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感悟生命的文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生命的短暂与宝贵。
2.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教师板书课题:生命 生命。引导学生发现课题特点,激发阅读兴趣。
过渡:重复使用一个词,作为文章的题目,这是很特别的,也很少见的。为什么要重复提到呢?这是谁在思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这篇《生命?摇?摇?摇生命》。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 逐段朗读,相机指导。
(1)指名读文。
①第一小节独立成段,要抓住段末问号,引导学生读出作者思索的语气。
②第二小节要指导学生读出这只飞蛾的可恶。
(2)相机正音:骚扰(sāo?摇?摇?摇rǎo)?摇?摇?摇动弹(dòng?摇?摇?摇tɑn)
(3)比较字形:震撼——遗憾?摇?摇?摇糟蹋——倒塌
(4)练写生词:糟蹋
2. 浏览课文,交流发现。
(1)课一开始,我们就发现课题很特别。其实课文里还有不少特别的地方。再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你能发现几处?
预设1:课文一开头就提出了一个问题。
预设2:文章中多处使用感叹号,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预设3:文章列举了3个事例来谈生命是什么。
3. 自拟小标题,把握脉络。
小结:生命究竟是什么呢?作者没有明确回答。看来要把生命真正读到我们心里,还需要去细细品读这3个事例,破译蕴藏在文字背后的生命密码。
【设计意图: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理解感悟文本的基础,是“保底工程”。第一课时更要做到课文不读熟不开讲。在这个环节,教师舍得花时间,通过“指名分小节逐段朗读”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熟知程度。】
三、研读赏析,感悟生命
1. 走近“飞蛾”感悟求生。
(1)默读第二小节,思考:你从飞蛾身上发现了哪些生命的密码?
(2)抓重点词语体悟交流。
感悟飞蛾生命的脆弱。
“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
①飞蛾的生命非常脆弱。(板书:脆弱)
②在强大的人类面前,飞蛾显得十分渺小、柔弱、不堪一击。
感悟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
“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①你从文中还解读出了怎样的生命密码?
(飞蛾虽然弱小,却不放弃抗争,它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
②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挣扎、极力鼓动、生命的力量、跃动等)
③指导朗读。
A. 抓住重点词,读出飞蛾求生欲望的强烈。
B. 抓住感叹号,读出作者的惊叹。
C. 师生合作读。
师:就是这样一只渺小的飞蛾,此刻被杏林子抓在了手中(生接读)——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师:只要杏林子不放手,飞蛾的挣扎就是徒劳的(生接读)——(与上同)。
师:只要杏林子的手稍一用力,飞蛾就会失去生命(生接读)———(与上同)。
(3)研读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①此时此刻,杏林子会想什么?
②再读描写飞蛾求生的语句,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珍惜。(板书:珍惜)
(4)指导学生背诵积累语句(指名试背——师生共同总结背诵方法——生激情背诵)。
【设计意图:以“你从飞蛾身上破译了哪些生命的密码”为主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品悟、朗读、背诵等方式的学习,去探究生命,感悟生命,从司空见惯现象中发现生命的密码。】
2. 走近“杏林子”感受坚强。
(1)出示图片,认识杏林子。
(2)引导学生针对人物质疑;教师补充资料,丰满人物形象。
预设1:她得了什么病?
(杏林子十二岁就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
预设2:她为什么坐在轮椅上?
