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乡的诗词

思乡的诗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乡的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思乡的诗词

思乡的诗词范文第1篇

一、把握诗人思乡怀人的情感,加深了解诗人情感的思路

在把握诗人的情感之前,我们首先明白这类诗歌的分类,它们可以分为(1)羁旅愁思,如,温庭筠《商山早行》。(2)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边关思乡,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4)闺中怀人,如,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鉴赏示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的情感思路是:这是一首七绝诗词。凉秋夜半,霜气迫人,月亮下去了,耳听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岸的丹枫和江中的渔火,使船上的旅客不禁引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又远远传来叩人的心扉。这首诗描写了水乡秋夜幽寂清凉的环境,抒发了羁旅者的孤独凄凉的感受和萦绕心头的缕缕乡愁。

又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斗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首诗的情感思路:首联表现了“早行”的典型情景,抒写了出门在外的作者罹故乡的感情。颔联历来脍炙人口,诗人将六种典型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山间早行特有的画面。颈联写刚上路时见到的景物,尾联写旅途的景色,使诗人联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从而将“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诗人怀乡之恋情。

二、鉴赏思乡怀人诗词中的意象,了解诗人心中的各种情感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就是我们常说的寄托意义。只要看到甲的形象,就会联想到乙的寄托意义,甲乙两者是联在一起的。譬如:松柏寄托坚强,月亮寄托相思,杨柳寄托惜别,秋风寄托悲凉,春风寄托喜悦,荷花寄托高洁,寄托归隐等等。诗人借助这些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一)掌握抓意象的特点。例,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对于这首诗,自先抓住物象组合所体现的特征,分析寓于景物形象中的思想感情。关注诗歌的有效信息——诗歌的题目,点题句,作者,注析,表达感情的最重要的语句,找到理解的切要点,“次”:驻扎,停泊。“客为诗人”。第一句点题,联系注释,可推知洛阳是故乡。“客路”自己要走的旅途,“行舟”“乡书”“归雁”这些意象表达了身在江南旅途,而神思在洛阳故乡,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又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一首散曲小令,曲牌名为“天净沙”,题目是“秋思”。这是抒发天涯旅人的代表作。这首小令共描绘了三幅画面,且这三幅画面均由一组名词短语构成,特色十分明显,第一组画面:枯藤,老树,昏鸦,给人的感觉是灰暗、苍凉,孤寂、萧瑟。第二组画面:小桥、流水、人家。又给人以“温馨”的感觉。第三组画面: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让人觉得冷清、凄凉、路途遥遥。这又都围绕着一个“愁”字。第一组从正面衬出游子的乡愁,第二组从反面衬出游子的乡愁,第三组直接点出浓郁的乡愁、乡情、乡思。

(二)抓意象的特殊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特有的内涵入手。例如,对月思亲而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以下是诗中常见的意象。1.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2.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如,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以芭蕉为闷悱。3.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这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手法。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4.李白《送友人》:“挥的自兹去,萧萧斑马鸣”。从以上描述的意象中,反映出诗人的各种情感。

三、鉴赏思乡怀人诗句的表达技巧,提高写作诗词的艺术水平

我们阅读古诗词,要了解诗人,例如(1)以景衬情。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民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例(2)即事写情。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一首《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恰当,形成情境交融,十分确切生动。

思乡的诗词范文第2篇

2、沉思默想:形容深入地思考;

3、痴心妄想:痴心:沉迷于某人或某事的心思。妄想:荒诞的打算。一心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也指愚蠢荒唐的想法;

4、非分之想:非分:不属自己分内的。妄想得到本分以外的好处;

5、浮想联翩:浮想:飘浮不定的想象。联翩: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思乡的诗词范文第3篇

一轮明月,对酒当歌,倍思家亲。以下是带给大家的表达思乡思亲情感的古诗词,欢迎阅读!

1、回乡偶书(一)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2、回乡偶书(二)

唐代: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3、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5、人日思归

隋代: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译文:

入春已经七天了,离开家已经有两年了。

思乡的诗词范文第4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的关系,掌握公式法分解二次三项式。在教学引入中,通过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方法的探究,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思考 归纳 猜想 论证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领会和感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即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同时培养了的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思考和归纳小结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知识来分解因式,让学生体会知识间普遍联系的数学美。

总的来说,建立在对所任教的学生仔细分析和对教学大纲认真研究基础上所作的教材处理和教学预设是贴近学生实际的,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良好。此外,整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多媒体在教学上的辅助作用,特别是实物投影仪的运用可以直观快捷地把学生的练习情况反映在全班学生面前,这些都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大了教学容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

