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偶然徐志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偶然①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关于该诗的写作目的,人们认为是写给林徽因的。事实上的确如此。林徽因本人也是知道的,其子梁从诫曾说过这事,“母亲告诉过我们,徐志摩那首著名的小诗《偶然》是写给她的,而另一首《你去》,徐也在信中说明是为她而写的。”②余光中说“这(《偶然》)该是一首情诗,写的是有缘的邂逅,无缘的结合,片时的惊喜,无限的惘然。”③“(《偶然》)生动形象地传达有缘相会又无缘同行的人际实情,是刹那的感悟,也是千古弥新的常理。”④《偶然》诗中蕴含着普世的人生际遇哲理,使人读来心有所戚戚焉。
从内容上来看,《偶然》像是一封劝别告白书,是“我”对“你”的劝解。“我”只是偶尔投影在“你”波心的一片云,随风而动,转眼就不见踪迹;“你”“我”相遇只是一场很偶然的邂逅,“你”“我”各有各的方向,虽有交汇时互放的光亮,然而相会后分开也是必然的。通过两个譬喻,劝说“你”要放弃对“我”的执着追求。但若据此说成是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劝解,这显然是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从徐林二人实际的情感历程来说,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情感的不放弃,并不是林徽因对徐志摩感情的不放弃。从他们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林徽因心归梁思成,无意于徐志摩。诗的实际内容应该是林徽因给徐志摩做出的劝解。这就陷入了矛盾:这首诗明明是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内容上又怎么会是林徽因对徐志摩的劝解呢?有没有调和这种矛盾的可能性呢?有,融合这种矛盾的办法就在于诗歌的表现方式――代言体的运用。
代言体,即指诗人代人设辞,假托他人的身份、口吻进行诗歌创作,即作者设身处地地代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述事说情,同时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又反过来的用委婉曲折的方式代诗歌作者抒怀言情。大多数的代言诗是男诗人“代”诗中的抒情女主人公“言”。“代言体”,作为一种诗歌的创作模式与表现方式,源远流长。屈原的《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等篇就有明显的代言性质。后世历代都有代言体诗歌作品传世。李军在《“代言体”辨识》一文中总结出代言体诗的五个特征:其一, “代言体”诗多在标题中注明“代……”,有的诗标题虽然没有“代”字,从内容上来说也属于代言体诗。其二,“代言体”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多用“奴”“妾”等来自称,有时诗中出现诸如“君”、“郎”等言谈对象的第二人称,亦可认为运用的是第一人称。其三,诗人是完全站在诗中抒情主人公的立场、角度上,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心境、口吻、语气来言情述事。其四,诗人在“代”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言”,也是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代”作者“言”。其五, “代言体”诗多采用“叙述”、“言说”、“诉说”的表达方式,或者是人物的心灵独白,即直接抒写诗中主人公之眼中所见,耳中所闻、脑中所思、心中所感。⑤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从一开始就是运用了代言体的表现方式。徐志摩现存的第一首诗作是《草上的露珠儿》⑥,作于1921年11月23日,收在他诗集第二篇的位置上。
草上的露珠儿
颗颗是透明的水晶球,
新归来的燕儿
在旧巢里呢喃个不休;
诗人哟!可不是春至人间
还不开放你
创造的喷泉,
嗤嗤!吐不尽南山北山的[瑜,
洒不完东海西海的琼珠,
融和琴瑟箫笙的音韵,
饮餐星辰日月的光明!
……
诗人哟!
你是时代精神的先觉者哟!
你是思想艺术的集成者哟!
你是人天之际的创造者哟!
……
你是精神困穷的慈善翁,
你展览真善美的万丈虹,
你居住在真生命的最高峰!