(杏林子的腿不能动,头也不能转,手不能抬,脚不能走,就保持着一种姿势,在轮椅上坐了整整五十年。在她患病的五十年的时间里,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她都在经受着病痛的折磨,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3. 创设情境,表达心声:
(1)现在,你能理解飞蛾为什么让作者震惊了吗?她由飞蛾想到了同样面临生命困境的自己。动物尚且珍惜生命,何况自己呢。
(2)出示图片(杏林子那双变形的手)。
师深情诉说:杏林子就是用这双残缺的手,创作了四十多本著作,成立一个爱心基金会,她还当选为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此时你想对杏林子阿姨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的背景,才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这一环节,教师全方位地向学生展示了杏林子的人生,让学生走进杏林子的内心世界,体会杏林子的生命内涵。】
四、联系实际,畅谈感悟
1. 播放自然灾害图片。
2. 讲述四川汶川地震中彭国华的逃生故事。
小结:是啊,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但是在死亡面前所展现出的对生命的珍惜热爱和永不放弃的精神总会让人肃然起敬的!请同学们再次齐读课题——《生命 生命 》。
近年来,学生自杀、自残、吸毒、伤害他人等校园恶性事件频频发生,处在花季年华的生命在一瞬间消失,令人触目心惊,让人心痛。药家鑫的事件,马加爵的悲剧,不由不让人引起深深的思索。究其原因,有学生本人、社会、家庭、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多种因素,而教育是一个重要原因。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令我们遗憾的是当今的教育没把生命教育摆在合理的位置上,缺乏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缺失对学生生命关怀的教育氛围。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还左右着我们一些教师的教学思想,为了追求升学率,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忽视了学生的人格、人性、道德、意志、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当学生的情感、心灵受到挫折,就出现冷漠、孤僻的性格特征,就会陷入精神的迷惘、情感的危机,就会出现轻生、伤害他人的事件。一幕幕学生轻视生命、推残生命的悲剧,引起我们的沉痛深思,在当今的初中教育中,要高度重视生命教育,各学科任课教师必须把生命教育渗透到各学科中,去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实施生命教育呢?
1.在语文教学的载体――教材中挖掘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的主旨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识、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教育"以人为本",就要凸现生命教育。初中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学科,也是综合学科,蕴含着极其丰富而生动的生命教育的资源。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肩负着生命教育的历史重任。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提炼语文教材中蕴含生命教育的内容,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初中语文课文《春》,是一幅精美的画,形象生动,姿态万千,色彩缤纷,春意盎然;也是一首赞美生命的颂歌,曲调优美,节奏欢快,扣人心弦,发人深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上,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感受春草生命的活力,感悟生命的美好,激发学生珍惜人生的美好时光,奋发向上的情感。
1.1 创设感悟品味的情境。 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让学生感悟海伦凯勒那种强烈的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对光明的渴望,她觉得林中的树,空中的鸟,地上的草都是那么的清新,有活力。假如给他三天光明,她会像迫切吮吸母亲乳汁的小婴儿一样把这些都看清•看细。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感悟品味会体会到,一个健全人是多么的幸运•幸福,从而激起对生命的珍惜•热爱。在阅读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思考。如在《小巷深处》的教学活动中,创设这样的问题:瞎眼的英姨为什么收养弃婴?当你在今后的人生路途中,遇见了弃婴,你该怎么办?通过问题的引领,认识生命犹可贵,千金难易买。 理解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是我们的责任。 在"提醒幸福"一文中,作者对幸福的情景是这样描述的:即使我们的父母垂垂老矣,即使我们的父母一穷二白,就是他们病瘫在床,我们仍可以说,我们是幸福的。因为,在他们百年后,我们可以骄傲的说,当初我们在一起的时光是多么的快乐。人生苦短,让我们大家都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活出精彩,活出意义。
1.2 朗读感悟。"朗读"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是语文学习的法宝,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表达的艺术。其作用在于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思想感情,在朗读中培养说话能力,加强记忆,加深对语文的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都说明朗读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通过朗读这一扇窗口,体会作者的神思匠心,领悟文章的深层含义。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加强朗读是一种重要的策略。例如,我在九年级语文下册《石缝间的生命》的教学中,利用范读、赛读、小组朗读,让学生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的停顿和抑扬顿挫,体会石缝间的生命的顽强,体会生命的本能是如此的尊贵,生命就是拼博,就是在最困厄的境遇中锤炼自己、成长自己、完美自己。感受生命的意义就是给荒山枯岭的世界装点出层层葱绿。
2.通过写作教学,让学生体悟生命的意义
写作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是充分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释放灵气、真诚袒露心迹,表白思想情感、真实反映自己的需求的过程。教师要抓住教育契机,依据生命教育的资源,从关爱生命的角度,引导学生写作,领悟生命的可贵、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心理学家盖兹说:"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受,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动力。"教师要善于利用激励机制,应用赏识评价,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氛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优秀的习作,张贴在学习园地上,或者推荐到报刊杂志上发表,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3.通过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可贵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生存意识的教育还相对薄弱,并且缺少如何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教学中的经验。