而且也是世界自然保护的需要。人与熊猫的和谐,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大熊猫都是自然的主体之一。人类对熊猫生存需求的满足,也是对可持续发展所负责任的履行,是人类自我生存的需求。适合大熊猫栖息的环境是健康环境的标识,是人类需维护的环境,保护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也是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其在美学,科学,生态,娱乐等方面的价值更是方兴未艾,对人类的独特贡献将是深远的。纵观全球濒危物种保护的成就,大熊猫保护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实例。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科学家 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分布区社区以及国际社会和非政府保护组织共同贡献的结果。在与国际社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交流和互动上,大熊猫无疑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可以肯定地说,大熊猫保护引领了中国自然保护事业的快速发展。虽然各方对大熊猫的保护是重视的,但我们仍不能认为做得已经够了,这一物种的命运仍悬于人类的未来发展决策中。其内在进化生物学特点,如不能适应人类改造的环境,食性单 繁殖力低,幼子死亡率高和遗传多样性低等因素,无疑长期会影响大熊猫这一物种的自然历史进程,但外因――人类活动对其栖息环境的侵害将是导致大熊猫衰亡的关键。

四十多年的大熊猫保护,其前20年是缓慢而多有挫折的,规模化的保护也只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即便是规模化的进程也是徘徊于长期保护和短期经济发展需求的尴尬中,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重点完全左右着大熊猫的命运。二十多年前列出的直接威胁大熊猫生存的主要威胁因素――森林采伐、林地开垦、盗猎误捕、放牧采集等尚未完全消除,现在新的更大威胁已接踵而来。已建和拟建的等级公路高速公路、铁路穿行于现存不多的大熊猫分布区,梯级水电大坝几乎截断了大熊猫栖息山系的一级,二级甚至三级河流,已探明和开采的矿区星罗棋布于大熊猫繁衍和曾经繁衍的山沟,蜂拥而至的大规模旅游已将若干个大熊猫分布的旅游区和保护区挤出了大熊猫记录名单。而这一轮威胁对大熊猫的长期生存是致命的甚至是不可逆的,其威胁程度不是以前的因素可比拟,可同日而语的。

保护自然生物物种的根本在于保存其长期繁衍需求的栖息环境,大熊猫的未来也是一样的,它不但需要有食物有水,有隐蔽的地方,它更需要更多个体种群间的交流。没有了交流,熊猫不能繁衍后代,过少个体的交流,会出现近亲衰退而灭亡,无种群间的交流,使遗传多样性迅速丢失而灭种。而目前上述基本建设发展,没有那一项不是在直接切断大熊猫繁衍生存所必需的“交流”。这种使大熊猫栖息地严重破碎化的发展驱动,结果只能是现已残存不多的大熊猫栖息地进一步缩小、丧失,退化,破碎,进而导致大熊猫种群数量下降,种群消失或形成小种群、近亲繁殖衰退,直至这一珍贵物种更加濒危,灭绝。这不是耸人听闻,如果不能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和长期对策,不但现有的大熊猫保护成果会丧失,未来半个世纪将可以看到我们可以自食的“恶果”。过去30年,我们丧失了16.5%的大熊猫栖息地:过去50年,我们丧失了55.1%。未来50年,即便是我们不再侵占大熊猫一寸家园,那也仅有23000平方公里的栖息地散布在川,甘,陕三省南北狭长的六个山系――凉山小相岭、大相岭邛崃山,岷山、秦岭。在大范围上,这六个山系的大熊猫种群早已被人类开发割裂:在小尺度上,现存约1600百只大熊猫也已被人类割裂为18个在地理上相互隔离的种群。实际上熊猫已被和将被人类活动和自然隔离为多少个已不能有效繁殖交流的小群体,那是还无法得知的悲哀!

