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贾平凹简介

贾平凹简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贾平凹简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贾平凹简介

贾平凹简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带灯;贾平凹;后乡土世界;新变

一、乡土小说的裂变和延伸

“这一本《带灯》仍是关于中国农村的,更是当下农村发生着的事。”与贾平凹以往作品不同,《带灯》的叙事视角被拉近到了当下社会,以一位工作在乡镇基层的综治办女主任的复杂工作为主线,笔触延伸到了当下中国农村社会的每个角落,真实再现了一个正在发生转变、且转变艰难的乡土社会全貌。

众所周知,传统乡土小说多集中于对小农思想、封建制度和政治经济角度的社会批判,其共同点在于多从农村外部入手,很少有真正将农村社会作为主体,展现农村丰富性和复杂性以及农村自身生长过程的作品(以鲁迅、矛盾和“十七年”时期小说为代表)。贾平凹的独特之处正在于他笔下的乡村社会是独立而灵秀的,是有着它自身的独特体系和文明建构的,显示着对传统乡土文学的独特裂变和延伸。

在《带灯》中,贾平凹再次将视野对准了中国农村,但贾并没有将笔下的乡村世界描绘成愿景美好的“空中花园”,而是地将视角拉近到了当下社会,或者说是当下正在进行的、我们生活着的社会!贾平凹这样做是很冒险的,用贾平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弄不好就成了调查啥东西,走向调查报告方面了。”[1]但贾平凹却聪明地采用了“文学”的笔法,削弱了小说的事件性与新闻色彩,转而在文学色彩上下功夫,给小说加入了“婉约、柔美”的成分,他以一种疏淡的笔调将重点放在了写乡风、乡情,写樱镇乡镇干部的日常工作和樱镇人细碎的日常生活上,借而带出发生在樱镇乡村的许多故事。经过这样的特殊化处理,既小说避免了与“新闻报道”发生“撞车”的危险,又真实而清晰地展现了当下乡村最真实的状况。

二、“密不透风”的细密叙事

《带灯》依旧延续了贾平凹一以贯之的细密叙事风格,不仅如此,《带灯》甚至还形成了日常生活漫流式的叙事方法。我们看,小说的主线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带灯和竹子的维稳工作,二是大工厂的引进,三是樱镇薛家和元家的利益争斗,四是带灯对元天亮的感情,除第四条线索可以跳脱于整个故事之外,另外三条线索都是紧密联系、相互缠绕在一起的,带灯和竹子的维稳工作针发的是以薛家、元家为主的樱镇农民,大工厂的引进进一步激发了薛、元两家争夺利益的步伐,而这两家的利益争斗,最后终于引发了一场大规模械斗,不仅造成了重大伤亡,而且还让带灯在调解中受到伤害,留下了梦游的后遗症……但问题在于,我们在小说的阅读中却很难发现这几条线索的影子,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幅幅琐碎的生活画面,是带灯每天往来于樱镇和各个村庄之间的身影,是乡镇干部压抑且满腹牢骚的生活,更是中国农村当下混乱、矛盾的生活乱象。韩鲁华对此评价说,贾平凹的作品“是靠一个细节一个细节支撑的”,这一点也不假,我们随便翻开《带灯》,阅读到的仿佛都是一点点零星的、散落一地的细节。

三、小节结构别具心裁

贾平凹在《带灯》结构上的努力让人为之眼前一亮。和《秦腔》《古炉》等不同,贾平凹在《带灯》中拟了许许多多小标题,有的小标题讲述的是一个故事,有时是一封信,有时是一段情节,甚至有时候仅仅是区区百字的一段感悟。这种化整为零的写法在以前的中国文学中并不多见,可以说贾平凹在这里有着开创之功,当然,这种模式并不一定对任何作品都有借鉴价值,但至少在《带灯》这本书里,是取得了成功的。

