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一、看成一种策略

统计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既是策略,就要激发统计的需求。在我们的统计教学中,教师先应关注学生有没有统计的需求,如何引发学生统计的需要。

案例:谈话:下星期,东阳小学五年级4个班准备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为了安排宿舍,大队长赵敏制作了各班总人数的条形统计图。

出示统计图,让学生说说条形统计图都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提问:钱老师说赵敏收集的数据还不能安排宿舍,这是为什么呢?(要分男、女生收集数据)

出示大队长赵敏第二次收集的数据。(表格略)

提问:如果继续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表示男、女生人数,好吗?可以用怎样的统计图来表示?

揭示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境,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感受用单式条形统计图已经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产生需要把两张单式图合并的必要性。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在统计图中很好地反映出男女生人数”,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策略选择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实际统计的需要,从而初步感知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内在价值。

二、亲历一种过程

1.亲历形成的过程

在生活中,即使教师不教,大部分学生也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因此,看懂并不是本节课的难点。难点在于复式条形统计图是怎么生成的。尽管教学目标并不要求学生学会独立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但完全可以让学生经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生长”过程,以此明白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案例:出示北京、桂林两城市气温的条形统计图。

谈话:为了便于比较,能不能把两个城市各季度平均气温的情况画在一幅统计图呢?

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①把原来的两幅统计图左右放置在一起;

②把原来的两幅统计图合并成一幅图,但没有用颜色进行区分;

③把原来的两幅统计图合并成一幅图,但没有标明图例。

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在①中统计图实际上还是两幅统计图,且横轴上的项目重复,比较的时候也比较麻烦;在②中,虽然把直条合并在了一起,但颜色相同,不容易区分;在③所示的统计图,虽然用不同颜色区分了,但没有说明哪种颜色表示是谁的平均气温。从而引出图例的必要性。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给予学生渐进体悟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时空,让学生经历了“探究―交流―思考―构建―分享”五位一体的过程。学生独立尝试把两个城市各季度的平均气温画在一副统计图中,因个体知识、能力、思维方式的不同,自然出现不同的“作品”。看似不成熟的想法,却得到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雏形。在教师的引导下,交流、评价、质疑、体悟每种作品的不足之处,不断制造认知冲突:①中横轴项目重复,怎么办?②中两个城市颜色相同,不易区分。③中尽管用两种颜色区分,但看不出是哪个城市。在“不成熟”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不断修改完善,最终巧妙生成了完整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自然领悟了“怎样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制作”的问题,再次领悟到了复式条形统计图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体悟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内在价值。

2.感受特点的过程

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形象直观地反映数据间的大小关系,又能同时表达两组以上(教学只限于两组)数据,因此便于比较,同时也需用图例区分不同的数据。

案例:(1)如图

提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怎么看出来的?

(2)谈话:通过观察上面的统计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提问: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你能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吗?(出示复式统计表)

回答问题:

①哪个班的男生和女生人数一样多?哪个班男、女生人数相差最大?

②哪两个班级的男生人数相差最大?哪两个班级女生人数相同?

③五年级四个班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提问:你在思考上面这些问题时,你觉得看统计图方便,还是看统计表方便呢?

上述案例是在对比、反思中感悟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在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后,引导学生对完整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一方面是引导学生看懂统计图,另一方面是在分析数据的同时,亲身体验到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形象直观地显示数据间的大小关系,把握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三、学会一种眼光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从统计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统计的角度看生活,感受统计活动的价值与作用,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

1.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从生活中选取具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现实背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经历“数学化”过程,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现实,发现问题,把生活现实转化为有价值的学习内容。

案例:出示:

引导:粗心的统计员忘了画图例了,你能分析一下哪一种颜色的直条表示销售的毛衣的数量,哪一种直条表示销售的衬衫的数量?再问:如果你是本商场的经理,接下来的进货中,你准备怎样做?

