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职语文教育

中职语文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职语文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职语文教育

中职语文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育;创新思维;反思和办法

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社会逐步认识到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口号,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等职业教育获得飞速提高。在新形势的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也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做好德育教育工作是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科学管理、有效培养、大力提高的重要基础。

一、中职语文教育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德育教育严重脱离学生实际

在思想政治和各方面的品德教育过程中,我们一贯强调理论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历来注重对学生强行灌输和枯燥说教,没有重视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及改进教育方法,结果我们培养的学生表现出双重人格。学生都知道诚信是做人的准则,可他们在考试时作弊却毫无羞耻感。我们的教育因重理论灌输而少实际结合,不能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脱离社会实际,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品德的培养将成为空话。

2.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缺乏对学生的关注,忽视了学生主体意识的表现,缺乏对个性差异和多样化的教育要求,对个性迥异的学生只是参照同一标准去评价。我们也少有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和激励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做法,无形中为学生设置了创新的心理障碍。学生不敢发表不同观点,没有学生的主动权和选择权,没有创造的氛围。

二、中职语文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新情况

1.学生人数和素质相对下降

随着高校扩招的步伐逐步增大,高校吸引人才的数量逐年增加,以前大量的初中毕业学生部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就读而是选择读高中进而考取大学,这样的情况下,客观造成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人数和素质出现了明显下滑的趋向,这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副方面的影响。

2.流动人口子弟占有一定比例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员流动,中职学校的学生构成中流动人员子弟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一些流动人员子弟他们跨越比较大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在新的环境中容易产生各种不适应。

三、中职语文教育中德育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1.坚持中职语文教育中德育教育的长期性

中职语文教育中德育教育工作应该遵循职业教育的原则和规律,切忌急于求成和拔苗助长。教师应该多在加强和改进德育教育工作积累经验和总结规律上下工夫,多从德育教育工作薄弱点上着眼,找出长期困扰学校德育教育的深层次原因,让德育教育更好地为中职学校发展作出贡献。

2.坚持中职语文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中职语文教育中德育教育一定要重点强调实效性,增强德育实效性应本着:适应当今、针对师生、领导重视、保障有力的原则,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踏实做好。只有切实把对德育工作由思想上的重视逐步转化为学校全员的自觉行为的时候,增强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四、中职语文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反思和办法

1.确立目标,做好规范和制度建设工作

德育工作目标是德育工作的行动指南,德育工作目标不明确,德育工作的方向就不明确,就不可能把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好。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学生和社会的共识制订出学校总目标以及部门和个人的分目标,并抓好与目标相适应的规范和制度的建设工作。

2.抓好全体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工作

中职语文教育中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应认真贯彻德育大纲要求,选拔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同志从事德育工作,要有计划地对德育工作者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德育工作能力、水平,将德育融入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育人环境。

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增强教学的德育实效,以人为本,不让每一个学生落后。使“德育不好是危险品”这一倾向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感化下得以彻底扭转,从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佑清.素质内容与结构试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2(3).

中职语文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就业现状;接轨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稳迅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自从2005年教育部做出职业教育全面扩招以来,其发展迅速,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更加生机勃勃。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职业教育在迅速发展的时刻,也必然出现诸多的问题,例如在生源质量方面与普通高中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新时期下的职业教育必须要沉着应对各项挑战,与学生的就业仅仅地结合在一起,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逐渐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促进其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有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另外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就业关系比较大的知识与技巧,并且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在就业压力巨大的今天,中职语文教学将面向何处,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如何将中职语文教育与学生就业接轨,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也接受到就业的思想,这是很多中职教师所要面对的难题。

一、 中职语文教育与学生就业相接轨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中等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由此使得政府对职业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但是作为中职生的就业形势是否非常乐观呢?尽管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虽然权威,但这个数据并不能确切反映中职生就业的真实情况。因为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在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时,首先考虑的是把学生推荐出去,而否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则放在其次,有时甚至不在考虑范围内,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频繁跳槽。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即使工作一年的人,对工作的满意率也只有47%。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大学生将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就业压力。高校的毕业生都面临着如此大的压力,作为中职学生会怎么样呢?在中职学校的基础课中,语文教育是最能够提升一个人素养的学科教育,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中职的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在里面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这些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自始至终的贯穿于人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之中,在教材中体现出了以人为本,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人格品位,提高学生的人性品质。语文在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传承文化和创造文化的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是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也随着不断的加大,特别是市场的大量需求,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其社会影响力也逐渐扩大。目前很多企业不招中职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学生的素质相比高校学生有一定的差距,由此,加强中职语文教育,并且促使其与学生就业相接轨是多么的重要。

