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理科实验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2009年,教育部鼓励各高校通过建设实验班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本文简要介绍了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基础学科实验班,讨论了自建立两年以来,实验班管理模式在培养方案、专业导师机制、教学资源等方面有待改进的问题并讨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实验班;管理制度;人才培养
早在2009年,教育部就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这场“计划”,首先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重要基础学科开始试验,其目的就是使受该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根据国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围绕我院建设“国内一流的复合型数理力人才培养基地和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学院”的奋斗目标,学院确立了“分类指导,分类发展,夯实基础,提升水平”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自2013年学院开始组建了理科实验班,致力培养数理基础理论水平高、有较好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进入学校优势学科领域进一步深造的高端后备人才。在实验班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学院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因材施教,实行全程导师制(前两年为学习导师,后两年为专业导师),注重个性化培养,经过了两年的探索,基础学科实验班教学管理模式日臻成熟,但其不足之初也逐步显现,实验班管理模式仍然有值得反思和完善的地方。
1规范个人培养方案及优化课程大纲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的核心体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以成立较早的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为例,该学院对于实验班的培养计划较于普通班级有较大的调整,专为培养拔尖学生而量身而作,总体上通识教育、大类培养、扩大选修和分流培养的理念在其实验班的课程结构上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依据我院人才培养目标,虽然学院为实验班前两年制定了专门的培养计划,但大部分课程沿用与普通班的课程教学大纲及教材,无法满足底子扎实、求知欲强、思想活跃的理科实验班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我院的实验班制度规定由专业导师与学生共同商议确定学生后两年的个性化培养方案,该制度自实施以来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及大程度地满足学生自主性,在人才培养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学生过分参与个人培养方案的制定,个人对特定课程的好恶,通常表现为只选自己喜欢的课程而不去考虑课程系统的完整性,不可避免地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如果专业导师缺少全面统筹的意识和能力,这种弊端将更突出。因此,明确基础学科实验班的人才培养模式功能定位和修订针对性、固定性的培养目标成为首要任务,据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合理选课范围并通过学分权重分配来表达人才培养的侧重,不光可以充分地尊重学生权限,还可以保证他们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另外,较于普通班,目前我院实验班学生的必修学分数更多、学习任务更繁重,导致了学生无暇主动进行课外探究性学习。因此,合理整合课程内容,甚至为实验班量身定制学时紧凑、难度合理、综合性要求高的针对性课程,将有助于更深入地推进人才培养改革。
2建立专业导师考核机制,充分发挥导师作用
我院基础学科实验班实行“一生一导师”的管理模式。专业导师除了要进行教学工作,还有一定的科研任务,这两者均进行定量考核。现有教学激励与科研激励机制相比,在评价导向上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问题现象。并且,担任专业导师虽然有一定的酬劳,但这项工作往往需要占据大量时间,尤其是业余时间,且缺乏评价考核标准,难以进行量化考核。同时,专业导师的部分学生管理工作往往与辅导员工作重叠,易造成责任推诿,从而出现管理漏洞。针对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明确教学质量保障责任主体,如学院领导、专业导师、班导师、课程负责人、辅导员等,在教学质量保障中的责任。其次,整合相关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增强其系统性,保证涵盖教学所有环节。学生、督导对专业导师评教机制有待建立,针对不同指导环节,建立评价标准、管理方法、评价指标、咨询指导等一系列质量保障流程文件。最后,可以通过提高专业导师工作津贴来保证专业导师队伍相对稳定,激发导师队伍创新活力。
3整合全院资源,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学院应建立推进实验班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经费投入长效机制,在课程改革与建设、国际交流、学生创新基地、科研训练、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强专项投入,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积极探索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考核方法、信息化教学模式,力求为学生创造多元化学习的良好环境。提升高职称特别是教授给实验班上课的比例;进一步积极引导实验班学生参加学院开设的新生研讨课、核心课程以及国省级精品课程。除此之外,聘请外教组织英语学习、开辟英语角、开设适量英文课程,可以有效提高实验班学生的英语水平;充分利用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的留学项目,为实验班学生提供可选择、学术背景丰富的正规交流机会;与国内外一流大学建立本科生联合培养机制,通过短期访学、学术交流、学分互认等机动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国际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李雄鹰.我国重点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实践与反思.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3).
