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伤离别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昨夜,月儿正朦胧,我悄悄送你远行,从此,天边有了一颗含泪的小星星。
2.我知道,我们的分手,对你的打击很大。我也不知该如何安慰你,但事情也已经发生,我希望你能放得下心中的结,给你我之间一个新的生活起点。有云:“好聚好散。”
3.我们可以设想无数个开始,却只能接受一种结局;我们可以装饰起点,却无法改变终点。终究要以伤感与不舍谢幕。
4.回忆如同沙漏一般,在脑海中堆积,我想某天放个大假好好思考未来;想想未来;虽然离别殇,尘风飞扬,但是有梦就好!!!
5.或许,离别时,你可以微笑着挥挥手,向离去的人道声“珍重”,而那刹那间的心痛,是否可以做到毫不在乎?曾经的种种是否也会成为你心中的一种牵挂?落花不是无情物,繁花散尽时你是否也会满心凋零?看庭前话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别离时,你是也能做到那去留无意的洒脱?
6.许久后的清晨,薄雾轻纱,鸟语花香,在充满温馨的校园中漫步,好似自己与外面的繁华告别,只是身处在这沉睡的校园中,人生白味,犹如烈酒在心头冲起。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今天又是一天,我又比她多活了一天,但是却又多了一天的惆怅。
7.无奈,生活总有不如意,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纵有千般不舍,也不得不放弃。
8.我曾经天真的以为,离开了你我就可以忘记你,后来,我发现,离开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9.眼看着离开的日子越来越近,心里不但没有了洒脱,而且多了愁绪。本以为可以释然,然而,真的去面对的时候,心里却无比愧疚与不舍!
10.我心有一种痛,无撕心裂肺般,却也隐隐的痛,痛的不知所措,无可奈何;心的杯子碎了一般,或者,没碎,而少了一块。
11.看尽人间花开花落,阅遍书中悲欢离合,是否也能把你我看的风轻云淡,不再痛彻心扉;是否能在离别时潇洒挥手,不再满心凄凉。然而我忘了——爱情始终是我的一杯致命毒酒,无论是过去,亦或是未来。每一段回忆都像一张网,我始终无法逃离你个给我编织的这张网,我注定要用悲伤浇注这份残缺的爱……
12.今生谁是谁的过客,谁是的心碎,不曾听的一语一言,执着追寻的,只是前世的一句碎念,人依旧,爱依然,随曾想你的港口还在创建,停不下一只疲惫漂泊孤独的船。
13.寂寥的灯火,照不清你的模样,只有无尽相思在独自徘徊。红豆轻语,唤不回的回忆,终究是如水无痕。
14.我们徜徉过的小树林,我们观赏过的蓝色黄色粉红色的花朵,一切的一切,仍然依旧。你什么时候回来,我们一起再同游
15.即使远远地离开了你,我也不会和你分离,因为在我的心灵里,早已盛满了对你的回忆…那困倦温柔的嘴唇和眼睛,将会尽情地折磨我的记忆。
16.真的从你口中听到不再爱我,是如此地不知所措。你带走了我的一切,剩下的只是一个空空的壳和一颗破碎的心。
17.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为佛堂,由缘,何计形骸放浪?快乐每一天,享受每一分自然
18.情知海上三年别,不寄云间一纸书。
19.不须旦暮厮守,不须海誓山盟,只要记住那个月夜,只要记住那个时辰,还有那深情的吻。
20.你走了,丢下那句话,在我这泓平静的心湖中,泛起缭乱的涟漪,神秘的梦境。
21.你我在匆匆忙忙中经过了多少故事,沧桑的心底有多少抹不尽的记忆,真切的未来会告诉你更多的真实,让曾经的故事云淡风轻。
22.茫茫人海,让你我瞬间相聚又瞬间相离,然而你我的心永远相知与默契。
23.不要轻易说爱,许下的承诺就是欠下的债!