二、 目前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1. 语文教学濒临边缘化的危险

由于职业院校的性质所导致语文课的地位降低或者是排挤,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例如课程被随意的侵占,任意的压缩,这就难免导致课程最后紧张,教师匆匆上课,很难保证好教学质量。相对于普通高中学校的语文课设置来讲,一周的语文课程设置一般是六节课,并且高中的语文教师还感觉课程设置得不够,反观中职学校,一周语文通常为五节课,并且又由于各种原因,上课时间、教学顺序不断受到干扰,甚至有的时候语文课已经缩减为每周两节课,这样怎么能保证语文课的质量呢?

2. 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薄弱

中职学生大多数是由于文化水平相对薄弱,在中考中失利而转入的,他们很多人“听、说、读、写”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在语文基础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不少中职学生迫于家长的压力上学,而本人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学习压力,没有学习动力。很多家长送学生来上学的目的就在于让学校帮着看着孩子,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学生在初中本来就学习基础差,抱着这种想法来上学学习动机与兴趣可想而知。第二,学生对一些词句的掌握不是很理想,特别是在作文写作中,很多学生错字连篇、病句连篇,对于学生的表达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连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语文常识比如文体常识也是很欠缺的,在阅读方面当读完文章的时候不能够比较准确地说出文章的大体意思,看不懂文章所提及的一些比较深层次的话语,不能明白作者的用意。这样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3. 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很盛行

导致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很盛行的原因既有主观上的也有客观上的,总之是多方面的。由于课时少,教师只能想办法在有效的时间内来提升学生的成绩,最终走的是极端的道路。班里总会有一部分学生上课睡觉、讲话、看课外书、作业不交、与老师顶嘴,下课抽烟、赌博等,这种现象的确是令人堪忧,虽然也是严厉地批评过他们,但是效果确是甚小。笔者通过与学生谈心,发现由于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原来基础差,因此显得自卑特别是中考失利进入中职校之后,更是自卑、忧郁、厌学,没有明确的学习和人生目标,甚至破罐子破摔,在语文学习中,由于他们感觉与自己的生活、工作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兴趣更少。教师在面对这种情况,通过高压迫使学生学习,但是一旦对他们放松要求,就会出现反弹,情况会变得更糟。

三、 中职语文教育与学生就业相接轨的对策

1. 学校领导与教师在教学上要重视中职的语文教学

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由于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素质和专业知识及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基本的目标,所以学生的基础课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学生对此也不是很上心,由此导致教学质量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基础课就作为专业课的必要补充,在目前知识经济的时代里,如果加以重视,最终只能害了学生。中职教育中职业意识的培养教育是教学的关键,直接决定一个人的工作意识,工作态度以及发展前途,语文教育的优势在于培养其良好的人文素养有益于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教育应当“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就业观念,促进更多的中职生顺利就业。

2.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灌输就业思想

新课程改革以来,虽然教师在教学方式与思想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各种实际的原因,却始终沿袭着普通教育的传统语文程式。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中职的语文教学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以及相关配套措施,这使得语文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比较大,并且对于学生现阶段的发展需要也没有很好的把握,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语文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教学中,要贯彻新课程理念,同时灌输与就业相关的思想,提早训练他们的在就业方面的技能。例如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逐渐地学会语言表达的技巧,特别是注意好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说话要注意对象和场合等,这对学生将来发展很有意义。

3.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素养

中职语文教学必须从开发学生的思想出发,为学生灌输以人为本的思想,由此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就业道德,所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素养。例如在课文《鸿门宴》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先带有感彩地诵读全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全面感受文中想要表达的中心大意,这种带有情感性的教学特点可以将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境中,就会更加容易地激发出学生各自的情感世界。学生在就业的时候首先要面对的是语言表达,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从感受到文章人物的心理到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别人的心理,这对于学生的就业来讲,无疑有很大帮助。