现在的高职院校大部分以“”为核心的课程,在谈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抽象知识时只是匆匆带过,并没有详细解说,明显与现在的时代不相符。导致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不爱学习,由于“哲学”太过深奥,大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其讲述的真正含义。学院在生命教育方面也相对重视,经常为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讲座,但是,所谓讲座也只是将某些道理讲述出来,并没有将生命价值体现出来,所以讲座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也是于事无补。而且,大部分学生对于生命教育的不确切性和不可触摸性,语文教学正好可以弥补生命教育的弊端。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再由语文将生命教育从生活中体现出来。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到生命的价值以及生命的唯一性。语文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基础,是人文性的体现,因此,语文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自身品德和涵养,让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
2如何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2.1课程教学植入生命教育
语文是一门充满感情与生命的学科,语文是每个学生的启蒙课程,在生活中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语文能将生命教育转化成一系列有形的案例,让学生避免犯错误而导致其家长及朋友伤心。但是在目前的教育中,大部分教材还没能将生命教育完全融合进去,教育局也没有将生命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而体现在教科书里。因此,大部分教师不知道教材的哪些内容可以作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也不大清楚所谓生命教育的目标是什么。由此,学校必须认识到想要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首先是要将语文教材作为生命教育的载体,通过语文语言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每个学生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并将有限的生命变成实现人生价值的载体。若将一些生命教育的理念植入语文课程,如“生命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则会激发学生对生命磟尊重,让学生树立起生命是一切发展的基础的理念,同时对某些生命意识薄弱的学生做出的不正常举动的制止有一定作用。
2.2阅读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语文之所以能让误入歧途的学生悬崖勒马,是因为其内容具有丰富性以及感染力。所以增加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阅读非常重要。学生应该多阅读语文课程,这样不仅能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生命的价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以将自身带入其故事情节,去感受生命的珍贵。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中,一位父亲跪在废墟前,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抱着一定要找到儿子的坚定信念,在长达38个小时的努力之下,终于救出来儿子。从这篇文章中不仅看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更体现了生命的珍贵和生命信念的强大,如果父亲放弃挖掘,那么其儿子必死无疑。由此可见,生命的存在非常重要,生命的信念更可以支撑人类完成其不能完成的事。再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中,海伦用自身的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即使命运再坎坷,海伦依然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并克服了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由此可以看出海伦的生命意识非常强大,很值得学生的学习。同时,海伦也通过自己与命运作斗争的实例告诉了我们:不管有多艰难坎坷,只要不放弃,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获得成功,只要生命还存在,一切都有可能实现。
2.3写作教学融入生命教育
学生也可以通过写作训练来表达生命教育。然而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切身引导学生抒写生命话题,指导其自身对生命的感悟,进而培养出学生积极乐观的生命价值观和精神,这是语文教师应尽之职责所在。生命相关的问题是一个从古至今广受关注的话题,然而如今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写作训练应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有关生命的事件作为题材,引导学生更贴近生活的感受人生、体会生命的伟大和对生命的尊敬。所以语文教师通过引入生命问题的题材,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感悟人生、感受生命中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生命哲理的思考,坚定自我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同时还拓宽了学生写作的作文题材。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应寻找合适的时机,组织或提供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生命问题的探讨,用以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价值观。如当代大学生为了救一个陌生人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值得吗?该不该报复曾经陷害自己的人?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学生不止能清楚的认知自己生命的可贵,同时还认识到他人,其它事物生命同样珍贵的道理。让学生日常生活中每天写观察日记,关注自我周围的生命生活状态是语文教育中对生命意识渗透的有效途径。例如对蚂蚁(一种昆虫)搬起比自身体重重几十倍的食物的观察,有的学生能从这只小小的蚂蚁身上看到了人类“锲而不舍的精神”,从而坚定自我对待事物坚持不懈的生活态度;有的学生将自身遇到挫折的困境与蚂蚁比较,从而能认识到拥有直面困难的勇气就是解决挫折的方式;有的学生则从蚂蚁身上看出对生命的坚韧不拔,体会到一些平时忽略的生命哲理……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在平时的观察中认识到正确的生命价值以及生命的感悟。通过每天的写观察日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又增强了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从而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敬和生命的不易,这是对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成长道路不可或缺的关键。
3结语
