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为什么而读书小练笔

为什么而读书小练笔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为什么而读书小练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什么而读书小练笔

为什么而读书小练笔范文第1篇

一、情感喷发,感悟沉淀

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捕捉这种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使他们的语言的内化、情感的积淀、思想的领悟喷薄而出,并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凝结成学生的思想。

如《将心比心》这篇课文描写了年轻阿姨帮助奶奶推门,母亲宽容对待护士两次打针的失败,鼓励年轻护士再来一次这两件事,告诉大家人与人之间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理解别人,宽容别人。第二件事开头有这样一句话:“眼见针眼处鼓起了青包,我正要抱怨几句,一抬头看见了母亲平静的眼神……”结尾是母亲对护士说的一句话 :“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与幸福。”

紧抓住“我”的心里变化,备课时就不断地叩问自己:“我”的情感由埋怨到温暖与幸福的变化,是因为什么?“我”的心里是怎么想的?从中“我”领悟到了什么?这样的空白点就活化了,凝结成了一处有味的练笔支点:

原来想责怪护士的“我”,因为母亲的话语,而感到温暖和幸福。“我”终于明白了:“ 。”

这多元化的练笔角度使学生思维的火花五彩缤纷――

生1:母亲太爱我了,真是我的好母亲。母亲,我也会爱你一辈子。(感动的角度)

生2:我为什么就不能像母亲一样体谅别人呢?我太小气了。(自省的角度)

生3:人与人之间一定要宽容对待,学会理解。只要我们将心比心,才会获得快乐与幸福。(悟理的角度)

“正当学生通过研读被母亲的宽容、谅解深深触动时,我会是什么反应?”此时的练笔给了学生将感悟凝结下来的时机,学生将对“人与之间要宽容、理解对待”这一零散的、渐渐模糊的认识集中起来,提炼出来,形成了文字,形成了人文思想中一个稳固的印痕。

二、读写结合,精心设计

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于是我抓住以下几个要点展开了练笔:

1.模仿精彩语言进行练笔

语文课本中出现的精彩的句段,教师除了应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玩味,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仿写,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感知下,“依葫芦画瓢”。如有位老师在教学《秋天的雨》这一课时,文中作者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如:“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学习时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模仿写话,想一想:秋天的雨还会把什么颜色给谁?有的同学写:“它把黄色给了稻田,稻田成了金色的海洋,它们迎风歌唱着丰收的喜悦。”有的写:“它把黄色给了梧桐叶,黄黄的叶子纷纷扬扬,像一只只黄蝴蝶,为人们送来了秋的消息。”还有的写:“它把红色给了大柿子,红红的柿子像一盏盏小灯笼,在向人们点头微笑。”

2.模仿典型表达方式进行练笔

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后,设计了练写排比段:公园里的花真多啊, ;公园里的花真美啊, ;公园里的花真香啊, 。

3.模仿关键词句进行练笔

如学习叶圣陶《爬山虎》爬的情景时,我重点抓住动词“触,巴,拉,贴”,让学生体会它生动形象的动作,然后模仿这些词写小动物爬的片段。有个学生这样写道:“小狗趴在地上,嘴巴触着地,耳朵耷拉着,身子紧紧贴着我的脚面,安然地晒着太阳。”让我们一下子看到了自在悠闲的小狗。老舍的《猫》一课,语言大师在开头一段中抓住了关键性的几个连词:“说它……吧,它的确……;说它……吧,……可是……”把猫的古怪性格描写得简洁明了。可以让学生学写一种小动物的特点或一个人的性格。

4.模仿课文写作结构,迁移运用

课文《桂林山水》全文围绕“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句,展开写水的“清,静,绿”、山的“奇,秀,险”,最后以一句诗结束的总分总结构,我让学生借鉴这种写法来写一写校园,如花园的花朵、教学楼、课间活动,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这样的写作结构了。

三、小组合作,相互点评

为什么而读书小练笔范文第2篇

一、交给学生恰当的读书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世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良好的学习方法,便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阅读也要讲究方法,若教会了学生阅读方法,就等于给了学生“点金术”。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可以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课外阅读需要;可以节省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老师应该要因人而异,抓住学生的不同兴趣与爱好,有创造性地引导他们选读课外阅读的内容,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才能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益。

我认为学生在读书时应掌握“浏览”“博览”“速读”“精读”四种最基本的方法。“浏览”即在读书时,对文章的次要部分一目双行,大略地了解其大概内容,不需细嚼慢咽、品滋品味,这样省出时间可在重点部分多下功夫;“博览”则指读的范围要广,即博览群书,不仅要读作文书,还要读科学书、童话书、故事书等,而且要掌握书中文章的主要内容;而“速读”是指默读与思考同步进行的快速阅读,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默读,做到眼到、心到,读与思相结合;“精读”则需对文中描写精彩、含义深刻的重点部分做到细读、深思,理解其义,晓之其理。有效地读书,才能积累语言,沉淀情感,才能笔下生花!

