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孔子游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这篇文章主要内容讲的是孔子带着弟子们去游赏春景,面对这样迷人的景色,让孔子想到水,又从水想到了真君子,并借水来给弟子们上了一节精彩的课。
当孔子对弟子们说水似真君子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与善施教化,弟子们像从梦里突然醒过来似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弟子们听完了老师的宏论后,三三两两地向老师言志,他们这些言出来的志各有不同,我也从他们言志中体会到了他们的。从子路说的话中,我体会到了他大方、豪爽的性格,从颜回的话语中我体会到了他谦虚、有德行……最后,我从孔子的话语中,体会到他胸襟的博大,拥有大爱的胸怀。
在我读完所有内容时,我看到了一个富有智慧、善施教化和循循善诱的孔子孔老师。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又读了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讲的是孔子看到有两个小孩在辩“太阳是在中午离人近,还是早上离人近”的话题。孔子来了兴趣,也参加了这个话题。但是他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低头思考,可见他又是一位谦虚、善思的人。
首先,在备课取向之间取舍
认真研读《孔子游春》这一课,就会发现有几个备课取向:从人物的了解来看,可以是走进孔子;从对比阅读今古文来看,可以是走进古文;当然也可以是走向思维,甚至注重表达,等等。但更多的教师却喜欢从单元主题来考虑。毕竟现在新课标倡导教师除了与学生、教材进行对话外,还需要与编者进行对话。而编者把该课安排在“尊师重教”这一单元,与之相对应的课文还有《莫泊桑拜师》《理想的风筝》《明天,我们毕业》等几篇课文。因此很多教师从单元主题出发,在课文教学中刻意注重单元主题教学。然而语文课由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这是大势所趋,单元主题可以有,但无需刻意,更无需过分强调,毕竟很多时候,语文味才是语文课的前提,语文意识才是备课的首要出发点。针对《孔子游春》这一课,笔者认为备课最好还是以语文意识为主。
其次,在文本主题之间取舍
题目是课文的文眼。《孔子游春》这一课,很多人自然而然地认为文本主题应该定位在“游春”上,通俗来讲也就是玩;然而游春更注重心情,比如程颢曾写过一首诗,其中有“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就极力渲染了自己游春的心情。《孔子游春》这一课,认真研读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孔子带领学生出来,如果只是“游春”,那么就不会限定时间,而在文中,孔子是专门等泗水涨潮时携带弟子出来的。这显然是有他自己的教育目的,这在后文中会得到验证。泗水涨潮,对游历丰富的孔子来说,自然司空见惯;但他仍能选择泗水涨潮作为教育媒介,来激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发“水是真君子”这一论述。从教育目的出发,“游春”是表,“游学”才是根本。因此,笔者更愿意把这次郊游看作是孔子教育学生,引领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一次“游学”活动。
第三,在教学内容之间取舍
很多教师教学《孔子游春》这一课,总是绕不过“水是真君子”的思辨,甚至还有教师不厌其烦,把古文版“论水”搬到课堂,这种过分强调让学生根据外在命令收集文本信息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偏移了语文的核心任务,即学语言。通俗地讲,教语文,也需要让语用诗意地行走在语文课堂上。就《孔子游春》而言,笔者认为,教师更应该着力于文本的表达方式,学习作者善用多种方式表达文本的意思。这里,笔者着重探讨文本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进行表达的。
一是春天景色。题目为“游春”,自然春天景色也是文中所要表达的重点,况且春景还为下好铺垫。但又怎样对春天景色进行描述呢?“千里莺啼绿映红”,那是俯瞰大地的胸襟;“春天的脚步近了”,却是拟人的手法。在《孔子游春》这一课第二段中,则几乎用整段的比喻对春天景色进行赞美。把“大自然”比作“母亲”,“大地”比作“胸怀”,“森林”比作“长发”……整齐的句式,读来让人倍感亲切。这是作者的语言,更是编者所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在这里,教师就需要有所取舍,要放弃文本表面信息,着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多读几遍,多品析几次,如有可能还可以直接让学生接着仿写。只有这样,让学生沉浸在语用环境里,才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二是师生论水。不容置疑,论水是文中的重点,更是难点,无论是文本信息还是品味语言。但由于时间关系,作为教师也需要有个侧重,也要懂得取舍。这里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理解文本的信息,因而语言表达才是重点。水很平常,泗水也是一样,但孔子能从平凡的事物中引申出不平凡的道理,这采用了类比的手法,对于学生来说有点深奥,因而最佳的方法就是直接让学生品读语言。在持续品读中让学生体会孔子对学生的循循教诲,在品读中领悟水与真君子之间的关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论水”来说,也是一样。作为教师要懂得取舍,舍掉平时的空洞说教,取的是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语言,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孔子的“意味深长”。
关键词:孔子;罗杰斯;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084-02
一、“孔子”与“罗杰斯”:课堂智慧引导方法领悟
(一)“孔子”与“游春”
孔子是人类的精神导师,他关于学习的经典论述和教育教学思想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推崇备至。最近,在读《孔子游春》一文,发现其教育思想透过课文可窥一斑。春潮猛涨,泗水生机勃勃,老师特意带弟子外出游历。虽说“游春”,但孔子置花红柳绿于不顾,看起了司空见惯的流水绿波,这是孔子创设的情境,境中生情。弟子们心求通而未得(愤),口欲言而不能(悱),自是启发的绝好时机。当有弟子主动提出:“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孔子便水到渠成地引发了一场关于“水是真君子”的谈论,又趁热打铁,与子路和颜回探讨了各自的人生志向。这是一次成功的教学,以天地为场,以水为媒,在精心预设中没有告知,只有无痕地引导,价值观的生成却异常自然与精彩。
(二)“罗杰斯”与“非指导”