大熊猫的未来是有希望的,但不是乐观的,保护大熊猫还有时间,但留有的机会已经不多了!这完全取决于这一代人的意愿和努力,我们的发展能为大熊猫的生存留有怎样的机会)我们愿为大熊猫的繁衍留出多少家园?这是需要中国政府制定大熊猫保护的长期规划并严格实施,需要在经济发展中和谐自然保护的需要,需要大熊猫分布区域社区的谦让和牺牲,需要国际和国内自然保护组织的不懈支持和努力,现在的当务之急是 第一是将现存的大熊猫栖息地全部用自然保护区等方式保护起来,进而恢复那些曾有大熊猫分布的潜在栖息区域,第二是在大熊猫分布区建设可能影响大熊猫活动和栖息的工程和开发时,必须对可能的影响进行专家的独立论证,能不建的坚决不建,关系国家生计必须要建的,要有补救和恢复措施,使对大熊猫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国家决策部门要把住这个关,第三是对大熊猫分布社区在保护过程中影响到生计发展的,要帮助他们寻找替代生计和产业,并支持他们的传统可持续生活,生产和发展。对于第一当务之急,中国在一些组织的帮助下是有可能实现的,第二条则需要国家权力部门将“大熊猫因素”纳入国家基本建设环境影响评估体系并严格执行,需要强有力的法律和政策保障,第三个方面则需要政策引导和倾斜的关心,一些卓有成效的示范项目已在一些社区引入,现在要做的是更多示范项目的探索和推广,一些国际非政府保护组织和地方政府在这方面很有经验。

据悉,国家有关部门已制定了一个大熊猫保护的十年计划,主要目标是实现上述第一当务之急,但其实施的力度将取决于中央政府能拨付多少资金,川陕甘三省各级政府也在努力地保护着大熊猫,以使他们的骄傲繁衍下去。为支持中国大熊猫的保护,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已在中国开展了30年的不懈保护努力,最近又制定并实施了名为“跳动的绿色心脏”的大熊猫景观综合保护项目,投入五千多万元人民币,以期在上述三个的当务之急的目标上有所贡献和改变。还有其他一些国际非政府保护组织也进行着有关于大熊猫保护的努力,众人拾柴火焰高。大熊猫的未来是有希望的,但希望能实现多少将取决于我们这代人的决策和努力。是喜,是忧,把握在我们手里,把握在中国政府手里。保护大熊猫只是向人类社会摇旗呐喊的一个旗帜,根本的目标在于保护在这一大伞覆盖之下的所有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体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保护大熊猫不只是为了这一奇特物种的繁衍长存,而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的繁衍和发展,难道你不需要为自己和后代做点什么吗!?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物种项目

跳动的绿色心脏

跳动的绿色心脏即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长江上游太熊猫分布区整体景观保护和社会经济可 持续发展项目。在中国版图上该项目将大熊猫已有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整合起来从景观水平上对森林草地湿地湖泊等功能性生意系统及其相关地主要物种加以整体保护,这一整合区域恰在此时似一颗绿色心脏。该项目目标为到2030年有效降低或消除大规模人类活动因素对大熊猫种群生存和繁衍的影响,提升和优化已有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扩大潜在的大熊猫栖息地,建立必要的生态保护走廊带同时在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建立以替代生计和替代能源为支撑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体系且对区域内的森林草地、湿地和湖泊等多种功能性生态类型及其相关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如金丝猴朱鹘等从整体上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岷山景观大熊猫栖息地保护项目

岷山山脉是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山系,因此是这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代表物种生存繁衍至关重要的区域。虽然岷山山系的大熊猫种群数量最多但却因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等原因被隔离成三个种群,即岷山A、B、C种群。

该项目目标为在平武ICDP取得的经验基础上,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与合作相伴协力推动岷山大熊猫保护地和保护行动网络的建立开展统一生态监测和巡护工作协调各保护区的反偷猎行动,联合开展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和宣传加强保护区之间的交流和协调。同时,加快提升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实现岷山大熊猫受保护栖息地面积的扩大和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增长。

秦岭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项目

大熊猫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自然保护的象征。它所面临的威胁代表了野生动物保护的主要问题栖息地丧失退化和破碎化偷猎,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与保护需求的冲突等,中国正处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尤其自然生物资源极为丰富的西部省区将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实施众多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该项目目标为调动和发挥各界力量尤其是非传统的保护力量,使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思路和方法在政策决策管理投资和消费各个过程中得以应用。使秦岭成为以大熊猫为代表的野生动物的完整家园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最新动态

