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在家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个案简介
案主:张×,男,出生于2008年2月,母亲在怀孕期严重缺氧,剖腹产。产后患先天性喉喘病和吸入性肺炎住院40多天,医生曾下病危通知书。3个月家长即怀疑孩子有问题,并到某市级妇幼保健院和儿童医院检查,诊断为脑瘫。7个月之前,平均每个月都感冒,因肺炎住院。1岁零1个月开始动作训练,兼高压氧、电磁波治疗,并在另一私人诊所做针灸治疗。3岁之后检查出有癫痫,感冒时容易发作,一般小发作,频率小,在医生指导下服药,控制良好。
二、个案家庭简介
张×现阶段和父母、婆婆、伯伯生活在一起。居住地位于主城区,因小区地处核心商圈,人流量大,环境嘈杂吵闹,但交通方便。父亲大专文化,在某文教单位工作;妈妈初中文化,目前辞职在家专门照顾孩子,负责孩子的教育训练。父亲工作之余也会对孩子进行训练。父母均重视孩子的教育训练,妈妈积极性高,为孩子良好的发展会主动寻求资源,购买玩具、书籍等。
三、以家庭为本位的评量
家庭本位评量旨在了解张×及其家庭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从儿童和家庭两方面进行,由为张×及其家庭组建的跨专业团队成员共同参与,评量内容如下:评量分为儿童和家庭两部分,主要包括课程评量、家庭生态评量、儿童发展评量、儿童气质评量、家长特质评量、家庭需求访谈、家庭兴趣调查、家庭环境评量等,儿童部分评量主要使用Portage早期教育指导手册、0~4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动作评估表、儿童气质量表、环境分析表等评量工具。
四、评量结果研判分析
(1)案主:听力正常,高度远视、眼睑下垂;脑瘫,3岁之后检查出伴有癫痫,开始服药,目前控制良好,遵医嘱、随访。视力问题影响视觉学习通道,脑瘫影响认知、动作语言、生活自理等各方面的发展。
(2)发育情况: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全量表分108,发育商为21.6。大运动得分26,能扶物站,可独立站片刻,牵手可行走;精细动作得分17,会操作喜欢的玩具,会撕纸,能拇食指操作;适应能力得分16,会注意喜欢的玩具,寻找声源;语言得分23,能模仿发声,称呼家人,高兴时可一次说3~5个字的话;社交行为得分26,发声音表示需要,开始有是非观念。
(3)所需相关服务:医疗部分,眼科解决视力和眼睑下垂问题;神经内科控制孩子癫痫发作情况。需要到某机构接受动作发展评估和动作训练方法指导,参加某早期干预机构组织的定期团体活动和不定期的家长联谊活动或亲子讲座。未来安置视张×的能力水平考虑到融合幼儿园或特殊教育训练机构。
(4)家庭需求方面:主要照顾者为母亲,性格外向,善于沟通,能正视孩子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资源,愿意吸纳好的教育训练方法和康复技术。家庭气氛和睦,邻里关系良好。邻居见面会主动打招呼和表示友善,社区残联、居委会时常关心慰问这个特殊的家庭,但在专业支持方面较为缺乏。目前,张×的需求是该家庭的重点,家长希望学习一些教育技巧和训练方法,能适当管理孩子的行为,发展孩子的能力;希望能与专业人士交流,讨论孩子的情况,最大限度发展孩子的能力。
五、拟订并实施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IFSP)
透过评量了解张×及其家庭特点和需求之后,由在家教育服务老师综合神经心理科医生、动作训练老师、家庭成员及相关评量人员的意见,拟订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再征求家长意见,作适当修改或补充,最终形成张×及其家庭的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该计划包括儿童和家庭两个部分三个月的短期目标。实施中,家庭活动设计模式以目标导向为主,即每次在家教育服务老师与家长一起从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中挑选一些目标,再设计这些目标适合用什么家庭活动来达成。因为张×的障碍程度较重、反应度差,在家教育服务老师建议张×妈妈对一个目标进行工作分析,把一个学习目标分成很多个小目标、小步骤,进行小步子地教学指导。在三个月之后实施再评量,通过Portage早期教育手册检核表了解张×的能力发展状况,同时通过对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的评估,了解IFSP的执行情况。
六、实施在家教育服务的效果
经过Portage早期教育课程评量、家长访谈及在家教育服务老师和家庭成员的观察来了解张×的发展情况,总结如下:
(1)各方面的评估结果呈现张×在家教育服务前后的进步,改变状况无论专业相关服务人员、到宅服务老师及家长的观察结论都较为一致。
(2)改变较大的是日常生活常规和学习常规,生活学习习惯已初步建立。
(3)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IFSP)的目标达成率分别为18/25,13/19(分母为目标总数,分子为完全通过及需要家长协助下通过的目标数)。
