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带有一字的成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符合条件的只有两个:
1、分崩离析。释义:崩,倒塌;析,分开。意为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借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造句:只是由于一个错误的决策,使得一个国家分崩离析了。
2、铢分毫析。指细微地分析。出自宋代朱熹《朱子语类》卷八。造句:学问须严密理会,铢分毫析。
(来源:文章屋网 )
一、第一境界:激发兴趣,促进积累
“日积月累”内容丰富,有优秀的古诗词、名言警句,也有对联、成语等。教学时,教师要结合不同的内容,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学习和积累的兴趣,促进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变“要我背”为“我要背”,使学习“日积月累”成为学生主动行为。
1.情境运用
生活是学生阅读积累的源泉,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积累才是学生的真正需要。如教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的“语文园地”时,时值班上的两位学生参加市信息技术竞赛,均获一等奖的好成绩。笔者让他们在全班介绍获奖的体会,回忆备赛、参赛的情况,启发学生思考:这两位同学获得成功的事例说明了什么?这与第四单元“日积月累”中哪一句谚语的意思是一致的?启发引导学生比较体会,采用“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这两句比较恰当,采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亦可。这样,联系生活,结合具体的情景,相机引导,有效激发学生主动积累的兴趣。
2.故事激趣
在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中,安排了五句具有人生哲理的格言。让学生积累人生格言警句,以鞭策激励学生。教学时,笔者采用《曹刿论战》的故事导入方法,先向学生生动描述了齐国和鲁国战斗的故事,接着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引出曹刿精辟分析的语言,最后出示课文中的句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借助生动的历史故事,激发了学生自主积累格言的兴趣。学生兴味盎然、热情高涨,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既了解了格言背后所承载的故事,又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了解了格言的意思,促进了积累。
3.现身示范
语文教师站在讲台前,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应给学生以示范和榜样。教师可以在学习之前,有感情地诵读,现身示范,促进学生主动积累。第十二册第四单元,要求积累八句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中的隽语。笔者告诉学生,老师能把这八句话背诵下来,并让学生打开书本逐一对照。除了背诵出句子外,笔者还把作者、作品以及作者的国家准确无误地背诵出来。学生听完教师抑扬顿挫的背诵后,大为惊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诵读积累,他们很快就完成了积累这些富有人生哲理的语句的任务。
4.课件悦情
“日积月累”语句隽永,启人深思。如何让学生自觉积累并在脑海中产生深刻印象?笔者经常采用课件演示的方法,播放与“日积月累”有关的图片、动画片、录音等,愉悦身心,陶冶性情,促进积累。例如,第七册第五单元的“日积月累”中,内容是四幅风景名胜区的对联。教学时,伴随悠扬的乐曲,教师用课件播放对联中所写的风景名胜的图片,如北京颐和园月波楼、四川青城山、济南大明湖、苏州的沧浪亭等,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景色的美,在赏景悦情中促进积累。
二、第二境界:讲求方法,有效积累
“日积月累”语句简短,言简意赅。教材将需要积累的词句逐一罗列,呈现形式比较单一,词句内容较枯燥,词句之间缺乏明显的内在逻辑联系,要求学生在较短时间里完成积累的任务是较困难的。如果采用机械记忆方法,学生易感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讲求方法,丰富积累的形式,提高积累实效。
1.熟读成诵
古人云:“书非熟读而成诵也。”反复诵读,熟能生巧,形成记忆。在指导学生练读时,先要求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引导学生通过质疑、交流讨论等形式,大体了解各语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反复朗读,直至熟读成诵。最后再组织多种的形式进行检测,增强复习巩固、强化记忆的效果。十一册第二单元的“日积月累”安排了六句有关描写大自然的诗句。笔者采用这些形式进行检测:
(1)师生互背。教师读出诗句,学生接着背诵出诗句的作者和作品。也可以教师背诵出诗句的作者或作品,学生接着背诵出诗句。
(2)小组互背。如组织一二组学生背诵前一句诗句,三四组学生背诵后一句诗句。也可以一二组学生背诵诗句,三四组学生背诵诗句的作者和作品,反之亦然。
此外,还可以采用男女生互背、单双号互背的方式。在教师组织下,采取多种形式的背诵,较好帮助学生完成记忆积累的目的。
2.分散记忆
