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第一演播室

第一演播室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第一演播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第一演播室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区域市场 障碍 推进策略

环渤海地区区域市场一体化问题由来已久,但是始终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任何地区都越来越难以孤立求发展。所以,对环渤海地区的区域市场一体化的研究仍然是有其必要性的。

一、环渤海地区具备一些建立统一市场的可行性

首先,环渤海经济圈内三次产业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差异和互补关系,这就为区域间的合作提供了条件和基础。总的看,北京城市,将以现代服务业为其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强化其综合服务功能,支撑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天津、大连、青岛等城市将以金融、物流、高科技产业为其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引领区域产业发展的方向,而沈阳、太原、石家庄等城市则以基础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为其发展的主要内容,以支撑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其他次级城市以专业分工为基础,形成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群体。

其次,环渤海经济圈内存在着明显的资源互补性。晋、冀、蒙、辽、鲁五省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京、津二市拥有大量的资金和雄厚的科技实力,通过经济圈的联动,自然资源、资金、技术就会在区域内实现合理流动和最佳配置,最终,各种资源将会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开发,使各地区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其合作前景无疑是广阔而长远的。环渤海经济圈内的人力资源也有很强的互补性。人力资源是各种资源中最为宝贵的资源,环渤海经济圈内京、津两地拥有大量高科技人才,而晋、冀、蒙、辽、鲁则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低成本的劳动力,通过区域内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合理开发,将会为环渤海经济圈发展带来巨大的潜能。

再次,环渤海地区具有内聚力。从社会学的角度思考,经济区域的形成不仅是由于经济区域内的经济因素所致,而且也是由于地区内人们长期的社会活动而产生的地区意识的结果。环渤海地区,由于历史上人口机械变动的原因,而使它独具特点。自至前的一个多世纪里,广大农民背井离乡谋生路,出现了两个方向的人口流动。一个方向是华南地区农民向海外移居,另一个是华北农民向东北地区迁徙,其中山东、河北农民最多。上述山东、河北破产农民迁入后散居东北三省,但相当数量在辽宁,特别是辽东。这就是说,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使环渤海地区更容易形成一个整体。

二、环渤海地区区域市场一体化存在的障碍

由于历史、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日前,环渤海经济圈仍面临一些制约区域市场一体化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包括:

首先,环渤海区域市场一体化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行政体制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削弱甚至是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以致都市圈内因地方行政主体利益导向而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融合。突出表现在:一是存在严重的不合理重复建设。由于长期条块体制的分割,环渤海地区的项目安排上呈现产业结构的趋同现象。这不仅出现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都市圈内的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由此损害了区域整体利益。三是都市圈内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贸易壁垒、资源大战以及各种形式或花样翻新的地方保护。四是产业关联度低。环渤海地区三部分形成了相互竞争的局面(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京津冀北)。这三个区域从幅员和人口规模,都可以发展成相对独立的都市经济区,而三个经济区相互间经济联系没有长三角和珠三角内部城市间那样紧密。

其次,“龙头”带动作用有待突出。区域经济发展必须有“龙头”带动。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天津和区域内的其他地方缺乏紧密的联系,京津冀地区的辐射半径还没有到达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两个半岛对京津冀地区的辐射相对更弱。目前看来,环渤海经济圈发展尚缺乏真正的“龙头”带动,国家开发建设天津滨海新区就是力求在“龙头”带动方面有所突破。但是,目前,滨海新区的建设有待于做进一步的合理规划和不断增强其经济实力,以起到“龙头”带动作用。

再次,环渤海地区的交通问题仍然影响着环渤海地区市场一体化的进程。区域间经济整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交通体系的完善,环渤海经济圈的跨度过大,相互之间地理位置间隔较远,这必须要求完善的交通运输手段来弥补。环渤海经济圈目前虽已有多种交通运输条件,但由于缺乏统筹考虑,尚未形成完善的综合交通网络。而环渤海地区虽然拥有全国密度最高的公路网和铁路网,但是至今仍无一条环渤海沿岸公路或者环渤海沿岸铁路,而是沿用全国性的交通体系。而且,环渤海区内运输的任务繁重,运输需求也增长迅速,使得这一地区的运输能力紧张局面日益加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内部经济的协同发展,增加了区域联动的成本。环渤海地区主要港口之间缺乏明确分工,也缺乏合理合作,基本各自为战,相互竞争,这大大降低了运输体系综合优势的选择。