卡尔·罗杰斯,当代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他把“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理论运用于教育领域,独辟蹊径,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他认为:教学就是要提供一种人道的、令人愉快的环境气氛。在这个环境中,学生的个性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教师不应以指导者自居,而是为学生提供条件,应学生的要求参加讨论、探索、研究,从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其理论和经验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三)“孔子”与“罗杰斯”
孔子与罗杰斯,一中一西,一古一今,但两者的教育教学思想极其相似:都关注情境的创设、都拥有开放的课堂、都注重智慧的启迪。
二、“得法”与“精彩”:课堂智慧引导策略初探
在教授《孔子游春》一课时,教者尝试着将孔子的教育教学理念与“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研究整合,落实于课堂的实际操作中,并初步总结出了一些课堂引导的策略。
(一)寓教于乐,情境引导初尝试
【融通】
孔子提倡“寓教于乐”,即应用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使学生寓理义于情感愉悦的体验之中,在动情、移情和不知不觉的审美感受中发挥其教育功能。罗杰斯也认为,教师要创设一种可接受的气氛,使学生得以无拘束地、自由自在地交流自己的想法。由此可见,情境的创设在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
【实践】
1.片段一:(教学导入部分)。教学伊始,教者抓住学生喜欢爱美、爱玩的天性,利用课件展示出逼真的游春动画,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中广袤的大地,茂密的森林,温暖的太阳,和煦的轻风,再配以动听的音乐,此时无须过多地讲解,学生已然身临其境,仿佛穿越了时空,正在二千多年前春秋末期的泗水河畔游春呢!
2.片段二:(教学“赏春”部分)。课文第一部分教学即将结束,此时有一学生提出了质疑:生1:老师,泗水河畔桃红柳绿,景色这么迷人,但孔子好像只对泗水河里的水感兴趣,这是为什么呢?师:是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细细读读文章第二部分,你一定能找到答案。你可以自读自悟写阅读批注,也可以小组讨论找答案。(生立刻学习开去)生2:因为水是真君子,它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所以孔子喜欢水。生3:“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孔子是个充满智慧的人,所以爱水。生4:孔表面上是带着弟子赏春,实质上以水为喻,想教育他的弟子成为水一样的真君子呢!这就叫教育的智慧。
【反思】
策略一:创设视听情境。在课堂导入部分(见“片段一”),教者创设了恰当的视觉情境,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善用情境教学,能不断维持、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动机与情境之间持之以良性的互动。
策略二:放大问题情境。古训道:“学启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维的能力(见“片段二”),因此,当课堂中有学生提出疑问时,教者敏锐地抓住,一个反问,一个学习方式的有效引导,立刻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情趣。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设疑、导疑、释疑,这样可以诱发学生主动思考,开启学生心灵,开发学生潜能。
(二)注重开放,个性引导初尝试
【融通】
“教学相长”是孔子教育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学生可以与老师大胆交流,畅所欲言,为教学相长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罗杰斯也认为,课堂上,要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讨论问题,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通过对话和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启发,学生的个人见解将逐渐由偏颇、粗浅走向全面和深刻,并最终形成基本共识。
显然,这种“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与孔子提倡的“教学相长”其本质是一致的,都是指向课堂的开放度。
【实践】
片段三:(品读“论水”部分)。师:孔子认为“水是真君子”的理由是什么呢?请用心感悟。(学生自读自悟写批注)(学生小组交流)师:孔子认为“水是真君子”的理由是什么呢?请同学们任选其中的一点说说自已的理解、感受和想法。生1:我来说水“有德行”,我从“哺育、一切、乳汁”这三个词可以看出,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水用自己去浇灌万物,牺牲了自己,却成就了别人!师: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没有水,就没有泗水河边的——桃红柳绿(生接),就没有——草色青青(生接),没有你,没有我,没有这世间的一切。生2:我来谈水“有志向”。水的志向是流向大海,为此,它穿山岩,凿石壁,但它不畏困难,勇往直前,朝着理想奔去,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师:正所谓: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有风雨兼程!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怕任何艰难险阻,这就是流水的志向。同学们,难道我们不该有这样的志向吗!生3:我想谈水的“善施教化”……
【反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三个对话,其实就是三种互动。即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策略一:引导生本互动。“片段三”中,教师以一个问题:“孔子认为‘水是真君子’的理由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潜心阅读,用心揣摩,带着问题,去理解文本,去与“水”、与“君子”进行心灵交汇,并且把理解和感悟写下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学习。
策略二:促进生生互动。“片段三”中,教者引导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去讨论、去探究。“生生互动”使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小组成员之间处于相互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的相互激励状态,使教学既带有竞赛和赶超,又能成就学生的发展。