一个学习过程,相对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心理学上认为处于中间阶段的学习活动有可能受到前后两个阶段的干扰。而学习过程刚开始的阶段,前面没有干扰,学习最后阶段后面没有干扰。实践证明,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开头和结尾阶段的学习效果好。采用分散记忆的方法,其主要的原因是增加了学习过程中干扰少的首尾阶段。同时,由于每次学习时间较短,也不容易引起大脑疲劳。
“日积月累”教学的时间仅为一课时,引导学生采取“分散记忆,逐个突破”的方法,可以较好解决积累记忆内容多与课时不足的矛盾。教学本单元伊始,教师将本单元需要积累的词句抄写在黑板上,利用课前准备的时间过关背诵。一周后,再换另外的词句。等学完本单元的课文,也完成了本单元“日积月累”背诵任务。在课前的诵读时,教师重在纠正读音,对词句意思作必要讲解。教学“语文园地”或“回顾拓展”时,重在抽查检测,巩固运用。事实证明,取“分散记忆,集中巩固”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提高积累的兴趣和信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奇特联想
教材编排“日积月累”的词句,呈线形排列,这些词句往往是内容相近、结构相仿。尤其是那些对联和诗句,由于学生对诗句排列的顺序没有清晰的印象,积累难度较大。笔者采用“抓住字头,奇特联想”的方法,帮助学生快速、形象记忆,提高积累的效果。
十一册教材第一单元要求积累六句诗句,笔者引导学生从每句诗句中各选一字,即“花、天(造物)、虫、柳、云、菊”这六个字,代表该句诗,运用奇特联想的方法,将这六个特点鲜明、形象好记的字编写几句话。如一朵特别大的花从天而降,落地后爬出一只只的小虫,小虫子们顺着柳树不停地往上爬,居然爬到云朵上面,云朵承受不了,掉落在地上,砸到了一朵上。这样,抓住字词,奇特联想,组成一串,达到快速记忆、有效积累、不易遗漏的效果。
4.分门别类
中高年级的“日积月累”中,都安排了一个单元积累词语。对于这些成语,除了采用分散记忆方法外,还可以采用分门别类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效积累。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日积月累”中,要求学生积累与“艺术的魅力”有密切联系的十六个成语,但这些成语互不关联,要求学生准确记忆,难度较大。笔者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从中寻找规律,选用合适方法来记忆。学生很快发现,从成语表达的内容看,有关于音乐方面的,有关于绘画方面的,有关于建筑方面的,还有关于书法方面的。积累时,可将十六个词语进行分类记忆。从词语的构成看,学生发现有三个带有“不”字的成语,有两个带有“人”字的成语,有两个带有“笔”字的成语,还有三个带有“梁”字的成语。按照这样分类记忆,就可以轻松积累十个成语,再引导记住其他的六个不同类的成语就容易多了。
三、第三境界:学用结合,深化积累
“日积月累”重在积累,贵在运用。学生在理解、诵读之后,教师可联系实际,帮助学生体会运用这些语句的语境。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激活学生的已有积累,让积累的词语、诗句、对联等互动起来,使积累与运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1.联系旧知
“日积月累”的内容编排上,与单元的主题有一定的联系,从不同年级不同册的内容安排上,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积累的时候,有意识地复习巩固已积累过的内容,不断丰富积累。
例如,在学习第十册的第三单元的“日积月累”中的回文联、叠字联时,可以结合复习第七册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中的相关对联,加深对回文联、叠字联特点的认识。
在第十册第五单元的“日积月累”中有六句歇后语,有四句是与《三国演义》有关,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第八册第八单元的两句歇后语: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在复习巩固旧知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自主意识,提高了对知识的梳理、归类的能力。
2.收集资料
在完成积累的任务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继续收集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摘抄自己感兴趣的格言、警句、对联、诗句等,鼓励他们分类,以方便查找引用。有条件的可以做成卡片,作为座右铭置于书桌、床头,经常用来提醒、激励自己。第十册第五单元的“日积月累”中有六句歇后语,在实际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歇后语还远远不止这些,教师要在课前或课后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三国演义》等名著的歇后语,进一步丰富相关知识,并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主动性。
3.活用词语
中高年级的每册教材中,都有一到两个单元积累成语。这些成语有的是描写课文中的人物性格、品质或文章中某种情境的,有的是描写艺术魅力的,有的是形容创新品质的。成语的内容一般与本单元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笔者引导学生将学习课文与积累成语联系起来,以加深对成语的感知和理解。如第八册语文园地四中的成语,大多是描写英雄人物高尚品质的。学完《小英雄雨来》后,要求学生从“日积月累”的十六个成语中选择合适成语赞美雨来,学生兴致很高,筛选了“出其不意”“神出鬼没”等九个合适的成语。这样既巩固了积累的成语,又深化了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1、侃侃而谈: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2、调嘴学舌:调嘴:耍嘴皮。指背地里说人闲话,搬弄是非。