关键词:双目识别 上机管理系统 人体工程学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2-0078-02
人类是靠眼睛来实现视觉的。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单个人眼只能形成二维的图像。人类之所以能够产生立体的视觉,全凭我们同时使用了双眼来接收图像。若仅使用单个眼睛时,人们只能知道物体的形状,但无法判断物体的远近和大小。这个现象及其原理已被广泛地应用在日常的生产生活当中,例如3D电影。本文就是结合了双目识别的原理,改进了常规的人脸识别技术,并将其与传统的学生上机管理系统相结合,开发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新型管理系统。
1、双目识别的理论基础
1.1 相机成像原理
一般来说,不同的数码相机成像规律不同,且光路较为复杂,但原理基本一致,如图1所示。其中,O点为光学中心,ABC为物,A'B'C'为物ABC在数码相机中CCD(电荷偶合器件)或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上所对应的像。点A'、B'、C'分别由点A、B、C过点O的连线,与像平面相交得到。由几何关系得:
故本文将该光路图简化为图2。此光路图将O至像平面的距离等效处理,等效距离随焦距变化而变化的,其值可由实测标定。
1.2 人脸曲面的逆构建
1.2.1 坐标系
由等效光路图易知,为了建立满足几何关系的方程,需要建立像平面坐标系和系统坐标系。
本文采用的像平面坐标系是像素坐标系,像平面是一个矩形区域,坐标系的 图2 简化后的等效光路图
原点位于像平面的中心位置,像素坐标的最小刻度是单位像素(pixel)。像素坐标刻度与像平面实长之间成一个线性比例关系
或
在像素坐标系上,目标点坐标值的测量误差限为0.5像素,故对应像平面实长的测量误差限即为厘米。在实际应用当中,比例系数的值并不一定需要进行标定。因为参数可采用像素单位进行标定,从而简化了运算过程。
系统坐标系的建立是为了便于系统的构建,以及结果的运算处理,其构造相对于像平面坐标系要复杂的多。文中所建立的系统坐标系是一个三维的笛卡尔坐标系,三个坐标轴的方向分别对应于:像平面中心连线方向、相机观测方向,以及与前两者正交且过光学中心的直线方向。
此外,像平面坐标系的横坐标是与系统坐标系的x轴重合的,这样便于坐标的运算处理。目标点的识别结果将以系统坐标的方式进行表示和存储。
1.2.2 特征点及其定位方法
在传统的人脸识别技术中,为了进行有效的人脸识别,需要寻找若干个特征点,以便提高识别精度。常用的脸部特征点有眼睛、嘴、鼻子等。在本文当中,特征点除了能够进行位置标定外,还能够组织形成三角形网格,用插值的方法来进行结果的估计。
由于特征点选取和识别的技术已经达到十分成熟的地步,故对其具体原理不再赘述。
如图3所示的是双目识别系统观测某点时的等效光路图。其中,是两个像平面中心的距离,和分别是两条光线在系统坐标系xz平面上的投影与x轴的夹角。
实测中,夹角的计算公式为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双目系统的两个像平面坐标系是关于y轴对称的,因此在两个像平面中的坐标也是对
称的。此外,由于在实际应用当中一般 图3 双目识别系统的等效光路图
使用的是两部相同的图像采集设备,故有
测距结果即为所测点的系统坐标系下的z轴坐标值。此外,要将测点在系统空间中进行定位,还需要计算出x轴和y轴上的坐标值。
通过测定坐标定位公式,我们可以定义人脸面部上的各个特征点。特征点取的越多,对人脸曲面的描述也就越具体。由于所取特征点是一组离散的点,因此应用插值算法可构建出完整的人脸曲面。
1.2.3 结果判定
本文所述的双目识别检测技术,共含有三个子项,包括平整度检测、图像识别、曲面识别。平整度检测项目主要用于判定测试对象是否是真人,而不是平整的图片等物;图像识别项目采用的是常规的人脸识别方法,用于二维人脸图像特征的检测;曲面识别项目则是用于检测三维人脸曲面的几何特征。
结合以上三项,可以进行较传统方法更为可靠的人像识别。
2、双目识别模块的设计
本文提出的学生上机管理系统的双目识别功能是通过双目识别模块进行实现的,这是实现该系统功能的关键一环。
2.1 设计思想
双目识别模块主要进行对象的识别,同时通过与主机连接进行实时通信,一方面向主机上传识别结果,另一方面接收主机的指令。
由于本文所述的双目识别模块是用于学生上机管理的,因此在设计思想上应该要根据设计对象的特点进行一定的创新。设计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双目识别模块应满足实时进行学生身份识别的基本要求,以便识别成功后进行登录操作或维持登录状态。这也是系统开发的基本要求。