作品模拟燕儿的口吻“呢喃个不休”,对话诗人,“诗人哟!可不是春至人间”;劝说诗人开放“创造的喷泉”,准备“歌吟的渔舟”;称赞诗人是“时代精神的先觉者”“集成者”“创造者”。诗歌通过燕儿来代己言,抒写诗人情怀。这是徐志摩代言体创作的诗歌练习。虽然他原先是学习经济学的,要做中国的汉密尔顿,但是他接受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西方诗歌影响契合了他的诗人气质,三者者相互融合,蕴育发展,在一个恰当的时间里,他就现出了他诗人的本质。
不过,徐志摩的代言体练习并不是从诗歌开始的,而是从写情书开始的。徐志摩的情书模拟练习是在和林徽因之父林长民通信时进行的。1920年11月16日,徐志摩拜访林长民,⑦二人志趣相投,互相引为知己。他们二人玩过一场互通“情书”的游戏。徐志摩在剑桥读书,林长民经常外出,他们商量着如何相互通信。在通信中,徐志摩扮一个有夫之妇,林长民扮一个有妇之夫,双方假设在这样不自由的境况中互相爱恋,在书信中互诉衷肠。⑧玩这种模拟恋爱游戏的想法是如何产生的,不得而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这场书信模拟恋爱游戏中,使还不是诗人的徐志摩有了思维上的模拟仿写训练,掌握了女性的写作口吻,在语言模拟表达技巧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奠定了他从“她”的角度来进行诗歌抒写的表达基础,也使他在无意识中接受了中国诗歌的代言传统,并在游戏中将这一手法运用地娴熟无痕。这个训练对于他以后的诗歌写作影响甚大,不少作品都运用了代言体的表现手法。
《偶然》即是徐志摩运用代言体的表现手法,模拟林徽因的口吻创作出来的一首劝别诗,以林徽因的口吻来劝诫自己要放弃对她的感情。诗中的“我”当指林徽因,“你”则为诗人自己,“投影在你的波心”当是指二人的康桥相遇,林徽因随父留学英伦,她出现在徐志摩的生活中在林徽因看来纯属偶然。“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应该是指二人在康桥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在康桥,林徽因被动地陷入到了徐志摩的情感世界里,二人开始了一段恋爱。但当林徽因沉静下来之后,面对真实的自己时,从徐志摩已有家室、自己庶出的家庭出身和童年的家庭痛苦经历等现实出发,林徽因选择了退出,中断留学,随父回国,不辞而别。这给徐志摩造成了情感上的永远的痛,形成了他的康桥情结,促使他创作了一系列以康桥为主题的作品。诗歌在规劝的同时,也通过假想的方式给出了林徽因当年康桥不辞而别的答案:你我的康桥相遇不过是一场偶然,你我都有既定的方向。你有家室在身,我和梁家思成已有口头婚约,你我方向不同,虽有交汇时的光亮,但终究还是会分开的,所以“最好你忘掉”。你不必再苦苦追问,再三追求。我的离开是必然的,不辞而别对你来说虽然非常突兀,无论突然与否,“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都没有必要放在心上。
在诗人和林徽因二人的情感纠葛中,尽管遭到了林徽因的一次又一次的拒绝,诗人自己还是不愿意放弃的这段情感。如何把这一心意告诉她呢?就以这样的方式来告诉林徽因,你不用劝的,我是不会放弃的。通过这样的代言写法,揣测“她”的想法,窥探“她”内心真实的感情,表现出诗人对“她”的了如指掌,对“她”的用情真挚。显然,这真挚也打动了林徽因,她读出了诗人的本意,也承认诗作是为她而写的。
从代言体的角度解读出来的诗意,与林徽因之语意也是非常合拍的。“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⑨这是林徽因劝诫徐志摩放弃的根本原因。“这几天思念他得很,但是他如果活着,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事实上太不可能。也许那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也就是我爱我现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确证。志摩也承认过这话。”⑩林徽因认为她和徐志摩二人之间的关系是不可能的,所以,面对徐志摩一次次情感的进攻,她总是选择规避。费慰梅之语也是可以为之作证的,“徐志摩对她的热情并没有引起同等的反应。他闯进她的生活是一项重大的冒险。但这并没有引得她脱离她家里为她选择的未来的道路。”???林徽因认为自己有既定的生活道路,与徐志摩的生活道路并不融合。这是林徽因规劝徐志摩的又一原因。