关键词:角色扮演法;内科护理;实验课
内科护理是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护生既需要掌握严谨的内科护理学理论知识,又需要具备护理技能操作能力。但护生在学习内科护理课程时,由于未进入临床积累相应经验,导致教学事倍功半,学生参与度与积极性均不高。角色扮演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材内容中人物的要求扮演相应角色,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加强对教材内容理解和掌握的教学方法[1]。为使护生更好地掌握内科护理知识和技能,我校在内科护理实验课教学中实施角色扮演法,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1.1教学对象
选择我校2012级“3+2”五年制高职护生2、3班学生共120名,均为女生。年龄l6~18岁,平均(17.06±0.60)岁。其中实验组60人,对照组60人。两组生源地、年龄、学制、理论成绩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1.2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内科护理》(第二版)。
1.2教学方法
两组均于第二学年开设内科护理课程,由相同教师讲授内科护理理论知识,两组理论与实验教学课时数相同。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即教师按照实践目的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给出参考答案并布置作业。
1.2.2实验组
实验组采用角色扮演法,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班级学生特点及教师素质,精心选择病例。具体方法如下:(1)课前准备:让全体学生预习相应病例资料,以学生自愿报名为主,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准备相应情境演练。要求熟练掌握病史,确定场所,准备道具,给学生分配相应角色,重点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已有经历体会临床实践中角色的态度和行为。(2)课中角色扮演:根据课前布置要求学生在相应模拟病房扮演指定行为角色,并对行为表现进行思考。请小组学生扮演患者及其家属和护士角色,从模拟的情境中真实地感受不同角色的身心状态。如冠心病病例从模拟患者的突然发病、就诊到护士的接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采血、心电图检查、医护患沟通到相应的抢救护理配合及健康教育。(3)课堂交流、讨论,教师总结和反馈。表演结束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从采集患者资料、护士态度与处置、护患沟通、医护配合等方面,分别由角色扮演者、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分析评价。各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概括总结。(4)课后拓展:请学生写出本次实践课的实验报告,并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综合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场所,直接接触临床和社会中不同年龄、病情和治疗方式的患者,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患者的身心状况。
1.3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1)课程结束后,两组均围绕内科护理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理论考试,题型包括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考试成绩作为理论考核成绩;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撰写相应的实验报告作为实践考核成绩。(2)课程结束后,对两组发放自行设计的教学方法评价表。评价表共包括6个项目,要求学生从“是”“否”中进行选择。统一发放,当场收回,共发放120份,回收120份,有效回收率100.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for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两组考核成绩比较
2.2两组对教学方法的评价比较
3讨论
3.1角色扮演法可增强知识的直观性,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传统内科护理实验教学以学生自己阅读分析病例为主,而角色扮演法运用直观手段,使护生感到患者和护士形象鲜明、诊疗护理过程直观生动,提高了护生学习内科疾病护理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巩固所学知识。研究结果显示,角色扮演法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P<0.01)。角色扮演法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临床病例情境,使护生在自己关心、熟悉的情境中感受到具体化的专业知识,激发了其内在学习动机,使学习活动成为护生主动进行的、有意义的事情,提高了学习效率。
3.2角色扮演法通过模拟医疗实践情境,内化临床思维与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2]。在与真实的临床情境相似的模拟病房中,护生通过角色扮演模仿临床患者的真实形象、进行护理操作,增加了感性认识;护生如临其境,通过有效观察和分析病情,提出护理诊断,解决实际问题,锻炼了临床辩证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能熟悉疾病的症状、体征,通过具体患者形象的感知来理解抽象的疾病理论知识,缩小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距离,进一步培养了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临床思维能力、护理操作技能、应急处置和自主学习等能力,有利于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应用角色扮演法显著提升了实验组学生临床思维能力(P<0.01)。
3.3角色扮演法可锻炼护患沟通能力,提高团队协作意识
研究显示,实验组在对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方面的评价均好于对照组(P<0.01)。在模拟内科临床实践情境时,实验组护生从接待患者、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到完成各项护理操作,无一不需要与患者进行人际沟通。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渗透着教师与护生、护生与护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护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通过沟通锻炼,体会到良好语言沟通技巧及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有助于其自觉建立和谐护患关系,培养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这与赵春莲等[3]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角色扮演法也使护生更理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3.4角色扮演法可培养护生同理心,提升职业素养
职业道德是护士职业素养的核心和灵魂,在重视人文护理的今天更是如此。扮演患者及其家属角色,能够促使护生从患者角度看待问题,较为深刻地体验患者的身心状态和需求,更好地理解患者家属的心态与处境,从而能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避免以自我为中心。同时,通过观察自我与他人的角色扮演,护生对现代护士所需要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树立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形成了耐心、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增强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