(4)家长部分,掌握了多种教学方式,并尽可能地利用到家庭资源。
(5)家庭部分,家长可在指导下进行空间规划,合理安排适宜张×生活、学习的家庭环境;增加了与其他相同经历家庭的互动机会,参与家长培训活动与联谊会等,交流教养经验和资源共享。
(6)经2期在家教育服务后,张×原本完全在家由家人专门照顾,现被成功转介到特殊教育机构就读,在家教育服务老师定期随访张×学习、生活情况。
七、结案并随访
经过2期在家教育服务,个案张×被转介到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训练,相关服务如医疗、动作训练等继续进行,在家教育服务则结案。经随访,张×在特殊教育学校适应良好。
参考文献:
[1]余强,美国残疾婴儿和学步儿早期干预计划[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2,50-52
[2]林云强.张福娟,美国波特奇方法在智障儿童家庭教育中的运用[J],现代特殊教育,2007.10,34-36
[3]郭逸玲.卓妙如,发展迟缓儿童早期疗育之概念与模式[J],身心障碍研究,2004.2,68-73
一个人从呱呱落地,到成为栋梁,都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素质教育,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其他形式的教育等等。这诸多形式的教育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缺少哪种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损失,或者是增加很大的负担和成长中的困难,有的甚至会影响一生。从前我们的父母长辈没有良好的条件读书,失去了在学校学习文化的大好机会,只能靠卖苦力来维持生计,生活贫穷落后。家穷则国穷,家富则国富。随着国民的努力和奋斗,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随着“嫦娥二号”的升空,我们实现奔月的梦想也指日可待。
但在这诸多种教育之中,家庭教育尤为显得重要,它是一切素质教育的基础,是人生教育的起点,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摇蓝,它是持续性最为长久的一种教育。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影响与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 。 有一个叫小强的孩子非常聪明,上小学时成绩各科成绩都很好,但后来他爸爸妈妈迷上了麻将,农闲时间天天在家和邻居搓麻,有时连饭也不做,谁赢钱谁请客,又吃又喝的,很少过问小强的学习。于是小强的学习一落千丈,还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作业不按时完成,逃课,和老师撒谎等等,甚至了学会了麻将,没人时还能和爹妈配手。直到老师家访时,家长才了醒悟,是家庭环境影响了孩子,及时改正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小强的成绩才慢慢提高。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至为重要。
那么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呢?: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需要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中外家教专家的研究表明,科学的教育方法中有四大关键需要把握。这就是:第一,父母要不断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让孩子树立起远大理想和目标,并为此奋发进取 ;第二,父母要发现和挖掘孩子大脑巨大的潜能,激发孩子的智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孩子的天赋;第三,父母要有意让孩子接受挫折、逆境、苦难的磨练,培养孩子坚韧的意志品质;第四,家长切忌急功近利,过分重视孩子学习上的考分,而要培养孩子全面发展。
另外还要在一些细节方面注意
首先,父母要注重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尊老爱幼,乐于助人,团结合作……这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自己的言传身教,亲身示范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要孩子做到什么,首先自己先做到。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独立完成,分享家务,热爱读书,按时作息,给孩子树立一个正面的形象。如果让孩子在屋里写作业,而家长在外面看电视,打麻将,或者进行其他的娱乐活动,孩子能安心学习吗?
