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怀念母亲课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今天,我学完<<怀念母亲>>这篇季羡林老先生写的课文.让我知道季老身在异国他乡,可心却想着生身母亲与祖国母亲,表达了他热爱祖国.
这篇课文说了:季老先生6岁离开生身母亲去城里住.在他读大学二年级时,母亲不幸去世.然而,季羡林就成了孤儿,他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后来,季羡林老先生到德国留学,不知道为什么,祖国母亲也频来入梦,为了说明当时感情,他就在德国写了几篇日记:看到房东太太见儿子还没回家,那着急的样子,我就想起故国的母亲,故国的朋友.我真想回家,有时想得不能忍耐....
这时,我便想起我的母亲,她同其他母亲一样关爱我,一样担心我,一样教育我,跟其他母亲一样不顾疲劳为我赚钱,为我买学习用品,买衣服.可是,我却不为妈妈着想,有一次,妈妈让我帮她刻字,我正看着电影,说:"妈妈,这东西'太难了',我搞不出来!"说完,我又津津有味地看起了电影.妈妈叹了一口气,就自己匆忙地刻字.看了<<怀念母亲>>这篇课文后,我非常羞愧,因为太赖了!!!我下定决心,以后要孝敬母亲.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要向季羡林老先生学习.
1.诵读课文,概括出作者笔下的项脊轩的特点。
2.在诵读中品味朴实的语言,体味其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研读作者直接表达怀念母亲、祖母及妻子的语句,体味朴实语言中的真挚情感。
2.教学难点:体味简明语句中蕴含的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都有过这样一个深刻的体会:睹物思人。看到熟悉的事物,就不由自主地想起当时的事、当时的人,当时发生的一切;听到熟悉的老歌,就会想起那些年一起走过的日子。无论是物还是歌,他们都凝结了我们的情思,才会让我们想起和他们有关的那些人。同样一间老屋“项脊轩”也凝结着归有光深切的情思。
二、初读课文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学生思考:起初的项脊轩是怎样的一间小轩?
(指名学生概括出小轩的特点:旧、破、暗、小)
就是这样一间百年老屋,却让归有光对它情有独钟,一往情深啊!那么,这间老屋到底让作者凝结了怎样深切的情思呢?学生从文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小轩情感的句子。
(学生齐读第二段,并找出句子:多可喜,亦多可悲。)
这间小轩让作者可喜的是什么?即给作者带来了那些乐趣?
(教师引导:本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
(指名学生回答:环境优雅,更适合读书学习,还有一份快乐源于自己亲手改造了小轩,劳动收获之后的快乐吧!)
3.可以说,这间幽雅的小轩陪作者度过了最难忘的快乐的学习时光。但可喜之外,亦多可悲。那么,让作者可悲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齐读3-5段并回答:先是,诸父异爨,设置了很多小门,多了很多墙。)
为什么庭院中多了墙和门,作者就觉得悲伤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些门和墙仿佛砌在了亲人们的心上,使亲人之间产生了隔膜,失去了以往的热闹,不再有以往的和气了。)
5.教师补充:归有光是很具有家族观念的人,他的祖上曾有过五世同堂的记录,他祖父的高祖,死前留有遗训:“吾家自高、曾以来,累世未尝分异。传至于今,先考所生吾兄弟姊五人,吾遵父存日遗言,切切不能忘也。为吾子孙,而私其妻子求析生者,以为不孝,不可以列于归氏。”,归有光对此是颇为神往的。但是,这种状况并没有因遗训的存在而延续下来,反而伴随着归有光的成长,家族离析日益加剧,待到创作此文时,作者已目睹了十余年来的家族变化,由篱到墙,鸡、狗东奔西跑,客人穿越厨房赴宴,百年老屋被瓜分,家庭呈现出它的无序与败落,家庭成员的心理隔膜也不断加深。古代中国,人们宗法观念很强,渴望家族家庭团圆和睦,也是归有光的愿望,如今家族分崩离析,让作者不觉心生悲凉与无奈。
三、品读课文
令作者悲伤的不只是诸父异爨,更重要的是他失去了平生对他影响最大的三位亲人,我们重点来看看作者对这三位亲人的追忆。
1.作者在对三位已逝亲人进行了一番追忆后,分别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的怀念之情,请从课文中找出这三句话。
(学生自读课文,分别找出:①语未毕,余泣,妪亦泣。②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③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先分析怀念先妣的句子:“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这句话中哪个词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怀念之情?