首批全自动气象现象站在大熊猫牺息地毫成并投入使用

2010年7月1日,首批全自动气象观测站在大熊猫精栖息地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意味着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的气候变化状况将被实时监测,而气候变化对大熊猫活动及其栖息地的影响也将被了解。作为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与四川省气候中心合作的“大熊猫栖息地气候系统化研究”项目的一部分,这两个全自动气象观测站将收集降水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最高湿度,最低湿度,平均湿度以及水气压等气象因子,结合栖息地周边原有气象资料,推算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近几十年来栖息地气候变化情况,再结合大熊猫活动及栖息地质量变化,更清楚地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大熊猫活动及其栖息地影响,从而有效指导野生大熊猫保护攻略,开展保护活动。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秦岭青年使者

2010年7月26日,WWF(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全国15所高校举行的。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秦岭青年使者“活动落下帷幕。两百多名秦岭青年使者作为第五批志藤者分别奔赴秦岭大熊猫栖息地,丹江殛嘉陵江湿地的多个社区,开展了为期十天的社区服务工作。“WWF秦岭青年使者”活动的目的是通过青年志愿者的活动,促进高校科技力量和秦岭山区问的紧密沟通和交流,推动秦岭的生态保护和社区的绿色经济发展,更好地保护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缓解社区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压力。组织“秦岭青年使者”是WWF(世界自然基金会)2006年初提出的,这个想法立即得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等省内学校的积极参与,随后迅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志愿者活动,并获得由团中央颁发的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者项目奖。

电能代替传统能源的微水电项目

从7月11日开始,在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帮助下,四川凉山野生大熊猫保护区周边的居民将用上清洁低碳的电能,代替传统燃烧薪柴产生的能量照明,取暖,做饭,煮猪食等。这种农户使用水电站产生的电能代替传统能源的微水电项目在四川大熊猫保护区周边社区乃至全国都是一个新兴的模式。2010年,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将在凛山州大熊猫保护区周边社区资助建立80台微水电站,预计2011年,还将有另外60台微水电站投入使用。它标志着大熊猫栖息地局边社区将逐步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减少薪柴的使用,保护大熊猫栖息地;同时通过减少燃烧薪柴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熊猫资料范文第5篇

法国传教士戴维

皮埃尔・阿尔芒・戴维,1826年出生于法国比利牛斯山区。35岁时,戴维认识了法国科学院的汉学家儒莲先生,儒莲向他介绍了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国度――中国。此后,戴维就一直寻找到中国进行传教的机会。1862年2月,36岁的戴维终于被批准到中国传教了。

去中国之前,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部主任米勒・爱德华兹交给戴维一项任务:帮助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到中国采集动植物标本。抱着“探索真理就是认知上帝”的神圣信条,戴维来到了中国。

在此期间,戴维收集了不少标本。1865年,他作为一名天主教神职人员,被正式派往北京。

在中国传教之余,戴维采集、整理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动植物标本,寄回了巴黎,爱德华兹教授对此十分满意。经他推荐,法国生物通讯协会吸收戴维为协会会员。这年夏天,戴维前往北京南部考察,在皇家猎苑里,他意外发现了一种从没见过的物种――麋鹿(即“四不像”),于是将其制成标本带回了巴黎,经法国动物学家证实,麋鹿确为世界罕见,博物馆为此发表了戴维的论文。

1868年11月,戴维经汉口、沙市、宜昌进入四川。在重庆法国传教士范若瑟的家中,戴维得到了一个令他喜出望外的消息:穆坪有个法国传教点且生物物种极其丰富。

1869年2月22日,戴维从成都出发,起程前往穆坪。在当地人的帮助下,戴维翻越了海拔3 000多米的大翁顶,来到了宝兴县盐井乡的邓池沟教堂。

大熊猫曾叫“黑白熊”