3、喋喋不休:喋喋:形容说话多;体:停止。唠唠叨叨,说个没完没了。
4、晨钟暮鼓:暮:傍晚。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5、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6、辩才无碍:碍:滞碍。本是佛教用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
7、入情入理:入:合乎。合乎常情和道理。
8、不易之论:易:改变。不可更改的言论。形容论断或意见非常正确。
9、言简意赅:赅:完备。话不多,但意思都有了。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
10、条分缕析:缕:线;析:剖析。有条有理地细细分析。
11、有声有色: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
12、悬河泻水:悬河:瀑布;泻水:水很快地往下流。河水直往下泻。比喻说话滔滔不绝或文辞流畅奔放。
13、口燥唇干:燥:干。口腔和嘴唇都干了。形容话说得很多或费尽口舌。
14、一语破的:的:箭靶的中心。一句话就说中要害。
15、口若悬河:若:好像;悬河:激流倾泻。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像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
16、更仆难数:原意是儒行很多,一下子说不完,一件一件说就需要很长时间,即使中间换了人也未必能说完。后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
17、谈笑风生:有说有笑,兴致高。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18、豪言壮语:豪迈雄壮的言语。形容充满英雄气概的话。
19、一言九鼎: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20、言之凿凿:凿凿:确实。形容说得非常确实。
21、活龙活现:形容神情逼真,使人感到好像亲眼看到一般。
22、口角春风:口角:嘴边。原指言语评论如春风之能生长万物。后比喻替人吹嘘或替人说好话。
23、花言巧语:原指铺张修饰、内容空泛的言语或文辞。后多指用来骗人的虚伪动听的话。
24、头头是道:本为佛家语,指道无所不在。后多形容说话做事很有条理。
25、对答如流:对答:回答。回答问话象流水一样快。形容口才好,反应快。
26、持之有故:持:持论,主张;有故:有根据。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
27、喙长三尺:喙:嘴。嘴长三尺。形容人善于辨说。
28、善颂善祷:关于颂扬,关于祝祷。用来称赞能在颂扬之中带有规劝的意思。
29、雅人深致:雅:高雅,高尚;致:情趣。人品高尚,情趣深远。原是赞赏《诗经 大雅》的作者有深刻的见解。后形容人的言谈举止不俗。
30、微言大义:微言:精当而含义深远的话;大义:本指经书的要义,后指大道理。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31、夸夸其谈: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
32、至理名言:至:最;名:有名声的。最正确的道理,最精辟的言论。
33、一字千金: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4、言近旨远:旨:意思。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
35、海阔天空: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形容大自然的广阔。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36、伶牙俐齿:伶、俐:聪明,灵活。形容人机灵,很会说话。
37、深入浅出: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
38、滔滔不绝:滔滔:形容流水不断。象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39、甜言蜜语:象蜜糖一样甜的话。比喻为了骗人而说得动听的话。
40、绘声绘色:把人物的声音、神色都描绘出来了。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
41、诛心之论:诛:惩罚。指不问罪行,只根据其用心以认定罪状。也指揭穿动机的评论。
42、咳唾成珠:咳唾:咳嗽吐唾沫,比喻谈吐、议论。“咳”也写作“ ”。比喻言辞精当,议论高明。也形容文词极其优美。
43、暮鼓晨钟: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早晨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44、巧舌如簧:舌头灵巧,象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45、不刊之论: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46、强聒不舍:聒:声音吵闹;舍:舍弃。形容别人不愿意听,还絮絮叨叨说个不停。
47、摇唇鼓舌:耍嘴皮,嚼舌头。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
48、崇论宏议:崇:高;宏:大。指高明宏大越的议论或见解。
