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诗江南

古诗江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诗江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诗江南

古诗江南范文第1篇

1、全诗原文如下: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第一句一个好字,写出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由衷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只有江南的美景十分美丽,才能让诗人时时回忆起来江南的时光。三四句通过写江南的美景,江花像火一样红艳,江水像是被染绿了,色彩鲜明,彼此相称,更突出了江南的美景。最后一句反问,这叫我怎能不怀念江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赞美和怀念之情,使整个诗篇悠长而有韵味。

(来源:文章屋网 )

古诗江南范文第2篇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题记

鸡鸣,我便起身坐在梳妆台前,“小姐,公子今日归来。我们何时起身去往白频洲呢?”丫鬟茹缤拿着黑褐色的牛角梳梳着我那乌黑而油亮的长发。我怔坐在梳妆台前,是啊,他今日归来,可曾还记着我呢?我朝茹缤言道:“你先出去吧,今日我想亲自梳洗打扮,走时再唤你。”茹缤点点头,侧身出了厢房并带上了门。涂上胭脂,贴上花黄,盘起长长的云鬓,饰盒中那两只发着金光的发簪正是他的信物,我将它盘上发上。梳洗打扮完后,心中便涌出一种不言而喻的兴奋,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白频洲上,四处开满了白频花,阵阵风过,白频花飞舞着,这正如同我的心情,一荡一荡。船只多了起来,一艘又一艘。时间已过一个时辰,那只船只为何还不出现?“小姐,可能公子是下午才来呢!要不我们先回去吃吃饭?时间长了,老爷会气的。”茹缤推了推我的手,皱了皱眉。我摇摇头,答道:“不回。”茹缤委屈地甩甩手,“小姐,我会饿坏的,你也会饿坏的。”我没有答言。船只上的船夫来来往往了几趟,都催着我回去。我不言。茹缤见我这样,也只好作罢,自己回去了。那艘红色旗帜的船出现了!是他吗?我站起来张望。船中走出的,并不是!哎,如今北方已定,匈奴已退。国内和平,没有战乱了,可是,子卿,你怎么还不归来?我等了又等,如今已经3年了,你还好吗?

皎洁的月光洒在我妆容精致却面露疲备的脸上,夜,越来越静,冷风阵阵,身边却没有那个原本可以为我披上棉褂的人。你,到底在哪?洲边顿时驶来一艘挂有深红色旗帜的船艘!白衣翩翩的男子走下船来,那是他吗?我走下江楼,走向船只,那男子正视着我,我定神看了看,不是他!我转身要走,却被他一手扯住,“暮雨,这些年可曾好?”声音很是熟悉,可是他却是不是子卿!我扭过头来,挣开被他扯住的手,“公子,我不认识你!”我低声道。“暮雨......当真不识我吗?”

古诗江南范文第3篇

江南古村话文石

作者 李柳生

不是巧合,应是机缘。

初冬时节,当太阳还懒懒地半探出头,我们便踏上了离吉安市吉州区樟山镇东北方向约4公里(距城区20公里)处被香樟、竹丛、藤蔓包围的,具有典型江南风味的古村——文石村。

记不起这是第几次造访了,但每一次亲近她,总有不同的收获和感触。渐近古村,远远地,传来了狗吠、鸡鸣声……古村就在我们这群不速之客的脚步声中,醒了!

热情好客而憨厚淳朴的村民见有客人到来,倒茶、让座忙得不亦乐乎。在这个有二百余户村民皆为李姓的村子,“叙伦堂”是村中惟一的一座总祠,随行的村民李老伯介绍说“叙伦堂”是文石古村的形象标志,也是文石人敬祖的神圣殿堂。为三进式建筑,面积近一千平方米。门廊三开,红石狮庄严威武的守侯着的古村落,捍卫着近千名“西平王”的后裔。“西平第”祠内雕梁画栋,六根红米石石柱直通瓦楞,据李老伯讲解:红米石石柱直通瓦楞有武将上通天子、直达乾坤之说。廊柱上有6对石刻楹联;大殿上方摆有长225公分、高126公分、宽60公分的红石刻花条案;同治六年木制的李氏族规匾额,至今仍高悬堂上,让人叫绝的是“叙伦堂”前石柱上的嵌字联(嵌字联是文石楹联的一大特色)。上联:“叙渊源源远流长枝繁叶茂根基牢固”,下联:“伦大小子孝孙贤事业有成人才辈出”。上联嵌“叙”字,下联嵌“伦”字。总祠外看巍峨高大,内部雕龙画凤,工艺精湛。虽历经岁月磨砺,至今仍光彩焕发,彰显着家族无限荣耀。