这部36万字的小说里共划分了280余个小节标题,这么多小节,该怎么划分呢?贾平凹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非强制性划分。所谓非强制性划分是指各小节既有自己独立的意象、结构,同时也是说这种划分并非出于作者主观强制力,它是自然的,恰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正在恰到好处的那个点上画上了上一节的句号,也同时开启了下一段文字的大门。如在《中部・星座》大工厂选址落成的章节中,从《镇政府终于好事连连》开始,到《元家兄弟协助搬迁工作》为结束,分别讲到了大工厂选定将厂址建在梅李园,动工中发现了驿站旧址,石刻被炸,带灯生气,红堡子村的李志云犯傻,竹子买粽子,众人遭受旱灾,书记处理宋飞偷盗案,“给元天亮的信”、村民为利益疯狂栽树以及元家兄弟为私利而协助大工厂搬迁等事。这些事看上去毫无瓜葛,但却又存在着某些若隐若现的联系:似乎自大工厂选定厂址开始,樱镇的一切都变得急躁起来了。贾平凹这样操作的好处在于最大在限度保证了小说意脉的一致性,此外,《给元天亮的信》、带灯的情感感悟以及对樱镇自然风光的描绘,一方面使小说与新闻报道之间拉开了更大距离,另一方面还大大增添小说文气和才气,为原本的线性故事增色不少,在使小说变得更加丰富的同时,也大大增添了小说的内在张力。

总的来看,《带灯》是贾平凹的一部满沾希冀的作品,当然更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如果说贾平凹的预想只是稍稍“转一点”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事实似乎已经远远超越了他的预想。在这部《带灯》中,贾平凹带给我们的惊喜也是巨大的,因为我们在他那里看到了一位日臻成熟的作家和一部散透着圆熟、自然之美的作品。贾平凹的独到之处还在于,他是一位时代感很强的作家,他敢拿中国当下最敏感的“上访”作为小说主题,不仅体现了他对时展的把握能力,还体现着这样一位已年至耳顺的作家对于社会责任的强烈担当。

注释:

贾平凹简介范文第2篇

作者简介:任晔(1989―),女,陕西咸阳人,西南大学文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摘要:魔幻现实主义被引进了中国后,成为新时期众多作家创作时模仿和借鉴的对象,贾平凹便是受其影响的代表作家之一。《怀念狼》延续了贾平凹创作中的魔幻特色,并且由于立足中国的民间文化,这种魔幻特色中便带上了本土性的特征。本文将通过意象的使用和中国特色的灵魂描写两个方面,挖掘《怀念狼》不同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本土化特色。

关键词:魔幻;本土化;意象;灵魂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4-0000-01

魔幻现实主义的出现是拉丁美洲文化同西方文化不断碰撞、交流、融合而产生的结果,但拉美作家强烈而自觉的民族意识,使他们从拉美古老传说和神话、宗教和信仰中提取养分,按照拉丁美洲人民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去反映现实,给现实披上一层神奇的外衣。

任何外来文化,在进入一个不同的文化环境后,必然会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魔幻现实主义也不例外。尽管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对新时期大批作家产生了极大影响,但是他们并没有一味地埋头于对它的模仿而不知创新。“中国作家总是按照中国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本民族的生活状况、文化积淀等来呈现魔幻的”[1],贾平凹的《怀念狼》即就是一部带有中国式本土魔幻特色的文学作品,这种魔幻本土化表现在意象的经营和本土特色的灵魂描写两方面。

一、意象的经营

意象,其古义一般被界定为“表意之象”,它是我国古代哲学、美学和文论中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近代以后,意象逐渐广泛地被运用到小说、戏剧这些叙事性文体中,杨义曾在《中国叙事学》中提到:“研究中国叙事文学必须把意象、以及意象叙事方式作为基本命题之一,进行正面而深入的剖析,才能贴切地发现中国文学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学的神采之所在,重要特征之所在。”[2]中国作家学习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时,尝试用意象承载达中国式的魔幻,贾平凹作品中的意象书写尤其值得称道。

费秉勋先生可能是最早把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归为“意象主义”的人,他在《贾平凹论》中谈论贾平凹小说的创作方法、思路等方面时,用“意象主义”来总结其创作特点。在贾平凹执着不息的意象构建之旅中,《怀念狼》完全可以被看做一部里程碑式的代表性作品。

