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她的二三事

她的二三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她的二三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她的二三事范文第1篇

三喜自幼丧母,是靠着生产队那棵大树风里雨里一年一年长大的。那时候他连一顿正经饭也没吃过,自留地里挖两个红苕烧着一吃是一顿饭,生产队地里偷两个玉米棒子煮着一吃也是一顿饭。唯一的盼头就是救济粮、救济款,只要钱一到手,他就到县城去下饭馆子,泡澡堂子,嘴角还要咂一根烟。钱一花完就又苦巴巴地打发日子。看见别人吃面条,他说是鞭稍撅尻子,看见别人吃煎饼,他说是狗拉娃垫子,聊以。人们不无嘲讽地问他:“你个碎东西可怜得不能再可怜,还叫三喜,喜在哪儿呀?”他总是笑嘻嘻地说:“你喜,我喜,大家同喜,这不是三喜吗?从前喜,现在喜,将来更喜,这不也是三喜吗?”好不容易熬到二十出头,村干部们撮合着让他给人作了上门女婿总算有了个落脚。

这时,正好赶上改革开放的年头,很多人被眼前发生的一切看得眼花缭乱,而他却觉得正好尽情发挥自己。当周围的农民完全沉浸在重新获得土地的喜悦的时候,他却不知从什么地方打听到消息,别出心裁地养起土元来,结果不到一年就净赚了两千多块。按说有这两千多块钱垫底,做什么不成?但他却鬼迷心窍,跑到歌舞厅去开洋荤。他原打算只去看看热闹,进去后发现里面尽是红男绿女抱在一起磨肚皮,禁不住就有点心猿意马,但他那副土里巴几的样子,竟没有一个人搭理他。他心里就愤然起来:妈的,小姐全瞎了眼,你陪人跳舞不就为挣两个钱吗?老子兜里两千块钱就不信没人理我!于是他将那两千块钱掏出来往茶几上一甩,大声喊道:“哪个姑娘把我叫一声‘哥’,在我脸上咂一下,我就给她二百块钱!”音乐停了,舞停了,人们全被惊呆了。这时,一个小姐走过来,将自己艳丽的舞裙向上一提,坐在他的大腿上,叫他一声哥,在他脸上亲一下,抽走二百块钱;再叫他一声哥,再亲他一下,又抽走二百块钱。接连叫了他十声哥,亲了他十下,将他那两千块钱全拿走了。回到家里,他竟然把这遭事当成本事学给媳妇听,被媳妇用条帚骨朵从家里打出来,再也没有让他进门。

不过,郑三喜此后却意外地发达起来。起先他零敲碎打地挣钱,攒起钱就买上小四轮跑贩运,再攒下钱就办砖瓦厂,水泥预制板厂,汽车修配厂;他还搞建筑队,办餐馆,修旅游景点,钱挣得就像滚雪球,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以至发展到后来,倾其所有,投资三百万元,办起了现在这个闻名遐迩的水上游乐场。

你到这个三喜游乐场去看看吧,哪一天不是顾客盈门?几乎每一个游乐设施跟前都有家长领着孩子们排着队,孩子们一上游乐器械就疯颠个没完,连陪孩子玩的家长们都个个童心大发,乐而忘返。

十多年了,人们曾多次预言郑三喜的末日即将来临,说人有三旺,神鬼不敢撞,等旺劲一过去,就该倒霉了。然而,每一次的预言都以失败而告终。看看现在这个游乐场的售票处吧,家长手里的钱活像被一架无形的怪器源源不断地抽进售票窗口的抽屉里。人们就纳闷:这个小子的财命怎么就这么粗,这么壮?比从前三原县那个安抚寡妇还要厉害!实在气不过了,有些人反而这样说:你说三喜这小子他一个人能花用多少,他要这么多钱干啥?

不过,这一回人们总算言中了。

差不多快二十年了,郑三喜的全部心思和精力几乎全部用在了挣钱上。青少年时候的极度贫困所潜伏着的强烈欲望一直被农村式的自嘲和笑骂遮盖着,一旦有了迸发的机会和条件,就会像魔怪一样支配了他的全部身心。现在,面对着金钱上的巨大成功,他忽然产生了一种巨大的空虚感:这钱一多,看上去咋和卫生纸没有多少区别?我要这么多钱挠球呀?