综上,《偶然》一诗是徐志摩假借林徽因之口吻写成的,对诗人所作的情感分别劝诫。同时,该诗也有自答的意义。当年林徽因在康桥不辞而别,成为诗人内心深处无法忘记的痛。对于她离开的原因,也一直是诗人一生追问的主题。“既然代言体的要义在于代人言心,以心灵的眼睛去透视一个隐忍难言的内在世界,那么在诗人与代言对象之间就存在着一个心灵对流的内摹仿过程。”???在《偶然》中,诗人通过自己的想象,摹仿“她”的内心世界,假借林徽因之口对当年康桥的不辞而别作了一个解释,你我道路不同,所以,我选择离开。算是对徐志摩多年执着追寻的一个答案。代言体的运用,解决了《偶然》写作者、写作对象和内容理解上的存在矛盾,也使该诗成为了诗人非常著名的作品之一。
参考文献
①⑥韩石山:《徐志摩全集第四卷・诗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期第308页。
②田时雨:《一个真实的林徽因》,东方出版社,2004年第116页。
③余光中:《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华活页文选(高一版)》,2009年第8期。
④魏 超:《天籁自是境界――〈再别康桥〉意韵新探》,《名作欣赏》,2009年第8期。
⑤李 军:《“代言体”辨识》,《鄂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第7-10页。
⑦⑧⑩???张清平:《林徽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4、24、22页。
⑨高 伟:《文学翻译家徐志摩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随心一首《再别康桥》,让我认识了才华横溢自由随性的徐志摩,淡漠的拂去浮世留在衣上的尘埃;心动一首《偶然》,让我认识了以退为进勇敢追爱的徐志摩,心思千转诉说着自己那深情爱恋;情思一首《翡冷翠的一夜》,让我认识了内心细腻思念成灾的徐志摩,爱怨交织地挥洒着自己的抑郁情怀;浓情一首《爱眉小札》,让我认识了敢爱敢恨缠绵浪漫的徐志摩,心甘情愿地为爱人四处奔波辛劳。志摩把一生都熔进了爱与自由的火炉,超越了百年的时空,又有谁懂他的浴火涅盘。
徐志摩曾说:“不要因为寂寞而错爱,不要因为错爱而寂寞一生。”虽对爱情的执着等待令人感叹,但对张幼仪的残忍无情却让人唏嘘。幼仪曾言:“坏婚姻是所好学校。”也许正因志摩的伤害,才有了一个伟大的女银行家。她不求回报的爱,献祭了灵魂,收获了残忍,这位青瓷如水的女子,在痛苦中破茧重生,背负了太多,也成就了很多,但从始至终,她都不曾抱怨过什么,一直沉默地深爱着这个不肯在她世界停留的四月天。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林徽因一袭白衣,一身才气,便让一代才子沉沦。她的微笑,便是他灵感的源泉。她的冷静果断,让他既爱又怨。四年之别,心念之人已为他人作嫁,志摩无奈叹道:“这个你不要的我,今后只远远的看着你,将不会再扰动你的生命。”才子佳人,缘分叵测,徽因也许是希望把志摩想象中自己那美好的形象永远留在彼此梦意阑珊的康桥。志摩去世后,那块悬在徽因床头伴其余生的失事飞机的木头残骸,已足以证明他们在最美好的年华里相爱过。
“轻吟一句情话,执笔一副情画。”志摩与小曼,浪漫与绚丽的倾城之恋,跨越了一个世纪的爱,汇成一本跳动着爱情的文字,谁能不动容?面对世人的批判,两人执手微微一笑。志摩飞机失事,谩骂如洪水般向这个骄傲的女子涌来,华丽美艳如小曼,不曾解释,不再红妆,只静静在时光中默默守护着心中的那场梦幻之恋。
一、白话音译个性足,音形结合作品多