1、可以压缩第1部分,四道题目可以减半,这样可以节省一些时间,让课堂小结更充分些;

2、作业布置这一教学环节作为重要的一环应放入课堂上;

3、模仿练习的题目应该把分解好的部分乘出来看是否与左边相等,做好返回检验的工作,这样更便于学生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好更深刻的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我们的学生,备课更充分、更完善些,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思乡的诗词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肯尼斯·伯克 修辞学 对比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076-02

作为公认的西方古典修辞学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他的修辞学思想为整个西方修辞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其后的两个著名古典修辞学家西塞罗和昆提良都是在他的修辞理论上进行修修补补。美国修辞学家科比特就宣称,现代西方修辞学就其精华而言仍然是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东西。肯尼斯·伯克是当代著名修辞学家,也是新修辞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从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伯克写了几十部著作论述他对修辞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看法。由于他的修辞学思想具有很强的超前性,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逐渐被人们关注和认同。而随着修辞学的发展以及不断与实践相结合,伯克在美国乃至西方也被认为是亚里士多德以来最伟大的修辞学家之一。鉴于以上两位修辞学家在修辞理论上做的贡献以及在修辞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本文拟对两者的修辞理论与修辞思想进行对比分析。

一、修辞学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修辞学》中为修辞学下了如下定义:①修辞学是辩证法的对应物;②修辞学可以定义为在任何特定场合下寻求一切可利用的说服手段的功能;③修辞学是辩证法的一个分支,也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在他办的学院中求学长达18年。柏拉图在《高尔吉斯》和《费德儒斯》中对修辞学进行了攻击,把修辞学贬为“烹饪术的对应物”,说修辞学只不过是不顾内容的、添油加醋的东西。虽然亚里士多德继承了导师的不少重要思想,但他对导师对修辞学的这种贬损态度还是不敢苟同,所以他在《修辞学》卷首就开宗明义地宣称修辞学是辩证法的对应物,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导师的一种回应。其次是因为在亚里士多德生活时期,人要想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得高人一等,就必须要有良好的口才。在此基础上,人们就非常注意怎样把话讲好。延伸到生活当中,这种注意就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在诉讼中打赢官司、在生活中打赢官司等。概括起来就是要具备规劝的能力。因此,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的关键词是“规劝”。而伯克对修辞学的注意力不在规劝上,他在古典修辞学的“劝说”理论基础上,引进了修辞学在其他方面的特点,扩展了修辞学的广义定义,超出了传统修辞学的范围。伯克在他的著作《动机修辞学》中写道:“修辞的基本功能是人用话语在他人身上形成观点或诱发行动,修辞是根基于语言本身的一个基本功能之上,是用作为符号手段的语言在那些本性上能对符号做出反应的动物身上诱发合作。”顾曰国先生认为,伯克的“同一”理论是对亚里士多德劝说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上世纪最重要的修辞学思想之一。

二、亚里士多德的“劝说”方式和伯克的“认同”方式

通过以上对“修辞”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劝说”在亚里士多德的修辞理论体系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劝说”是亚里士多德修辞理论的核心。亚里士多德认为,为了达到说服他人,证明自己观点是正确的目的,“劝说”通常有三种诉诸方式,即人品诉诸、情感诉诸和理性诉诸。在《修辞学》中,亚里士多德写道:“由演说提供的或然式证明有三种。第一种是由演说者的性格造成的,第二种是由使听者处于某种心情造成的,第三种是由演说本身有所证明或似乎有所证明而造成的。”其中第一种是通过演说者的美好性格从而使听众产生信赖而达到说服效果;第二种是靠打动听众的真情实感而实现的;第三种是以“例证法”和“修辞推论”为形式进行证明的一种说服方式。在三种“诉诸”方式中,代表理性诉诸的“修辞三段论”尤为受到亚里士多德的重视和推崇,可以说“修辞三段论”是亚里士多德修辞理论核心的核心。相对于亚里士多德的三种“诉诸”方式,伯克也提出了三种“认同”方式,分别为“同情认同”、“对立认同”与“误同”。同情认同的关注点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情感。对立认同是一种通过分离和凝聚的最迫切的形式。人与人之间能互相认同是因为他们有相同的对立面,对立面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也可能是环境中的某个方面。误同则是伯克“同一”修辞理论体系中最深奥、最有影响力的一个观念。误同的认同方式经常表现在人对自身所处环境的误同上。在伯克提出的三种“同一”认同方式中,同情认同是最接近规劝的认同,但与亚里士多德的规劝不同的是,同情认同对于处理人际关系具有积极的人际意义与指导意义。