文石古村,文风鼎盛。见证古村先人的文化底蕴,我们从文石村村名的传说中便不难看出。据说:文石在宋朝时赣江就绕村庄而过,不管春夏秋冬村民们过河只能涉水,有一天一位神仙想帮助村民,扮着一凡人的模样与村民一同过河,走到江中心时,这位仙人用手在河中央一指道:河上怎么横着石头?经他这么一点化,一块石头立即横在了河中央。于是这个村庄便取名为“横石”,后来有人嫌“横”字不文雅,将“横”字改谐音为“文”,便有了今天的“文石”村。从村中古建筑中的楹联和门额中也处处可见古村先人的文华:“大夫第”楹联“杰栋霭丹霞江山萃秀,祥光腾紫气门闾含辉”;“忠武第”楹联:“仙李盘根开田地,篁竹劲节盛文明”;“九栋屋”后门有一石刻联:“峰耸螺山迎爽气,门环鹭水引薰风”,还有“书可读田可耕我祖考曾遗传家之训,凤斯鸣马斯倚汝子孙莫负报国之忱”华美俊朗的联语,让我们犹如穿过了时空隧道,走进了古儒书院,耳边回响着“之乎者也”的朗朗话语。

古诗江南范文第4篇

她有着维吾尔族姑娘们最喜欢的名字,帕蒂古丽,后缀古丽,意为花儿。人如其名。我眼中的她有着世人皆知的西域女子的美丽,更有着岁月积淀出的睿智,焕发着优雅。

1996年,帕蒂古丽从天山脚下“嫁到江南”,从红柳摇曳、沙枣花飘香的玛纳斯河岸,来到了东海之滨的余姚。一次迁徙,她完成了十多年情感的替代和交融的过程,将他乡风物民俗融成了血液里的细胞。帕蒂古丽长期主编《余姚日报》“文化周刊”,一直笔耕不辍,近几年已有4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见诸刊物,出版有报告文学集《笔蘸姚江》、散文集《跟羊儿分享的秘密》《混血的村庄》《隐秘的故乡》等,长篇小说《隐痛》已被列入2013年中国作协少数民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神秘西域有雪山的万般旖旎和沙漠的无垠壮美,而另一头烟雨江南有密柳长堤、桑田苇泊的事象和乍晴乍阴、变幻明灭的天气。两种迥然不同的景致与生活,裂痕清晰,写作成为修补弥合的方式。故乡是帕蒂古丽进行创作的源源不竭的生命力所在,江南赋予帕蒂古丽文字别样的气质:江南的温润,北疆的情怀;忧郁的题材,明朗的笔触;汉语的文字呈现,维语的叙述表达;有时代的悠远,还有空间的广阔;悲喜交集的故事里,有暗淡孤独的情愫,更有坚韧不屈的抗争。

帕蒂古丽能写也能说。她向我介绍,大梁坡村,是新疆沙湾县北部的一个村庄。她是大梁坡的女儿,大梁坡是她生命的源头。童年那些“隐秘的记忆”都在这个村庄里储藏。在这样的村庄里,有“小时候喜欢爬到屋顶上吹风,眺望爹爹回来。爹爹说远远地看过来,屋顶上的我就像一截矮矮的烟囱”的恬淡的美好;也有“那一年,地里的稻谷还没有收回来,大雪就像盗贼一样,从南山那边扑过来,抢夺了村庄收割的喜悦”的无奈和忧伤。

帕蒂古丽是维吾尔族人和回族人的混血儿,出生的村庄里还有哈萨克族人。她从小上的是汉语学校,接受汉文化的熏陶,但她的思维却是维吾尔族的。几种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始终伴随着她成长。