阅读的过程因人而异。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水平,不同的生活经历,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也由于学习的方法和阅读习惯、兴趣等存在着差别,使得阅读理解实践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逐字逐句的阅读。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在阅读时眼球的运动是跳跃式前进的,并非一词一字地慢慢地往前移动。大脑对信息的接收,通过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连贯起来进行猜想、概括,迅速形成语段大意,虽不一定能一目十行,起码也一目一行或一目数行。那种逐字逐句理解的阅读方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不但大大地减缓了阅读速度,而且使整体理解变得更加困难。
第二,忽视了培养根据上下文线索猜测词义的能力。有的学生一遇到句子中有生词或陌生词组,便迫不及待地去翻字典,这看来好像很认真很勤奋,其实这是一种“勤奋”的“懒汉”的做法。因为他用手的动作代替了脑的思考。如四年级英语考试中的阅读题中曾出现“pajamas”这个单词。同学们没有学过这个单词,因为是判断题,所以做题目时大多数同学都是猜的。其实,根据上下文中的“go to bed”和“wear”,很容易就能猜到“pajamas”的意思是“睡衣”。
第三,缺乏非视觉信息。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不但视觉信息起作用,非视觉信息也起作用。所谓视觉信息是指眼睛感知文字符号而获得的。非视觉信息则是在阅读过程中起潜在作用的,由大脑所提供的。在非视觉信息中最重要的是文化背景知识,非视觉信息越丰富,阅读难度越小。
我们在学校读的英语课本实质上仅仅是精读,因此我们要补充的应是泛渎,读什么呢?我建议读下列四方面的内容:①选一本你感兴趣,且翻最初几页你不查词典也能看懂的英语读物,开始可选一些简易或缩写的读物,如英语儿童读物,然后逐渐向难一点的读物进发。②订一份英语报纸或杂志。现在因为英语的迅速普及,一些优异的英语读物随之出现。这对我们的学生积累非视觉信息是非常有利的。③选一本与你的教科书程度相近的带有英语练习的英语书。这类书的特点是书中的文章短小有趣,可读性很强,因为文章后设置了理解性的练习,学生可读了文章后做这些练习,以检查是否看懂了,看懂多少。④读所有是英语的东西。如:我们在吃东西时包装上的英语说明、逛街时所见到的英语广告、电视上歌曲中的英语词组……
那么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我们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探讨,逐步形成了“导(Presentation)读(Reading)练(Practice)”的教学模式。
1 导(感知教材)
这是知识的输入阶段。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书本知识,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他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了理解和掌握这种知识,学生必须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如果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想象生动,理解书本就比较容易。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必要的感性认识,他们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将生吞活剥,食而不化。为了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阅读前的导入工作,即激活。这些工作可包括:
设置情景,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读的需要,带着目的去读。阅读是对书面信息的理解的吸引,是受一定的目的或需要支配的。
2 读(理解教材)
这同样是输入阶段。理解教材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辩证过程,学生对阅读对象有了感性认识,给理解教材奠定了基础。阅读的种类可分下面三种:①粗读(面式读法)。粗读即粗略地阅读全篇。这是为掌握大意梗概或为侦查是否需要进一步阅读所用的方法。②跳读(点式读法)。这是一种为寻求特定细节,放弃大部分无关内容,只注意某一点或几点的阅读方式。③细读(线式读法)。细读即详细、逐行地阅读,以掌握全部内容甚至分析语言特点等。通过阅读理解教材,能强化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巩固和运用知识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方回;鲍照;诗歌批评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9-0115-02
方回(1227-1307)是宋末元初著名诗评家,诗人,他的《文选颜鲍谢诗评》共4卷,计107首,是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中选编颜延之、鲍照、谢灵运、谢惠连、谢眺、谢混和谢瞻的诗作辑评而成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文选颜鲍谢诗评》有较高的评价,“统观全集”,认为《文选颜鲍谢诗评》胜过《瀛奎律髓》。《四库全书・文选颜鲍谢诗评》[1]1841-1842提要云:
“回所撰《瀛奎律髓》,持论颇偏。此集所评,如谢灵运诗多取其能作理语,又好标一字为句眼,仍不出宋人案臼。然其他则多中理解。……评鲍照《行药至城东桥》诗,谓“‘行药’为‘乘兴还来看药栏’之意”,则误引杜诗。评谢眺《郡内高斋闲坐答吕法曹》诗,谓“或以为‘岫’本训‘穴’,以为远山亦无害”,则附会陶潜《归去来辞》。小小舛漏,亦所不免,要不害其大体。统观全集,究较《瀛奎律髓》为胜,殆作于晚年,所见又进欤?”