三、亚里士多德规劝的“有意识性”和伯克同一的部分“有意识”和“无意识性”

伯克(1969:177)说:“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旧修辞学和新修辞学之间的区别,我将归纳为:旧修辞学的关键词是‘规劝’,强调‘有意’的设计;新修辞学的关键词是‘认同’,其中包括部分的‘无意识’因素。”规劝的有意识性完全体现在亚里士多德的整个修辞体系中,以亚里士多德的三种“诉诸”方式为代表。与之相比,由于伯克的修辞理论体系是对亚里士多德修辞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同一”过程中的“有意识”因素自然渗透其中。规劝和“同一”过程中的“有意识性”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加以说明。比如某脱发广告所写的广告词如下:黄皮肤、黑头发,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试想,当你正值壮年,事业有成,却因为种种原因过早的谢顶,那是件多么尴尬的事。你是不是认为早日治好秃发是你的头等大事?答案是肯定的。作为广告,商家的主要目的是劝说有秃发烦恼的人选择自己的商品,从而提高自己的销售量,获取更大的利益。广告词作者通过“秃发患者都想早日摆脱秃发烦恼”这一隐含的事实与潜在的消费人群达到“同一”,唤起共鸣,促成受众对自己的产品接受与认同。又比如期间,站岗的人员一看到日本兵来了就把一颗树放倒,这样就把“鬼子进村”的消息传出去。“树的倒下”就变成了有目的、有意图的行动。

“同一”认同的“无意识性”可以体现在“同一”认同中的误同上,主要表现在使听众无意识或潜意识地认同修辞者,想象自己成为修辞者或如修辞学所描绘的那样。比如,购买香烟的顾客在潜意识里倾向于想象自己抽烟时像香烟广告上的模特那样气质非凡,风度翩翩。又比如某国总统在集会上对听众说“我们正在战争之中”。这里的“我们”包括战场上的士兵、现场的听众等,当观众无意识的认同总统,把自己也置身于战争之中,他们的爱国热情就会油然而生。事实上,误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极其常见。比如父母对孩子的言语行为、学校里老师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都是一种误同。所以,比较而言,亚里士多德的“规劝”完全是有意识的行为,而伯克的“同一”则部分是有意识的,部分是无意识的。

四、亚里士多德“规劝”的指导性和伯克“认同”的哲学意义

亚里士多德修辞思想的核心是“修辞三段论”,而“修辞三段论”完全是把语言作为规劝人的工具的前提下教导人们该如何去使用工具,目的是从情感、理性和人品上影响人的判断,从而达到劝说的目的。亚里士多德提出:“在谈到暴行的时候使用愤怒的口吻,在谈到大不敬或丑恶行为的时候使用厌恶或谨慎的口吻,在谈到值得称赞的事时使用欣赏的口吻,在谈到值得怜悯的事时使用怜惜的口吻,其余的以此类推。”这种教诲,完全是在把语言作为规劝的工具的前提下对如何规劝他们做出指导。换言之,修辞学作为演讲的艺术,亚里士多德在如何将艺术转换成生活中常用的手段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伯克以及他的“同一”理论学说,侧重点则在于哲学思考。众所周知,伯克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修辞学家,也是一位成熟的哲学家。他的修辞学思想中带有很浓厚的哲学色彩。伯克对修辞的思考偏重于它在人的生存方面所具有的哲理性意义。规劝主要是实际运用当中的意义,而认同则具有本体的哲学思考意义。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修辞学的奠基人,其修辞学的核心是“修辞三段论”以及在其中实施的修辞“三诉诸”;伯克是20世纪美国修辞学的泰斗,他的修辞学体系庞大而精深,其核心是“同一”。以上的论述表明,两者对修辞学的思考与观点有一定不同,但内在的联系极其密切。虽然他们的修辞体系和术语不尽相同,但从运作机理来看,两者却有交织和变通的可能。这个结论也间接印证了科比特关于现代西方修辞学就其精华而言仍然是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东西的观点。对两者观点的分析与研究,不仅仅有助于加深对修辞学本身的学习和理解,更有助于让人们从更宽广的视角去考察人类的修辞行为。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罗念生译)[M].北京:三联书店,1991:24~25

2 肯尼斯·伯克.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话语批评(常昌富等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7

3 邓志勇.修辞理论与修辞哲学——关于修辞学泰斗肯尼斯·伯克的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121~122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边防警察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曲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创作评谭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