再次, 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表达自己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独立做事的能力。做为父母,对孩子的一切好奇心不可咨意地打击与抹杀,有想象力才有创造力,保持孩子的那分天真与浪漫。满足孩子表现自己的愿望,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父母要经常和孩子拥抱、沟通交流,搞好亲子关系,好的关系胜过一切教育。经常和老师联系,
关键词:大学生家教;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为孩子聘请家教,以更好地辅导孩子的功课,期待以更好的学业成绩应对升学考试的压力。在聘请家教时,家长往往出于对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的考量选择仍然在校读书的大学生。然而,当在校大学生成为一名家庭教师,此时的家教就已不再单纯地承载着教与学的简单任务,而是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互动和心理认同。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解释“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对于帮助大学生指导和评价自己的家教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科学合理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相关教学理念和技能也将有助于大学生家教避免自身与家长、学生之间的矛盾,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现代社会对于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教学的设计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平等中的首席等就是最好的体现。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应当理解教与学的规律,具有较高的教学组织和应变能力,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较高的情感投入。然而,现实中的绝大多数大学生家教显然并不符合社会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期待。那么如何才能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努力以满足家长对于合格家教的期待呢?笔者认为,为了在家教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做一名合格的家教老师,大学生家教可以从情感认同与提高教学技能两方面努力。
一、建立情感认同
情感认同涉及相互之间的印象、看法、信任度、顺从度等方面。情感认同需要在家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交流中建构,是一个长期过程,其中,首次交流的作用不容忽视,也即人际关系中常提到的首因效应。
(一)同伴认同
大学生家教由于与其辅导的学生年龄差距不是很大,价值观等方面没有明显代沟,因此容易与学生进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家教可以在初次试讲的过程中向学生强调自己是以同伴的角色来共同学习接下来的内容,而不是一味地突出教师地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维果茨基的教育发展观中提到:合作学习强调同伴交往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作用,在合作学习模式下,学生会有意识地模仿专家或同伴的行为来思考和完成具体的任务。在合作的社会背景下完成任务时,学生会对所运用的心理策略进行明确或不明确的模仿、证明和辩论,情绪、动机、个性等心理要素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较强的同伴指导是促进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发展的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因此,强调作为同伴,在平等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可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取得更好的指导效果。
(二)平等中的首席
“平等中的首席”是教师的角色定位之一。在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同伴关系后,还需让学生对家教的能力充分信任。要知道,基本的信任感对教学指导的正常实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作为大学生家教,在给学生上课时,势必要提前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关注并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习惯、接受能力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诸多特点,准确把握教学进度,探索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尝试将教学内容以既生动活泼又不失厚重内涵的形式展现出来,进而在平等的同伴关系中体现“首席”的相对地位。
二、提高教学技能