(学生回答:泣)
作者为什么“泣”?“泣”字包含了作者哪些感情?
(学生回答:作者想起母亲了,伤心了,所以会哭泣。)
(师生共同品味“泣”字:“泣”字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低声哭或无声哭”。)
作者为什么不用“哭”字,而用“泣”字呢?哪一个词表达的情感更强烈呢?我们将这个“泣”字再次还原到语句中,大家反复诵读,仔细体味。
(“泣”字在情感表达上比“哭”字更为强烈,人在极为伤心难过的时候,会选择低声抽泣。)
②教师再范读,并且补充作者的一些生活经历。
(归有光八岁丧母,十九岁写此文。十几年来,他失去了母亲的呵护与关爱,他从哺育过归家两代人的老妪之口,了解到母亲的一言一行以及她对儿女的深爱,作者也只能从他人的言谈中增加对母亲有限的了解,而聆听的同时又更让他意识到与母亲接触的短暂、母爱的失落、以及母亲生命历程的转瞬即逝,也就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了对母亲极度的思念,而这又是一种对至亲骨肉的刻骨铭心地哀思,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隐隐悲痛。所以,“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也就自然而然了。)
③追问:既然如此悲痛,为什么不用“号”字?
(学生讨论、思考并回答:作者是通过老妪的描述追忆自己的先妣,而老妪是先大母的婢,言外之意就是“他们”之间是主仆关系,虽然当时作者年龄小,但他毕竟是主人,在奴仆面前不能失了仪态和身份,何况我国古代宗法制度、等级制度森严,主就是主,仆就是仆,即使对母亲的哀思多么地无法掩饰,也只能压抑着内心的伤感,含蓄地表达出来。)
分角色朗读怀念大母的部分,并反复诵读“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体味“长号”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这里为什么用“长号”而不用“泣”字呢?“长号”怎么解释?
(学生思考并回答:“长号”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放声大哭”。)
②为什么作者回忆起祖母时就放声大哭了呢?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原因有三点:1.作者想起祖母对自己的关切之情了,尤其是文中那句“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一句简单的问候足见祖母平日对自己的关怀与体贴。2.作者认为辜负了祖母对自己的期望。十九岁写此文时,作者在仕途上还是一事无成;二十岁才中了举人,六十岁中了进士。3.此刻作者独自一人呆在自己曾经读书的小轩之中,回忆起祖母对自己的关切的一幕幕以及对自己在仕途上所给予的厚望,令作者无法释怀又无处诉说,心中充满了懊悔与痛苦,自然就无所顾忌地爆发出来,故而“长号不自禁”。)
③教师补充:归有光的祖母,面对归家“读书久不效”的事实,将希望全寄托在了长孙身上,她的爱护、期望与激励之语,孙子虽记忆犹新,老人却已命归黄泉。归有光自束发读书项脊轩中,“竟日默默”,以求奋发。虽说初作此文时,作者连秀才都不是(归有光二十岁中秀才),但从他以曾经昧昧一隅最终名闻天下的蜀清、诸葛孔明自比,则志向可知矣。可以说,无法实现祖母的愿望,是让归有光最为心痛的了,再加上此刻他是独处,内心的懊悔与思念祖母无法排遣的痛苦此时一股脑地倾泻出来,嚎啕大哭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就可以想见了。
