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文教学

现代文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文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文教学

现代文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激发兴趣;鉴赏能力;积累写作素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现代文教学就是学生讨论、交流从而表达观点的过程;学生从现代文阅读中去发现、体验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提高自我的认识,滋养自我的德行,陶冶自我的情操,启迪自我的智慧。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写作,而现代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能把现代文教好,那么对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一、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有助于提高作文的思想水平

《文心雕龙・情采篇》中说:“故情者文之经;词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刘勰认为,写文章首先要有思想内容,这好比文辞的经线,而文辞好比纬线;必须先定经线才能织好纬线。虽然学生写作文不完全等同于作家写文章,但道理却是相通的。作文应该先有思想、情感,然后才有内容,才能成为作文;学生应该首先修身养性,才会有好文章。能写出好作文的学生一定具有丰富的情感和很强的思维能力。但我们身边大多数学生作文缺乏情感和思想,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感情贫乏、苍白,即使写自己的父母也很难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文章立意较浅,没有韵味和一定的哲理。这主要是因为学生阅读面较窄,认知能力还不够,而现代文教学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

在我们高中课本中,不少课文都体现出极强的人文精神,诸如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等等,其中蕴含的人性的呼唤、爱国情感、人生哲理、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就能感染和熏陶学生,让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与作品人物产生思想共鸣,同喜同悲,激发学生的心灵,进而培养热爱自然、关心社会的优秀品德。这些思想智慧所衍生出来的迁移能力往往都是触类旁通、知一而通十的,可以为学生构建作文储备需要的人文精神。

二、能培养学生语言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作文语言表达能力

孔子言“辞达而已”,写文章重要的是能清楚流畅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而学生作文最欠缺的应该就是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表达的低俗化、平铺直叙句式单调、堆切辞藻华而不实、拖沓冗长晦涩另类、无厘头搞笑、散漫语化。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品评鉴赏语言的能力,而现代文教学则为学生提供评了鉴语言的平台。很多学生都知道“文学作品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而读大家的作品时会觉得那是高不可攀,无法模仿的,这主要是对文学作品鉴赏的还不够,因而在现代文教学中,我更注重是对文章语言的品味。

文学作品不同于其他文章的特点之一是语言精妙含蓄、耐人寻味,因而鉴赏的基础便是对语言的揣摩与品味。常用的方法有:朗读法,这是品味语言获得美感途径之一,是美育直觉性特征的运用;咀嚼法,对作品所用的词语、修辞等的准确、精美、巧妙、合适等特点进行反复咀嚼品味,以获得美感的方法,教师可以采用选择、删除、置换、添补、调序等手段进行比较;评注法,评,对词语功能及作用的评论,注,是对词语言外之意及弦外之音的挖掘与揣摩,教师引导学生做评注的过程,也就是品评词语获得的美感,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涵咏法,是对作品细节进行细细品味,因为好的细节在表现人物方面有突出的作用。课堂上我会经常让学生去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运用适合的方法去评析,学生自由讨论发言,然后我再点拨、评价、总结。

三、能提供学生写作材料来源,有助于积累写作素材

要想提高写作水平,一定要多积累。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怎样去积累。如果教师平时在上课时把现代文讲读与作文教学分开的话,学生就会认为课文与作文是两码事,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密切联系,其实课本也是学生重要的写作素材的来源。例如有位考生的《好奇心》,就写了自己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好奇,借用中学课本里学过的内容,很好地充实了自己的文章。教师应在现代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积累有利于写作的素材。

例如我在上《江南的冬景》时,在课文分析之余,我特意指点学生我们所生活的地方也算是作者笔下的江南。作者为我们勾画的几幅江南冬景图在我们生活中也能看到,只是我们没有细心地观察。然后我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语段摘抄到自己的积累本上,并让学生模仿课文写一段题为《家乡的冬景》的片段作文,尤其是模仿课文第四段写景部分,且要求他们像作者一样突出家乡冬景富有生机的特点。这样学生不仅知道景物怎样描写,并且懂得在写景时要选取典型的景物且符合特点的景物,这样让学生从文本教学中领会作文写景不能为写景而写景,而是要为文章服务的。