一个偶然的事件使他这种心态得到了根本的改变。那天,两名衣衫褴褛的儿童翻过铁栏杆围墙,企图和其他孩子共同分享童年的欢乐时,被管理人员揪了出来。正好赶上郑三喜从那儿经过。当他得知这是两名流浪孤儿时,他的心忽然强烈地搐动起来。他先是让管理人员允许他们和其他孩子一起玩,随后又决定亲自带领着他们玩。他嫌游乐场里那些机械设施太死板,干脆让这两名孤儿跟着复习自己小时候学的骑水牛、打水枪和狗刨式游泳,惹得周围的孩子和家长全停下来看他们三个人的热闹,而他却感到无比的自豪。两个孤儿顿时和他打得火热,高兴地说:“叔叔,你真好!”他顺嘴笑着说:“你们要肯叫我一声爸爸,我会更好!”孩子们当真,羞涩片刻,果然叫起他爸爸来了。一直嘻皮笑脸的郑三喜顿时严肃起来,还没等他弄清自己是怎么回事时,两股热泪已经窜了下来。他托起两个孩子的小手,将他们带回了自己的家。

郑三喜收养孤儿的事很快传遍了方圆上百里的地方,那些无家可归的儿童全都闻讯赶来,而他也是来者不拒,并且一视同仁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女看待,孩子们也都以“爸爸”呼他。这种和孤儿们的不期而遇使他的内心产生了从来没有过的兴奋,使他的情绪空前地高涨。很快,他收养的孤儿达到了近四十人,可以办起一个孤儿院了。

为了让这些不幸的孤儿同别的孩子一样享受到人世间的温暖,他决定亲自带领他们到大城市游玩一次。他让孩子们看电影、逛公园、游览名胜。总之,孩子们想玩什么就让他们玩什么,想吃什么就给他们买什么。孩子们到他面前毫不拘束,一有空就围住他戏闹,他也如鱼得水,成了十足的孩子王。但是,当孩子们吵着说光有个爸爸不行,我们还要有个妈妈的时候,他却大发雷霆,说你们只有我这个爸爸,没有妈妈,以后谁也不准再提妈妈!孩子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发这么大的火。他也很快意识到不该对孩子们这样,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他领着孩子们冲进了一家肯德基店,将那里的东西吃了个底朝天。

后来他在接受一名女记者的采访时才吐露真情:原来他在失去上门女婿的身份以后,还有过两次婚姻,也都失败了。第一次的女人是冲着他的钱来的,当骗足他的钱财以后,就不辞而别了;第二次的女人倒是真心想跟他过日子,但前提是必须帮他改掉他那不拘形迹、不修边幅而又总喜欢闹着乐的小孩习性,当她发现这种愿望压根不可能实现时,也只好弃他而去。他对记者说,那会儿那么四梭见线,也没见谁说要把我的脾性改过来,你就想改?你作你的风摆杨柳去吧,我就是个枸木根,要的就是这股子顽劲!现在,当我和这些娃娃们在一起的时候,就好像我见了自己精神上的游乐场,高兴得没法说!把挣下的那些钱往这儿花,等于花钱买欢乐,我何乐而不为?

郑三喜收养孤儿的事迹很快见了报,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但他本人却埋怨女记者不该将自己的事情张扬出去,说这样一来,弄得他反而无所适从,板起面孔对周围说话很不合他的胃口,也破坏了他原来那种发自内心的高兴劲。就在这时候,一场大水将他的水上游乐场彻底摧毁了,他赖以收养大批孤儿的经济来源被切断了。他顿时就陷入了空前的困难和危机。