1、 商州空间的整体意象化

在叙事性作品中,作家精心营造的叙述空间常常涵括了叙述所需要的所有语境特征,“商州”就是这样的叙述空间。贾平凹说:“我写‘商州’,它既是一个行政区域名,更是我建造意象世界的载体,商州是多棱魔镜,可以照出万象。”[3]

《怀念狼》里的商州既是现实物质构成的世俗世界,又是人狼互斗的寓言世界,所有的现实都被幻化,是真实和虚幻相结合相混淆的意象世界,这种叙述空间的构建实现了贾平凹建构整体意象的设想。商州里充斥着贫穷与荒凉、愚昧与野蛮,各种怪诞事件不断发生。这个意象世界无疑可以看作是贾平凹对现实问题的一种思考,也是对现实困境的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现代文明虽然扩大了人的视野和空间,但却带来了人种的退化和精神的堕落,滋长了残暴贪婪的兽性。这些写实之笔,在叙述空间整体意象化之下,我让们看到作者对现实的无奈和愤怒。

2、 以“狼”为代表的动物意象

狼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意象,被赋予过多种象征内涵,比如东郭先生与狼的寓言中,狼是狡猾、凶残的代名词,又如近几年出版的《狼图腾》把狼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图腾,推崇冷酷的“狼性”,倡导弱肉强食的竞争杀戮哲学。

贾平凹的小说中经常会使用动物意象来制造魔幻色彩,寄予深刻的寓意。“狼”的引入,构成了《怀念狼》整个文本中最核心的意象,使文本有了更深的意味,也增添了作品的魔幻色彩。《怀念狼》中对狼的书写,并没有去掩饰狼的嗜血野性,没有忽视狼的存在对于人类的威胁,但从狼这种凶恶、狡诈的野兽身上发现了萎靡不振的现代社会中应该被寻找和被珍惜的品质。人的退化和堕落,可以从狼的野性和强大的力量上找到一种追寻的方向。另外,“狼”作为一种承载整个文本内蕴与题旨的中心意象,贾平凹打破了意象的单一化象征性,赋予了狼这个意象以多种涵义,并且将狼这一意象魔幻化,带上诡谲之气。文中狼变人、人变狼的人狼互变书写,不仅仅是为文本营造一种神秘的气氛,而且通过狼的意象,写出人的精神的萎靡,揭示作者对人的精神危机的探究和对社会的关注。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灵魂描写

《怀念狼》中出现的一些造成魔幻效果的书写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有着相类似的地方,比如对生与死问题的关注、对轮回的认知等等,但两者并不是完全等同的,它们所依靠的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也决定了它们对鬼魂的描写和观念认识的不同。

古印第安文化对魔幻现实主义形成所产生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因此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对鬼魂的描写和观念认识烙上了拉美的印迹。拉美土著居民在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下,认为客观世界与鬼魂、生与死是没有严格界限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人的生命能在死亡中延续,死亡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形式。《佩德罗・巴拉莫》中所有的人物都是以已经死去的人,从叙述整个寻父经历的胡安・普雷西亚多,到所有他曾碰到过的人和故事中出现的人物,都是鬼魂。

而《怀念狼》主要侧重于对灵魂的描写,书写植物动物的成精成怪。自古以来,中国人认为人是由形和神构成的。人的形体是外在的,可触可感,而人的灵魂是内在的,看不见摸不着。灵魂是神秘、不可见的,没有形的灵魂只能凭借死者自身的躯体或者他人、他物的躯体之形,附身于他物保持与现实世界相联系。《怀念狼》中有很多地方体现了这种灵魂附身说,诸如傅山的狼皮毯子上附着死去的母狼的魂魄;王生因为被拴在室外的枣树上而被狼吃掉了,于是拴过他的枣树上便附有王生的鬼魂;河滩上有一丛丛狼牙荆棘,傅山认为是死去的狼群的灵魂纠缠在上面。这些有关灵魂的描写,透露出神秘的东方趣味。