三、推进环渤海地区区域市场一体化的策略

环渤海地区的市场一体化进程,除了依靠国家的制度供给外,更重要的是区域内部的协调和发展。近年来,为加强区域合作,环渤海地区采取了一些积极的举措。但总体上看,区内各城市之间合作的意愿要大于实质性行动。根据目前的现状,有效推进区域市场的一体化,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环渤海地区的市场一体化需要一个较完善的战略规划。

随着环渤海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北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份量日显重要,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这一区域巫需一个较完善的战略规划,尽快形成科学有效的区域治理结构,并充分运用市场的力量,为其起飞及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源。

第一,应着手考虑大区域的协调规划。建议以立法的方式来保证区域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以便为社会各方发展提供法律依据。中央及地方政府需要重视整个环渤海地区发展的空间规划,包括自然资源、交通、电力、产业布局等,可以有效突破“诸侯经济”障碍,引导市场对资源有效调整,为这一地区的起飞提供持久制度性发展动力。从区域的角度中出发,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建设,尽快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规划中要坚持把市场引力视为区域经济突围的主要动力。

第二,完善区域交通体系,重组区域发展空间。树立大区域和一体化的观念,从整体上规划区域交通设施建设的战略布局,进一步完善区域内部交通联系。世界上著名的经济带,如京滨、阪神等,其形成和存在都有赖于发达、畅通的区内网状交通网络。

第三,引导和鼓励区域内产业的分工、转移和调整。进一步加强区域内协调,根据各地区的比较优势,通过政策鼓励和引导要素流动,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的优化和产业的转移升级。要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培育若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品牌产品。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有三个层次:首先,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调整。第二,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调整。第三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调整,即高科技产业。

第四,建立能够实现“多赢”的区域协调与合作新机制。区域内应加强信息沟通和政策协调,共同谋划环渤海地区的发展,构筑“地域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融”的和谐氛围,推动区域竞争力的迅速提升和促进地区市场一体化的发展。

其次,做好环渤海地区统一要素市场培育和发展方面的工作。

环渤海地区区域间要素流动目前还没有达到比较畅通的格局,生产要素流动阻力比较大。这与新形势下,区域经济飞速发展的迫切要求相违背,应当加快推进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自由流动。目前,特别重要的是,共建区域性的商品物流共同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人力资源共同市场、科技成果及知识产权保护共同市场、基于信息网络平台的信息共享及信用征信共同市场以及文化旅游共同市场等。

一是建立统一的商品市场。区域内各省市通过区域联合制定共同的协议,允许对方商品自由进出,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做到物尽其流。同时,要制定共同的市场规则,实现公开公平竞争,通过市场公平竞争,才能提高区内企业素质,不断降低交易费用,促进各地共同的增长。可以考虑组建和培育跨地方的区域性贸易集团公司,把贸易成本降低到最大限度,体现市场整合的优势。

二是创建统一的地方性金融市场。加快环渤海地区内部市场一体化的动力源泉之一就是资金的有效循环,因而建立区域内大金融体系十分迫切。首先,有必要建立“环渤海开发银行”,集中环渤海三省二市的财力,尤其是民间闲置资金,为该地区企业融资、担保、存贷业务提供一条新途径。同时,又构成了与一些全国性专业银行竞争的局面,从而能进一步活跃环渤海地区的金融市场。其次,适时开放北方证券市场,允许更多的已达一定规模的国内企业向国外发行股票、债券,开拓融资渠道。再次,建成地区票据结算中心,将异地结算改为同城结算,以利于地区间交易,加速资金的周转。最后,加快培育离岸金融市场,吸引外资银行进入,并进一步根据实际条件成立跨国的环渤海地区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加快同业外汇拆借和短期外币债券市场的建设。只有区域性金融市场建立起来,资金流在区域内畅通无阻之际,统一的大区域市场优势才会体现出来。

三是建立自由流动的和完善人才市场。环渤海地区高科技人才相互间的流动、利用效率非常低;首先,要催化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筹建一个区域内大范围的人才交流市场,通过发挥市场功能,有效地调节劳动力的供求。其次,要改革户籍制度,弱化户籍关系对劳动力流动的约束,打破人才的地域界限,促进人才自由流动,逐步做到专业人才区域内自由择业。再次,实行劳务行业中介化,允许劳务服务机构开展公平竞争,促使人员流动更加畅通,更有规范,更有效率。最后,还要大力推行跨地区高等教育的就学制度,培养具有广阔视野的智能型、开拓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瑛.环渤海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思考.中国城市研究.