4. 重视课外阅读,有效提炼“爱”的因素

每个学生都喜欢课外读物,这是他们的天性,如果语文教师发现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偷看课外书籍,由此进行严厉的批评,这样只会适得其反,让学生更加讨厌语文阅读。如果教师因势利导,可以额外取得更好的效果。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必要延伸和补充——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对于学生增添求职智慧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与教材相关的文章。如教学《鸿门宴》时,教师就要推荐有关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相关文章;学完苏轼的诗词,就补充余秋雨、周国平等对其的研究文章,让学生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时代,获得更深层的体验。学生在将来的就业中,不能缺乏的是基本职业道德修养,而具备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条件就是“爱”。 “爱”是复杂的,“爱”又是简单的,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因为爱的存在,像甘霖和雨露一样滋润着中职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感受亲情的深度,友情的广度,爱情的纯度。在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衰老但却高大的背影中,在孟浩然《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在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不离不弃的忠贞中,爱的力量跃然纸上。让学生深受感动,让他们会更加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才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加学生的就业砝码

国务院在专门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其核心思想是:职业教育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为学生就业服务。中职语文教师能够做到的是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这样可以增添学生的就业砝码。例如可以组织一些演讲比赛、辩论赛、朗诵比赛,这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也可以让学生介绍亲朋好友;从个人爱好说到家乡旧闻掌故以及让学生从说说所看过的文学作品、影视剧的梗概,到深入谈谈自己的读后感、观后感等。这样的训练其实花费不了多长时间,学生说完后,老师可以做些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增加学生的就业砝码。

不能否认的是中职语文教育与学生就业相接轨的条件目前已经成熟,由此改变以往的现状在现在看来已经是刻不容缓,中职语文教学为此一定要以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为指导思想,坚持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为就业打基础这样一个终极目的。中职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有着博大精深的学问的课程,更是一门情感丰富的课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仅仅要教授给学生语言应用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这样对于学生将来的就业才有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向爱平,袁志博.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寻找教学预设

与生成的平衡点[J].江西教育,2007(Z1).

[2]原童.职校生语文能力现状调查及其培养策略探析[D].南

京师范大学,2007.

[3]刘佳明.论中职语文教师的个性化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

2012.

中职语文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认知能力 文化基础课 多样性与针对性

一 提高学生认知能力,转变学生对语文的看法

1.提升语文知识的思想价值

中职学生大多是经过升学考试筛选过的,他们往往内心自卑、缺乏上进心、思想素质较差。若教育不当,容易使其成为害群之马。因此,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在教书授业的同时,必需要强调传道育人。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可通过教师本人以及作家作品(介绍作者生平人格、探讨挖掘作品主题)两方面实现,这对于思想淡薄的学生来讲无疑起到双管齐下的作用。比如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诗人屈原,多数学生只闻其名,却不了解他终生报国、投江殉情的可歌可泣事迹。因此笔者在教《屈原列传》一文时,向学生大致介绍了他生平故事,尤其是他两次遭流放的惨痛经历。即使被流放,仍然心系楚国,不计个人得失,最后怀石投江而死。学生听后唉声一片,有的痛斥楚王昏庸无能,有的哀叹屈原遭遇悲惨。再比如我们可以从李白身上看到乐观飘逸,从杜甫身上懂得厚德载物。只有循循善诱,才能于无形之中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是一种主动的价值取向活动或者说价值实现活动,其内涵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人的审美是一种精神的需要,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期望与追求,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感知、联系、想象、乃至理解、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因此,一个人如果对生活中的这些真善美都无法感知,那将失去多少乐趣。”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创设情境和读写体味。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本身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以情动情,寓教于乐,对学生进行情感迁移,这也是一种语文审美情趣的培养。如在上《麦琪的礼物》这篇课文时,课文中描述女主人公一头漂亮的长发,笔者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然后创设情境假如我们拥有这样一头无比漂亮的头发你会怎样呢?下面的女生都相互微笑着,说那一定当成宝贝。可是笔者很沮丧的告诉他们课文的主人公后来卖掉了她这一头漂亮的头发。学生们带着对“美丽长发”的想象在小说中寻找答案,从而发现课文中男女主人公的美好心灵和真挚的爱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还可以通过“听、说、读、写”这条途径,适当的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感悟课堂内与课堂外的多种美。通过朗读一些美文佳作,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多方面的感知教材。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语言美,同时也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使文章的人物、情境,跃出纸面,从而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够多方位地感受审美对象。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要认真指导学生朗读,可进行多种形式的的表情朗读,特别是抓住课文中一定内涵的词句即“传神之笔”。让学生体会语言美的同时,还感悟到人格美、自然美、生活美等等。