二、在阅读中不断积累优词美句

很多孩子感到作文难写,并不是方法问题,而是“腹内空空,无从下笔”。写作是一种创造,从创造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创造是“从有到新”复杂的加工的过程。人类获得的信息量越多,创造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只有让学生们在读书中积累一定的语言和习作方法,才能让习作成为“有源之水”,自然喷涌而出。

古人把阅读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根深才能叶茂。这一形象比喻说明读书是学生摄取作文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是怎样让那些毫无生机的方块字吸引住学生幼小的心灵,让他们体味到书中的妙处呢?这就要从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养成读书的习惯入手了。首先,创设读书的氛围,推荐并鼓励孩子读好书,把读书中遇到的好词、佳句、优美的段落都记下来;其次,在班级中开展美词佳句交流活动,同学间的信息互换;再次,教师应注意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与学生同读一本书,同述一本书;然后共同把书中好的词语摘下来写在卡片上进行有效地记忆。最后,及时奖励那些将积累到的好词佳句正确使用到作文上的同学。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话道破了读与写的紧密联系。早在古代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说法。显然,人们已经意识到只有在读中探写、读写拧为一体,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谁都希望孩子们手中有一支神奇的笔,可以描绘出大千世界中的千变万化,心灵空间中的奇思妙想。作为教师要启发引导他们准确地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认识,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读中提炼,读后练笔,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让他们“胸中有沟壑,下笔涌千言”。

三、以随文练笔促促进文本的吸收消化

随文练笔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训练,其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紧随阅读教学且形式多样。但是一节课内,教师没有必要教学课文中所有的语言现象,只能根据既定的能力训练目标,在课文中精心选择几个训练点,即选几个供学生训练用的“例子”。选择好“例子”对于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起到关键的作用。怎样选择呢?教师要根据学年教学目标和教材编排的读写训练项目,在课文中选择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的语言现象(词句和段落)。这种语言现象应该是可以迁移、可以概括类化、举一反三的,并且要跟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相适应,符合儿童的语言“最近发展区”。这种具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就是教学所需要选择的“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在课文中选择“例子”是件不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潜心钻研教材,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上下一番功夫。

四、以习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读是写的重要源泉之一。但茫无目的的读是低效乏味的,时间一长,学生特别是语文水平较低的学生就失去了阅读的兴趣。阅读要掌握方法,有的放矢,但方法何来?它从读中来,就如看人造车,从理论中来回到理论中去,它从写中来,就如按图索骥,有理论指导实践的效果。如在学习《最后一头战象》之后,让学生想象战象嘎羧与朝夕相处了二十多年的村民们告别时的内心活动,并写下来。学生能理解嘎羧恋恋不舍的情感,但习作流露出的情感还不够真切,这就没有达到单元训练重点的要求。于是我设置了这个悬念:波农丁准备在跟随临死的嘎羧去捡象牙,最后却放弃了这个念头,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去读沈石溪的这篇原作,让学生通过比较,欣赏到作者是如何借助反衬的手法表现出战象嘎羧具有人类一样复杂情感。

为什么而读书小练笔范文第3篇

一、例谈读写结合的误区

误区一:读写脱节,泛泛而写

[课例]教师在执教古诗《十五从军征》一课的过程中,紧扣老兵的情感变化这条主线,引发学生想象:六十五年征战中老兵会经历些什么?支撑老兵九死一生的是什么?学生理答得出是老兵思念家乡、亲人的信念在支撑他,这就为教师巧妙地抓住“归”字,进一步引发学生想象征战六十五年的老兵归家时的心情做好了铺垫。

师:老兵归家时心情怎样?