5.师生齐读怀念亡妻的部分,学生思考:为什么表达对亡妻的怀念时,既没有“泣”,更没有“号”,而只是重点写了庭院中的枇杷树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对于对已逝长辈的追忆而言,对亡妻的怀念,这是一种夫妻之情。归有光八龄丧母,少年时祖母去世,虽然妻子来归,暂时驱遣了作者的无依之感,可是好景不长,几年之后妻子又亡故,作者再次跌入感情低谷。即便是这样,归有光这样一位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文人而言,孝情大过其它一切情感,何况,中国古代的文人他们在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更懂得哀而不伤的道理,“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几句,看似简单,却含蓄隽永,并不是他对妻子用情不深,只是深受传统礼教文化(男尊女卑)的影响罢了。可恰恰就是这简单的几句,反倒让人回味无穷,妻子亲手种植在庭院中的枇杷树,不只是种在了项脊轩的庭院中,更是种在了作者心里,并且在作者的心底生根、发芽,最后枝繁叶茂、亭亭如盖,只是如今,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可谓是“那年今日此树前,人面树影两相宜。人面不知何处去,树影空自笑春风。”作者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也就可以想见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自古以来,母爱都是为人所颂的。今天读了《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更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母爱像一种巨大的火焰比天空中的太阳还要灿烂,还要温暖。
《秋天的怀念》讲述了双腿瘫痪后的“我”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常常摔东西。为了使“我”走出痛苦的阴影,母亲多次恳求我去看。她希望“我”像一样坚强,做生活的强者,但“我”不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多次拒绝母亲,当我答应时,母亲却因病,永远地离开了。而在临死前,母亲牵挂的还是她的一双子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是多么热烈而深沉的爱啊,多么伟大无私的爱啊!
作者的母亲是伟大的,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伟大的,我的母亲也不例外。
记得那是一个漆黑寒冷的冬夜,我不知为什么发起了高烧,爸爸不在家,妈妈急得到处找药给我降温,可是我烧得满脸通红体温降不下来,妈妈急得背起我就往医院走。夜很安静,路上一个行人也没有,等半天都没有车过来,妈妈背着我急匆匆地往医院走,在静夜里,只听到妈妈急促的脚步声和喘气声。来到医院,妈妈顾不上休息一会儿,背着我忙着又是挂号又是拿药,直到医生给我打完试针,妈妈这才松了口气,瘫坐在输液室里。她紧紧地搂着我,用她那温暖的大手轻轻地抚摸我的额头。我倚靠在妈妈怀里,这才发现这么冷的天气妈妈居然大汗淋漓,汗珠挂在她的额角是那样晶莹,我的眼睛一热,泪水滑落下来。打针的时候妈妈抱着我,我晕乎乎的昏睡过去了,打完针时,天都快亮了。醒来时我才发现身上盖着妈妈的大衣,而妈妈一直抱着我,我看到妈妈疲倦的双眼布满了血丝,嘴唇冻得有点发紫,我心疼得搂着妈妈哭了。她却安慰我要坚强!
联想到课文中的妈妈和我的妈妈,我懂得了“人间唯有母子情深”,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这份爱,好好回报这份爱!