3.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

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现实的状况不容乐观。许多同学在周记中提到自己性格内向,但又渴望交到知心朋友。甚至有的学生靠乱拨电话、上网聊天寻找所谓的知心朋友。长期以往,势必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综合素质的养成,继而影响到毕业生社会角色的定位。所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良好交际能力的形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实践表明,除了对个别严重焦虑者要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外,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最佳途径。语文教材中的论辩艺术、思想观点、语言积累(如名人名言、歇后语诗句等),都可以为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增强说话的艺术性、逻辑性,最终达到沟通情感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 准确定位文化基础课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学科定位问题应放在整个中等职业教育系统中来考虑。要根据生源状况,改革、完善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对文化基础课教学的认识。它在学生培养上应兼顾升学与就业,而侧重在就业;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谋职求职的能力和素养;它不仅是工具性和基础性的统一,而且还是职教性的体现。只有明确了这一定位问题,才能使文化基础课教学更具有目标性、方向性和针对性。

三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及针对性

1.全面实施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这种直观的教学可以节约教师的板书时间,使多种先进教学方法的实施成为可能,而且声音、图像的视觉刺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理应大力推广。

2.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综合运用讨论式、启发式、情境式、自主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上语文,并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掌握学习的方法。

四 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针对性

中职语文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教育教学改革 中职语文 教育部政策性文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2015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启动了新一轮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本次《意见》的印发距2008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已经过去了7年。从今年教育部的《意见》对公共基础课的要求可以看出,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更加重视包括语文学科在内的公共基础课,更加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更强调公共基础课的实践性教学,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1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意见》要求:“职业院校也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具体而言,中等职业学校要按照教育部印发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开齐、开足、开好德育、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体育与健康、艺术、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职校学生作为一线劳动者储备队伍,他们文化水平的高低,不但是衡量劳动者素质高低的标准,更是全民族素质的重要标志。因此,加强职校学生文化基础教育,是势在必行的。加强学生文化基础教育,提高文化课实效,是新一轮中职文化课改革的首要任务,而中职语文课作为中职基础课程,是文化基础中的基础,在中职教育教学改革身兼重任。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中职语文教师首先要对中职学生的学情有个清晰的认识:职业教育面对的生源的文化基础水平相对较差,尤其是中职学校主要招收的是在选拔考试中被淘汰的学生,不少中职入学新生文化水平低、学习习惯差,具体到语文课堂上的表现也是令人担忧的,比如,学生对语文课提不起兴趣,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较差,尤其是对语文中最基础的字、音掌握情况也令人担忧,经常读白字、写白字。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中职学生中也存在一些语文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他们中考失败是因为数学、英语等其他科目成绩较差,这类学生他们对通常有较大的阅读量,文笔和口才也比较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只是由于长期不良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态度和掌握情况还存在欠缺。

针对不同语文水平的学生,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模块教学的方式。分层模块教学的实施,可以在夯实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水平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高不同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将语文知识按难易程度切分的模块,将语文分为基础层次模块、提高层次模块两类。语文基础好、升学有要求的学生可以在学习基础层次模块的基础上,再另行选修提高层次模块。这样可以确保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时都能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都能在原有语文水平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2开展实践性教学,服务学生专业学习

在推进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方面《意见》规定:“要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都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要占总课时数一半以上。要积极推行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由《意见》可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一直是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方针。而“实践”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金钥匙,无论公共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不能离开“实践”。另此外,我们还要认识到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其实并不冲突,公共基础课能够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提升奠定良好而扎实的基础,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首先,教学力求与专业需求挂钩。语文教学中加入与专业课程有关的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的时候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并为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打下一个坚实的文化基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授课前要深入专业系部,了解专业特点和对所授课程的要求,甚至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语文教学不搞“一刀切”,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所需的职业岗位能力特点、职业个性需求,调整实践课的内容分配。其次,语文课程的选编要与“市场”接轨,让学生通过中职语文课程的学习,充分了解市场经济对人才需要的标准,培养各项工作中所需的关键能力。在来自教育部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的一线调查报告中,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对一线岗位从业者的语文知识要求最高,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和理解力、观察力、注意力。数据显示,83.19%的用人单位把对文化知识的应用能力排在首位,只有很少的用人单位把文化知识的深度、广度看得很重要。