《文选颜鲍谢诗评》中选入鲍照诗18首,鲍照(约414―466),字明远,南朝文学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方回对鲍照的诗歌批评,有优点,我们将在下面进行具体阐述;也有不足,不足之处如上面引文指出,方回评鲍照《行药至城东桥》诗时“误引杜诗”,上文也指出方回该书的诗评中有一些“小小舛漏”,但不会影响我们对《文选颜鲍谢诗评》及其中所选鲍照诗评价值的肯定。
方回这18首诗尽管是对《文选》的再选,但毕竟他所做的诗评是带有其诗歌批评的特色,因而有着不可忽视的研究价值。本文试图将他对鲍照的诗歌批评进行阐释。
从诗评内容来看,方回在评鲍照诗时,有着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不同于《瀛奎律髓》中的诗评风格,也与序跋文以及“论诗诗”中相关的诗歌批评之风格明显不同。
方回所选鲍照的第一首诗是《咏史诗一首》,他在此诗的诗评中提出了“建安体法”:
“……唐以来诗人多有此体,李白、陈子昂集中可考。而近代刘屏山为五言古诗,亦出于此,参以建安体法。……”(鲍照《咏史诗一首》的诗评)[1]1851
什么是“建安体法”?从鲍照《咏史诗一首》[1]1851内容来看,建安体法首先体现了方回的评诗标准。方回的诗歌批评,有一个基本的评价标准和衡量尺度,曰:“古诗以汉魏晋为宗而祖《三百五篇》、《离骚》,……”[2]在这里,方回对古诗的批评,是强调“以汉魏晋为宗”,《文选颜鲍谢诗评》中,方回评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时提出“建安风调”:“……然皆规行矩步,瓷砌妆点而成,无可圈点,全无所谓建安风调,故予评其诗而不书其全篇……”[1]1906“建安风调”可理解为诗歌具有“建安风骨”般的品性,“建安体法”则可理解为具有“建安风调”的诗歌法式。
方回在《行药至城东桥一首》的诗评中认为“此亦不得志诗。”[1]1861接着对相关的词句进行了解释,并引用了李善《文选注》相关内容,详细阐释“此亦不得志诗”之原因。
《还都道中作一首》的诗评中,方回认为:“此诗尾句绝佳”。并对尾句的意思做出评价:“守古人之节,不轻出仕,则焉得有越乡之忧乎?”[1]1885可见方回在评诗的同时,也往往加入自己的人生感慨以及价值观念。
在《东武吟》的诗评中,方回解释了诗歌中典故的出处及含义,并高度评价了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诗有笔力”,“李太白诗甚似之。”[1]1888
在《出自蓟北门行》的诗评里面,方回认为此诗“全用楚辞国殇之意”。并指出典故出处,杜甫和鲍照的诗句中都用了这个典故,而且“鲍用又在先也”[1]1889。可见,方回此处用他所推尊的江西诗派“一祖”杜甫,与鲍照相参照,表达出对鲍照这一用典的赞赏,也暗示出唐诗与六朝诗的内在联系。
对于鲍照《结客少年场行》这首诗,方回认为这首诗有劝诫之价值和意义,诗评曰:“此侠少晚而悔者。……可以为戒也。”除了注释,方回还谈到了诗法,指出“‘九涂平若水,双阙似云浮。’此亦古诗蹉对句法。”[1]1889《文选颜鲍谢诗评》虽然不像《瀛奎律髓》那样大谈诗法,但偶尔也会涉及,可见,方回的诗歌批评中,给予后学以作诗之法是题中应有之意。
《东门行》诗评中,方回认为这首诗的主旨是“专言离别之难”,而当他品味全诗直到末句发现,这首诗意蕴深远,回味悠长。虽写离别,而又超越了离别,“不特离别也”,写出了“凡中有忧者”具有普遍意义的悲怨。在方回这段诗评的结尾,他还解释了“伤禽恶弦惊”所用典故出自《战国策》,即今天所说的成语“惊弓之鸟”[1]1890。
鲍照的《苦热行》,方回在诗评中分析了诗歌的脉络,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他由此引发的哲学思考:“热者地之至恶,死者事之至难。”如果“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雠。”结果是“军赏微薄,则必失天下之心矣。”他还指出此诗用典丰赡,“一句用一事,富哉言乎!”[1]1890