面对着这么一大群自己收养的孤儿,该怎么办?郑三喜接连好几个晚上睡不着觉:继续往下养吧,已经没有这个能力,撒手不管吧,孩子们该向何处去?他忽然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他给自己的前胸后背挂起两块牌子,上面写着“爸爸死了,你们该怎么办?”给孩子们看,让他们回答。孩子们开始不信,说爸爸不是好好的嘛,怎么就会死了?没办法,他只好将实情告诉孩子们。孩子们一听,都哭了起来,说你是我们的爸爸,我们不让你死,你可不能撇下我们不管呀!孩子们一面哭求,一面将他团团围住,有的给他挠痒,有的给他捶背,有的给他倒水,有的给他点烟,弄得他反而暴躁起来,说你们简直把我变成地主老财了嘛!孩子们又在他面前撒娇、搂他、抱他、亲他、戏闹他,逗得他又憋不住笑了起来。

郑三喜虽然没多少文化,且平日又有点玩世不恭的味道,但眼下这段有趣的经历却使他心里明白,收养孤儿给他内心带来的愉悦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他甚至觉得上天让他到人世走一遭,没别的意思,就是为了让他做成这一件善事的。因此,这件事如果半途而废,从某种意义上说意味着他生命的终结。他决定将自己有限的积蓄全部拿出来,一边将孤儿院继续办下去,一边再想办法把水上游乐场重新办起来,以保证孤儿院的经济来源。但他心里非常清楚,要把游乐场重新办起来,决不是短期内所能实现的,因此当务之急是在孤儿院的管理人员全部走光的情况下,怎么才能将孤儿院坚持得时间长一些,直到游乐场重新开业的那一天。

他使着劲儿挖了好几天脑筋,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在孤儿们中间实行招标,让孩子们自己用最实际、最有效和最省钱的办法来管理自己。他将孤儿院分成行政部、卫生部、饮食部和创收部四个部门,先由他提出各部门的候选人,然后举行招标大会,由这些候选人发表演讲,谁说得办法最好,就让谁来当部长。当然,院长就不用选了,就是他,他自封的。孩子们知道这是关系到他们生死存亡的大事,忽然之间都像大人一样格外认真起来,认真到互不相让,要争当部长的地步,而且所有的争论都围绕着一个中心:怎样才能省下更多的钱往前过更长的日子。郑三喜被孩子们的热情打动了,提出他和大家一个锅吃饭,主动遵守大家制定的规章制度。孩子们说他是爸爸,是成年人,不能和他们一样,他却坚持自己的意见,说他一定要坚持到游乐场重新开业的那一天。

三喜孤儿院新的生活开始了。一切都是那样新鲜而又别致,艰难而有秩序。郑三喜这个孤儿出身如今快奔四十的人,从来没有感到能活得如此充实,如此充满了感情和激情。为了能让孩子们过得好一点,他除了四处奔波寻找出路外,甚至不惜晚上悄悄给别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

他终于累病了。这是他有生以来头一回真正生病。为了不让孩子们为难,他尽可能地让自己的情绪变得乐观一点,还像往日那样说了很多打趣的话。孩子们知道真情后,专门在病床前为他开了一场文艺晚会,以感谢他这位爸爸的养育之恩。郑三喜也是有生以来头一回真正体验到了做人的尊严和他的生命的价值。他将头埋得深深地,像个小孩子一样呜呜地哭了起来。

她的二三事范文第2篇

琴声悠悠,晚风习习,她那俏皮模样又一次出现在我脑海中,我永远也无法诠释她的善,她的热心。

时光又倒流回那个充满无限暖阳的早晨。

我依旧如往常一样,乘着风,在操场上学习骑自行车。嘴里还时不时地哼着歌,虽说跑着调,但也同样欢笑。地上的石子也跟着舞蹈,一蹦一跳,肆无忌惮地玩闹着。“哎呀”!我摔倒在地,也许是我太得意忘形了吧,受到了巨大的刑罚。我想试着站起,但疼痛阻碍是我怎也跨不过的坎,我沮丧无奈地坐在地上,不知又怎的,疼痛持续加剧,我流着泪看了看地上,许久才明白过来,是那小石子在使坏。我终于忍不住,失声痛哭。