第一演播室范文第2篇

希波克拉底是希腊人,生于公元前460年,大约和我国的孔子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由于医术精湛,医德崇高,希波克拉底被人们尊称为“欧洲医学之父”、“欧洲医学奠基人”。他曾提出著名的体液学说,并用这种学说抵制当时盛行的“神赐疾病”的谬论。在严禁解剖尸体的宗教社会中,希波克拉底勇敢地冲破禁令,秘密地进行人体解剖,并获得了许多人体结构方面的准确知识。他在他的外科名著《头颅创伤》中,详细地描绘了头颅损伤等病例,并提出了施行手术治疗的具体方法。依据自己“清白地行医和生活”的原则,希波克拉底撰写了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希波克拉底誓言总共只有五百多个字(按中文计),但对后世的影响却非常深远。现在看来,这则流传了2400多年的誓约具有浓重的封建及迷信色彩,但其基本精神仍可作为医生对病人、社会的行为规范。因此,世界医协大会对此誓言加以修改,将其定名为《日内瓦宣言》,并将它作为国际医务道德的规范。现在,几乎所有医学院的学生在入学后的第一节课都要学习希波克拉底誓言。在西方,除了医学界以外,在律师、证券、会计、审计、评估、推销等行业内,人们也将希波克拉底誓言作为本行业道德的准则。希波克拉底誓言的译文如下:

仰赖医神阿波罗、埃斯克雷波斯及天地诸神为证,鄙人敬谨宣誓,愿以自身能力及判断力所及,遵守此约。凡授吾艺者,吾敬之如父母,作为终身同业伴侣。彼有急需,吾接济之。视彼儿女,犹吾兄弟,如欲受业,当免费并无条件传授之。凡吾所知,无论口授书传,俱传之吾与吾师之子及发誓遵守此约之生徒,此外不传与他人。

吾愿尽吾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不做一切堕落和害人之事,尤不为妇人施堕胎手术。吾绝不将危害药品给予他人,并不作该项之指导,虽有人请求亦必不与之。吾愿以此纯洁与神圣之精神,终身执行吾之职务。凡患结石者,吾不施以手术,此手术有待于专家为之。

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吾唯一之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不作各种害人及恶劣行为,尤不作之事。凡吾所见所闻,吾认为应守秘密者,吾愿保守秘密。

尚使吾严守上述誓言,请求神祗让吾生命与医术能得无上光荣。吾苟违此誓,天地鬼神共殛之。■

第一演播室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快递公司;服务纠纷;博弈模型;发展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快递行业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壮大。据统计,目前全国快递从业人员超过150万人,年营业额600多亿人民币。但由于快递公司、业务员和客户三者之间的不合理利益关系而造成的诸如业务员消极怠工、服务态度恶劣、客户投诉、公司业绩下滑等问题却日益凸显。文章通过建立三者之间的静态与动态模型,深入分析影响三者利益关系的因素,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为快递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路。

二、快递行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业务员消极怠工。很多业务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不接业务,只通过拿每月的固定工资混日子,造成人力资源严重闲置,公司运营效率低下。

二是人才流失严重。公司每个月都面临员工离职,造成熟练业务的人才流失,使公司管理延续性中断,人力资源等管理成本加大,企业商业机密和客户资源流失,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

三是业务员自身素质不高。中小型民营快递公司的员工构成中,30%为下岗工人,50%为进城的农民工,此类员工素质不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

四是客户投诉得不到有效处理。目前,客户投诉环节处理不力,投诉热线不是打不通就是一只占线,即使打通了要么是服务人员的态度不好,要么就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很多客户的投诉得不到有效处理,造成客户利益损失。

三、建立博弈论模型并进行模型分析

本文研究的问题均属于非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建立在“个体行为理性”的基础上。博弈又分为静态博弈与动态博弈。决策中的静态博弈是指参与人同时采取行动,或者尽管参与人行动有先后顺序,但后行动的人不知道先行动的人采取的是什么行动;决策中的动态博弈是指双方的行动可以有先后顺序,并且后行动的人可以知道先行动的人所采取的行动。