3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意见》特别指出:“要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要开设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并拓宽选修课覆盖面。”

此外,我们要认识到语文课是中职毕业生今后更新知识、技能和继续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职中语文课要满足学生升学、就业以及日后发展的重任。

中等职业教育要帮助学生们在未来的社会中更好地适应职业的发展。因此,中职语文课程应定位于通用性能力的培养,即文化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和掌握。比如,一个人要获得基本听说读写的能力,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课程就应当定位于此,而不必要多讲有关于文学文体的一些专业理论知识(那是文学的学生应当学习的),适量增加应用文写作、口语交际表达的内容,使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在变化多端的世界中获得更多更好的知识,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

4总结

《意见》给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和思路,语文课程作为中职教育公共基础课中的必修课,它特殊的课程性质就决定了其要肩上担负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使命。作为一名一线中职语文教育工作者,笔者试从“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开展实践性教学,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三个方面来解读教育部印发的《意见》,对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进行自己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Z].信息公开部,[2015]6号.

[2] 蒋乃平.文化课应该让中职生“用得上”――来自一线的报告之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7).

中职语文教育范文第5篇

(一)转变观念,培养全面人文精神人才

对于人文精神的追寻与传递,教师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和因素。如果教师的观念落后,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以及能力的培养,就很难培养出具有全面人文素质的人才。为了升学率而忽视语文这门学科的本质内涵与人文情怀的培养以及人文熏陶,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拥有知识而没有才华和思想的。所以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把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语文这门形象化、感性化的学科可以体现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发掘学生的精神潜质,让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中形成正确的情感认知及价值观。例如,在进行课文的讲解时,教师应该通过个人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中,教师以极大的热情和关注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所要弘扬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在这样一种氛围之下,学生必然会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其中的人文精神和内涵,并且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学生健康的心理的形成也是十分有益的。

(二)尊重个性,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在中职语文教育中体现人文精神就意味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主体地位,教师也要寻找新的授课方式方法,以适应学生的需要。教师应该将学生视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而将自己视为引导者。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多与学生交流与接触,增添一些民主的氛围,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苛责。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所以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自由发展;对于学生一些个性的想法和意见应该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尽量发现其中的优点和闪光点,并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同时,目前的科技水平越来越高,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但也应明白“人”是课堂的主体,切不可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变成一种累赘。

(三)扩展视野,通过阅读体会人文精神

文学就像一片肥沃美丽的土地,等待大家去发现和欣赏,中外文学中有许多值得一读的佳作。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从而在阅读中享受人文的美的熏陶。例如,我国古代有“关关雎鸠”的爱情吟唱,也有“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悯情怀,文学把历史呈现在人们面前,同时包含许多民族精神和情感。课外佳作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并获得灵魂的陶冶和精神的砥砺。所以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多进行一些美文阅读,通过美文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怀,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和心灵。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精神阅读。学生只有在精神上走进文章才能够算是真正的阅读,才能与作者产生思想的交流,才能辨别善恶和美丑,用正直善良的心来对待世界和生活,才能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激情。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语文教育中真正接受到一些人文精神的影响和熏陶,从而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营造环境,通过课堂质疑体会人文精神

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环境是不可缺少的。在课堂上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个性,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从多方面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利用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询问学生的意见,善于接纳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也能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地总结和发现新的教学规律。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格外重视,学生提出了问题,说明他对文章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和疑问,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要在教学方式上有所突破。学生在学习《木兰诗》的时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样的状况肯定会让学生产生很多的疑问:古代女子都是要裹脚的,那么就不会发现吗?女人是没有喉结的,不会被看出来吗?这样新奇的问题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体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带领学生一起仔细阅读文章,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能够更好地融入文章的学习中,师生之间也能够有更好的交流和互动,实现课堂教学的多方对话。

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