作为一名大学生家教应当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理解一定的教学理论,同时利用教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家教工作。知名的学习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理论,如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说、华生的刺激反应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等;认知理论,如格式塔学派的完形一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等;行为―认知理论,如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结合这些理论,笔者认为,大学生家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一)了解个体差异
每一个个体在认知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认知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即表现为:每一个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都有很大差异,而教师就需要确定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保证所实施的教学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匹配。作为大学生家教,就要通过分析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类型、出现错误的知识点等,来确定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发展水平,从而采取学生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方法展开课程。
(二)利用“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维果茨基的理论认为,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可能性,也即“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他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由此来促进发展。而最近发展区又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大学生家教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其最近发展区,如在对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时,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掌握水平提出要求,将难度控制在看似不会,但经认真思索或在指导者提示下可以理解、思考得出答案的程度。这样,学生既不会因为难度太大而产生放弃心理,也可以使思维得到有效锻炼,达到对新旧知识的整合以及深层加工。
(三)适当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中,基本的教学设计包括所讲授内容,如何讲授以及如何对讲授结果进行评估。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兼顾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能控制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相互作用,并且能设计评估手段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体现在大学生家教过程中则要求大学生家教在备课过程中慎重考虑如何引入,如何讲解教学内容等。例如在对学生讲授物质构成时,可先从宏观的空气、水等物质入手,进而过渡到分子,然后将分子进一步细分,引入原子的概念,最后即是原子核和电子。同时可将电子与化合价的关系进行阐明,再由化合价过渡到元素如何构成分子和物质。这样,学生可同时从微观与宏观两个角度对物质的组成进行把握。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将能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诚然,教学设计的方法多种多样,大学生家教需要在不断积累家教经验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和探索。
(四)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来分析自己做出某种行为、决策及其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教学反思主要包括三种:对教学活动的反思、教学活动中的反思、为教学活动反思。“为教学活动反思”是以前两种教学反思为基础来指导以后的活动。通过教学反思,大学生家教可以判断其教授过程中哪个环节存在问题,教授结果是否达到预期期望,以及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加以改善。通过观察分析,重新概括、积极验证等几个阶段后,可使反思形成一个螺旋上升过程,也使大学生家教的教授水平与学生的掌握程度都有较大提升。
关键词 修身 齐家 传承 增进 亲子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70