2.让学生以数学的视角去发现和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重要的还要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体验数学。

案例:出示:某学校1997年、2007年对1~6年级近视人数的情况统计表。

请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提问:从上图,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了解统计知识和学会制表制图不是统计的最终目的。学会分析研究数据,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才能真正体现统计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挖掘现实生活中蕴含着的大量的数学信息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统计提供有意义的应用背景,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以数学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一)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班现有学生44人,其中男生 人,女生 人。从整体上来看,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能积极思考问题。对数学学科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学期期末考试均分69.3分,及格率77.27,优秀率31.82。其中学习比较突出的有5人,处于中间水平的有25人,中下水平的有14人。这14名学生主要表现在接受能力差,学习不够积极主动。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分数乘法、位置与方向、分数除法、比、圆、百分数、扇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总复习等。

三、教材变化:

分数乘法:突出强调分数乘法意义的两种形式,增加例2,作为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铺垫。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不单独编排,而是结合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进行教学。增加分数与小数的乘法。增加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由两个例题缩减为一个。“倒数的认识”由“分数乘法”单元移到“分数除法”单元。

位置与方向:把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用数对确定位置”移到五年级上册,把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用方向与距离确定位置”移到本册。

分数除法:“倒数的认识”由“分数乘法”单元移至本单元。把“比”的内容单设一单元。增加两类新的问题解决:和倍、差倍问题;可用单位“1”解决的问题。

比: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原来在分数除法单元,本册作为第四单元单独学习。教学内容基本无变化。

圆: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通过用圆规画圆引出圆的各部分名称,继而研究圆的性质。减少圆的对称性的篇幅。增加“利用圆设计图案”的内容。增加求圆外切正方形、圆内接正方形与圆之间面积的“问题解决”。“扇形”由选学内容变为正式教学内容。

百分数(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把“百分数的应用”分成两段,本册只教学百分数的一般性应用,而特殊应用如利率、折扣、成数,移至六年级下册。把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与求百分率、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结合起来,注重在应用过程中自然地引导学生把百分数和分数、小数进行互化。增加用单位“1”解决的实际问题。

扇形统计图: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增加根据选择合适统计图的内容。

数学广角——数与形: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把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鸡兔同笼”问题移至四年级下册,新编“数形结合”的内容。

四、教材分析和建议

本册教材的结构力求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继续体现实验教材中的风格与特点。它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1.改进分数乘、除法、比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加强直观教学,结合实际操作和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方法。加强分数乘、除法的沟通与联系,促进知识正迁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不单独教学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意义,而是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具体情境和计算过程去理解运算意义。

(2)通过实际问题引出需要用分数乘、除法计算的问题,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理解分数乘、除法算法和算理,将解决问题教学与计算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学习计算的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借助操作与图示,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乘、除法的算法和算理。对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索与理解,历来是教学的难点。教材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了涂色、折纸、画线段图等活动,采用手脑并用、数形结合的策略加以突破。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二)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80人,学生的听课习惯已初步养成,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能力强,学习有方法,学习兴趣浓厚;少部分学生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经常拖拉甚至不做。从去年的学习表现看,学生的计算的方法与质量有待进一步训练与提高。故在新学期里,我在此方面要多下苦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或运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四单元“比的认识”。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一单元“圆”。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对称性,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直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体会圆的本质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实验、拼摆操作等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图案设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2.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3.第六单元“观察物体”。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统计与概率

第七单元“统计”。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投球游戏、两城市降水量等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

(四)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专题性的活动,即“数学与体育”、“生活中的数”,旨在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某一生活领域的实际问题。教材还安排了“看图找关系”的专题,旨在使学生体会图能直观、清晰、简捷地刻画关系。同时,还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某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活动。学生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整理与复习

教材安排了两个整理与复习。整理与复习改变单纯做题的模式,注重发展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每个整理与复习都分成三部分:对所学内容的整理,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一些练习题目。

“你学到了什么”这个栏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能运用列表或采用其他的形式对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

“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顾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体会与进步。

三、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本册教材力求体现整套教材的基本特点,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等的发展;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和死套题型地进行操练。具体表现如下:

1.在数与代数中,重视运用百分数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注重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比的过程及对比的意义的理解。

2.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注重在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的探索中,在图形的变换过程中,在观察物体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统计的学习中,注重结合现实素材认识复式统计图,并从图中尽可能多次获取信息。

4.学生在从事专题性的活动时,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教学措施

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拟采用以下教学措施:

1、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口算做到算得对算得快,笔算做到计算仔细,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2、把教学应用题做为本册的一个教学重点来抓,特别是圆柱、圆锥和比、比例方面的应用题,着重教学生理解题意,通过题目会自己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3、重视学生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手画图,发展学生动手能力。