策略三:关注师生互动。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在合作的环境下,通过教者智慧的引导,“如果没有水,就没有泗水河边的——桃红柳绿,就没有——草色青青,没有你,没有我,没有这世间的一切。”“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有风雨兼程!”学生对“水是真君子”的理解由课本延伸到了课外,“同学们,难道我们不该有这样的志向吗!”又由弟子延伸到了自己。(见“片段三”)。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是一种双边(或多边)交往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指点,学生思考;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共同探讨问题,互相交流,互相倾听、感悟、期待。
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体验性学习,在有向开放、多层互动中既不故步自封,也不随意屈从,在体现主体性的同时,张扬自己的个性。
(三)启迪智慧,能力培养初尝试
【融通】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情感的激发,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也是孔子“启发诱导”教学原则的升华。罗杰斯也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而教者则要学会为学生的思维把脉,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资源,提供帮助。
【实践】
片段四:(“赏景”一段的学习)。师:(出示第二自然段)请你自由地读一读,好好地品一品,它美在哪儿?生1:一个“桃红柳绿”一个“草色青青”,有了色彩的泗水河畔春意盎然。生2:第一句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还运用了叠词,让我感受到春风的轻盈、春天的可爱。生3:第二句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刻画出大自然的壮美,很好地抒发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生4:我发现这一段运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围绕着“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这句话进行了描摹。
片段五:(2、8自然段的教学)。课堂上,教者就引导学生进行了两次仿写。仿写一之“赏春”片段:在这段话的末尾有一个省略号,细细地读一读这段话,你觉得大自然还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呢?你能通过想象,把省略号省略的内容补充上吗?仿写二之“论水”片段:那么,水在你心目中又具有怎样的品性呢?你也来当一回孔子,赞赞你心目中的水。
【反思】
策略一:突出语言训练。高年段,教师不仅要关注文字本身,还应更关注课文是如何表达的,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上。“片段四”的教学中,教者就引导学生以教材为依托,从“表示颜色的词”、“叠词”、“比喻、拟人、叠词、排比”手法、“总—分”的构段方式等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去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策略二:突出思维训练。“片段五”中,教者引导学生进行了两次仿写。两次仿写训练的关注点不同,第一处是对修辞方法的仿写,第二处是情感立意方面的仿写。通过两处仿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和知识的拓展,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文章的表达方式,也要指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写法的真谛,实现对某种写法的自我内化,通过听、说、读、写,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能力。
1.联系实际生活,培养人文精神
课堂教学作为传统教学赖以生存的载体,是学习语文知识,建立知识体系的最佳平台。但是面对人文主义教育时,课堂教学就显得生硬、刻板。而一切脱离于现实生活主体的人文教育也必然是干涩无味的。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和人物一般距离当今的现实生活都存在一定距离,也使得学生在学习时产生距离感、差距感,不能切实感受课本中内容所带来的自身魅力。而针对一些距离现实生活稍近的文章和内容,由于小学生的认知程度有限,也局限了课本本身所能发挥的作用。因此,在进行人文主义教育时,适当地走出课本,走进生活,不仅拉近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更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真善美,寻找正能量。例如:在讲解小学语文苏教版《孔子游春》时,教师可选择适当的时机,带领学生春游,真正感受春天的魅力,体会孔子在游春时的情景。在大自然的熏陶下,教师有意识地传授学生一些在大自然中生存的小技巧、小方法,锻炼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同时,教师也可根据《孔子游春》中的内容,让学生观察流水的走向和动态,让学生明白“清者自清”的道理,做一个有水一样人格的高尚的人。
2.加强互动交流,感受人文魅力
从教育学角度分析,教学的本身的意义不仅在于教授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体会教与学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将人本主义教育融汇的手段和方法。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处于主体地位,以主动性和传授性为主,扼杀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和质疑,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潜质。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从讲台上走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真正使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的探讨,建立自己的认知和见解。例如:在讲授《烟台的海》一文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画笔,描绘出心中海的样子,并让看到过海的同学讲述自己在看海时的感受。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大海的影像,使每位学生彼此交流自我的感受和情感,并逐渐引导学生体会大海的胸襟和宽广,达到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
3.总结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孔子要教育弟子们具有君子一样的品行,教学目标很明确。可是孔子并没有选择已有的书本和把弟子们圈在屋子里进行说教,而是选择了春天,选择了正涨春潮的泗水河畔。这里春色怡人,阳光明媚,花红草绿,春风习习……带弟子们到这里,弟子们的心情怎么能不愉快呢?