南美作家伊莎贝尔·阿连德说:“今天的经历是我昨天的回忆,它将成为过去,成为我生存的盐分。”我了解帕蒂古丽的“盐分”始终汲取于故乡。

鲁迅有他的鲁镇,俞平伯有他的西湖,沈从文有他的边城,还有马尔克斯有他的马孔多。大梁坡于帕蒂古丽来说,也是她永远走不出的精神领地。在那里,除了对村庄人事的记忆外,还留下了一个乡村女孩的成长秘史,见证着她家人的聚散离合。在她充满维吾尔族味道的独特文字里,地处北疆的大梁坡村有了一种特殊的气息。夏天太阳下的包谷同女孩的青乳一起饱满;灿烂的向日葵和村里女人在同一个中午开花;殁了的人因为欠债被长久地念叨;人跟羊跟一片艾蒿保守着同一个秘密;在铺满稻谷的土炕上睡一个冬天后,连最小的弟弟都突然长大懂事了。帕蒂古丽非常深沉地回忆。

青春有甜美,青春也会暴烈。满怀的青春,其实是满怀的对生活的期望。这些都要等,等到青春过去,等到灿烂平息,等到幸福不请自来,才释怀,才笃定,才淡然。和帕蒂古丽谈话,我深深感到这一点。

文化差异和特殊成长历程,使帕蒂古丽对生命与文化的剖析更成熟和深入骨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高的境界。在写作内心化潮流成为时尚的今天,太多的作者纠结于修辞的技巧和感性的表达,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力把文字变成情感的舞蹈,从而陷入脱离生活现实、脱离人间烟火的怪圈中,这种文字是难以长久的,花儿一样地迅速开放,也会迅速地凋落。帕蒂古丽没有陷入这个圈套,她的散文与现实有着紧密联系,是有着庞大的根系的写作。

我翻阅过帕蒂古丽的作品集。不是每座村庄的生活都有人记录,不是每个记录都有意义。土地上的故事是用来被遗忘的,就像尘土飘起落下,就像今年的玉米覆盖去年的葵花。如果没有外面的漂泊,也许大梁坡对帕蒂古丽来说几乎没有什么意义。在四明山水的近20年,让她的字纸间渐渐流淌出文化清香。

学大气物理的夫君总是向她夸耀:“我带你来的是全世界最适宜居住的地方之一,北纬30度、离海洋50公里生活圈以内的余姚。”帕蒂古丽很骄傲地告诉我:“他总是支持我。”

帕蒂古丽对我说,她现在居住的余姚,是一座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文献名邦,400余年来地域文化发达、思想活跃、学术深厚,各类人物竞相出现、文化士族比邻而立。虞世南和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等先贤大儒,都出自余姚这块丰饶之地。近20年时间,作为一名文化记者,帕蒂古丽浸润在这样的山水古城的文化氛围,对她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她的第一本书,就是写余姚的《笔蘸姚江》,是她对这座江南古城悠久的文化和辉煌的历史致敬。

我这样想,浙东文化便如姚江一般源远流长,余姚是滋养她心灵、给予她灵感的风水宝地。从河姆渡沾一点光,她的文字就有了历史的厚度;从余姚四先贤的著作里擦一点墨,她的文笔就充满了文化的清香;蘸几滴姚江水,她的笔下就可以生出花来。于是,她成为近代、现代、当代以来有着优秀传统的文学浙军中的一员。

这位才思与行止都追求唯美的维族女子,对第二故乡的风物人情一见如故,满怀深情,发自肺腑。帕蒂古丽引述自己的散文说:“这里的一草一木,人物风情,令人如此的亲近亲切,以致我已与这方水土融为一体,心牵情依难以割舍。”接近戏剧,她就能唱出连余姚人都惊叹的婉转悦耳的姚剧;接近文史,就成为本地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的座上客,侃侃而谈连本地人都闻所未闻的历史掌故。帕蒂古丽拿出许多照片给我观赏,她给学生们讲述写作,给采茶女表演舞蹈,在自己作品研讨会上向专家学者剖析心灵。

帕蒂古丽在接受一种文化的同时,没有连根割断母文化的脐带,新疆和江南是她地理的两极,也是生命的两极。过去,江南是她的远方,现在,故乡变成了远方,而文字总是在写远方。大梁坡和余姚,两个故乡,两片土地,共同孕育了独一无二的帕蒂古丽。我看到了很多她获奖的证书和奖牌、奖杯。

古诗江南范文第5篇

本来这是一个很普通的村子,大部分人以打猎为生,一部份人种点野菜、地瓜之类生活。村中有个叫成三的年轻人,平日游手好闲,不事生产,又喜欢调戏别人老婆,常被村人追打羞辱,因此就躲在山中苟活,利用晚上回村偷些东西过活。全村人都对他恨之入骨。