在学到有关战争题材的课文如《一个人的遭遇》、《图片两组》等时,我会让学生去留意,收集有关当今国际战争的新闻,如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最近的利比亚战争,做好剪贴,并结合课文学习去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去思考人类为什么不停地挑起战争,从而引导学生对社会、对国际的关注。学生占有了相关材料,就能言之有物,行之成文,主题深刻,真正让学生做到了学以致用,名家文章就在身边,可以信手拈来,正如杜甫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现代文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 文本解读 误区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当在新课改的浪潮下,语文学习旨在培养学生更高的语文素养。语文现代文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学生、教师、文本等等都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方面。文本是作者通过自己的文笔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生活状态或思想的结晶,是编者煞费苦心选编进教材的内容。而文本是教学中的本源。

现代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对现代文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所谓解读文本就是学生、教师对文本的感知、理解、探究、建构过程。其实这正是学生、教师与文本本身、文本的作者或译者、教材编者等的对话过程。文本解读的过程充分体现着阅读主体的知识水平、情感态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对文本的解读效果如何直接影响阅读教学的成效。

一、现代文教学文本解读的几种误区

现代文教学中,学生、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存有一些误区:

一是“空架子”:所谓“空架子”,即师生对文本的关注冷漠化,甚至脱离了文本,泛泛而教。

在上《肖邦故园》一课时,本人按照由感知到理解到探究的递进式规律设计了感知性阅读题目:问题1肖邦故园经历了怎样的变迁?问题2肖邦故园有哪些特点?理解性阅读题目: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闻名,那么故园与音乐到底有什么联系?探究性阅读题目:问题1肖邦音乐对世界有何影响?问题2肖邦邦之家四季景色的特点是什么?问题3在写景时有个有意思的现象,那是什么?问题4文章最后写景用意何在?

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对理解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的题目无从下手。原来,学生不了解波兰的历史,不了解肖邦的生平,很少听到他的音乐,这样的隔阂只能靠教师的补充弥补。整体把握好本文的爱国主义基调后,要细细品读文本。如果不结合文本,很多人会认为肖邦的音乐是波兰人民战斗的武器,事实上本文中提及的肖邦音乐是“朴素、淡雅”的,不是直接号召人们去战斗,这种文化的深层影响值得探究。

教学中需要从文本的重要语句入手,如“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它不仅仅成了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而且为数众多的外国音乐家、钢琴家、作曲家都把造访这个艺术家的摇篮、这个喷射出了肖邦伟大音乐的不竭源泉,看成是自己一生的夙愿。”“到了肖邦之家,你会亲眼见到,而且确信,作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密茨凯维支的诗,肖邦的音乐,对于波兰人而言,就是这样的支柱。”对这些语句的理解不可或缺。有时以它们入手提出问题,也把教学衔接得更好。

脱离文本空谈情感或写作技巧是荒谬的。干巴巴地提出几个问题,让他们找到答案,这个学习的过程是被动且生硬的。现代文教学中遵循整体把握-局部感知的原则。对文本的解读不是空喊口号,必须深入细致。

二是“花架子”:对文本的解读不客观实际,教学过程分散或游离主题。

教师在教学错误地引导,把学生带离文本的本身,游离于主题之外。有些人为了公开课,在教学中一再补充课外知识,恨不得一堂课变成表演课,对教材的处理虽说是灵活机动了,但对文本本身探讨得不够实在。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

滥用多媒体教学。教师把课件做得特别精美,讲《斑纹》就不停地展现各种生物的图案;讲《父亲》时,就放许多父亲的形象。这些画面的确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感知文本提及的对象。但是语文现代文教学的应该以解读文本为重,不能只做一些表面的东西。