Abstract A family is a social group composed of people with a marriage relationship, blood relationship or adoption relationship. It is the most basic and most important group form in human life. The family carries a variety of social functions, the education function is the eternal function of the family, and because of different social forms, family form showe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family education, family tradition and how to build a revival In the family construction, and how to enhance parent-child education In this regard, the author will combine the family education courses and the first class work experience to discuss.
Keywords cultivate one's moral character; regulate one's family; inherit; enhance; parent-child education
在家庭教育中,家风的传承与振兴是重要条件和内容。那么,什么是家风?为什么要建设家风呢?
人们在家庭里接受了父祖辈对自己的教育,在自己长大成家立业后,也用同样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后代,用从父祖辈那里接收影响和教育所形成的思想观点、行为习惯和家庭传统,去影响教育自己的后代,从而实现了家风的代代相传。因此说,家风是软实力,是一种风气。
建立复兴家风需要三个步骤:修身、齐家、传承。在这环环相扣的环节中,具体到千万个家庭中,又该怎样做才是觉察和迁善?
1在修身中做亲子教育正能量的创造者
家庭系统内部存在各种不同的子系统,如主干家庭的婆媳关系、父子关系,核心家庭内部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家庭教育是家庭系统内部互动的过程。家庭系统理论认为,每一个子系统都执行着特定的功能。
那么在两代亲子关系中,存在着什么样的关联?无数事实证明,上一代的亲子关系融洽,家庭生活幸福,这种正能量就会正面影响下一代的亲子关系,子女的安全感、幸福感会增强,心情愉快,积极向上。反之,如果上一代的亲子关系冷淡紧张,那么一些抑郁、苦闷等负能量就会向下一代传递。两代亲子关系隐秘的关连也表明,原生态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许多教育家都认为,家庭也是一个组织,一个场,如何养成场,改善场,这其实也是良好家风的建设。如何在修身中做负能量的终结者,做正能量的创造者,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修身的“修”是修正的意思。《大学》里提倡以修身做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1 格物
修身首先要做到的是什么?格物。格,去掉。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欲望是越来越多,对外界的需求好像是无止境的。这才是最大的麻烦,也是修身最大的障碍。
所以《大学》才会把格物排在最前面。小孩子不能想要什么,就给他什么;不能想要什么就马上给他什么。格物要从婴儿开始的。爱的教育,就是要给孩子合理的限制。良好家风的建立,首先就要懂得克制欲望。修身仅仅有格物是不够的,还需知至、诚意和正心。
1.2 知至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欲望,但要在适可而止的范围之内。“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个止,是适可而止,是最合理的。比如,在亲子教育中,要告诉孩子从小学会思考,你想什么做什么,要考虑这适合我们家吗?会不会增加妈妈的困难?会不会让爸爸很伤脑筋?现在这个时间提出这样的要求合适吗?这才叫知至。
1.3 诚意
何谓诚?上不欺天,中不欺人,下不欺己。孔子把诚叫做不要欺骗自己,“勿自欺”。你不骗自己,就不会骗别人,最后就能正心。
1.4 正心
一个人内在的德智修养,会直接影响其外在的各种行为,因此人要懂得修正自己的内心,懂得追求合理,凡事适可而止,不去自欺欺人,这样无论对自身,还是对家庭来讲,都是有益的。
2 在齐家中完善亲子教育的应对模式
家庭教育是以亲子关系为基础的,期间充满了亲情,如果正确对待和利用,这种亲情关系就成为教育子女的有利因素。但是,这种亲情关系却常常导致家长缺乏应有的理智,遇事感情用事,在亲子教育中容易产生种种非理性的应对模式。主要分析如下:
一是指责与否定。在亲子教育上,家长对孩子否定多于肯定,管教过于严厉,并经常批评、责怪,甚至打骂孩子,使孩子很少能接收到正面的教育引导。这对孩子社会道德的养成和学习努力精神的养成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孩子容易缺乏自信和独立性,形成胆小、自卑的心理。
二是讨好与迁就。在亲子教育上,家长把孩子摆在高于父母的不恰当位置上,宁愿自己省一点也要满足孩子,常常因为心疼孩子而迁就他,过多地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这使得孩子勤劳俭朴的作风较差,也助长孩子学习不努力的不良习惯,而且使孩子容易形成自私、任性、易发脾气的品行。
三是放任与冷漠。在亲子教育上,家长给孩子很大的权利,让孩子尽可能地进行自我调控,或者是对孩子的独立行为了解较少,甚至对不良行为也不加干涉。孩子缺乏来自家长的道德规范教育,这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道德。孩子也因为得不到关心或得不到父爱与母爱而产生孤独感,逐渐会形成富于攻击、冷酷的不良品质。
在亲子教育上,什么样的应对模式是正确的?一致性。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态度上要一致,一家人要齐心协力。这个缘和因产生的果就是家庭的幸福,亲子关系的和睦。