(一)业务员与公司的博弈

业务员与公司之间的博弈属于静态博弈。假设每个业务员的固定工资为M,努力工作时做一单业务的提成为T,但会付出一定的劳动成本C1;如果业务员偷懒,就没有提成,只能拿固定工资M,但可以通过做一些副业获得收益λ,如果被公司的检察员发现会被罚款§,然后继续完成本单业务;业务员完成每单业务公司的收益为A(净收益);公司的监督成本为C2。

1. 公司进行监督,业务员努力工作,业务员的收益为(M+T-C1),公司的收益为(A-C2)。

2. 公司进行监督,业务员偷懒,业务员的收益为(M+T-C1-§),公司的收益为(A-C2+§)。

3. 公司不进行监督,业务员努力工作,业务员的收益为(M+T-C1),公司的收益为A。

4. 公司不进行监督,业务员偷懒,业务员的收益为(M+λ),公司的收益为0。

博弈双方的收益矩阵如表1所示。

假设公司监督的概率为α,业务员偷懒的概率为β。先给定业务员的偷懒概率β,公司监督(α=1)和公司不监督(α=0)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πC(1,β)=(A-C2+§)β+(A-C2)(1-β)=A-C2+§β

πC(0,β)=(0)β+(A)(1-β)=A(1-β)

利用策略等值法使πC(1,β)=πC(0,β),解得β*=C2/(§+A)。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当业务员偷懒的概率小于C2/(§+A)时,公司的最优选择是不对业务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当业务员偷懒的概率大于C2/(§+A)时,公司的最优选择是对业务员的工作进行监督。

给定公司的监督概率α,业务员偷懒(β=1)和努力工作(β=0)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πW(α,1)=(M+T-C1-§)α+(M+λ)(1-α)=(T-C1-§)α+M

πW(α,0)=M+T-C1

利用策略等值法使令πW(α,1)=πW(α,0),解得α*=(T-C1-λ)/(T-C1-λ-§),将结果简化得α*=1-§/(§+C1-T+λ)。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当公司的监督概率小于1-§/(§+C1-T+λ)时,业务员的最优选择是偷懒;当公司的监督概率大于1-§/(§+C1-T+λ)时,业务员的最优选择是努力工作。

从快递公司与业务员的博弈中可以得到:C2越大,α越小,β越大;A、§越大,β越小,α越小;C1、λ越大,§、T越小,α越大,β越小。

因此,要有效降低业务员偷懒的概率,必须降低公司监督成本,增加公司的收益,提高业务员单件提成,同时增大业务员偷懒的罚款力度,减少业务员的劳动成本,减少业务员从事副业的收入。

(二)顾客与业务员的博弈

顾客与业务员之间的博弈属于动态博弈,由客户先决策是否选择业务员邮寄,然后业务员选择提供优质服务还是劣质服务,最后顾客再根据业务员的行动做出自己的是否投诉。假设G为业务员完成一笔业务获得的工资;η为业务员提供优质服务得到客户好评反馈时获得的奖励;C3为业务员提供优质服务时付出的人力和时间成本;B为客户成功寄出一份邮件获得的收益;D为客户受到劣质服务时的损失;C4为客户投诉业务员付出的成本;P为投诉被成功处理的概率;A为投诉成功后客户得到的赔偿;θ为业务员被投诉后的罚款。

1. 当业务员提供优质服务时,业务员的收益为(G+ η-C3),客户收益为B。

2. 当业务员提供劣质服务时,如果客户不投诉,业务员的收益为G,客户的收益为(B-D)。

3. 当业务员提供劣质服务时,如果客户投诉,投诉被成功处理时,业务员的收益为(G-θ ),客户的收益为(B-D-C4+A);如果客户投诉没有被成功处理,业务员收益为G,客户收益为(B-D-C4)。

双方的动态博弈树如图1(1代表客户,2代表业务员)所示。

对不同决策下博弈双方的收益损失采用逆向归纳法进行分析。

(1)业务员选择不同决策的收益分析

如果客户不投诉,比较业务员提供优质服务时的收益(G+ η-C3)和提供劣质服务时的收益G可发现,由于提供优质服务的人力和时间成本C3基本上是稳定的,可以看成一个常数,此时决定决策的关键就是 η,即业务员提供优质服务时,客户会向公司反映,此时公司给予业务员的奖励。如果η-C3>0,则G+ η-C3>G,这就意味着即使客户不投诉,业务员也会提供优质服务,因为业务员提供劣质服务的收益小于其提供优质服务的收益。此时,均衡路径为“客户―选择业务员―业务员―提供优质服务”。

