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纵隔肿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R7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3-153-01
纵隔位于双侧胸腔之间,胸骨之后,脊柱侧面,上为颈部入口,下达膈肌,为了便于诊断和治疗,人为地将它分为上下前后四个区域。在这个区域里有心脏及出入心脏的大血管、食管、气管、胸腺、神经及淋巴组织等,所以它是重要生命器官的所在地。2007年5月~2009年3月,我院手术治疗纵隔肿瘤15例,现分析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9例,女6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2岁,胸腺类瘤5 例,神经源性3 例,畸胎样瘤1 例,间叶组织瘤2 例,胸内甲状腺2例,其他2 例。这15例中均好转或痊愈出院。
2 讨论
2.1 纵隔肿瘤的症状
多数良性纵隔肿瘤临床上常无症状,多于体检时发现。恶性纵隔肿瘤常见的症状有:(1)胸闷胸痛是各种纵隔肿瘤最常见的症状,如果疼痛剧烈,病人难以忍受者多为恶性肿瘤。(2)呼吸道压迫症状,当肿瘤压迫或侵犯肺、支气管时,常引起咳嗽、气短,严重时发生呼吸困难。肿瘤溃破会产生肺不张和肺内感染[1]。(3)神经系统症状,交感神经受压表现为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等;喉返神经受压表现为声音嘶哑;累及膈神经引起呃逆、膈肌麻痹。(4)心血管症状,心慌、心律不齐、面部、颈部水肿。(5)吞咽困难,肿瘤压迫或侵犯食管引起的。
2.2 纵隔肿瘤的诊断
(1)胸闷、胸痛、咳嗽、气短是最常见的症状。(2)体检可有胸骨隆起,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局限性哮鸣音,或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3)X线检查可见纵隔肿块阴影或囊性阴影。(4)CT和磁共振检查可见纵隔占位病变。(5)纵隔肿块穿刺活检,细胞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2.3 纵隔肿瘤的食疗方法
纵隔肿瘤的治疗在医疗实践中,都是通过放疗,化疗,手术治疗等措施。但科学研究表明,癌细胞、肿瘤细胞生存的环境都是酸性的,手术等治疗是在杀死癌细胞,同时对正常的细胞也有损害。病人在接受完治疗后,体质越来越虚弱。根本原因在于癌细胞生存的环境是酸性的,环境改变不了。它就会继续的生长、恶化。通过碱性食物的摄入,改变人体的环境。不给细胞供养它没有了生存的环境就不会在继续生长。首先可以控制不再继续恶化,随着体液的改变就会慢慢的变小。食疗是从源头上开始控制癌细胞的生长,也是最彻底的治疗方法。多吃碱性食品[2],改善自身的酸性体质,同时补充人体必须的有机营养物质,这样才能在饿死癌细胞的同时,恢复自身的免疫力。常遇到由于病人和家属的犹豫,误了治疗的时机,以致肿瘤生长很快侵入到重要脏器或者转为恶性失去了治疗的机会,值得引以为诫。
2.4 纵隔肿瘤的心理治疗方法
纵隔肿瘤患者首发症状往往是胸部憋闷,咳、喘,透不过气来等,常让人有一种十分恐惧的“濒死感”,因此,作为心理治疗的首要环节,就是纠正人们对纵隔肿瘤的极度恐惧之认识,再加上这类患者大都须行开胸术,且有复发之危险,故人们对其恐惧,应告知患者:大多数这类病症经过中西医学的合理综合治疗是可以康复的[3],让他们首先具有战胜疾病的勇气与信念,能积极配合治疗。
本病的治疗周期较长,如何帮助患者保持思想闲静、开朗、乐观、形成热爱生命的平和心境,也很重要,它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防止复发和转移。
[参考文献]
[1] 赵志文. 胸部巨大肿瘤的外科治疗.//北京医学会胸部肿瘤新进展专题讲座汇编[C]. 1992:97.
[2] 王道庄. 原发性纵隔肿瘤外科治疗[J].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4, 1:27.