徐志摩生活在时期,并亲身经历了之后的中国文学发展。当时白话文已经取代文言文成为书面语言的主流形式。作为西方文学作品翻译的大师,徐志摩极力主张用白话文而不是文言文翻译西方文学。徐志摩用白话文翻译,将他的西方文学译作正式带入全新的境地。例如,他翻译的布莱尔的《猛虎》,就采用白话的形式,将作品中的老虎描绘成一种虚弱、颓废的老虎,真正展现出原作的情感及力量。译作中,徐志摩用火焰似的眼光、骇人的雄厚、飞腾等现代词汇再现了老虎威猛的原型,这些词汇对当时有着传统国学经历的文人来说算是新奇。徐志摩还节译、转译了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并从文化的视角将其翻译成一种文化现象,真正实现两种语言的转换。例如,徐志摩曾转译英国作家高斯的英译本,翻译法国作家福凯的《涡堤孩》实际上已经是编译了。徐志摩深知汉字属于“形音字”,而英语则属于纯拼音文字,所以中国人很容易见到字形联想到它的意思。例如,当时的康桥现在就翻译为剑桥,康桥给人以健康、优雅的气质,而剑桥一般会让人想到桥的雄伟、气魄等。“翡冷翠”便会让人想到一个美丽的地方“,赛有那拉”是目前对日文“再见”的最美丽的翻译。可见,徐志摩正是通过自己音译、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实践,推动着中国乃至世界翻译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早在20世纪20年代,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期间便开始翻译诗歌。此后,他直译了很多西方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多个题材。特别是在其短短三十六岁的生命时间里,他翻译的西方文学作品涵盖绝大多数文体的作品,作者包括三十多位文学大师,如莎士比亚、拜伦、哈代、惠特曼等人。在诗歌方面,《徐志摩诗集》诗集中就收藏有十多个国家三十多位诗人的作品。另外,徐志摩还翻译了德国著名作家福凯的《涡堤孩》,意大利作家邓南哲的《死城》,英国曼斯菲尔德的小说集等等,与其同时代的作家相比,徐志摩翻译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其范围之广,涉及的题材众多是绝无仅有的。此外,令读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徐志摩对翻译名称的处理之成功,最终成为他的“注册商标”。例如,《翡冷翠》便是徐志摩西方文学翻译中的一个专利,他将意大利名城佛罗伦萨翻译为翡冷翠,巧妙融合了中西文学中的意蕴表达,其通过音译的方式,并采用一些形象感很强的文字,实现“音”与“形”相贴近的艺术效果。此外,徐志摩还充分利用自己编辑西方文学作品的机会提倡西方文学的翻译,如他主张用文言文翻译西方诗歌文学。总之,徐志摩的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有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同时他还深受西方浪漫主义、唯美主义风格的影响。
二、空灵飘逸译如诗,多元转译添色彩
徐志摩是中国新诗坛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善于创作空灵飘逸的浪漫主义诗歌。然而,他翻译的西方文学作品大部分却是现实主义题材的,从其翻译作品的文体中可以看出其审美价值取向。同时,虽然他翻译的作品绝大多数是现实主义题材,而其中大多数为抒情方面的诗歌,带有浓厚的个人印迹,属于最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徐志摩翻译了曼斯菲尔德的十个短篇小说,斯蒂芬斯的两部长篇小说,赫胥黎的《半天玩儿》等,徐志摩都将它们称为散文写成的诗歌。其实,徐志摩翻译的现实主义小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平凡人物的同情,二是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其中,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便属于前一类,她的作品以美著称,有着“狂风骤雨向读者灵魂奔波”,徐志摩也为此深深震撼。