有一天,成三在山上肚子饿了,想挖一些野笋,地瓜之类来果腹,就到处挖啊挖啊,竟挖到一具尸体,样子极为恐怖,似乎死了几百年,脸和身子都烂的不成人形,他虽然肚子空空的,也不禁呕了几口酸水出来。成三本想拔腿就跑,但是仔细一想,或许尸体上有一些值钱之物,就蹲了下来仔细检查。虽然整具尸体都已烂成糊状,但似乎头上有一张黄纸,上面的字已看不清楚了。成三找了半天,结果什么也没有,死尸身上所发出的怪异腐味,更加闻之全身不对劲。于是赶紧把死尸埋了,到别处找食物。

自从成三看过那具死尸后,整个人就觉得难受,一天天消瘦,牙齿也渐渐变黑,全身无力,昏昏沉沉,好像中了尸毒。

过了一个月,大家发现成三好久没上村来偷东西,心想可能死在山上,正高兴的时候,却看见成三呛呛踉踉地走来,要求村人到城里帮他找医生。这些村人哪一个没吃过他的亏,哪里会帮他?

“啊!算了,过去的事就不要提了,再怎么说成三也是一个人,我们也不能就这样看他死啊!”村长这样说着。又带他回去洗澡,又煮一些东西给他吃,想不到成三稍微好些了,又想调戏村长的女儿,被村人发现后,大家将他打个半死,丢在后山草丛中让他自生自灭。

过了几天,又见成三一身病地求人救他,这次,村人不但没给他东西吃反而狠狠打他一顿,然后将他绑在树上。

村中有人看不过去,说这样太过缺德,会受报应。但几个壮丁一个字也听不进去,硬是把他绑在树上。

成三在树上没几天就断气了,尸体发黑带青,眼睛也变为灰泥状,发出的尸臭非常难闻,村中许多妇人和小孩闻了就不舒服。村中几个壮丁看到这个情况,就商量把成三尸体放下来,好好埋了,才不会让大家感染尸毒。大伙都同意了,不过白天大家都有活要干,就决定晚上去埋成三的尸体。到了晚上,大伙吃过晚饭,拿着火把要找成三的尸体时,想不到竟然不翼而飞。根据树上被撕裂的绳子来看,好像是成三自己挣脱的。成三是尸变了!!

大伙一提到尸变就吓的到处大叫,全村顿时吵翻了天,家家户户钉紧门窗,妇人小孩都躲入房子中,壮丁们拿着刀,锄头,个个神态紧张……

根据老一辈的人说,八十年前,这个村子也发生过尸变。

那时,一个恶霸被人杀死,邪气未除,成为僵尸到处害人,后来被一个跛脚道士所伤,就逃走了。成三应该是受到这个尸体感染,才会变成僵尸的。说到这里,大家都后悔没救成三一命,不然就把他烧了,以防尸变。当天晚上,大伙找到三更天,都没发现成三影子。

“或许不是尸变,我们太紧张了吧”有人怀疑的说道。

大家一时也想不出主意,就同意停止搜寻。当大家正想回家休息时,突然听见张老头家有惨叫声,急忙跑去看个究竟。

一进门口,就看见张老头的尸体被吊在梁中央,地上的鲜血像几十朵梅花般散着。张老头的媳妇儿也被咬了几口,满身是血的躺在床上,身旁的三岁小孩被咬的骨头都露了出来。

大伙一见到这个惨状,都吓的浑身发抖,手脚发软的怔在原地。只听得门外一家接一家地传出惊悚的哀嚎声,大伙只得又朝着惨叫声方向跑去,最后,壮丁们终于正面遇上成三,还未交手就被其相貌震摄。它的眼睛像沾满血浆的玻璃球,黑暗中发出红光,牙齿又尖又利,连着少许血肉及毛发。几个壮丁见到这个形象,早丢下武器落荒而逃,而其他有家有室的不得不鼓起勇气跟它一拼。

岂知成三力气大的异乎寻常,身上也不知被砍了几刀,不但没事,一个转身,又一个壮丁中倒下。这样一来,大伙已失战意,躲的躲,逃的逃,全村死了一大半,而一些躲了起来的生人闻到其他遇害村人的尸臭,也渐渐不对劲了,一个个昏死过去。这时,可说全村都是死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