【关键词】 原发性纵隔肿瘤;外科治疗;诊治
本院自2012年6月~2013年3月共收治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34例, 现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 就其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问题加以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34例, 男19例, 女15例, 年龄13~72岁, 平均年龄41.5岁。其中无症状者、体检或常规胸部X线片检查发现者10例, 有症状者24例, 常见的临床症状有胸痛、胸闷、咳嗽、气促等, 3例患者有脓痰和咯血症状, 6例胸腺瘤患者中, 一半为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术后病理报告显示为:神经源性肿瘤14例, 胸腺瘤6例, 畸胎瘤10例, 淋巴瘤4例。
1. 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均采用全麻手术治疗, 并严格掌握适应证, 手术方法包括传统开胸手术及电视胸腔镜(VATS)手术, 对于绝大多数神经源性肿瘤及纵隔囊肿患者采用VATS手术。本组34例患者中, 31例患者予以VATS手术或辅助小切口(VAMT)手术切除完全肿瘤, 3例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采用VATS行纵隔肿瘤部分切除术。在切口的选择上应根据肿瘤所在位置、性质及大小进行切口, 本组34例暴露满意, 手术完成较为顺利。
2 结果
本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 完全肿瘤切除31例(91.2%), 部分肿瘤切除3例(8.8%), 死亡率为0, 术后对本组病例进行随访6个月, 发现3例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中, 有2例症状消失, 1例继续服用药物1.5年后肌无力症状得以缓解。其余良性纵隔肿瘤患者术后均预后良好, 未见复发。
3 讨论
3. 1 临床症状及诊断方法 原发性纵隔肿瘤以畸胎瘤、胸腺瘤、神经源性肿瘤、甲状腺肿及淋巴瘤为主。本组病例中, 最多见的为神经源性肿瘤。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常表现为咳嗽、发绀、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 多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神经源性肿瘤常于查体拍胸片时发现;本组6例胸腺瘤患者中合并重症肌无力3例, 多表现为双睑下垂;有甲亢者则为甲状腺肿瘤;畸胎瘤破入肺门, 患者可有毛发或豆渣物咳出;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主要依据胸部X线和CT检查, 确诊还有结合观察患者的体征、好发部位及临床症状。通过胸部X线检查可为诊断提供初步依据, 也是最基本、最首要的诊断手段。对不能立即明确的患者, 应行CT扫描检查, 因其具有更高的分辨度, 可准确分析肿瘤的大小、密度以及邻近器官受侵情况, 明显提高纵隔肿瘤的诊断准确性[1]。如遇疑难患者, 需根据临床症状等进行相关的特殊检查, 要准确详细的了解肿瘤情况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避免误诊。如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对肺叶、支气管进行检查诊断, 通过同位素扫描对脏器进行检查诊断等。采用纵隔镜检查及活检观察诊断中纵隔良性或恶性淋巴结病变。对于临床症状明显、发病时间短及刺激性呛咳者, 应警惕其恶性病变的可能。
3. 2 手术治疗 除对恶性淋巴源性肿瘤患者进行放射治疗外, 绝大多数原发性纵隔肿瘤均可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且一旦确诊, 需尽早手术。因纵隔内重要脏器多, 解剖关系复杂, 手术风险大, 故手术治疗方法及手术切口的选择尤为重要。VATS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故在纵隔肿瘤外科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组病例均采用VATS或VAMT进行手术, 手术切口严格遵循生理干扰小、术野暴露好、可彻底清除的原则。对于前纵隔肿瘤较大、侵袭性生长方式、与胸部大血管关系密切者行胸骨正中切口, 胸骨后上方的纵隔肿瘤行颈部弧形切口, 纵隔内甲状腺肿瘤行颈部切口, 其余可使用的手术切口有胸部前外侧、后外侧或者腋下小切口[2]。术中必须高度重视探查, 仔细解剖。即使肿瘤较小, 亦应彻底了解其周围关系后方可实施切除。淋巴瘤患者应进行常规放、化疗。同时, 对于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 应在手术前对其进行内科用药的调整, 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手术治疗。另外, 术后需要对患者加强监护及合理营养, 做好并发症的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胸骨旁 纵形小切口 前上纵隔肿瘤
随着胸心外科技术的发展及安全性的提高,微创概念在外科领域的引入, 胸外科医生在不断追求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美观及恢复快的手术方式。传统的前外侧第4肋间剖胸切口或胸骨骨正中切口是普胸外科进行前上纵隔肿瘤摘除最常用的一种进胸方式, 但该切口存在对胸肌损伤大, 术后疼痛及影响肺功能等缺点。胸腔镜辅手术已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对前上纵隔肿瘤与上腔静脉无名静脉关系密切时,手术存在较大风险性, 而且手术的费用较高。 我们设计胸骨旁纵形小切口前上纵隔肿瘤手术25例,术后效果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患者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17-63岁,平均38岁。畸胎瘤3例,胸腺瘤22例,均为前上纵隔肿瘤,直径3-8cm,14例偏向右侧,11例偏向左侧。术前常规全面检查,胸部CT或加增强CT检查,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1.2手术方法 患侧胸部垫高30°,侧卧位,双腔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进行。距胸骨旁1.5cm,切口上端在第一肋骨下缘,切口下端在第三肋骨上缘,长5-7cm。根据肿瘤最大直径,选择第一或第二肋间进胸。用手术刀距胸骨旁1.5cm处切断第二肋软骨,注意不要损伤乳内动脉。用小形开胸器纵形撑开切口。若肿瘤较大且为囊性,影响视野操作,可先把囊液抽出,再操作。肿瘤摘除后,胸腔内创面要认真止血。用2-0无损伤绦纶线缝合被切断的肋软骨,吸净胸腔液体,膨胀肺,不用放胸腔闭式引流,缝合小切口。用5-0滑线皮内绣皮,使切口平整。