1869年3月11日,戴维记下了他生平第一次见到大熊猫皮的情景:“在我返回教堂的途中,这条山谷中的主要土地所有者一个姓李的人邀请我们到他家去用茶点。在他家里,我见到一张展开的‘黑白熊’皮,看起来非常奇特。他说我很快就会见到这种动物。我听说猎人们明天就要出发到野外去猎杀这种动物,它可能成为科学上一个有趣的新物种。”3月23日,猎户给戴维带来了一只死去的“黑白熊”。戴维欣喜若狂,他确信这是熊类的一个新种,而且只有中国才有。他将这种动物命名为“黑白熊”,并将动物标本和描述报告寄给了远在巴黎的爱德华兹。这是熊猫实物第一次被介绍到西方,其轰动可想而知。

1869年4月1日,戴维在日记中写到:“我的猎手们在穆坪东部地区(今宝兴县东河一带)守候了两个星期,为我带来了一只‘黑白熊’和6只仰鼻猴,这只‘黑白熊’特别可爱。”

当地的猎手第一次为戴维捉到活体“黑白熊”,戴维在这里为他称为“最不可思议的动物”称体重、量身材、检查健康状况,同时仔细端详这只“黑白熊”毛茸茸、黑白相间的外貌。

新的发现令戴维极度兴奋,他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爱德华兹教授,并附上了描述‘黑白熊’的书面报告。戴维本想将这只活体“黑白熊”送到巴黎,没想到“黑白熊”经不起运送途中的颠簸和气候变化,不幸死于途中,戴维只好将它的标本送到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

描述报告当年就在博物馆的《新闻公报》上发表了,报告是这样叙述的:“据我的猎人讲,‘黑白熊’体形大,耳短,尾很短,毛较短,四足下有很多毛。颜色为白色,耳朵、眼圈、尾尖和四肢呈黑褐色,前肢黑白部分向肩胛延伸,在背脊上汇合呈带状……我刚获得一只幼体,并见过成体的皮,毛色均相同,颜色分布也一致。我从未见过这种动物。这可不可能是科学上的一个新种呢?在过去的20天里,我雇佣了20名猎人来猎捕这种奇特的熊的成体。”

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将这张“黑白熊”皮展出后,谁也不认识。人们通过兽皮看到它有一张圆圆的大白脸,眼睛四周有两圈深深的黑斑,像是戴着一副墨镜。于是有人断定,世界上根本没有这种动物,皮是假的!也有人说它是一种奇异的熊。爱德华兹教授经过对“黑白熊”毛皮和骨骼的仔细研究,发现戴维在物种的判定上出现了错误,“黑白熊”不是戴维所认定的熊属类,而是与小熊猫相似的另一种熊猫。

将大熊猫命名为“Panda”,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戴维神父的名字缩写为P.A.David,Panda,恰好与其谐音;另一种说法是,在发现熊猫的宝兴地区,当地人说尼泊尔语,在尼泊尔语中,熊猫被称为“nigalya-ponya”,意为“吃竹子的熊”,而Panda就是它的变音。

大熊猫的发现,震惊了世界――西方学者的猜测得到了证实:在遥远的东方,果然存在着冰川时代的“动物活化石”!戴维这个来自19世纪的法国传教士,从此将世界关注的目光转向了中国西南这片森林密布的崇山峻岭。

1872年,戴维病了,两年后他退休回了国。从此,戴维再没有来过中国。

1900年11月10日,戴维在法国巴黎病逝,终年74岁。

大熊猫“出生证”回家

2002年11月,时任四川省雅安市副市长的孙前带队赴法国访问戴维故乡,并在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见到了陈列的宝兴大熊猫模式标本及相关资料。这件大熊猫模式标本,正是当年戴维从宝兴带回的那只大熊猫标本。在详细了解戴维在中国的神秘之旅后,孙前萌发了一个念头:雅安是大熊猫的故乡,更是世界大熊猫文化的发源地,如果能把当年戴维发现大熊猫的报告和爱德华兹教授的鉴定报告这两份文件送到大熊猫首发地的话,作为世界自然保护地核心区的夹金山,将被赋予更加厚重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