突然间一个俏皮热心的女孩降临在我身边,怕生的我胆怯的想要逃跑,远离陌生的女孩,幼稚的我一度把她们想象成童话故事吃人的巫婆了。她笑了,伸出她那稚嫩的小手,想要把我拉起,我抖着将手放在她的手心里,她咬紧牙,不一会儿的时间,她的小脸已被涨的通红。我劝她说:“放弃吧!我们又不认识!”她没有说话,但她两鬓的晶莹仿佛已刻上了答案。看到她的模样,我极力配合她,另一只手使劲撑地。“一二三,一二三”我们不由自主地一齐喊口号,她狠狠地将我的手绑在她自己的手上,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我也顾不得三七二十一向上挣扎。终于,我解救了。在一个俏皮女孩的帮助下。

她头上的汗珠一颗颗,接着一颗颗像下暴雨似得倾泻在她脸上,时不时发出呼呼的喘息声。她的衣服上已布满了她努力地痕迹。再看看自己,只是微微冒出一点汗。我不好意思又害怕地说:“你……你……没事吧,看你……衣服都……这样了,我家……家离这儿不……远,要不去我家……换件我的……衣服吧!”他嘴角一扬,眉毛一弯,笑了,她笑起来可真是可爱又俏皮,我不禁嘟囔了一句:“怎么,不太像呢?”这一说,可激起了她的好奇:“像……什么?”“哦,是巫婆,你不就是巫婆变的,童话故事中最邪恶的,可为什么怎么看你都不像呢?”她笑了,依然是那么的可爱、俏皮,我顿时明白了,原来我错了。她才不是巫婆,而是善良的天使。

也不知从何时起,我俩便时常玩闹,互相帮助,结为交心的好朋友,欢乐与共。

我想,这就该是友谊吧!

它真美,美得让我不再胆怯陌生,美得让我不再迷信童话中的恶毒,而更相信它善良的一面……

她的二三事范文第3篇

她整天郁郁寡欢。她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念叨着:我才54岁,我才54岁啊!谁都清楚,她是在为自己的将来担心。因为按照常规,她还需要在人世活二三十载。如果承上帝眷顾,这二三十载没有贫穷和病痛,那伴随她的一定是日胜一日的寂寞;如果没有寂寞和贫穷,那一定有病痛;如果没有病痛和寂寞,那一定有贫穷。总之,不幸有万千种,总有一样会伴随她。何况,贫穷和寂寞显然已经开始叩她的门了。

她想她应该找份工作。但是当这个念头冒出来的时候,她被自己吓了一跳:谁会雇用一个老妇人呢?即使有人愿意扔这个钱,一个54岁的老妇人到底能做些什么呢?即使她能做点简单的苦活,但谁会相信这个呢?即使有人愿意相信,愿意给她提供做工的机会,她能保证在工作日的8小时内有足够的精力吗?

她担心别人嫌她老,担心别人嫌她动作迟缓,担心自己承受不了别人要求的工作强度……她每天都有100个担心。这让她更加怀念过去,怀念丈夫在世的岁月……由怀念而生悲痛,她重新陷入丧夫的阴影中,不能自拔。

这彻底毁掉了她的健康。如此一来,贫穷、寂寞、疾病便全部被她请进了门。

她不得不住进医院。医师了解她的情况后,对她说:“你的病情很严重,需要长期住院治疗。可是你又没有钱……我看这样吧,从现在开始,你就在本院做零工,以赚取你的医疗费用。”

她说:“可是我到底能做什么呢?”

医师说:“也没多难,每天就打扫医院病房的卫生吧。”

手握扫帚,她的心里开始宁静起来:反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而且就目前的情况来说,自己也似乎别无选择。

她开始忙碌了。

每踏进一间病房,她就目睹一次他人的病痛和灾难,她的心也就豁亮一次,因为她觉得自己的情况看起来是最好的――她毕竟还可以做点活计,虽然这活计看起来是那么微不足道,但这至少说明她的健康状况在所有病人中是最好的。

渐渐地,她不再担心什么了,因为她实在是太忙碌了。对她来讲,担心反倒成了一种非常奢侈的情绪,因为它需要闲暇。这样,她的心也渐渐豁亮起来。

她的二三事范文第4篇

但新井一二三的心却远比主妇们的大,高中时钟爱旅行,随即环游世界,学习中文后喜欢上中国,开始尝试用中文写作,其中文写作被认为与茂吕美耶齐名。新井用中文写作的散文集《我这一代东京人》、《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伪东京》已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讲述慢生活的新作《午后四时的啤酒》也将面世。