另外,“轮回观”在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新时期文学中都有涉及。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轮回”的书写来源于印第安人的轮回观,《百年孤独》中将其称为“一个转动的轮子”,让人一直不停回到刚开始的时候。而中国人则是受佛教的影响,认为灵魂是可以轮回的,能够投胎转世。贾平凹在《怀念狼》中多次通过对灵魂轮回的叙写和想象,加重魔幻性的体现。文中“我”(即高子明)在掐掉一株月季花茎后,花茎变粗变黑并喷出一股白汁,摘下的花叶立即掉落,遂让“我”开始玄想有关轮回的问题,思考当灵魂离开躯体,是不是能够通过蜜蜂传递花粉,让灵魂变成新的草木,在公猪和母猪时,能否变成新的猪,继而推发出这一世为人,下一世或许会成为狼、鱼、草或者大虎。

贾平凹在谈到魔幻现实主义时曾说:“我首先震惊的是拉美作家在玩熟了欧洲的那些现代派的东西后,又回到他们的拉美,创造了他们伟大的艺术。”[4]在这一认识之上,贾平凹立足本土,在自己的创作中主动去表现本民族的生活、思想、文化、情感,同时不断努力从民族的书写之中挖掘其所蕴含的世界性意义和价值,力图以文学创作去关照全人类的普遍性问题。只有同时关注民族和世界,才能引起世界的关注和认同。

参考文献:

[1]曾利君.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与接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25.

[2]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67.

贾平凹简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英译本《浮躁》 细节翻译 精确再现 语言能量

一、简介

艾兹拉・庞德是美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最具争议性的诗人、批评家,但他翻译家的身份却鲜为人知。翻译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茨勒精辟地将庞德的翻译理论概括为“鲜明的细节”,称其核心在于:“精确的表现细节,表现个别词语,表现单个,甚至是残缺的意象。”

著名作家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是一部表现当代社会现实,在高层次文化审视下概括中国当代社会时代情绪,写出了历史阵痛悲哀与信念的“新时期文学带有标志性”的力作。《浮躁》(Turbulence)就是贾平凹众多代表作中的一部,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

本文以庞德的细节翻译理论为指导,以葛浩文的《浮躁》英译本为蓝本,分析庞德的细节翻译理论对此英译本的影响。

二、庞德翻译理论的认识论特征和方法论意义

庞德的翻译理论为西方翻译理论翻译史提供了三个新的视角:

1.翻译是对原作的部分批评。

2.翻译是独立于原作的创作。

3.翻译是对原作的语式转移。

他的翻译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主要体现在:

1.异化翻译策略。

2.内容派生或有机形式的翻译策略。

3.音像、意象及象的语式翻译策略。

庞德鲜明的细节翻译理论是他对翻译的一个探索,他试图把握文本最真实的原始意义,力图重现文章的面貌,他的方式就是回到作者所生活的年代,用作者当时的语言形式来表现作者的意图。

三、举例分析译文中存在的对庞德的细节翻译理论的方法论应用

1.翻译是独立于原作的创作。

例1:这是一个宁静的夜晚,而又是一个疯狂的夜晚,石华把以爱凝固的仇恨又融去迷醉自己消亡自己,金狗则像吸食大烟土一样,明明知道大烟土要毁掉自己的生命,却要在吸食中得到烟瘾而使生命极尽畅美。极度的发泄,使他们像狗一样发毛蓬乱,又像药渣一样失去劲气,他们听着桌上的三五座钟的尖而脆的“嗒嗒”声。

It was a quiet night,and a night of unbridled passion.The resentment that had occupied Shi Hua’s heart like a block of ice melted into a flowing river of love that intoxicated her,dissolved her in its stream.Golden Dog was like an addict who knows the opium is killing him but craves it for the ecstasy it brings.The explosive release of passion left them like a pair of whipped dogs―or like a concoction that has lost its efficacy.They could hear the loud,crisp ticking of the desk clock.