自此,曼斯菲尔德便成为徐志摩精神上的感召者,并翻译了她的大量文学作品,并取名为《英国曼斯菲尔德小说集》。林徽因在其《悼志摩》中提到“:志摩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古怪年轻人,他的人格中最精华的是对平凡人的同情,没有一种情感,他不能同情。他对一切弱小的怜爱,他一生都在同情别人而忘记了自己的痛苦。”同样,赫胥黎的《半天玩儿》也是这种风格的作品,其主人公彼得在阳光中独自品味自己的寂寞,这时远处走来了两位华丽的小姐,而她们却不幸地遭到恶狗的侵扰,好心的彼得救了这两位小姐,但他的行为却受到了这两人的鄙视,徐志摩用诗化的语言描述了彼得的心灵,充满着无限的怜悯之情。徐志摩对文艺复兴以来各派的浪漫主义作品均有翻译,他翻译的首部德国浪漫派作家福勾的《温蒂娜》,便是以中古为背景的骑士小说,叙述了一个美丽的妖怪与人类之间的爱情故事,他当时看到这部小说时非常感动,并非常欣赏其文笔结构。20世纪30年代,中华教育基金会推选徐志摩、梁启超、闻一多等人翻译了美国浪漫主义诗人惠特曼的《我自己的歌》,这是其参与的第一部有着重要影响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徐志摩翻译笔法的流畅完美,再现了原作动人的情节,如在翻译《曼斯菲尔德》文章时,他就曾引用奥帕尔的一首非常悲观的诗歌,其回忆了家人生前的美好生活变成了虚幻,悲观的诗人无法回避这种幻灭所带来的深刻反响。1924年,泰戈尔访华,徐志摩担任翻译,这次合作使得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都是有着双重文化背景的诗人,他们都具有良好的东方文化修养并羡慕西方文明。徐志摩翻译了泰戈尔在中国的全部演讲,并陪同他一起远赴日本。后来徐志摩还专门赴印度拜访泰戈尔,他翻译的《谢恩》、《园丁集》便是泰戈尔六十多首诗歌中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可见,浪漫主义诗歌的翻译是徐志摩翻译中最得心应手的,同时他的美学色彩的译作更增添了原作的浪漫主义色彩。徐志摩自谦自己的翻译是一朵没有灵魂的假花。徐志摩不懂得意大利语,如果要翻译意大利语方面的文学作品就需要转译原著的作品。例如,邓南哲是意大利著名的诗人、剧作家,他的戏剧摒弃了日常生活的繁杂,在语言上更加追求抒情、优美的风格,能巧妙地借助剧中人物之口来渲染作者所要表达的唯美主义色彩及风格。邓南哲的作品通过英国著名文学家西蒙斯的翻译,扩大了该作品在英国及世界文坛的影响。徐志摩便是通过西蒙斯的译文指导邓南哲的,其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期间,苦于找不到邓南哲的英译本,他曾下决心转移了邓南哲先生最有名的戏剧《死城》的部分内容。四年过后,徐志摩在中山大学图书馆整理旧有资料时偶然发现了这部译作,再次激发了其对这位著名作家的热爱,他曾撰写了《丹农雪乌》这部专门介绍他生平及创作思想的文章,并从唯美主义的观点论述了其所受到的影响。后来,徐志摩又创作了《丹农雪乌的戏剧》对《死城》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诠释,该部作品描写了具有美学色彩的兄妹畸形恋爱,是邓南哲先生的处女作,该作品一直笼罩着某种神秘的忧伤与不安。
作者:赵丹单位:西京学院
关键词:曲式结构美;歌词情感美;音乐功能美;审美把握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114-02
1926年,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创作了《偶然》,这首诗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合著的剧本《卞昆冈》里瞎子艺人的唱词。后来收在《志摩的诗》里。1996年又由 李惟宁 教授谱了曲。深受演唱者和诗人的喜爱。作品仅仅是一首两段十行的小诗,所蕴含的哲理却是对于人生境遇的感叹,唱起来叫人不禁感怀于作者细腻的情感,同时又产生对于往事的眷恋。本文主要对于歌曲所蕴含的美学思想角度分析,从而讨论对于作品演唱的把握。