在《白头吟》的诗评中,方回认为此诗意是“用其题而广之也”,举出《古白头辞》,指出鲍照的诗是“广其意则不止夫妇间也”。对于诗歌的艺术特色,言简意赅地评为“遒丽俊逸”,赞颂“‘心赏’‘貌恭’一联,至佳至佳。”[1]1891《放歌行》、《升天行》诗评的风格亦如是。
《数诗一首》,这是鲍照的一首很特别的诗。全诗单句奇句从一到十以数字开头,而双句偶句押韵。用数字作诗,“非诗之自然者也”。方回认为紧要处在最后两句。指出“寒士之学十载不成,巧宦之人一朝通显”[1]1897。
《玩月城西门廨中一首》概括解释了诗意,并引用了李善《文选注》表达对其阐释的赞赏,并断定此诗的风格与晋宋时诗歌不同[1]1898。
《拟古三首》的诗评,方回首先认为这三首诗是拟《古诗十九首》,然后对三首诗分别进行诗意的概括式解读,指出并解释第一首诗的两处用典,诗评最后一句同样是带有人生感悟式的评论,表达了对鲍照的同情:“然则(鲍)照竟有荆州之殁,悲夫!”[1]1907
《学刘公干体一首》的评诗风格亦是如此,诗评最后一句“物固各有一时之美也”[1]1908也同样充满了人生的哲思。
《代君子有所思一首》,方回把其中若干诗句摘出并对诗意进行解读,也指明了其中用典的出处。而且,他不仅评论了诗歌本身,还指出诗歌思想内容有警世之作用,从一首诗当中提炼出其普遍的价值和意义[1]1908。
需要指出的是,方回对李善《文选注》评价很高,甚为推重。这在《文选颜鲍谢诗评》中多处引用李善《文选注》内容可以了解到。特别是方回在对颜延年《秋胡诗》的诗评中道:“……李善《文选注》,东坡之所深许。无一事不见本根,无一字不见来历,皆博及群书,间亦有随文释义者。且如此诗‘脱巾千里外,结绶登王畿’,注云:‘巾,处士所服。绶,仕者所佩。今欲宦于陈,故脱巾而结绶也。’能尽‘巾’、‘绶’之意乃佳。又引《东观汉记》‘江革养母幅巾’及《汉书》‘萧朱结绶’事,可谓详细。”[1]1849在所选入的鲍照诗中,方回在《咏史诗一首》、《行药至城东桥一首》、《升天行》、《玩月城西门廨中一首》等诗歌的诗评中都直接引用了李善《文选注》。
或许是因为先唐诗歌距离宋代年代较远,也或许是觉得鲍照的诗歌之中隐含着太多的需要解读的内容,方回对诗歌的背景给出非常详尽的解释,并对诗句中涉及的典故做了阐发。方回所选的鲍照这18首诗歌,评诗的风格基本差不多,只是言多言少的区别而已。他的诗评中常常是以解释诗意、注析用典而不是以阐述作诗技巧、指明艺术特色为主要内容,即使要指明诗歌的艺术特色,也是仅仅用很简练的文字来表达。这是与其在《瀛奎律髓》中的诗歌批评风格不同的。而且,从诗评内容看,方回对鲍照的诗歌批评不仅仅是对诗歌文本的解读,也包含了他对世态人心的关注和评判。方回的诗歌批评有着自己的观念取向和心理诉求,这影响着他对鲍照诗歌的批评。
这种风格的优点在于,他引经据典,对诗歌内容进行了详尽而恰当的解释,这些解释使得读者能够更容易理解诗歌的主旨和内涵。缺点则是对诗歌艺术技巧提之甚少。也许方回认为,相对于唐宋律诗而言,先唐古诗的艺术特色是素朴的。另外,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但方回这方面明显关注不够。而且,“鲍照……还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3]然而,不要说方回所选鲍照的诗皆为五言古诗,整本《文选颜鲍谢诗评》中所选诗歌也皆为五言古诗。这也许反映了方回对五言古诗的偏爱。
总之,方回对鲍照的诗歌批评是有着重要的价值的,即使仅仅从《文选颜鲍谢诗评》一书来看,其意义也不应该被忽视。而且,若把《文选颜鲍谢诗评》与《瀛奎律髓》以及《桐江集》、《桐江续集》中有关诗歌批评的序跋文、“论诗诗”放在一起来做一个系统宏观的审视,就会发现方回其实并不是独尊江西诗派的,他论古诗以汉魏晋为宗,论律诗以“一祖三宗”为尊,并上溯至《诗经》、《楚辞》,以抒情言志为古今诗歌的正统,从而形成了自己既继承前人传统又具有自身特色的诗歌批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元]方回,选评.文选颜鲍谢诗评[M].李庆甲,集评校点,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