那么,如何在齐家中完善亲子教育的应对模式?先来理解什么是齐家。齐,是这个家里的人,心要齐。一家人同心协力就叫齐家。
(1)隔代教育要注意扬长避短。在主干家庭里,经常有祖父母与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出现矛盾现象。年轻父母应处理好跟老人教育孩子的不一致,要认识到隔代教育有利的一面:有些祖父母有丰富的育儿经验,不仅对孩子的身体发育了如指掌,能从容应对头疼脑热,更可贵的是对孩子严爱有度,不骄纵,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活泼开朗的性格。
(2)夫妻齐心教育子女。在核心家庭里,也会出现父母教育子女不一致的现象。在家庭教育在中,我国传统文化一贯视“严父慈母”为最佳组合,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和态度应是一严一松,父亲“扮白脸”,对子女严格要求,态度要严厉;母亲“唱红脸”,对子女以慈爱为主。事实上,这种教育不一致,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许多消极的影响,妨碍孩子的健康成长。他们从父母之间的意见不一,从而认定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不协调,进而影响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与关系。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态度和方式上不一致,就会产生分裂,而分裂是我们教育的症结。要想打开这个症结,唯有将心比心,在齐家中完善亲子教育的应对模式。
3 在对传统传承中学会与时代接轨
传统家教文化中的亲子关系是以家长为本位的,“父为子纲”。父亲在家中享有绝对权威,子女必须绝对服从。朱熹在《童蒙须知》中写道:“凡为人子弟,常低手听受,不可妄自议论,长上检查或有过失,不可便自分解”。家长本位的教育模式,一味强调家长意志,完全忽视子女的意志,扼杀其创造精神和健全的个性。
这是我国传统家教文化中的一个消极因素,因此也要辩证地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那么,在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时代,如何在对传统传承中增进亲子教育是值得探究的。
3.1 教育孩子心目当中有父母的存在
父母爱子女是天生的,而子女对长辈的孝敬,是需要教育才会懂得,是家庭教育的结果。
在中国传统社会,几代同堂的大家庭中,孝道是在言传身教中,耳濡目染代代相传的。那么在现代社会的小家庭环境中,我们应该也要用三代同堂的方法来教育子女,传承孝道,潜移默化,懂得孝道,心中有父母的存在。
3.2 不要过度注重孩子智力的发展
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已经成为当代家庭最敏感的话题,也是家长们关注最强烈的焦点,因为智力开发的成败关系到孩子将来能否成才,能否达到家长的期望。但是,孩子在这种环境下的压力很大,家长要尽量体谅他们,不要拔苗助长。太高的、不合理的期望都只会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而产生对不起父母的罪恶感。
不要把成绩看得太重,只要尽力就行。家长还要关注孩子身体、情感、社会交往能力以及语言的发展,,不必总是要求孩子考第一,只要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就可以了,打好基础和真的理解远比成绩更重要。
3.3 高质量的亲子陪伴
我们身处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知识获得途径空前广阔的时代。孩子不仅可以从家长、教师那儿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电视、电脑获得知识。不可否认,电视和电脑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提供给少年儿童许多有利的学习条件。但在事实上,电视的内容和节目有一些是有暴力倾向,广告的诱惑等负面影响,也有不少儿童和青少年将大量时间用于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娱乐活动。
因此说,高质量的亲子陪伴绝对不是把把孩子推给电视或电脑,而是善于把我们的家庭变成一个学习的家庭,亲子阅读,全家定时的健身运动等。
这是一个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时代,中国与国际的交流、合作越来越普遍,因此,我们家长的眼光要放长远,学会在对传统传承中学会与时代接轨。
[论文摘要]“教师”和“家长”是对下一代实施教育的两大主角。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两者如能各司其职且相互合作,这是最理想的。但在现实教育中,很多教师和家长都发生了“角色串味”。本文从该现象产生的前因后果及对应方略进行了具体阐释。
眼下,常听到有人这样感叹:教师越来越难当,家长越来越难做,学生越来越厌学。探究个中原因时,很多人都会从教育体制、考试制度等宏观方面去找原因,而忽视一些微观的、直接引发该后果的微观原因。在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过程中,家长、教师角色串味是其中之一。
一、“串味教育”的主要表现
“串味”是指不同的食品、饮料之间,或食品、饮料与其他物品之间因气味互相沾染而变味。“角色串味教育”则是指教师和家长角色串味后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不当教育。目前,由于学校对家长的引导或家长的主动都有使家长在家庭中承担着学校教师角色的倾向,在家庭中,父母的角色正在不断渐变,他们正像班主任、科任教师和辅导员一样,向孩子重复着教师的话、监督着孩子的学习;而学校教育的包办代替也日趋严重。众所周知,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学校,需要好教师;在家里,需要好父母。如果孩子在学校面对的老师像个唠叨的家长,回家后面对的父母又像班主任,这对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角色串味教育”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两方面。
