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什么是中元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中元节,中国传统节日,别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节期与古老文化中的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有关,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2、“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来源:文章屋网 )
原文:
《游风穴寺因宿默上人方丈》朝代:清 作者:马振垣
出门穿云入,夹路竹松美。
迢递度石桥,楼阁凌空起。
中有默上人,颇悉清净理。
谈经翠微中,探珠碧海底。
天花如飞雪,纷坠虚空里。
绳床肯相借,黄昏同栖止。
萧萧佛火清,琅珰鸣不已。
老僧听溪声,禅心入流水。
愧余尘劳人,诗酒徒自鄙。
愿借金篦灵,刮我眼中眯。
夜久诸天静,镫花结孤蕊。
始知卧深山,白云冷衣被。
中元节作文一
今天,是农历7月14,中元节,当地人称“鬼节”,是个很隆重的节日,每家每户都要吃鸭肉。包糍粑,真热闹,我们家里也做了很丰富的的菜,可我最喜欢的是爸爸买回来的海鲜,有九节虾,青蟹,三文鱼,青蟹的个子绿绿的,有两个像钳子一样的大腿,爸爸拿刀把青蟹切成两半,一不下心就被夹子夹住了,爸爸惊心胆跳的,急忙拿刀来拍打,当你想摸他的时候,它就会用大夹子保护自己攻击别人,,他有又硬又小的眼睛,一碰他,就会缩回去,真逗人,九节虾在袋子里活蹦乱跳,别看海鲜长得不好看,放进开水里,就会大变身,金灿灿的,真诱人,看到了就想吃。
今天过节真开心!
中元节作文二
跟大家讲个真实的故事,是关于昨晚半夜十二点发生的一件怪事。本来那个时候大家都应该在熟睡了,而我耳边隐隐约约传来一阵阵吹声乐的声音,我很好奇,大深夜的,谁还这么闲情逸致?再仔细一听,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其中还伴随着缓慢的脚步声。听,是很多不同的脚步声,这令我更加好奇,但被灌了铅的眼皮怎么也睁不开,声音越来越近。好像欢快又好像悲伤,“不会是死了人的那种哀悼的吹声吧”?我突然被自己这个想法吓到了,身体慢慢向前移,手由不住拉开没有生气的窗帘,眼睛好像被定了法,往哪个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忽然,一张白的发紫的脸向我转过来,邪笑的双眸直勾勾地看着我。手上放着一个遗像框,框中是一个很漂亮的长发女子,似笑非笑!嘴角似乎残留着干了的鲜血,好不可怕!后面吹哀号的人,哦!是鬼还是灵魂?都发笑似的看着我,红红的灯笼像长着满脸鲜血的骷髅,干巴巴的双手慢慢地撕烂你一寸寸的皮肤,已经发黑的嘴巴贪婪地舔着可口的血汁,空洞的眼睛不停发散出幽蓝的火气。我想努力的移动我的脚,身体,甚至我的头,可是毫无用处。总感觉好像少了些什么,咦?怎么没有棺材也没有骨灰盒?难道……我不敢往下想,因为刺骨的冷风吹得汗毛竖立起来,还有我整个人都在打颤!我看的心惊肉跳。后来,再也没后来了!
中元节作文三
今天,爸爸带我去欢乐谷玩,因为欢乐谷在举办“万圣鬼节”的活动,我又开心又紧张。
我们进欢乐谷看见了南瓜怪,人扮的僵尸,穿着骨头衣服的人,还有人带着面具,爸爸带着我玩了很多游戏,真开心。
今天,我印象最深的是恐怖医务室,里面有人的头,手,心脏,内脏,肺,还有死人……,虽然自己还是知道这些都是假的,但是我仍然很害怕,一直牵着爸爸的手,不肯松开,走出恐怖医务室后,爸爸不停的安慰我,一直鼓励我,我终于不恐惧了。
看了那么多恐怖的东西,不知道今晚自己会不会做恶梦?但是,只要爸爸妈妈在我的身边,我就永远都不会害怕,永远都很安全。
中元节作文四
人类文化总是存在一定关联。在祭祀习俗或者殡葬文化上,中国和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鬼节”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中元节被称为鬼节,西方的万圣节被称为鬼节。两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中国的鬼节“中元节”
中国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有些地方会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用木板加五色纸,做成各色各样的彩灯,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有的人家还要在灯上写上亡人的名讳。商行等一些单位,则习惯做一只五彩水底纸船,称为大法船。传说可将一切亡灵,超度到理想的彼岸世界。船上要做一人持禅杖。也有的做成观世音菩萨。