三是“小架子”:对文本的解读过于局限,没能跳出小圈子。

例如在上《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一课时,中规中矩的上法就是按部就班地先分层次,开头总启,中间部分对徐老师的“给我印象最深”和“受益最多”作个介绍,结尾写作者对徐老师的怀念之情。在介绍“给我印象最深”时主要是外貌和行为习惯的介绍。“受益最多”围绕先生选编教材、朗读、批改作文几个方面展开的。在把这些内容解决后品味文本的语言,边读边笑之后得出结论:作者语言幽默。

这样的一节课下来,课容量明显偏小。这个散文专题的名称是“活生生的这一个”,言下之意,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在学习《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的过程中,就应该贯穿对语言的品味。在品读到写徐老师的外貌和习惯的语句时,结合专题特点,要能够体会到作者描写细腻、人物个性鲜明。在在品读到写徐老师教学的语句时,要体会出作者笔下的人物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令学生受益非浅。之所以先贬后褒,是为了更加凸显人物身上的闪光之处。这篇文章在理解上没有什么难度,这堂课应该设计一个课堂写作练习,让学生学习作者这样的写作方法,课堂效果才能显现。

“小架子”的思路较之“花架子”是正确的,但不够灵活开阔,仅仅停留在文本表面没有能够结合实际生活,深入探究下去。

二、现代文教学文本解读的若干策略

1、教师合理地导读。教师不要游离文本之外,教师先于学生接触文本,对文本的解读必须正确和深入。平时要多花点心思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文本本身。对学生的引导要适当。教师常常抱怨道某个问题很简单,学生怎么还是解答得不好呢?其实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习积累情况、认知情况入手,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2、提倡学生学会自读。文本解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主体存在差异性,鼓励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对于一些简单的文本,学生可以自读。一些有点难度的文本,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也可以尝试自学。读文章时可以采用从整体感知到局部探究的方法。学会精读文本。有许多精彩的文本,需要阅读主体精读。读书的过程应该静心。在这样一个阅读过程中,才能体会到语言的优美、思想的深刻。

3、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学生自学中勤动笔、勤思考,整理不理解之处,课堂上可以集体探讨。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可以设计一些重点或者难点,找到切入口让学生合作探究。通过合作学习这种形式,不但有利于解决难题,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现代文教学范文第3篇

一、大多数老师的课堂教学仍停留在一轮复习的规律总结与方法指导层面,教学的针对性不强,提升效果不大

主要表现在许多老师在二轮复习中仍然仅仅满足于回顾一轮复习讲解的方法,然后就是做题讲题,缺少针对具体点的训练,导致二轮复习的有效性不高。笔者最近进行的一次关于二轮复习阅读课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很能说明问题,内容是:“这节阅读课对你的帮助有多大?”学生的回答是:“有帮助,但是帮助不大。老师讲的,我基本都懂。我不懂的地方,老师也不能帮助我”;“老师讲的,书上基本上都有。我答题时答得很多,但是有用的不多”。

二、学生课堂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够

因为高三复习时间紧,压力大,很多老师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展示,去讨论,去质疑,生怕学生活动多会影响教学效果,自己包打天下,从头讲到尾,黑板写得满满的,上得很辛苦,自己感觉该讲的都讲了。学生忙着抄或记,也很辛苦,可是在下次答题时问题仍然得不到改善,收效甚微。原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没能得到充分发挥,没有机会展示,没有机会质疑、思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少互动交流,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充当了一个听众的角色,没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就必然导致老师的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学生的阅读与训练量不足,缺少正确理解文章的能力与正确、规范的表达能力

由于经济相对落后,苏北地区大多数学生阅读量很小,没有阅读的习惯。经过短暂的一轮复习,虽然能掌握一些答题技巧与相关术语,但是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往往缺少深度,表述答案的语言不够准确、严谨,甚至出现病句和错别字。针对以上问题,作者结合自己多年高三教学的经验,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提高现代文二轮复习的效果。