一、曲式结构美
《偶然》这首作品采用6/8拍,ьE大调,整首歌曲属于单三部曲式,乐曲的整体性强,
每一部分相互承托,给人以均衡律动之美感。引子用淡淡的琶音音型,分解和弦似的背景旋律引入,并不断向前滚动,不是很强,但足以将歌曲的背景画面展现在眼前,宛如平静的湖面不知什么原因而泛起微波,表面看上去并没有多大的波澜,实则内心激动,一股无法掩藏的情感在隐隐翻动,动人心魄。
呈示段开始仍然沿用引子的琶音音型音乐作为伴奏,并开始陈述诗歌,用一种柔和的语调,讲述一种平静得心情,给人以美感。到第三乐句旋律转到了原调的平行和声小调c和声小调,并在平行和声小调基础上出现了变化音,全曲的呈现出歌曲的,此时,仍以流动性琶音音型作为伴奏,并较多地采用下属及其转位和弦,让歌唱似乎蒙上了一层飘忽不定却又柔和迷惘的色彩,在抒情中不乏朦胧惆怅的感觉。在终止处,音乐采用了延音的处理,使一种复杂的情绪告一段落,为新的情感的出现做好了铺垫。
中段的出现,仍然采用原调的平行和声小调c和声小调,不同的是没有采用贯穿全曲的琶音音型,而是采用了和弦叠加,力度更强,增加了音乐的矛盾性,从而突出了一种更为矛盾的复杂的情感。这一段由规整的四句组成,前三句音乐矛盾逐渐攀升,到了第四句,情绪开始稍稍缓和,音乐开始转回到原调bE大调,一种无奈之情由然而生。 属和弦的出现预示了这一段的结束,并与呈示段形成主与属的呼应,使乐曲本身的整体性进一步增强。
接下来的连接部分虽然仅仅只有两小节,却是调性回归的一个稳固部分,为再现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再现以前,也同样的采用了延音的处理,一方面是为中段的情绪做一下梳理,另一方面也为呈示段情绪的出现做好了准备。
琶音音型再次出现,音乐回到原速,再现段一切都如呈示段那样,似乎依旧平静并没有什么两样,可是这种平静却充满了冲动过后的无奈之情。音乐依旧柔和,可内心的波澜似乎少了些许,却多了几分伥聊与孤寂。音乐回到主和弦,延音放慢后,音乐在一片回味中结束。
整个音乐作品音域仅仅只有九度,采用单三部的曲式,结构非常规整,短小精悍、曲调抒情,清新怅然,无论从结构、旋律、还是等配器都灌输着作者的深切之情。歌曲充斥着典雅的美感,在起伏中蕴藏着骚动,用飘逸的情调诉说着爱与美的深情。
二、歌词与情感美
《偶然》,按徐志摩的学生,著名诗人卡之琳的说法:“这首诗在作者诗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卡之琳编《徐志摩诗集》第94页)新月诗人陈梦家也认为:“《偶然》以及《丁当-清新》等几首诗,划开了他前后两期的鸿沟,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气,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纪念徐志摩》)。的确,在徐志摩所作的诗歌中对于美的追求,《偶然》是具有一定的“转折性”意义的。作者自比作云彩,采用第一人称,表现出与情人偶然相爱一场,而后却又只能天各一方的难以割舍的情怀。
但是,这首诗的意象却早已超越了它本身所表现的情怀,不禁让我们想到了对于人生的感叹。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多少偶然的情形,多少美好的东西,虽然只是偶然的相遇,却因为缘分使然,不得重复与交汇。亲情也好,友谊也罢…却只能幻化成会心的一笑,三言两语,昙花一现,了无踪影。随着时间的流淌,这些爱的美好就有如同天空中的云彩,偶尔投影在波心,却不得讶异与欢喜,只有在闲暇之余拿来回味,珍藏于心。生活中的变幻无穷,人来人去间表现了“偶然”的常有与不常有,反映了一定的人生道理,同时又存有人与人之间思想情感难以得到沟通与宣泄的朦胧和伤感之情。茫茫人海,人与人的相遇,心与心的交汇,都换化作偶然,成为心底的“光亮”,那些偶然中互送的情意,“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歌曲用爱与美,书写着一种人生的失落感,深含着对人生感怀与意蕴。诗人用节制的感情,潇洒的情态把最珍贵的东西消逝后而产生的失落感,用似乎不经意却字字感人肺腑的语调加以表现,使诗歌在内容与情感上达到了和谐的美感。诗人徐志摩在贫困的中国最黑暗的时代,用满怀着对“美”的希望的笔锋,在黑暗的夹缝中苦苦追寻着理想,可这光芒却有如如昙花一现,只能留淡淡的哀伤与心间。同时,作曲家又用流淌的音乐与起伏的旋律加以诠释,使诗与曲从形式和本质上达到了统一,产生了共鸣。