如果客户投诉,由于客户的投诉能否得到处理是一个概率事件,那么业务员在客户投诉前提下提供劣质服务的期望收益为P(G-θ)+(1-P)G=G-Pθ,与业务员提供优质服务的收益(G+ η-C3)进行比较,如果η-C3>-Pθ,即η+Pθ>C3,则业务员提供优质服务的收益更大。由此可见,在C3一定的情况下,η、P、θ三者越大,G-Pθ

(2)客户选择不同决策的收益分析

客户收益的不同因业务员决策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如果业务员提供优质服务,则客户会选择业务员邮寄快件,因为选择业务员的收益B大于不选择业务员的收益0。

如果业务员提供劣质服务,在客户选择业务员的前提下,仍然面临是否投诉的决策。客户追讨的期望收益为P(B-D-C4+A)+(1-P)(B-D-C4)=PA+B-D-C4,与客户选择不投诉的收益(B-D)比较可以发现,如果PA-C4>0,则投诉的期望收益P(B-D-C4+A)+(1-P)(B-D-C4)大于不投诉的收益(B-D),此时客户选择投诉。由此可见,P、A越大,C4越小,客户选择投诉的概率越大。此时的均衡路径为“客户―选择业务员―业务员―提供劣质服务―客户―投诉”。反之,如果P、A很小,C4很大,那客户就会选择不投诉,此时的均衡路径为“客户―选择业务员―业务员―提供劣质服务―客户―不投诉”,但这对公司不利,客户本来的利益就受到侵害,而投诉对客户更不利,势必影响到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

此外,如果客户的投诉长时间的不到成功处理,客户也会做出不选择业务员或者不同快递公司的决策。

四、改进措施

基于以上的博弈论分析,本文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一)增加公司的业务开发力度,挖掘客户,拓展业务

由于业务员代表公司直接和客户打交道,公司可以通过激励业务员利用工作闲暇时间进行客户开发和公司品牌宣传,拓展业务范围,壮大客户群体,一是可以增加公司的潜在客户,二是可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二)完善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员工培训机制

在面试环节就对员工进行严格的筛选,对业务员的自身素质进行严格把关。成立专业的业务培训团队,对员工的业务技巧和客户服务进行流程化的培训,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利于公司长远发展。

(三)完善公司的奖励制度

提高业务员的业务提成收入,增加业务员的工作满意度,减少员工离职,防止人才流失;增加业务员提供优良服务的奖励金额,以此来鼓励员工积极工作,高效工作,提高服务质量,降低业务员偷懒概率和客户投诉;对投诉的客户进行适当的金额奖励,引导其通过有效的途径来解决服务纠纷,避免出现客户流失的现象。

(四)增强业务处罚力度

严格杜绝消极怠工、偷件损件和野蛮服务的现象,一旦发现,进行重罚。通过罚款的方式来深化业务员高效工作、诚信工作和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

(五)完善公司的投诉系统

提供网络投诉、热线投诉等多种投诉方式,降低客户的投诉成本,对于进行投诉的客户进行适当的奖励,增加公司处理客户投诉的效率,尽量做到让每一个投诉的客户都得到满意的结果。投诉是一个能充分反映公司服务效率的环节,出现了服务纠纷,要积极引导客户通过投诉系统来解决问题,这也增强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是树立公司良好形象的关键。

民营快递在国内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不可避免,如何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来使快递公司、业务员和客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合理化、稳定化,对于公司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舜萱,常连玉.我国快递业发展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及对策[J].交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2).

[2]周丹丹.浅析我国快递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10).

[3]涂淑丽.我国民营快递企业人才流失现状及防范对策[J].企业经济,2012(06).

[4]郑红明.中小快递企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贸,2012(01).