我们现在的语文实践课和一般的语文阅读教学混为一谈,还是在教室里,还是那规定的教材。在这空洞的教室里,学生没有兴趣、没有激情、没有积累、没有动力,怎么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考虑到上述的几个方面,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如要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就要敢于把孩子们带出教室,看看现代工业造成的污染,走访、了解污染环境带来的恶果。这时再让学生在一起互相谈论。他们有兴趣、有激情、效果怎么能不高呢?
二、善选巧喻教学内容
孔子在上这堂课之前就已经确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就是教育弟子们具有君子的品行。到底怎样做才符合君子的品行呢?为了给弟子们解惑,孔子可下足了工夫。有人说名师备课倾其一生。孔子有广博的知识与丰富的阅历,他善于观察,思维敏捷。对大自然的万物熟悉于心,特别是水,孔子情有独钟。他遇水必观、遇水必思。从司空见惯的水中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孔子一生也有“上善若水”的追求。为了完成这堂课的教学任务,孔子选择了水作为教学内容,可谓精妙之极。可见教学内容的选择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显得多么重要。
作为教师就要胸揽自然万物,揣摩了解自然万物的特点:生命力顽强的野草、傲雪的寒梅、斗霜的秋菊、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给孩子们以形成良好品行的喻物。
那么如何让弟子们从这水中领悟哲理,学习高尚的道德情操呢?孔子发挥了自己善打比方的能力,根据水的不同特点把水比作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的真君子。孔子的这一番宏论在弟子们的心里荡起层层涟漪,在惊叹老师能从司空见惯的水中悟出这么多的同时也静静地陷入沉思。他们怎么不会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原来老师这一番说辞是让他们明白,要做像水那样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教化的真君子。这种潜移默化,顺势利导的教学,使弟子们自然而然地被孔子这样的真君子同化,教学目标也顺利完成。
三、自由轻松的教学氛围
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这一直是我们教师追求的境界。孔子在这堂课中就有着完美的表现。孔子没有把弟子们关在教室里,也没有让他们整齐划一、规规矩矩地坐端正,更没有规定好的教本,而是选择把弟子们带到春意盎然的泗水河畔。在这样的美妙环境中,弟子们的心境怎么能不愉悦呢?
孔子没有给弟子们作出任何要求,而是独自在泗水河畔静静得观水,以吸引弟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围坐过来。这样弟子们没有任何压力。孔子也没有让弟子们去完成什么作业,而是让他们自由活动、自己感悟。
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孔子的几个“没有”的举动中,老师和学生们都在自由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度过。三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这种“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的教学境界,让我们叹为观止。
四、巧妙的设疑,实时启发
如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能否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孔子为了让弟子们对水产生兴趣,他便选择在泗水正涨春潮的时候把弟子们带来。孔子并没有直接向弟子们提问,而是静静地坐在那里观水,让弟子们主动发现自己的这一举动,产生好奇与疑问,产生兴趣与求知欲。在充分调动弟子们主动参与积极性的情况下,老师的一番言论才能深入人心。
如想让学生对周围环境保护问题产生兴趣,我们可以事先带领学生们来到农田边,来到小树林里。学生们在玩耍中会寻找在书本中、在故事里见到的小青蛙、小鸟等小动物。可他们会发现怎么也找不到,或者很少。它们都跑哪里去呢?学生们感到纳闷,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小动物们哪里去了?自然也就联系到环境的恶化上了。
五、师生互动,表扬有方
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的境界在孔子的教学中也不无体现。为了让弟子们能及时消化巩固,孔子让弟子们畅谈自己的志向,并和弟子们互吐心声。这种以朋友之间的谈论让弟子们畅所欲言,表露志向,其实这也是一种言传身教的典范。弟子们自然向孔子这样的真君子看齐,以老师为榜样。这时榜样的动力,见贤思齐的举动,在孔子与弟子们互动谈论中水到渠成。和弟子们一起分享自己的志向,和弟子们一起弹唱,为弟子纵情伴舞,这是对弟子充分的肯定,让弟子们更加坚定的自己向善的志向。这样表扬的方式,尽情而不矫情,与弟子们一起分享学习的快乐,难道还有比这更好的对弟子肯定的方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