石化的爱恨情仇此刻都溶于一种复杂的情绪难以得到宣泄,此处原文中作者用到的是以爱凝固的仇恨融作一起来像吸大烟一样来发泄,在这其中体会生命的极尽畅美。疯狂的夜晚比喻成“a night of unbridled passion”,对这疯狂的夜晚的翻译的同时考虑到了上下文,此刻石华的心情就是 unbridled passion,爱恨情仇的融化就比喻成了“a block of ice melted into a flowing river of love”,译者很好地体现了意象在细节翻译中的体现并且体现了译者的独立于原作的创作。

2.音像、意象及象的语式翻译策略。

例2:念毕,已是苍暮之时,金狗将祭文火化之后,抬头望天边,万山若黛,州河似带,夕阳也一半在水中将浮将坠,红如血染一般。

Dusk had fallen by the time he finished reading.He set a match to the paper and looked heavenward,above the dark mountain peaks and the ribbon like Zhou River,upon whose waters the sun’s reflection rose and fell with the waves,as red as blood.

“万山若黛,州河似带”此处翻译为“above the dark mountain peaks and the ribbon like Zhou River”,将意象很好地翻译的同时,重现了原文的能量和细节,音像和意象都得到了传神的表现。

3.内容派生或有机形式的翻译策略。

例3:一抬头,岸上走来一个女子,轻手软腿的。太阳正照在她的脸上,金狗觉得天上的太阳已不存在,那脸是一盘肉太阳,这太阳有鼻子眼睛的让人亲近。

He looked up and spotted a girl walking gracefully toward them.The sun was shining on her face,and for Golden Dog the real sun ceased to exist,replaced by the sun that was her face,a sun with a nose and a pair of eyes that drew people toward it.

此处作者将女孩走来的状态“清手软腿”翻译成“walking gracefully”,在内容翻译的基础上采取了有机的形式并且结合了前处所用的意象的翻译,将女子的状态清晰地展现在了译文读者的眼前。

四、细节翻译理论对当今翻译的影响

钱钟书先生说过,翻译是一个脱胎换骨,灵魂转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语言的转换,原作的语言土壤变了,原作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必须在另一种语言所沉淀的文化土壤中重新构建。这样才能从细节翻译上达到美学的良好效果,这也是庞德一直追求的。这种细节再现理论对当今的翻译界影响力必将逐步扩大。

五、结语

庞德作为翻译家的身份虽不如作为诗人和批评家的影响力大,但是他的细节翻译理论对当代一些作家的翻译还是起到了指导和推动的作用,我选出了几段作者很好地运用庞德理论的译文,加上自己的注解,意在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细节翻译理论对在翻译中传达文化差异所起到的作用。当然任何理论的运用都必须有实践支撑,译者将理论的认识观和方法论良好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传达出作者的意图,达到翻译的真正目的:在传播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和沟通。

参考文献:

[1]Howard Goldblatt..Turbulence[M].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1.

[2]贾平凹.浮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3]王娜.贾平凹的道路[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8.

贾平凹简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正确通顺;简明连贯;生动形象;凝练传神

语文讲究的是语言文字。读书读的是思想和情感,但思想情感得借助语言文字来解码;写作写的也是思想和情感,也得借助语言文字来编码。所以,语言文字应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也是语文教学的抓手。中学生作文中的语言文字问题尤其多,作文中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谋篇布局的问题相对能较好较快地解决,但语言问题解决起来却很慢也很难。那么,如何训练中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语言四级跳训练方法:一是训练语言的正确通顺,二是训练语言的简明连贯,三是训练语言的生动形象,四是训练语言的凝练传神。由低到高分级训练,每一级按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明确要求,树立意识;第二步,夯实基础,提供抓手;第三步,反复训练,形成能力。

第一层级:正确通顺

中学生作文中的语病很多,语言的基本要求达不到。所以,第一层级从根治语病做起。第一步,明确训练要求――语言要正确通顺,就是不要有语病。第二步,夯实基础,提供抓手。我从讲解词性、句子成分、单句复句知识开始,分门别类解析病句的六大类型和各种小类型。让学生认清语病的成因,有意识地避免语病。第三步,反复进行改病句训练,形成发现并修改语病的能力。学生再互改习作中的语病,以达到用语正确通顺的要求。