文学杂志《万象》对新井文章的评价是“清浅自然,又饶有婉趣;富有日本文学的韵味,又有中文的美感”。在新井的游记中,一些语序和语法明显是日文模式的,但另一方面,她的文字简单流畅,古典优美。她说:“日语是方块字和罗马字都有,中文则全都是汉字,一个字、一个符号都是象征,需要解读时,脑袋里会出现一个画面,我觉得很美。”

对中国读者来说,新井的游记首先令人向往外面的世界,但新井的游记之魅力远不在此―她擅长用跨文化的眼光撰写游记,角度亦充满女性的细腻。她形容北京:“北京给我的第一印象好比是冷淡的帅哥。他不是说着甜言蜜语伸开臂膀的类型,却有独特的魅力令人难忘。”她说丝绸之路:“意大利面当初是马可・波罗从中国带回去的面条。难道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同时也是面条之路吗?而这片新疆绿洲,就是中国面条和意大利面的分水岭?”

新井强调旅行以及随之而来的自由,她反问:“经济高度成长结束后,日本人逐渐变成了被动的消费者。为了得到每一样东西,都需要打开钱包去买。从前自己做的家常菜,要去百货公司买了。从前自己做的衣服,也全要在外头买了。从前的孩子们跟父母学游泳,现在非得交学费上游泳班了。生活中每一项需求,都唯有用金钱才能满足似的,更何况是乐趣。这样子,大家更幸福了吗?”

第一次看到的中国,

“简单朴素”

新井一二三出生于1962年。上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国铁发起“Discovery Japan”的活动,推出便宜套票,年轻人在国内坐火车旅行渐成潮流。高中时,新井就已独自出游五六次。1982年,新井考取留学中国的奖学金,也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走遍了全中国。

新井回忆她第一次看到的中国,是“简单朴素”的。能称得上大城市的只有北京和上海,两者也有差异,“和南京路相比,北京的第一商业街王府井就逊色得多”。在新井眼里,80年代的中国人是天然的环保主义者:塑料袋用完都要洗一遍晾干,接着再用;“人人都条得跟时装模特儿一般”。

在北京,新井亲历了后来来被文艺青年们怀念了千百遍的“理想的80年代”。她认识了一群不被理解的、自称“80年代现代派”摇滚青年:“一群摇滚青年,当时住在首都剧场里面,白天排练英美、港台地区、日本的摇滚乐,傍晚出去吃饭喝酒打架,深夜回到剧场里睡觉。乐团的名字叫‘不倒翁’ ,成员有好几个:丁武、王力、李季(小季)、阎纲、王迪、臧天朔(小臧)等。可称为他们大哥的孙国庆当时已经有点名气,拍过电影什么的;常带小号来玩的老崔是后来的摇滚天王崔健。”

后来,这些人全都成了中国摇滚的标志性人物。新井至今回忆起来还觉得很神奇:“我们是从国外来的,觉得有意思,跟他们有得聊,他们觉得外国人会对外国的文艺熟悉,所以相互成了知己。他们当时是先锋的。我现在看到他们的成就,觉得是应该的,因为社会是朝前的,他们那时候已经领先了。”

奋起直追“现代化”中,

失去了什么?

新井一二三出生在东京,是“东京的女儿”。 除了周游世界、描写中国外,她也在不停地描绘东京:《伪东京》、《我这一代东京人》、《东京米上车》、《东京生活意见》……和她的游记一样,书中充满了对快速崛起的现代城市的反省。

1964年,东京举办奥运会,1966年,又举办大阪世博会,带动经济快速增长。新井记下了日本人的感叹:“奥运会以前和以后,东京的景观彻底改变了。”上世纪70年代,田中角荣提出日本列岛改造计划,农村地价提高,各地出现了不少农民出身的百万富翁,热衷参加“农协旅游团”,在异国出尽洋相。1983年,东京建起迪士尼乐园,市民蜂拥而至,迪士尼填平了新井小时候挖蛤子的浅滩―还不允许人们携带日本传统的米饭团进入。1985年,日元升值,购买力翻倍,百姓争先恐后去美国抢名牌皮包,沉迷金融投资,地价房价飞涨。