(一)在学习上
勿庸置疑,家长对子女学习的了解、督促、检查是合情合理的,但现在很多家长对子女学习的关注程度已远不在此,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已充当了“教师”这一角色。子女在家的学习,“学”无巨细,每每必到不说,还要给子女布置更多的、额外的名符其实的“家庭作业”。有人在教育氛围特别浓的江苏地区做过调查,发现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经常做的事情是:督促孩子自己看书、做作业的是63.9%;反复讲学习的重要性的是!$%;给孩子买课外练习、布置额外学习任务的家长更不是少数……从这些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家长累,孩子更累。尤其是小学生的家长,几乎每天都要陪孩子学习,这并不是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而是多项学习任务非得要家长来协助完成。如,听写、默写、背诵、作业题或试卷的检查、网络资料的查找等。尤其是期末,老师常会把所要复习的重点、难点所在的页码和题码打印给家长,要家长协助孩子在家复习,如此一来,家长们能不给孩子逐一“扫雷”吗?是不是家长们都愿意当“家教”来“客串”一把做教师的味儿呢?不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一天累下来,晚上还要对孩子的学习煞费苦心,可想而知,乐此不疲者肯定是少数,而多数人的心力憔悴应该是不得已而为之。此处所谈,还只是家长对学校教师这一角色的“串味”,如果再“串”远点而至“特长教师”那儿,那“家长”的功能只怕要消失殆尽,成了不折不扣的不拿工资的家庭教师。难怪有人说:“哪个优秀的孩子不是做家长的苦出来的?”在学习问题上,教师角色串味的现象也值得一说。作为教师,关注学生学习虽然是份内之事,但这个“关注”还是应该有个度。“我的学生”和“我的孩子”不仅在概念上有很大的差别,而且从情感角度而言是不可等同的。很多教师就是在这个超越了范围的“爱”的“指使”下,做出了许多令人瞠目结舌的事:不尊重学生,体罚学生甚至殴打学生、逼迫学生,对学生学习期望值过高而苛刻、严厉、急躁对待学生。对教师而言,感情不可缺少,但理性是主要的,如果不能恰如其分地把握这个“感情”,教育就会缺少理性。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相信这里的“亲”是指师生关系和谐,而不是非要每一个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情感程度上都如同父子(女)或母女(子)。
(二)在生活上
包办代替是中国教育的通病,父母包揽一切的现象并非少见,但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不是笔者所言的重点。在对学生生活教育与管理方面,出现越俎代庖现象的多为教师。笔者以为,幼儿园、小学的教师尚能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到了以成绩为核心的中学就开始认为“除学习以外的事情对学生来说都在其次了”;到了大学,学生则退化得厉害。笔者对目前职业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有所耳闻:这里的班主任很辛苦,他们晚间要督促学生早睡,早上要到寝室喊学生起床、上课,上课时还要到班上监听,有时还要到网吧去围堵通宵不归的学生。这是教师应该做的事吗?不是。做教师的,就应该是教师而不应该是吃喝拉撒全管的保姆式的父母。这种教育,是蹲着甚至是跪着在教学生,这是一种最糟糕的教育,这种教育只可能加速学生的依赖与懒惰,使学生懒上加懒,最终影响其终身发展。
二、成因
(一)受以升学为本位的错误观念影响
虽然,近些年来社会各界一直在积极倡导并努力实施旨在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养的素质教育,但目前我国教育的整体状况仍是以考试、升学为导向的应试教育。成绩好、能升学似乎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不是一切为了成绩,而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在旧的教育观的支配下,家长和教师自然都不会放弃对孩子学习施压,“学习”代替了孩子生活中的一切。一旦一个教师或家长认为“读书”是孩子唯一可做的事或仅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成与败,那么,他所做的一切就会变味。教师变得像家长一样患得患失、忧心忡忡;而家长则变得像教师那样,认为孩子的学习至高无上,把家庭变成课堂,开始压制孩子的个性与自由。
(二)社会竞争压力所致
人人都知道,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多寡与一个人谋生或成功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所谓“知识经济”,正像有人“戏解”的“有知识就有经济”一样。社会上成功人士多是知识的拥有者,在竞争中稳操胜券的也是那些有知识资本的人。所以,作为家长与教师,都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能倾其所有为孩子的学业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高度期望心态所驱