第二层级:简明连贯

第一步,明确要求――语言要简明连贯。第二步,夯实基础,提供抓手。首先理解“简”即简练,不能重复嗦,这是量的要求;“明”即明晰,表意清楚,有效果,这是质的要求。具体到某个话题里就是删除无关的、次要的语句。再说“连贯”,就是话题要统一,表述角度要一致,情调氛围要一致,顺序要合理。为了明确认识,加深印象,可就以上每一点分别举例说明。第三步,有针对性地反复练习。如:上下句衔接训练,为打乱的句子重新排序,缩写,改写(长句与短句互改,整句与散句互改,现代文与文言文互改)等。最后,学生多次互改习作,反馈修改效果。

第三层级:生动形象

第一步,明确要求――语言要生动形象。第二步,夯实基础,提供抓手。要使语言生动形象可以从用词和修辞两方面着手。用词主要是用好动词、形容词,甚至量词、叠词还有虚词。高明的作家可以将一个普普通通的词活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以鲁迅、朱自清、贾平凹等名家名作语言为例,解析词语的妙用,让学生具体而深刻地体会。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浮”字的妙处;“诗没有作成,我起身去看妻的画,她却画了一痕土岸”(贾平凹《静》)一句中“一痕”的妙用等。

接下来介绍常见的九大修辞格(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的特征和修辞效果,分别举课文中的例子阐述。

第三步,反复进行填词练习,仿写、扩写等语段练习。如:先让学生围绕话题写一段话,由小组推荐出最好的语段,将它们放在一起,以生动形象为标准进行比较、评点、修改。还可以先让学生围绕一个话题写一段话,再将名家写的内容拿来比较,明确提升的路径。如:同样写最寻常不过的“刷锅”,可以这样写:“我捋起袖口,将锅凑近水龙头,冲满水,然后张开‘如来神掌’先给它来一招‘倒转乾坤’,再来招‘天昏地暗’,最后来个‘荡气回肠’。”(《我能行》)

第四层级:凝练传神

第一步,明确要求――语言要凝练传神。凝练传神的语言不只是有文采,还要有深度、有意境,如:“午阴嘉树清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这样的语言超越了常规的语法,是对事理、情理的高度提纯,是语言的最高级形态。好比一个有神韵的女子总比单纯涂脂抹粉的貌美女子更让人倾倒。有味道的语言比单纯有文采的语言更耐人咀嚼。

第二步,懂得炼字、炼句、炼意,实际上正确的顺序应是炼意、炼句、炼字。正如朱光潜所指出的:“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推敲”的故事表面上讲的是推敲文字,实质上是推敲意思和情境。而做好炼意绝非易事,广泛的阅读,丰厚的积淀是基础;深刻的思索,反偷恼遄檬峭揪叮唤餮系奶度,刻苦的精神是保障。唐代诗人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杜甫也说:“语不惊人死不休。”

第三步,以古诗为抓手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能力。诗歌是文学艺术皇冠上的明珠,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传神的。以学习诗歌语言为锤炼语言的抓手最合适。首先,选取古诗由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语言。其次,再挑选古诗词,让学生就每首作品中的炼字炼句炼意分别写出鉴赏小论文,在班级交流分享。同时,选择典型古诗词,要求学生熟诵于心,作为锤炼语言的底子。另外,每次评讲作文时,有意选择典型习作文段,师生共同锤炼语言,不断将所积淀的运用到实际的表达中去,进行有效迁移。

贾平凹简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傻子视角;作品内涵;文学效果;文化意义

《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的代表作,它的背景可以用20世纪初期、川藏地区、土司家族、权利争夺、丰富情爱、平等自由几个短语概括;《秦腔》是陕西作家贾平凹意为家乡“树一块碑子”的作品,它的核心可以概括为20世纪后期、清风街、土地的耕种和流失、传统的坚守和没落、尊重的寻求和溃败。两部作品在风格上具有较大差异。但这两部作品运用了共同的视角即“傻子视角”,分别用土司家的傻子二少爷和清风街上的傻子孤儿引生的视角来推进故事的发展,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叙述视角,又称视点,即叙述、观察的角度,指作品中叙述者与叙述事件之间的关系。[1]叙述视角是通过语言来展现,虽然叙述视角只是叙述问题的一小部分,但对于这两部作品而言,“傻子”这一特殊的叙述视角本身对作品的内涵、风格、意义具有重要影响,是两部作品贯穿始终的神秘色彩和宿命感的来源之一。