新井一二三也见证了中国的变化。90年代初,她再来北京,发现马路上多了好多车:“80年代初我在北京留学,那时候的北京是没有车子的,除了红旗之外几乎见不到其他车辆,到了晚上会有人在空旷的路上踢足球。1993年我到北京,发现多了好多黄色的面的,我知道北京开始变化了。” 2000年左右,新井再到中国,觉得像到了新加坡,“忽然多了好多摩天大楼”。前门外很多老房子被拆了,她觉得可惜:“东京是历史很短的城市。1603年,德川家康开幕府,才成了城市,之后有地震和空难。东京没有一栋房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但是北京的房子真的很老,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这在我看来是考古学的数字,应该是遗址。”

新井说上世纪60年代东京搞奥运会的时候也是这样:“当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改善生活,过跟美国人一样的生活。我到了中国发现,中国正在走和日本一样的路。”新井一二三细细密密地记录中日社会里的小故事,她想要问的是:东方世界在奋起直追地要“现代化”的过程中,究竟失掉了什么?

谁都不喜欢日本人VS

谁都不喜欢中国人

时代周报:今年是40周年,作为一个用中文写作的日本作家,一定有很多人问过你有关中日关系的问题。

新井一二三:这些年,我觉得双方的社会都进步了。日本要学会怎样跟现在的中国和平共处,以前的日本知道的中国是比日本贫穷的国家,现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很快,跟这样的中国怎么打交道,是现在的日本非常有必要学习的问题,大家都是知道这是一个大课题,但是还不知道答案。

时代周报:在中国和日本这样的东方国家,全球化进程是否就意味着向西方看齐,同时丢掉传统?

新井一二三:中国和日本都不能说是学习西方,其实都是学习美国。假如我们都学的是欧洲,也许会有点不一样。美国没有传统文化,文化素质不算最好。

时代周报:中国人有时候会说,日本人对传统继承得比中国人好。

新井一二三:日本是岛国,中国是大陆。中国历史上一直有改朝换代。日本是岛国,很少和其他民族和国家融合。我们一直是孤立生活的民族,不直接受外国影响。

时代周报:你的书里提到过,有一段时间日本人觉得谁都不喜欢日本人,中国人会觉得,怎么和我们现在的情况有点像?

新井一二三:日本有历史因素,因为战争的缘故,敌国太多。另外一个就是当初日本经济水平低,落在欧美国家后面,当初日本人无论做什么,都说是模仿的,说日本有能力模仿,但没有能力创造,Made In Japan就是便宜的、质量不好的,cheap and cheap。我在中学、大学时候听到西方人对日本人的批评是这样的。到后来,日本人开始做比较复杂的相机、汽车的时候,才有人不那么看不起日本人了。这里面没有民族劣根性的问题,只有阶段的问题。近代的东方国家比较吃亏。

时代周报:在你的笔下,我们发现日本和中国在发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新井一二三:对,之前到中国来就像看见日本的昨天,感觉来来回回坐了好几次时光隧道。看到中国的发展出现了和日本类似的错误或者困境,现在中国的有些问题跟我们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是一样的,例如空气污染、教育。有些错误可能不可避免,但有些是可以回避的,中国有句成语叫“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但做到很难。

用中文写作,

“在宇宙里寻找那个词”

时代周报:用非母语写作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新井一二三:会更自由。用母语思考、写作会受自己的文化、语言控制,自己不去想问题,语言不让你想问题。如果我用日文,就会觉得这个地方“应该”这样写―跟我自己真正的感受也许不一样―但是大家都这么说,我说的跟别人不一样,别人会觉得奇怪。

用中文写作的时候,每一个字都要找跟我脑袋里的想法最接近的词儿。很多时候我都翻着字典写,跟创作诗歌的感觉很像,感觉先有,词在哪里还不知道,感觉很舒服,像艺术创作。有位日本人说过,写诗就是在宇宙里寻找那个词―这和我用中文写作的感觉是一样的。

时代周报:一开始看你的文章会觉得奇怪,虽然是中文的,但感觉很日本。

新井一二三:我的日本文化背景决定我的审美。日本有俳句,虽然很简单,但是像摄影一样,如果瞬间捕捉得好,也会很有味道。

时代周报:现在写诗的中国人很少,相比之下,日本大众至今仍然对俳句有巨大的创作热情,能谈谈你的观察吗?