夜幕降临,将一盏盏河灯置放河水中,让其顺水漂流。人们依据灯的漂浮状况,来判断亡魂是否得救。如果灯在水中打旋,被认为让鬼魂拖住了。如果灯在水中沉没,被认为亡魂得到拯救,已经转世投胎了。如果灯漂得很远或靠岸,被认为亡魂已经到达彼岸世界,位列天国仙班了。总之,放河灯一切都是为了祈福祝愿。
西方的鬼节“万圣节”
万圣夜(Halloween)(又叫鬼节,万圣节前夜)在每年的10月31日,是英语世界的传统节日,主要流行于北美、不列颠群岛、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当晚小孩会穿上化妆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户收集糖果。华语地区常将万圣夜误称为万圣节。
万圣夜英文称之“Halloween”,为“AllHallowEve”的缩写,是指万圣节(AllHallow'sDay)的前夜,类似于圣诞夜被称为“ChristmasEve”。“Hallow”来源于中古英语halwen,与holy词源很接近,在苏格兰和加拿大的某些区域,万圣节仍然被称为“AllHallowMas”,意思是在纪念所有的圣人(Hallow)那一天,要举行的弥撒仪式(Mass)。
万圣夜通常与灵异的事物联系起来。欧洲传统上认为万圣节是鬼魂世界最接近人间的时间,这传说与中国的盂兰节类似。美国明尼苏达州的Anoka号称是“世界万圣节之都”,每年都举行大型的巡游庆祝。
万圣节起源于恶作剧,也要求大人带孩子一起出门(一般是大人驾车停在路边,小孩去敲门讨糖)。大人要求孩子只许去门口有节日布置并点了灯的人家,否则不去打扰。另外讨糖过程的始终必须站在大门口等待,不许进屋,讨回的糖也要交大人检查后才许吃。对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给自家制作的食品,也不给未包装的食品。
孩子们会提着南瓜灯,穿着各式各样的稀奇古怪的服装,挨家挨户地去索要糖果,不停地说“trickortreat”(意思是给不给,不给就捣蛋)。要是你不肯给糖果的话,孩子们就会很生气,用各种方法去惩罚你,例如把垃圾倒在你家里等等,直到你肯给他们糖果为止。
然而万圣夜的重头戏还是在餐桌上。你既要准备好美食来招待那些前来捣乱的“小鬼”,更要在这个特别的节日为你的餐桌装扮一番。千万不要让你的客人们小瞧了你哦!
公共场合以及居家周围的节日布置都是自愿的。鬼脸南瓜灯、白网黑蜘蛛、白衣鬼等,都是节日的装点,已全然没有了骇人的鬼魅色彩。有的女学生还在这时候会买一对南瓜或者鬼骷髅的耳环来佩带。如果有哪家的布置做得过分恐怖了,会遭到有关方面的制止,媒体也会令其曝光,让公众指责。
关于南瓜雕空当灯笼的故事。这源于古代爱尔兰。故事是说一个名叫JACK的人,是个醉汉且爱恶作剧。一天他把恶魔骗上了树,随即在树桩上刻了个十字,恐吓恶魔令他不敢下来;然后与恶魔约法三章,让恶魔答应施法让自己永远不会犯罪为条件让他下树。JACK死后,其灵魂却既不能上天堂又不能下地狱,于是他的亡灵只好靠一根小蜡烛照着指引他在天地之间倘佯。
东西方“鬼节”的发展与演变
中元节和万圣节最初都与祭祀习俗有关。但随着人类的发展,都出现了演变。西方万圣节就早发展成为带有娱乐性质很强的盛大活动。而我国的中元节,也正在由传统的祭祀习俗逐渐发展。中元节这天,南方人杀鸡宰鸭,并焚香烧纸,祭祀先人。但也有不少年轻人忽视了“鬼节”这一传统说法,把中元节当做亲朋好友聚会的“团圆节”。从整体来看,西方万圣节现在主要表现为狂欢,而我国在这个传统的祭祀日,主要还是表现比较静穆。
中国鬼节:祭祀祖先,庄重肃穆
在“敬鬼神而远之”的中国文化中,“鬼”是忌讳,死亡更是一种禁忌。人们还不习惯跟“鬼”开玩笑,更不习惯活人“装神弄鬼”。而在西方文化中,生与死被视为大自然的规律,死并不可怕,“鬼节”是可以庆祝的节日。为了节日的好玩有趣,增加节日气氛,同时让小孩子从小不怕鬼,即使是年过六旬的老太太,也会装扮成“幽灵”,恶搞一下。这对于生活在西方历史传统下的人们很好理解,但是这对我们“敬鬼神而远之”的东方国度却不一定合适。即使那些旅居在外很久的华人,很大一部分仍然坚持认为,入乡随俗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中国国情在孩子身上的烙印。孔子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但是最大的问题还不在这里,此“鬼”非彼“鬼”,中西方在鬼节文化的背景和内容上是迥异的,
孔子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在《论语》中明确告诫弟子:“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中国也有自己的“鬼节”,但是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和西方人的万圣节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鬼节文化以我们绵延不绝的宗法血缘传统为土壤,更和我们的慎终追远的传统息息相关。在基督教里面,对于祖先的祭祀是不允许的。而中国人的鬼节彰显的是对先人的怀念。相应地我们的鬼出来的目的主要还是接受人们的祭祀而不是寻找再生的替身,这种信念构成了中西方迥异的鬼文化。