生:迫切、激动。离乡六十五年了,家中情况怎么样了?急切询问。终于到家了,六十五年中他没有睡过一次踏实觉,今天终于可以在家中温暖的被窝儿里舒服地睡觉了,他憧憬着。

教师这一招以“想象中的美好”,来衬托“残酷的现实”,这种强烈对比,有效地帮助学生充分体会老兵回家后悲惨的境遇。当我们为教师成功激发学生贴切的、有画面感、呈现多角度的想象而暗暗叫好时,预感学生练笔时可能会精彩纷呈。这时,教师以“请你把老兵想倾诉的话”写下来为题,布置学生完成小练笔。仓促中,教师没有对学生思路作进一步开启,没有进行片段描写方法的指导,学生练笔的结果只能是精彩难现。

[反思]笔者认为这样的操作,教师硬生生地缚住了学生刚张开的想象的翅膀,捆住了他们的笔。究其原因,可能是教师怕学生练笔时,不能揭示出痛恨兵役制度和战争的中心。类似的练笔不少,如学完《穷人》,你想对渔夫或桑娜说什么?学了《黑孩子罗伯特》,你想对罗伯特说什么?学了《晏子使楚》,你想对晏子说些什么?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误区二:抛开文本,拔高“写”的要求

[课例]一位教师在执教《和时间赛跑》一课时,引导学生品读重点段落,提到了作者的写法,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提醒:作者是由“看到的”到“想到的”,缺乏有层次地提炼。在接下来“写”的过程中,教师干脆完全将文本改编成诗歌格式后,引导学生对诗歌品读,仿写诗歌。

[反思]由于缺乏原有文本这片土壤的涵养,笔者认为这样的练笔,有些根基不实,浮在“空中”,也提高了“写”的要求。

二、读写结合,妙笔生花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习作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因此,高年级教师要理顺读与写的关系,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增强读写结合训练的有效性,从而提升学生读写能力。同时,在写作中形成的知识技能,也能促进阅读教学。

1.读中悟写,明确写法。以前面提到的课例《和时间赛跑》来谈,执教教师对教学过程做了如下调整:在教学中,教师紧扣第4自然段中父亲的话,“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读悟,使学生明白这句话点明了要“和时间赛跑的原因”。由此引出“紧扣中心,选择事例”,这第一把“金钥匙”。让学生品味“围绕中心,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让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更加深刻。随后,启发学生想想哪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作者心目中不一样了吗?放手让他们自己体会,并出示第二把“金钥匙”:“有条理的具体表达”。然后,总结第三把“金钥匙”:“点明中心,抒发感受”。习作方法的点拨始终贯穿整个课堂,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本,更让学生积累了写作的方法。

[课例]执教《晏子使楚》一课的教师,关于读中悟写的做法可谓是“润物细无声”。学生默读课文后,教师让三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提问:“老师为什么这样安排读书?”学生交流后明晰,这说明本文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写的。在学习第2自然段时,教师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发现单引号的用法;在体会晏子的言外之意时,教师相机梳理出“类推”“夸张”“打比方”的写法。

[反思]观课至此,笔者认为本课的写,藏在读中;本课的写,与读交织在一起。读是一个感受思辨、积累的过程,而写是一个运用的过程。当感受达到一定的量,当思辨达到一定的量,当积累达到一定的量,运用才会得心应手,运用才会自然自如,运用才会如虎添翼。

2.读中练写,读写相长。下面结合教材,谈谈读中练写的具体做法:

(1)写心得笔记——使学生贴近人物内心。对写心得笔记,教师也应着力指导,加强训练。教材中有很多篇目为学生写好心得笔记提供了素材,如《信任》一课中未露面的桃园主人;《修鞋姑娘》一文中那位质朴的修鞋姑娘;命运多舛的小凡卡;足智多谋的晏子;《为了他的尊严》一课中的那位女主人;《灯光》一文中那位舍己为人的郝副营长等等。在教学中,教师紧扣文本,指导学生练习写心得笔记,能够有效地防止以往练笔时,诸如“学完了课文,你想对文中某某说些什么”“你觉得文中某某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在表达时的片面与空泛。

(2)续写——使学困生也“有的写”。教完《信任》一课,紧扣文中桃园主人的做法,指导学生练写心得笔记。同时,为了关注学困生,教师又布置了一项练习,为《信任》一文续写前传。此次练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练笔的积极性,学生在选择中变得主动,因为主动而思路开阔,有话想说,自然有话可写。学习《凡卡》时,紧扣凡卡的遭遇写心得笔记,这个练习对于学优生来说很容易完成。但是毕竟小凡卡的生活与现在同学们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而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谈谈体会、认识,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就有些勉为其难了。于是,教师又设计了一项练习,展开想象,为《凡卡》续写结尾,并注意帮助学困生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学困生也能较好地完成此项练习。