新井一二三:日本和中国差不多,大家都看网络文学或者带漫画的轻小说。现状对传统作家来讲很困难,但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文学形式,有吸引力的、好看的东西肯定还是能吸引读者注意。俳句方面,在日本,每一份报纸都有俳句栏目,每天都刊登作品,每个月都有几十万人投稿,每隔几年就有新一代的歌人出来。大家通过这个渠道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情绪,甚至可以开玩笑。1987年我刚回日本参加工作,同时代的歌人万智发表了《沙拉纪念日》:“这个味道挺好,你说了,所以7月6日是沙拉纪念日。”她用传统俳句的形式,表达的内容是女孩给男孩做菜,做的还不是日本菜,是西餐的沙拉,吃了之后男孩说很好吃,女孩就把这一天当做沙拉纪念日。把现代生活用俳句写出来,人们觉得蛮新鲜。后来就有了新的和歌潮流。

文化工业反哺不等于

文化反哺

时代周报:你好像特别喜欢反省物质生活和现代化?

新井一二三:现在的整个环境鼓励大家消费、消费、大消费。人们忘记除了消费以外,生活还有很多不同的乐趣。

时代周报:这几年,有人认为日本文化在反哺中国,有很多流行词汇都是从日语里来的,比如“宅男”、“吐槽”。

新井一二三:这不是文化反哺,是文化工业反哺,传播路径都是日本―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但是现在很多日本人都担心,我们只有动画和漫画还可以,还在出口,但现在韩国搞得越来越好,中国也开始搞了,以后怎么办?人们说,只有漫画是日本最后的出口品。

时代周报:你写旅行、写慢生活,有人认为这都是小情小调,没有大主题,也有读者认为这都是对文明的观察、反省。

新井一二三:我喜欢从小事情里看到比较重要的问题。我的问题意识比较强,通过小故事、散文谈这些问题,对我来讲是比较合适的方式。很多人说我的文章表面上看很平淡,像喝一杯水一样,但慢慢喝的话,会品出茶的味道,我觉得这是很好的赞扬。

她的二三事范文第5篇

她说她的梦想是当明星   现在想想觉得是那么的幼稚  

可是那时的孩童   似乎都有这么一个梦

又何况是她呢

小学的她虽不能说是多才多艺   可是老师们却什么都让她尝试了

因为认识她妈妈的原因

她说   这对她来说  算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把

虽说成就不大  天分的原因  但是却练就了她的胆子

上了中学后 她的成绩一直不怎么样

她这辈子过去的这二三十年的时间里  她一直都处于那种不上不下的状态

她想好  可是似乎对于学习不那么感兴趣

她想索性坏好了   可是小小的她心中一直都有那么一分责任感  这份责任感似乎在她出生以来就一直存在的

因为她相信了她妈妈对她说的话   她以后会很好的

所以堕落  似乎无法侵蚀她

那时  她说她只是想上大学

也许  是老天眷顾着她把  

充满疑义的她  也算是走进了大学的门

但是  这么多年 再见她的时候  我觉得 岁月真的是可以改变一个人很多很多

她说  她只想以后有钱  当然这是大家都所想的

她说  每次她站在杭州大厦对面看的时候  感觉自己都像一个民工

她说  她想靠自己 

她说 她想给自己买一幢排屋

她说 她现在不会想结婚  她会为了事业放弃爱情

她说  她想有一天和那个人一样  虽然那个人很坏  但是有很多她了不起的地方

她说  有时想想自己不是个好人

她说 她开始喜欢一些大人应酬的饭局 因为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她说 她会好好的对那些照顾自己的人  这一点她不会像那个人一样的

相关期刊更多

外国文学动态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

观察与思考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家庭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科学技术厅