一、从作者着手,对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行唤起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作者的生平事迹都将强烈的生命意识完整地展现出来了。虽然很多作者在生活中饱受着各种打击与挫折,但是他们并没有对生命失去信心,而是以一种非常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笑对生活与人生,使得自己的生命能够绽放出绚丽夺目的光彩。所以,教师在教学课文的时候,可以将作者作为着手点,对作者的生平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进行较为详细地介绍,并将生命教育渗透其中。这样,便能通过作者较为高尚的精神境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让学生感悟与思考生命,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珍爱生命。
比如在学习《我与地坛》这篇课文时,教师便可以通过介绍史铁生的生平事迹,将较为强烈的震撼与启迪带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乐观积极的生命态度,并对这一生命态度进行学习。史铁生是我国著名的电影编剧、小说家与文学家。曾被下放到山西延川插队落户,插队3年后因为突发脉管炎,双腿瘫痪。虽然这样,他仍旧在北京的新桥街道一个工厂做工,直至后来病情加重才回家养病。即便是这样,史铁生仍旧没有放弃自己,他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写作之中,将写作与生命完全地同构在了一起。可以说,史铁生是在用自己残缺的身体,将最健全且丰满的思想表现出来了。从某种程度上说,史铁生在生活中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但是他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却是欢乐与明朗,能够将我们的内心照亮。
二、通过文本的解读,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真谛与意义
科学家伽利略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质疑,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文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作者的情感、思想以及意志全都包含在内,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好材料。通常语文课文的文本,主要来自于名家名作,大多蕴含着较为丰厚的精神底蕴。这些潜在的真实情感,容易对学生的心灵产生较大的触动,并将学生的思维火花点燃起来。使得学生能够真实地体验到心灵的愉悦,并能引起情感的共鸣,对生命的本真进行认知。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探究,对文本的深层内涵进行挖掘。使得学生能够与作者、文本进行生命的交流,对生命真谛与意义进行感悟。
比如《散步》一文,通过祖孙三代饭后散步这一非常普遍的现象,道出了生命的真谛与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对文本的深层内涵进行挖掘与思考探究。可以提出如下问题,文中说:“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简要分析这句话的含义。“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中的“责任的重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这样,通过较为细致地对文本进行探究,可以让学生明白亲人以及生命真正的内涵,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真谛。
三、通过活动的开展,丰富学生对生命的体验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具有一定价值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自我体验生命的价值进行引导,使得学生能够将生命的理念转化为一种生命的自觉,从而对生命的质量进行提升。所以,教师在进行生命教育的时候,要积极地开展各种实践体验活动,使得学生的生命体验得以丰富,增强学生对生命的实践感悟。
关键词:语文美;生命美;自然美;亲情美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过于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学生能取得好的成绩,才是王道。我们可以试问一下,学生在解答着那些此段文字展现了某某美时,他们是真的理解了这段话的含义还是只是死板的,跟着教师的规定模式答题呢?这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这门充满美的教材,却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所以,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引导学生感悟语文中所包含的美。诚如罗丹所言,“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语文美,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向学生进行审美观的教育,使学生在感受和感悟中体会语文的美。
一、立足语文教材,感悟生命的美
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感悟语文的美,感悟生命的壮丽,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还要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感受生命的唯一性和珍贵性,使学生学会善待生命、感悟生命。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性格塑造期,正确的思想、恰当的引导会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承担起这份责任,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弱者,要坚强,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在上课时,我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内容,并了解海伦・凯勒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明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感悟到生命的美。
二、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
诗人说到处都风景如画,都可以作为古诗里面的意境,随时都会出现美丽的事物。在语文教材中,也处处彰显着大自然的美。自然美包括日月星辰、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园林四野等等。所以,教师要借助语文教材的内容,使学生在体悟文本的字词句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如,在学习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句子进行分析,如,“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这句话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让学生细细分析文章中的句子,使学生在体会的过程中分析出苏州园林的艺术美,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然美,感受到中国园林的艺术成就。
三、亲情如歌、如诗、如画,教师要引领学生去感知,去体悟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我让学生通过和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对比阅读,让学生在不同的描述中感受出父母对子女的爱,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亲情的伟大,感受父母的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的魅力,使学生在品味、体悟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语文的美,并逐渐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