三、音乐功能美
音乐的功能不仅仅在于愉悦了歌者与听者的身心,更重要的是在于音乐所发挥的社会功能,所谓“声和―心和―人和―政和”,是一种听觉审美与社会学、心理学的的综合。正如歌曲《偶然》所体现的那样,也许诗歌的本身仅仅是一首对于情人的所作的爱情诗,可是用心去品味这首诗时,从心底产生的共鸣却不仅仅是对于爱情的感叹,还有对人生种种境遇和得失的留恋,进而让我们思索,在留恋过去的同时更应该学会珍惜眼前的一切,把握好当下的美与自然。
当前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潮流不断向前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潮此起彼伏。在这种空前的境遇下,各种社会化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相互碰撞,难免会产生一些思想上的冲突与矛盾,随之而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浮躁与不安。显然,这就需要文化发挥其积极的调节作用,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必然要思考如何才能更好的迎合时态的发展,满足更为年轻一代人对于音乐的需求。也许,正是像《偶然》这样的小的艺术歌曲给了我们启示,平和的音乐,激情与伤感兼顾。在人们倾听音乐的同时更多的是唤起了内心深处一种平静的情态,在浮躁中得到一丝清静,用心去体会人性和生活的美,用爱和真去回报这个世界。也只有这样才真正实现了对于歌曲和谐之美的需要。
作为声乐演唱者,首先应该清楚,声乐这种表演艺术必须以情感人,那么对于作品所反映的美学价值的把握就尤为重要。声音作为一种表演手段,必须通过对歌曲的深刻理解后进行二度创作才能发挥其美的效应。艺术歌曲作为一种声乐训练的歌曲,其目的是使演唱者熟练地掌握好用声的技巧,同时生动的表现歌曲所要表现的内容以及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用动人的情感和富有激情的声音来感染观众。
音乐原于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的追求,在演唱处理音乐作品时,首先要依赖于对于作品美学思想的把握,才能透过美丽折射出美丽,使我们的演唱更加具有吸引力和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
[2]孙继南,周柱拴.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徐志摩于1897年生于浙江海宁县硖石镇,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青年时曾在国内外众多知名学府就读,深受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影响,这就促使他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对诗歌给予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和发挥,为其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新月社的发起人及成员之一,他在早期深受闻一多等人的创作影响,大体遵循了格律的体式进行创作,但是徐志摩并没有囿于格律的束缚。