3.5角色扮演法易流于形式,教师需严谨组织实施
角色扮演法如果为演而演,过度追求场面热闹,容易流于形式。因此,角色扮演法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慎重选题、精心设计、组织和评价。如何根据教学目标精选恰当病例,设计与临床实践一致的问题情境,有效组织护生熟悉病例、分组讨论,科学评价反馈是重中之重。教师要对角色扮演中的亮点及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及时点评,要求护生注意观察扮演者的言行举止是否规范、技能操作是否到位、回答问题是否正确全面等。卫生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强调理论联系实践。角色扮演法通过病例设计,激发护生的临床思维,让护生亲身体验,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鼓励护生“做中学、学中做”,在临床情境体验中学习理论与技能,提升内科护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学方法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等.教育心理学[M].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关键词】班会课 自我管理 模式探寻
班会课作为巩固的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进行班级管理的重要阵地。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开展自我管理、进行自我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可以提高教师的班级管理效率,减轻教师的班级管理负担。但是从现状而言,乏味的班会课成了教学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结合我校研究的四川省重点资助金课题《普通中小学“班会课”课程化建设实践研究》,及自己在班主任工作的一些实践经验,谈一谈针对小学阶段如何利用好班会课这块阵地,提高德育效能。
一、现有班会课容易出现的问题
1. 阵地缺失,利用不足
我们的班会课大多由班主任执教,而班主任老师又多兼任了语、数、英等主要学科。更大的教学压力使老师并没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准备班会课,班会课多被上为了“说教课”“批评课”,甚至“文化课、自习课”。这样的班会课对学生来说乏善可陈,德育效能大大降低。
2. 形式单一,脱离实际
当班会课成为班主任的“说教课”以及少数班干部的“表演课”后,其他同学就成了这堂班会课“配角”,缺乏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成了很多班会课的通病。老师和学生间、学生和学生间思想难以得到交流和撞击,更难以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共鸣。只有在班会课上让全体同学都参与进来,我们的班会课才能真正坚守住德育教育的阵地。
3. 缺乏计划,不够系统
我们的班会课不像语文、数学课那样,每节课都能通过具体的教材载体,对学生进行教育,所以老师们在备课时就很难系统地规划出每一学期的教学内容,教学缺乏针对性,就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班会课开展的模式探寻
班会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之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会课不应该是“老师”的班会课,应该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所以,我在班会课中力求探寻着由学生自主开展自我管理的教育模式。自我教育能力是指学生自觉主动地把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在内心加以理解和体验,并通过实践转化为自己比较稳定的自觉行为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以学生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班会课模式在我们的探寻下形成。
1. 学生总结――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让学生成为德育工作中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主体。学生通过对班级工作的自我总结,完成自觉监督、自觉落实、自我批评和自我教育。鼓励学生自我指导与自我表扬;也提倡学生自我批评,帮助成长。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模式,可以培养学生在班级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意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了。班主任老师要巧妙地利用班会课这个平台,让所有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融入班集体,利用集体的力量来建设一个相互帮助的和谐班级。
2. 教师评价――树立榜样,多夸少批
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班会课,班主任都要及时总结,在总结与反思中可以更好地深化教育目标。班主任老师应注意自己的主导地位,把握教育的契机,通过多树立榜样,在班级聚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批评时以谈现象为主,及时总结和深化德育目标,让班会课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
3. 多样引领――丰富形式,及时引领
作为小学生,简单的说教显然不能起到明显的教育作用,所以多样的引领方式也是教师成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力推手。在实践中,我归纳总结了以下几个效果明显的引领方式。
(1)故事引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 生活所自营, 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 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小小的故事往往蕴含着无穷的思想与智慧。运用故事,让孩子在成长历程中得到启蒙。在进行课题研究时,我们搜集了很多有利于德育教育的小故事,并进行了整理分类,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引领。
(2)游戏引领。对于低段学生而言,这是最喜欢的引领方式。比如“长勺喝水”“车轮滚滚”等等。这样的游戏既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又非常有趣味性、教育性,让我们的班会课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3)案例引领。德育即生活。在生活搜集各种鲜活的案例作为对学生的引领。可以是学生身边的鲜活案例,可以是书报、电视上的人物事件。
(4)榜样引领。“树立远大的理想”“从小立志成才”等内容非常的抽象,只有选取一些接近生活榜样的素材,才能与孩子们产生共鸣。所以,在开展班会课时,我们还尝试为孩子们建立榜样的作用。如:抗震小英雄林浩、“神十”的宇航员们……同时,身边的榜样也很重要,如每周的操行评比明星等。
工作中,我们还总结了 “活动引领”“与专家对话”等方式。不管是什么方式,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学生喜欢并乐于接受,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提高班会课的德育效能。
总之,“精心设计班会课,认真上好班会课,积极探索新模式”是我们开展这次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寻求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德育阵地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我们也将继续沿着这个方向研究和探寻。
【参考文献】
[1]邓月珍. 改革班会课管理模式 提升班会课德育效能[J].教育导刊,2010(04).