【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散文的基本特点,我把《春酒》定为以学生感悟为主的美文欣赏课。还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主动参与的空间,让他们释放激情、自主探究,与教师共建生命课堂。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趣味盎然、生动丰富。在《春酒》这篇文章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故乡和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出这一切,文章处处体现了一种对人性的讴歌和赞美。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积累了一些散文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凭借这些知识经验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内涵。初中学生很少离开家乡,对思乡之情较难理解。为此,我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
【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本文文质兼美,含蓄深刻,富有人生意蕴,阅读时需要调动一定的人生体验和积累。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 “大语文”观,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发掘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
根据上述内容,确定知识与能力目标: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中风俗人情的感受;过程与方法目标:用探究与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习本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融入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之中,加深热爱家乡的情感 。
【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本课文字浅显但意蕴深刻,如果机械地让学生去分析课文中的情,恐怕学生很难真正投入和理解,无法体会作者对于“八宝酒”的怀念。
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感悟,感悟作者真挚、热烈、深厚的思乡情。教学难点之一是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与体会,难以理解如此之浓的思乡情,其二是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透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与理解来体悟情感。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分忆、赏、悟3个步骤来品味文章,并根据本节课目标采取相应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朗读课文――整体感悟――品味鉴赏――情感延伸。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先出示一组新年图片,让学生伴着轻松欢快的音乐回忆家乡的春节有什么习俗?欢腾而热闹的新年场景及乐曲激起学生的兴趣,由此引入温州新年有喝春酒的习俗,使学生有了解这一习俗的渴望。
忆春酒,理情思
首先,我配上“思乡”的主题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朗读,使学生很快融入情境,走进作者故乡的新年。为了调动学生的朗读热情,我又朗诵了一首根据课文内容编写的小诗:“有一种酒,一点点,就能使你沉醉;有一种情,一点点,就能牵动你的心;有一些人,虽然离去,但你却难忘他的容颜;有一些事,虽然遥远,却又总是记得那么清晰……”每句诗后面都有一个问号。在舒缓的乐曲中,让学生细读一遍课文,找出上面问题的答案(春酒――乡情――母亲――童年)。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赏春酒,品情趣
给学生朗读体会的时间,同时让他们找出喜欢的词句,并进行品读。以自主与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文章中词句,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细腻温婉的笔触。如,“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写出“我”很馋,很喜欢母亲的八宝酒);“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写出了母亲的细心和聪慧。)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勤劳聪明、热情贤惠的母亲,体会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感受浓得化不开的乡情。同时教师要随机应变进行点拨、引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开启学生的思维。
悟春酒,解乡愁
思乡是本文的一大主旨,但学生缺少相关的生活体验,对这一感情理解得不透彻,仅从文本理解还不够。所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拓展、延伸,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领悟思乡之情。因此,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以学生做“阳光使者,发手机短信抚慰作者漂泊的心”开始,然后问学生:“你是否有离家的经历,能否感受到想家是一种什么滋味?”“当你长大离开故乡时,有哪些事物会让你时时想着故乡?”“作为一名游子,你会跟家乡人说什么?”然后教师顺势提问:“读琦君的书像翻阅旧相簿,一张张泛黄的相片都承载着深厚的记忆与怀念,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作者把这种深深的思乡之情,浓浓的怀念之意,集中浓缩在文章的哪一句话里?让学生找出来,并读出那种失落,那种追想,那种怀念的心情来。”
情感升华,创设
此时,学生已经满怀热爱家乡的激情。我对学生说:“是啊,母亲是根,故乡母亲也是根,祖国母亲更是根,叶落总要归根。对故土的眷恋,是任何人无法割舍的情感。许多海外游子,离开故乡几十年,听到呼唤,毅然踏上寻根的归途!”由对故乡母亲的爱升华到对祖国母亲的眷恋,引出回归主题,用激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
用短短的40分钟,师生穿行在春酒的洒香中,感受琦君浓浓的乡情,我呼唤学生把这一份乡情铭记!然后欣赏歌曲《望乡》,一起在音乐声中去体味醇美的乡情!
课堂结语,余蕴无穷
当学生沉浸在音乐中时,我用深情的语言总结:“漂泊在外的游子,无论归乡的路有多漫长,总不会忘记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人。也许有一天,你也会背起行囊远离故乡,你会发现故乡的形象清晰而美好地在你的记忆深处闪耀。到那时别忘了这首歌,别忘了我们曾经品味过的春酒,愿你揣着乡愁踏上归乡的路,带回游子的问候与祝福!”