(3)补写——使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西门豹治邺》这一课的教学,要让西门豹这个人物形象树立在学生心中,并且能够正确的、有层次地评价西门豹是教学的难点。在对课文“惩治恶人”这个重点部分品读的过程中,学生对西门豹的做法、西门豹的为人有所认识,但不乏偏差之处或理解肤浅。教师设计了两次补写练习:(1)逃过一劫的官绅_____地说:“____”。(此项练笔注意两点:A.“官绅怎样地说”既可以填成语或四字词,也可以运用修辞增强表达效果;B.官绅的话要符合说话人身份以及当时的情景。)(2)看到眼前的一幕,老百姓地____说:“____”。从学生交流中完全可以看出,两个补写练笔非常好地弥补了前半段阅读教学中学生认识的不到位的问题,学生生成非常精彩。

教学《为了他的尊严》一课的第4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在“乞丐怔住了”“他尖突的喉结……滑动了两下”,以及“歪贴在额头上”这三处,选择性地补写乞丐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贴近独臂乞丐的内心,理解他内心发生的深刻变化,从而引导学生感悟丧失尊严的乞丐走向成功的转变。

为什么而读书小练笔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读写结合 智慧 积累 方法

宋代朱熹曾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这种模仿创造,是写作技能形成与提升的根本之路。无论时代怎么变,教材怎么变,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不可能变,即:教会学生读和写。“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现实中,我们往往容易犯“匆忙仿写,随意结合”的毛病,以致读写结合变成了一种形式。课堂教学中的“读”与“写”的结合,中间还是需要一些积累,一些方法的。那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智慧地将读写结合起来呢?下面就谈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感

很多时候,学生不会写,不愿写,其实是因为本该有情有趣、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变成了白水萝卜汤,淡而无味。读时未能激情,写时亦难动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位善于以情染景的教师,一位善于借助于语言的内在情感去触动学生心灵的教师,他就有可能创造出高质量的语情感悟的教学情境。

音乐烘托、画面再现、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这样一些创设情境的手段,能调动学生情感,让学生的情感、认知一步步升华。

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并体会少年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妇女哭诉”情景:

凄凉哀伤的音乐响起,教师语言描述情境:看着车轮底下的亲人,肢体被压扁分离,血肉模糊,鲜血染红道路,这位妇女抱着残缺的冰冷的尸体会说什么?(假若死去的正是她年迈的母亲,她会说 ;假若死去的是她唯一的孩子,她会说 ……)

创设情境教学,需要语老师老师具有深厚的语文底蕴,课前对读写结合点进行入情入境的描述,同时在课堂上也能随手拈来,纯熟应用,将语文课演绎成艺术,让语文课焕发出美和智慧!

二、转换角色,想象补充

有些课文充满了生活情趣,如果把自己融入课文,进入角色,进行练笔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形式与创设情境一样,目的也是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鸟的天堂》一课中,我为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体会“树美、鸟欢”,设计了一项“写”的练习:以榕树(或鸟儿)的身份向人们介绍自己的生活。如此一换角色,学生就兴趣盎然了。

适合这样读写结合的课文很多。像《草船借箭》《新型玻璃》等,都可以让学生成为课文中的某一角色,凭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从而把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此外,还可以通过转换角色的方式,对课文中没有写或没有直接写,或写得不具体的内容进行补充,是帮助学生透过字表面,走进人物内心,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一种方式。

三、仿中求创,梯度练笔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或隽永潇洒,或空灵和谐,或激越昂扬,或宁静优美……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在文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彰显。模仿这样的一些优秀句、段、篇,无疑是初学写作者的重要方法,而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也决定了模仿在教学中的价值。仿写的训练方式主要有仿句、仿段、仿篇。篇的仿写主要是从文章的结构和写法角度进行练习。

句子是文章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应从最基本的句子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进行句段的仿写,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梯度的随堂练笔。如《风筝》一课“放风筝”部分,是描写活动场景的一个精彩片段,对人物动作、心情的描绘都值得模仿。于是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梯度的小练笔:

你能仿照“放风筝”部分写一写活动中的动作,心情吗?请选择以下三个练笔中的一个来写:

1.我们去玩丢手绢。一群人围成大圆圈 ,丢手绢的人 着腰,在圈外时而快速地 ,时而慢慢地 。一会儿,他瞅准机会,把手绢 ,手绢 。啊,被丢了手绢的伙伴没有发现,我们快活地 。 看见了,说:“ !”