2 结果
全组病例均在胸骨旁纵形小切口下完成手术, 无手术死亡。开胸过程出血量少于30ml;术后第2天常规胸部CT检查,3例胸腔积液300ml,胸腔穿刺抽出。手术时间平均85min。术后伤口疼痛均较轻, 术后止痛时间2~3d, 术后住院天数平均10天。
【关键词】 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临床价值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9.037
目前在胸腔外科中广泛地采用胸腔镜手术进行治疗, 相较于传统开胸手术来说, 胸腔镜手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具有创伤小、痛苦少等特点, 并且能够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尽早康复[1]。因此, 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本院在2014年5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行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 分别行传统开胸手术和胸腔镜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4年5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行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 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40例。治疗组患者男23例, 女17例;年龄19~86岁, 平均年龄(51.23±11.37)岁;其中13例患者为胸腺瘤, 6例患者为胸腺肿瘤, 5例患者为神经鞘瘤, 3例患者为神经纤维瘤, 6例患者为畸胎瘤, 4例患者为支气管囊肿, 1例患者为淋巴瘤及2例心包囊肿患者。对照组患者男26例, 女14例;年龄20~84岁, 平均年龄(52.43±10.46)岁;其中16例患者为胸腺瘤, 5例患者为胸腺肿瘤, 3例患者为神经鞘瘤, 4例患者为神经纤维瘤, 5例患者为畸胎瘤, 3例患者为支气管囊肿, 2例患者为淋巴瘤及2例心包囊肿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开胸手术。治疗组患者进行胸腔镜治疗:患者取侧卧位, 进行全身麻醉后采用双腔气管插管, 然后根据肿瘤的具置, 在第3或第4肋间进行切口, 长度控制在6~8 cm[2]。若在手术的过程中遇到困难, 可以适当地将切口延长至8~10 cm。然后游离背阔肌并向后牵拉, 钝性分离前锯肌束间隙, 选择相应肋间切断肋间肌进胸, 最后将胸腔镜经切口放入, 使其作为辅助继续进行手术[3]。若患者在手术的过程中出现粘连的状况, 术者需要采用电凝吸引器将其进行分离。在了解和掌握详细情况后, 采用圈钳和直角钳等工具对患者的血管及组织进行游离。镜身直视术野发现患者的肿瘤后采用电刀切开被膜, 钝性分离, 将肿瘤剥离取出后送检。术后从患者的切口部位置入胸腔引流管, 为患者进行持续引流。若患者的胸腔积液在24 h内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定患者的切口疼痛状况, 无痛为0~2分, 轻度疼痛为3~4分, 中度疼痛为5~6分, 重度疼痛为7~8分, 剧烈疼痛为9~10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 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 治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切口长度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
2. 2 两组患者术后情况比较 治疗组患者切口疼痛评分、引流管放置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
2. 3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7.5%(P
3 讨论
尽管在临床上大部分纵隔肿瘤为良性, 但若没有及时地将其切除, 将会使得患者呼吸及循环等系统出现障碍[5]。传统开胸手术在临床应用上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 且恢复时间长, 也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胸腔镜在临床应用中术野暴露方面上要差于传统开胸手术, 但却能有效地避免对患者造成创伤, 显著地降低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患者疼痛[6]。除此之外, 还能有效地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次研究中, 治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切口长度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
(P
综上所述, 胸腔镜在纵隔肿瘤切除术中能显著地降低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患者疼痛, 并且还能有效地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德松, 李旭, 唐金明, 等. 胸腔镜在纵隔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5, 21(11):1554-1556.
[2] 董淑敏, 邵仲凡, 潘引鹏, 等. 胸腔镜在纵膈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35(23):3443-3445.
[3] 史国振, 蒋国军, 高鹏飞, 等. 12例使用胸腔镜在纵隔肿瘤切除术过程中的临床分析. 健康必读, 2013, 12(8):236-237.
[4] 常博. 微创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与常规开胸手术的疗效对比分析. 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10):5603-5604.
[5] 刘日清, 刘如锋, 阮永军, 等. 胸腔镜下纵膈肿瘤切除术治疗纵膈肿瘤的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估.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23(4):80-82.