5、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力。

6、通过单元检测掌握学生巩固知识的情况,若发现缺漏现象及时补救,课外作业做到精心设计,批改及时认真,并督促学生改正。

7、通过以优带潜、以优促潜、以优帮潜的活动,使优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潜能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去追优、赶优,从而达到全面发展。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三)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另一部分学生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经常拖拉甚至不做。从去年的学习表现看,学生的计算的方法与质量有待进一步训练与提高。优等生与后进生的差距明显。故在新学期里,我们在此方面要多下苦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的四化建设的新型人才而奋斗。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分为五大板快:

(一)、数与运算。1.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2.第四单元“比的认识”。

(二)、空间与图形。1.第一单元“圆”。2.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3.第六单元“观察物体”。

(三)、统计与概率。第五单元“统计”。

(四)、综合应用:数学与体育、生活中的数。

(五)、整理与复习。

三、教学目标(按照单元顺序)

第一单元“圆”:

1.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对称性,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直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体会圆的本质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实验、拼摆操作等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

3.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4.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图案设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5.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6.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

1.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或运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第四单元“比的认识”:

1.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3.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五单元“统计”:

1.学生通过投球游戏、两城市降水量等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

3.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

第六单元“观察物体”:

1.学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3.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4.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综合应用:

即“数学与体育”、“生活中的数”,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某一生活领域的实际问题。教材还安排了“看图找关系”的专题,使学生体会图能直观、清晰、简捷地刻画关系。同时,还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某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活动。学生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整理与复习

教材安排了两个整理与复习。整理与复习改变单纯做题的模式,注重发展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每个整理与复习都分成三部分:对所学内容的整理,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一些练习题目。

“你学到了什么”这个栏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能运用列表或采用其他的形式对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

“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顾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体会与进步。

四、教学措施:

1.鼓励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数学老师个人工作计划1

  我们学校数学教学难,学生基础差,一些教学观念的落后陈旧,内容的不灵活,为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应使用一些切实可行的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有的学生对自己学习数学的信心不足,积极主动性不够,而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薄弱,基本概念模糊不清,基本方法掌握不够扎实,缺乏对基础的理解和研究,没有注重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及时的复习与巩固,进而遗忘很快;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差,只会模仿,不会举一反三,有点变化的题目就会变得束手无策。

  二、教学目的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数学基本概念、数学理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他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

  2、提高对数学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3、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整式、分式、数的乘方和开方的概念;中我他们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能解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二次方程组;能灵活的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以及根与系数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3、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4、了解集合、元素、子集的概念:了解区间的概念,能够利用区间的形式表示简单的数集。

  四、教学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创设能体现数学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培养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五、教学措施

  1、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因此,抓号课堂教学是教学之根本,是提高数学成绩的主要途径。

  2、加强课外辅导,提高竞争能力。课外辅导是课堂的有力补充,是提高数学成绩的有力手段。

  3、搞好单元测试,对阶段性的考试进行分析。

   数学老师个人工作计划2

  一、学情分析

  我班有学生人,学生的学习态度、班级的学习风气是比较好的。我一直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因而这批同学的学习态度端正,作业书写工整、美观。但也有部分同学由于父母长辈过分宠爱,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习惯较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因此,在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特别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和责任心的培养,学会思考方法,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分数乘法”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五单元“分数除法”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能够正确进行分数混合运算;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结合实际情境,能用多种方法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在列方程的过程中,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_,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二)空间与图形

  第二、四单元“长方体(一)(二)”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引领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第六单元“确定位置” 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物置;在具体的情境中,自建参数系确定位置。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学生在这一单元认识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通过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四)数学好玩

  本单元设置了“象征性”长跑、有趣的折叠、包装的学问三个内容,主要目的鼓励学生从数据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三、教学措施

  1、转变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2、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

  4、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

  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

  5、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6、后进生转化措施: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

  只有树立起后进生的自信心,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起点。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后进生。对后进生多宽容,少责备。要做到“三心”:诚心、爱心、耐心。重视与家庭的联系。