1.了解学情,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二轮复习的有效性

上课前,老师要及时批改学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确定上课的具体目标,训练的具体内容。课上,也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回答、板演,让学生自己提出依然存在的问题,老师则依据学生的问题不断调整教学内容,确保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有最大的收获。

比如,有的老师在复习散文的艺术手法这一考点时,自己在黑板上将散文艺术手法的分类逐个做了一次板演和讲解,然后讲了相关的两个题目,一节二轮复习课就这样过去了。可以说,这节课无论在方法复习上,还是在题目讲解上,都缺少明确的针对性。如果换一种方法,如:先请学生回顾艺术手法的四种类型(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方法),其他同学补充,完成方法复习;接着对学生学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展示答案,学生订正错误;最后再做针对性的拓展。运用这一方法,效果可能会大不相同。

2.向课堂要效益

(1)简化“课堂结构”。笔者认为,高三二轮复习阅读教学课,可以摈弃一些无关环节,可以按照如下四步安排课堂结构,简化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率:A.典型错误展示;B.分析错误原因,展示答案;C.能力提升方法指导;D.针对性拓展训练。

(2)在精读上下工夫。教师可以对某些文章或某个段落按照考纲要求从不同角度自己命题,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文本材料,又可以从不同方面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按照考纲要求来命题,编制答案,同学之间相互评分,逼着学生去精读文本。当然,还可以师生共同对某篇文章或其中某个方面进行鉴赏,写读后感或评论,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不断提高学生精读文章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课堂展示、阅读汇报、写评论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

4.现代文阅读要有适度的训练量

一轮复习主要是指导学生答题的方法,二轮复习就是要针对学生存在问题编好练习,让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的方法去解题,总结得失,再训练,从而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现代文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字] 初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 教学方法

现代文阅读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考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将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到一定层次,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是涉及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加强现代文的教学工作,势在必行。

一、加强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1、是初中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从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看出,现代文阅读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培养学习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由于初中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对事物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的,而现代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获得各种知识的载体。初中学生在现代文的阅读中不仅可以学习新知识、了解社会动态、欣赏文学作品,更可以通过阅读扩充知识、了解社会、陶冶情操,从而使学生的生活更加充实丰富。

2、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增加自信心的重要途径。语文知识内容丰富,知识面广,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而现代文阅读无疑是语文知识具体化呈现更学生的重要方式,因此,在任何语文考试中,现代文阅读都是一个常考常新的考点。而据调查在近几年中考中,考生失分最多,败的最惨的一块领地,莫过于现代文阅读这一版块儿了。因此,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双重背景下,提高学生现代文的阅读水平,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关键点。同时,这也是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的重要途径,毕竟在现代文阅读中获得成功,就意味着学生综合观察、判断、写作能力的提升。

3、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素质教育观下,学生的个人情操和情感表达,成了教育必须关注的重点。因此,在当前初中语文教育中,加强学生个人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建立积极健康的情感意识,培养学生正确高尚的情操,就成了核心环节。而现代文阅读正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毕竟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说教式的情感培养,已经不能适应时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增强学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建议

如何提高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长期困扰着学生和教师的难题。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在现代阅读理解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在兼顾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前提下,综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下拿高分,实现“高分高能”。

阅读文章首先必须要把握全文大意,在此基础之上才可能了解文字的思想核心,才能把握作者的本意,才能真正进入文本语境。但是,整体的掌握,不代表细节的了解,古人讲求“微言大义”,现代人在文章写作时,也通常会借助细节,或者说局部表达个人情感。因此,要想提高现代文的阅读水平,首先就得了作者情感倾向的基础上,进行细节的揣摩。

而这样的原则,在实际考察中,可以发挥出重要作用。学生学会立足全局,细化局部,就可以在做题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2007年镇江市的中考语文的现代阅读为例:

“①情感世界好比一座蓊翳的森林,其中有着多种多样乃至复杂微妙的群落,爱与恨也许是其中最壮美与最森严的群落,但除了爱与恨,人的情感森林里还会有诸如钦慕与嫉妒、欣悦与懊恼、痛快与惆怅、( )与( )、崇信与狐疑、满足与失落、狂喜与沮丧、( )与( )等等互相纠结的乔木灌木藤萝草茵。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在方框内填上恰当的词语与与”。