【关键词】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外科手术;纵隔肿瘤;呼吸功能
作者单位:110016 总医院胸外科暨微创外科中心 达芬奇机器人系统由3个部分组成:外科医师操作的控制台、由双光源组成的三维摄像系统、三个机械臂和一个摄像臂组成的患者平车,三部分部件都通过电缆联系在一起,协调动作,完成手术任务。纵隔肿瘤是一组起源于纵隔的占位性病变,包括胸腺瘤、支气管囊肿、皮样囊肿、畸胎瘤、心包囊肿、脂肪瘤、神经原性肿瘤、食管囊肿等,以良性者居多。目前有关纵隔肿瘤的治疗方法为胸腔镜辅助手术或传统开胸手术切除,但这两种方法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时间均较长。采用达芬奇机器人进行微创手术安全、可靠,手术视野的暴露优于常规开胸及电视胸腔镜,且可达到与开胸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已经成为治疗纵隔肿瘤的发展趋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我院采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或传统开胸方式治疗44例中,男20例,女24例,年龄20~73岁,平均年龄(48.15±13.64)岁;其中胸腺瘤12例、囊肿12例、畸胎瘤3例、神经原性肿瘤4例、恶性肿瘤5例、精原细胞瘤1例、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其他6例。
2011年3月至2012年10月我院采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治疗57例中,男29例,女28例,年龄17~80岁,平均年龄(45.28 ±16.21)岁,其中胸腺瘤16例、囊肿20例、畸胎瘤6例、神经原性肿瘤6例、脂肪瘤1例、纤维瘤1例、其他7例。
1.2 手术方法 入路选择:如肿瘤明显位于胸腔某侧,容易选择该侧为手术入路;如肿瘤位于胸骨后,则根据肿瘤主体偏向某侧选择其入路。操作孔及光源孔的定位 主机的中轴线、光源孔及肿瘤在患者胸廓表面的投影大致成一线。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的光源孔定位于入路侧第6肋间(腋中线),置入机器人镜头,探查胸腔,判断病变部位、胸膜粘连情况及术侧肺是否塌陷满意。在机器人镜头的引导下,两个操作孔分别位于入路侧第3肋间(腋前线)和第6肋间(锁骨中线),操作孔与光源孔间的距离约为8~10 cm。 机器人右臂配备单极电凝钩,左臂选用双极电凝钳。沿瘤体一侧(近胸壁侧)用电凝钩切开纵隔胸膜,对瘤体进行钝性结合锐性分离。创面进行充分的电凝止血。术后创面喷洒生物蛋白止血胶。延长第6肋间(锁骨中线)操作孔至2 cm,将标本装入取物袋取出。进镜孔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术后住院天数、引流管拨除时间、可下床活动时间、有无肺部并发症。
2 结果
达芬奇机器人组57例均治愈,术区疼痛明显减轻,下床活动时间早,胸管引流量明显减少,术后(4.19±2.35)d,2~12 d拔除胸腔引流管,术后住院时间(6.66±2.70)d,3~15 d。无肺不张发生。对照组术区疼痛时间长,卧床时间长,术后(8.09±3.26)d,3~17 d拔除胸腔引流管,术后住院时间(12.25±8.50)d,4~51 d。其中1例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术中伤及无名静脉引起大出血,改开胸手术修补血管,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住院时间明显延长。
3 讨论
正中纵劈胸骨开胸手术,皮肤切口长20 cm左右,创伤大,疼痛重,对呼吸影响大,术后渗血(液)多,带管时间长,恢复慢[1]。对于老年患者及长期应用激素致骨质疏松者可能影响切口愈合,因疼痛不敢咳嗽至排痰不畅易并发呼吸问题。对于年轻患者达不到美观的要求。
常规侧开胸手术切口较长,多损伤肋间血管、神经,术后胸壁切口渗液多,疼痛重且持续时间长,年长及骨质疏松者易导致肋骨骨折加重胸痛程度,因患侧胸壁疼痛使呼吸受限,不敢咳嗽或咳嗽无力,气道易被分泌物堵塞,易发生肺炎、肺不张等术后并发症,影响呼吸功能,并可进一步影响到全身其他系统功能。
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治疗较以上两种术式能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呼吸功能[2,3],可缩短卧床时间,提前下床活动,缩短拔除引流管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4]。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术后并发症、手术创伤和失血明显减少[5],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效果及美观性明显提高[6]。尤其对于某些高龄患者及高危患者,通过机器人手术可避免开放手术带来的创伤,明显减少呼吸道并发症发生,利于安全渡过围术期。
缺点:价格昂贵,相对手术费用高。
随着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代表着精确微创技术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技术,一定会越来越受广大患者的欢迎和接受。
参 考 文 献
[1] 倪旭东,唐震,李小军,等.前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中国临床医学,2001,(05):513-514.
[2] 周海榆,陈刚,肖朴,等.电视胸腔镜手术在纵隔肿瘤切除中的应用.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4):3907-3908.
[3] 罗运成,汤服民,熊健,等.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实用医学杂志,2008,25(3):292.
[4] Thomas P, Doddoli C, Yena S, et al, VATS is an adequate oncological operation for stage I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Eur J Cardiothorac Surg, 2002, 21:1094-1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