他热切追求“爱”、“自由”和“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与他那活泼好动、潇洒空灵的个性及不受羁绊的才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了徐志摩诗歌特有的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徐志摩在诗歌中真挚地抒发着性灵,追求着个性解放,他的诗歌特别是其中影响最大的抒情诗,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再别康桥》中,面对康桥周围的诸多美景,徐志摩却着力描写了康河中的青荇、柔波及河畔的金柳。这本是一首别母校的诗歌,但是却通过描写其他事物来侧面表达自己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这不仅不是欠缺对母校的爱与不舍的表现,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爱得太深,才不忍正面面对这一现实:面对即将别离的母校,依依惜别的心绪溢满心胸,导致诗人不愿正视这一现实,更不愿正面描写本不愿远离却又不得不挥手别离的母校,于是选择了用一一状写与母校相关的事物的方法一方面表达着对母校的爱恋,而另一方面则用来平缓内心的不舍与痛苦。在《她是睡着了》中,诗人以丰富的想象,临摹意中人的睡态,用“白莲”、“琴弦”等富有诗意的物象,营造出美妙的意境。《沙扬娜拉》中的意象则是一朵不胜娇羞的水莲,用以状写日本女郎温柔多情的神态,贴切传神。《婴儿》用产妇对婴儿的企望象征地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理想的向往。而在《先生!先生!》中用“一个单布褂的女孩”追赶飞车乞讨的画面,刻画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痛苦。《雪花的快乐》一诗,诗人以“雪花”自称,用飞扬的雪花的意象,巧妙地传达了执着追求真挚爱情和美好理想的心声。《翡冷翠的夜》中将两人之间的关系想成“残红”,迎风飘落,宁愿是“叫人踩”后“变泥”,而不希望维持这“半死不活”的状态。其中包含了反对封建伦理道德,要求个性解放的积极因素在其中。
二、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
徐志摩在诗歌创作中常常使用重叠、反复、排比的手法。《再别康桥》在开始的短短四行中,三次反复使用“轻轻的”,造成缠绵中不乏轻快的韵律,在节奏感之外给诗增添了一种音乐上的旋律。《雪花的快乐》在每一节的最后一行都对“飞扬”或“消溶”进行反复,增添了悠扬、轻柔的韵律。而在音节运用方面,徐志摩借用了西洋押韵的方法:“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再别康桥》)与“草上的露珠儿,颗颗是透明的水晶球,新归来的燕儿,在旧巢里呢喃个不休”(《草上的露珠儿》)运用的是交韵。而“青布棉袄,黑布棉套,头毛半秃,齿牙半耗;肩挨肩的坐落在阳光暖暖的窗前,畏葸的,呢喃的,像一对寒天的老燕;”(《古怪的世界》)使用的是随韵。“女郎,散发的女郎,你为什么彷徨,在这冷清的海上?女郎,回家吧,女郎!”(《海韵》)则运用了抱韵。
三、章法整饬,同时又灵活多样
在徐志摩的诗中,有一类是比较整饬的方块形,讲求句式、字数的整齐划一,如《云游》、《康桥再会吧》,这些诗中每一行的字数大体都相同,比较整齐,而还有一类则是运用退格,造成一种参差错落的美感,章法上变得灵活多样,例如《再别康桥》、《偶然》。他的诗虽是以四行一节式居多,但从整体上看,节式、章法、句法等都各有变化,能够做到既讲究诗形而又能不为其束缚,整饬中有变化,使诗歌呈现出灵活多样的体式。在《雪花的快乐》中,每节前4行都很整齐,大抵每行均为9个字,而第5行则使用了重叠反复。《再别康桥》中每节4行,隔行押韵;一、三行稍短,大抵6个字,二、四行稍长,大抵8个字;诗行呈现出有规律地长短错落,而从整体上看又是大段整齐、匀称的样貌。相较于《爱的灵感》长达96句的长篇巨制,《翡冷翠的一夜》共74行,而《沙扬娜拉》只有5行,《火车擒住轨》一节更是仅2行。这些诗足见其句法、章法的变化多端。
四、文辞丰富,富于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