[2]崔卫东.构建学生“自主管理”模式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0).
一、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在宽松的氛围里去探索发现
我们的孩子们天生就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喜欢探究周围的一切事物与现象。所以,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我从不过多的规范来约束幼儿,禁锢他们的思想,更多的是鼓励孩子去发现。我们会一同去探索发现,一同种植大蒜,观察颜色的变化等等。而在主要教学活动中,我选用了《静电》、《水》、《种植大蒜》、《瓶子》、《颜色》五个系列的活动,活动内容都是围绕孩子们的生活而开展的。这些活动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对周围生活的一种探索。从生活出发,首先能调动孩子们的兴趣,而活动内容的选择也是针对孩子的兴趣,《摩擦起电》中,让孩子通过动手试一试去发现静电是怎么产生的,怎样能够产生静电;而在《瓶子吃鸡蛋》中,通过实验很好的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而这些活动都是适合小班幼儿的兴趣特点的,实验活动又能很好的激发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好奇心。
二、引导孩子在科学小实验活动中主动探索
教师组织的每一个活动,都应是让孩子探索、获得、积累的过程,也是幼儿探索实践能力得到挖掘的客观条件,而科学小实验活动本身就能很好的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在每一个活动中,我总是让幼儿大胆去探索,从不对孩子们说“不对”“不行”之类的话,让幼儿在积极的尝试操作活动中去寻找答案。在《会跳舞的小纸削》的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塑料棒、吸管、小木棍、毛皮、棉布、化纤面料、毛料、小纸削等材料,整个实验过程中,主要是让幼儿自己探索。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带着我的问题:谁能让小纸削跳舞;怎样让小纸削跳,去探索、去尝试。活动中孩子们有的互相模仿,将毛皮和塑料棒摩擦,塑料棒能让小纸削跳舞;而同样也有孩子不局限于老师提供的材料,通过探索他们发现,塑料棒和头发摩擦,塑料棒也能让小纸削跳舞;又如孩子探索发现毛皮和小木棍摩擦,小木棍不能让小纸削跳舞等等,而我自始自终都是作为一名支持者、旁观者和参与者,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时,我不主动去帮助解决,而是引导他们自己想办法。孩子们通过思考与探索,终于发现塑料棒、吸管和毛皮、化纤面料、毛料摩擦,塑料棒、吸管能让小纸削跳舞;塑料棒、吸管和棉布摩擦,小木棍不能让小纸削跳舞;小木棍和毛皮、棉布、化纤面料、毛料摩擦,小木棍都不能让小纸削跳舞;更有部分小朋友发现,不用任何老师提供的材料,直接用手和衣服摩擦,手也能让小纸削跳舞,手还能让头发跳舞。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玩着摩擦起电的游戏,都特别的开心。诱导孩子主动参与实验活动,不仅增强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幼儿从多角度去探索、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
在科学活动中,孩子是活动的中心、主体,教师的职责主要是给予孩子鼓励、鞭策、引导,为孩子的探索开创条件、提供帮助,让孩子的奇思妙想得以实现。在活动中,我还注重让孩子自己讲述与别人不同的方法,并给予尝试和支持。在实验活动中,我不让幼儿按照一种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而是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新见、新想,无拘无束地表达和验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如在《颜色》系列活动中,让孩子对颜色的变化进行猜想观察。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猜测,在眼睛看的观察过程中认为红色和蓝色会变成绿色、黄色、黑色等;红色和黄色会变成紫色、粉色、橙色等等;而蓝色和黄色可能会变成淡绿色、玫红色等。接下来通过实验确定红色和蓝色会变成紫色,红色和黄色会变成橙色,黄色和蓝色会变成绿色。通过让幼儿猜一猜、试一试,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不约束孩子们的思维,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并敢于实践,从而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了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师的创新素质是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兴趣的重要原因
有学者研究指出,教师本身素质的局限是不利于幼儿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原因。所以,对于教师除了有一定的教师教学技能、专业技巧以外,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观念。试问,一位没有任何创新能力和创新思想的教师能教出有很好创新素质的幼儿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学习,给自己上好这堂创新课。
在科学小实验教育活动中,教师要给孩子一定的操作空间、一定的自由度,让孩子能自由、互动的探索,鼓励他们相互探索、积极讨论,并为孩子的想法提供条件,让他们的想法更有可行性,在科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创新思维给予孩子很好的启发,培养了孩子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
2、建立假设。
3、实验并观察。
4、得出结论。
5、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