(2)硬件模块应采用柔性设计,具备自动调节功能,使设备更加人性化、智能化。
(3)利用人体工程学原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上机习惯。
2.2 结构功能
如图4所示,识别模块的图像采集设备使用两个分辨率较高的摄像头,可以保证系统能够获取较为清晰的图像以进行人像识别。
识别模块上安装有伺服电机,用于自动调整摄像头的仰角,以配合用户的身高。摄像头的焦距是固定的,各项参数已据此标定,从而能够保证用户头部与屏幕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设计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出发,能够使用户以良好的坐姿与距离来进行上机操作,培养用户良好的操作习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视力,维护身体健康。
此外,图像数据的分析处理是通过集成于模块中的ARM处理器进行实现的,而模块与计算机的通信接口可采用目前较为常见的RS232接口或USB2.0接口,使设备能够实现较好的兼容性。
3、系统的总体设计
3.1 解决方案
3.1.1 系统架构
如图5所示,机房的计算机分为管理员用机和学生用机,且均需要连接至局域网。在机房入口处,设置一个刷卡机,用于学生上下机的登记。刷卡机连接到管理员用机,在管理员用机上可查看管理界面。管理员用机与学生用机之间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管理员用机通过局域网与远程数据库通信,学生的人脸信息均存储于远程数据库中。
系统的软件部分使用VB作为开发平台,选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作为数据库。
3.1.2 主要功能设计
(1)客户端。
登录:学生在刷卡机上刷卡上机之后,即在管理员用机中保存上机信息。已刷卡学生可于任意一台学生用机上的客户端界面输入学号和密码,若学号与存于管理员用机上的上机信息相符,则开启双目识别模块的人脸识别功能,识别通过后即可登录,并向管理员用机报告学生当前的机位。
定时人脸检测:自学生成功登录开始,每隔5分钟进行一次人脸识别,若不能通过,则自动将计算机锁定,并向主机通报识别结果。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学生无故离开座位,便于机房的管理工作。
设备连接检查:每隔10秒(或在进行定时人脸检测时),自动检查网络连接和与双目识别模块的连接,若连接中断,则自动锁定计算机,甚至强制关机。
(2)服务器端。
监控管理:具有对机房各学生用机进行强制下机和远程开关机的能力;查看各学生用机的屏幕画面和各学生的实时人像;了解学生的上机状态。
统计查询:按个人或按课程统计用户的上机总机时、上下机时间等信息。
(3)远程数据库。
远程数据库由教务处进行管理,由网络中心进行维护,主要功能包括:添加删除学生用户,修改学生信息,设置用户名和初始密码;为数据库做备份或恢复操作。
3.2 关键技术
本文所述系统是传统的上机管理系统与双目识别模块相结合的产物。由于传统的上机管理系统的开发技术已经较为成熟,故系统的关键技术主要有以下两点:
(1)开发成本较低、识别能力较强的双目识别模块。
(2)系统需要建立软硬件通信协议,用于识别模块与上位机的数据交互。对于使用USB2.0进行通信的情况,还另需开发相应的设备驱动程序。
4、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装备有双目识别模块的学生上机管理系统。该系统在传统的上机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套具有双目识别功能的人脸识别设备,用于增强系统功能,减轻机房管理员的工作负担。此外,该系统还能够督促使用者在上机时养成良好的坐姿和用眼习惯,保护使用者的身心健康。
本文所述的双目识别模块不仅能够用于学校机房的日常管理,还适用于各种上机考试当中,防止替考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袁健.学校机房上机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6,12:127-129.
[2]李外云.基于ARM架构的嵌入式人脸识别技术研究.博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8.