西方万圣节:欢乐活泼,娱乐为主
万圣节的由来是在公元前520xx年时,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人们相信,往生人的亡魂会在10月31日这一天回到生前所居住的地方,并在活人的身上找寻生灵替身,以获得再生的机会。当地居民因为担心鬼魂来夺取自己的生命,故当10月31日到来时,会将所有灯光熄掉,使得鬼魂无法找寻到活人,并打扮成妖魔鬼怪以将鬼魂吓走。随着时间的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渐变得含有喜庆的意味。因此现在象征万圣节的妖怪及图画,都变成了古灵精怪的模样,如番瓜妖怪、巫婆等。喜爱发挥创意的美国人,在这一天则极尽所能将自己打扮得鬼模鬼样,特别是孩子们会穿上每年不一样的万圣节服装,拎着南瓜灯的提篓去挨家挨户地讨糖,说着“trickortreak”,这些都让鬼节变得趣味多了。这也是万圣节得到很多人喜欢的原因。
中元节作文五
本月31号是中元节,看日历表才发现,什么是中元节?我很疑惑.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道教节日能与传统民书相应,主要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即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已成为民俗节日.
本期专访,将带您走近接地气、受欢迎、有个性的民俗学家――高巍。
北京人说北京事 从小就好这口
高老师是地道的北京人,小时候生活在北海前门大石作胡同,是四合院里长大的孩子。这里原是加工石料的作坊,说起这段历史,起码要追述到元朝修建北京城时期,这里曾为皇家加工石料。后又经明清两朝,大石作胡同周边相继出现许多皇家建筑,可以说,到处都沾着“皇气”。高巍的家就挨着故宫博物院宿舍,属于景山和北海的中间位置,童年时代,每天晚上,他都会躺在床上,一边看北海,一边看景山,最后在北海静园的广播声中甜甜入睡。从那时候起,正宗的京味就自然而然地与他的生活融为一体了。
1978年,高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因为分数比较高,被录取到国际贸易专业。当年,这个专业炙手可热,出来的人才不是从政就是经商,令无数人羡慕和向往。然而高巍并不快乐,每天和经济贸易打交道,那不是他的追求。自小喜爱文史的他,整个大学四年都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用“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大学毕业后,高巍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当编辑。在这期间,他有幸结识了一位对他影响很大的著名文化学者,中国百科事业的奠基人――姜椿芳。他被姜老的献身精神所感动,决心要把姜老开创的百科事业继续下去。他用五年时间,克服种种苦难,发起并参与主编了《长城百科全书》。这部书一问世,立刻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不仅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发式,还召开了首届国际长城学研讨会。当时出版界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说他开创了三个第一:专题百科全书的第一,全面介绍长城知识的第一,年轻人编百科全书的第一。巍峨的万里长城绵延不绝,那正是中国人力排万难、智克艰险的长城精神。高巍曾经动情地说,做一件事要有“平地抠馅饼”的精神。这件事的成功使他感到,只要有决心,持之以恒,理想就能变成现实。
高巍对老北京的热爱与生俱来,那股亲切劲自小就融在血液里。当年,他策划了“燕京八景”的图书选题,这个选题得到了市委宣传部和北京市园林局的认可,但他们却发现没人能写。情急之下,出版社的总编辑找到高老师说,要不,还是你来?说实话,起初接手这个任务的时候,他的心里还真没底,不知道从哪入手。但没想到,写着写着,居然写出了感觉。脑子里的那些事,就跟流水似的源源不断地倾注到笔尖上。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内行人写着难,是因为条条框框太多,束缚了思维。而我这个外行人,反而不受任何束缚,能够变换更多的角度去解析“燕京八景”。围绕“琼岛春阴”这个景点,他就从三个方面阐释“春”的含义,深化了景点的文化主题。