  五、课时安排

  一、分数加减法………………………………………………………6课时

  二、长方体(一)……………………………………………………7课时

  三、分数乘法…………………………………………………………8课时

  四、长方体(二)……………………………………………………8课时

  整理与复习………………………………………………………3课时

  五、分数除法…………………………………………………………6课时

  六、确定位置…………………………………………………………3课时

  七、用方程解决问题…………………………………………………5课时

  数学好玩…………………………………………………………3课时

  八、数据的表示和分析………………………………………………6课时

  总复习……………………………………………………………5课时

   数学老师个人工作计划3

  一、指导思想

  研究新教材,了解新的信息,更新观念,探求新的教学模式,加强教改力度,注重团结协作,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全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学生基本情况

  新的学期里,本人任教高三x、xx班两个文科班的数学课,这些学生大部分基础知识薄弱,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自制能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课后独立完成作业能力差,懒惰思想严重,因此整个高三的复习任务相当艰巨。

  三、工作措施

  1、认真学习《xxx》,研究高考试题,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xxx》是命题的依据,备考的依据。高考试题是《考试说明》的具体体现。因此要认真研究近年来的考试试题,从而加深对《xxx》的理解,及时把握高考新动向,理解高考对教学的'导向,以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选配例题,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我们的复习质量。

  2、教学进度

  按照高三数学组学年教学计划进行,结合本班实际情况,进行第一轮高三总复习,预计在2月底3月初完成。配合学校举行的月考,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3、了解学生

  通过课堂展示、学生交流互动、批改作业、评阅试卷、课堂板书以及课堂上学生情态的变化等途径,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的观察、发现、捕捉有关学生的信息调节教法,让教师的教最大程度上服务于学生。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应多鼓励、多指导学法,增强他们学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4、精心备课

  精心的备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平常多去听同科教师的课,向老教师学习经验和好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任教能力。

  5、优化练习

  提高练习的有效性: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练习题要精选,题量要适度,注意题目的典型性和层次性,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练习要全批全改,做好学生的错题统计,对于错的较多的题目,找出错的原因。

  练习的讲评是高三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不该讲的就不讲,该点拨的要点拨,该讲的内容一定要讲透;对于典型问题,要让学生展示讲解,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多做限时练习,注重综合。选取“题型小、方法巧、运用活、覆盖宽”的题目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

  6、注重学习方法、数学方法的指导

  我们在复习中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复习:如转化与化归的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分类与整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或然与必然的思想等。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解析法等数学基本方法都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学习实际予以复习及落实。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复习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复习的效率。如:要求学生建立错题本,尤其是考后错题,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养成学生善于结合图形直观思维的习惯;养成学生表述规范,按照解答题的必要步骤和书写格式答题的习惯等。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多关注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填表,注重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更多一些,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经历、学习的体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我以需求、生成、关照为三大关键词,通过“复式条形统计图”一课的教学,浅谈教学中儿童立场的体现。

一、从学习需求出发,巧编游戏,体现儿童立场

教材中的例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五年级4个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境,并给出每个兴趣小组男、女生的人数,先让学生把4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单式统计表里,紧接着提出“把4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合并在一个统计表里,应该怎样填”的问题。如果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教学,学生仅仅是跟随教师的要求进行被动学习。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虽然学会填表、学会分析,但接受到的仅仅是知识,形成的仅仅是技能,缺乏了情感的激发、能力的培养、个性的体现。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对情境的设置作巧妙改变,有效引发学生的制表需求。

上课伊始,我通过多媒体出示课本上4个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境,让学生根据信息填写以下4张单式统计表。

紧接着我安排了一个抢答游戏,共五个小问题:(1)航模小组男生有几人?学生快速回答:“8人。”(2)民乐小组女生有几人?学生快速回答:“5人。”(3)书法小组一共有几人?学生快速回答:“7人。”(4)哪组的男生最多?学生过了一会儿才回答:“航模小组的男生人数最多。”(5)4个兴趣小组的女生一共有几人?学生支支吾吾答不出来。我问:“为什么前面的问题你们答得又对又快,后面的问题却答不上来了呢?”学生说:“前三个问题从表中能直接看出来,后两个问题要对几张表进行比较、计算后才能找到结果。”我继续追问:“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答:“把4张表合在一起看就方便了。”……抢答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比赛谁答得快、谁答得准、谁答得声音响亮,突然遇到难“抢”答的问题时,学生体会到看几张表的麻烦之处,产生要把几个表合在一起的需求。这样看似简单的改变,教学效果却非同一般,既符合知识发展的规律,又符合儿童学习的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探究需求,体现了教学中的儿童立场。