第一演播室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博弈;土地出让;房地产开发商;地方政府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1-0016-04

一、引言

在经济性行业中,与政府关系最密切的行业莫过于房地产业,因为其最重要的资源――土地由政府控制。房地产开发商是否能获得土地资源是其开发的必要条件,而政府要靠转让、出售土地获得财政收入。

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土地的方式可分为两种:一是非市场方式即行政命令,包括划拨用地和协议出让。二是市场方式即招标、拍卖、挂牌。非市场方式容易导致地方政府官员与房地产开发商的寻租,使政府财政受到损失,而对房地产商来说也并不公平,因此并不是一种好的形式。根据国土资源部下发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规定》:“我国城市经营性土地必须通过招标、拍卖或挂牌的方式出让其使用权。”这对于杜绝土地出让中的腐败和显化土地价格具有重要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近年来,很多学者都从运用博弈相关理论研究房地产市场的土地出让问题。母小曼(2006)[1]认为,中国土地市场发育尚不健全,由此导致了地方政府和开发商之间的寻租。通过对土地市场的寻租行为、利益集团的行为以及影响因素的探索,说明了土地市场的寻租给国家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失。王俊(2005)[2]运用博弈理论分析了土地市场的均衡状态,认为土地出让价格及基础设施的成本是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商利益博弈的焦点,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暗箱合作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张飞、曲福田(2005)[3]说明了要规范土地市场秩序,必须规范对土地有支配权的地方政府,因为土地的数量和价格博弈决定了土地市场是否能健康发展。

许多学者通过博弈分析对土地市场提出了政策建议。周涛、杨庆媛、丰雷(2006)[4]通过对土地出让和监督部门的多重战略分析,构建了相关模型,提出土地市场要加强监管。母小曼(2006)[1]等人提出,限制土地市场的寻租要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因此要进行制度创新。舒帮荣、徐梦洁(2007)[5]着重分析了利益分配格局、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土地产权制度等方面,引入博弈模型,建议改变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间利益分配格局模式。宋艳林(2007)[6]认为,在土地市场的多种博弈混合战略中,唯一有利于其健康发展的战略是选择市场化手段(招拍挂)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刘雷(2008)[7]也认为,招标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因为引入了竞争机制,可较充分实现土地价值,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由此可见,虽然各个学者的建议不同,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解决土地市场的寻租问题关键是要引入竞争即采用市场化方式,然而他们却忽视由此导致的另外问题,那就是随着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越来越大,某些地方政府必然利用其对土地的垄断优势哄抬地价,其结果就是土地价格的不断上涨,而地价上涨又是房价上涨的重要因素,最终土地价格的上涨在高房价的掩盖下便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另外,在看似公平的市场化出让土地使用权过程中,由于地方政府拥有信息和操作上的优势地位,会导致房地产开发商集体陷入“囚徒困境”,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房地产开发商很容易在土地出让中形成“串谋”。基于此,本文应用博弈基本模型,集中分析了市场化土地出让过程中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的博弈行为,集中分析了土地出让过程中房地产开发商的行为策略并对地方政府的短视行为给出合理建议。

三、政府和开发商的博弈行为研究

针对我国目前经营性土地的市场化出让原则,可采用相关博弈模型来分析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商在土地交易过程中的状况。

(一)土地交易市场博弈的特殊性及基本假设

1. 地方政府是博弈的参与者,但同时又是博弈规则的制定者,地方政府确定招标、拍卖、挂牌地块的用途、年限、出让方式、时间和其他条件,同时规定投标人、竞买人的资格要求及确定中标人、竞得人的标准和方法。

2. 地方政府根据土地估价结果和政府产业政策综合确定招标标底和拍卖挂牌的底价,该标底和底价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活动结束之前应当保密。

3. 博弈的参与者均为“理性人”,即参与者符合各自利益最大原则。

4. 房地产商在博弈过程中是相互独立的。

(二)招标博弈

从博弈论的角度观察,土地招标的特点如下:所有竞标参与者均不知道对手的出价信息,参与竞标时开发商同时出价,博弈过程仅一个回合,是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1. 博弈基本要素的描述。(1)博弈参与人:招标博弈参与人是多个买者(房地产商)和一个卖者(地方政府)。(2)博弈过程和效用:地方政府在招标前确定出让土地的基础价v0,v0是随机变量并且非公开。投标人出价:假设共有n个房地产商参与招标,第i个投标者对土地的私人估价是vi(vi是非公开并且相互独立的)。若假设其报价为bi?叟0,则该房地产商中标后的净收益为(vi-bi)。现假设这次投标中,所有开发商的投标方案均与政府要求相符,那么获得这块土地使用权的开发商必然是报价最高的那个。所以i的效用如下:

(2)随着参与招标的房地产商数量的增加,房地产商的报价与其保留价格的差额会逐渐减少。当参与招标的房地产商趋于无穷多时,国家几乎获得房地产商保留价格的全部,房地产商的叫价与其保留价格的差额趋于消失,即使是成功中标的房地产开发商,其效用也趋于0,这样,房地产商陷入了“囚徒困境”。

(三)拍卖与挂牌博弈

从博弈论的角度观察,土地拍卖与挂牌的特点如下:房地产商能够看到对方的出价,他们轮流行动,博弈是多个回合,是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假设政府准备以拍卖的方式出让某块土地一定时期的土地使用权,只有甲乙两家房地产商参与拍卖竞价,两家企业对该地块愿意出的最高价格是v1和v2。拍卖过程中,双方都根据对方的叫价轮流加价,显然的,叫价也不断接近双方能够接受的最高价格。当甲加价至其最高价格即b1=v1,乙会继续加价使得b2>b1,b2v2,随后甲不会继续加价,则出价高的乙便获得该土地的使用权。

该博弈的结果是甲的叫价等于其最高价格,乙的叫价高于甲的最高价格。双方的效用分别为:开发商甲v1-b1=0,开发商乙v2-b2≈0,我们姑且将其视为0。当存在n个房地产开发商时,可以看成是第i个开发商与其他n-1个开发商进行竞买,因为房地产商的保留价格是独立的,因此n人分析与两人的分析是完全一样的。

从上述分析中可看出,土地拍卖成交价格几乎为参与竞标的开发商保留的最高价格,其效用依然趋于0,参与拍卖的房地产商也陷入“囚徒困境”。

四、市场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可能导致的问题

(一)开发商的“合作”与“串谋”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土地的方式最终都将导致房地产商陷入“囚徒困境”。参与投标和拍卖的房地产商越多,土地出让价格就越接近其真实价值。因此博弈中的开发商面临一个基本矛盾,即开发商的报价越高,中标的机会越大,但其支付(中标后的收益)也就越小。在证明均衡时,我们假设了房地产开发商是相互独立的,但若实际操作中,房地产商不是相互独立的,意味着他们可能存在合作与串谋,那么便不会有此结论。

由于土地市场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土地的不可移动性使得土地市场是区域性市场;其次,由于进入土地市场的政策壁垒和资本必要壁垒较高,区域内的房地产商数量有限,易形成垄断。事实上,房地产市场的区域性垄断非常明显,所以特定区域的房地产商大多并不陌生,这就为他们的合作与串谋创造了有利条件。

房地产商之间的博弈只进行一次而陷入“囚徒困境”的实例并不罕见,但如果同样的博弈反复进行多次结果是否会有所不同。假定某地区只有两个房地产商(有多个房地产商参与时结论相同),在土地竞拍的有限次博弈(博弈次数为n次)中,开发商甲使用“合作”战略只是为了换取开发商乙在随后阶段也使用“合作”战略,因此当博弈进行到最后一轮时,由于已是最后阶段,双方以后不会再接触,所以双方第n阶段的纳什均衡与单次博弈一样是(不合作,不合作)。现在考虑在n-1阶段,由于双方是理性的,都知道下一阶段对方必然要选择不合作,因此该阶段双方也会选择不合作……以此逻辑推出的结果令人吃惊:该有限次重复博弈唯一的子博弈完美均衡仍然是双方在每一阶段都选择“不合作”。可见,只要博弈双方是理性的,并且博弈是有限的,房地产商仍无法摆脱“囚徒困境”。

但是,如果这两个房地产商参与土地竞拍的次数是无限次重复的,此时开发商甲的“不合作”将导致理性的开发商乙的选择也必然是“不合作”(曾理,2007)[12]。这里假设着双方都知道或都能预料到对方的“以牙还牙”策略。如果某次竞拍中甲采用了“不合作”战略,并获得了全部支付,则乙在以后的竞拍中就会“以牙还牙”的一直采用“不合作”战略。由于是无限次重复博弈,所以最终甲的累计损失必然超过一次“不合作”所获得的短期利益,因而,不合作是不理性的。所以,该博弈的纳什均衡是(合作,合作),双方的最优战略都是“合作”。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根据KMRW声誉模型,尽管每一个开发商在选择合作时冒着被其他开发商背叛的危险,但如果他选择不合作,就暴露了自己是非合作性的,从而失去了获得长期合作收益的可能。如果博弈重复的次数足够多,未来收益的损失就超过短期被出卖的损失,因此,在博弈的开始,每一个开发商都想树立一个合作形象,即使其在本性上并不是合作型的;只有在博弈快结束的时候,开发商才会一次性的把自己过去建立的声誉利用尽,合作才会停止(此时短期收益很大而未来损失很小)。因此,只要博弈重复的次数足够长,没有必要是无限次的,开发商的“合作”与“串谋”也会出现。