【板书设计及原因】
【关键词】朗读;问题;探究;训练
【教学目标】
1.深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
2.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重点】
品味细节和关键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给大家出一个谜语看谁能猜出来:(出示幻灯片)
你们过年的时候令你难忘的、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出示)(请同学们说说自己过年的情景、体会)(出示过年的幻灯片)
我们过年的时候很多的风俗习惯。但每个地方过年的风俗又不尽相同。有一位身居异国的作家,最难忘家乡过春节的习俗,最难忘母亲亲手酿制的春酒。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家――琦君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一起来看第十九课《春酒》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出示幻灯片)
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作者?(学生齐读)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生,浙江永嘉人。
她是一位堪称写童年故家的圣手。有人甚至称,她的作品被从十七岁到七十岁的读者同样喜爱着。她以散文创作饮誉文坛,荣获文协散文奖、中山文艺奖等。著有散文、小说和儿童文学等三十余种,被译为英、韩、日文出版。其书多次再版,创造台湾出版界散文作品五十七次的重印记录。
她的作品还有《桔子红了》、《七月的哀伤》、《长沟流月去无声》等
(过渡)琦君用一种洗净铅华的笔调,絮絮地说着自己对童年、对故乡的无限眷恋,说着半个多世纪来她魂牵梦绕的那些记忆的片断。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掌握如下字词(出示的生字词):
气氛(fēn)两颊(jiá)煨炖(wēidùn)枸杞子(qǐ)薏草(yì) 斟酒(zhēn)家醅(pēi)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巴结:方言,指人做事勤快。
如法炮制:本指依照成法,炮制药剂。后比喻照样处理。
四、配乐深情朗读课文
老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时注意屏幕上出示的生字词在文中的位置,并联系上下文揣摩它们的含义。
五、复述课文内容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大声朗读出来。
(就可以将过新年、喝春酒、喝酒会等风俗、人情深入其中,边分析边板书)(我们找一位同学来读一读他喜欢的句子)
六、问题探究:(出示问题组)
(过渡)正是这语语动人,字字珠玑细节描写,使这春酒,永远如母亲的八宝酒,诱人心怀。因为这里面加进了慈爱、热情、温馨。
1.作者在文章中记叙了在故乡过新年、吃春酒、吃会酒等事情,作者在文章中仅仅是怀念了家乡的"春酒"吗?
明确:作者通过春酒,写了家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思念,在这些内容中流淌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这也是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2.文中哪些句子反映了风俗之美、人情之美,找出关键词
明确:人情之美:家家户户轮喝春酒,大有“家家扶得醉人归”之景象;村子里有人需钱急用,大家起会捐助;正月里会首置酒表示酬谢,母亲让出花厅供人请客,并捧出自己泡的“八宝酒”为人助兴;此时灯火通明,人人兴高采烈。寥寥几笔,淳朴的民情便流淌开来。童年(过年是热闹、成年时:家乡味、家醅)
3.本文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明确:作者的母亲,没有文化,但是她俭朴勤劳,有灵性,善良大度,充满美德,性格坚强。她的谆谆教诲、关爱呵护都说明了作者的母亲是一位贤妻良母。
4.文中作者通过对家乡春酒的回忆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作者对过对家乡春酒的回忆,写了母亲的善良,乡人的淳朴,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思乡情愁。
七、小结:板书
过新年 风俗美《春酒》喝春酒 民风美、风土人情(家乡味) 思乡酒、思念故乡 喝会酒 人情美
八、拓展训练(出示)
故乡情结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积淀下来的中国人最深厚的情感,同学们还记不记得你们学过哪些有关“思乡”念友的古诗名句?
参考: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李白)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九、课堂小结:
琦君1917年生于温州。她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说:“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
2006年6月7日凌晨,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呵……是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故乡是漂泊海外的游子心中的根呐。对故土的眷恋,是萦绕在作者心中一份难以割舍的故乡情结。在琦君笔下,乡情是那一壶春酒,思乡之情,怀母之情,童年之味融入这壶春酒,它道尽作者诗意的心情。
最后一首小诗《春酒》送给大家:
小时候
过年是一杯甜甜的春酒,
酒中浸润着我的幸福与娇羞。
长大后
回忆是一杯苦涩的春酒,
酒杯载着我满满的情与愁。
而如今
到哪里去找我家乡的春酒
清清的,香香的,沾着母亲的味。
哪怕是一指甲缝的春酒。
故乡的酒,过年的酒,游子心中醉人的酒哟!
朋友,别忘了!
出门在外,
也给自己斟一杯人生的春酒。
十、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