1.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雨霖铃》。
3.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步骤。
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分别总是痛苦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写离别的诗句,大家知道哪些?
学生说出自己学过或在课外学习到的相关诗句。
二、讲授新课
1.题解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象征离愁别恨。
作者在填这首词的时候,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所以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这一点。
2.柳永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v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3.整体感知
播放《雨霖铃》原声朗读,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这首词,并谈谈整体感受,引导学生在音乐叹惋的余声里走进作者用文字所营造的意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请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本词的意境和感情。从整体把握上阕写临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和下阕写离别后孤独痛苦的心情。
找出诗中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
4.名句赏析
赏析思路:手法+依据+作用,借景抒情+意象+意境+感情。
赏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例:这一句给我们点出了别离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寒蝉、长亭、日暮、雨歇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凄清萧瑟的送别氛围,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感情基调。
赏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学生进行赏析。
5.分析下阕中的典型意象
下阕词人撷取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哪些典型意象?(酒、柳、月、风。)
6.讲解虚实结合
实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虚写: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联想:由此及彼。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写的是现实之景,是实写。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本诗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离别的内容,拓展了诗歌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强化了诗歌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伤感、孤独和无奈的感情。
三、诗词小结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离别抒怀”自然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歌咏的重要内容。唐代以前的送别抒怀诗,感情基调一般都是低沉伤感的。真正使送别诗以刚健高昂的格调、动人的情致出现于诗坛,是从初唐、盛唐开始的。从内容上说,多抒写亲情、爱情和友情、同僚情。有些送别诗借送别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从抒情方式来说,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如李白的《赠汪伦》,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多种形式,大多是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和以喻显情。(1)借物抒情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别之意来烘托,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2)借景抒情,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竹林寺远,钟声触动思绪,归影勾起作者的归意,但作者形象隐于诗外,在闲淡的意境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3)以喻显情,如刘过的《柳梢青 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在阅读鉴赏送别抒怀诗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了解送别诗的结构形式。关于送别抒怀诗的写法,《诗法家数》曾作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2.通过典型意象,理解语言传达的信息。送别抒怀诗中有一些典型的意象,找出这些典型意象,有利于解读和把握离别诗。如“长亭”是古代送别的常见场所,“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杨柳”中的“柳”与“留”谐音,古代有折柳留客的习俗,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常见意象;“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举不胜举。
3.开拓景物意境,领悟作者情感倾向。送别抒怀诗往往注意营造送别氛围,在景物或生活气息中透露出送别时的主观情感和诗歌情调。其情感表达主要是朋友间真挚友谊的告白,或临别时坦诚的慰抚,或依依不舍的留念,或发自肺腑的感慨。阅读鉴赏送别抒怀诗时,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意境,才可以推断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明确情感表现方法,分析运用表达技巧的效果。就送别抒怀诗的抒情手法来说,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景中寓情、情景交融;就送别抒怀诗的表达技巧来说,多见的是运用修辞和虚实结合;就送别诗景与情的关系来看,常是“哀景哀情”来渲染,或“乐景哀情”来衬托。
【阅读训练】
江亭夜月送别