(二)地方政府的短视行为

联系实际生活可知,当土地市场日渐商业化后,土地的使用成本越来越高,地价上涨直接推动房价水平的上升。因此虽然以市场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有协议出让土地无可比拟的优越,但也因此变为地方政府推动房价高涨的手段。

一方面,土地带来的高收益可以满足地方政府的财政收益:一是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出让金;二是通过低成本拆迁然后把由拆迁获得的土地高价出让;三是税收及各种其他收费,土地财政对地方政府经济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打土地牌可以满足地方政府获得政绩需求,现阶段中国考核干部政绩的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上看GDP的增长,对中国GDP增长贡献率而言,房地产业明显偏高,因此地方政府为了提高政绩,不言而喻会选择发展房地产业进而带动其他领域。由于土地带来的高收益满足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增加和政绩提升,因此,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土地价格的上涨。这也是中央政府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不明显的最直接原因。

地方政府这种短视行为会导致地价房价的螺旋上升。因为房地厂商会将地价的上涨通过房价转移到消费者身上,所以土地出让金不健康的上涨必然引起房价的持续上涨,最终是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所以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提高土地出让金只能获取短期政绩和利益,对宏观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有害。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1. 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国有土地的出让价格将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利益。协议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因为缺乏竞争性,出让价格往往低于其真实价值。而以招、拍、挂的市场方式出让土地,可以较充分的实现土地价值,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

2. 招标、拍卖和挂牌使房地产商陷入“囚徒困境”,因此以利润最大化为共同目标的房地产商之间存在着“合作”与“串谋”的强烈动机以压低土地成交价格。现实生活中开发商之间采取轮流“坐庄”、货币补偿和共同开发等合作的方式,私下操纵土地出让价格的现象并不少见。所以应完善拍卖机制,吸引更多有实力的开发商参与竞价,同时引入惩罚制度,加大对“串谋”的打击力度,保证土地出让过程的健康有序进行。

3. 规避地方政府操纵土地出让价格,消除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中的短视行为。

(1)实现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对称。地方政府哄抬地价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其在财政上非常依赖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税收及土地出让收益,因此解决了地方政府在财力上的掣肘问题,“土地财政”作用就会被弱化,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中的阻力也就大大消减。基本思路是对现行分级税收政策进行适当调整。首先,建议提高地方政府在共享税中所分得的比例;其次,在规划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建设中,要加大中央的拨款力度,减轻地方政府在项目执行中财力上的压力,实现财权和事权的平衡。

(2)加强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监管,严格执行土地规划,抑制不健康供地。地方政府有供地冲动,但是超额出让土地并不会有效控制地价。土地规划和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土地供应的监管,通过严格控制和规划,优先保证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中低档房的土地供给。

(3)采取让利于民的方法。在地方政府所获得的超额土地出让金中,按一定比例抽取适当的资金,将这笔资金用于建设保障性住房,通过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给部分消除地价上涨带来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母小曼.土地市场中政府与开发商之间博弈[J].管理世界.2006,(5):148-149.

[2]王俊.地方政府与住宅开发商的博弈分析[J].世界经济情况,2006,(2):27-29.

[3]张飞,曲福田.从地方政府之间博弈的角度看土地市场秩序[J].经济问题探索,2005,(6):57-59.

[4]周滔,杨庆元,丰雷.土地出让市场的博弈分析:利益背景与政府行为过程[J].中国土地科学,2006,(4):19-23.

[5]舒帮荣,徐梦洁.土地市场寻租行为分析极其对策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07,(2):71-73.

第一演播室范文第5篇

原文:

《宴许成子魏华文二魁吴文伯节判陈表之教授卢》朝代:宋    作者:袁说友

昼绣归来自帝京,魁星双照锦官城。

持衡称职真以事,劝驾何功亦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