二、立足学习资源的生成,关注个性,体现儿童立场

遇到问题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通过对众多方案的比较、分析、优化,从而形成解决策略。课堂教学便是教师引领学生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本课中复式统计表是如何来的,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还是让学生经历各个表合成的过程?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教学目标仅停留在学生学会填表上;如果让学生试着合成表格,学生不仅学会填表,更让他们明确表格的结构、内容、数据分布特点等,进而对复式统计表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同时,这样教学关注了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当学生指出可以将4个表合并时,我让学生试着在纸上画一画,他们呈现出了丰富的、个性化的思考。如下:

……

通过交流修订,复式统计表的雏形已初步形成。

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只关注“我要给学生什么”,而不关注“学生有什么”。如果教师蹲下身子听一听学生说什么,看一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就会发现学生的思考是非常有价值的,是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源。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新知便能轻而易举地获得,而不需要教师再重复地讲解强调。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又使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体现了教学中的儿童立场。

三、帮助学生成功探究,巧妙关照,体现儿童立场

体现儿童立场既要关注儿童的个性化思维,更要确保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时空。课堂上一般都是提出问题后便让学生独立尝试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预设学生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地让他们的探究获得成功。如果80%的学生通过探究不能获得成功,或一筹莫展、无从下手,那么会导致更多的学生失去信心,降低学习兴趣。因此,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教师应该恰当充分地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如本节课让学生尝试将4个表格进行合并时,教师通常有以下不同的处理方式。

A教师教学片断:

师:你们能试着把4张表合成1张表吗?在白纸上试一试。(学生有的看着4张单式统计表无从下手,有的直接合成下表)

教师帮助学生重新整合,生成新表,这种过程实则仍以教师的讲解为主。

……

B教师教学片断:

师:要把4张表合成1张表,想一想,这张表里包括哪些内容?

生1:要有男生、女生。

师:这4张表都是从男生、女生这个角度进行统计的,合成的表中也要包括男生、女生这两个栏目。还需要什么吗?

生2:还要写清是哪个小组的。

师:你的意思是要有航模小组、书法小组、民乐小组、美术小组的栏目并写清组别,这样新表既从男生、女生这个角度进行统计,又从不同的组别进行统计。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

经过这样的讨论交流后,学生清晰地了解了新表中应包括的内容,这样他们才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整合方式。上述教学中,师生的交流看似简单,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多数学生都能进行探究并获得成功。这种探究对学生、对课堂而言,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年级;数学;策略方法

一、中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1.处于形成个性的阶段

中年级学生的年龄一般是10岁左右,这时,学生开始进入发育期,个性开始占重要地位,自制力弱、活泼好动、易受影响,注意力分散。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力是一种基本能力,它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必要前提,是获得其他能力的基础。中年级学生,不再像低年级学生那样,老师说什么他们做什么,老师教什么他们学什么,有一部分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有时甚至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低,学习的自主性不够。

2.处于直观向半抽象过渡的阶段

中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积累,数学学习倾向于理性层面的比感性层面的多一些。

3.处于分化阶段(略)

二、教学实施的策略

(一)课前:解读学生

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在数学学习的同时已经有了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所以每节课前教师要充分解读学生,进行学前分析和学情分析。例如,在《认识分数》的教学前,我们进行了这样的分析。

1.学生已经具备了什么

通过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1份或几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来表示。学生已经会读、会写每一个分数。

2.学习困难在哪里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的情况,所以本节课学习的困难就在于把多个物体看做一个整体,一个整体的概念的建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困难。

3.还要提升些什么

通过学习,不断建构一个整体,应根据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写分数,通过对比从而知道一个整体与过去一个物体(一个图形)的区别,通过分类聚类归纳从而知道分数的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二)课堂: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不断建构新知

1.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主要借助直观形象理解知识,并通过反复练习记忆知识。对待三四年级学生不能依然停滞于这样的水平。课堂上要帮学生逐渐学会“数学”地思维,而不能替代学生分析、替代学生思考、替代学生说想法。

例如,三年级的“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已经学过了一位数乘一位数和整十数乘一位数,所以迁移学习整百数乘一位数就比较简单。但是,作为老师,不管知识的难易程度,都要学会去打开学生的思路。以下就是我的教学过程。

师:300×2怎么算呢?你会算一算并记录你的思考过程吗?