一、对权利与尊重的审视

《尘》与《秦》两部作品的内涵均具有多重性特征,《尘》触及土司制度的兴衰、权利的争夺、藏族与外来文化的利用与不信任、宗教间的争夺等,《秦》的内涵也具有同样的复杂性。而“傻子视角”也给这两部作品的内涵带来了影响,使内容的不确定性及开放性大大增加,进而产生神秘性及距离感。

作者赋予傻子表达的权利并通过他们的感受和思想展开了傻子对正常人的审视,傻子对智力的审视(《尘》中的智力意味着权利和做土司的机会;《秦》中的智力意味着尊重和爱白雪的机会)。二少爷和引生都属于各自群体中的异类,他们具有自己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但二少爷始终并不以权利为自己的追求核心,对美好感受的追求(来自女性的美、来自聪明人的刮目相看、来自奴隶的臣服)才是他靠近权利的真正原因,这种意图本身就具有形而上的意味,带有寓言的性质。“你用一个傻子审视事物的角度,也是一个看待世界的智慧的笨办法,这种笨当中现出相当的可爱可笑、可怜可悲乃至有些荒诞不经,就像那些常自视正常的人嘲笑土司的傻儿子一样……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这种就是我所说的20世纪小说中的世界寓言感……”[2]

二、打开感觉的通道

在两部作品中,傻子视角使文学世界打开了感觉的通道,傻子突破眼睛和耳朵,用直觉和心灵感受世界。从原始的感受出发,因此这一视角使作品具有开放性和更高层次的真实性,达到神秘性与魔幻色彩大大增加的文学效果。不同的是《尘》中二少爷的原始感受多表现在对权利斗争和局势发展的神秘预言,而《秦腔》中的引生则是围绕着白雪和清风街这些更具现实性的事物,因此比较而言《尘》更具神秘色彩。

人的最原始渴望和反应是《尘》中二少爷的关注点,而这恰恰是智力正常的人们忽略的地方,原始的渴求又是真正推动历史发展的原动力,因此二少爷正是站在问题的核心向“聪明人”们一次又一次的显现出他的“聪明” “普遍的眼光、普遍的历史感、普遍的人性指向完成一次边缘对中心的参照和拯救。”但正如二少爷最终的告白“我当了一辈子傻子,现在,我知道自己不是傻子,也不是聪明人,不过是在土司制度将要完结的时候来到这片奇异的土地上走了一遭”,对二少爷神秘角色的解构营造出了更高层面上的神秘性,使文学效果更具有深意。

三、虚幻――下一步的真实

傻子视角在两部作品中都具有其本身的特殊意义,二少爷和引生都具有穿透复杂、直达核心的直觉能力,用常人无法得到的感受传达世人都在追求的结果。这种常人无法拥有的能力一部分来自傻子对人原始感受和欲望的敏锐和把握。虚幻的表现和核心的真实在这一视角下达到统一,形成奇特的艺术效果。《尘》中的二少爷可以体会到来自奴隶们的渴望,种种看似矛盾而又真实的人生困境都在傻子这一叙述视角中展开,神秘感突出。引生则为《秦》的宿命感和复杂性增加分量,虽然引生不像《尘》中二少爷处于权利中心,左右局势的发展。但他以一种游历的姿态见证清风街的变化和人物命运的离合,他对于现实和走向的把握感几乎为零,因此《秦》的宿命感和沉重性较《尘》来的更加突出。用虚幻的视角把握困境的真实是这一视角的巨大成功。

傻子视角所具有的独特语言,给《尘》和《秦》带来了神秘性和宿命感,使作品带有不同一般的艺术色彩,使作品的视野更加宽广和神奇,在虚幻与真实间调和出了更富有寓言色彩的文学内涵,即对美好的追求,对人类面临的生存、精神双重困境的大悲悯、大关怀。

注释:

[1]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冉云飞 阿来 《通往可能之路――与藏族作家阿来谈话录》

参考文献:

[1]阿来:尘埃落定[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贾平凹:秦腔[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3]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罗聿言:由《尘埃落定》的傻子视角看叙述角度[J].黑河学刊.2010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康复医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中国汽车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