紧接着,他又写了一本介绍北京四合院的书,这本书更是独辟蹊径。高巍坚定地说,我有我自己的理解,四合院的本质不是建筑,不是学科,而是人的一个生活环境,我要用我的语言说说四合院里那些事。本着这样的理念,这本《四合院》一下子热闹起来,里面有一年四季的生活,娶媳妇、聘闺女的生活,名人的轶闻趣事,让人越看越有滋味,越看越有意思。高巍老师说,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写文章,一定不要脱离生活,脱离了生活,再高深的学问也开不出好看的花。
俗人说民俗 就是这个味
我们说高老师是俗人,是因为我们都喜爱他。跟他聊了两个多小时,总觉得不够过瘾。他说任何一件事,直接开门见山,从不拐弯抹角,都是用最质朴的语言,最简单的道理向你娓娓道来,让你不知不觉陶醉其中。听着听着,会猛然发现,喔,原来民俗是这么回事。
什么是民俗?高老师说,早在东汉年间就有一本叫《风俗通义》的书,强调作为官员对地方百姓生活要充分了解,然后因地制宜地去施政。说到底,民俗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关联的天时、节气、习惯的生活习俗。比如季节变化,春播秋收,都是民俗的体现。民俗更是让人们与天地、与自然、与自我和谐的一种表现形式。
说到年节习俗,高老师说这并不是什么高深学问,节日来源本身是因为生产生活的需要。拿端午节来说,最初并不是纪念屈原,因为端午节是在夏至前,夏至是炎热天气的开始,他会带来传染病和蚊蝇滋生。怎么办?那就要提前做好准备。所以,在端午节,北京有打扫卫生,给小孩抹雄黄酒的习俗。
说到春节,高老师有些喜形于色,就像一个盼着过年的孩子。他说,春节是辞旧迎新的重要时间点。年的快乐在于为它做准备,花心血去营造的过程,扫房子、剪窗花、贴春联,每做完一件事都觉得离年又近了一步。所以说,民俗的本质不是简单地吃吃饺子,煮煮元宵,而是让人们在参与的同时把日子过好,让大家感受到节日的魅力,从而达到心情愉悦,身心健康的目的。
高老师对民俗原汁原味的理解和讲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无论是电视台还是广播,都争相邀他做节目,做专访。有时一天做七次节目,都把电视台、电台的门槛踢破了。工作人员也跟他开起了玩笑:您怎么又来了?有一次他在什刹海敬老院给老人们讲重阳节,结果老人感动得泪流满面。还有一次,在首都图书馆讲中元节,因为听的人太多,场地都爆满了,身前身后都是人。高老师说,大家愿意听,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但这种成功不是我个人的成功,是我们祖先的文化太灿烂、太丰富、太有价值了。
要入世先出世 洒脱才是真境界
我们觉得高老师身上有一股“仙气”,不是一般的凡夫俗子,举手投足间,总有一种飘逸洒脱之感。采访时无意间发现他胸前佩带着一枚阴阳鱼徽章。我们问他,您这个徽章有什么特别含义?高老师微微一笑说,我对道教文化有些偏好,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道教是中国文化的根底。道教的修行,让人不拘泥于日常琐碎小事,不受喜怒哀乐干扰,不去蝇营狗苟,不把物质的东西看得太重,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高老师深得这些文化的真传,他把名利看得很淡,从不自寻烦恼、节外生枝。当年父母不理解他,为什么不走仕途反而去研究什么民俗?还有当年那些出版界的朋友,现在很多人都是司局级领导,他却连座驾都是“猛蹬”牌,给他个通行证吧,他都犯愁往哪挂!但他真就不在乎,高老师笑着说: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儿,这辈子就没白活。高老师懂得天道法然、知足常乐的道理。
说到这,记者在此爆个料。当初打电话联系高老师做采访的时候,还以为拨错了电话,电话那头声音清脆、热情激昂,哪像50多岁的人?听起来好像比记者的声音都年轻。本来想叫“高老”,结果不得不结结巴巴地在末尾加了个“师”字。闻名到底不如见面,高老师风度翩翩,谈吐不凡,面色红润,中气十足。猛一看像40多岁,使得与我同行的两名女同事,都争先恐后地追问高老师有什么保养秘诀。
难道真有返老还童术?不曾想“挖着挖着”,还真就“挖”出了高老师的三味“长寿药”:一是博览群书,读书不仅能增长学问,开阔视野,还能开发脑筋,每天早晨读上一小时,一天心情都舒畅;二是写日记,高老师爱思考,无论做什么都能悟出点心得来,每天写两三千字,一方面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另一方面对得失做个总结;三是画画,他画画全凭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不拘泥骨法,不盲目模仿,率性而为,笔到意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