没有哪个父母不指望自己的子女成才,这原本也无可指责。但我们不妨看看自己身边的芸芸众生,又有多少是现在做父母的所希望的人才?平凡之辈多,不凡之辈少。过高的期望就是苛求孩子,而苛求就等于毁灭。过高要求孩子,过多为孩子设计未来大多是枉费心机。拔苗助长的唯一结果就是让苗早夭。如果学习的主体——孩子没有积极投入,父母再大的希望也永远只能是希望。对教师而言,道理也一样。学习的确是衡量学生的重要尺度,但不是唯一尺度。对于学业好的学生,做教师的没有理由不欣赏且欣慰,而对学业出了问题的学生,做教师的切不可以此而否定其一切,一眼把学生看死。因为学习阶段的情况不能代表整个人生的结果,学习不好不一定就不会经商、不会务农、不会做工……人的个体差异是千差万别的,而且社会对人的要求也是具有多层次性的,只要我们的学生能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那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感到欣慰和满足。
三、对策
(一)正名
孔子言:名正而言顺。要改变目前教育中存在的角色串味现象,首先就得为角色正名。很多人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这个“教师”是广义上的,是指家长是最早对孩子成长产生影响的主要之人,而且在孩子上学后,仍然继续发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不是指狭义的学校里的教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现在有人提出,教师还得是学生的朋友、师长、心理医生……但笔者以为,这只是一个理想的愿望。做教师的,不可能是万能的,即使你差不多万能了,但教师还是你的最真切的身份,你如果越位行事,那就可能差之毫厘,缪以千里。教师无论如何爱学生,都代替不了母爱和父爱;无论学校如何重视以学生为本,都代替不了家庭给孩子的亲情;无论学校如何强调全面发展,都代替不了家庭让孩子获得的特定的学习经验。而做家长的一旦做起了教师的“行当”,最直接的受害者便是自己的孩子。因为,学校教师是一种职业,有很强的科学性。同时,教师还是按照学校目标对孩子实施有系统、有计划的社会教育的专门人员,他们有自己的角色规范和职业规范,并非有良好的愿望和出发点就能成功的。教育专家朱小蔓说:“素质教育应该是含情脉脉的教育。”这个情,必须有亲情、父母之情。家庭教育如果成为学校教育的简单延伸或附庸,孩子从家庭到学校,可能感受到的都会是一种“无情”的教育。好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能成就一个人,但一种变味的教育一旦实施于孩子身上,它可能毁掉一个人。这种有苦劳没功劳的做法,不应该是家长和教师所追求的。
(二)松绑
对于任何问题,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师与家长角色串味的问题,表面上只是个越位现象,但实际上,这是我们做教师和做家长的在观念上受到了无形的束缚。从某个角度来看,家长的累和教师的累很大程度上是作茧自缚,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从观念上给自己松绑。
首先,将以“成才”为主的教育目的改为“成人”与“成才”并举。过去的应试教育仅停留在对学生的分数与升学率上。但素质教育已让我们的教育从面向少数学生转为了面向全体学生;从仅重视学生的分数到了重视学生的品质与素养,让知识与能力并举。过去我们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不说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也应有“我们走在大路上”的感觉。过去来学校读书似乎就是为了考上大学。做学生,不考上大学,好像这书是白读了一般。果真如此,那中国的教育不是失败之至?教育不是万能的,人人成才是不可能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功能正逐渐趋向于全面与辩证,其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与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正日趋协调一致。学校不仅要培养优秀的下一代人才,更要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成人。所以,教育目的的“成才”与“成人”不能顾此失彼。
其次,“人才”观念要改变。什么是人才?字典上说,“人才”是指品德才能兼优的人,有特长的人。但太多的人把“人才”定位局限到了前者,而忽略了后者。高学历、高职位就是衡量是否是人才的尺码。其实,人才是有层次之分的,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是多方位的、多层次的。栋梁之材是材,但花草小树也有其用。所以,我们不能只见参天大树的高大挺拔而不见鹅卵石的默默无闻。优秀的父母,除了需要有对孩子非占有性的关爱外,还需要有适合社会发展的家庭教育理念。如果您的孩子不是社会的寄生虫而是社会的建设者,那么,他就是才。如果家长和教师都具备了新的“人才”观,那我们干嘛还要去做一些费力不讨好的事呢?生涯发展理论家舒伯特(super)认为,一个人在自己的个体生涯中需要扮演好许多角色,其中之一就是“持家者”角色,这一角色完成得好,会使我们的生命更充实、完满。不过,要扮演好父母这个角色,仅靠天赋和爱心是不行的。而是需要学习的,特别是在社会如此进步的今天。
(三)放手
有人说,现在的教师,要培养好自己的学生,你就得学会偷懒,并说偷懒是现代教师必须具有的基本教育观念与基本素质。观点虽有点情绪化,但道理还是有的。如果我们仔细想想就会感受到,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目前的教育都是一种防范式的教育。害怕学生出问题,害怕孩子成绩不好,害怕孩子犯错误,总之,是想着一切方法来防范孩子。其实,出问题有什么可怕呢?不出问题就不是孩子,任何人都是在不断犯错与不断修正错误中成长的。电脑都会出错,何况人呢?所以,教师和家长都要大胆放手,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就行了。例如,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鼓励他们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