王 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本诗四句四景,形成了特定的空间,简析四句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国维曾说此诗着一“寒”字“境界全出”,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注]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注]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将军,曾以和戎政策消除晋国边患,这里用以类比魏大。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首句运用了什么典故?首联给人怎样的感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横”“接”的妙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请简要分析“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句在诗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后两句在写景角度上与前两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注]。
[注]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在景物描写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最后一句表现了李白朋友的哪种性格?李白对他有怎样的告诫?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①自鸣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
十年长自青衿识,千里来非白璧招②。
握手祝君能强饭③,华簪常得从鸡翘④。
[注]①山鸟:指一种捕食小虫的禽鸟,俗称“山鸡”,又名“鸡头鹘”。它鸣叫时的声音为“泥滑滑”(滑,在这里读作“古”),南方人也就称这种鸟为“泥滑滑”。②白璧招:即以白璧招聘。典出“楚襄王遣使持金十斤,白璧百双,聘庄子为相,庄子固辞”。③强饭:平阳公主对汉武帝卫皇后卫子夫说的话,卫子夫原是平阳公主家中的一名歌女。她初入宫时,平阳公主拊其背说:“行矣!强饭勉之。即贵,愿无相忘!”努力加饭,即保重身体。④鸡翘:鸾旗车的俗称。这种车上的旗竿插有彩色羽毛。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庭芳
苏 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①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遣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②,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注]①雪堂:苏轼在黄州的居所名,位于长江边,是他到黄州一年多之后友人帮助营建的。②黄州再闰:苏轼谪居黄州五年,阴历三年一闰,故称“再闰”。③洛水清波:洛水流经洛阳,与汝州近,故云。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运用了一些浸润情感的词语,请找到并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性格与词风?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声慢
别四明诸友归杭
张 炎①
山风古道,海国轻车,相逢只在东瀛②。淡泊秋光,恰似此日游情。休嗟鬓丝断雪,喜闲身、重渡西泠③。又溯远,趁回潮拍岸,断浦扬z。
莫向长亭折柳,正纷纷落叶,同是飘零。旧隐新招,知住第几层云。疏篱尚存晋菊,想依然、认得渊明。待去也,最愁人、犹恋故人。
[注]①张炎:宋末元初词人。宋室南渡后举家迁至临安(今杭州)。入元以后,不仕新朝,以“遗民”自居,落拓而终。这首诗作于元成宗大德二年,其时诗人已51岁,在宁波一带飘荡。四明,四明山,这里指它附近的鄞县。②东瀛:东海。③西泠:西泠桥,西湖胜景之一。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作者即将归杭时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章法整饬,结构匀称,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吕]一枝花
春日送别
刘庭信
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
春事成虚,无奈春归去。春归何太速,试问东君①,谁肯与莺花②做主?
[注]①东君:传说中的司春之神。②莺花:莺啼花开,泛指春天的景物。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元曲抓住哪些景物来写“春日”景致?通过这些景物表现了怎样的春景?透露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浓烈,因为经典,它变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因为经典,它变得悦耳;生活如画,或明亮,或素雅,因为经典,它变得美丽······其实从文字在仓颉手中诞生的那一刻起,经典便注定要以无限的魅力,支撑起一个名族的脊梁。请留心观察,在斑驳岁月的甲骨上,在风尘历史的竹片里,在绚烂千年的锦帛中,处处记录着经典的美丽容颜。
汉唐,中华民族五千年里最辉煌的岁月,它遗留下的风韵洒入我们的血液里,像阳光一样,熠熠生辉。唐朝是我国古典诗词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在所有古代经典中,兴许是我们最熟悉的。很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和老师一字一顿地教我们“鹅鹅鹅,曲颈向天歌”,但当时也只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殊不知,唐诗也有她的美丽与哀愁。唐诗,它记载了中国千年的悲与苦,蕴含了千年来人民的喜与乐,蕴藏了中国千年来的宝贵文化。每一首诗,就像一杯茶,难受时尝到的是苦,愉快时品到的是甜,如果你想喝到一杯好茶,得入情入心。每每品唐诗,我的心情随着诗人的忧而忧,随着诗人的乐而乐。在忧中学会思考,在乐中学会享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清幽明静的自然美,宛若一缕清风,渗入心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俯仰古今,写出时间之绵长;登楼远眺,写出空间的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照应,分外动人。仿佛出现了一幅苍茫广阔的北方原野的图景,图景面前兀立着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悲伤的诗人。
不同的诗人会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笔下诗句的感情也会迥然不同,或喜、或悲。而唐诗,也正因此而变得瑰丽多彩。
如果说唐诗是中华经典的根,那么,宋词就是中华经典的枝。
宋词从唐诗发展而来,汲取了《诗经》《楚辞》的营养,一直到现在陶冶着人们的性情。柳永、李清照、晏殊用柔软的文笔,细密的心思,写尽人性感情中委婉、哀愁的一面,《雨霖铃》中的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反之苏轼、辛弃疾的便气魄如虹,高昂之调用一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便能震撼住人心。宋词,无疑是古代经典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