学生尝试计算。

并联呈现资源:

(1)300×2=600 (2)30×2=60 (3)300×2=600

300+300=600 300×2=600 3个百乘2得6个百

过程中打开学生思路:你看懂了哪一种算法?能介绍一下吗?

生1:我看懂了第一种,用300+300=600来计算;

师:哦,你们是根据乘法的意义,做乘法想加法来计算的;

生2:我看懂了第2种,30×2=60,所以300×2=600。

师:你很会学习,是根据整十数的乘法来学习计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

生3:300表示3个百,3个百乘2得6个百,所以等于600。

师:你是根据数的组成来计算的。

归纳小结:同学们,你们的算法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根据以前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的。

采用这样的教学过程,不断打开学生思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思考、分析和学习。

2.引导学生积淀数学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

日常教学中,我们没有很好地解读学生已有的知识,没有很好地进行顺应,每个知识的教学总是有点“见好就收”的感觉,而拓展提升关注的也不够。教师要关注知识的前移后续和前延后伸。

例如,教学“统计”时,就要回顾小学阶段的统计的知识结构:

一年级上册:比较、分类,用分一分、排一排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一年级下册:分类整理数据;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二年级上册:认识方块图;

二年级下册:用不同标准分类整理相关数据;

三年级上册:条形示意图(一格表示一个);

三年级下册: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四年级上册:分段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单式条形统计图;

四年级下册:单式折线统计图;

五年级上册:复式统计表,复式条形统计图;

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

六年级下册:扇形统计图,众数,中位数。

统计知识的学习,可以按如下的方法结构进行教学或学习:收集数据―分类整理(分段整理)―制表制图―分析数据。

3.引导学生积淀数学学科的素养结构

(1)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如,倾听、合作、思考、记录、表达等习惯。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培养和螺旋上升的过程。

基础性常规(课前准备、倾听、作业):课前调整好状态,有序备好必备学习用品,安静等待老师上课;课堂上倾听专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书写端正整洁格式规范,能独立静心地完成练习。

发展性常规(表达、记录、合作):

三年级:能有意识地提取信息并用简单清晰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表达,尝试用简单的符号进行记录,初步学会用简单的策略解决问题,合作中有分工,能倾听别人的意见,也能表达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四年级:能简要地提取相关信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合理组合和表达,能有序完整地记录解题思路并能自我解释,对他人意见能进行适当补充,初步养成自主复习与整理的意识,合作学习有序。

学生的能级目标养成有:

倾听:倾听中能对比想法,找出异同。

阅读:能按一定顺序和关系整理信息,提出合适的问题,或者根据问题选择相匹配的关联信息解决问题。

记录:除了个人喜爱的记录方式,还要善于吸纳别人的记录方式,逐渐形成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记录方式,养成记录的习惯。

表达:能将核心的意见表达清楚,解答过程的书写布局清楚。

操作:明确操作要求,能独立完成一次操作的全过程:思考―操作―记录―交流,形成一次操作前后的动作与思维的连贯性。

互动:不重复别人意见,对别人的意见提出自己的思考和问题,适当扩大互动范围,如四人小组。

预习:能根据预习的问题从不同的途径找寻合适的材料,做出前期的思考。

策略:集中学习画图、举例、列举等策略之后,能在解决问题中经常有意识地强化。

整理:尝试自己整理,通过合作交流补充或修正整理。

评价:能客观评价他人,先肯定优点再提出意见。

反思:今天课上我的学习动作连贯吗?与同学的合作愉快有效吗?自己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2)形成较强的运算能力。重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落实运算教学的目标:正确、快速、简捷、灵活。

(3)夯实较强的知识基础。

如,计算类:加强理解与类型训练。

如,记忆类:公式、概念、性质、运算律、单位进率、计算规律等。

(4)练就较强的分析能力(读题、圈关键字、分析和列式解答)。

抓基本的数量关系求和模式部总关系相差关系求积模式份总关系倍数关系

相关期刊更多

选煤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建材与装修情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百联集团有限公司

泸天化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泸天化公司总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