学生在阅读时可以从《让情感的森林永远青葱》这个中初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而在进一步阅读时,也可以掌握文章的基本思想核心。但是,此题是要求学生在局部内进行答题,因此,就需要对局部进行细化。从这小段文字中,学生应该发现“欣悦与懊恼、痛快与惆怅”等这些连接的词,都是反义词组成,则首先就确定了答案的方向。尔后,学生如果在细化就会发现“情感”是主题,围绕这个词进行作答,而且不重复,符合全文基调,那解题就易如反掌了。如欣悦与懊恼、痛快与惆怅等。

2、增强学生文化意识,培养思想深度

初中语文不仅是汉语教学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如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文章是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是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精神,吸取知识养料的重要渠道,也是学生构建个人文化观,增强个人思想深度的基础。毕竟,学生如果真的能在文章中,体会到各种文化精神,体验到作者的内在情感诉求,能够把握文章的文化意义,那个人的思想意识必然得到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高分高能”并不是一句空话,要想在现代文阅读中取得好成绩,技巧是外在的,知识素养才是内在的,是必需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坚定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学宗旨,在日常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点,强化文章中的文化意识教育,把文化这一代表人类文明的基本形式,作为教学的重点。如在《端午日》一文中,教师可以把文章中的关于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作为阅读的重点,让学生从文章中发散思维,对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因子进行适当探讨,以此增加学生知识面,扩展学生思想宽度。

三、结束语

总之,现代文阅读理解是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在符合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制定适合学生认知的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现代文教学范文第5篇

(1)强化实践教学,改革课程体系,重视阅读能力培养。把实践教学作为提高学生整体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环节着眼于学生阅读和评价文学现象和作品实际能力的提高。我们改革课程体系,编制了现代文学课程实践大纲,让学生在实践、试讲过程中体会、揣摩,总结出具有自己风格的教学方法,对能力欠缺的学生,也应多鼓励,肯定他们的优点,让他们充满信心。主动积极参与,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课堂教学活动也能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也要在教学和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如敏先生,长期致力于基础教育的研究,特别重视基础教育和高等师范院校的关系问题,他指出在“听说读写”中阅读最重要,阅读应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文学课就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要“让学生对语文与中国文化有感性的和一定系统性的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能力、想象力,进而养成高品位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一种终生受用的生活方式”。[1]新课改之后,中国现代文学中作家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也占有大量篇幅,中学语文教材更偏重于阅读能力的培养,所以现代文学在改革中,应把重点放在作品分析上,介绍阅读鉴赏的方法,提高学生对作品的分析能力,感悟能力,整体感知作品的能力。在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中,要鼓励学生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创作力的源泉。正是对生活有兴趣,我们才会去发现生活的美。从而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性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阅读。

(2)实施多媒体网络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培养综合性学习的能力。充分运用网络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信息量和视觉效果。在实验班,我们对现代文学课的教学进行了很大的改革,首先突破了传统的只是教师讲课的模式,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多媒体语音教室开展。常规的教学进度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教学进度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制定。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基础,自主学习《现代文学史》关于史这部分内容,老师大致梳理文学史的内容,学生可以自己制订学习进度,在教师指导下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以学生的网络学习为主,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的需要。

二、改革教学方法

切实改变教师“一言堂”灌输的教学模式,把课堂重点精讲,强调文本细读、布置自学、学生参与讨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网络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信息量和视觉效果。多媒体课件是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我们根据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实用性和艺术性编制完整的多媒体课件,利用它加大课堂知识容量,加速知识信息的传递,把板书时代因时间和空间不能反映的资料,通过多媒体课件传递给大家,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我们也是独具匠心,每一张幻灯片都是一个精美的艺术品,每一个画面的设计,都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三、尝试考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