2.补充片段:捉蝶

小丽 嘴, 腰, 地,一步一步慢慢地靠近它。靠近了,靠近了,又见她悄悄地将右手 蝴蝶,张开的两个手指 , 住了粉蝶的翅膀。小丽 (表现人物的情绪)。

3.请写写自己参加过的一个游戏或者活动的片段,注意写出在活动中的动作,心情。

这个仿写练习,从机械模仿句式到灵活模仿写法,最后是运用方法自由创作。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也体现了梯度上升,循序渐进的原则。

学生从简单句式模仿中逐渐掌握了方法,积累了经验后,自然地就能过渡到难度较高的段、篇仿写了。主要是从文章的写法结构、表达方法等进行模仿,属于创作性的模仿。

传统语文教学强调“熟读精思”“虚心涵泳”,我们今天的“读写结合”应该继承这样的优良传统,走出急功近利浮躁片面的误区,避免“匆忙仿写,随意结合”,运用智慧,搭好“读”与“写”的桥,使它们有效结合,从而真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为什么而读书小练笔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读熟;改进

【中图分类号】G728.8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046-01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读的位置多么至关重要。特别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学生就会更加事半功倍,受益终生。深感遗憾的是,我们在教学中并没有特别重视读的训练,而是把功夫都化在了对课文的分析上,以讲代读,以答代读,造成了学生不会读书,害怕作文的严重后果。培养良好的语感更无从谈起。教学中,我大胆改进课堂教法,十分重视学生读的训练,千方百计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愿在此抛砖引玉,以期共商。

一、读书读书,贵在读熟

书声琅琅是古人传统的教学形式之一。因为它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是理解和记忆的先导,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试想,一个人读起书来,结结巴巴,吞吞吐吐,它能对课文内容心领神会,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吗?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要使课文的“外部语言”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内部语言”,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深刻的沟纹,一般要经过20遍以上的朗读实践。在反复读,把书读熟的同时,学生眼睛看,心里想,嘴里念,耳朵听,许多器官同时并用,就容易把课文记得牢固,把课文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由情感产生思考,从而受到品德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同时对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在讲读课文中,我们都以读为先,将读贯穿教学始终。

二、熟读精思,心知其义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这充分说明读书一定要勤于思考,二者不可分割。为此,我们总是在学生做到了对课文能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进一步地读,不过这时是带着问题而读,一边读一边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再读,哪是重点词,哪是重点句,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不用那个词呢?通过一读再读,从而加深印象。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这篇课文以情感人,催人泪下,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无限爱戴,无限怀念的思想感情。但对于学生年龄小,了解总理事迹不多,所以总有一种隔靴搔痒之感。为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在读中思考:首都人民为什么不分男女老少冒着刺骨的寒风,在长安街两旁迎送总理的灵车?他们等了多长时间?为什么用“焦急而耐心”这样的一对反义词哪?作者在向我们说明什么呢?为国为民呕心沥血,日理万机,艰苦朴素,关心下一代的高大形象随之跃然纸上,也肯定会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使他们一下子把自己同总理的感情拉近了,原来总理就是这么一个为国为民操碎心的人。学生对的爱戴,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三、方法科学,形式多样

多读固然知其意,但并不是一遍又一遍的机械的、重复地读,要讲究方法,形式多样,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避免单调枯燥感。我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提出要求,有目的地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否则欲速不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而且还应认真的备好每一课的朗读要求,也就是为什么要读,读后要达到什么目的。

2、教师以身作则,范读引领。“打铁还要榔头硬”,一名语文教师要使学生钟爱朗读,那么自己还真需是把硬硬的榔头,不然怎么能使那一位位试与天公比高的调皮小子们信服呢?教师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唤起学生的感情,把学生带入文本之中,让学生达到忘我境界,从而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3、创设氛围,进入情境。首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

4、边读边想,再现情境。文章是表述作者感知到的客观情境,要让学生理解课文,重要的一环是使学生大脑中再现这种情境。通过读,学生不断调动自己的表象积蓄,按自己的思维方式设计出作者所表述的情境(画面),通过读,又不断调整,使之更清晰、更准确。

5、重点地方反复读,品词品句,提高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重点地方一般指课文中的关键性、主导性的词、句、段。

6、自读批注,边读边悟。读书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可安排学生在课前或课中进行边读边想边批注的练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阅读批注应先交给学生方法,然后让学生反复实践练习,练中提高批注的质量。

相关期刊更多

龟兹学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疆龟兹学会

热带林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海南省林业局

地质科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